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庙川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汇报
庙川村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情
庙川村位于湖北口乡最东端,地域面积约 12平方千米。共有7个村民小组,422户,1778 人。其中农业人口1778 人。
本校是上世纪90年代,政府为了积极创造‘普九’条件、落实排危建校时创办的寄宿制完全小学。除接纳本村学生外,还接纳三天门村七、八、九组学生和虎头岩村六年级学生。
现有教学班5个,在校学生161人。其中学龄前20人,一年级19人,二年级 23 人,三年级 25人,四年级 20 人,五年级22人,六年级32 人。
二.普及程度:
(1)、7-----12岁适龄儿童入学率:
本村共有7——12周岁适龄儿童125人,小学在读112人,已入初中13人。适龄 童入学率为100%
(2)、在校学生年巩固率:
上年年报169人,年报后转出12人,休学1人(三天门徐文琴),毕业43人;转入38人,新招7人,学龄前9人,本年年报167人,年巩固率为100%。
(3)、15周岁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
本村15周岁总人口40人,读完小学39人。完成率为97.5%(4)、13——15周岁适龄少年初中入学率:
本村13------15周岁总人口123人。其中初中毕业10人,初中在校108人,仍在小学就读2人,流失3人。入学率为97.5%。
(5)、17周岁初级中学教育完成率:
17周岁总人口41人,其中丧能1人(张登全),应完成40人,毕业36人,仍在初中就读2人,小毕未入2人,完成率90%。
(6)、本校学生异动情况:
本村在外村45人,外村在本村74人,(7)、本村初中在校生人数:
初中在校生人数132人。在本乡就读124人,在外8人。本乡12 岁
以下13人,13—15岁110人(七年级25,八年级40人,九年级37
人),16岁以上9人。
三、师资力量:
本校现有教职工11人,其中,专任教师9人(童飞被政府借调)。
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7人,高中、中师各1人。学历合格率100%。
普通话水平测试均在二级乙等以上;专任教师均参加过计算机高级培
训,且都取得合格证书。积极参加新课程和校本培训,努力提高自身
素质。爱生爱校,爱岗敬业,师资水平基本合格。
四、办学条件:
校园面积4160平方米,生均24.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48平
方米(预制结构816平方米,砖木结构232平方米),生均 6.6平方
米;山林100亩,基地2.5亩。校园绿化面积1000平方米。
学校建有三类实验室、校园广播室、图书室和远程教育教室;
图书1500册,生均9册。远程教育、校园广播、实验仪器等辅助教
学设施使用正常。
近三年学校向上级争取资金6万元,对校舍进行了全面维修,建
起了围墙、大门;购置了标准铁架床、锅炉、餐桌餐凳等生活设施。
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五、具体措施:
自九十年代起,学校在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为
谋求生存和发展,凭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东风,主要做了以下几
方面的工作:
1、积极配合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
条件:原土木结构校舍被鉴定为一级危房以后,在1996年的排危
建校活动中,庙川村采取农民集资和向上级争取的办法,筹措资金建
起了教学楼;通过农民投工献料的办法,建起了生活用房和厕所;学
校通过勤工俭学、节约办公费等办法筹措资金、举师生之力完成了场
地平整、硬化和绿化建设;逐年维修添置了内部设施。教育管理体制
改革以后的三年里,在上级政府和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善了
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添置了现代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基本建成了
一所封闭式管理的寄宿制完全小学。
2、以《义务教育法》为武器,坚持狠抓‚普及‛不放松:在《义
务教育法》颁布以来,中学在普及教育管理上,始终坚持校长包校、教师包组、班主任包办的‚三包‛制度不变。把普及教育完成情况作
为年度评估学校工作的首要内容;学校把学生入学巩固工作作为教师
年度考核、晋级、彰先的首要条件。在农村教育实行‚两免一补‛之
前,学生不光是因为山高路远,不便入学;更重要的是家长意识和经
济条件成为遏制学生入学的‚瓶颈‛。因此,教师主要从两个方面入
手做学生的入学巩固工作。一是配合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义
务教育法》,引导家长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送子女接受教育的意识;二是千方百计为学生解决经济困难,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所以多年来我校学生普及巩固率都是100%。
3、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命脉。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使学校的根本宗旨;是教师取信于民、回报社会的具体体现。为了全
面提高教育质量,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依照法律法规和教育管
理目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实行制度化目标化管理;注重教师的师
德修养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使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责任心从
事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坚持内强素质外所形象的方针,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育人;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教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从事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学校的教育质量稳步上升,自2000年起,学校的内部
管理和教育质量在全乡综合评估中,连年被乡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单位
和示范学校。
3、存在的问题:
(1)、办公经费严重不足: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办学要求不断提
高,学校经费支出不断增加;而学校的学生数量逐年减少,收入锐减。导致学校负债累累。
(2)、内部设施严重不足:教师办公设施和学生的课桌凳比较破
乱,原有的教学仪器大部分已经过时,体、音、美等现代化教学设施
奇缺,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3)、学校校舍不够:现有的校舍只能满足教学使用,教师和学
生的生活用房非常拥挤;而且挤占了教学用房,使图书室、实验室、档案室三室合一;远程教育教室和班级教师兼并,严重影响设施的保
管和正常使用。
庙川中心小学
2006年10月10日
第二篇:庙川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汇报
庙
川
村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情
庙川村位于湖北口乡最东端,地域面积约 12平方千米。共有7个村民小组,422户,1778 人。其中农业人口1778 人。
本校是上世纪90年代,政府为了积极创造‘普九’条件、落实排危建校时创办的寄宿制完全小学。除接纳本村学生外,还接纳三天门村七、八、九组学生和虎头岩村六年级学生。
现有教学班5个,在校学生161人。其中学龄前20人,一年级19人,二年级 23 人,三年级 25人,四年级 20 人,五年级22人,六年级
人。
二.普及程度:(1)、7-----12岁适龄儿童入学率:
本村共有7——12周岁适龄儿童125人,小学在读112人,已入初中13人。适龄 童入学率为100%
(2)、在校学生年巩固率:
上年年报169人,年报后转出12人,休学1人(三天门徐文琴),毕业43人;转入38人,新招7人,学龄前9人,本年年报167人,年巩固率为100%。
(3)、15周岁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
本村15周岁总人口40人,读完小学39人。完成率为97.5%(4)、13——15周岁适龄少年初中入学率:
本村13------15周岁总人口123人。其中初中毕业10人,初中在校108人,仍在小学就读2人,流失3人。入学率为97.5%。
(5)、17周岁初级中学教育完成率:
17周岁总人口41人,其中丧能
1人(张登全),应完成40人,毕业36人,仍在初中就读2人,小毕未入2人,完成率90%。(6)、本校学生异动情况:
本村在外村45人,外村在本村74人,(7)、本村初中在校生人数: 初中在校生人数132人。在本乡就读124人,在外8人。本乡12 岁以下13人,13—15岁110人(七年级25,八年级40人,九年级37人),16岁以上9人。
三、师资力量:
本校现有教职工11人,其中,专任教师9人(童飞被政府借调)。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7人,高中、中师各1人。学历合格率100%。普通话水平测试均在二级乙等以上;专任教师均参加过计算机高级培训,且都取得合格证书。积极参加新课程和校本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爱生爱校,爱岗敬业,师资水平基本合格。
四、办学条件:
校园面积4160平方米,生均24.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48平方米(预制结构816平方米,砖木结构232平方米),生均 6.6平方米;山林100亩,基地2.5亩。校园绿化面积1000平方米。
学校建有三类实验室、校园广播室、图书室和远程教育教室; 图书1500册,生均9册。远程教育、校园广播、实验仪器等辅助教 学设施使用正常。
近三年学校向上级争取资金6万元,对校舍进行了全面维修,建起了围墙、大门;购置了标准铁架床、锅炉、餐桌餐凳等生活设施。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五、具体措施:
自九十年代起,学校在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凭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东风,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积极配合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原土木结构校舍被鉴定为一级危房以后,在1996年的排危建校活动中,庙川村采取农民集资和向上级争取的办法,筹措资金建起了教学楼;通过农民投工献料的办法,建起了生活用房和厕所;学校通过勤工俭学、节约办公费等办法筹措资金、举师生之力完成了场地平整、硬化和绿化建设;逐年维修添置了内部设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后的三年里,在上级政府和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善了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添置了现代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基本建成了一所封闭式管理的寄宿制完全小学。
2、以《义务教育法》为武器,坚持狠抓‚普及‛不放松:在《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中学在普及教育管理上,始终坚持校长包校、教师包组、班主任包办的‚三包‛制度不变。把普及教育完成情况作为评估学校工作的首要内容;学校把学生入学巩固工作作为教师考核、晋级、彰先的首要条件。在农村教育实行‚两免一补‛之前,学生不光是因为山高路远,不便入学;更重要的是家长意识和经济条件成为遏制学生入学的‚瓶颈‛。因此,教师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做学生的入学巩固工作。一是配合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引导家长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送子女接受教育的意识;二是千方百计为学生解决经济困难,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所以多年来我校学生普及巩固率都是100%。
3、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命脉。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使学校的根本宗旨;是教师取信于民、回报社会的具体体现。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依照法律法规和教育管理目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实行制度化目标化管理;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使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责任心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坚持内强素质外所形象的方针,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育人;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教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从事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学校的教育质量稳步上升,自2000年起,学校的内部管理和教育质量在全乡综合评估中,连年被乡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单位和示范学校。
3、存在的问题:
(1)、办公经费严重不足: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办学要求不断提高,学校经费支出不断增加;而学校的学生数量逐年减少,收入锐减。导致学校负债累累。
(2)、内部设施严重不足:教师办公设施和学生的课桌凳比较破乱,原有的教学仪器大部分已经过时,体、音、美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奇缺,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3)、学校校舍不够:现有的校舍只能满足教学使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用房非常拥挤;而且挤占了教学用房,使图书室、实验室、档案室三室合一;远程教育教室和班级教师兼并,严重影响设施的保管和正常使用。
庙川中心小学 2006年10月10日
第三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自查报告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自查报告
白泡子乡中小学,座落于兴凯湖畔、蜂密山南麓,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全乡人口总数1.64万人,行政村数为9个,10所小学,1所“五四”制综合中学,现有教职工172人,其中小学教职工为106人,中学66人,在校学生总数2090人,其中小学生为1302人,中学788人。
几年来,我们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针,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始终坚持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又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新型的劳动者。多次荣获密山市先进集体,先进集体标兵,鸡西市“两全”学校,鸡西市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学校。
一、指标完成情况
(一)、普及程度
1、小学:(1)、适龄儿童人口总数,99-2000学1288人,2000-2001学1328人,2001-2002学1262人,入学率为100%,辍学率0%,99-2000学毕业人数255人,2000-2001学毕业人数为291人,2001-2002学为289人,合格率均为100%。
2、初中:(1)、适龄少年,99-2000学988人,入学人数977人,入学率为98.9%;2000-2001学981人,入学人数972人,入学率为99%;2001-2002学796人,入学人数为792人,入学率为99.5%。
(2)、99-2000学,年初初中在校学生数915人,辍学10人,辍学率为1.1%;2000-2001学,年初初中在校学生数1006人,辍学11人,辍学率1.1%;2001-2002学,年初初中在校学生数为788人,辍学9人,辍学率为1.1%。
(3)、15周岁人口,2001-2002学289人,完成初等教育289人,完成率100%;17周岁人口,2001-2002学172人,完成初级中等教育169人,完成率98.3%。
(4)、99-2000学初中毕业生154人,实际毕业154人,毕业率为100%;2000-2001学初中毕业生259人,实际毕业259人,毕业率为100%;2001-2002学初中毕业生179人,实际毕业为179人,毕业率为100%。
(二)、师资队伍(1)、小学:有教职工106人,专任教师89人,学历达标89人,学历达标为100%。
(2)、初中:有教职工66人,专任教师58人,学历达标为52人,取得专业合格证2人,学历达标率为93%。
(3)、中小学当年新补充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校长接受岗位培训的比例为100%。
(三)、教育经费
1、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数,99年158万元,2000年162万元,2001年164万元,99年比98年增长14%,2000年比99年增长14%,2001年比2000年增长12%。
2、财政经常性收入,99年143万元,2000年152万元,99年比98年增长13%,2000年比99年增长13%。
3、教育总支出中财政拨款所占比例,99年占59%,2000年占59%,2001年占59%。
4、教职工年平均工资99年9,244元,2000年9,422元,2001年9,836元,年工资总额,99年159万元,2000年163万元,2001年165万元。
5、年生均教育事业费数,小学,99年1,182元,2000年1,210元,2001年1,220元;年生均公用经费,99年82元,2000年84元,2001年123元。
6、教育事业费中支出公用经费数,99年98万元,2000年102万元,2001年106万元。
7、公用经费占当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例,99年38.3%,2000年39%,2001年39%。
8、农村教育附加,99-2000年实征194.7万元,实征194.7万元,用于校舍36万元,用于教师工资补贴39.75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90万元,用于其它28.29万元。
(四)、办学条件(1)、中小学校舍面积为107985平方米,小学生均4.75平方米,中学生均5.0平方米。
(2)、图书共32100册,小学生均16册,中学生均20册,教学仪器、理化生实验、试验实习劳动基地、音体美教学设备配齐率分别达到100%。百分之九十学校现已上了土暖气。
二、抓好控辍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一项基本国策,而控辍工作是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重中之重,我们在市教育局、乡政府指导下,经过全乡各级领导、全体教师的艰苦工作,辍学率控制在1.1%,具体做法如下: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执法意识
认真学习宣传“五法一纲一条例”提高全乡广大干部、教师、家长、学生依法普九观念,严格履行法律规定普九的义务和责任。根据密山市教育局规定每年三、九月份定为“普九控辍活动月”,在三月份把好控辍关,九月份把好入学关,以此活动月为契机,召开大会,利用广播、板报及家长座谈会,宣传“教育法”,普九工作重要意义,千方百计控制学生辍学,避免普九工作出现“反弹”现象。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知道,营造了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抓好控辍舆论氛围,增强了公民法制意识,提高了以法治校,以法控辍的自觉性。
2、强化政府行为,职责分明,齐抓共管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由其抓好控辍工作,是全乡各级组织,全乡人民的大事,依靠党委政府行为及司法的配合是十分关键的,党委政府把普九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天天抓,会会讲。制定了《目标责任制》、《奖惩制度》、《控制流失生若干规定》,明确了职责,层层签订责任书,学校与家长签定了控辍合同书,制定了“双线”责任制,乡长包乡,乡领导包村,村领导包家长,家长包学生;校长包学校,教师包学生,对未完成任务者,实行一票否决,不准评优、晋级。从乡长到乡领导,从校长到教师,不辞辛苦,顶风冒雪,深入村组,做流失生返校工作。司法人员攻难点,拨钉子户,收到明显效果。
3、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改善办学条件是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控辍的基本保证,几年来,当地政府筹措资金80多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中小学学校基本上安上暖气,解决冬季取暖,乡中学、乡中心小学增添微机设备,满足乡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常开课,乡中学扩建120平方米的水房,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维修了食堂、宿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千方百计让学生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
4、强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是学校轴心工作,教学质量高与低直接影响学校办学信誉,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学校就有了活力,有了凝聚力,就象磁铁一样将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抓常规、抓改革,促教学质量提高。在常规方面,重点抓教、学、导三个方面科学管理,在改革上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突破口,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倾向,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信息的能力,注重特长生的培养,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通过活动课,选修课,组建了学校乐队、文艺演出队、艺术绘画小组、体育运动队、蓝球队,让更多的学生学有所长,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了一批对口升学的学生,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家长的满意。
5、开展“微笑工程”,捐资助学
我们针对特困生,开展“微笑助学工程”捐资助学活动。市乡领导重点包扶一部分,乡民政包扶一部分,乡派出所全体干警从九八年开始至今每人每月拿出10元,包扶一部分,“东北人”饭店总经理包扶10名学生。学校发挥助学金作用,对有困难的学生每学期发放一次,采取免杂费方式,我们千方百计的做到不能因为家庭困难而让学生失去求学的机会。
三、抓好减负工作,促进普九控辍巩固与提高
2000年1月3日,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省教委转发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密山市教育局又制定了《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暂行规定》,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委、教育局减负工作精神,扎扎实实做好我校减负工作。
1、提高认识,摆正位置
组织全校师生,认真学习讨论“全国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紧急通知》,通过学习,认识到中小学过重负担影响着普及九年义务的实施,危害着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也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全校师生形成共识,自觉把减负工作摆上日程,齐抓共管,狠抓落实。
2、加大整改力度,对于“查摆”出来的问题要立杆见影,认真落实解决,定期检查,跟踪问效,对于造成后果的有关责任者要进行严肃处理。
3、规范学生用书。学生用书必须认真执行密山教育局文件,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乱订学习资料,以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保证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7个小时,作业量不超过1.5小时,保证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严禁乱办班、乱补课、乱罚款,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爱学生。
4、搞清“减负”与“提质”的关系。“减负”只能是减轻学生过重的经济负担、作业负担、心理负担,不能减教育质量,不能减培养学生的责任。减负的目的在于提质。注意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以素质教育为轴心,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品德高尚、文化达标、教书育人、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也是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关键。
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密山市教育局制定的《教师双十规定》为主要内容,在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大检查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将师德师风的具体内容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使全体教师真正成为学高为师、行为世范、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教书育人、师表天下的群体。
白泡子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自 查 报 告
白泡子乡中小学 二00二年九月二十日
第四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资 料 名 称 :木垒县哈族中学住校安全责任书
一级指标名称 :A5管 理 与 质 量三级指标名称 :C41领导定点联系学校单位 名 称 :木 垒 县 哈 族 中 学填 表 时间 :2011年9月昌吉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资料册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昌吉州木垒县资料册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资 料 名 称学校领导听课,教师上课,评课记录,优秀教案集论文集一级指标名称A5管理与质量三级指标名称C48 课堂教学改革单 位 名 称木垒县哈族中学填 表 时 间2009年9月
第五篇:辽宁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辽宁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双高水平”评估标准
一、普及程度
1.入学率:
a.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入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b.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以上;
c.以流入地为主,适龄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
2.辍学率:
a.小学在校生无辍学;
b.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在1%以下;
c.残疾儿童在校生年辍学率在2%以下。
3.完成率:
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以上。
二、师资水平
4.学历提高比例:
a.除部分有突出办学业绩的校长外,中小学校长均应有本科以上学历;b.专任教师,小学80%以上达到专科以上学历,初中70%以上达到本科以上学历。
5.教学能力:
a.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后,专任教师胜任率达到85%以上;b.所有专任教师均取得计算机省级一级合格证书,并能经常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
6.师德水平:
a.教职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b.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学生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c.师生关系民主、和谐,95%以上的学生对师生表示满意。
7.队伍建设:
a.实行校长任期制,试行校长职级制;
b.建立区域内校长、教师定期流动制;
c.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教职工聘用制度,创设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教师管理机制;
d.生师比合理,小学、初中分别控制在16:
1、14:1左右;
e.建立起完善的“以校为本,四位一体,课题牵动,分科推进,案例为主”的校本培训制度;
第 1 页
f.50%以上的教师拥有研究专题,教师队伍主动探索的风气已经形成。
三、办学条件
8.教育设施:
a.保证中小学生有足够的户外活动场地,小学、初中每校分别拥有300米跑道和400米跑道的运动场,建有室内球类运动馆、游泳馆;
b.生均占地面积,农村学校为26平方米,城镇学校为21平方米;
c.校舍楼房化,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0平方米以上;
d.学校有足够的教室和专用教室,教室的课桌椅尽可能调换成可调节的;e.常规教学仪器配备和图书馆建设均达到国家Ⅰ类标准,并充分发挥使用效益;图书馆能与局域网联通,获取网上图书资料,并建有电子阅览室;
f.小学、初中均实现小班化教学,小学每班控制在30人以内,初中每班控制在40人以内。
g.学校取暖、用餐、饮水、洗浴、如厕等设施,能够对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9.现代化教育条件:
a.“校校通”接通率,小学为60%以上,初中为90%以上;
b.多媒体教学用教室占班级总数的比例,小学为15%以上,初中为25%以上;
c.微机配备到位,生机比,小学、初中分别达到10:1;
d.学校至少配置一个微机备课室;
e.建有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存量为5000G;
f.实现学籍电子化管理,学籍电子化覆盖率达到100%。
10.学生综合实践场所:
a.区域内的少年宫归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
b.县(市)区内拥有一处以上多功能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或中心;
c.区域内已开发出一批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学科技的场所和中小学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11.学校建设:
a.小学、初中分布相对集中,学校布局合理,有利于学生就近入学;
b.30万人口以上的县区,应建有1所以上特殊教育学校,并达到《辽宁省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标准》的要求;
c.县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达到国家级建设标准要求。
d.区域内80%以上的中小学启动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
四、教育经费
12.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2000美元以上。
13.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a.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以上;
b.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
14.生均教育经费:
a.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初中分别达到1000元和1500元以上,并保持逐年增长;
b.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初中分别在省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基础上逐年增长。
15.教师工资:
a.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政府公务员工资,设立教师工资专户,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b.特殊学校的教师应享有不少于工资30%的特殊津贴。
16.家庭困难学生资助:
政府设立义务教育助学金,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义务教育。
17.捐资助学:
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五、教育质量
18.落实新课程:
a.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扎实地落实新课程计划,开全开足规定课程;
b.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面普及外语教育,至少有一个学科实施双语教学;c.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d.开设心理辅导讲座或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
e.探究性学习课程得到有效落实;
f.校本课程得到有效开发,并成为浓重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
19.教学方式转变:
a.小组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开始初步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之中;
b.积极进行现代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尝试;
c.做好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实施发展性评价;
d.教师备课时注重备学生,坚持撰写课后“教学反思”。
20.德育实效性:
a.德育目标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德育活动系列化,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明显的实效性;
b.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突出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学校有良好的校风校纪,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格率100%,小学生年犯罪率控制在万分之0.3以下,初中生年犯罪率控制在万分之0.6以下。
21.学生学业水平:
a.初中毕业生基本上能够用外语进行日常会话;
b.能够运用网络进行学习;
c.毕业班学生成绩合格按时毕业率,小学、初中均达到100%;
d.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升学率达到95%以上。
22.学生身体素质:
a.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
b.明确“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小学、初中均不低于95%,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视力不良率得到有效控制;
c.初中以上学生都能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d.“六病”防治率达到80%以上。
e.开展课外和校外文体活动、科技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85%的学生有较为明显的个人兴趣爱好。
六、教育管理
23.政府行为:
a.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市)区、乡镇、村职责明确,实现教师工资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教师队伍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
b.县区人民政府把办好义务教育视为政府的主要责任,并把义务教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计划中;
c.健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领导、管理义务教育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及义务教育工作向人代会汇报制度;
d.积极探索并有效执行区域内义务教育免费配套制度,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政府办义务教育的努力基本满意。
24.社会参与:
a.社区教育网络健全,建立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专家、家长组成的教材管理委员会;
b.以社区为依托完善家长委员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职责明确,教育措施落实。
25.社会服务:
a.依据当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学校教育资源公休日、节假日向社区开放与服务的途径和办法;
b.与贫困地区的学校建立起牢固的“一帮一”帮扶对子,在给予财、物帮扶的同时,注重教师培训、教改信息提供和教改实地指导等方面的智力扶贫。
26.国际交流:
a.积极引进外籍教师,提高全区中小学外语教学质量;
b.采取恰当方式与境外同级学校建立姊妹学校,加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活动方面的交流。
27.办学秩序:
a.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所举办的校中校、校中班,“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学校完全实现“四独立”;
b.取消包括公办、民办和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各类初中、小学以文化课考试的方式选拔新生的做法;
c.注重安全教育,杜绝重大责任事故。
28.办学环境:
a.鼓励学校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教育、教学探索;
b.依法治教,严禁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现象的发生;c.学校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治理,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d.学校校园环境达到《辽宁省中小学校园艺术化建设要求》。
29.办学特色:
每所义务教育学校在保证学科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在体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外语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发展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教育项目。
30.学校管理:
a.落实校长的法人地位,积极推进校本管理;
b.校长具有相对成熟的办学思想,学校有成功推进素质教育经验;
c.85%以上的学生家长认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