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民办学校还存在的几个问题(范文模版)
我国民办学校还存在的几个问题
我国的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中除大量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外,近年来举办较多的是私立中小学。这种现象是与目前我国民众可投入社会公益事业的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同时,增设一些中小学对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也是有益的。现有的私立中小学中,不乏办得有成绩、受欢迎的,但也有一些私立中小学办得不够规范,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办学者和管理部门的重视。
首先是办学经费问题,私立学校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由办学者负责筹集办学经费,其中包括学校的设置经费和办学日常经费。办学者申请设置中小学时,必须具备一定数额的设置经费,审批部门在审批时,首先应对申请者的学校设置经费进行审查,以保证经费落实和经费数额能使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的要求。目前有些个人或组织在创办私立中小学时,并不具备必要的办学资金,是靠借款或贷款办学,并以向学生家长收取赞助费的形式在若干年内偿还借款或贷款。这种作法表明办学者并不具备必要的学校设置经费,而是一无所有,由学生家长集资办学,这种作法是不符合设置民办学校条件的。中小学作为社会公益机构,不同于企业可以靠生产的利润偿还贷款,举办学校,创办者在学校设置前必须将一定数额的办学经费,作为学校的独立财产先期投入,以保证学校具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创办者可以用自有资金,也可以用筹集到的社会捐赠款。如靠借款或贷款作为学校设置经费,办学者则必须具有可靠的经济收入和还款能力,但无论经费如何筹集,而这些经费或财产一经投入,则应作为学校的独立财产进行管理(租赁的校舍应签署较长期的租赁合同,设置经费中心须包括一定时期的租赁资金),学校一经批准设置则具有法人资格,学校的财产和各种收益由学校独立管理,并且只能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创办人不得随意抽回或挪用,同时创办人也不能向企业一样用学校的收益(包括各种家长和社会的赞助款)偿还先期投入的办学经费。不具备这种经济能力的,也就不具备设置民办学校的基本条件,那种如同经纪人一样的办学者对教育是不合适的。
私立学校的主要特点是学校经费自筹,一般来讲收取学费是私立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应允许私立学校收取学费,即使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私立中小学,也很难要求他们象国家举办的学校一样实行免收学费。同时私立学校应坚持公益性办学原则,合理收取学费。举办中小学不同于办企业,不应依靠收取高额学费获取过高的经济收益,更不能为任何个人或组织谋取经济利益。私立中小学的学费标准应以收取培养成本费为基本原则,不应完全脱离培养成本收取高额学费。从世界各国来看私立学校的学费普遍高于公立学校,但一般较正规的私立学校也很少有将学费作为学校经费唯一来源的,私立学校更应通过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私立学校董事会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条件和影响为学校筹集资金和争取社会捐助,建立基金,为学校发展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
另外对私立学校的性质有些人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私立学校的重要特点在于学校由个人或社会组织用非公有资金举办,在办学方面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但私立学校并不是私人学校,学校一经批准设立,在其存续期间学校财产独立,由学校自主管理。学校董事会应根据董事会章程管理学校经费,学校经费的预决算及重要开支应经董事会讨论决定,不应由任何个人擅自决定。学校创办者可以进入董事会或担任校长参与学校管理,但都应严格执行董事会和学校章程,不应把学校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擅自决定学校的重要开支项目。目前有的人错把私立中小学当做私人的学校,认为既是私立的,就应一切由个人说了算,特别是学校经费帐目不清,管理混乱,经费使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甚至把学校经费以个人名义在银行开户,这些作法都严重违反了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也不符合学校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私立学校作为有法人资格的机构,财务工作应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并接受审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特别是私立中小学作为一个自筹经费,自行决定
yifaguoji.xsjgovcn.compolc7.combc5438.com
使用的机构,更应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学校董事会应定期审查学校经费收支情况,学校也应定期向教职工和家长公开帐目,对学校财务实行民主监督,避免私立学校在财务管理方面产生漏洞。
私立学校在遵守国家有关教育教学规定的条件下,在教学方面同样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但作为私立中小学,特别是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应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及教学语言方面应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也就是私立中小学必须执行国家教委和所在盛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按照课程计划要求开设课程,不得随意调整,中小学教材必须选用经国家教委审定推荐或经省级教材审定部门审定推荐的教材。在教学语言上除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可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教学外,都应以普通话为基本教学语言。有的私立中小学为了加强某一科目的教学,自行取消或增加了某些课程,有的在小学以开设英语课为主,并把英语作为基本教学语言,以为今后出国留学打基矗这种作法显然是违反义务教育法有关规定的,对中小学生全面打好知识基础是十分不利的。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是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地确定的,随意调整不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对中小学生的知识积累也是有害而无利的。对私立中小学不按规定设置课程的现象应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对于一些私立中小学力求提供较好的教学设备和师资条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社会各界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同时私立学校的环境和条件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因此良好的办学条件不应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过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更不应专门举办旨在招收高薪阶层子女的所谓“贵族”学校,以防止对学生的成长和私立学校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无疑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为学生提供过分舒适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脱离社会、脱离群众的封闭的学校环境。高额的学费,好的教育教学条件并不一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更不一 定能培养出好的人才。
目前我国的经济还不发达,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还不高,我们的教育应使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了解国情,了解群众,并愿意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拼搏奋斗,而不应使他们在过分舒适的学校环境中产生盲目的优越感,孩子从小不懂得艰苦,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长大后不要说为国为民出力,恐怕在社会上谋生也困难。当然,也有人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有需求,就可以提供服务。社会需求无论何时都是多种多样的,但这种需求不一定是合理的,更不一定是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中小学作为培养教育少年儿童的专门机构,决不仅仅是简单的供求服务。办学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并应树立正确的社会导向,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确实存在一些专门为有钱人子弟服务的私立贵族学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陈旧的观念和办学模式,已被看成是私立学校的最大弊端,有些国家也在采取相应政策尽力改变这种旧传统,而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近年来人们确实产生了一些经济收入的差异,这是正常现象,但举办专为高收入阶层子弟服务的学校有悖于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制度,也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在我国私立中小学发展重新起步的阶段,应通过舆论和政策对这种错误倾向加以引导,以保证我国私立中小学的健康发展。
yifaguoji.xsjgovcn.compolc7.combc5438.com
第二篇:图书馆还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图书馆还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还书处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还书、续借、图书查询、图书预约、丢书赔款、超期罚款、图书分类后归还各书库。
1.1计算机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馆还书处每天还书的读者达到数千人次,还书高峰期更多,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工作量大,经常会出现网速超慢,甚至死机现象,影响了正常还书。1.2图书条形码问题
条形码借书、还书就是将宽度不等的各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列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志符,常见的条形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和白条排成的。在还书过程中,条形码的质量问题、磨损问题、读者的损坏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工作人员还书过程。1.3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为:一是还书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反映虽然书还了,但在借书证的信息中反映出书仍然存在,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工作人员注意力不集中;二是续借时,工作人员没有将光标切换到续借界面导致读者续借不成功;三是条形码不清楚或者磨损,引起扫描枪读错条码,或者工作人员手工输入时不仔细出现错误;四是还书高峰期,工作人员对图书的检查不仔细,出现图书损坏(乱涂乱画、撕毁)等情况没有及时处理;五是对还回来的图书进行充磁和检测时不仔细。
1.4读者在还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还书过程中,有一部分读者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有些读者等不及工作人员操作,把书直接放在还书台上便走人了;二是有些读者借口自己的工作、学习很忙没有时间还书,有些图书复本量小,他们为了长期占有便不停地续借,致使别的读者无法借到此书;三是有些读者发现某些专业书在外面买不到,而此书价格又便宜,他们借口书弄丢了,缴上赔书款便把图书馆的书占为己有;四是超期、丢书的读者找各种借口,开各种证明以减少罚款,如果工作人员按规定办事,他们便用各种不礼貌的语言,伤害工作人员;五是有些读者缺乏爱护图书的意识,时常发生损坏图书,对图书乱涂乱画的现象。
1.5还书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证,图书馆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笔者在工作中发现:第一,我馆为提高图书流通率,把图书借出日期规定为30天,如果看不完或者无法还书,给教师设置可续借3次,给学生设置可续借一次的机会,但没有设置在30天的期限内如遇到的节假日应向后顺延的规定,给读者造成误解。第二,我馆规章制度规定读者如出去实习、出差或找工作,应提前到各学院或单位开证明交到还书处,还书处的工作人员可以免去其超期罚款,但很多读者是实习完、出差后才补办的证明、手续等,这给还书处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解决对策
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根据这一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如下改进方法:(1)为解决计算机问题,我们应:第一,提高工作人员计算机操作技能,安排业务能力强、计算机水平高的工作人员到还书处工作;第二,添置设备过程中,要选择网速快、性能好、容量大、容易升级的软件;第三,选择责任心强,熟悉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人员对计算机进行不定期的维护、检查等。
(2)为解决图书条形码的问题,我们应:第一,严把条形码质量关,选择经久耐用、灵敏度强的条形码进行购买;第二,对使用时间长、磨损严重,或已经丢失的条形码的及时更换;第三,采编室的同志在加工图书时,应在每本书的条码上加贴一层透明胶带,以延长条形码的寿命。
(3)为避免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书处的工作人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人员在还书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注意光标是否对准还书位置,扫描枪是否对准图书的条形码,是否出现还书成功这几个字;第二,续借、重借或还书过程中必须按规定执行,干完一项后,必须将光标恢复到原来位置;第三,及时更换有问题的条码,避免手工输入时出错;第四,还书高峰期工作人员也应该仔细检查书的损坏问题及乱涂乱画问题,以便及时解决;第五,还回的图书应及时充磁,认真检测;第六,图书馆工作的重心是为读者服务,还书处的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关心读者,爱护读者,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及时掌握新知识,“善待每一位读者”,使读者与图书馆进行良性互动,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读者对我们服务的认可。
(4)为解决读者问题,我们应做好读者的思想工作,培养他们爱护图书的责任感。让读者熟悉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使读者了解在接受图书馆服务中也要服从相关管理;同时也让读者充分意识到图书馆制定和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的必要性,对制度做到心中有数,不越雷池,变管理约束为自觉行为意识。
(5)为解决还书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在还书处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完善图书馆规章制度中对借期30天中如遇节假日、本馆不开放日等可延长至假期届满之次日为还期;第二,宣传图书馆网络,使读者不用进图书馆,而通过校园网或打电话就可以完成图书续借等业务;第三,规定每一位新生在进图书馆后必须接受入馆教育,让他们了解图书馆的规章制度;第四,经常开办图书馆与读者座谈会,听取读者建议,建立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高校是育人的阵地,图书馆是高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者第一,服务育人”是高校图书馆的办馆宗旨“,以读者为关注焦点,以服务教学和科研为主线,全面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是高校图书馆的办馆理念。要想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我们就必须解放思想,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还书处是图书馆接触读者的重要窗口,还书处的工作人认真对待还书处的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与读者的沟通,真正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提高图书利用率。
关于读者逾期不还的现象分析
长期以来,读者借书逾期不还一直是各图书馆都想解决但又未解决好的大问题。为做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保证图书馆资源的正常流通,就必须解决好读者借书逾期这一难题。现结合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对读者借书逾期不还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读者借书逾期不还的主要原因
为把优秀的图书推荐给更多的读者,保护其他读者的合法利益,解放军医学图书馆规定图书借期为一个月,并可续借一个月,这样可基本保证读者的阅读需要。但仍有一些借书逾期不还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工作忙,忘记还书 该馆的读者大部分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的工作人员。由于医务工作者工作的特殊性,除正常上下班外,还要经常值班,参与急诊病人的抢救和会诊或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等。他们借到书后,一般都是挤时间阅读,经常出现阅完才发现书已逾期的情况。还有部分读者未注意书后期限表上的借书日期,造成逾期不还。1.2 对借书期限和开馆时间不清楚 有些读者,尤其是一 些实习或进修的读者不重视图书馆的有关规定或不注意馆 内的标识,在还书时才发现书已逾期;也有部分读者对开馆 时间不清楚,在周六、周日晚上和节假日等闭馆时间前来还 书,造成借书逾期。
1.3 逾期时间长,怕交图书滞还金 有少数读者,借书逾 期,怕交图书滞还金,导致逾期时间越来越长。
1.4 蓄意逾期不还书 极为少数进修、实习的外来人员,将 图书馆的一些在市场或书店无法买到的珍贵图书资料,借到 后据为己有,在学习结束时不办理退借书证手续,离开时带 着书一走了之。对策
2.1 拓展通知渠道,做好提示工作 目前多数图书馆采用电话通知的催书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还可利用网络发布信息,实行网上催还书,让读者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借书信息;还可以催书单的形式,定期送交读者所在单位,通知读者及时还书。2.2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便读者 图书馆每年要集中为两院进修生、研究生办理借书证,并进行入馆培训。应结合入馆培训向读者介绍本馆的馆藏和相关规定,还可以考虑印制读者服务手册,详细介绍馆藏布局、借还书手续及注意事项等,这样可有效地减少读者借书逾期的现象。另外,图书馆可以考虑设置自动还书箱,读者还书时先刷卡,然后按要求将书送入书箱中,置于还书箱内的读码器便自动读取图书的信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还书处理[1]。这样可使读者随时还书,减少因节假日闭馆而逾期的现象。
2.3 采用一些特殊的措施,鼓励读者还书 为防止个别读者长期独占图书资源,保障大多数读者获取知识的权利和受教育的权利不受侵犯,对逾期不还书的读者采取收图书滞还金的措施,对大多数读者是有一定督促作用的;对于少数因滞还金较多而长期不还书的读者,可以借鉴国外的催还书妙法,比如美国的一些图书馆,不定期举行过期还书“大赦日”,“大赦日”当天归还的过期图书一律免收滞还金。这样可使图书馆的图书能“完璧归赵”[2]。
2.4 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图书资源 对于蓄意私自占有、长期不还书图书的读者,图书馆可以考虑运用法律武器,对这类读者进行起诉,以保证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完整。
第三篇: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所谓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保障金融体系安全、健康、高效运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监管当局依法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多元化监管模式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在分业监管的实施中,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也使金融监管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在实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基础上,建立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体制框架,分别由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施监管。这种分业监管的体制在前几年对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纠正金融业的“三乱”,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其一,降低了监管效率,提高了监管成本。我国的存款类机构(银行、信用社)、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在资金融通、清算上都由人民银行管理,其外汇业务也由外汇管理局监管,在业务上有一定交叉,由于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作和信息交流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往往造成有的金融业务得不到有效监管,出现监管“真空”。或有的金融创新得不到监管当局的认可,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其二,限制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空间。全球金融正呈一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分业经营使我国银行不能开展综合业务,今后很难与国外银行平等竞争,制约了国内银行的发展步伐;其三,不符合国际金融业发展和监管趋势。目前,许多国家为适应金融一体化趋势,纷纷对过去的多元化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单一的监管机构,如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事实表明,这种做法提高了监管效率,降低了监管成本。在我国,已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进行拆借、债券回购,以股票质押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允许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回购交易,允许保险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股市等。可以预见,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将进一步融合,分业经营的局面不会持续太久,分业监管将失去存在的基础,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障碍。
2、金融监管内容重点不突出,监管内容不全面。金融监管内容和范围狭窄,监管乎段落后。
一是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偏重于合规性监管,忽视风险性监管。二是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内
容过窄,仍局限于存贷款、结算、信用卡等业务,已不能涵盖全部金融业务;对金融创新业务的监管滞后,一些新的金融业务未及时纳入监管视线。三是金融监管范围缩小,一些准金融机构和准金融业务未纳入监管范围,如将彩票市场、社会集资等监管业务逐步移交给其他部门监管;社会保障体系中涉及的准金融业,如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等,分散于不同的部门经营和管理,未纳入统一的金融监管范畴。在部门和地方利益驱使下,这些业务开展的状况十分混乱,有的地方出现地方政府挪用养老保险金的现象。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隐藏较大的金融风险。
3、金融监管方式过分依赖行政审批和现场监管,监管手段陈旧。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不健全。
首先,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日常业务监管、市场退出等方面,过分依赖行政审批和现场监管,虽然近两年开始试行非现场监管,但其方式还不完善,监管的有效性很低。其次,监管手段陈旧,科技水平低,与被监管机构未实现电脑联网,无法实现实时监控,使监管人员忙于监管资料的收集和层层上报工作,效率低,成本高。第三,对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监管经验不足,尤其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处理缺乏成熟经验,许多法律和制度建设滞后。第四,利用社会力量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尚未起步,对外部审计师的利用几乎是空白,对如何利用外部中介机构实行金融监管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规。第五,金融监管的成本较高,导致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下降。
4、金融监管人力资源严重稀缺,金融监管能力偏低。监管人员素质不全面,高素质人才缺乏。
尤其是基层人行,队伍结构上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中低学历者多,高学历者少;了解传统金融业务的人多,掌握现代金融业务的人少;从事具体业务操作的人多,从事金融监管研究的人少;具有某项知识和技能的人多,全面掌握金融、法律、外语、计算机知识的人少。
基层央行的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金融监管是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和县支行的主要职责,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秩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基层央行的金融监管水平较之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但还存在如下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缺陷:
1、金融监管理念尚有一定的缺失性。当前,人民银行在实现由合规性监管向风险性监管转变上成效明显,风险监管已成为工作重点。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①监管目标理念
较为单一。②市场约束理念不足。经济金融市场化、一体化日渐深入的情况下,市场约束有助于加强资本管制的效果,促进商业银行稳健经营。为此,新的巴塞尔协议框架把市场纪律和约束力确立为资本监管的第三大支柱。而在实际工作中,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对市场约束理念的引入尚付阙如,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参与对商业银行的审计、检查也乏善可陈,从而使得监管的实际效果打了折扣。③系统、持续的监管理念有待加强。
2、金融监管责任制的制度安排留有缺陷,需要改进。基层人民银行普遍推行了金融监管责任制,有利于规范监管行为,提高金融监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但从实践来看,监管责任制度创新的实际效果与设计预期具有一定的反差,其缺陷主要表现为:①监管责任制有些规定不明确具体,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②监管责任制中的激励约束机制不相兼容。③监管责任制的相关配套制度滞后,影响其可操作性。
3、金融监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与监管需求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当前,人民银行县支行内设机构改革后,大部分县支行的原合作金融管理股、金管股、调统股已合并为金融机构监管股,由于中心支行原对应的科室仍各司其职,故县支行原各部门人员继续履行原有职能,使得某些支行员工产生了错误认识,致使县支行金融监管合力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另外,基层人民银行其他部门的人力、物力基本占用了支行总体力量的大部分,而履行基层央行主要职能的金融监管部门仅占支行总体的少部分,与内设机构合并后监管任务加重的实际状况不相适应。
4、金融监管的信息沟通体系和电子化建设滞后,制约监管效率的提高。依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一系统都不是独立和封闭的,其内部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影响的,且与其他相对独立的系统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建立区域性金融安全区,决定于区域内的各项因素,也与邻近区域的经济金融运行质量、风险程度等相关。故而,建立起基层央行与各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分支机构间、基层央行分支机构间、基层央行与证监会和保监会分支机构间的信息沟通体系,实现信息共享、联手监管,有利于构建牢固的金融风险“防火墙”。
5、金融监管人员资格管理和人员素质有待改进和提高。当前,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很大程度上限于领导的评价和看法,监管人员的选配、调动主要取决于各级领导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全面、准确地考察选配人员的业务监管能力,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管人员资格管理办法来实现监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冲击和震荡将是全面的、深刻的、久远的。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直面挑战,勇于开拓,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监管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迅速提高
央行金融监管水平。
1、加强对国际金融知识、国外金融法律、国际金融监管原则、国际金融组织规定等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要改变目前对国际金融发展和监管动态的研究集中在人民银行总行的现状,人行各大区分行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增加对国际金融形势的了解;各基层人行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学习研究国际上关于银行业监管的有关规定,特别是要根据我国金融工作的实际需要,学习、研究、借鉴国际清算银行关于银行业监管的有关规定;对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等国际通用的监管准则,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监管细则,指导我国的银行监管工作。
2、修改完善现有法律框架。现行《商业银行法》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的部分条款已不适应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对银行业监管的需要。要根据金融市场开放的现状、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设立和经营情况、国际金融监管趋势的变化,进一步修改、完善现有法律框架。
3、改进和完善多元化的金融监管体制。应加强人民银行与证监会、保监会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协调工作,合理划分各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和职责;同时,在保持分业的基础上加强各监管机关的沟通,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针对金融业必将实行混业经营的趋势,未雨绸缪,为金融监管实现混业监管做好法律上、制度上、组织上和人才上的准备。
4、合理确定监管内容,改进监管方式,鼓励金融创新。首先,要转变监管理念,将谨慎的风险监管确定为央行监管目标,对金融机构法人以风险监管为主,实行并表监管,对其分支机构以合规监管为主。其次,要实现监管方式由行政审批和现场监管为主向非现场监管为主的转变,一方面建立健全完善的非现场监管网络,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的风险监管,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减少金融管制,正确区分金融创新和金融违规,保持金融机构的竞争活力。第三,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将金融创新业务和准金融业务纳入监管范围,加强央行对全社会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防范金融创新和准金融业务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第四,要尽快实现金融监管手段的现代化,加强金融监管的电子化建设,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管理,尤其是实时清算系统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第五,要充分发挥外部审计师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程序,促进非现场监管、现场监管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
5、加强中央银行监管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监管水平。
6、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外资银行的监管方面,要加强与在华外资银行的母国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的联系,严格审查外资银行的经营水平,经营业绩和风险状况;
严格审查其拟任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防止国外金融风险在我国的扩散。同时要加强与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的合作,及时掌握国际上先进的监管准则、方式和手段,在人才培训、信息沟通、工作交流等方面提供国际合作,促进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大力提高监管水平。
同样根据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提出以下对策思路以供探讨:
(一)更新金融监管理念,树立和增强监管中的“效益、市场、系统、持续”意识。正确的监管理念是指导金融监管的有力指南,亦须顺应经济金融环境的变迁而作出适应性的调整。
由此,我们认为,在坚持原有合理的监管理念基础上,应结合新的形势需要,适当引入和增强新的监管理念内涵。①适当引入监管中的“效益”理念。对一些经济金融运行质量较差、金融风险积累突出的地方,人民银行应强化金融监管,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稳定金融秩序,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一些化解显性金融风险已有明显成绩、经济金融运行较为平稳的地方,人民银行在履行好风险性监管职责的同时,监管重点宜有所倾斜,适度突出对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指引,带动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较好地实现金融监管宏观刚性和银行微观经营灵活度的协调统一。②树立“市场约束”的监管理念。有效的市场约束,是商业银行实行审慎经营的驱动力,也促使商业银行保持雄厚的资本基础以抵御风险,故可以作为有效银行监管的重要手段,因而受到了国际金融界的日益关注和重视。市场约束要求较高的信息披露水平,对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我国银行业而言,宜采取渐进式的逐步推进方式。同时,人民银行实施金融监管时,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的制约作用,引入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检查、监督、资信评级等,以提升金融监管的效能。③增强“系统、持续”的监管理念。人民银行在监管时应统筹规划,注意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的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非现场监管的风险预警机制和现场监管的查误纠错机制的作用,减少监管工作的随意性、突击性;深入研究银行业务的周期性规律,把握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特征,尽可能减少或杜绝无效监管,在持续监管中逐渐提高监管工作的质量。
(二)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责任制的制度安排。①完善监管责任制体系,增强责任制的可操作性。从实际工作中看,实现“授权定责、权责平衡”是确保监管责任制落实到位的关键因素。按照监管权限来划定责任,谁失误由谁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划分责任应明确、细致、具体,各级、各类监管责任人对哪些金融风险承担责任及责任的种类,应具体细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②改进责任制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监管人员的积极性。实行监管责任制后,监管者责任重大,从事监管工作具有风险性,应当建立绩效挂钩式的激励机制。同时,可施行监管过错责任追究制、消极作为追究制等,实现激励与约束的有机兼容,使金融监管活力不断激发出来。③加快责任制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及早制定统一、规范、具体的监管岗位操作规程,以明确分解和定位岗位责任;建立以内审、监察部门为主实行的监督制衡机制,以预防、纠正和处罚执法失当等行为。为减少年终考评的主观随意性,可采取以科学设定的指标考核为主、结合抽查核实、个人述职的方式,区别各级不同责任人而分类考核,并辅之以平时累积的监管过程情况材料、表格等进行综合性的监管考评。
(三)优化监管机构内部的人员配置,增强金融监管力量。目前,多数县支行的金融监管仍采取分组的方法,这不利于金融监管整体力量的有效发挥,可以将监管业务划分为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和日常监管三个部分,以此来配备监管人员,发挥监管合力。与此同时,在人力资源上向监管部门倾斜,增加监管人员所占的比例,以强化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
(四)加快金融监管信息沟通体系和电子化建设的步伐,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之间应当建立起有效的金融监管信息沟通体系和渠道,及时就区域内的金融动态、风险状况、违法违规行为等互通有无、数据共享,密切监视毗邻地区的金融风险对本区域的可能影响,防范金融风险的蔓延;人行分支机构应在现有的分业监管格局下加强与证监会、保监会分支机构的联系、磋商,逐步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实行信息共享、资源互通,以大大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
结合辖区和监管自身实际,尽早开发实用、有效的监管业务软件,提高工作效率,为辖内金融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科技支持;尽快实现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计算机联网,强化实时信息联系与数据集成,适时建立起商业银行监管信息系统,形成较为完整的监控网络,促进监管效能的提升。
(五)加强金融监管人员的资格管理,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金融监管人员的资格管理,应当朝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的主观性。为此,要制定金融监管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办法,逐步形成资格考试、竞争上岗的监管人员选任机制,把好监管人员的“入口关”。在此基础上,人民银行应把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素质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员工,注意好前瞻性、应时性和基础性培训的结合,鼓励员工深造,吸收学历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使得监管人员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以适应加入WTO后金融监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第四篇: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浅谈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难以共享
各级、各部门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互联互通程度低。设备和软件存在重复购置,网络设施和传输通道分配不尽合理,内网、专网和外网的隔离方式还不明确,部分单位没有自己的内部局域网和政府网站,没有开发自己的业务应用系统,部门之间网络差距和信息差距较大。缺乏区域性的政务统一基础网络信息平台。
电子政务现行建设和管理体制导致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部门之间相互封闭,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拥有情况互不熟悉,资金和设备比较分散,信息沟通和管理协调难度增大,形成了网络上的“纵强横弱”和不同程度的“信息孤岛”,资源浪费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低,导致整合范围广,整合难度大。
缺乏电子政务发展总体框架和相互关联的部门规划。一些单位和部门过分夸大本部门局域网的特殊性和工作信息的保密性,提出独立建设网络平台、数据中心、容灾中心、安全认证中心等,很少考虑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互操作。部分单位在推进自己部门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中,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发展定位,也没有与其他相关业务来往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没有和市信息化办协调,各自为政,盲目投资,导致一些资源的重复建设。
电子政务信息网络资源的标准规范尚未统一,条块分割,整合程度差,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造成了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2.办公自动化和应用系统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电子政务应用处于个别政务流程信息化阶段,流程整合和服务创新刚刚起步,政府部门之间协同办公的程度较低。对业务管理系统和网络应用有迫切的需要,但多数政务部门的信息中心独自成功开发具有较高适用性和易用性的业务应用系统的能力有限。
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撑、应急指挥、社会保障、医疗保险、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等应用系统的本地特色不足,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缺乏结合本地实际的自主开发的软件产品。已建成的大部分应用系统的业务流程相对固化,更新缓慢,软件系统不能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业务流程的变化而变化;有些单位还在使用单机版的应用系统;应用系统的应用和服务领域窄,一体化程度低,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互动系统几乎空白。
3.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各级各部门信息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大不相同。个别应用系统建设和使用比较好的已经应用网络安全系统,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杀毒软件基本齐备,而有的连基本的防病毒软件都没有安装。大多数没有综合实施CA认证、数据备份、防火墙等三种以上安全保障措施,也没有制订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应急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不够强,多数部门的安全应急队伍尚在建设当中。还没有统一的安全管理机制,整体防护能力不高,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人才缺乏。
4.缺乏电子政务专门人才,机构职能有待强化
专业的电子政务方面的人才缺乏、分散,公务员计算机整体水平偏低。目前,普遍缺乏专业的电子政务方面的人才,尤其是缺少具有信息技术和行政管理经验的通才。由于待遇相对不高,吸引力有限,人才存量不足,流失严重,远不能满足各部门对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方面的人才的需求。以贵阳市为例,17个市政府组成部门和市直部门中有3家单位没有设立类似信息中心、信息科这样的专职部门,已经设立的信息中心(或类似机构)级别待定或者较低,仅有部分单位拥有自己的专职网络和计算机维护人员,专业的电子政务人才极其匮乏
信息化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尤其在县(区),无专职的信息化管理部门,没有建立信
息化领导小组,有些部门甚至没有专职的信息人员,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困难。对信息化工作重视不够,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单一建网站和网络铺设上。这些落后意识和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政务进程与应用。
5.信息资源未能实现共享和共用
部门业务系统的各种数据的格式不同,平台不同,信息交换渠道不畅,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可重复利用度低。
此外,电子政务政策制定、法制建设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电子政务运维的创新机制不足。电子政务建设所需要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资金投入不足。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近期内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一)加强宣传,突破误区。电子政务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方式,其概念、内涵和特点尚不为大多数公务员所理解。实际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人对电子商务还是一知半解,对电子政务就更是一无所知了。因此,当前必须就电子政务与传统的政府治理的差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引导作用等加强宣传工作,破除各种错误熟悉,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观念。
(二)统一规划,加强领导。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国务院建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心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为此,可以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总体统筹”就是:国务院领导机构对全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相关政策法规及治理办法,对重大工程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分工负责”就是:各部委、各地方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三)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治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这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能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 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
(四)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这是电子政务工程的要害和难点,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健全和完善政府专网,加快建设宽带高速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各地“数字城市”和政务网络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专用通讯网络(政府专网)。
(六)吸引私人部门与非政府机构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确保电子政务顺利发展。在确保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治理。这样既可
减轻政府部门的预算压力,确保维持政府网站运行的资金来源,企业也可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数据的商业再开发而获得利润。实际上,有些地方已经尝试过这种方式并获得成功。建立电子政务 研究、咨询、统计和评估等方面的非政府机构,促进电子政务的改进与提高。
(七)加强电子政务的软环境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网络安全。发展电子政务,立法要先行。立法要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政务信息的公开、电子签名、电子支付的合法性等,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并及时修改现有政策法规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成份。
第五篇:我国投资银行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我国投资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银行业法制不健全,操作不规范。
证券法虽已出台,但是还比较笼统,还未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投资银行业,投资银行法还没有出台。中国的证券公司还远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投资银行。目前在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违规行为。同时,我国目前的一些管理条例还很不完善。例如,《股票发行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的一些规定与投资银行本身的业务相矛盾。它规定:任何金融机构不得为股票交易提供贷款。而根据国际惯例,投资银行在从事并购时,可以为并购公司提供资金融通。不完善、不健全的法规体系将会助长投资银行的不规范操作。因此,要使投资者规范其行为,首先要有完善的法规体系,稳定的法律框架,让他们有法可依。
2、证券经营机构自有资本少,融资能力差。
我国投资银行资金规模普遍偏小,无法承担投资银行本应在金融市场上承担的相应责任,也难以承受投资银行业务所具有的风险,规模问题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我国企业的不良贷款数额巨大,而国内投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来对其按国际通行的运作方式进行运作处理。市场方面有很大的融资需求,而投资银行方面却没有能力满足这一需要,这一特殊矛盾的焦点就在于我国投资银行资本实力太弱,这已经成为我国投资银行然导致业发展的硬伤。而长期无法满足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必外资银行蜂拥而至,不仅抢走高端市场,也会进一步占领所有投行业务市场。因此,资金规模小是我国投资银行业的最大弱势
除大商业银行主办的少数几家证券公司以外,大多数证券机构资金均在1亿元以下,平均只有3000万元,而国外的一些投资银行,比如摩根斯坦利,它的资产总额高达3175亿美元,美林公司的资产总额也达到2998亿美元,分别是我国130家证券公司资产总额的7.6倍和7.1倍。这样小的规模自然难以承受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不利于自身的发展。造成自有资本少的原因有多方面,分业经营是其中的最主要因素。我国目前实行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政策,这虽然能分散风险,稳定金融市场,但不能有效的聚集资本,无法扩大各金融行业的规模。另外,我国投资银行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够长,投资银行业自身不能进行有效的资本积累,也是造成自有资本少的重要因素。自有资本少、融资能力差直接阻碍了我国投资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证券公司业务范围狭窄。中国现行证券公司在资本市场主要承担三种角色,一级市场的承销商、二级市场的经纪商和交易商。其中,一级市场的承销商是证券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综合类证券公司收入中,全部收入80%以上来自于经纪自营承销收入,经纪业务更占到了50%。而对新型投资业务,如基金发起、项目融资、兼并和收购并没有广泛开展。对金融创新而带来的新型金融业务,如期权、掉期、资产证券化等也涉足很少,只有少数国内的大投资银行略有涉及,但因实力不济,经验不足等原因,这些业务仍未能达到成熟。4.缺乏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专业人才
众所周知,投资银行业既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也不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是典型的智慧密集型产业,在投资银行里最宝贵的资产是人,具有很高专业素质,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人才。在这方面,我们同样与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发展时间仅有短短的十几年,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十分缺乏专业人才,目前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人才基本上是半路出家,边干边学,缺乏系统,专业的训练。而且我国的投资银行本身并不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认为投资银行不需要专业人才,只需要有关系,有客户即可,急功近利思想浓厚。
5、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尽健全。
由于目前一些投行业务部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尽健全,往往丧失了引进大量高级人才的机会。特别是由于一些券商的领导意识淡薄,既忽视了投行人才素质的培育,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从而使投行业务的发展失去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6、大多数投资银行存在业务范围单一,业务品种雷同,缺乏特色,缺乏创新的问题。
以前除了个别大型投资银行尝试性地开展企业并购和资产管理等业务外,投资银行业务范围几乎只有一级市场承销和二级市场代理服务、自营业务。对于投资银行的新兴业务如企业兼并和收购、风险投资、金融衍生工具、资产证券化等很少涉及。
从收入上看,我国证券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手续费收入、自营业务收入和证券承销收入方面。一般大型证券公司的交易佣金及相关收入一般占营业收入的50%左右,自营业务和证券承销佣金占30%左右;小型证券公司由于主要以经纪业务为主,交易佣金及相关收入一般占营业收入的8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证券公司对交易手续费的依存度比较高,使我国证券公司的利润水平极大地受制于二级市场的繁荣,波动较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利润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从当前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趋势看,投资银行的业务主要呈现出专业化和多元化两个明显的趋势。美国证券业的收入构成体现出典型的均衡特征,收入来源超过10项,其中佣金和交易收入占比最高,但也只占20%多一点,而占比超过10%和接近10%的收入来源还有4项,显示出美国证券业收入的多元化特征。
7、研究能力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
无论是对宏观经济,还是对行业、对公司的分析都非常薄弱。当然,有的公司、个别专家做得还不错,但是在市场上、社会上的影响都很小,没有形成足够权威性的地位。总体上来说,我们的投资银行难以形成价值投资的引导作用。对比看看国际投行,差不多是对现实经济最权威的研究机构,至少是可以和大学、政府的研究部门能够并驾齐驱的。比如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新兴市场七国等,都是他们提出的概念。可是,我们的情况就差得比较远了,投行的研究水平比较低
8、生存的市场环境有碍于投资银行的规范运作
与西方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相比,我国的投资银行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它的产生与发展不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自然演进过程进行的,而是在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在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条件下产生的。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之中,现有的经济体系中还保有许多传统体制的烙印,带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这就决定了我国投资银行在其发展中有许多先天不足。如原有的投资银行属于国有,大多数企业的领导人由金融机构委派,没有完整的法人治理制度。在历经产权转换和体制变迁的过程中,证券公司成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但法人治理制度没有健全,委托一代理关系不清,造成资产管理、经营管理混乱和界限不清,其中滋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一切与我国投资经营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对投资银行业的高速发展显然不利,尤其不利于吸收新的投资主体。
9、基础薄弱,发育不足,竞争力弱
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时间短,资金基础相当薄弱。我国近百家证券公司中,注册资金大多数在一亿元以下,平均资金只有3000万元。一些信托投资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总资产虽已达数百亿元,但其业务分散,调配资金的能力有限。目前,各从业机构的资本规模已成为其拓展业务的重要制约因素,资金捉襟见肘的窘境时常出现。而且我国对信贷资金有严格的限制,这大大制约了投资银行从业机构的融资能力。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投资银行必将进入我国的资本市场,各从业机构现有的规模和融资能力显然无法抵抗来自外国同行的竞争。
10、从业机构违规操作严重
我国现有的投资银行从业机构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难免鱼龙混杂。一些机构违规经营,在股票发行承销过程中,帮助企业进行过度的上市包装,甚至弄虚作假,进行上市伪装;在二级市场上与上市公司合伙操纵,欺骗公众投资者,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在企业购并中肆意侵蚀国有资产,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由于运行机制与管理不规范,内部风险控制不严,违规自营、挪用客户保证金、透支和内部交易等现象大量存在,加之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部分人员职业道德低下、缺乏社会贵任感,为谋取一己私利,刻意钻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空子,甚至违法违规、铤而走险,严重危害着证券市场的稳定运行。
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
投资银行是从事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投资银行已发展成为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与交易代理,进行企业并购和重组、基金管理与投资,提供投融资咨询及财务顾问服务等一揽子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
现在,投资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近20年来,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投资银行业完全跳开了传统证券承销和证券经纪狭窄的业务框架,并已形成多样化、国际化、专业化、集中化和合业经营的趋势。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这对处于发展初期的投资银行业是巨大的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为了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我国投资银行业必将向着规模化、全面化、专业化、国际化、混业型发展。
1.加速资本集中,向规模化转变
我国目前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主体主要有专业的证券公司、兼营的信托投资公司和一些财务公司等。这些公司数量多、规模小、资本不足,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差。国际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为数不多的现代化大型投资银行占主导地位,成为行业龙头与支柱,是投资银行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加速产业集中应该成为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混业经营大势所趋
无论从世界潮流还是从我国内在发展要求看,混业经营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国务院于1993年12月25日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金融业进行治理整顿并提出了分业经营的管理思路。1995年5月《商业银行法》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国有银行分业经营的制度。但分业经营的实践证明了分业也有若干弊端:(1)分业经营使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2)分业经营严重障碍我国金融业发展(3)中国加入WTO。大批的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将会以合资或独资的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且这些公司大多是“全能型”企业,其业务领域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及信托投资等多个方面。这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塑造能够在国内市场上与国际金融集团抗衡的全能型金融市场主体是必须的。目前,我国逐步推出一系列以市场深化和放松管制为基调的改革措施,其中一些措施已突破了有关严格分业经营的限制。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时代离我们已不再遥远。当然,混业经营也有诸多方面风险。但是,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加强监管、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提高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创造有利于金融业发展的经营环境和竞争环境。
3.在保持各自传统强项的同时,业务范围向多元化转变
目前国内投资银行业务主要集中于证券承销领域,生存空间小,竞争无序。现代投资银行早已不是单一承销商的角色,除传统的证券承销、经纪和自营业务以外,投资银行还深入到并购重组、资产管理、投资咨询、项目融资、研究开发、风险投资和金融衍生工具等诸多领域,多种业务齐头并进,尤其是在并购领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国营企业通过并购进行资产重组、资金优化配置成为国企改革的重头戏。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无不要求投资银行扩大业务领域、满足市场需求。
4.加快国际化进程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使得产业国际化成为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投资银行业同样也面临国际化问题。对我们而言,国际化不仅是扩大市场、增加盈利之举,而且是加强国际交流、获取国际信息,在国际竞争环境中锻炼打造自身、增强党争能力的必然选择。
国家鼓励更多的优秀企业到境外发行上市,并随着条件的成熟,允许外国符合标准的企业到中国发行上市。外国企业到中国上市,同样也为国内投资银行提供了市场机遇。大量的业务等待着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去开拓、竞争。
但要实现上述投资银行发展目标,决非轻而易举之事。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必须作好以下几件工作:
(1)加强法制建设,加快立法步伐,加大执法力度。(2)提高业内机构和人员自律性。(3)加速人才培养。(4)加速科技发展。
(5)继续改善政府行为,改变条块分割的局面。5.投资银行业务专业化的趋势。专业化分工协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在整个金融体系多样化发展过程中,投资银行业务的专业化也成为必然,各大投资银行在业务拓展多样化的同时也各有所长。例如,美林在基础设施融资和证券管理方面享有盛誉、高盛以研究能力及承销而闻名、所罗门兄弟以商业票据发行和公司购并见长、第一波士顿则在组织辛迪加和安排私募方面居于领先。
6.投资银行集中化的趋势。五、六十年代,随着战后经济和金融的复苏与成长,各大财团的竞争与合作使得金融资本越来越集中,投资银行也不例外。近年来,由于受到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如收益债券的运销、欧洲美元辛迪加等,更加剧了投资银行业的集中。在这种状况下,各大投资银行业纷纷通过购并、重组、上市等手段扩大规模。例如美林与怀特威尔德公司的合并、瑞士银行公司收购英国的华宝等。大规模的并购使得投资银行的业务高度集中,1987年美国25家较大的投资银行中,其中最大的3家、5家、10家公司分别占市场证券发行的百分比为41.82%、64.98%、87.96%。
总之,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投资银行业完全跳开了传统证券承销和证券经纪狭窄的业务框架,跻身于金融业务的国际化、多样化、专业化和集中化之中,努力开拓各种市场空间。这些变化不断改变着投资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已形成鲜明而强大的发展趋势。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势必会迎来我国投资银行业较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