第一篇:九年义务教育的现状
九年义务教育的现状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2004年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2000年是15万,2002年是106.5万,2003年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错综复杂的改革过程,其中的改造教育思想、重新设计课程、制定评价标准、改革教学活动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研究。
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总是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即除了不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外,再没有其他的功能。农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成为这种教育体制和目标的牺牲品。他们中的大多数,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处境,农民感受不到教育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时,乡镇企业面临缺乏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的尴尬局面。
第二篇: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关于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学院:洛阳理工学院专业:初等教育班级:Z111554小组成员:姓名:任小顺学号:Z11155422
姓名:李彦彦学号:Z11155405
姓名:梁洋洋学号:Z11155412
姓名:刘甜甜学号:Z11155428
实践时间:2013年1月25日至2013年1月31日 共7天
调查对象: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朱口镇一中,朱口镇郑油小学,马厂镇二中,五中,中心小学。
根据对以上几所学校老师学生以及走访学生家长的结果做出以下几点汇报。
一、教师素质及教学水平
根据对朱口镇小学、朱口镇一中、马厂小学、马厂二中老师的调查得知:郑小教师共9人,学生180人,马厂小学教师共11人,学生200人,朱口镇一中教师共70人,学生3200人。其中郑小,马厂小学的全部教师的学历均在大专以下,还有部分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的老师,朱口一中的教师大专以上水平的占30%,中师水平的占70%。郑小以及马小教师的平均年龄在40岁,农村小学优秀年青教师严重匮乏,并且逐渐向发达城市流失。
目前这些农村教师仍在实行应试化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的,不太注意学生的其他方面如心理健康。朱口一中虽开设有体、音、美课程,但他们相关的硬件设施落后,操场小,学生多,体育器材匮乏,学生的课外活动不够丰富,音乐和美术也只是有这业余爱好的教师代教,没有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授课,学校仍是以应试化课程为主。
农村小学每学期有一次联校竞赛,在这期间部分教师加强对个别学生的知识训练,以此来取得好成绩,但放松了大部分没有参加竞赛的学生的学习,这种做法也给优秀生造成优越自傲心理,而成绩差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以至于到了初中成绩跟不上,辍学率升高。根据对各学校教师的调查得知,朱口一中的教师教学质量在周边学校中是最好的,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校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加教师的进修机会,资助教师外出培训,奖励优秀教师 2)学校同时也对各科教师施压,每个年级每学期会有多次竞赛,成绩结果会对学生,代班教师进行公布并作出表扬或批评,以此来激励学生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升学率 3)学校招聘教师的门槛提高
近些年来,由于国家对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各学校领导都很重视教师的素养,禁止打骂侮辱学生。据调查的这几所学校大部分教师都做到了这一点,但仍有少数教师对一些严重违纪的学生进行体罚,但农村有“不打不成材”的传统观念,部分家长也支持教师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体罚。
二、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及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
目前地处农村的朱口一中,郑小和马小等很多乡村学校的校舍都焕然一新,但没有多媒体,电脑等先进教学设备,学生的知识学习仅限于教材,很少了解课外的很多知识。国家下发的教育资源经费等很难落到实处,并且城乡教职工的工资差距,很多优秀教师逐渐向城市流动,学校的管理相对欠缺。例如,在农村小学阶段,因为规定教师不准对学生进行体罚,因此学生违反纪律也只是口头说教批评,至于学生是否诚心改正则是另一回事,学生屡次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也有频繁发生。在农村,现在已经是马路村村通,学生在家吃饭住宿,在放学的路上打架,车祸事件时有发生,可见农村小学教师对学生校外安全管理力度还不够大,对学生的家访工作也很欠缺。根据对学生家长的走访得知,农村小学教师极少对学生家访,也不曾开家长会,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只是学习,智力发展,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不能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不能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长以及清醒地认识一些方面的发展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在农村初中阶段,学校硬件设施和管理模式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不具备的设备根据调查,马厂和朱口这几所中小学均不具备远程教学的多媒体等先进设备,应试教育和教材教学仍是这些学校的主流教育,这些学校没有体育室,只有露天的操场,遇到雨雪天气学生不能进行室外体育锻炼只能在教师上自习。对于一些先进实验器材更是匮乏,导致一些实验课程的学习只靠老师讲解,学生凭空的想象,大大削弱的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2)摆设的设备部分中学配置有电脑,实验器材等,但学校并没有开设这些网络学习课程,即使开设有实验课,也知识教师把实验器材演示给学生用,实验课上只有老师在做实验,学生看老师做实验,而不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更有甚者,学校把一些贵重实验器材放在实验室,只让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先进设备成了名副其实的摆设。
3)其他硬件问题这些农村中学都建在村庄附近,“村村通”道路在农村实施后,马路上的车辆较多,学生上下学在校门口及路上的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尤其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学生多,车辆多,车祸多,学生的安全应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得以解决,例如在放学时校门口应有学校保安或交警来协助疏通人流,确保学生和行人车辆的安全。
4)学校管理模式方面的发展现状
1.学校对教师的管理目前学校对学生的初升高的升学率还是很看重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落在各科教师的身上。学校对学生每学期进行多次成绩考核,根据学生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来分发教师的奖金。根据调查,目前农村中学招聘教师对其学历和素质的要求明显提高,并且对优秀的青年教师进行适当奖励,增多教师进修机会,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有了很大的加强。
2.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据了解目前农村中学在校仍是三点一线式的状态,即到点就去教室、食堂、宿舍,农村中学已施行寄宿制,每天有早晚自习,上下午课,一天在教室学习大约11小时,不到早操和体育课,学生几乎没有锻炼时间。对于校风校纪的整顿,各学校不尽相同,但有共同的特点“严”,因为学校实行寄宿制,在校期间学校要为学生的安全负责,如果学生违反学校纪律被学校抓住一般作通报批评或留校察看处理,情况再严重者开除学籍,虽然有这下纪律约束,但仍有部分学生夜出去网吧,吸烟酗酒者也很多,部分学校的校规很严格,例如朱口一中,对于夜不归宿,打架吸烟的一经发现立即开除,该学校每学期因此被开除的学生有很多,这种现象也引起学生家长的不满,家长再送孩子去学校学习,学校不再收留,外出打工年龄小,因此农村有多了一批这种游手好闲,到处乱窜的小混混。
3.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问题根据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法》,教师不得擅自剥夺学生的义务教育权,这些教师虽然在管理上严格要求学生,但却不能耐心教育部分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随意剥夺学生的义务教育权导致《九年义务教育法》没有在农村得到有效实施。被开除,没学上,也是学生家长没有意识到《九年义务教育法》对孩子的受教育权的保护作用,农村家长的法律知识少,导致有法不能依,孩子没学上。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原因,例如:很多孩子的家长外出打工,对学生的成长教育没有太大关心,只是一味的让孩子有钱花,把孩子留给孩子照顾,这更导致了孩子有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的倾向。
三、根据目前调查结果的一些看法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仍处在缓慢发展阶段,城乡优秀教师
差距大,农村优秀青年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应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合理调配农村学校的教师,以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见于要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整体素质,就需要学校开设体、音、美、网络学习、心理健康等课程,这就需要掌握相应知识经验的教师来授课,因此农村学校也需要很多具有这方面专业的优秀教师。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国家非常重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下发很多资金对农村学校进行资助,目前学校的校舍基本上都以旧换新,但在教学质量和管理上却与城市差距很大,而这些问题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下面我就我了解的说一下,1)农村的传统问题,认为孩子能识字就行了,很多孩子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辍学在家,甚至做童工。近些年来在农村兴起的打工潮,很多农村打工者认为读太多书没用,最后还是打工,孩子又禁不起外面世界的诱惑,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引发一些恶习,最后开始辍学,打工等一系列的恶性循环。2)农民不懂法。我国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法》,规定了适龄儿童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得随意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一些学生在校违反校纪应该由学校和家长及时沟通,耐心教育,而不是乱开除学生。而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受教育权是不容侵犯的,目前农村普遍存在有法不能依,不会采取适当措施来保护孩子的受教育权利。3)问题解决。通过媒体传播,下乡讲座宣传等方式教育,法律等相关知识,让更多的农村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并向高等教育方向发展,普及法律知识,敢于和违反法律的事情作斗争,让农村人知法懂法。
在教学管理方面,需要相应管理部门对农村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严格的监察,对学生的安全负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尽量与城市同步,让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共享一片蓝天。
第三篇:5九年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
科学规划,调整网点布局。2013年,明水县教育局从明水城乡中小学校办学基础差师资短缺,规模小的实际出发,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整合教育资源的构想。以坚持实事求是为原则,充分尊重家长和学生的选择。布局调整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夹着学生的支持。按省里要求,初步形成中小学调整布局三年规划征求意见稿。县政府召开了有财政局、发改局、建设局、国土局、人社局、家长和学生代表70多人参加的听证会。经过广泛的调研,充分的论证,形成并启动实施了《明水县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三年规划》(2012-2014年)。重点是加快了农村初级中学布局调整,规划设计了全县初级中学的三个发展平台:第一平台,以滨泉中学为龙头建设省级示范校,以城内4所初中为重点,建设市级示范校,在师资,设备,项目,管理上全面深化第一平台优先发展;第二平台,以区域中心乡镇初中为依托,创办县级标准化初级中学;第三平台,以实施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依托,创办县级合格学校。逐渐撤并村级办学点。明水镇中小学分别更名为滨泉中学和滨泉凤亭小学。2011年至2013年撤并村级办学点69个。实施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2所,村级办学点到目前为止除东风、友爱、远大、光华4村级办学点深学外,其余160个村级办学点已经全部撤并。2013年5、6月份,教育局先后召开农村中学师生传识会,家长座谈会,探讨研究资源整合工作方法步骤。之后,分三个情况征求意见:征求光大家长对农村办学的意见和要求;征求学生对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征求并通过在电视上进行滨泉中学招生宣传,下发家长通知书,进行办学能力的介绍,组织部分教师和家长到滨泉中学实地参观考察,了解。通过扎实细致严谨的工作,2013年9月1日,滨泉中学正式开学,9月5日县委县政府举行了滨泉中学启用仪式,共有2400名学生到新泉中学就读,有281名教师选聘到滨泉中学任教。通过整合资源,一年来已见成效。2013,重点整合了农村初级中学,将原有的14所农村初级中学,根据学生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保留区域中心乡镇双兴乡、永兴镇、崇德镇、兴仁镇4所初级中学。将明水镇中学更名为滨泉中学,其他九所初级中学包括友爱、东风、永久、树人、光荣、繁荣、育林、通泉、通达,全部实行了九年一贯制办学。截止到年末,除滨泉中学外,其他8所学校全全部完成了整合任务。现在,全县共有学校33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特殊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到目前为止,除育林乡远大小学,崇德镇光华小学2个村级办学点保留外,其余村级办学点预警全部撤并。
第四篇:浅谈九年义务教育
浅谈九年义务教育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现状,并试图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发展提供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九年义务教育 农村
研究方法:网络查询法、文献资料法
引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已经26年了。我国的义务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有很多地方是不如人意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于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以及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许多贫困地区还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而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在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中国九年义务教育
(一)九年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二)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社会学家对义务教育的兴办有不同的解释。社会学认为,人之所以成为某个社会成员在于这个人接受了这个社会的文化,认同于这个社会,并学会了作为这个社会成员所必须的一些生活和工作的技能。基础教育时期(中小学教育)正是实现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期,未来的社会成员接受了这个社会主要的价值观念和基本的生存技能,那么在这些人长大之后,离开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学校,有资格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之后,在学校得到的态度和价值观就成为维持和延续该社会的重要成分,而不至于威胁到这个社会的秩序。这就是每个民族、宗族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原因。
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全民性、全面性,它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实施全面的教育,促进他们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的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义务教育是提高全国人口素质的主要途径。其次,义务教育具有控制全国人口数量的功能;义务教育能够影响全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水平和健康水平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其中,教育对于控制人口增长、降低生育率、提高健康水平具有显著作用。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巨大力量,搞好义务教育,对于提高我国的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根本措施。
二、论述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的现状
(一)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况
九十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0余年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截止2000年底,全国实现了中国政府提出的“普九”目标。
近年来,国家不断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落实税费改革中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有关政策,“三保”工作初见成效,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改善;积极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采取措施减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杂费、书本费和寄宿费等。
(二)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我国农村的义务教育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1、经济问题
农村教育部门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在政府规定免除学费的同时,却允许增收杂费,这一规定在实质上取消了“义务”的无条件性。众所周知,中国农村最大的问题是贫困,教育支出尤其在贫困地区是多数家庭的沉重包袱,因此辍学、失学、特困生成为了农村教育的关键词,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实施。
2、学困问题
农村孩子不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完全出于经济原因,孩子们选择回家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是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中学布局一般分为一乡设一所学校。
(2)是农村小学教育水平低学习条件差,农村小学毕业生掌握知识少,大多难以适应中学以后的系统学习,学习失去兴趣。
(3)是我国以应试教育体制为主导。
(4)是教师职业素养不高,排斥学习差的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迫使学生离校。
3、校困问题
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负担模式是城市教育由国家负担,而农村以县级统筹为主。目前大多数县级能够投向教育的资金十分有限,这是农村学校难以为继的原因。
首先校舍不足而且简陋。如广西蒙山县的部分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小学无校门,无围墙,校园环境差;教师的办公桌高低不一,长短不齐,陈旧破烂。其次负债严重。2003国家计署审计调查的50个县,2001年底的基础教育负债为23.84亿元,2002年底上升为31亿元,增长了30%;到2006年底,仅半年又增长了25.7%,达38.98亿元。负债总额相当于这些地方的一年财政收入的80%。
再次是拖欠教师工资。据中国教育工会1998年上半年调查,中国有2/3省、自治区、直辖市拖欠教师工资。
4、师困问题
农村教师师资总体素养不高,队伍不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是多数教师的工资难以养家,教师分散精力从事其他事业,影响了教师的进取精神。
(2)是学校其他收入微薄,对教师的评价不能完全与教师劳动成正比,难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是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少,导致教师改革意识淡薄,教学质量不高。
(4)是很多乡镇经费困难,为节约资金聘请素养不高的代课教师。
5、前景贫困
孩子教育经费高,大多数农村家庭负担不起,所以在农村家长看来,只有孩子学习好,将来能考上大学,找到工作挣钱,才值得教育投资,否则不如不送孩子念书,这样不但省钱,还可以帮家里干活、养家。
三.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一)从主观角度看有:
1、学生自身未能正确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作为受教育的一员但却没有积极参与九年义务教育的行动,没有真正履行他们的义务与责任。他们的态度本来就不端正,对学习不认真对待,怀着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想法来学校度日,由于家境的贫寒,目光短浅,一心想着长大点就进城打工赚钱回来补贴,致使辍学的人越来越多,九年义务教育无法真正实施!
2、学生未能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一个人可以没有物质财富,但不可以没有文化,没文化最可怕。他们有一种读书无用论在作祟,不图读书成才。他们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在学习上遇到一些挫折就开始灰心丧气,还没有真正去努力就想着要是考不上大学这书读了也是白读,总是患得患失。看到身边有些人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却发了横财,他们更也是跃跃欲试,这样九年义务教育在他们眼里也就一钱不值。
(二)从客观角度看有:
1、自然地理因素:在山区、牧区以及广袤的高寒地区,人类生存环境恶劣,人口密度小,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居住地极为分散,使义务教育学校难以形成适度规模,增加了教育成本。
2、人口迁移因素:上述地区的居住人口多为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以及人权因素等使他们难以集体迁移到其他地区,也难以根据劳动力的市场调节而实现个人的区域流动。此外,庞大的农业人口携家在全国范围内的城镇间流动,一方面使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规模缩小或生源不稳定、布局调整困难,并由此严重影响教育成本,另一方面造成城镇义务教育学校的诸多困难。同时,农村留驻人口和流动农业人口的“超生”又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财政压力。
3、经济及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因素: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公共财政体制,虽然可以避免“平调”的平均主义,但它在客观上造成各行政区划之间公共财政资源的很大差距。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又建立在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公共财政体制的基础之上,这就在客观上导致各行政区划之间义务教育公共财政资源的很大差距。
4、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教师教育力不从心。教师质量差,低水平的教师是绝对教不出高水平的学生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思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不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没有达到与时俱进。
5、农村学校必自己的学校精神不够高远,办学理念没有做到可持续发展。
6、政府的投入不够,政府表面上支持学校九年义务教育,但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落到实处的没有多少项。
7、家长没有履行完成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职责,没有督促、管理好孩子受教育的情况,不能保证让所有孩子读好书。
四、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策略建议
(一)从主观因素上提高学生对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可以适时地通过讲座、板报或开展座谈会讨论的形式,对学生灌输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可以很直观、简单明了的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中有所感悟,从而落实到行动上。
(二)从客观因素上:
1.进一步完善九年义务教育的法律制度
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明确中央和省、市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并尽早实现财政预算内义务教育拨款单列。
“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虽然暂时和大部分地解决了农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但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同时,这种新的管理体制还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例如,以县为主来发放农村教师工资虽然能保证按时,但却未能保证足额,而且部分财政困难的县仍存在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在县教育部门出现新的大锅饭现象,由于财权与事权不统一,学校无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县的上一级政府严控或缩减农村教师人事编制以减少财政开支,再加上师范生不愿回乡从教,造成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严重。我们认为在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确保农村教师工资发放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中央、省、市和县(乡镇)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逐步形成农村义务教育由多级政府负责投入的机制,并通过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法”的形式来加以保障。
另外,为了避免各级政府随意挪用、挤占义务教育经费,实现教育部门在事权和财权上的统一,调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办学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应建立起财政预算内义务教育拨款单列制度。由于农村地区政府财政较为紧张,经常出现挪用、挤占义务教育经费用于地方其它事业的发展,因此,这一点尤其对农村义务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2.让家长重新认识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家长对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视,尽可能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有上学的机会。
3.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给与大力的经济扶持
(1)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农村义务教育服务,以经济的增长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制定城乡一体化的政策,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来增加农民收入,以农民收入的增长来推动农民对教育的投入。
(2)加大对农村财政资金的投入,缓解农村义务教育长期存在的设施不足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资料显示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计划用于教育的支出1561.76亿元,比上年增长9.1%,中央下如此大的决心加大财政投入,表达了政府切实担当了“人民教育政府办”的重任。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不足、办学条件落后、校舍缺乏,这都是由于经费不足造成的。那么首先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促进中小学教育装备投入,推进课程改革。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仅仅增加经费投入是不够的,还要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应按照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均衡义务教育发展”的要求,结合税费制改革,尽量避免资源的浪费。通过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为提高质量创造条件。
4.社会对农村义务教育给与关注,大力宣传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新义务教育法对教师的地位、职务、待遇、培训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按照法律的要求,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加强教师管理,重视并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依法落实保障教师待遇,要关注并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使教师安心于教育工作。只有这样,九年义务教育才会更好的进行。
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和学生彻底摆脱“读书无用论”,“没有知识文化找到的工作也可以得到可观的收入,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去读死书”的错误观点。
5.学校鼓励学生完成九年义务学业
学校要坚持依法治校,按照法律规定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教育督导工作,严格按照新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学生家长让孩子辍学去打工的问题。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切实把义务教育的重点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上来。学校还应该给学生适当地开展一些讲座或课外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内容,并适时的向学生宣传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彻底摆脱“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点。此外,学校还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安心地完成学业。学校可以适当的制定一些奖励政策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参考文献:
中国义务教育研究——吴德刚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中国农村敎育改革与相关政策——周明 – 2003 当代中国音像出版社 中国大陆教育研究: 政策与制度 ——庆祥颜 – 2004 五南新书出版社 义务教育谁买单——贺春兰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第五篇: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情况(范文模版)
九年制义务教育落实情况
我利用假期对当地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情况进行调查,从有关单位及其网站、学校、家长和学生了解了许多最新消息,掌握了大量资料。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宗教领袖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义务教育概念的人。改革胜利后,为使人们都有学习《圣经》的能力,路德颁布了义务教育法。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人学,这是最早的义务教育。在1763年到1819年,德国基本完善了义务教育法规。工业革命后,义务教育发挥着使人们掌握工业知识的任务,义务教育的时间也由最早的3个月至6个月,发展到6年,直至现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9年。
在中国教育史上,1904年,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该法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这为义务教育立法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2006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最终明确:“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完成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真正转变。
近几年,中央拿出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一系列发展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
2005年,我国首先在592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实施了“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
2006年6月29日,十界八大常委会再次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并正式通过了“两免一补”政策。率先对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同时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2007年在春季开学时,国家再次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同时对中部地区和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2008年,各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全部达到该省(区、市)2005年秋季学期开学前颁布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扩大免费教科书覆盖范围。
2009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各省(区、市)制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低于基准定额的差额部分,当年安排50%,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免学杂费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
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农垦、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与所在地区农村同步实施,所需经费按照现行体制予以保障。城市义务教育也应逐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具体实施方式由地方确定,所需经费由地方承担。其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
2011年3月9日,教育部和15个省(区、市)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11日,又与广东省签署了备忘录。通过签署备忘录的形式,省部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的重大举措,是中国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2020年战略目标的重要机制。在备忘录中,各省结合本地实际,绘制了基本实现均衡发展的蓝图,承诺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按逐步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为提高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水平,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该计划包括: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
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初步测算,国家试点每年需资金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鼓励各地以贫困地区、民族和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营养改善试点。中央财政给予奖补。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切实改善学生就餐条件。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中央财政按一定比例奖补。
调查显示作为约束性指标,到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将从2010年的89.7%提高到93%,五年累计提高3.3个百分点。
在一份题为《“反哺”要抓住重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报告中指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当前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据亚洲开发银行报告,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70多个已经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除发达国家外,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包括人均GDP只有我国1/3的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尼泊尔等国都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古巴教育支出占GDP的6.3%,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实行12年义务教育,学校不仅不收学杂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和校服。古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受教育人数的57%。从国内看,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学费和杂费合计为923亿元,这与当年18904亿元的财政收入相比,所占比例并不大,以我国目前的财力状况,完全可以承担免费义务教育。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约占GDP的3%多一点,低于世界平均5%的水平。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战略研究院在京发布《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2007—2012(全国版)》。报告显示,在市政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义务教育、环境保护、治安和司法、高等教育和科研、社会保障、医疗卫生9项公共服务中,社会公众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最高。据了解,从2008年的报告开始,社会公众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已经连续五年排名第一。而在2007年的报告中,社会公众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仅位列9项公共服务的第四位。
尽管,要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还有一段路,要实现完全免费义务教育还有更长的路。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无数孩子圆了上学梦,也大大提高了国民素质。广大农民群众高兴地说:“种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让我们一起期待中国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