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新课程活动总结
高中新课程研讨活动之四:新课程与课程多样化研讨活动总结
课程教学研究中心
由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策划的高中新课程研讨之四:高中新课程与课程多样化研讨活动,2011年12月21日在萧山二中举行。本次会议到会的教师共有163人,规模是比较大了,超过了我们事先的预想,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会议安排的主要活动如下:
一、校本课程的教学观摩
萧山二中准备了二十多堂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整个高一年级都活动期间开设了校本课程的教学观摩课。学校把正常情况下每周一次的校本课程开课调到了展示时间。参加观摩的教师自由走动,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可以观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多个校本课程的开课情况,大家对这样的观摩形式是比较认同的。参与观摩的老师对萧山二中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校课程开发,印象深刻。觉得萧山二中课程多样化建设的一些具体的方法有启发意义。
二、萧山二中的经验介绍。
先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会议开幕式,黄建民处长发表了讲话,他简要地介绍了浙江省准备于2012年推行的新的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认为在大家都在研究、准备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召开这样的展示会议,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有益的经验,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讨,是非常有意义的。他还提出了要求:以建设性的态度对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学习萧山二中的做法,努力在课程改革中创造学校的特色。
萧山区教育局邵宏副局长也发表的热情的讲话。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俞晓东在讲话中指出,萧山二中课程多样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为我们的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范本。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需要改变育人方式,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供适合的课程。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各高中学校要积极探索课程多样化发展的路径,研究课程多样化和学校特色发展的关系,加强学校课程建设的力度。希望下一次会议时能有更多更好的成果涌现。
萧山二中校长吴金炉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他以“多样发展、幸福成长”为主题,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学校自2008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课程多样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和一些思考。他主要介绍了萧山二中规划的学校课程体系,建立的课程管理和评价制度,学生选课的操作方式,也谈了自己对于学校课程建设与学校特色发展关系的理解。他的讲话内容操作性很强,理论思考也有深度(具体见会议材料)。
萧山二中的学校课程建设经验和探索,引起了到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的极大有兴趣。许多教师表示,很受启发。许多操作可借鉴,可学习。参加这次会议有收获。
三、学生社团活动展示
中餐后的一段时间,萧山二中安排了学生社团的展示。学生社团是社会实践类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萧山二中基于学生兴趣,结合学校特点,开发地方资源开发的学生社团活动,也给了与会的教师们许多的启发。
学生社团展示活动,把中午这个原本可能出现和空白点弥补上了,使得整个活动安排显得丰富多彩。
四、课程多样化建设论坛
下午我们用了二个半小时 的时间,安排了一个论坛交流活动,杭州高级中学、余杭高级中学、桐庐分水高级中学、绿城育华学校高中、杭州第十四中学做了专题交流。杭州师范大学岳刚德教授对包括萧山二中的内的六所学校的课程建设实践做了点评。
杭州高级中学课程建设的中,确立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经学生发展为本,精选终生学习所必须的基础内容,建设重在创新的,重在自我负责的课程文化。他们在高水平的学术拓展课程建设方面成就明显,天文探索课程、机器在制作课程、人文课程非常有特色。
余杭高级中学在学生社会实践类课程开发和建设上卓有成效。他们构建了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为主干的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完善,富有学校特色,其中余高大讲坛影响很大。丰富的社会实践类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的教育品牌。
桐庐分水高级中学立足农村学校的实际,努力推进特色化,彰显体世特色,构建了“一主二辅”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色,让学生成为有志趣的合格公民,为农村中学的课程多样化发展,学校特色化发展探索了一条有价值的路径。
绿城育华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他们在学校课程多样化的建设中,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都比较大,已经构建起了完善的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立起了有效的课程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体系。他们的课程体系适应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杭州第十四中学在课程开发和建设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的探索,他们围绕五个系列:文艺特色、体育特色、学科竞赛、创新教育、AP课程展开学校课程建设,已经开发出了30多门课程,规划了近300门课程。其中基于国家课程开发的系列补充、拓展的学科课
程,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对国家课程进行创造性的再加工、再创新,是他们一个比较突出的特色。
岳刚德教授在点评中对六所学校的课程开发实践和特点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一些建议:高中课程开发要关注学生的生涯发展和职业规划;课程实施中最好能建立导师制;学分制不应成为一种评价功能,评价要突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学校课程开发一定要坚守一个教育信念和目标--成人。
会议主持人黄津成在总结时,谈了关于学校课程建设的三点感想:一是要确立学校课程建设的理念。学校多样化发展需要课程多样化,学校需要开展课程建设活动,承担课程建设任务。学校课程建设有三个领域,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基于学生和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二是学校课程建设要明确五个理念,基于学生需要,基于学校发展,基于教师专业成长,基于社会教育资源,指向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学校课程建设实践中要勤于总结,善于反思和提升。建议各高中学校教科室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探索,期待着下一次会议有更多更好的成果诞生。
整个活动在下午三点半圆满结束。
回顾整个活动,有以下一些经验和体会:
第一,精心准备,深入挖掘,才能提高活动效益
这次活动的准备过程比较长,从九月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会议内容,到会议成功举办,用时三个多月。我们首先确定了会议主题--课程多样化。然后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和《杭州教育》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一起,几上几下,与萧山二中一起,准备了八篇文章,约20000字,组成了《杭州教育》2011年第六期“聚焦萧山二中多样化课程建设”专栏,对萧山二中的课多样化建设进行了多角度的、有一定深度和广度挖掘和分析;准备了90000字左右的会议文集《多样发展 幸福成长--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多样化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配合《杭州教育》中的专栏文章,全面地展现了萧山二中的实践和探索。这些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工作,保证了会议能比较全面地、立体地把萧山二中的经验呈现给参与的会议的代表们,从而保证更好地发挥典型经验的启发作用和示范作用。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收效是更明显了。重点突出了,典型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但是面上的工作如何也照顾周全,这个矛盾是今后工作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第二,探索了一种工作新机制,获得了双赢的效益
在这次会议的准备过程中,我们探索了一种新的工作机制,实现了教科员和学校的更紧密的结合。我们先后六次深入到学校搞调研,帮助学校对已有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学校的实践是丰富的和深入的,但是由于立足点和视野的问题,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丰富的实践
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提升,更多地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降低了学校实践经验应有的教育意义和理论价值。我们教科所的科研员深入到学校实践中去,用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理论视野,帮助学校进行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一方面能帮助学校从理性的、理论的角度,提升实践层次,促进学校今后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能让科研员比较全面和深入地接触学校实践,丰富科研员的感性认识,积累感性材料,帮助科研员建立更为丰厚的实践基础,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一工作机制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不过,这样的工作方式,需要科研员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劳动,工作的过程是比较辛苦的,如何调动科研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工作机制的可持续性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第三,主题突出,内容比较丰富,提高了影响力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多样化课程建设,这是我们根据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选择的一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正是由于此,这个话题吸引了学校和教师的广泛关注,参加会议的人数多达163人,扩大了会议的影响。围绕这个主题,我们选择了萧山二中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范本,同时辅之以在多样化课程建设中已经颇有成效的五所学校在论坛上作经验交流,角度多样,内容丰富,充分考虑了发言学校的代表性,这使得“学校多样化课程建设”话题得到了比较全面的讨论,与会的代表们自然也能够获得比较多的收益。
但是要保证今后的每一次会议都能找到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保证我们组织的内容能够比较全面地展现、诠释我们想要研究的问题,有着不小的难度。需要动员更多的力量关注这个问题,投入到这项工作来,仅靠一个部门,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维持这样的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
第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很重要
课程教学研究中心是一个刚刚成立的部门,我们对于课程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都存在着理论储备不足,实践积累薄弱的问题,在准备这一活动的过程中,在帮助学校进行总结提升课程开发的经验时,遇到了不少理论上的困难。这让我们认识到,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积淀自己的实践厚度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的任务。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自学,努力学习课程理论,另一方面要深入学校,深入教育一线,积累实践的素材和研感性的经验。同时也希望能得到一些学习进修的机会,帮助自己提升课程理论方面的修养。
2011.12.22
第二篇:高中新课程培训总结
中牟一高
新课程培训总结
2009年河南省进入新课程改革第二个年头,08年暑假,我校在上级的统一安排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培训,老师们对新课程、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提高了理论水平,更新了教学理念,为新学期的教学做好了充分准备。下面我们就培训目标、培训的过程及方案、培训收益、培训存在的问题、其他想法和建议进行总结。
一、新课程培训目标
立足我省、我校实际,认真贯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工作,保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不走样,又不是对《课程标准(实验)》生吞活剥地照搬。通过比较系统的新课程培训,帮助广大受训教师树立教育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落实。
二、新课程培训的方案及过程
(1)培训前进行学习动员:
时间:2008年7月5日上午8:30——10:00
地点:中牟一高阶梯教室
参加人员:师训科科长薛金良和中牟一高校长张百顺、副校长刘钦锋、校长助理周书剑、校长助理吴相臣、工会主席吴书祥、教务主任王凤田、各教研组组长、高一、二年级全体教师。
会议由吴书祥主席主持,会议议程有四项:
1、张百顺校长作动员报告;
2、刘钦锋校长宣读省、市、县关于新课改、新课程培训的培训文件。
3、周书剑校长助理就中牟一高新课改、新课程的培训工作进行了安排。
4、师训科科长薛金良作动员总结,并对学员、班主任、辅导教师和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建议。
(2)培训时间:
第一阶段培训时间:7月5日—7月10日
第二阶段培训时间:7月11日—7月25日
网上学习总结、写教案、讲示范课:8月20日—8月24日
进一步研究新课标、新课程,年轻教师讲过关课时间:8月25日—8月28日
(2)培训阶段:
第一阶段:通识培训。
第二阶段:在网上学习教材,观看教学实况录像,写总结、心得。
第三阶段:A、网上学习总结。B、研究新课标、新课程,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试写教案,年轻教师准备“过关课”,迎接学校“过关课”验收。C、按照上级要求,请师训科对本“暑假教师培训工作”进行总结,表彰、评选优秀辅导员、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及优秀学员。D、在新的学年中组织高一教师,通过不同形式,落实好新课标、新课程培训的精神、内容,尽力使高一年级教育、教学成绩再上新台阶。
(3)培训方式: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上午、下午在学校的指定地点进行网上集中学习,晚上以学科组为单位分散讨论学习。
(4)组织方式:以把备课组为单位组班,备课组长负责学员学习、交流,辅导教师对学员的作业点评、答疑。
(5)技术支持:为更好地进行培训,学校安排全体微机室人员值班,担任网络技术指导,随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网络问题,并保证网络的安全畅通;同时辅导老师随时进行网上答疑。
(6)培训地点: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分别在高一年级楼2---3楼,信息、体育、美术、音乐在本学科组的办公室,其中教室有多媒体设备和网络接口,能够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进行网上学习,又可集中播放学习光盘、看教学录象。
(7)管理方式:为了加强管理,教科研处和年级组共同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上午、下午严格按照全省的统一时间进行,实行签到、签走制度,并且中间不定时进行抽查,严格了考勤;同时,为了保证学习质量,不定时抽查学员的作业提交、网上评论、交流,及在线学习时间;各个学科组每天提交当天的学习活动日志,确保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培训质量。
三、新课程培训收益
(1)了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彻底改变中国人才“高分低能”的缺陷。
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积极主动地发展。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进一步改革并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接受培训的老师认为: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制约,过分偏重学科类课程,忽视活动类课程,偏重必修课程和分科课程,忽视选修课程和综合课程,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偏难和过分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标准化”“规范化”的制约,过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等标准,从而导致过高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
(2)把握新课改的趋势
接受培训的老师总结出,新课改要向以下几方面发展:
1.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2.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环保教育,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例。
4.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
5.重视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6.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课程个性化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问题,课程多样化尤其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教材的多样化,是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需要。
7.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新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
8、课程设计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体现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精神:改革过分注重课程的知识传承价值,强调课程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的价值;改革课程结构门类过多、整齐划一,缺乏统整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改革过分注重经典内容、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的偏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偏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模式;改革考试过分注重学生的知识记忆,并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评价标准的偏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标准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这些目标及其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应成为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的基本依据。
9、必须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改变以往考试结果定终身的弊端。
(3)接受和实践新型的学习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新知)。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生活、品德的可持续发展。
四、新课程培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新教材没有全新的认识,家长不理解新课改,对学校的教育持怀疑态度;家长理论水平不高,没法开展适应新课改的家庭教育,致使学校教育的效果不明显,有时还不得不用陈旧的教学方法。
(2)新教材反映农村生活情景的内容并不是太多,教材中的有些内容虽然来源于生活实际,但对农村孩子来说仍然很抽象,学生难以驾驭,一时没法接受。
(3)原来的教学模式在广大教师心中根深蒂固,教师在实施的时候感到很便捷,突然改变,感觉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4)学生也已经适应了旧的教学模式,现在让他们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感觉太突然,显得被动和笨拙。
(5)教材“穿新鞋”,考试“走老路”,旧有的考试模式限制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让广大师生茫然无措。
五、想法和建议
(1)请上级部门制订实用可行的授课计划、新课程理念与教材结合的教学实施方案。
(2)请上级部门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上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观摩课,或请课改区的名师来我校上示范课,然后组织教师与他们交流。
(3)加强校际、县际、地市际合作与交流,互相学习,互为补充。
(4)希望市教科所就新课程改革进行专门的研究和立项,向全市范围内的教师征集研究论文和课题研究,倾听教师的建议和呼声。
今年是河南省普通高中进行新课程改革、与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相衔接的第二年。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河南省广大教师来说经验仍然不足,我们缺乏对它的更深入的了解,推行新课程改革困难重重,但我们充满信心,会吸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创新中思继承,在继承中谋发展,使新课程真正焕发出生机,承载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中华复兴的重任。
2009年12月5日
第三篇: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总结
高明四中
龙建书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我校开始使用按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这标志着我们正式实施新课程改革。三年以来,我们思想政治科全体教师,坚决贯彻新课改精神,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一、深入学习《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确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首要的任务是学习课改理论,培训教师提高素质。实施新课改前后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统一培训外,主要采取了两种培训学习的形式,自学和集中辅导,以自学为主。我们按学校课改领导小组规定的学习内容、学习范围、自学的提纲进行学习,并限定完成的时间,并写好自学笔记和体会,定期交流学习体会。我 们科组先后开展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等交流活动。通过学习培训,我们初步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制定的课改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走进新课改
1、确立“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宗旨。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成为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课堂教学目标上,坚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三维”是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两个重视:一是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切实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
4、转变教学方法,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落实到实处,体现在每一个课堂教学中。主要做到:(1)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知道“授之以鱼,只借一餐,教人以渔终生受益”的道理,认真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教会学生会学习、会求知,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挖掘他们的自身的潜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老师不断总结经验,做到以美引趣、以奇诱趣、设疑激趣、以动唤趣、练中增趣,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去学习。(3)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有好奇心喜欢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激励和开发。(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学中教师们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多参与、勤动手、合作交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思想上引导,方法上指导,知识上辅导,对学习有余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5、教学活动突出和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文性的特点。例如,按照思想政治课程“生活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我们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现实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力求做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
6、主动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有丰富繁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撑。实践中,虽然我们在利用课程资源上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克服,自主开发资源。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科特点、学生特点进行特色开发,同时发挥集备组力量,共同收集、处理、积累课程资源,建立了高明四中政治科网站。
7、评价办法上的初步实施:(1)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止性评价相结合,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重结果轻过程转为结果过程并重;(2)把评课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发展上。课上的好坏由过去只听教师讲,忽视学生的发展,转为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3)注重开放性评价。学校定期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教学开放日,倾听社会各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评价;(4)提倡自我评价,学期结束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工作、表现做出书面形式的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5)领导评价:根据每位教师学期的工作,表现过程、考核结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发展。
三、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可喜变化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高中政治学科新教材的四个必修模块,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每个单元的后面均有探究性学习的课题,我们都能尽可能地积极的开展。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政治科龙建书老师2006下半年所撰写的课改论文发表在省级刊物《中学文科》上。三年来,我校政治学科教师共有8人次在区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奖。
3、课堂教学氛围的变化,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2006年下半年我校12个学生参加佛山市中学生时事小论文比赛,有3人获市三等奖,3人获区一等奖,4人获区二等奖。
四、实施新课程的几个问题
1、教学是否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课改实践中,有的教师对“三维”目标认识不够,出现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实现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于是有的教师又走向另下极端,一味地抛开课本,将课堂变成学生表演或讨论的舞台,就连教师起码的引导、启发都没有,从而无法实现知识目标。
2、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不大。《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辅助教学,但从实际实施来看,效果不大。有的课件制作过于简单,只是利用多媒体的显现功能,也就是说只是发挥其“板书”的作用,而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互动、交流、资源库等功能的却很少见;有的课件制作又过于花俏,“课堂热闹,课后不知道”,本末倒置。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难以实现。
3、教材内容多和教学时间少的问题。高中政治课必修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时数为36学时。如果每周是二节课的话,一个学期基本上完一个模块。选修课程及时事课程、社会实践课在高一高二就很难开设。
4、对学生的评价上,特别是形成性评价,讲的容易做起来困难,课堂教学中很难每节课都开展。加上各种评价材料的汇总等,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劳动量。
第四篇: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情况总结
高中新课程实验总结
巩义市第四高级中学
2008年12月4日
巩义市第四高级中学实施新课程总结
我校自08年秋季开始,积极响应省课改(高中)号召,全面实施新课程实验,在实施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我们有喜也有忧,我们看到希望,却也存在着不少困惑。下面就新课程实验的一些做法汇报如下,请专家领导批评指正。
一、积极宣传,提高思想认识
1、建立机构,制定方案,广泛宣传。
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之前,赵校长带领班子成员和参加新课程实验的37位教师参加了通识培训和课程培训,了解课改工作,随即召开校领导专题会,布暑高一新课程实验工作一年规划。学校高度重视新课程改革,在暑假开始之前就专门研讨了有关新课程的实践问题,设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着手课改制度建设。随后,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对学校相关文件进行修订。并形成文件汇编一书,将其打印成册发到每一位教师手中,基本上形成了学校新课程实验的框架。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长对高中教育知之甚少,对高中新课程更是一点不知,鉴于此,我们利用高一新生家长会,发送了一封《走进新课程——致高一新生家长的一封信》,宣传新课程基本精神,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使家长能密切配合学校,携手走进新课程。
集中全力解决“什么内容都一样学一样教”的旧的教学观念与学习行为,围绕“新”的焦点—“留”的缘由—“改”的整体性—“改”的目标—“教”与“学”的方式,要求教师抓住什么内容增加了,为什么增加,什么内容与课程程序变了,为什么要变,什么内容保留下来了,为什么要保留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研究,吃透新课程目标要求,通过集体备课形成以“知识价值——能力目标——实施效果”为统领,改变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我校提倡的“三个二”(两个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两个怎么:怎么教、怎么学;两个结构:知识结构、学科结构)的常规集体备课模式与“一基二跨三放四回归”(基础知识、能力跨越、放飞思维、回归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及课堂教学互动化、知识学习生活化、能力培养操作化的理念都是在实施新课程的初始阶段摸索总结出来的。
2、加强培训,统一思想,更新理念。
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实验的有关文件,领会其精神,进一步深刻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08年暑期组织37名教师参加了省市级新课程培训;后有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跟进式培训;校内又多次组织了校本研训,并鼓励教师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各种高中课改资源。坚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培训,更新理念,认识此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现实意义,明确新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彻底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并积极投身课改实践。
3、强化措施,改善设施,保障实施。
学校投入三十万多元,增添教学设备,购置教学参考资料,充实了学校各种教学设施;丰富了图书室、阅览室资料,更新了理、化、生、信、艺、体的部分教学设备;为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教学保障。
二、全面实施,推进新课程改革
1、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和省有关文件要求设置课程,开设选修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建立了选课指导制度和教学班适应的学生管理制度,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选课的原则。学校新课程领导小组编撰《选课指导》,分发给高一年级学生,指导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选修课。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实施教学和评价,我校建立起了规范性、科学性、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制作了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加大了教学设备的投入,保障基本的课改经费投入、条件和资源,使全员培训、校本培训和日常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分学科全面推进。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新课程精神的要求,初步实施新课程方案,全面推行新课程实验。首先,以备课组为单位,实行集体备课。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并融入课程标准之中。第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勤于动手的能力。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过去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的学习方式。第三、教学方式的转变。老师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把教学舞台交给学生。第四,老师教学手段的转变。不少年龄较大老师都学会了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教学效果更显著。
3、突出学科课改特点。每位教师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发挥学科优势,提倡撰写反思笔记和课改论文。各学科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教务处具体安排,教研组组织实施,开展人人参与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通过听课、评课、讨论,各科推荐一名教师上一节课改优质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帮扶作用,带领全组教师共同提高。08年10月初学校组织开展了《新课程教学论坛》活动,高一年级有30名教师结合课改实践、亲身感受、教学反思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交流。每周四下午第三、四节学校对高一教师新课程教学进行验收,肯定成绩,推广经验,指出不足,及时跟进。
4、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力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一个新设置的独立的学习领域,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对于研究性学习,严格按照学校制订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开学不久学校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20个研究课题,审核筛选出10个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终组成了10个课题组,各组人数不一,指导老师根据组员人数又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个课题都向学校递交了开题报告,各项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对于社区服务,团委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开展公益活动,美化社区环境,清洁街道。号召学生创办手抄报充分利用节假日走向社会进行环保和创卫知识宣传,提高社区人口的素质;元旦前准备组织部分学生到敬老院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活跃社区的文化生活。“国防教育”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又一个“模块”,是必修课。学校根据需要,拓宽教育内容,把国防教育与庆国庆相结合,加强了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把军事化训练与学生的个人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养成积极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的习惯,养成礼貌待人,语言举止文明的习惯;培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学生每人都写出军训感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综合实践考核小组根据军训期间学生的表现进行了综合考核评定。
5、重点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最现实、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我们采取了集中检测和听课后随堂评议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从中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多进行理性分析,制订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新教学手段,既注重教学过程,也要注重教学结果。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力争达到一个“新”字,培养出有理想、有技能、有创新、有成就的人才。学生通过课改实践,动手能力大幅度提高,发散性思维明显增强。
6、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切实推进新课改的实验。学校十分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确定每周四为新课程教研活动日。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对新课程教学的研究。平时以备课组为单位对教材、对课堂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讨,对备课组无法处理或没有把握的问题提交教研组或教务处研究处理。研究活动坚持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个人领悟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达到课程资源共享,最终形成既有集体智慧又有个人风格的教学设计方案。我们还立足本校实际,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今年9月份以来,学校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发和研究工作,初步形成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7、力求学分认定的信度和效度。学校制定了关于学分认定和管理的具体要求,设计学分认定表,对于每一学习领域的每一模块修习完后,就从修习时数、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技能、平时测评及模块考核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认定等级,以确定是否获得该模块的学分。并将认定结果进行公示,对于某科不予认定学分的学生,组织进行复习补考。
8、初步建立新课程下的德育工作体系。学校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对德育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由校党支部、团委、政教处、年级组及班主任组成了一个德育管理网络机构。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定期召开每周一次的德育例会,研究和布置德育工作,每月举办一次有针对性班主任培训,召开一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或德育论文研讨会,致力于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高一新生开学初进行相关的入学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召开主题班会,强化学生尊师爱校,勤学守纪的观念。我们还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组建综合素质评价机构,并在期末引导学生进行一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
三、几点体会与建议
1、实行“学校——年级——班级——学生”四级制,确保新课程实施落到实处。
2、重视组织保障,不搞地对空演习,实施“三个走”(学校领导走出办公室、走进师生中、走进教室内)的基层负责制。
3、重视“三维目标”落实,实现课堂教学互动化、知识学习生活化、能力培养操作化。
4、以“三个二”(两个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两个怎么:怎么教、怎么学;两个结构:知识结构、学科结构)的常规集体备课模式为基础,开展“一基二跨三放四回归”的研究性学习,不断探讨,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5、只有上级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新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四、存在问题
1、场地有限,制约着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开展。综合实践课程还停留在初始阶段,开发的水平不高,效果不明显,还存在很多盲点。
2、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仍需加强,有些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3、个别教师接受新课程改革信息的主观努力还不够,有待增强。
4、个别学生家长对新课改理解还不够深刻,有待加大对社会的宣传力度。
5、学校以现有的财力支撑新课改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渴望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谢谢!!
第五篇: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汇报材料
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汇报材料
鹤壁市综合高中
按照 《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的要求,我校从2009年9月起积极稳妥地开展了高一新课改实验,实施新课改年级的实验教师共21人,学生人数320人。在三年的普通高中新课改试验期间里,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配合下,我校强化措施、稳妥推进,广大实验教师锐意改革,不断探索,高中课改进展顺利,态势良好,现将我校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规章制度,措施得力 1.学习文件、制定方案:
2009年暑期学校就将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准备纳入了整体工作,成立了由明修选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德育、后勤的三位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主任为成员的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了领导小组的五项职责,同时还成立了由教学校长为组长,各学科组长为成员的我校新课程实验教学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课课时、必选课的开设、选修Ⅱ的设置等),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教研,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等具体工作。
本着理念在先的原则,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学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精神,让全体教师较为全面地了解新课程实验意义、目标和实施的具体方案,树立迎接新课程的信心。为我校顺利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根据我市有关新课程试验方案的要求以及山城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我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学分认定管理方案(试行)》以及《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学生综合评价实施细则》,为高中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2.强化学习、重视培训:为保证高中新课程积极稳妥地开展,我校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按照市教育局的安排,先后完成了由全体教师参加的新课程通识培训,由全体实验教师参加的新课程学科培训,学校主管领导还参加了由市教育局组织的赴福建新课程研讨班,学校自行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赴郑州、南阳、开封、洛阳、济源等地新课程研讨会,在校本培训方面,我校坚持专业引领与个人反思、同行互助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同时,为了使实验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除要求各备课组网上查找资料、资源共享外,学校还投资近5千元购买有关新课程的文本资料、录像光盘、新课程课堂实录等资料,供实验教师校本教研学习、参考,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3.科研引领、注重实效:新课程实施三年来,教师们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解决新课程课时少与教材内容多的矛盾,合作探究与时间紧的矛盾,课程标准如何与高考衔接等问题。面对这些困惑,我们的做法是“科研引领,注重实效”。我校参与了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的《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组。期望在专家的引领下,实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教学,目前此项课题正在试验阶段。另外就是强化校本教研。制定了《四十七中学集体备课制度》,提出了在集体备课中要做到“三定、五统一、一交流”,为确保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正常进行,由学校教学处和年级组为每一备课组选定备课时间和地点(均不在教研活动时间),并要求每个备课组提前一个月写出备课组活动计划备主管领导检查。为确保新课程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推进,使每一名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里都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除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能够一视同仁以外,还要求备课组在每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后,都要出一套达标练习卷,并且以*号提示不同层次学生应掌握到的尺度,以保证学习尖子生能“吃得好”,学习中等生能“吃得饱”,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吃得了”。4.行动学习、促进提高:目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种培训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除了有教师自身的内驱力缺乏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重培训、轻实践、无反思。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反映在三个能力方面即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而这三方面能力的提高,哪个方面也不是单纯靠培训能够解决的,而是要培训和行动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行动加反思。为此,学校在07年10月出台了关于《四十七中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施意见》,在业务能力方面,实行以考带训,定于每学年开始前进行45周岁(含45周岁)以下的教师学科业务水平测试。范围:近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精选,并规定连续两年成绩优异的教师,可以三年之内免考,并作为校内评聘、推荐各级各类教师称号的重要依据。在科研能力方面,除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以外,要求每位一线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教学反思,在寒假前举办每年一届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年会,并在校园网上开辟反思案例专栏。在教学能力方面,根据我校青年教师的1、3、5工程,结合教育局星级课达标活动,以公开课和常态课相结合的方式,适时举办新课程观摩活动,以次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二.以校为本,注重实践 在近一年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深深感悟到,在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上,要立足我校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寻找教育的生长点,在实践中寻找工作的突破点。
1.对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我们是逐步探索,走向常态的:我们在高一第一学期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实际提出研究性课题,学生结合自身爱好及特长选择课题(即课题的提出以教师为主),每周拿出三个课时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学期末,也组织了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展示,但通过调研和实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人员太多;地点问题;兴趣问题;难度很大。上学期根据实际,重新修订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案,即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及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并自找指导教师,(即课题的提出以学生为主,教师提出合理性建议)由课题小组根据实际提出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我们认为,这一做法,更加尊重学生特长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更具有实效性。上周刚刚开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但又发现了一些问题:选题不合适;研究过程不科学;结题成果不规范。本学期又重新审视了实施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在正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先用4课时由主讲教师介绍诸如“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选题”,"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如何结题”以及研究性学习与高考的关系等。在进行研究。(费用问题)
2.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也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我们认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属通识技术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无论学生在高中毕业后继续升学或直接就业都应该学习这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为此,学校在通用技术专职教师缺乏的实际情况下,抽调一名物理本科毕业且电脑技术娴熟的教师充当通用技术专职教师,从2006年9月开始,在高一年级14个教学班全部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经过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这门课的开设确实收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提高了他们的技术素养,教师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广泛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着本门课程开设的需要,学校在2007年3月又调入一名通用技术专职教师,并计划装配两个通用技术实验室。同时,这门课的开设,也锻炼了教师,发现了人才。我校的吴连江老师,在07年5月学校举办的新课程展示活动中,被市教研室发现,去年10月份受市教研室委托作为主讲教师参与了陕西省新课程通用技术学科培训,12月份又被市教研室聘为天津市通用技术兼职教研员。目前我校已有三名市级兼职教研员。3.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此次新课程实验,应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关键,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牢牢抓住课堂这一教育教学主阵地,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研活动,以多种课型为切入点,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教师专业发展:一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增删教学内容、安排课时计划、确定三维目标及教学重点,尤其是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进行研究,精心准备,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在使用教材上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逐步使教师理解新课程、适应新课程。二是进行典型课例研究,每周选择一节典型课例进行集体备课,指派一名教师上这节课,教师相互听课,互相评课。一学期下来,每个备课组组织这样的课有10余节。另外,我们还发挥了示范校的辐射、引领作用,在市、区做新课程的研究课,其中,霍兰梅老师做的一节市级研究课,受到听课教师和专家的好评。穆恒老师、孔德明老师和吴俊华老师等也都做了区级新课程研究课。由于老师们是抱着学习和研究的心态做课,呈现的都是常态课,既注重课堂的预设,更注重课堂的生成,因而研究课在听课教师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三是要求每一名实验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体验,撰写新课程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吸取经验,在反思中总结不足,在反思中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新课程实施近以来,我校广大教师投入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力求做到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模式上,逐渐形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的,学有兴趣,学有后劲。在教学策略上,力图实现四大转变:即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3)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4)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面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三.几点困惑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背”着新课程的同时还“抱”着旧课程,还不能完全摆脱旧的模式;对新课程与考试评价特别是与高考的关系还不能很好理清,另外,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缺乏,原有的资源还没有完全进行重新整合配置。
2.过程评价的形式、内容和实效三者还不能做到很好的统一,导致过程评价实施缓慢。加重过程评价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部分,我校在过程评价方面做了积极地探索,制订过程评价方案并积极落实,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师习惯了原来的单一评价而还不习惯多元综合评价;二是感觉评价的过程太复杂,填写内容多,操作起来困难大,实际是还没有找到常态的多元评价方法;三是把评价表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汇总工作量很大,而又缺乏实效性。
3、对于如何处理新教材内容多而课时紧的矛盾,如何有效的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及如何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实现等所有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都是我们今后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逐步探索的。四.今后的工作构想
1.进一步探索适合我校对教师、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探索出促进学生成才、教师发展的评价方式方法,追求体现评价的主体多元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特征。研制《学生成长记录册》、《学生成长记录袋》、《教师成长记录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
2.学科组要进一步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策略的四大转变;建立学生个性化的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制度。
3.开发校本课程,开设丰富多彩选修课,加大选课指导力度。力争在三年内开发出具有标志性的校本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进而构建出含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等四类具有我校特色的四十七中学课程体系。
以上就新课程实施情况作了简要的汇报,我们的认识、遇到的困惑以及今后的构想。新课程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使学校从现在的进入新课程、到逐步适应新课程最终到全社会都能够欣赏新课程。在践行新课程的过程中,使我们的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
2008年3 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