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城学校硬件建设扶贫报告
台城学校硬件建设扶贫报告
台城小学是位于五台县城中心的一所镇办学校,学校建校历史悠久,在历届校领导的精心管理下,学校一步步前进,目前,这所发展中的学校办得越来越好。在县教育局的关注下,中心校领导及学校领导精心治校,到目前为止,学校由以前的双规扩展成三规,2012年秋季为解决新生的入学问题,学校设法扩为四规。
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学校今年准备加大、加快校园建设工作,加快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打造优美校园环境,配置现代化教学设备,积极推进教育强镇创建进程。
无可否认,这是一场硬仗。而要取得这场硬仗的胜利,必须要打赢学校布局调整、教育现代化装备、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环境氛围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至关重要的“六大战役”。
学校硬件建设经费投入是保证。我们学校要基本实现“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目标,就得科学地进行学校布局调整。
首先要有所作为,在阅读上为孩子多开一些门窗,多一些可以选择的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不至于孤陋寡闻,心灵贫乏。
第二篇:学校建设硬件和软件
学校建设软件比硬件重要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所说的学校建设中的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高职、高专和大学等一系列关于教育方面的学校建设.而硬件与软件是近年出现的一对新名词。根据教育部2号文件中的解释:所谓学校建设中的硬件指的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所形成的物化环境,它包括:校舍、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楼等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物质。软件是指与硬件相对的管理工作的人和相应的管理措施、相关的资料。它包括:师资的素质、教育系统、文化氛围、管理过程中的资料建设等一系列管理中的内在要素。
1938年,在那个历史动荡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北大、清华、南开组成了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其师资精英荟萃,人才济济,当时的联大在“学生宿舍全是茅草房,教室、办公室、学校的图书馆,都被日本飞机炸毁”等硬件设施及其恶劣的情况下,正是因为有了梅贻琦、蒋梦麟等数十位诲人不倦的学术大师,在师资力量和优秀的教育系统等软件设施十分充足的情况下,才谱写了当时联大弦歌不断的华美乐章。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学校建设软件比硬件重要,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今天我们判断何者更重要的标准在于: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哪一个更有利于学校的建设、管理和发展,哪一个更有助于学生在学校达到求学目,同时也使学校的建设管理达到最优化。
首先从判断一个学校的建学目的来看,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改革工程”中的解释: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这就在一个硬性指标上突出了学校建设的意义在于人才教育培养,突出了一所学校本质核心的共同属性是在于教育。
其次从学校的教学功能来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关键全在于有没有好老师,有没有好的软件设施。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硬件在学校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但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2号文件中的解释却说:硬件设施能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即可,可对于软件的需求里面却不断的提到“进步、促进、创新、发展”等字句,可见在学校建设中更多的还是软件在发生作用。
一所学校如果拥有有高大的建筑,漂亮的校舍,大的教育规模,及所谓硬件方面的优越性,当然更好,但是如果一所学校只有这些,是不是显得太过于苍白,缺少了灵魂,缺少了生机呢?而拥有软件设备则不然:在师资软件方面,学校老师拥有更多的学术信息,具备更多的学术能力。他们是一所学校的绝对中坚力量,拥有强大师资的学校教学软件才能完美的推动一所学校科研的突破力,发展力和创新力。才能成就一所学校的学术之大。
拥有一流的硬件设备,三流的科研队伍,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面对社会竞争力、职场淘汰力、攻击力,真的能够很好的适应吗?真的能够很好的生存发展下去吗?这就需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学校建设软件比硬件重要”
我的陈词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台城煤矿传感器报告
山西华润煤业有限公司台城煤矿
关于监控主机掉线原因的报告
古交监控中心、公司调度室:
因我公司委派监控厂家来我矿维护监控设备,至主机掉线上传,时间12:46——13:06,掉线20分钟,与监控中心造成中断。在此期间,我矿井下无人作业,井口安检设防,打栅栏 挂警标。其他设备都正常。
台城煤矿监控室
2013.05.10
值班监控员:
调度主任:
总工程师/通风矿长/值班领导:
第四篇:台城简介
台城村基本情况
台城村位于河北省安平县,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河北省第一个县委的诞生地。该村人口2360人,630户,耕地3850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党员86人。近年来,台城党支部不断改善党组织设置形式,成立党总支,以“丝网+协会”形式成立丝网协会党支部、农业产业化党支部、老干部党支部三个基层党支部,根据不同党员不同特点充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已于2010年10月21日正式开馆,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围绕“经济强县,特色兴县”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依托县委丝网经济区建设,正在谋划村丝网生产加工区二期工程建设。
在全国积极筹建新民居建设的浪潮中,台城村党总支一班人决定依托“两个第一”的精神,解放思想,积极谋划,力争早日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现任支部书记杨玉卿1947年9月1日出生,1975年2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9月经选举担任中共台城村党总支书记职务。
第五篇:台扶贫总结
恩平广播电视台扶贫开发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总结
恩平广播电视台在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中,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和强村富民“六个一”工程结合起来,注重增强扶贫对象的“造血”功能,把规划细化到村委会每家每户、责任落实到领导班子成员每一个人,通过深入调查摸底,了解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目标计划和帮扶措施,重点帮扶村建设扶贫楼和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的收入,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调查摸底,选好帮扶项目
恩平广播电视台的帮扶联系点是那吉镇黄角村委会,该村委会地处我市最边远的西南山区,是2010年我市25个省级扶贫开发帮扶村委会之一。村委会共有19条自然村920户,人口3886人;贫困户466户,贫困人口1863人,其中,急需帮扶的68户,508人,列入低保的27户,136人;耕地面积4200亩,其中水田2400亩,旱地1800亩。村委会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四面环山,交通、信息相对落后,而且土地贫瘠,耕作条件差,部分自然村“行路难”、“看病难”等问题仍未解决,村的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年纯收入仅有20000多元,还徘徊在贫困线以下。为帮助黄角村委会早日脱贫,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恩平广播电视台台长苏锦凡及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多次深入到帮扶的那吉镇黄角村委会调查、摸底。在了解村委会、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后,决定从紧张的经费中挤出10万元资金,帮助
村委会修桥筑路,架设有线电视线路,帮助村民发展种养业,利用紧邻七星坑原始森林、“仙人塞海”等景点和水资源丰富的优点,扶持村委会大力开发旅游业和小水电,重新装修原黄角中学门口侧边共260平方米的四卡铺位用于出租,增加村委会集体收入。经过重新装修的这些铺位用于经营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每年铺位的租金加上村委会上原有的收入,每年将有3万多元的收入,可以达到脱贫的目标。
二、结对帮扶,找准发展路子
按照市委扶贫开发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恩平广播电视台高度重视,明确职责,制订详细的帮扶规划,找准发展路子,积极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台班子的每位成员根据黄角村委会山地多耕地少和帮扶家庭劳动力薄弱等情况,分别对九头下村的李容长、黎日光,湴底村的李谢辉,回龙村的李月光、李万裕、李浓好等六户贫困户实行包干结对,采取无偿提供耕牛、猪苗、果苗和送技术等方式进行帮扶。4月22日,恩平广播电视台的班子成员再次到黄角村委会,分别为九头下村的李容长、黎日光,湴底村的李谢辉,回龙村的李万裕送去了5头母牛和幼牛,为回龙村的李月光送去了猪苗12只,为回龙村的李浓好送去了5亩台湾名贵水果“莲雾”种苗。六户贫困户接过恩平广播电视台送来的“特别礼物”,大家都满心欢喜,个个笑逐颜开,连声感谢之余,纷纷表示要将牛只、猪苗和果树饲养、管理好,争取早日脱贫致富。经过半年的苦心经营,目前,这6户帮扶对象 的耕牛、猪苗已逐渐长大,种下的果树也开始长高,家庭经济收入逐渐显现。
三、党工青妇齐参与,帮扶工作初显成效
恩平广播电视台除了班子成员参加这次扶贫开发工作外,还鼓励和发动党员干部、团员青年积极参与。活动中,全台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团支部发出“为扶困助学献爱心”的倡议,自发捐款筹得近万元助学金,从2010年起每年资助黄角村委会家庭贫困、成绩优良的学生继续学业。6月13日,我台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冒雨来到黄角村委会大陂头村郭艺红、黎艺嫦家中开展帮扶活动,给2名贫困学生送去了助学金。7月2日,台长苏锦凡又带领班子成员和全台党员,冒着酷暑,深入到黄角村委会参加义务劳动,帮助修建鸭颈村至大陂村的村道;台党总支还和黄角村委会党支部联合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庆七一,唱红歌”晚会,让城乡两个党组织的党员干部过了一个特别的、有意义的“党日”,使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村班子建设得到加强,帮扶工作初显成效。据统计,至9月30日,恩平广播电视台班子成员到村委会调研34人(次),与村“两委”班子研究工作8次,帮助村委会引进招商项目1个,办实事2件,修建村道400米。恩平广播电视台台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做法和经验,被收编在《恩平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简报汇编》中并向全市宣传推广。
2010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