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完善
08034019应用心理学高美子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对师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办学品位,促进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就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字: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正是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
一.物质文化育人,凸现教育无穷魅力。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主体曾经和正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质对象,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感受的一切物质性对象的总和,主要指校园建筑、校园绿化、校容校貌、学校标识。校园物质文化既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是学校精神
1。文明建设的反映○
1.校园建筑
校园建筑设置不仅要满足教学、科研、生活所需要的实用功能,同时还要满足某种价值追求和审美需要。校园建筑要从“以物育人”的角度,进行物质文化
2。如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是最富表现力的校园建筑。大都建建设规划和布局○
设在开阔显眼的地方,所以这三种建筑的设计风格最好是多元共存,错落有致,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古典意蕴,让学生和教师们感受到校园的艺术,喜欢并热爱这个环境。而像食堂、服务区、运动场等供给人们平时所需的场所,必须保证实用性。
教学设施是内容部分。首要的教学设备室图书资料,购藏图书资料,数量上要到达一定规模,保证师生阅读和检索的需要。其次是实验仪器,目前学校的实验仪器普遍趋于陈旧,随着高科技和电子时代的到来,许多新的实验仪器更加精密,应该在教学中尽快推广应用。再次就是电化教学设备,幻灯、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等都包括在内,优质并充足的电化教学设备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2.校容校貌与绿化
校园绿化和园林景物布置时学校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总体不及
3。绿化的原则:体现环保、可规划时,就应该一起考虑,同时设计,同时施工○
持续发展、充满绿色、充满活力、充满生机、丰富植物品种、保护校园生态,提
4。高绿地质量,建设精品景观○
例如,校园四周绿树成荫,四季鲜花常开,处处呈现“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素质。也可以让师生参与设计自己理想中的生态绿色校园,更有利于师生的发展。
此外,在教学楼内,进一步体现“让每一面墙说话”的理念,在走廊的墙壁上挂上对学生有影响力的条幅,诗画,到达“环境育人”的目的。
3.学校标识
一个学校的校服、校徽、校标、校歌是文化物质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
校服的功能主要体现学生集体生活整体一致,突出团队精神。校服可以分为
5。计风格春秋两季,颜色的设计既要与季节适应,还应显示学生的活力和朝气○
要体现笨学校的特色与个性。
校徽的设计,对于有着优良传统的学生,声望既成,应与校牌的书法一体,校徽要显示出文化积淀。
二.制度规范,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学校是教师工作的场所,是展现才艺的舞台,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增长知识的乐园。校园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师生依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范管理是绝不可忽视的。校园的制度文化有利于发挥制约作用,但也可以起到规范和促进作用。
《逆领导思考》一书的作者罗伯特·凯利说:”说到追随与领导,大多数组织的成功,管理者的贡献平均不超过两成,任何组织和企业的成功,都是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因此,学校的管理要坚持情感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围绕“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还要建立互相沟通、交流的机制,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有矛盾及时化解。
为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可以借助社会信息网络的管理办法,加强学校、社会与家庭“三结合”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实。群策群力,发挥学校、社会、集体、家长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保障学校教育有章、教育有序、教学有效。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使学生不断提高对自我的约束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环境制约作用,将文明的言行上升到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
同时,学校的管理要改变管理模式,打造运行平台,建立校级—→处级—→年级的层级网络化管理体系,使得各科室树立服务意识、反思意识、模板意识等“六种意识”,使各科室真正发挥了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职能,各个年级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形成一个团结的学校团队。学校的管理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积淀性和传承性。
校园制度文化的创设,不仅要是非分明,指导思想明确,突出管理的导向性,还要注意对广大师生员工制度意识的培养,尽可能通过各种形式,使制度创设溶进师生员工的思想观点,使制度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融入师生员工的心理结构
6。之中○
三.活力源泉,培养健康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创造和积累下来的为师生员工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心理情趣、人生态度和政治观念。
1.校风、学风、教风
学校风气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也是一个社会精神面貌的窗口。而教风和学风是校风的核心,同时又是校风的具体表现形式,抓好教风和学风建设时
7。校风建设的关键○
有人把当前学风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只重智
8。为了育,轻视德育;二是只重理论,轻视实践;三是缺乏理想,学习不努力○
有效地抓好学风建设,必须明确学风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学风包括正确的学习目的、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严谨扎实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探索创新的勇气等,学风建设就要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应该在学校内形成浓厚的学术空气和学习空气。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青少年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学习中做到勤奋、刻苦、求实、创新。
与学风紧密联系的就是教风。不同教师的领导作风,会影响学生的学风,进而影响校风的形成和发展。教风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当前,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抓一两个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实施,深入了解教风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教风好转。当然,在抓教风时,要十分注意掌握政策,注意工作的方式,防止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2.人际关系
人际环境是文化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一个和谐、宽松、人们互助互让、互敬互爱的人际环境里,人们的工作热情、创造力、凝聚力都会空前地爆发出来。如果没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文化的发展将会寸步难行。
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基本的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学生人际关系和师生人际关系的状态。关于这一点,马卡连柯说得十分明确:“应该有这样的教师集体: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相互帮助,彼此间没有猜疑,不追求学生对个人的爱戴。只有这样的集体,才能教育儿童。”○
学生间人际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的基本形态。教师如能把握人际认知和人际吸收的因素和特点,就可较为正确地判断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从而正确指导学
生交往,调节不融洽人际关系结构。
在学校里的各种人际关系中,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应提倡互补精神。即相互理解——学生需要老师的理解,老师也需要学生的理解;相互承认——共同努力取得好成绩时,要承认对方的努力;相互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特别要善于发现不如自己的人身上的长处;相互谅解——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谅解别人一时糊涂说的错话,做的蠢事;相互激励——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在别人遇到烦恼时,主动为别人分忧解愁。由此来营造一个优良的育人氛围。
如今,校园文化已经升华为一种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继承传统而不保守,与时俱进而不猎奇,视野开阔而不媚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以及政治法律素质,使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葛金国:○《校园文化建设导论》,安徽大学出版社,87页。
2葛金国:○《校园文化建设导论》,安徽大学出版社,92页。
3俞国良:○《学校文化新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19页。
4秦岭:○《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20页。
5汪子为:○《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湖北教育出版社,10页。
6葛金国:○《校园文化建设导论》,安徽大学出版社,109页。
7俞国良:○《学校文化新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页。
8刘开运:○《当前大学生学风问题的思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89年第4期。
9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305页。
第二篇: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吴仁康
校园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教育理论界曾引起广泛的讨论,有人也称之为“隐蔽课程”。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有意倡导的教育氛围,往往是在有意识的设计、精心策划甚至包装的过程中形成的。校园文化是当今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成为文化传承与创造的基础,可以说,教育传播的是一定文化传统的精髓。校园文化所包含的校园价值观和校园精神,必然渗透到每个在校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并影响其终。校园文化是每个校园自然而然散发出的气质与个性。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教育界流行着“北大大,清华清”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这两所全国一流名校走过岁月时留下的不同身影、不同气质和个性。
从内容讲,校园文化首先属于一种优良的学风。在知识面前“高山仰止”,是每个校园学子的义务与责任。在老北大,蔡元培与胡适之间曾发生过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一场争执,在这场令人心向往之的学术公案中,胡适留下了“吾爱校长,吾更爱真理”的学术名言,蔡元培则身体力行“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条。时至今日,这种学风还深深地影响一代代北大学子。如北大的自由、民主之风,清华的求真、务实之态都是校园文化积淀的结果,这种积淀所形成的文化底蕴深存于北大和清华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心中,对他们的为学为人都有无言的敦促和砥砺。这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果,更是蔡元培、梅贻琦等北大、清华校长们人格魅力、治校理念的无形结晶。国外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也在于这些大学的校长们都很注意校园文化建设,都注重弘扬历久弥坚的优秀文化传统。
一、校园文化的定义
关于校园文化的定义,在我国主要有四类:第一类认为它是学校的一种精神生活(吴修艺,1988);第二类认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徐建新,1989);第三类认为是课堂教学过程以外的校园存在方式(程振响,1989)第四类认为是指 学校的环境、气氛和风气(刘佛年,1989)。蔡元培先生也认为校园文化由学校的环境、良好的校风等因素构成。在此我认为校园文化应是一个学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连续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风格,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的形成应是物质环境和精神生活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1、独立性。校园文化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形成,又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而成,因此,无论是从地理上还是历史上讲都有其独特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并对校内的师生产生长期的固定的影响。我们常讲的“哈佛精神”、“北大精神”即是一种典型的校园文化。北大之所以有永恒的活力,就在于它有宽广的胸怀,包容的胸襟,它给北大的学子们提供了浓郁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也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样的实践机会。凝重、活泼、绚烂、五彩的校园文化使莘莘学子们受益匪浅,“如日之恒,如月之升,天高海阔任驰骋。”德国的民族学家格雷布纳将其称为“文化圈”。现代的“海尔人”等体现出来的企业文化都与此相类似。
2、扩散性。一个稳定的校园文化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向外界传递、渗透着它的精神、思想、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通过学校师生将它的文化一代一代的默默的传递下去。这种传递或是公开,或是潜在的无意识地影响周围的人们,无论你接受与否,它都在你身边存在着,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作用,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3、延续性。从历史的角度看,校园文化有其发生、发展、繁荣和衰落的一般过程,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有其内在的继承性、承接性的特点,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也体现了它的独立性。
4、长期性。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种短期行为,没有历史的学校是形成不了校园文化的。这种文化的形成应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逐步为社会所接受、认可,并体现其特有的社会价值。
5、从属性。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学校,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因此校园文化同样脱离不了大社会文化的影响,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相反,恰恰是这种相对性,给校园文化注射了强有力的生机,这正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础,前进的动力。这体现了它的性质只能是一种社会亚文化。当然,学校并不是一个桃花源,它与现实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人说,校园文化,有时就是社会大众文化的翻版或复制品。不过,当我们遵循“良知先行于大学”的信条之时,校园文化,往往会给墙外的社会吹送去一股股清新的风气。
三、建设校园文化的途径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我们长期培育的结果,建设校园文化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以下几条途径:
1、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是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是教育者,环境意识教育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校园文化是校园历史的一种精神产品,是一种隐性的,又十分富有吸引力的亚文化系统。小而言之它这是一种潜在的渗透在校园各个角落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它无处不在,无处不含,是整个校园理性光芒的浓浓的细雨,它会让任何知识与集中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学校那种独特情调和氛围的熏陶。一处理想的校园,不仅要求建筑的布局合理,各个部门排列有序,而且要求把植树、栽花、种草的地方组织充分利用起来,按照校园的总体规划,根据校园内地形、地貌进行巧妙的设计,建设成为绿树成荫,枝繁叶茂,恬静优雅的环境。
2、巧妙地布置教室。教室是教师工作、学生深入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进行精心设计。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对教室内外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他所领导的学校中,到处摆放着鲜花,对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3、发挥黑板报、墙报等宣传栏的文化载体功能。黑板报、墙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外各个学校尽量挖掘创造美好的校园环境,将“一面不会说话的墙壁”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追求。
4、发挥校园广播的舆论宣传作用。办好广播站,利用网络的宣传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最便捷的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层次高、理性色彩浓、信息服务优势,通过舆论导向,是校园文化建设向优雅、高尚的格调发展,让催人向上、活泼严肃的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为主流。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开展艺术节、体育节和读书节等校园活动。节日期间,组织相应的文化体育活动。如艺术节,试办演讲、书法、绘画等作品展览,举行文艺汇演。体育节,举办田径运动会和拔河、跳绳、篮球、乒乓球的比赛。还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种艺术活动,让具有艺术特长的同学选择参加符合自己特点的艺术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所爱的艺术活动中施展它的特长,发现和创新。
四、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是流于表面,缺乏深度。流于表面的主因,一是对校园文化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以为搞个艺术节、文化节便是具有校园文化了;二是由于急功近利,只顾轰动效应,是属于“政绩工程”。这是当今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其中有一定的社会因素(跟当今社会的功利主义、利益至上、急躁的心理有密切联系)。
2、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继承性,连贯性。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也应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这需要一代代的师生、一任任的校领导的共同的努力。一个学校的立校宗旨、政策和原则应在各个学校的管理者手中代代相传,不断完善,不断创新,这才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基础。当今的问题便是一任校长一个样,任职三年便走人,三年想干出点成绩,想在任期之内见成效,能做什么呢?除非一个学校的建设方针、政策象国家的宪法一样,下一任领导不能轻易地更改,但这谈何容易!一个城市的建设规划都不超过五年!
3、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手段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立体建设。不可否认,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可以从某一个特色入手,然后带动整体建设。所以,一个学校定期的活动,如能长期坚持的话,的确是一条捷径。但是,我们考虑的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这就势必要全面规划。在建设内容上,可以将某一个特色活动进行延伸和创新,开发它的“系列产品”,这样校园文化才初具基础,这也是它的难点。在手段上,应尽量把本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渗透到其他各个活动中去,如黑板报、墙报、校刊、广播以及各种班队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展开立体建设。当前部分学校正是由于内容和手段的单一,才导致长期以来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逐步被淘汰出局。
4、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与大众文化相接轨。大众文化,也有人称之为“通俗文化”,是现代社会特有的产物,正在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支配性影响力,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意识,还影响着人们的主流生活。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亚文化,对学校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5、文化建设的主体单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是所有的师生,当然也包括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校长本人的人格、品性对校园文化影响很大。校长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文化产物,带有深刻的文化烙印,本身就起着文化符号的辐射作用。校长的品性、人格以及自身具有的某些潜质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校园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点在许多校长身上都得到了验证,最典型的莫过于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影响。蔡元培受良好的私塾教育,宽厚大度、温文尔雅,传统文化在其身上可谓开花结果。蔡元培同时具有与时俱进的气魄,他心存高远,曾经三次赴欧研习学问,深受西方的自由民主之风的影响,能够容忍异端,尊重个性,不卑不亢。陈独秀曾说蔡元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卑不亢,刚柔相济,人格十分伟大”。无论对北大教授还是学生,蔡元培先生的高尚人格都影响至切。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不能仅依靠部分教师或学生,所有的教师、学校领导都应象蔡元培先生一样,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形成象北大一样的优秀学校,形成良好的学风。“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学校以往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它是在多维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辩证批判的取舍,经过提炼和升华,形成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学校精神和方向,它能促进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等变革,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是成为学校培育现代人所具有的独特财富和资源。我以为,校园文化包涵校园环境、师生形象、办学特色等组成内容,建设校园文化,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让一批批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并留下鲜明的文化特征。” 羊尖高级中学储校长如是说。总之,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学校管理艺术,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又要靠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而其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
参考书目:
1、《中国教育管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03月25日第六版)
3、2003年03月17日 《深圳特区报》
4、秦国民 浙大求是新闻网 : http:///zdxw
© Copyright 2000-2001
5、马和民 《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6、《学校管理学》 李保强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第三篇:良好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教师愉快教学,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校园文化还具有娱乐调节功能,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个性品格和高雅的蛇莓情趣。
七年级着力于校园文化建设,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比较丰富的书香文化校园,让人驻足观看,赏心悦目、啧啧称赞。七年级的师生像是走进了温馨的家园,一切是那么优雅,那么别致,那么和谐,令人流连忘返。
春季里鲜花盛开,校园内形式各一的花坛吐露芬芳,诉说着春天的故事;夏季树荫下为学生架起绿色之路,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秋天花香四溢;冬天的冰雪阻挡不住师生健劲的脚步,操场上欢呼雀跃,昭示着七年级师生拼搏的士气。
校园文化建设在于实施者认真务实,以人本的理念操作,营造出校园铁如画美卷。校园文化积淀中形成一条思想之河,沐浴师生,恩泽后代。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色彩,闪烁着思想的灵性,在岁月的涤清中化为了师生的行为,文明、快乐、健康、向上、和谐成为校园永恒的旋律。
第四篇:如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如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
梅良兵
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境。如在教学楼上醒目的地方设立简洁严肃的校训牌,各教学楼层间挂上鼓励性的标语,设立文化长廊,在教室走廊上张挂名人名画等,都有利于营造一种爱学习的文化氛围。花园式的校园环境,陶冶着孩子们良好的心境。充分利用学校环境绿化、科学设计植物园,会起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陶冶身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之作用。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道德品德养成、健全人格形成以及素质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班级管理,营造班级氛围,发挥班级功能,提升班级形象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学生培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班风建设以及各类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紧扣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着力在“新”、“特”、“实”上下功夫。
一、班级文化建设要有“新”意
班级文化建设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努力通过赋予新内容,创设新载体,使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承接,与学校整体育人环境要求相一致,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相吻合。赋予班级文化建设新内容,要着力在深化建设内涵上下功
夫。
二、班级文化建设要有“特”色
班级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的建设只有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点、班级特色,符合班级发展实际,符合学生发展实际,才能体现价值,发挥应有作用。
一是创设个性化的班级环境。教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因此教室的硬环境建设就成了班级文化建设不可忽缺的重要内容。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既要重
视教室各区域、各工作板块的外观设计、色彩搭配、空间布置,更要注意其主题确定、内容选择、信息传递,使教室环境能够体现班级理念、学习目标,反映精神风貌、文化气息,让人走进教室,顿觉舒畅、倍感温馨、催人奋进。
二是确立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班级目标。目标管理是规范班级管理,推进班级发展的前提。确立班级目标,首先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只有在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基本特点以及思想状况的情况下,才能使班级目标的提出做到有的放矢,符合实际。其次是充分发挥班干部和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目标制定。这样既能有效激发同学们关心集体的热情,又能使他们充分体会班级目标的内涵,有利于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再次是推动班级目标的落实。班级目标归根到底要落实到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学生学习进步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把目标要求纳入常规工作,细化分解,强化责任,抓好督促,跟踪考核,特别是要利用班会、晨会等会议,及时总结、发现不足,整改提高。
三是组织开展好有吸引力的班级活动。有影响、有特色、有内涵的班级活动是活跃班级气氛,增强班级活力,促进班风建设的有效方式,也是展示学生风采、锻炼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班级主题教育的开展,可以更好地把育人理念、目标、要求主题化、具体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能力素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养成良好品格,提高学习能力,增强素质本领。通过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起到活跃班级气氛,增强团队合作,鼓舞班级士气的作用。
三、班级文化建设要有“实”效
班级文化建设要有实效,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班级文化建设与加强班级管理的关系。班级管理既是规范化的基础工作,又是系统化的育人工程。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中的“软”件。班级文化建设为班级管理赋予了文化特征和人文色彩,也促使班级管理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从班级管理上讲,制度管理是根本,人文管理是关键,民主管理是核心。班级制度建设管根本、管长远。民主管理能够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能够使班主任从日常琐事中超脱出来,能够构建起学生自我管理的体制机制。人文管理需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教育与引导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
结合。能够使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工作相得益彰,就能够把关心人、理解人、服务人的人文关怀落实到管理工作中去,体现在赢得人、塑造人、成就人的实际成效上来。
二是处理好班级文化建设与营造和谐班级的关系。和谐、融洽、奋进的班级氛围对学生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要构建和谐班级。因此,营造和谐班级作为体现新课程改革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需要从服务学生成长发展的高度去认识,从立足班级长远建设的实践去推进。构建和谐班级,就是要形成平等、友爱、默契的师生关系,形成团结、互助、共进的同学关系,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的良好班风,使每一名同学在融洽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在和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三是处理好班级文化建设与推进制度建设的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既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班级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也表现为制度文化。只有使班级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才能使班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每个班集体都应开辟自己的„审美角‟,几丛蔷薇或葡萄,一棵小树,一片柞木林等。如果没有这个极其重要的环境因素,那么我们的道德教诲——要爱护生物和美好事物,要善良和同情心等,都会变成空洞无用的词句。”
第五篇: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3、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5、学校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对改善校园学习风气,提升老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起到举足轻重的地步。校园环境建设首页是要考虑校园环境文化底蕴,其次要考虑校园地域文化和学校自身的文化,结合当代文化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开发校园是环境建设的宗旨。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