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内容
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要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但是,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大家“齐步走”,也不是要抹杀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三爱,二人,一身)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责任权利。不得体育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内容
戏曲院团也要善用互联网营销
原标题:戏曲院团,也要善用互联网营销
一部预算450万元的戏曲新创剧目,包含创作费、制作费、演出费、排练费,排在最后的宣传费只有5万元,占比只有一个多点百分比;而另一个剧团预算为335.6万元的新创剧目,宣传费则只有区区2万元,占比不足0.6%。在一个各类商业广告铺天盖地、央视的广告标王动辄几亿元十几亿元甚至还在屡创新高的时代,戏曲院团如此轻视宣传推广,让人迷惑不解。
商业社会里,大到房子、汽车,小到一包方便面、一瓶矿泉水,都需要进行广告营销,各类广告方式层出不穷。互联网时代,也是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海量的商品和信息要送达目标群体,没有宣传营销是绝不可能的。即使是家喻户晓的一些产品,也需要不断投入宣传营销的经费,保证品牌的知名度不被消费者遗忘。特别是在每一件新产品生产之初,就要制定宣传营销策略,宣传推广经费成为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纳入到预算当中。但在许多戏曲新创剧目的预算当中,不足百分之一二的经费预算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审美方式的改变,戏曲艺术在今天本来就面临着观众越来越少的窘境。特别是在城市,戏曲表演团体不多,固定的剧场更少,仅有的一些演出常常湮没在各种各样的演唱会、嘉年华与花样翻新的娱乐方式当中,还有日益火爆的电影市场,更别提电视综艺节目和海量的网上娱乐方式。戏曲院团的一部新创剧目要想在如此众多的竞争当中获得一席之地,宣传营销必不可少。没有广告营销,就没有关注度,每次演出就那么几场,就算是演出质量再好、艺术水准再高,还没等别人知道有这么一出新戏上演,就已经“下线”,又如何吸引观众赚取人气?一部新戏应者寥寥,反响冷淡,令演员泄气;没有观众,就没有口碑,更谈不上收入,剧团创作新戏的积极性大受打击,反过来,又埋怨观众不支持,年轻人不爱看戏。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本来就已经日趋艰难的戏曲处境雪上加霜。
这些年,各地对戏曲创作越来越重视,财政拨款与基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创作和排练、场租费用的逐年增加,落到宣传上的经费却仍然少得可怜。除了客观因素,戏曲院团观念陈旧,没有宣传营销意识,恐怕是更为重要的内因。近几年的文化体制改革中,许多院团完成了转企改制的步骤,也试图努力开拓市场,却有相当多的院团仍然没有实现观念上的进步,内部管理亟待加强,规章制度有待完善,特别是没有真正建立市场意识,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没有将宣传营销作为艺术生产的重要环节,只是埋头生产。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旧观念,以为排出戏来就会有观众捧场,结果却是想看戏的观众看不上戏,想看戏的时候又已经过了档期。
更进一步说,戏曲院团不但要舍得经费投入,还要善于宣传投入。特别是想要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就要学会用年轻人的方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广告宣传之外,戏曲院团还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对于戏曲剧目这类艺术产品,口碑宣传是最有效的方式,一传十、十传百,利用微信公众号,随时发布新剧目创作排练的进度、演员们的介绍和新创剧目的演出安排;利用剧团著名演员、主创的知名度,在他们的朋友圈聚起一批志趣相投的戏迷和粉丝,利用朋友圈传播,既可靠又有效;还有微博、QQ、著名博主,都可以成为新剧宣传的力量,迅速扩散演出信息,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最多的观众聚到剧场。
互联网时代,戏曲院团也要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善用互联网营销手段,把具有新思维的宣传营销人才引进到院团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戏曲院团年轻人的作用。酒香也怕巷子深。戏曲院团再不改进观念、跟上时代,就别怪一坛好酒没有知音,年轻人都跑去喝葡萄酒了。
戏曲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瓶颈与契机
当勾栏瓦舍出将入相的戏台被现代化高科技的大剧院所替代,当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大众传媒时代和数字新媒介平台出现在我们面前,传统艺术应该如何利用和把握时机进入大众视野?我们的民族艺术——戏曲将去往哪个方向?是适应当今大环境而发展丰富?还是被渐渐地搬进博物馆?
2013年周杰伦演唱会,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在舞台上“复活”了邓丽君。这种舞台震撼性是非常强的,数字技术已经可以在三维空间内的舞台上,真实展示一个成为“历史”的歌手,为什么京剧舞台就不能运用同样技术“复活”梅兰芳、荀慧生等京剧表演大师?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它是不排斥传统艺术形式的,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盛唐时期的那种包罗万象,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现在的传统戏曲从业者,需要的正是这种源自汉唐的气象,打开自己的视野,接受和融合互联网带来的新事物。
梅兰芳在日本演出《贵妃醉酒》
二○一三年周杰伦演唱会,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在舞台上“复活”的邓丽君
《我住长江头》打破了架着摄像机照搬戏曲舞台的老套模式,将舞台彻底从导播手中剥离出来,成效如何还有待市场考验
如何有效利用新的传播方式来融合传统的艺术形式,歌剧版电影《悲惨世界》做了大量探索,且成绩不俗
从勾栏瓦舍到数字平台,戏曲的“舞台结构”之变
戏曲产生于舞台、立足于舞台、发展于舞台,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但传统的舞台结构,今天却在渐渐消失,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纵观京剧的发展史,从著名的“徽班进京”开始,京剧从初步兴起到成就辉煌,可以说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这些路都是一代代京剧前辈们在舞台上踏踏实实一步步迈出来的。
然而舞台并不是只有演员与表演构成的,台下的观众也是戏曲生态的重要组成元素,在西方的传统戏剧表演理论里,“表演-观众”同是舞台构成的两个部分,如果一方面坍塌,则整个“舞台”也就不再成立了。而当下我们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就是“观众”这一层面的“坍塌”,今天,京剧传统的生态支柱,在观众这一层面已经开始乏力。同样也是在这一层面,传统戏曲的舞台本身也开始变异。通过《定军山》走进电影,通过梅兰芳大师赴海外演出结合“象征主义”的艺术形式,通过带入革命文化色彩的时装戏、现代戏等,前辈大师们在新的环境下所做的探索早已有目共睹。
然而,京剧舞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遇到如此巨大的危机。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大众娱乐化时代到来,京剧的缓慢节奏和高审美台阶使得大众很难再被吸引。京剧的老年受众层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萎缩,而年青一代在艺术审美这一层面则有太多的感官诱惑,极难喜欢具有繁复艺术形式、丰厚文化积淀和较高审美门槛的传统京剧艺术。我们尚且不谈论那些所谓歌坛巨星人满为患到需要警察来保障秩序的各种演唱会,单说北京798艺术区里被时尚的现代艺术所吸引的年轻人所占的比重,就不是传统京剧表演所能企及的。这样,我们就需要给自己提出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当我们舞台下的40后、50后、60后的观众们渐渐消失,还有多少人能够和京剧表演者一起构成一个哪怕最简单的“表演-观众”的传统生态模式?
从勾栏瓦舍到会馆戏楼,从“出将入相、一桌二椅”到声光电高科技聚容千人的大剧院,我们的戏曲、京剧在渐渐适应着“舞台”的变化,同时也不断探索表演上的调整并创作新的艺术作品。这些历史上的创新,无一不包含着戏曲前辈们为了让传统戏曲顺应时代的审美所做的探索。而传统戏曲也正是因为这些前辈们在踏实继承上一点点创新才艰难地走到今天的。
当下的舞台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相比传统,当下的舞台环境首先在硬件上有了很大超越。结合了全新的灯光和舞美的配合,京剧在造型美的呈现上已经更进了一步。回顾我们的传统戏剧舞台观,除了大写意与大象征的布景占领舞台之外,很难看到像西方戏剧那样的注重舞台细节和精致的观众视觉效果。相比于古希腊史诗时期就拥有的水与雾的舞台效果,我们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重视舞台硬件的搭置。这是因为传统戏曲本身并不依靠演员主体之外的其他元素来为观众制造视觉冲击,而是演员自身通过刻苦的练习来达到一定的“奇观”效果,例如“翅子功”“冲天翎”等“绝活”,远远超过古典时代西方戏剧简单的光影效果和原始特效。但当我们一代代传下来的“绝活”在面对现代信息社会的计算机和数码技术带来的冲击时,就显得很弱势了——戏曲舞台上吕布艰难竖起的冲天翎,再也无法打败电影院里疾驰如风的赤兔马和呼风唤雨的方天画戟了。这也就逼着很多演出团体,开始引入“视觉奇观”的舞台效果用以和传统的“表演奇观”相结合,但这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依然有大量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从剧场被吸引去电影院。这也就逼着我们去深入思考,到底舞台的延伸能有多远,在电影和新兴艺术不停冲击的当下,后面的路还如何走下去?
从艺术形式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戏曲与舞台的传统生态模式成型于农业文明时代,在手工业与商业发展促成的早期城市化时期得到发展,却在工业革命后被各种其他的表演模式所冲击。尤其是电影和电视发明后,舞台艺术渐渐向高端化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变得小众化。在互联网全面兴起后的西方,信息社会甚至已经把舞台艺术压缩到了角落里,几乎只是在文化层面而非传播层面艰难挣扎。从我国当下的戏曲舞台环境来看,快速的城镇化使得乡村一级的舞台日渐稀少,而省市一级的“官办”舞台空间,也在面对观众流失的尴尬处境,单靠一些有责任心和传承意识的文化名人反复呼吁,很难有效地挽救传统戏曲舞台表演空间的缩减。
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传统戏曲自身艺术形式上的没落,很大一个原因是传播方式造成的。从艺术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看来,很多情况下传播层的优势在当下这个信息社会里所造成的影响,是无法用艺术手法的改进来取代的。更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新的传播方式方法来融合传统的艺术形式,保留传统艺术的核心而改变艺术传播的手法,就好比当初歌剧在西方没落后而又兴起歌剧电影一样。近期,好莱坞拍摄的歌剧版电影《悲惨世界》叫好又叫座,正是佳例。
传统舞台的先天不足,首先在于容纳观众的个体数量上。一场剧目最多只能吸引几千人,即便在国家大剧院等大容量的剧场里,也很难过万。这在艺术传播学上称之为先天的受众覆盖面狭小。更何况传统戏曲的演出还不能像电影那样反复循环,单次演出的成本核算也要比电影拷贝高得多。当下信息环境对于传统舞台的威胁,这两点首当其冲,解决的办法就是融合新的传播方式,在这一点上CCTV11做了大量的尝试。
那么,CCTV11都没有解决戏曲舞台传播的问题吗?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即艺术形式与传播渠道的结合问题。为什么电影化的歌剧《悲惨世界》看的人很多,而戏曲频道的经典戏曲电影却很难吸引除戏迷票友之外的观众?把京剧搬上电影屏幕是很早就开始的实践,甚至中国第一部电影就是一部京剧电影,但为什么到今天依然找不到一部火得像《变形金刚》那样的京剧电影。时至今日,利用传播学来分析戏剧戏曲发展的论文已经多如牛毛,但是真正敢投入经费制作,来一次不怕赔本、不怕争论、不怕颠覆的尝试还是比较少见的。
纵观我国的传统戏剧戏曲创新的实践,以打造“京剧歌舞类”的作品为多,在艺术上不敢增加改变的幅度,依然还是保持了戏曲的本体表演方式,比如舞台剧本的使用和唱段的添加,都十分小心翼翼。这些程式化的元素虽然保留了一些传统戏曲的核心要素,也让拍摄者少挨了些梨园界的骂,却也造成了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那就是跟随互联网兴起而成长起来的全新受众能否接受。从早期的《女驸马》到后来的《大辽英后》再到近期的《新洛神》,都是这种以影视实景来拍摄戏曲作品的实践。这之中究竟在梨园界以外造成了多大的影响,我们不好置评,但是因为收视率问题被各大主流电视台快速拿下的《新洛神》,足够说明问题了。
其实回归到本体上看,戏曲的本质依然是以“歌舞写故事”为主,这是戏曲这类艺术作品的核心特征。这也造就了戏曲与影视之间的最大矛盾:那就是到底是“以演员为中心”还是“以导演为中心”。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做出来的东西只能是不伦不类。偏向演员过了,也就是另一个实景中的舞台戏而已;而偏向导演过了,则就成了一部不折不扣的掺了些戏曲元素的故事电影,这种电影非但没有传统故事电影的节奏明快、冲突性强,反而还会使得整体的京剧韵味被影视蒙太奇等手法破坏殆尽。
最后说说现在希望在这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新京剧”实践。最新一部作品《我住长江头》的实践过程中,创作团队自始至终没有也不敢拿出一个成型的影视剧本,用以束缚摄像机前的专业京剧演员,而导演也在拍摄过程中始终和两位主演进行磨合,随时改变拍摄计划,生怕整个电影变成一个普通的带有戏曲元素的故事片。而通过《我住长江头》的实践,“新京剧”团队至少解决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把舞台彻底从导播手里剥离了出来,用真正电影的框架和运营模式将其成功地重塑了一番。打破了那种架着摄影机照搬舞台的老套形式,也更新了传统戏曲电视剧的那种故事加唱段的模式。但是在这个实践道路上走到什么程度,才能被广大受众像接受《人在囧途》那样接受“新京剧”,还有待进一步磨合与创作。此外,这种创新在实践的道路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如念白与台词的比例搭配问题、程式运用问题、表演处理问题、环境虚实问题、剧情结构问题等等,都有待进一步解决。不过,“新京剧”从唱念做打到身段手法,在实践探索的道路上都尽量努力靠近和适应现代媒介传播的新环境,这个基本理念是始终坚持的。
总之,戏曲艺术经历了繁荣鼎盛的年代,而之所以继承保留至今,是因为她的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她在不断适应调整社会节奏和发展的步伐,故成为当之无愧的民族瑰宝。而当今京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作为传统戏曲,她在以“遗产”的名义被原封不动保护的同时,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创新,在互联网时代继续延伸她的大众“舞台”。
虚拟技术与戏曲舞台创作能融合吗?
关于虚拟数字技术的应用问题,在新媒介研究领域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但是对于传统的舞台戏曲来说,由于种种原因,在同数字技术的融合上并没有走多远。这和我国戏曲界相对强调传统性和原汁原味的艺术传承性是息息相关的,也和早期一些失败的技术创新案例有很大关系。
在虚拟数字技术不太成熟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很多盲目上马、不是很成功的舞台技术实践效果并不良好,引起了当时以很多老艺术家为代表的主流群体的反对,且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使得很多技术性的“新”东西并不敢放手融入到创作实践过程中去。这也并不是说那些老艺术家们观念保守,如果我们回过头去重新审视那些实践作品,有些确实感觉“惨不忍睹”,既没有做好“技术”,也没有兼顾好“艺术”。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多年前的失败,而否定一个趋势的发展,在取舍“舶来技术”与“传统艺术”的平衡点上畏手畏脚。尤其是对于青年一代戏曲从业人员来讲,在做好传承者的同时,要成就自己,就要把视野放开阔一些。如今的虚拟数字技术飞速前进,已经不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那些“幼稚特效”所能比拟的了。而我国戏曲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因开放而包容,因包容而强大,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也正在此。只要能够秉承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融入新的技术为这种精髓服务,也将是一件非常值得尝试的事情。
2013年周杰伦演唱会,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在舞台上“复活”了邓丽君。这种舞台效果震撼性是非常强的,数字技术已经可以在三维空间的舞台上,真实展示一个成为“历史”的歌手,为什么京剧舞台就不能运用同样技术“复活”梅兰芳、荀慧生等京剧表演大师?技术是开放的,关键是看使用它的人。如果技术的使用者不是秉着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而是为了博人眼球、炒作、赚钱,那很可能就使得“创新”与大师的名字都成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噱头。但如果因为存在少数“噱头”式的“创新”而否定整个数字技术与戏曲融合发展的可能,那也不免成为所谓的“遗老遗少”了。
如今的技术,在信息社会突飞猛进,这是历史的潮流。从数字光线效果到虚拟偶像,从App同声传播到Web电视的空中舞台,戏剧舞台之外的一切变化太快,当我们还在探讨京剧影视化是不是悖逆传统舞台表演形式的时候,日本已经把自己的传统戏曲拍成了黄金时段的动画片给小朋友看,好莱坞已经悄无声息地把百老汇的歌舞剧3D电影化。时不我待,当有一天我们的小学生在街头谈论日本的“落语”、美国的“黑人歌舞剧”,而记不起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京剧大师时,那才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遗憾。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其实都是开放的
有些网络剧点击率已经过亿,而我们最近挂在互联网上的“新戏”仅一千多,这就是目前戏曲在互联网上的生存现状。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舞台上的《定军山》唱了百年,舞台下的世界,变了。
翻开App程序的下载目录,我们很难看到一款App软件是专门为戏曲开发的。从手机游戏到视频软件、从文字程序到图片处理,在手机互联网前沿市场拼杀的平台里,戏曲几乎已经彻底被挤了出去。这是一代随互联网成长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而他们是二三十年后的主流社会人群。
互联网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戏曲还没有融入到互联网的世界中。我们当然可以依靠国家政府的文化扶持政策,但这毕竟不能算是自然的生存土壤。当我们想方设法细心保护一个缺少自然生存土壤和环境的花朵时,它最好的命运就是送去博物馆做标本。在很多戏剧传播理论者那里,传统戏剧就是在一步步地博物馆化。
2014年3月,一款介绍经典戏曲的App软件在智能手机应用平台上出现,一年过去下载量也只是200多次。但是从这一点看出,一些机构还是在致力于推广戏曲艺术的,虽然效果很有限,但是至少是一种尝试性的平台融合。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它是不排斥传统艺术形式的,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盛唐时期的那种包罗万象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现在的传统戏曲从业者,需要的正是这种源自汉唐的气象,打开自己的视野,接受和融合互联网带来的新事物。让这些新的传播元素为我所用,为传统戏曲的传播打开一个新的视野,而不是让“保护”成为一种“约束”,抵触尝试新的事物。
我们无法改变全球社会信息化的大潮,所以我们就应该更多考虑如何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潮流中发扬光大。虽然传统戏曲的旧土壤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正在收缩,但新的土壤又会在互联网信息化的进程中成长起来。为此,我们应该更多鼓励那些敢于尝试的年轻从业者,而不是冷淡甚至拒绝。他们能坚持在新的网络环境中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尝试推进传统戏曲事业的创新发展,实属不易。(储兰兰 张骐严)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知识经济的两条规律,第一条叫首创成本与最终效应的极不对称,第二条是知识的质远比知识的量更重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1
一 教育观: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素质教育的要求:
(1)坚持德育为先;
(2)坚持能力为重;
(3)坚持全面发展。
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
(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
(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
(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
(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二 学生观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4)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6、“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完整的个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个体;
(3)学生需要尊重;
(4)学生都有潜能。
三 教师观
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
(1)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
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生成才是教师之福。
(2)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3)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课堂教学和反思能力。
教学改革、教学研究。
2、终身学习的意识(看一下)
(1)为什么要终身学习
①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② 教师自我实现必须终身学习;
③ 提升教学水平须坚持终身学习;
④ 提高教育创新精神须终身学习;
⑤ 终身学习是教师的职业责任;
⑥ 教材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2)教师终身学习的可行性
Ⅰ.教师学习的内容:
① 学习能力学习
② 专业知识学习
③ 教育理论学习
④ 信息技术学习
Ⅱ.教师终身学习的途径:一是系统教学;二是自学。
Ⅲ.教师终身学习的方法:
① 参加系统的终身学习
② 参加校本学习
③ 参加各类成人教育
④ 借助媒体学习
Ⅳ.教师终身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② 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③ 传播终身学习观念
3、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1)培育学习能力,做学习型教师;
(2)培养反思能力,做反思型教师;
(3)培育创新精神,做创新型教师;
(4)培养合作能力,做伙伴型教师;
(5)培育科研能力,做研究型教师。
4、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抓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2)重情感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激励与呵护是教学走向成功的因素之一);
(3)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4)多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5)多样化教学,强化主动学习;
(6)重因材施教,强化学困帮扶。
如何提高教学成绩:
(1)讲方法:处理好师生关系;
(2)讲落实:监控好教学环节;
(3)讲思路:培养好学习习惯;
(4)讲科学:发展好教研能力。
5、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教师职业的责任
① 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
② 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
③ 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④ 教育信息的开发应用者;
⑤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
(2)教师职业的价值(教师角色相似)
① 教师是文化传递者;
② 教师是文明促进者;
③ 教师是智慧开启者;
④ 教师是道德塑造者。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2
一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198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 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
《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4月12日通过,1986年7月1日实施;2006年6月29日修订,2006年9月1日实施。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1、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3、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公益性: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
统一性: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
强制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谁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用法律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优化和提高。
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5号颁布,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1、教师法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2、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3、教师法确定正常晋级增薪制度。
4、法律还规定,教师不准体罚学生,违者究责。
第三条【教师职责】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制定:1991年9月4日七届人大21次会议通过,1992年1月1日执行。
修订:十届人大25次会议于2006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并于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
1、学校不得违法开除未成年学生。
2、教师不能在校内吸烟。
3、突发事件先救未成年人。
4、父母不可偷看孩子日记。
5、法院可剥夺父母监护权。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九届人大10次会议于1999年6月28日通过,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1、明确禁止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赌博等不良行为;
2、不得脱离监护,离家出走要找回来;
3、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4、不良少年的工读制度(特殊学校)。
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2002年3月26日经教育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1、目的: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
2、适用范围: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
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学前教育纳入规划,破-解城乡“入园难”;
2、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题;
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4、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
5、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6、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
7、高校分类入学考试,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
8、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保障教师安心从教;
9、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
10、纠正对民办学校歧视,鼓励出资办学。
纲要的三大战略:
1、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3、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3
一、教师权利的内涵
1、含义:教师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
2、教师的权利:
(1)要求他人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或履行法律义务的请求权;
(2)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的教师法等法律所赋予的积极行为权;
(3)受侵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权。
二、教师的基本权利
1、教师的公民权(是指教师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相关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包括: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权、平等权、人身权、文化教育权、经济权以及监督权。
2、教师的职业权利
(1)教育教学权
(2)学术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报酬待遇权
(5)参与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三、新《义务教育法》关于教师权利的规定
1、各级政府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
2、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
3、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教师享有补助津贴。
四、教师义务
定义:教师依据《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履行的责任。
表现形式:
(1)积极义务;
(2)禁止性义务;
(3)义务人侵犯他人权利和利益时,接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其意义的履行。
五、教师的基本义务:
1、拥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纪守法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5、依法纳税义务
六、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师义务
1、遵纪守法;
2、教育教学义务;
3、思想教育义务;
4、尊重学生人格;
5、保护学生权益。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4
学生权利和保护(重点)
一、学生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权
包括: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使用教学设施权。
2、获得经济资助权。
3、获得学业证书权。
(1)获得公正评价权;(2)获得学业证书。
4、申诉起诉权。
5、法定其他权。
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
1、教师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
① 面临危险时,教师挺身而出;
② 教师须尽到保护义务。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
① 教师不得随意剥夺学生上课权;
② 教师不得随意缺课。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① 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做有损人格尊严的事;
② 教师不能侮辱、谩骂学生;
③ 教师不能歧视学生。
4、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健康权
① 教师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② 教师不得以其他方式侵犯学生生命健康权。
5、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6、教师不得侵犯学生财产权
7、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① 教师不要随意泄露学生隐私;
② 教师不能随意翻看学生物品。
8、教师要注意保护自身权益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5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征,“爱”与“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
四大亮点:
(1)明确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另加教师工作量标准的一半;
(2)提高了班主任的经济待遇;
(3)保证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力;
(4)强调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教师职业行为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思想行为规范
教学行为规范
人际行为规范
二、教师需处理的几大关系
1、师生关系:① 师生平等;
②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③ 宽容学生的缺点;
④ 慎用惩戒;
⑤ 拒绝体罚。
2、教师与家长的关系:① 建立平等关系
② 良好的沟通习惯
③ 换位思考
3、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交往技巧:① 时常给予微笑和赞美
②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③ 积极主动地交往
4、教师与领导的关系:
(1)了解领导的需要:① 自尊的需要
② 成就的需要
③ 交往的需要
(2)争取领导的支持:① 尊重领导,相信领导
② 努力工作,作出成绩
③ 主动沟通,争取支持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必背
《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必背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总结一下就是“提素、个性、创两全”。在这五点中,后四点是经常考材料分析题的考点,大家在备考时要着重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第二节、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对于这一点在材料分析题中考的较少,大家可以以单选题的形式备考,理解每一个规律的含义即可;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第三节、教师观: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包括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师行为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角色的转变总结一下就是“学生反建社”:学生是指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反是指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建是指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是指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
(1)由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
(2)由于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所以教师要尊重赞赏学生;
(3)由于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所以教师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最后,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合作。教师行为的转变可以总结为“你我他它”:你是指学生,对待学生尊重赞赏;我是指教师对待自己要反思;他是指对待同事要合作;它是指对待教学,要帮助引导。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五篇:2018综合素质必背考点
读你文化提醒你:以下考点常出现于材料分析题中,材料分析题有3小题,共42分。其中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职业道德和文学作品会各出一道材料分析题,分布于30~32小题。
一、必背知识点
(一)教师职业理念 1.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其含义: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
基本含义: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基本含义:学生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2)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3)因材施教。5.现代教师的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6.现代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基本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基本要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基本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基本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基本要求: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文学作品鉴赏
1.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方法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概念的隐含意义;(2)理解概念基本意义,辨别不同义项;(3)理解概念间的关系。2.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推断材料中句子的准确含义;(2)根据不同文体特点理解重要句子;(3)运用逻辑知识来判定理解正确的句子;(4)结合背景材料理解句子。3.归纳内容要点应注意的问题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归纳。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得不准确。(2)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4.现代文阅读涉及的表达技巧
归纳起来说,有三方面:(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叙述的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联想、烘托、反衬、铺垫以及人称的变化等。(3)布局谋篇的技巧,如线索设置、过渡以及前呼后应等。这类试题往往从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技巧鉴赏等方面来命题。5.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方法(1)具体分析。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作品实际,具体分析要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有力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2)客观评价。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应给予客观而公正的评价,用唯物辩证法为基本分析方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的特有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3)准确全面地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二、答题万能模板
(一)教育观
考点:四个关键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实践”。
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错误)的;符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1)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材料中某老师……符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2)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材料中某老师……符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3)素质教育观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质疑的精神以及动手能力。材料中某老师……符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二)学生观
1.试运用所学学生观的知识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
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错误)的,遵从(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连续不断发展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具有巨大的潜能。材料中……遵从(违背)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2)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对单个学生的发展而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材料中……遵从(违背)了学生是独特的人的学生观。(3)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材料中……遵从(违背)了学生是独立的人的学生观。
2.因材施教(很少单独作为材料分析的考点,一般是可以添加到学生观之中)需要把以下几点回答出来:首先,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特点,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家庭情况;其次,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引导;最后,要多引导我表扬。
(三)教师观
该教师的做法是正确(不正确)的,符合(违背)素质教育下教师观的要求。1.教师观强调,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材料中……
2.教师观强调,教师要从课程的忠实实践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必须要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材料中…… 3.教师观强调,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倡导教师在教学中改进、研究和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在材料中……。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4字规范要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该教师的做法是正确(错误)的,他践行(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1)教师践行(违背)了“爱国守法”的职业道德。爱国守法要求教师热爱祖国和人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材料中……
(2)教师践行(违背)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材料中……(3)该教师践行(违背)了“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严慈相济、保护学生安全,关爱学生健康,不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材料中……
(4)该教师践行(违背)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材料中……
(5)该教师践行(违背)了“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心集体,尊重同事,尊重家长,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材料中……
(6)该教师践行(违背)了“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终身学习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勇于创新。材料中……
三、真题示例
高二下学期,班上陆续有学生年满18周岁。有些“小寿星”想隆重庆祝自己的“成人礼”,邀请我参加生日聚会。
面对学生的邀请,我思考了很久:学生邀请我,说明他们把我当朋友,是对我的信任。去参加,他们肯定很高兴,可是,这样会不会引发学生的攀比、浪费?拒绝学生,会不会让他们伤心?
反复思考之后,我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庆祝生日。我发动班干部,组织了“18岁,我们成人啦”主题班会课。在班会上,全体学生给“小寿星”们进行了简朴的庆祝,而后我引导学生们构想十年之后自己的生活。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要做科学家,有的说要做企业家,有的说要和家人一起过幸福的生活。我跟学生们分享了自己读大学、工作以来的经历,启发学生认识到要实现梦想,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积极锻炼身体,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次活动之后,学生们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小寿星”们把原本计划请客的钱凑起来,买了一台饮水机放在教室里,给大家带来了方便。本来有些同事觉得我组织这个主题班会是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看到效果后,也纷纷效仿开展了类似的活动。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理念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参考答案】材料中该教师的行为体现了以下教师职业理念:
(1)该教师的行为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教育要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材料中该教师发动班干部组织主题班会,让全体学生给“小寿星”们进行了简朴的庆祝,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教育,这是该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表现。通过班会 活动教育,学生们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这说明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教育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根据学生18岁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们构想十年之后自己的生活”,“启发学生认识到要实现梦想,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积极锻炼身体,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行为都说明该教师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体现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化。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向更高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