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文献综述

时间:2019-05-13 18:0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文献综述》。

第一篇: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文献综述

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文献综述

前言: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如何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复合人才,成为国内各大高校正在积极探索解决的新课题。因此研究性教学模式也正是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以下是本人通过阅读部分关于高于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论文的一些阅读总结。

正文:高校研究性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教学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各种研究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实验、假设和交流等,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掌握科学家研究自然和社会所用的方法。也就是说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而是给学生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现状

科研究性教学的思想源于洪堡最早提出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高校教学原则。他认为:高等学校的一个独特特征就是把科学和学问设想为一个无穷无尽的任务,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不停探究的过程之中。在高层次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探索知识。这种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的做法,导致整个大学教学形式的变革。我国高校研究向教学的现状,研究性教学教学内容

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的好处

对于教师:1)古人云“教学相长”,在教师指导学生的同时教师也会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研究能力。2)有利于丰富教师的职业生涯,研究性教学模式课堂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就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所以教师得不断地满足学生而丰富自己,研究性学习学习者也可以发现一些教师不知道的东西与教师共享丰富教师的知识。3)研究性教学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因此不需要教师花很多时间在学生的身上,教师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可以做自己的事。

对于学习者:1)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发展和学习的主动性,研究性教学是学习者自己研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学习者可以完全是自愿的主动地学习不再需要任何人的监督的催促,这样也不会导致学习者产生厌烦情绪。2)获得比传统课堂更多的知识,研究性学习学习者需要获得充分的知识来支持自己的研究,因此要求从不同的方面来充实自己,3)培养学习者的协作学习精神,研究性学习大多数要求是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在不断地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还可以培养与小组成员之间的感情、更能促进学习者学习。

此外一些研究性问题引进课堂教师学习者可以通过做一些研究来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增强自己的成就感。

第二篇:高校土地利用模式探讨文献综述

高校土地利用模式探讨文献综述

摘要:大学,是知识的摇篮,是培养新时期优秀人才的根据地。长期以来,人们过于重视大学校园里教学、科研等软件配置的力量,认为只有优良的学风、严谨的求学精神才是一个优秀的大学,完全忽略了大学的硬件设施对于一个大学的文化和传统的展现与传承。一个在建筑、校园布局没有学问的大学,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底蕴的大学,是一个不合格的大学。因为关于高校的土地利用模式、建筑设计和布局的问题显示出的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关键词:规划用地模式生态平衡,人本思想

近年来,高校校园的建设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不仅仅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对于学习、教学和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更是对城市文化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因此,大学城和众多的新校区应运而生,泥沙俱下,难辨好坏。关于大学城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关于新校区建设的问题,更是问题诸多。长期以来,各高校的校园规划和用地模式也是各自为政,补漏填缺。在校园的规划上,也是更多的因地制宜,缺乏系统和完整的模式。

全球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我国经济开发的加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同时也把高校校园建设推向新的高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价值近几年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扩招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以及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高校社会化等高校内部的制度改革,都对大学校园在规模、办学体制以及建筑与环境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高校校园建设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教育界和加注解所始料未及。在这历史性的机遇面前,21世纪的高校规划与建设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向。本文资料大多来源于网络、期刊数据库等,著作来源于图书馆。搜到的信息有:著作6本,期刊文献11篇,报道2篇,国家政策文件1份。

1、我国高校校园环境现状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出版)对于生态环境的定义,校园环境的定义可以从中借鉴引用为:环绕着校园主体人群的空间中可以影响到人的生活、学习的一切自然形成和后天人工营造的物质、能量的总体。这从一个方面给校园环境景观建立了一个新的定义:它既是生态系统下的能量流、物质流的一个载体,又是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源泉,体现了人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刘剑在《浅谈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特点和目的》(南方论刊·2006年第10期)中提到,校园环境的特点。一是有特定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二是多项艺术的综合体。三是育人功能具有多面性。校园环境的建设很好的体现了这个特点。而在校园环境建设的目的上,不仅要建立生态平衡的校园环境、建立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还要建立具有人性化、整体和谐的校园环境。

刘建朝在《新一轮高校校园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地质教育2004年第4期)就大学扩建问题、校园规划问题和校园建设中着力体现的几个问题对新一轮的高校校园建设进行

了分析。文中提到由于不同学校所在地的不同,各个学校在校区建设又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本校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规划实施,更影响了各学校在建设时所选择的发展途径。因此也造成了许多高校纷纷扩大校园,增加办学空间,一批教育建筑林立与校园之中但又问题诸多的现象。同时,文章也总结了置换、新老校区并存、老校区扩建、合并中专校、就地挖潜、大学城这6种模式。

高冀生在《高校校园规划研究与再认识》中提出了传统型、核心型、组团型、集中型、再生型、增殖型、鱼骨型、自由型、园林型、复合型、智能型、虚拟型、网络型、网格型等诸多校园规划模式。此外还提出一种创新型校园规划模式。

保永春在《现代高校校园规划原则论纲》中指出,校园规划应遵守的十大原则:功能性、效率性、生长型、生态化、智能化、效益性、人本化、个性化、相融性和传承性。这十项原则是在校园规划中应着重考虑的原则。文章同时也提到,由于各高校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在规划过程中,目前也只能以原则为参考依据。同时,考虑到不同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在规划中也应该采取原则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2、高校规划应当进入更高层面

《建筑设计资料集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中认为,大学校园经历了一个依附于建筑、独立于建筑、多幢建筑集中、分散式(教学与居住分离)、大规模校园发展、探索大学城的发展阶段。

王建国在《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一文中提到,大学作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群落,大学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要远远高于其代表的教育意义。因此,大学校园不论是内部建设还是对外开放,所拥有的实际意义都将是与城市规划息息相关的。而校园所进行的设计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育功能上,应该从城市设计角度去看大学校园的规划。

在1992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对高校建设标准进行了规定。谈健在《高校建设应整合城市资源》(广东建设报2004年12月24日第A01版)中提出四个应当反思的问题: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原有标准滞后实际发展、建筑设计周期过短、校园个性化缺失。大学建设往往作为带动城市的有力手段,但由于学校周边“服务型社区”未完善,也造成了学校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存在机制不畅、互动制度不健全的问题,阻碍了两者的协调发展。同时,文章还指出,大学建筑尤其自身的特点,但目前的大学建筑设计缺乏专门的设计规范进行指导,只能借鉴《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及相关公共建筑设计规范,限制了大学设计的优化和发展。而且,大学的建设规划周期过短,虽然扩张很快,但也造成了对校区的定位、容量和运作特点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使得校园规划的随意性较大,缺乏自身特点。因此也连带造成校园个性缺失。

张琦在《现代大学校园规划浅析》(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4年12月号)中提出,大学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中一种具有特殊历史与特殊功能的庞大教育机构,大学的本质是生产知识或者说是创造知识的场所,这种生产或创造无法脱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面对面进行的知识传授和实质性交流。由于大学中占有空间的教学、科研等活动绝大多数都正式而长期、复杂而影响深远,这种延续性尝尝是的校园空间具备极其丰富而强烈的特性。文章还提到,现代校园规划的选择,应当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待。要将“规划地区”和“研究地区”同时列入规划考虑的范围,由校园规划管理不能和城市规划不能进行统一协调。同时还要遵守社会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生态性原则。

3、新时期高校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张先玲在《我国现代高校校园规划总体布局的思考》中提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简单的、以功能划分的校园规划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校园建设的需要,针对目前高校校园规划存在的问题,站在现代审美和人文的高度,从校园格局的整体性与开放性、校园功能区相对集中地组群式布局、校园人车交通体系的便捷高校安全、校园交流空间的多重性格、校园文化的营造、体现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可持续校园设计、弹性与动态调控等8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现代高校校园规划总体布局的诸多新理念。

何树彬在文章《国外校园环境建设点滴》中介绍美、日、韩等国的校园建设中十分重视人本思想,将学生安全、开放式教育和教学环境等问题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很注意将学生融入到校园建设中去,体现了学生对于校园建设的参与性。

何镜堂的《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向》。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产业进程的加快,高校规划建设中形成新的发展特点。根据当前多元、综合的办学模式,对创造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空间环境,满足校园社会化、开放化的现实需要,融入自然环境的组团化、网络化建筑设计,以及校园的动态发展等几个发展趋向进行了阐述。

总结

通过以上文献我们发现,我国高校校园规划、建设以及用地模式都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各学校不同的校园环境,因此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对于校园土地利用模式进行探索。同时,对于校园用地模式的研究,要积极联系社会,通过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等多角度研究来提高校园规划和高校土地利用模式的研究高度。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修,第2版

[2] 日本建筑学会编,徐煜辉译,《建筑设计资料集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3] 宋泽方 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008重印

[4] 包小枫,理想空间.2005.2(总第七辑),中国高校校园规划,[J],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

5[5] 江浩波,理想空间.2005.4(总第八辑),个性化校园规划,[J],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6] 刘剑,浅谈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特点和目的,[J],南方论刊,2006

[7] 费曦强 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新特征,[J],城市规划,200

2[8] 刘建朝,新一轮高校校园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

4[9] 高冀生,高校校园规划研究与再认识,[J],中外建筑,2004

[10] 保永春,现代高校校园规划原则论纲,[J],湖北社会科学,200

3[11] 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

[12] 谈健,高校建设应整合城市资源,[N],广东建设报,2004

[13] 张春慧 王先杰 王大庆,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J],北方园艺,2004

[14] 张琦,现代大学校园规划浅析,[J],市场周刊2004

[15] 张先玲,我国现代高校校园规划总体布局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

[16] 何树彬,国外校园环境建设点滴,[J],上海教育,2004

[17] 李昊 冯伟 蔡晓方,新理念、新大学、新空间——对新时代我国大学校园规划的思考,[J],安徽建筑,2004

[18] 何镜堂,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向,[J],新建筑,2002

[19]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国务院教育厅建标[1992]245号文件

[20] 符英 段德罡 刘煜,21世纪高校规划与建设的新趋势,[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

[21] 朱振国,大学城离“大学王国”还有多远,[N],光明日报,2001.12

[22] 王一娟,大学城一拥而上引发圈地热,[N],经济参考报,2003.2

[23] 梁礼明 卢峰,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刍议,[J],中国西部科技,2008.3

[24] 牛红武,郑俊华,高校校园规划略论,[J],山西建筑,2007.8

[25] 鲁晓琳,现代校园规划建设思路探讨,[J],科学探究园地,2007

[26 饶汕贤,周肇基,卢小良,赖元峰,校园规划建设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

第三篇:有效教学最新模式(整理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学科性教学流派(模式)

【参见《中国教育报》2007年“暑期特刊——教学流派回顾”】

一、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辅导教学的七条教学原则是:班集体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在教师指导、辅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启、读、练、知、结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直观性;尽量采用变式复习加深理解和巩固;强动机、浓兴趣;自检与他检相结合。在实验过程中,卢仲衡总结了“启、读、练、知、结”的课堂教学模式。“启”与“结”是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即将下课时面向班集体进行的,占15分钟左右;中间30分钟不打断学生的思路,让他们读、练、知交替进行,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学到课本中指令做练习处就做练习,并核对答案。具体来说,“启”就是从旧知识引进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有迫切需要阅读课本和解决问题的要求。“读”就是阅读课文;“练”就是做练习;“知”,就是当时知道结果,即时反馈。“结”就是小结。在小结中,教师必须有的放矢,概括全貌,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做题规范化,解决疑难问题,促使知识系统化。

二、邱学华尝试教学:

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基本操作模式分为七步: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三、黎世法异步教学:

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场所。黎世法通过调研分析发现,每个优秀中学生的基本学习过程中主要的学习环节有六个: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改正错误-系统小结。据此提出在异步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个体化学习”是一条主线,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等阶段进行学习的过程,也可称为“六步学习法”。

四、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张熊飞分析了教与学的各自职能: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归纳为“循循善诱”;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归纳为“独立思考”。诱思探究教学其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诱”,“思”的结果则是学生的“探究”。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五、李吉林情境教学:

创设充满智慧和情趣的空间。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情境教学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情境教学的原则为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并具有五项操作要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探索出创设情境的六条途径:①以生活展示情境; ②以实物演示情境;③以图画再现情境;④以音乐渲染情境;⑤以表演体会情境;⑥以语言描绘情境。

六、王敏勤和谐教学:

帮助学生从学习中找寻规律。所谓和谐教学就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最初,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八个环节,即:

一、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两个环节;

二、导学阶段,包括明确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三个环节;

三、应用评价阶段,包括激活练习、达标测试、推荐作业三个环节。在准备阶段的“身心放松”环节是和谐教学的特色。常用的心理放松法有音乐放松法、诗词放松法、心理想象放松法等。在导学阶段的“艺术精讲”也是和谐教学的一个特色,要求教师在精讲时不但要注意语言和手势的教学艺术以及音乐的运用,在板书时还要运用纲要信号。在应用评价阶段的“激活练习”是和谐教学的又一特色。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把单调的课堂练习变得活泼多样,如可以采取做游戏、抽签问答、接力做题、表演课本小品、抢答竞赛等方式。在新一轮的实验中,王敏勤又整合为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是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二是自学指导,整体感知。三是检查点拨,探寻规律。四是练习达标,拓展提高。

七、张思中十六字教学法:

利用规律提高外语教学效率。张思中系统地总结了二十多年教学研究的经验,提炼出以“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为主要内容的十六字教学法。将语言知识技能化的学习过程和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言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四者既单独成章,又相互关联,适当集中是关键,反复循环是方法,阅读原著是目的,因材施教是原则。

八、马承三位一体教学法:

为学英语快速奠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马承创立了“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与“词汇、语法、阅读”三位一体教学法。阅读与词汇、语法教学同步进行。单词提前记忆扫除了讲新课的词汇障碍,语法提前讲扫除了交际和阅读的障碍。每个单元的教学均构成“结构-会话-阅读”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没有好的结构就没有好的交际,语言结构是准交际形式,会话才是真正的交际。对学生来说,交际包括校内的交际、社会生活的交际,而阅读是结构和交际内容的综合体现。

九、顾泠元青浦实验:

来源于实践的有效教学策略。青浦实验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概括为4条有效的教学措施,它们又分别对应了四条教学原理。第一,情意原理,即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第二,序进原理,即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层次和结构。序进原理实际上是对知识结构(包括“教材结构”与“教学结构”)的关注。第三,活动原理。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边尝试,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四,反馈原理。教师及时、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顾泠沅提出了“尝试指导——效果回授”的教学模式:诱导(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尝试(探究知识,阅读教材等、数式图形观察,试探试验探求新知识新方法);归纳(归纳结论,纳入已有知识系统);变式(编制好顺序排列的练习题,进行变式练习);回授(教师及时收集、评定学生的尝试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组织质疑和讲解);调节(学完每个单元后再回授调节,阶段过关)。

十、魏书生六步教学法:

让学生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魏书生对于学生的教育核心观念是坚持民主治教,促进学生自育自学。提倡“民主教育”和“科学教育”,强调学生是自身的主人,是班集体、国家、社会的主人;坚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体差异,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励每一个人积极进取。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并提出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十法:①组织教学:集体唱歌,集体朗诵,口头作文;②设计导语;③设计板书:字体变化,故意写错字,变换形式,请学生写板书;④注意教态;⑤说话声音变化;⑥引导想象;⑦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⑧请(让)学生猜老师想干什么;⑨适当用一点班级语言;⑩请学生说、读、写。在班级管理上,建立了计划系统、检查系统、反馈系统,依法治班,达到学生学习的自动化程度。

二、近年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典型经验

1、衡水中学教学常规管理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河北衡水中学以其突出的高考成绩名震海内。2010年高考,一名河北省文科状元,两名河北省文科榜眼,一名河北省文科探花;一名河北省理科探花;河北省理科前10名衡中占7名,河北省文科前10名衡中占7名;河北省理科前100名衡中占40名,河北省文科前100名衡中占46名;高考成绩勇夺河北省11连冠。1997年,为了推进目标教学,衡水中学结合目标教学理论特点,制定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教学改革的总课题是“教会学生学习”;具体目标是:“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具体要求是实现“三个转变”,落实“五个要让”,优化“十个环节”。“三个转变”是指:课堂教学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的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五个要让”是指: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推导出结论,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十个环节”是指:教师的备课、讲课、布置批改作业、课内外辅导、检测;学生的预习、听课、完成作业、复习、小结。

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衡水中学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一至六”教学常规管理思路的确立,使我校以目标教学为中心的教学常规管理更科学、更系统,并由此形成了以科学导控、人文激励、多元管理相结合的目标教学新体系。

“一”是指“一个中心”,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这是办好一所学校的根本和关键所在,也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力所在,必须坚定不移的抓好这一中心任务。

“二”是指“两个对待、两个至少、”。“两个对待”是指广大师生要把每一节自习都当作考试来对待、把每一次考试都当作高考来对待,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两个至少”是指教师每两周至少提问每个学生一次、每学期对每个学生至少面批面改一次;“两个五分钟”是指教师课堂上连续授课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每堂课最后要给学生留下五分钟思考总结。这样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三”是指“三个按时”,即在每一节学科自习上,任课教师必须按时到位辅导、上课按时布置作业、下课按时收缴作业。这样可以使学生脱离“题海大战”,有效避免老师之间的无序竞争,把课下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四”是指“四精”,即精选、精讲、精练、精评。精选包括课堂教学内容、自助餐和习题的选编等;精讲是指教师在授课时要讲重点和难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放心、放手,让学生彰显其主体地位,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精炼就是把习题量减下来,让学生抓住典型例题,寻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思路和方法;精评就是指教师在讲评作业、试卷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找出病源,指点迷津,增强针对性。

“五”是指“五必”。作业布置和检查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看、有看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最大限度的发挥作业的教学效益。“六”是指备、讲、批、辅、考、评“六个环节”,彼此环环相扣,必须以一贯之认真抓好,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科研含量,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深化以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为支撑的课堂教学改革。以上都是常规工作,对违反教学常规的,一律按教学事故论处。衡水中学的有效教学经验核心的是建立了一套科学、严谨、细致、严格的教学常规管理体系。

2、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确立“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办学思想。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的观念。千方百计从起始年级抓起,从最后一名差生抓起,坚持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让学生夯实基础,能学习、会学习。学校连续多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达100%,优秀率为泰兴市之首。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洋思中学各年级、各学科普遍地灵活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渎、自测(即看书、练习);所谓的“后教”,就是引导学生讨论、“兵”教“兵”;所谓“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作业。这样,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例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快速例题、找规律(一般2、3分钟),再让学生板演、练习(检测性习题),然后针对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正,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作出评点,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作文指导课上,先让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编写纲目,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只作很少的必要的点拨,很快解决了作文中的主要倾向性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作文。物理、化学、生物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看书,做实验,归纳结论。政治、历史、地理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先围绕思考题看书,再展开讨论或争论,略加评定后,就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复习课、班会课、校会均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结构。

蔡林森创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洋思之路”。这一改革引起省内外领导和教育同行的关注,至今已有80万人次来校考察。

3、杜郎口中学“预习——展示——测评”教学模式

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现有学生1000名,教师70名,64位任课教师的第一学历,中师有16人,正规师范类专科只有9人,其他就是教育学院、电大毕业的。20个教学班,教育教学成绩近年稳居全县前列。

1998年前的杜郎口中学,满目疮痍,不堪回首,连续十年教育教学综合评价在全县初中教育史上倒数,每年升入高中学生不足10人,甚至本校教师子女也纷纷转入外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难以维持,常规上课就成了问题,教师无心教,学生厌学、逃学乃至辍学,学校成为每年人大代表评议的黄牌单位。崔其升调任校长后,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杜郎口教学模式:(1)时间模式:10+35(老师10分钟,学生35分钟)。(2)组织形式:师生合作,学生小组合作。

(3)教学方式(“三三六”):第一,课堂教学三项要求:关注个体差异;鼓励主动参与;促进和谐发展。第二,教学过程三个环节:备课•预习;课堂教学展示;运用迁移•总结评价。第三,教学过程六个步骤:预习交流;确定目标;分工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良好教室文化的有效载体。全班学生不是传统的排排坐,而是被分为6到8个教学小组,每一个小组的同学都是相对围坐,以方便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为了便于学生合作、展示的方便,以及快节奏的转换交流,他们撤掉了所有教室的讲台和讲桌。每一个教室三面墙壁上都有黑板,教室外走廊上每个班还有一块教学白板。黑板历来是教师挥洒汗水、展示自我的风水宝地,是教师带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可是在杜郎口,黑板却成了学生施展才华、展示自我、合作交流的阳光地带。06年2月关于课堂标准作了进一步说明:(1)预习交流(5分钟)。“代表”、“结队”“笔记展示”等。理清预习内容中要点,准备素材,尤其是小组负责人检查中下学生的把握情况,订正。

“说”、“校”、“查”、“览”、“写”关注中下,小组长作用,下桌等。

(2)确定目标(2分钟)。①提出,学生订正;②教师修改,补充;③板书到黑板,写小黑板,直接亮小黑板,多媒体演示;④检查掌握情况;

(3)分组合作(8分钟)。①师分配任务,细细加工,最好专题化为优。具体明确,提出要求(1分钟);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代表”(优生),“对子”(优、差)。黑板板示、设计,独立读、写、构思、创意,单人、集体,下桌、出教室,(个体、双人、多人、桌上、桌外、生师、黑板、读、演、画、作、室内、室外、思路、作品、道具、教具、情感等)(5分钟);③小组策划,准备展示的精彩,注意中下学生的参与。(1-2分钟);

(4)展现提升(15-18分钟)。①以小组为单位,解答。黑板前讲解,学生中间分析(显要位置表现者为演员,其他学生为观众,畅谈心得、思路、步骤、体会),还可以有更多形式出现,小品、歌曲、相声、快板、朗读、作画、美文。注意学生参与的面,优中差都要有机会,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鼓掌。②同学们表演完后,教师、学生可作点评,有的也可以反问,追问,让同学们深层次探究问题。③双质量必须保证,一是对知识的归纳、总结、特征、规律,还有深一步的启示,感悟,联系实际等。二是学生的语言,神态,动作,情感,书写等。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也是艺术设计,享受快乐的一大环节,不管是备课,还是预习,以及课前于学生的沟通,再加上平时上课的精彩积累,以及对学生的场外指导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5)穿插巩固(5分钟)。①外组同学的掌握、讲、写、悟;②延伸、创新等。

(6)达标测评(5分钟)。①基本问题;②拓展问题;③注重差生的检查。

4、东庐中学“讲学稿”

讲学稿是江苏东庐中学在新课改过程中首创并经过长期探索、完善而汇集成的有效课堂教学研模式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公用的教学研文本,是教学研合一的载体。这一模式可以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在东庐中学,上课前教师把讲学稿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教材,并完成“讲学稿”上的题目。上课时老师按照学生完成“讲学稿”的情况实施教学,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而主要讲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东庐中学的学生听课时没有专门的笔记本,需要记录就在“讲学稿”的空白处补记。课桌上也没有专门的作业本和其他复习资料,“讲学稿”就是学生的作业和复习资料。

“讲学稿”关注学生的学,优化学习过程,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运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实现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地学习。

5、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

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的提出,源于其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两个值得深思的“271”现象:

第一,在一个班的学生组成上,他们发现,一个班由20%的特优生(特别优秀的学生)、70%的优秀生和10%是“待优生”(等待优秀的学生)组成。

第二,在学生学习内容上,他们也发现:大约20%的知识是不用老师讲,学生自己就能掌握的;70%的知识学生通过集思广益也可以讨论解决,只有10%的知识需要在同学们独立思考、积极讨论之后,由老师提示、点拨、讲解之后才能掌握。即“2”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7”是讨论交流能学会的知识,“1”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知识。他们把这一发现叫“271规律”。由此,他们提出“271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堂教学活动划分为‘271’三个部分:即课堂上20%的时间为老师讲解、引导、点拨的时间,课堂上70%的时间放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上用10%的时间让学生对当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反刍、提高。

“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分为五个环节:

“预习自学、探究问题”环节,学生以高效导学案为学习路线图,按图索骥,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研究学习。

“完成学案、训练应用”环节,学生先是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训练题目,然后根据老师公布的答案,订正错误,找疑难,找不足。

“分组合作,讨论解疑”环节,学生们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先一对一进行AABBCC分层讨论,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讨论,交流学习中的收获,讨论学习中的疑惑,讨论跟踪训练中的问题。

“展示点评、总结升华”环节,每个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或实物展台前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学习心得,同时也将小组共性的学习困惑提交班级讨论。“总结反刍、当堂检测”环节,课堂最后5分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且及时进行当堂教学效果的检测,以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巩固、深化。

6、省庄二中“学生主讲——智慧生成”教学改革

山东泰安市省庄二中的课堂——“精彩主讲”,是由学生主持人带领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完成学习任务的课堂。

“精彩”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暗示。“主讲”,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师生合作共同提供的一切学习资源。把自己对知识的分析理解以及在自己头脑中生成的新知表达出来。

“精彩主讲”不设学案,知识的展现没有固定的顺序。也没有固定的授课模式。课堂由主持人和主讲人引领。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会置身学生中间,用心观察,用耳倾听,“该出手时就出手”。其作用是“引导、点拨、纠偏、补漏、评价”。在这种课堂上,每一个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都经历“精彩主讲→细心补充→联想无限→质疑辩论→接受检阅”五个环节。“学生主讲,智慧生成”课堂的操作程序包括: 课前:(1)进行预习提示。刚开始要设计预习提纲作为扶手。布置预习任务,要用商量、提醒语言。忌用命令、指令语言。

(2)选主持人。主持人来自全体学生,一般是两名。可自愿报名,也可课上随机产生。主持人在课堂上的角色是:先学者、发现者、组织者、引领者、评价者。

(3)培训主持人。培训内容包括课堂管理、流程设计、资源分配、评价激励等。课上:

(1)自主发现。主持人在了解课前预习情况下,确定课上自主学习时间。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留作小组讨论的时候解决。

(2)合作探究。目标是交流解决每一名同学所发现,而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会主动反映到课堂上。成为主讲,质疑,补充、讨论、辩论的主题,其结果是把问题引向深入。会形成新的质疑,从而引发新的补充和辩论。

(3)总结检测。回顾课堂流程,用最简练语言,概括知识结构,积极评价能力、智慧生成过程中的优秀经验。检查学习结果,找出新的问题,布置新的任务。课后: 因为多数学科能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所以课后学生作业负担很轻,做作业和预习的时间基本各占一半。

教师在课后则及时写反思、练基本功,教师还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从这些不同类型的教学改革实验中,总结这些教学改革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的追求:以学生的学为着眼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探寻学生学习的最佳途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学纵向流程、横向要素和课程内容逻辑结构的有机结合;力图使学习规律变成课堂上可操作的程序,寻找到符合自己学派教学主张的教学模式;重视目标导向与及时反馈矫正;强化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等。2011年8月整理 整理人:李所贵

第四篇: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

研究性教学模式运用的探讨

摘要: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而目前高校教学中尚存在诸多与这一任务相违背的现象。本文针对这些弊端,论证了研究性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出高校应充分利用其特点和优势,推进研究性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教学模式 创新

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接受传统教育的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处理问题能力不强、创新意识薄弱和实践动手能力不够等问题。因此,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代大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在此形势下,各大高校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研究性教学模式。

一、现行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

长期以来,“传道、授业、解感”一直是我国各级教师奉行的教师准则。学生是以被动接受教师所授知识作为自己全部的学习任务。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所存在的种种弊端。

(一)学生主体难体现

我们极力倡导教育领域的“以生为本”,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此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在高校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并不鲜见。面对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很多学生选择了沉歇,师生之间缺乏良性的互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教学、科研两分开

教学和科研同为大学的两大功能,教授的作用在于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使科研活动十分恰当地成为一种教学的棋式。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学习结合起来,把科研活动转变成一种学习的模式。在现今我国的非研究大学中,尤其是在本科教育阶段,科研和教学脱离现象普遏存在,高校教学出现了所谓的“科研漂移”。

(三)教学知识满堂灌

现今的大部分高校的老师采取填鸭式灌输知识。学生只需要记得老师课堂内容,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反应,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了课件的演示活动。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重结果而轻过程

大学里学分的获得以考试成绩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考量,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也以成绩为准,只要最终考试过关,教学过程如何,学生课堂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显得无 足轻重。这导致了学生只重结果,不重视过程。

针对高校里的教学的弊端,国际上众多高校提出了研究性教学来改变这些不良症状。近年来, 研究型教学也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重视, 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指出“积极推进高校的教学改革”,“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 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教学的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取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实践活动。由于研究性教学更注重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发展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所以它是一种现代型的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的目标:教学模式都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研究性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性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根本目标的教学。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不同的师生组合。研究性教学作为师生共同去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教学,乃是一种师生合作性的教学。师生之间彼此信任、互相激励、互相启发,把各自的思想、情感都真诚地投入到问题情景的创设、解答、再创设的教学过程之中,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充满着“问题意识”的“研究性”的教学。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教学过程不仅要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提高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不只是教学活动的被动受体,还应该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

在高等院校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在教学模式方面需要首先解决三个问题,分别是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也是研究性教学体系架构中最关键、核心的环节。通过对这三个核心环节进行充分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合理解决思路,可以为各高等院校建立独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为在课程教学中充分落实研究性教学模式奠定理 论基础,提供指导思想。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教学过程不仅要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提高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为基础,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使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该理念是教育思想、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的集合体,其理论基石是建构主义(建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外塑的结果。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提出:认知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高等学校教学的核心必须从对知识的传授和学习,逐步转变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上来。

三、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一)转变教师传统观念,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

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效果。研究性教学这一理念的出现与实施,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在关注本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不应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应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展。其次是教师角色的改变。研究性教学强调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应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占完全主导的权威地位。因此,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评价者。三是师生关系的更新。应改变传统的“唯师是从”的师生观,提倡唯创新、唯事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善用教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现代社会最大特点是变化,知识进步日新月异。作为指导导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那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对人才提出的新挑战,导师除了教给研究生必要知识外,更应培养研究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兴趣,使其将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自行继续吸收新知识,不断自我充实。在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开始学生很可能会由于不熟悉新的教学模式而不知如何参加到活动中来,或者有些学生由于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有效地进行教师设置的课堂活动,表现出焦虑、烦躁、逆反甚至拒绝参加课堂活动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尽量帮助学生。实践表明学生愿意进行小组活动,并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生需要教师的鼓励进而参与到研究中来。教师也应尽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电影、歌曲与某些主题或话题相关的图片等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研究的兴趣。在选择学习素材的时候,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周围的社区生活。从始至终,指导教师似乎都象一个“局外人”在欣赏着自己学生的成长,他们不会直接参与其中,更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是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而已。

(三)校企联合,创设真实的科研情境

研究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处理学习内容,而是提倡把学习置于真实、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使学习者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因此,为了有效地在教育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提高研究生质量,学校必须积极探索建立校企联合、资源共享、产学结合、校企双赢的运行机制,创设真实的科研情境。

(四)以研究为基础展开教学

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发达国家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科研本身是一个效率很高和非常有力的教学形式,如果科研也成为一种学习的模式,它就能成为密切融合教学和学习的整合工具。教师一方面通过科研实践,扩大知识面,提高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从而增强研究性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将最新科研成果引人教学,促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不断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的发生过程,使教学活动沿着科学化的轨道进行。为此,高校的教学重点应从过去的传授知识转移到以研究、探索为墓础的教学上来。教师需将研究的理念贯彻到高校的教学中,促使学生运用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促进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总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怎样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

四、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必要保障

(一)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必然需要相应的人、财、物的支持。学校需在工作量计算、教师的岗位与任务考核等方面为支持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保证。为保证研究型教学的有效进行, 学校应建立易于获取的多样开放的资源系统, 包括图书馆、网络、文献、国际期刊、学术会议等形式。此外, 加强对学生科研的训练、指导, 提供 广泛的研究机会, 也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条件。

(二)改变评价、考试制度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做出容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具有诊断、反馈、定向、证明等多重功能,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学评价大致可分为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虽然这三种评价各有优劣,但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人们日益重视评价的改进与调节功能,他们认为教学评价应由原来单一性的知识、技能能力侧评转向加强对学生的综合性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侧评,应突出对学生既有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加工、组合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的评价,从而致力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或“形

成”。因此,应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只重分数和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将教师和学生从唯成绩论的怪圈中拉出来。另一方面还要革新评价的尺度和考试方法,以有没有创新作为标准,给学生创设自由驰骋的空间,特别要抛弃那些不能有点滴挪移的所谓“标准”答案,细心观察学生在研究性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闪光点”,对学生创新思维给予鼓励,并通过组织鉴定、交流和评价,使学生在每一次的研究探讨过程中,都有成功的愉悦和继续探索的信心。形成性评价侧重于对教学的改进和不断完善,属教学过程的评价。就研究性教学和学习而言,更倾向于运用形成性评价。

(三)加强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

研究型教学打破了开发课程的常识, 用研究的理念、研究的方式开发课程、生成课程, 充分挖掘显在的和潜在的课程资源, 建立课程间的网状联系。在课程实施中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调整教学结构, 优化教学环节, 以问题组织教学, 综合运用启发、引导、讨论、练习、实践等方式, 鼓励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前人的工作加以改进或创新。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向学习型社会和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学学习目标构建与创新的重点内容。研究性教学就更加彰显出其生命力: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入认识;有利于学习科学的研究、对未来领域的探索。研究性教学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和重视。研究性教学究竟是作为一种指导高校教学的教学理念.还是一种介乎理论和实践之中的教学模式,至今仍然没有定论,但研究性教学所倡导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实行教学、科研和学习的有机结合的理念,都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必将有利于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

五、参考文献

[1] 张丽.教学研究型高校的研究型教学实施探讨[J].科技信息.2009(29)

[2] 白福臣,尹萌.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推广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06)

[3] 崔新霞.浅析研究性教学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06)[4] 辛志成.试论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S2)[5] 曹娟.关于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2(06)[6] 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7(02)[7] 龙跃君.高校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反思与内涵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06(06)

[8] 汪霞.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22)

第五篇: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专业建设”的文献摘录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专业建设”文献摘编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人才培养模式运作逻辑上的缺陷有关,这些缺陷可以归结为四个相互关联的“脱节”现象,即培养目标与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脱节,评价与目标脱节,单门课程与课程总体的脱节,教学方式方法与培养方案脱节。其根源在于:对人才整体素质要求的细节不清楚,对培养目标如何转变为具体的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程序不清楚,对单门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如何进行评价不清楚,对课程如何进行科学的组织不清楚。解决的办法就是将人才培养模式提炼出一些基本范畴:人才培养的价值层面和技术层面、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活动层面与体制机制层面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核与外壳,用这些基本范畴来揭示人才培养模式的性质、矛盾和统一性。——王伟廉.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研究,2009.9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关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机制等四大人才培养要素在实施人才培养任务时相互关系的“范型”和“式样”。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重点考虑的四个问题是:1.科学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2.合理地设置人才培养体系;3.精心地设计人才培养过程;4.与时俱进地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这一目的的关键所在。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处理好五个关系。即处理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关系、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共性(统一性)与个性(灵活性)的关系。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入手,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进一步精减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成才条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材施教。要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要重视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1 更加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的联系。——徐倩竹.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传统的、单一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这就要求地方综合性大学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加强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综合优势。(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大力发展应用性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试行“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按院(系)或专业二级类进行招生、培养,强化基础,采取“2+2”的培养模式——在一、二年级学习公共必修课和学科基础课,三年级在院(系)内或专业二级类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以拓宽基础,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人兴趣。——夏泽清,叶蕴珊,杨巧.地方综合性大学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6

●当前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特点: 1.以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专业办学特色;

2.理论、实践和科研训练三结合,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突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不断优化与完善,打通基础平台,整合优化学科基础课程群,及时引入科研最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了“套餐”与“零点”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完成学科交叉和综合背景下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以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统筹安排各项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进行集成化设计;科研训练体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以科研训练相关课程为指导,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主要训练载体,以学科竞赛为支撑与展示平台,使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贯穿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依托学科建设,以高水平科研促进高水平教学。各专业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科研项目攻关和重大工程建设,培养并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且身居教学、科研和重大工程第一线的师资队伍,以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促进高水平本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使前沿理论与先进技术及时融入教学,推进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项目、进毕业设计,及时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水平的教学资源。

4.营造创新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课堂教学进一步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转变,开展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索和研 2 究为主导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与基本研究的能力。

5.开放办学,加强校企联合与国际交流合作。普遍开展校企深层次合作,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为适应行业人才培养需要,各高校与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从及时了解人才需求状况,实行订单式培养、聘请企业教师授课、联合企业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发展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参与教学活动、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双导师制等,实现了企业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广泛参与。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各高校大力开展双语课程建设,努力营造国际化教学环境;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联合培养和国际高校间的师生互访;通过引进国际师资、国外教授讲学、参与国际学科竞赛,主办或参与国际会议等多种方式,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搭建了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教学平台。——张樱.高水平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和特点——对近三届国家教学成果奖部属院校理工科专业获奖项目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突破:一是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二是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三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兼职、蹲点,提高专业教师的管理实践经验,或者聘请有关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担任一定的授课任务;四是适当控制公共基础课程比重,适当增加专业课程比重;五是建立教材动态评价体系,积极使用优秀教材;六是激励教师采用切实有效的授课方法。——张樱.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认知和满意度调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1)

●我们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架设计为:一条主线——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两根支柱——机、电;四个模块——设计、制造、电工电子、测控;五种素质——道德、技术、工程、人文、身心;六块基石——数理、力学、人文思政、经济管理、计算机、外语;十种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文献利用能力、工程制图能力、产品分析计算能力、典型机电产品设计能力、机电产品测试能力、制造技术工艺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技术交流能力。

依照培养规格要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1.“两分三强四平台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采用专业方向分流、课程模块分组方法,用“四平台+多模块+系列课程”的方式实现,在课程设置中,注意强化学科基础、强化专业 3 能力、强化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四个平台为:通识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2.“一核两线四层面九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分为课内和课外两条线,形成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工程素质训练四个层面和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学科竞赛、资质认证、科技计划九个环节,组织实施由课内到课外、由初级到高级、由分立到综合、由技术到工程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3.基于课程的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教学内容与目标“三位一体”教学方案体系。教学方案中,把教师“讲解、示范、身行”教学方法“六字诀”,细化为 25 种教授法;把学生“听、说、读、写、化、练、思、用”学习方法“八字法”,针对具体对象综合成 25 种学习方法。4.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由人才设计、人才培养过程和用户评价等 3 个一级指标、9 个二级指标及 34 个观测点组成,模拟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中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最终检验的全过程,便于对学生质量作出全面综合评价。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改变实践教学长久以来的附属地位,以强化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1.实验与实训并重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2.实习基地与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并重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3.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刘迎春,熊志卿,宁立伟,傅彩明,魏克湘,谢琪.机械类应用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高校应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贡献力量。

一、提高队伍整体紊质,解决好培养人的“人才”问题。

二、实现学科集群发展理念,更好地促进科研教学互动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夯实甚础面向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解放思想,采取多元开放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周家伦.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9.(3、4)

●2006 年,陕西师范大学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理念,在全校推广实施“2 + 2”本科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原则上前两年按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大类进行培养,学生主要学习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后两年分专业进行培养,学生主要学习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学生入学一年后实行一次专业分流,可在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重新选择专业,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优秀教师。“2 + 4 2”本科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理念,设置本科培养阶段;二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三是强化了通识教育。四是构建了专业分流机制。五是设置了开放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六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李铁绳,党怀兴,赵彬.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当代教师教育,2012.06

●忻州师范学院为改变教师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差的状况,将原来 6~8 周在城市地区的“跟岗”教育实习改为 20~22 周到农村中小学的“顶岗”教育实习并及时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第一,校内总课程模块、总课时及总学分不减少,以确保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和全面素质培养;第二,实行“512”人才培养方案,即安排5 个学期校内学习(理论课程),1 个学期实习支教(实践课程),回校后再安排 2 学期的针对性培养提高和发展课程;第三,优化整合、适当前移教师教育类课程,增设“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教育”、“基础教育案例研究”等内容,实习支教前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力考核,教师教育的实践内容和案例研究则安排在实习支教和本科论文期间完成;第四,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方法手段,建设学生充分参与和实践的大学课堂,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学院实施 45 分钟课时制改革,学生在校内 7 个学期期间可增加大约 500 个课时,部分用于安排实习支教期间的课程,部分用于延长本科论文实践时间;第五,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教师教育全程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及科技创新活动统一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实践教育思想贯穿课内外和校内外。——李思殿.实习支教:一举双赢的教师教育改革举措——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和理论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校地“三层对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对接地方产业,校地互动促进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的建设。走进产业发展综合部门,研究和把握地方产业发展动态,建立校地产业合作委员会,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建设市级公共实训基地,搭建校地紧密合作的基础平台。2.专业对接行业企业,校企合作推进专业建设。制订符合地方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专业建设规划,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细化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施方案。3.师生对接职业岗位,工学结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扎实组织实施学生专业实践。——李起潮.校地“三层对接”,系统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贸易经济专业建设要明确专业定位、课程与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目前,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的十几所高校基本明确了各自学校该专业的类型层次,大致分为理论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三类。对于后两种层次来说,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及职业转换,将就业导向结合起来,它应是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的商业经营管理人才。就业导向要有不同的定位,可以考虑物流管理、销售代理、批发经营管理、零售经营管理及市场研究与策划等,以此设计的课程体系更像管理学类的课程体系。要注重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复合性,应恰当设计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果片面追求专业的深化和细化是没有出路的;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信息化社会出现了大量的需要人们学习的东西,而扩招后面对大量的学生,传统的集中性实习难以为继,需要我们探索实验教学。为此,要创新和完善一些实验软件。

人才培养质量是贸易经济专业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要形成合力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就要优化培养方案,具体讲,要根据社会需要制订和实施科学与合理的教学计划,这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根据;还要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造就浓厚的学术氛围;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与创新的积极性。——高觉民.信息化、大众化背景下贸易经济学科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全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会议纪要[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5)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要使这一举措落实到实处,我们不但要从“特色”本身含义的角度认识特色专业中“特色”的基本特征,还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来深入认识特色专业中“特色”的基本特征。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特色专业中的“特色”具有教育实践性、专业培养性的内涵特征和项目多样性、系统层级性的外延特征。深入认识这些特征,有利于消除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一些误解,有利于构建特色专业建设中的特色系统项目。——谢奇勇.从专业出发认识特色的基本特征 促进特色专业建设——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3)

●根据国内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经验和结果分析,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合理、具有特色的专业结构体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要面向市场设置与调整优化专业,要面向岗位设置课程,要注重实践推行教改。

(二)以品牌为驱动力,打造精品课程。学校工作的核心是教学,教学最基本的载体是专业,而专业特色建设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 6 是打造精品课程。要树立品牌意识,要注重实践教学。

(三)以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为主线,优化专业结构。要优先发展重点特色专业,科学规划专业布局,要以市场为导向增设特色专业。

(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契机,打造一支优良的教学团队。要坚持人才强校的理念,要培养双师型教师,要建立配套制度。

(五)借力科研项目研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赵品华.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经验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117-119

●目前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2.特色专业建设与专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处理;3.特色专业建设与专业认证的关系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处理;4.特色专业的形成与培育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

为做好下一步特色专业建设,具体政策建议如下。第一,建议组织有关力量,对已经审批通过的特色专业进行跟踪研究,量化分析特色专业所产生的效益和应发挥的作用,为今后特色专业建设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支撑。第二,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系统思考,跳出教育的视角,加强对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和研究,为高校设置专业提供信息依据。第三,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分类指导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良性机制。建议把高校注重申报特色专业的热情逐步引导到培育更多适销对路专业的轨道上来,形成高校自主设置、政府备案、社会淘汰的机制。第四,通过一定形式的认可机制让具有一定资质和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承担行业的专业认证工作,逐步实现高等教育事务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张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实与前瞻[J].教育研究,2011.(5)

●高校的定位与特色要体现在学科专业的建设上。学科与专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高等教育里面,这两个概念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学科是科学的分类,属于学术的范畴;专业是社会分工,属于生产、生活的范畴。在培养人才上,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学科的依存。在高等教育的建设上,学科、专业的构建是密切相关的:要构建学科,就必须构建专业;要构建专业,就必须构建学科。在培养人才方面,我们往往统称为“学科专业”。

当前,我国的学科专业设置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盲目跟风,发展无序。有些学科专业奇缺,有些学科专业太多,形成浪费。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是发展财经、管理、外语、法律以及信息、计算机等专业,而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表明:这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反而不好就业。与此同时,有些专业人才又奇缺,主要是工业化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奇缺。当前,面临着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美国等国 7 外高校以及中国香港的高校,均传来金融财经招生不足的问题,正在调整专业的信息。中国也应及时应对这一挑战,适度调整这些以往的热门专业,增设工业现代化所需的专业。——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学校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者某种社会职业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专业处于学科体系和社会需求的交叉点之上,包含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专业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大基本要素。这其中,专业培养目标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是专业的灵魂;课程与课程体系是专门化知识的教与学的活动系统,是学科、职业与专业间的联系的桥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则分别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客体。

与专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对应,专业建设的内容几乎囊括了人才培养的各个重要环节,具体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与课程体系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等。其中,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专业设置和建设的前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环节;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则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宋毅,蒋达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它把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从而对专门人才的培养产生着现实的定向和规范作用。若干门相关联的课程组合成课程体系,任何专业的课程体系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我国现行的课程模式是“专业→课程→就业”形式,即把学生的就业放在培养环节的最后一环,这样就很难适应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提升人才的市场适应力,高校必须尽快建立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就业→课程→专业”模式。这是因为高校专业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和长期性的规律,即专业和学科是不能轻易地随市场需求随意变动的,这也是高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无法避免的一个难题。但相对来说,课程却相对容易变动,且事实上专业教育优势是通过课程教育来实现的。因此课程建设可以说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纵观国外高校的发展,他们通常是根据科技文化的发展调整其课程为改革主线,而不是改换专业名称或院系去适应市场发展。——李明,熊晓熙.人才需求与高校专业建设的研究文献述评[J].中国电力教育,2012.(1)

下载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文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性学习文献综述(五篇范文)

    研究性学习文献综述 一.前言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我们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按照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主动发展、培养个性为宗旨,构建研究性学......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丁志芳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生物 当前,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战略攻坚”阶段,现正在二十几个省份积极、稳妥地推进,2010年将在全......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范文模版)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 [摘要]在军事课教学授课中运用战例教学,并不等于排斥和否......

    高校体育分层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经过体育教学改革,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普遍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模式通过将学生进行分类,由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有效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但在体育教学的实际......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模式简介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模式简介缪礼华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讲授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今天的形势。新编高中历史教材增添了研究性学习,为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生......

    中英两国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比较文献综述

    姓名:李欢学号:20134……班级:教育一班 中英两国小学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比较 文 献 综 述 中英两国小学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探讨-基于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

    环境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的论文

    一、研究性教学改革内容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总结经验,在研究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1.确立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