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小学校志

时间:2019-05-13 19:3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桥小学校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桥小学校志》。

第一篇:高桥小学校志

葫芦岛市连山区高桥镇中心小学校志

概况:

葫芦岛市连山区高桥镇中心小学,位于高桥镇后山角下,距葫芦岛市区45华里,距古城锦州60华里。学校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现有六个年级,共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22名,教职工127名,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完善的现代化农村小学。

一、校史沿革

葫芦岛市连山区高桥镇中心小学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校名为奉天省立第四师范附属小学,隶属于奉天省行政公署教育司,校址在高桥镇后山脚下。1936年由于奉天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迁往锦州,“附小”改名为高桥国民优级学校,移交给锦西县公署教育科管理。1945年8月5日更名为高桥国民两级学校。1948年更名为锦西县高桥完全小学。1985年5月更名为锦西市高桥镇中心小学。1989年葫芦岛市建市后学校易名为葫芦岛市连山区高桥镇中心小学。学校成立至今,校舍经过多次修缮,尤以1992年为巨,由红砖青瓦房改建为平房,但与现代校园相差日甚。2007年,得国家专项资助,高桥镇政府倾力支持,高桥商贾苏廷宝先生解囊资助,落成了建筑面积达4200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楼。从根本上改善了师生的教学环境。

二、事业发展

(一)、建国前期

1914年,在“废科举,兴学堂”的思想影响下,经高桥绅士王 1

西伯多次呈请,奉天省行政公署教育司最终决定将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设于高桥镇。随着社会的变革,各类学校逐渐应运而生。为方便高桥镇广大乡亲子女就学需求,在高桥镇绅士王西伯的多次呈请与大力倡导下,奉天省立第四师范附属小学也在当年正式成立,隶属于奉天省行政公署教育司,校址设在高桥镇后山脚下,以民房四院稍加修缮改造,建成校舍,由王西伯担任学校第一任校长,学校以“诚朴”为校训。创建初期,学生不足百人,虽开设了国文、算学等新课,但一切规章仍沿袭旧制,按部就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随着一些进步、开明校长、教师的聘入,教育教学思想得到更新,学生人数日增。其后几年,学校严谨治学,教师诲人不倦,学生学而不厌,学校秩序井然。

(二)、建国后期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地方政府接管了学校,学校仍为公办,经费由人民政府拨款。由县教育科任命校长和教导主任,调动和配备教师。校长全面负责,校长以下只设教导主任一人总理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1952年,经县教育科批准,增设少年儿童队大队辅导员一人,配合学校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1953年,改中国少年儿童队为中国少年先锋队。1958年,在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情况下,师生过多地参加了生产劳动,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学质量处于滑坡状态。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师生参加“造反”组织,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抓阶级斗争,搞大批判,学校教学受到严重影响。文革十年间,学校秩序混乱,教学陷于瘫痪状态。

(三)、改革开放发展阶段

1、恢复与成长阶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锦西县高桥完全小学也在改革的春风中逐渐恢复和成长。1983年,锦州市教育学院、锦西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帮助学校搞语文教学改革实验,总结了“以读为基础,读、议、练相结合,讲寓于其中”的教学经验,并在锦州市推广。其它各科教学也从单科单项实验改革逐步过渡到整体改革,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1985年,锦西变成县级市,学校更名为锦西市高桥镇中心小学,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当年,在锦西县举办的智力竞赛中,学校获总分第一名。八十年代末期,随着葫芦岛建市,学校易名为葫芦岛市连山区高桥镇中心小学,学生增至八百多人,成为当时高桥镇最大的一所完全小学,校名一直延续至今。进入九十年代后,学校逐步实行科学化、民主化管理,逐步迈开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步伐,全体师生团结拼搏,教学质量稳步、持续上升。

2、走向辉煌。

进入二十一世纪,为了适应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桥小学必须迎头赶上,与社会同步前进。

自2002年开始,学校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在“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为学生健康成长导航”的思想指导下。以“润育潜质、培养习惯、发展个性、奠基未来”为办学理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全体领导和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本”,秉承“诚实、勤奋、拼搏、进

取”的校训,锐意进取,戮力耕耘。在一百二十多名领导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桥小学逐步走向辉煌。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7年,在连山区、高桥镇两级党委的关怀及高桥镇有识之士的解囊资助下,建筑面积达4200平方米的教学楼庄严落成。学校环境优美、学生活动场所成龙配套:内设标准的语音室1个、微机室2个、图书室1个、科学实验室1个、舞蹈室1个、档案资料室1个、心理咨询室1个、多功能活动室1个、德育展室1个、电子备课室1个,音美活动室各1个。是一所规模较大的按一校两址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农村中心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实行新形势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提供了扎实保障。

(2)、抓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素质大幅提升。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学校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与继续教育学习等,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截止到2009年,全体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有42人,专科学历的78人,二者占教师总数的94.5%。通过各种学习,教师们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其中3名教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12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20名教师被评为区级骨干教师。先后有王春荣、邢淑君、徐野等同志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文章,丁海亮、郭丽娟、刘勇、李静等同志的文章也在市、区报刊上相继发表。

此外,在师德建设方面,学校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只有爱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是高桥小学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因此从2001—2009年间,相继涌现了赫东明、孙洪利、刘宏丹等老师几年如一日照顾残疾学生谷雨、柳诗雨、李志强等同学的先进事迹。2003年赫东明老师被评为辽宁省师德标兵,学校先后被评为连山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葫芦岛市示范学校。

(3)、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近年来,学校十分注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及科研教育工作,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新途径。在课改过程中一批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他们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因此2006年,学校被评为市级基础教育课程实验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10月,学校教育科研省级课题《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研究》成功通过验收。同年10月“英语教研组”被评为市级先进教研组3、2000年来,学校取得的荣誉如下:

2000年12月葫芦岛市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2001年9月高桥经济开发区学校管理先进单位

2001年11月连山区示范家长学校

2003年6月连山区绿色学校

2003—2004年度 连山区文明单位

2005年3月连山区先进少先总队

2005年4月连山区小学广播操评比优秀奖

2005年5月连山区先进集体

2005年9月连山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2006年1月连山区贯彻《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先进集

2006年5月连山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农村小学组第二名 2007年4月连山区小学广播操评比优秀奖

2007年6月连山区农村小学“三队”评优综合成绩一等奖 2007年12月葫芦岛市艺术教育示范校

2007—2008年度 连山区文明单位

2008年5月第13届全国华罗庚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决赛 葫

芦岛市赛区小学农村组团体一等奖

2008年9月连山区学校发展性评价先进单位

2008年12月连山区中小学跳绳比赛农村小学组第三名

三、历届领导成员名单

校长:

赵承贤田喜春李绍宗郭兴汉赵洪泉

党支部书记:

田喜春李绍宗曹永林侯占林杨忠文

副校长:

魏万玉侯占林赵静杰赵轶群

撰稿人:***审稿人:***

第二篇:官庄小学校志

峒镇官庄小学校志

官庄小学整理

2009年6月

目录

一、基本情况

二、学校发展史

三、学校大事记

四、基础教育

五、素质教育

六、成人教育

七、教师队伍建设

八、教育经费

九、图片资料

崆峒区崆峒镇官庄小学

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一、基本情况

官庄小学,位于泾河北岸、官庄村官庄社与庙底社中心,学校前临险峻的太统山,后靠景色宜人的高信山,东临风景优美的龙隐寺,西接道教圣地崆峒山,依山傍水,地灵人杰。学校仿明清建筑特色,飞檐琉璃瓦,明柱敞走廊,全采用灰白两色,素雅大方,其独特的风格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给人以清静安怡之感。

学校现有学生252人,6个教学班,教职工11人,其中本科学历3人,大专学历学历5人,中师学历2人,初中学历1人;小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一级教师9人。学校总面积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87平方米,普通教室580平方米,办公室322平方米,生活用房173平方米,其它用房115平方米,体育场地3699平方米。学校目前有电脑2台,电视机4台,固定资产103.35万元。现任校长段育鸿,教导主任高海燕,总务主任张荣。

学校以“办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为宗旨,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校训,坚持以安全为前提,以质量为重点,以教学为中心,营造整洁、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建设敬业、爱岗、奉献的教师队伍,构建科学、规范、民主的管理机制,争创标准化学校为目标,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校管理,强化队伍建设,实施新课改,追求高效课堂,努力实现教育和谐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受到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

二、学校发展史

现官庄小学系原官庄小学与原庙底小学合并而成。

原官庄小学,创建于一九五六年三月,原名平凉官庄民办初小。为解决庄内儿童上学,由当时崆峒公社及官庄大队协调创办,由寨子街辅导小区管理,借民窑一孔做教室,聘请朱明才为教师(官庄村人),有学生14人,始为一年级,以后逐年增至四年级,第一届学生有朱理万、朱正英、朱正会,孙志仓等。以识字为主要课程,学生写仿及用粉笔糊蘸上水在木板上习字。一九六六年更名为官庄小学,继续借用民窑做教室,教师增至2人,任陈有琴(公派教师)为校长,学生增至50余人,仍为四个年级。一九六八年,官庄大队在坡底下生产队选址修建土木结构校舍七间,于七月迁入新学校上课,当时张贵霞任校长,教师朱理万,有学生60余人。一九七三年,教师增加为3人,王学任校长,教师朱理万、朱晓霞,有学生80余人,增至五个年级,由于学生人数增加,借用大队部办公用房三间做教室。一九七六年春,由崆峒公社和官庄大队在坡底下生产队重新选址修学校一座,有教室14间,教师6人,王学任校长,教师有朱晓霞,朱理军,暴玉兰,雷志科,知识青年庄秀阁。有学生近百人,设五个年级。此后校址未变,直至2006年,其间,校舍经过多次维修。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五年朱正旺任校长,有教师6人,学生110多人,一九八六年到一九八八年,高文仓任校长,有教师6人。****年至一九九三年,刘庆福任校长。一九九四年高志勇任校长,九五至九六年李勋任校长,期间增加学前班,有教师7人,学生135人。九七年至二零零二年,杨忠任校长,二零零三年至二零零六年八月,朱志科任校长,有教师7人,学生140人。原庙底小学,创建于民国三十年(既一九四一年)。原名庙底学校,校址在庙底下庄,借用民窑一孔为教室。崆峒乡公所聘请朱瑞亭为教师,有学生40余名,生源主要来源于崆峒第四保,分四个年级。第一届学生有朱录,朱奇,孙长俊,范正玉等,由平凉县教育部门管理,学习内容为抗日课本和算术,特别注重学生的识字和写作。一九四三年,在校董委员会的主持下修教室六间,聘赵希浦为教师,有学生40余人。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县教育局派徐昌为校长,将学校更名为庙底下初小,当时有学生30余人。一九五二年,徐昌调离,韩金银接任校长,当时学生增至45人。一九五六年,李贵任校长,有学生40余人。一九五八年,万兴

荣任教,有学生30余人。一九六六年,刘俊杰任校长,当时有学生50余人。一九六九年,史连璧、朱倪有、朱敏任教,当时有学生70余人。一九七一年,卜鸿斌任校长,教师有朱敏,朱理,有学生80余人,设五个年级。一九七三年,在崆峒公社与官庄大队的主持下,在原校址改扩建校舍二十四间,增加初中教学,学校更名为庙底下初级中学,生源主要来自贾咀大队、西沟大队,北岭大队和官庄大队,张世发任校长,当时有教师九人,有学生120余人,一九七八年教师增加到12人,学生增至150余人。一九八一年,撤掉初中,只保留小学,更名为庙底小学,马来平任校长,有教师5人,学生80余人。一九八四年,王学任校长,一九八七年,刘庆福任校长,一九八八年,苏金鼎任校长,有学生90余人。一九九零年,李进福任校长。一九九三年,朱理万任校长。一九九五年,刘杰任校长 增加学前班,学生118人,教师6人。二零零四年,王定平任校,学生115人,教师6人。

2006年高岭村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实施,值此机会,崆峒区、崆峒镇重选校址,新建学校一所,建成5栋35间教室宿舍,围墙1650米,总投资83万元。9月,将庙底小学与官庄小学合并,席海青任校长,有教师12人,学生276人。2008年9月,段育鸿接任校长。

三、学校大事记1、1941年,庙底学校成立。

2、1956年,官庄民办初小成立。

3、1973年,庙底小学变为庙底初级中学。

4、1981年,庙底初级中学部撤离变为庙底小学。

5、2006年9月,原庙底小学与原官庄小学合并,定名为官庄小学。

6、2006年,所有学生免收学杂费。

7、2007年,所有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

四、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全校坚持 “两基”地位不动摇,从基础设施入手,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开展家访,救助困难学生等多项措施,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均为100%。

按照新的教育发展要求,学校制定了指导思想;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学校精神;学校校训等,抓管理,求质量,多次获的镇级 “教学质量先进单位” 称号,2008年9月,获区级“先进学校”称号,受到区委、区政府表彰奖励。

五、素质教育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省、市、区实施意见精神,从完善机制,落实保障措施入手,全面加强各项工作,使素质教育思想深入人心,推动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1、开展“减负”治乱工作,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开展“减负”治理工作,减轻学生负担。

2、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及有关德育会议精神。让德育工作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未成年人,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视作品,听取先进事迹报告,开展互动教育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组织实施德育计划,积极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活动”和“校园拒绝邪教、毒品、预防火灾”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倡议等形式,让学生接受教育,以预防教育和安全隐患排查为重点,集中进行治理整顿,校园及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牢固树立“思想道德素质是最主要的素质”思想,把德育工作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组织师生深入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从基础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抓起,加强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及发展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把内容和目标落实到实处,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新格局。充分有效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利用班会、主题队会、重大节庆日、国旗下讲话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好德育实践活动,突出“抓细节、抓常规、抓养成”,落实好新《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健全德育工

作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3、进一步开展体育、艺术课教育,开足开齐所有课程,上好体育、艺术类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活动,培养学生体育艺术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评定、管理办法,以评定促发展,提升体育和艺术水平。先后进行了师生书画手工制作展评、庆“十一”歌咏比赛、诗歌朗诵赛、拔河比赛、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2006、2007年全镇庆祝“六一”文艺节目表演获得二、三等奖,2008年全镇校园集体舞比赛中获一等奖。

4、加强教研教改工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促进教学工作,以课题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质量的思路,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5、2003年,实施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实施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学方式。2004年起,建成远程教育室,配备电脑、打印机、电视机等设备,教师开始利用课件及网上资源上课。

六、成人教育

八十年代初,村上成立扫盲班,由学校教师承担扫盲教学任务,通过举办扫盲班扫除文盲、半文盲。全村青少年人口中非文盲率达到100%。近年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利用远教教育设备对全村党员干部及农民进行培训,有85%以上的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找到了科学致富的路子。

七、教师队伍建设

数量不足,业务不强,学科不配套,结构不合理,是我校至建校起多年来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校抓住教师队伍这个根本,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使教师队伍数量和素质上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师资力量得到加强,教师人数增加,学历层次提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进一步加强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加强短缺学科教师的培养,适应信息技术课和小学英语课的需要,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学习,保证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的教学。

(四)加强了教师队伍管理:从严管理,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使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提高了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多数教师取得了继续教育培训证和普通话等级证。

八、教育经费的事源,去向

1949年以前,为私立学校,经费由学生本人提供,主要采取家长给教员交纳粮食及财物,用于教学和报酬。

1949——1965年,为民办学校,经费来源由当地政府部门(当时大队和生产队)提供,主要用于教学。

1966——2000年,为民办公助学校。主要经费事源于两方面:从学生家长中收取一部分,国家教育部门拨一部分。主要用于教学办公用品、教学器材和教育设备支出。

2000——2005年,国家对中西部贫困生试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制度。实行“一费制”,每人每期75元。

2006年,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免收学杂费,免去部分学杂费,免去部分学生教科书费(纯女户,独生子女,儿童或父母残疾,家庭特困户)学校经费由国家拨发,主要用于学校教育教学设备,教学器材,办公用品,学校软件建设支出。

2007年开始,全面落实“两面一补”政策,所有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学校经费全部由国家提供,每生每期127.50元,主要用于学校的日常开支。教育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走向现代化和信息化。

第三篇:实验小学校志铭

颍上实验小学校志铭

(该文已经刻石,立于颍上实验小学北校)

罗会松 撰文

淮水悠悠,颍河汤汤。千古管相,文脉绵长。古慎实小,历尽沧桑。人文荟萃,百年吐芳。肇造民国,癸丑开张。县立女小,夭秾闺香。戊寅倭祸,中辍下庠。己卯再起,西镇更张。破旧立新,男女同堂。丁亥内战,中正为幌。己丑天开,举国解放。更名一小,去璞释光。立于城腹,占尽春阳。乙丑丁亥,实小易榜。乙酉壬午,北校相望。薪火相传,弘毅自强。上下戮力,共铸栋梁。十载迩来,艰难非常。朝乾夕惕,百味备尝。改革创新,学风日昌。育人为本,撒播阳光。独慎自匡,蒙以正养。教研兴校,教学相长。遵纪守法,日宣月讲。禁毒安全,警钟鸣常。家校一体,如虹似梁。五星火炬,猎猎飘扬。数字校园,纷呈万象。音体舞美,培育特长。书法诵读,仪态万方。桃李春风,书声琅琅。雏鹰展翅,长空高翔。硕果累累,汗牛充梁。起于陋巷,成于辉煌。抚今追昔,荡气回肠。十年树木,一瓣心香。百年树人,民族富强。莘莘学子,茁壮成长。同侪园丁,逐梦无疆。百载学府,永生无恙。

颍上实验小学简介

颍上实验小学始建于1913年,校名颍上县立女子小学,1938年日寇入侵颍上时停办。1939年学校更名为西镇小学,并男女兼收。1947年更名为颍上县立中正小学。1949年改名为颍上县城关第一小学。1978年被教育局定为重点小学,1984年9月,被市教育局定为重点小学,隶属教育局直管。1985年11月,更名为颍上实验小学。2005年6月,合并颍师附校,设置颍上实验小学北校区,其建设列为2007年颍上县“十大民生工程”。100多年来,颍上实验小学为颍师上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成为当地人才摇篮,更成为颍上人民心中的名校。

学校本着“育人为本”、“独慎自得”的理念,取得佳绩: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红旗大队;安徽省绿色学校、优秀家长学校、红领巾示范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自育自学”实验基地校;阜阳市特色示范学校、花园式学校、校本教研基地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标准化学校、依法治校示范校、“三八红旗集体”、校园数字化试点校、人民满意的学校。

绵延两千里的淮河,从远古走来,流过了壮阔的中原,流过了秀丽的南国,也流过了我可爱的家乡颍上。颍河,劈波沉沙,带着嵩山的佛音,流过广袤的大地,在家乡的东部,静静的融入淮河的细浪。这两条河像母亲两弯轻柔的臂膀把颍上搂在温暖的怀抱里,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颍上儿女,让颍上人民从无边的苦难灿烂的文明。中国宰相的奠基人管仲,被称为“千古一相”和“百家之祖”,他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个人就出身在颍上,如果从他算起,颍上的文明如连绵不绝的淮河一样,源远流长。颍上古代叫“慎邑”,隋朝定名为“颍上”。颍上实验小学就诞生在颍城。实验小学办学历史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历尽坎坷。但是这个学校人才济济,培育了无数的栋梁之才,越过百年,闻名遐迩。她建于1913年,也就是中华民国成立的第二年当时是县立女子小学。在几千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这是大胆的革新。那个时候,美丽健康的小女孩带着清新的气息,在充满阳光的校园里读书写字,自由的嬉戏„„可恨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1938年,这帮野兽的铁蹄踏进颍上,也踏碎了少女们的求学梦,学校不得不停办。1939年,恢复办学,改名为“西镇小学”,而且男女兼收,反封建更加彻底。1947年还是民国,因总统是蒋中正,所以改名为“县立中正小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上乌云散去,全国得到解放,实验小学获得了新生,就好比一块玉经过岁月的打磨,迎来了新时代的朝阳,释放出耀眼的光芒。她建在颍城的中心,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资源。新政府命名实验小学为:“颍上县城关第一小学”,简称“一小”。后被定为县市重点小学,并直属教育局统管。1985年改名为“颍上实验小学”,表明这所老字号名校所散发出来的自我更新,锐意改革的伟大精神。2005年6月,合并颍师附校,设置颍上实验小学北校区。2008年,北校区建成使用,南北呼应,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百年来,干群合力,艰苦办学,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培养人才,造福人类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特别是近十年来,在李飞、王永攀等一般人主政以来,在办学过程中历经数不清的千辛万苦,艰难曲折,无以言表。领导和教职员工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尝尽了人世中的酸甜苦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小学的学习风气更加纯正。实验小学以培育国家合格人才为立校之本,在孩子们心灵深处洒下撒下一片片灿烂的阳光。培养学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修正,慎重思考,谨慎行动,做到三思而后行,在小时候就养成真善美的品格。在教师中提倡教育研讨风气,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失,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振兴实验小学。学校始终坚持依法治校、遵纪守法的方针,用各种方式不断地进行普法宣讲。特别是禁毒教育、安全教育,学校把它们作为普法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开门办学,和家庭、社会不断地联系、沟通,架起了一道道心灵的桥梁,形成一个办学的整体,给一小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学校利用少先大队强化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少先队成为颍上乃至阜阳一面猎猎飘扬的鲜艳的旗帜。学校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中先进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大大提高了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水平,出现了万象纷呈的局面。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办了音体美舞等特长班,为社会培养了各种有用的人才。学校注重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吸收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华,提升师生的高尚品质和文化内涵,因而加强了国学教育,特别是加强了国学的诵读,使实验小学更为厚重。教师辛勤培育,学生如坐春风,学校飘荡着琅琅书声——和谐、阳光、优雅,其乐融融。一批批从实小走出去的学子,就像天上刚学会飞翔的雄鹰,飞向远方,飞向世界各地„„实小取得的成果无法累计,如果用文字来记载,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能让牛拉出汗,能堆积到梁头。想当初,实小刚创办的时候,就在一个破旧不堪的小巷子里生存,现在已经发展到上规模、上档次、硕果累累的百年名校,不能不让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荡气回肠!一小的创业者们捧着一颗菩萨一般的莲花心,散发着清新的香气,不染尘埃,安贫乐道,无私奉献,何等感人!他们所作所为就是信奉颍上管子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高尚情怀,为国富民强贡献一片赤诚之心。祝愿实验小学的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利于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人才。祝愿同辈的教育工作者,让我们逐梦无限,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吧!让我们共同祈祷百年名校实验小学万寿无疆。

第四篇:南贾庄小学校志

南贾庄小学校志

一、概况

学校位于南贾庄村的东南角,2011年,学校拆除旧危房,国家投资新建了环保节能的教学楼。现今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14平方米,其中教室8个,并配有多功能室、微机室、实验仪器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等,办公室6间,操场有150米的环形跑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该校是一所全日制小学,现有教职工13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6人,小学一级教师7人。大学本科的有3人,专科学历4人,中师学历的有6人。6个年级,6个教学班,包括幼儿中班和大班,在校生共计219人。自2008年国家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均达100%。

2006年清退代课教师,2008年完成人制度改革,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校长责任制。2014年幼儿园现在的危房要拆除,国家投资又将盖一所标准的幼儿园,独立管理。现任校长:米玉道

二、沿革与变迁

清朝末期,南贾庄已有宗族联办形式的私塾,不过只收几个大族子弟读书习字。民国初期,村内有志于教育者兴办学校,但无自己的校舍。解放后,村委会开始盖简易的校舍,免费招收适龄儿童入学,不过规模相当小,上面只委派一名教师,学制四年,还是复式班。后来发展为1---5年级的完全小学。1971年因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需求,开始招收初中班,6--8年级,周边的村庄北贾庄、杜寺、小吴村、等几个村的学生小学毕业后初中就到南贾庄就读。直到1982年,初中以人民公社为单位联办,有了杜固中学,南贾庄学校才完成它办初中的历史。1985年,招收幼儿班,小学改制成1---6年级,就是现在的完全小学。

1986年,旧校舍年久失修,成为危房,村委会选址村子的东南角为新校址,盖了两排24间新砖瓦房的校舍,建有全学区为之自豪的大操场,南贾庄小学当时教学质量一流,人才辈出,因而远近闻名。2011年,国家拨款78万元,拆除旧瓦房,兴建了我们现在居住的这栋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教学楼。我们现在的南贾庄小学环境优美,绿树环绕,花坛花池相映成趣,四季常绿,“两课两操”开展的有声有色,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健康茁壮地成长着。

三、办学特色与成果 校训:勇于创新

开拓进取 校风:乐学、文明、团结、自强 教风:爱岗、敬业、爱生、奉献 学风:崇尚科学

刻苦求真

1、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育人为目标。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力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师生积极参与读书、写作活动,并多次获奖。2007年,米库同学荣获“雏鹰杯”作文获一等奖,2012年刘彦彦同学荣获“科幻小说”三等奖。

2、坚持搞好学生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根据不同时期按照上级的不同要求,加强特色训练。除学生群体活动跳绳、踢毽子、转“呼啦圈”外,还有乒乓球、围棋等项目,2012年李硕在文体竞赛中,乒乓球获二等奖,2012年,在“新乐市第二届青少年棋艺”比赛中获优秀奖。

3、坚持教研兴校。虽然由于现代老师们在农村小学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学校还是坚持开足全课程,新设的课程同学们集体研讨其教法,每年都有教师在全国不同刊物上有论文发表,尤其是今年更是硕果累累,有六位教师获一等奖。

第五篇:和静县第十小学校志1

和静县第十小学校志

和静县第十小学位于天山中段南麓美丽的和静县。和静县第十小学坐落在和静县以北铁尔曼区南侧,乌拉斯台河的东侧,距和静县县城64公里。建于1971年,位于和静往北60公里处,我校接收方圆15公里以内的学生。

机构、队伍

学校设有党支部、教务处、德育处、工会、总务处、少先队机构各一个。

本学年在校学生390人,现有教学班14 个,学校共有教职工44名、其中专任教师41人。学校现有党员教师8名,其中女性党员6名,退休党员2名。

小学教育

学校始建于1971年7月,和静县第十小学原名和钢中学,于2001年改名和静县第三中学,2005年更名和静县铁尔曼中学,2008年改名和静县巴仑台铁尔曼中学,2009年因教育资源整合改名为和静县第十小学。至今已近38年的历史。

学校总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绿化面积42000平方米,分为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已建校舍建筑面积4458平方米,其中主要有:新教学楼1572平方米,旧教学楼2886平方米。

学校秉承培养“四有”新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以“严谨勤奋 文明朴实”为校训;以“ 团结勤奋 文明自强”为

校风;以“严谨治学 为人师表”为教风;以“刻苦努力 全面发展”为学风,以“团结进取,勤奋守纪”为班风。确立以“德育为首,智育为主”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形成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的今天,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打好基础。

两基工作

多年以来,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内部管理、全面推进“普九”工作,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全体师生勤奋进取、团结拼搏,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拓步开展,“普九”工作取得一定成果。

“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

学校自2005年来,为了让贫困生及部分返校学生没有后顾之忧,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两免一补”政策,截止到2008学年,学校390人次享受了“两免一补”。

教师队伍、教师培训

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育队伍体系作为学校工作重点。一是提高教师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二是教务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收看教学录像,利用网络资源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逐步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为了更好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工作,我校领导班子配备齐全,团结协作,作风正派。想为一线的教师所想,急为一线的教师所急。并深入第一线,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教

务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堂评优课。三是要求近五年内45岁以下的教师,小学要达到大专以上学历,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在职进修。

目前小学专任教师任职条件达标率 100 %,小学专任教师中有40人取得了大专、本科学历,学历合格率98 %;学校校长参加岗位培训,参培率100%。其中,初级教师职称25人,中级教师职称18人,高级教师职称1人。

2005年9月冯文龙被授予自治州优秀校长。2006年9月戴新宇被授予自治州优秀教师。2009年9月王建清被授予自治州优秀教师。

近年来由于我们全校上下共同努力,我校的教学质量一直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和社会的好评。历年来在自治区级的竞赛中,有26次老师分别荣获一、二、三等指导奖,2位教师分别获得国家、自治区、巴州级优秀教师,其中我校翟秀凤老师荣获自治区指导小学生现场作文一等奖、刘淑珍老师荣获自治区指导小学生现场作文优秀奖、指导学生爱祖国历史竞赛辅导优秀奖、荣获自治区论文大赛二等奖李艳霞老师荣获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大赛辅导优秀奖。我校四年级(1)班荣获州级优秀中队奖。

我校的孩子们对美术比较喜欢,在2008年12月有16名学生的作品荣获第五届“艺术之星”全国少年儿童美术摄影大赛奖,其中六年级的卢文颖荣获特等奖。

教育经费、校舍、设备(器材)

建校初期学校只有土木结构教室,后逐年完善设施,特别是近几年的教学设施改革,学校在上级党委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怀和支持下,学校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校园分内、外两区,校门朝北,内区由钢筋栅栏护围,教学楼两栋均为两层,砖混结构(其中新楼为东西向,另一栋楼为南北向),建筑面积4458平方米,厕所两个(旱侧、水冲式各一个),篮球场两个,云梯一部,五步联合器一套,单杠7副、双杠两副,漏天乒乓球台四个,升旗台、旗杆各一个,广告宣传栏四个,另外还有一个文化艺术长廊。外曲有铁丝网护围,300米跑道环绕球场,其余为林带和绿地。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等教学设备比较完善,基本能满足教学需求。

学校设备先进、齐全,教学质量优良,校园规划合理,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是一所学习、教育、培养人才的好场所、好地方、好学校。

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添置了新的办公用具和教学用具;2007年巴州人民政府给学校赠送了150套课桌椅,2009年教育局有给我校购进了200套课桌椅,教师办公桌30套。2008年至2009年学校全面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先后对教室、办公室进行粉刷,装饰;创作校园文化墙7面,宣传橱窗4个,对校舍进行全面维修和改造,共计投入约22万元。学校设计制作了校园文化长廊,艺术墙。我校还将原由的停车棚改成了文化艺术长廊,在长廊上设置了10块宣传牌,每班负责一块,同学们在宣传栏牌上或写或画,尽情展示自己的各项才能,一走进学校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2009年社会各界以及我校自筹资金增补了一批新的图书,大大淘汰了部分旧书、老书,还接受了巴伦台政府捐赠的220本、金特公司捐赠的203本、学校教职工捐赠的193本各类书籍。订购了报刊杂志和教学工具书。目前学校图书已达到了1197种共计5115册,生均图书15册。得到了国家要求的图书配齐率。

我校新建了九大室,分别是科学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劳动、微机、阅览、图书、少先队室,各大室占地面积分别为56平方米,2009年县教育局还给我校增补了一批体、音、美、卫、劳器材。所有器材都是按照普九的数据进行配备的。

多年来,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先后荣获县级“平安校园”,“两基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少先大队”、“五好学校党支部”,2007年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7党建带团先进单位、2009年“两基”迎国检工作先进集体。

在未来发展中学校将坚持抓好教学的同时,围绕双语教学,艺术教育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力争办出一流的有特色的学校。

校长:冯文龙 2001.1-2007.6 校长:吴银仁 2007.6-至今 副校长:吴银仁 2001.1-2007.6

副校长:李国红 2008.8---2009.3 党支部书记:刘志仁 2001.1—至今 工会主席:王忠和 2001.1—2004.12 工会主席:张喜萍 2005.1—2009.11 德育主任:王忠和 2001.1—2004.12 德育主任:鱼荣 2005.1—至今 教务处主任:申素兰 2001.1—至今 总务主任:赵学明 2001.1—至今

和静县第十小学2009、12

http://

海勃弯区三厂学校校志http://www.xiexiebang.com 6

下载高桥小学校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桥小学校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何家岩镇中心小学校志[五篇范文]

    略阳县何家岩镇中心小学 校 志 2013年10月 -1- 第一章 发展概况 第一节 学校发展概况 道光十一年(1831年),略阳知县贾芳林在增修嘉陵书院的同时,并在四乡创建义学。道光十六年(18......

    河坞乡电力希望小学校志5篇

    河坞乡电力希望小学 主 编:王适合副主编:崔之敬 校 志 1979年---2012年) 2013年4月9日 ( 河坞乡电力希望小学校志 第一章 学校简介 河坞乡电力希望小学坐落在河坞集北200米......

    2014年度高桥中学工作总结

    2014年度高桥中学工作总结 2014年来,我校继续本着“为学以理,积学精业”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动力,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切入......

    2013年度高桥司法所工作总结

    2013年度高桥司法所工作总结2013年度,我所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年初工作目标,开展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抓好队伍思想政治建和司法所规范化建设。 1、......

    高桥材料[小编推荐]

    以规划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 ——永新县高桥楼镇加强乡镇规范化建设的几点做法 中共永新县高桥楼镇委员会 2010年4月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来自永新县高桥楼镇,很荣幸参加这个座谈......

    高桥中学学雷锋

    高桥中学学雷锋“六个一”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学校开展学雷锋“六个一”活动。学生通过读一本书......

    小学校

    附件2:中、小学校,幼儿园健康教育资料目录 一、基本情况 学校基本情况(简介) 二、健康教育 1.学校领导分管健康教育文件(必须有领导分管健康教育) 2.健康教育计划、总结 3.健康教......

    高桥街道党代表工作室工作制度

    高桥街道党代表工作室工作制度 为了便于党代表开展工作,准确向党员、群众传达党的指示精神,向党工委报告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更快、更好的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和问题,特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