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洞头职教中心信息化建设达标学校创建情况介绍
积极创建信息化达标校,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洞头职教中心信息化建设达标学校创建情况介绍
一、学校基本情况
洞头县职教中心由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洞头分校三所学校组合而成,是一所以中职教育为主体,集电大业余教育和社会培训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综合性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3.7亩,校舍面积1万多平方米;拥有电子电工实验室(7个)、单片机PLC实验室、多媒体教室(21间)、计算机房(4个机房200多台电脑)、舞蹈室、琴房、画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配套设备;建有校园网、学校网站、省电大宽带专线、地面卫星接收装置等信息技术教育系统。08学年中职全日制班级12个,教职工79人,其中专任教师61人,本科及以上学历54人,中、高级职称41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85%,中职全日制学生453人,电大各类大专班学员及浙大远程本科人员近500人,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生72人,非学历培训年1500人次以上。
二、创建工作基本情况
从2002年开始,我校就开始全面启动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校园网硬件建设基本完成,校园网覆盖了全校所有的教室、办公室和教工宿舍,主干线路采用千兆光纤连接,百兆到桌面。所有上课的教室配置了多媒体小平台(电脑+视频展示台+投影机)。建成了学校网站,内部办公系统网、电大网站,所有办公室配置了办公电脑,较好地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
2008年10月,正式启动温州市信息化建设达标校创建工作。创建工作开展一年来,我们做了大量工作:
1.加强领导,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为加强学校信息化工作,学校首先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由教务处、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和有一定特长的学科骨干教师以及其他职能处室人员组成的信息化应用指导小组。由分管副校长负责创建全面工作,各成员职责分工明确,各项责任落实到位。其次通过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与工作责任心,充分发挥他们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作用。
2.定期检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创建工作启动后,我校针对评估细则,逐条研究,积极主动地与市、县网络中心咨询、沟通和联系,力求吃透每一个指标。接着对照检查我校现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具体有效的创建达标方法,最后形成创建方案,创建方案包括各个指标材料清单、材料要求、具体负责人及阶段性目标与任务等。这项工作是创建达标的一项首要的关键性工作,做的越细越具体越有利于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此外,我校还定期召开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应用指导小组会议,认真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使创建工作有序、保质。
3.完善制度,确保工作规范开展。
为保障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化,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和安全制度》、《多媒体教室使用管理条例》、《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等)以及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网络安全措施(如防火墙、杀毒软件等)。为把教育信息化应用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教师信息化应
用考核制度,定期检查并且进行量化打分,把教育信息化管理、使用纳入到教师的绩效考核之中。比如,我校规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每周每门课程每班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次数应达到课时数的80%以上,平均每周每门课程整合应用信息技术(包括PPT、空中课堂和信息技术应用专业课)上课次数应达50%以上,以上两个数据每月统计1次,当月没有达到规定比例的,各扣千分制3分;每位一线教师每学期向洞头教育门户网和学校资源库上传4个经学校审核合格的原创教学资源,每缺1个教学资源扣千分制3分,如果发现上传的教学资源属于抄袭的,每个教学资源扣千分制5分并给予通报批评。学校定期组织评比,并将优秀教学资源推荐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参加评比;一线教师没有通过“四会”和校本培训考试的,扣千分制5分;网络课程开课占总课时数的10%以上的,千分制加3分。
4.加大投入,确保工作经费保障。
我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来源为上级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为保证学校信息化建设,我校建立了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在学校教育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正是有了这些资金,学校自08年创建以来,购买了14套多媒体小平台、1套无线网络设备、添置了一套校园智能广播系统,41台教师办公电脑,外加网络出口、设施设备更新维护、教学资源添置和人员培训、教育科研等方面开支共计43万多元,06、07、08三年来共投入信息化建设经费105万元,年生均信息化建设经费达500多元。09学年,我校又更新了一个50台电脑的机房,另有一个投资25万元具有50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正在建设者中。这些资金的投入确保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5.做好规划,确保工作目标实施。
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发展的制高点,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把信息化建设放在学校优先发展的位置,制定了《洞头县职教中心信息化建设方案》,分年度具体建设目标明确,每年均按计划实施,使各项信息化工作落实到位。
三、达标创建自评情况
经过一年的达标创建,到08年5月底为止,我校的创建材料已经收集、整理完毕(41台办公电脑采购材料在6月份补充),创建材料紧扣指标要求,内容详实、完整、准确,考虑周到,尽量做到不漏过每个细节,力求能得分的绝不失分。能以大量的原始材料来说明每一个指标的实施和落实情况,每个指标材料包括指标数据说明、原始材料扫描件、数码照片和各类详实的统计表及汇总表。经过认真自查,5个方面24个指标,自评得分为99分。其中第19项指标,学校内部oA网有教师人事和校产管理模块,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师人事和校产管理基础数据库扣1分。
四、主要成效
(一)多渠道筹措资金,软硬件条件大为改善,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环境。
1.购置了一套无线网络设备,教学楼和实训楼、食堂、学生宿舍都采用无线网络覆盖,行政办公楼和综合楼采用有线和无线网络双重覆盖,使信息点覆盖所有教学场所,真正意义上将网络布设到学校的每一个办公和教学点。教师不管是在办公室、教室,还是宿舍,都可以通过电脑连上校园网。
2.添置了14套多媒体小平台,使每班(08学年有12个班级,2个班级外出实习)配有具备电视节目接收、计算机画面演示、实物投影和音视频播放功能的多媒体平台,普通教室多媒体平台配备达到1套/班。专业教室门类齐全,有多
功能会议室、资料制作室和2个电子阅览室(机房兼),分别具备电视节目接收、计算机画面演示、实物投影和音视频摄录播等功能,能满足各类教学活动需要。
3.重新设计改版了学校外网,全面启用内部OA,设立网站维护人员,网站信息每周更新。网络接入和主干传输采用光纤,主干传输速率1G bps,100M到桌面。
4.购置了41台办公电脑,使每个教职工均配有办公电脑(79台),做到了人手1机。
5.添置了一套校园智能广播系统和食堂IC卡管理系统。
(二)开发教学资源库,服务教学教研活动,满足了教育教学需要。
创建以来,学校积极引导教师使用现有网络资源,学校网站和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数字图书馆建立链接,并提供了部分公用帐号,鼓励老师登录这些网站查找教学资源。针对洞头县清华同方教学资源库的开通,学校开展了网络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培训活动,使所有教师均能使用网络资源库开展辅助教学。由于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资料稀少,学校决定自建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学校出台政策,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上传4个原创教学资源到县清华同方资源库和学校资源库,对上传数量多、质量优的给以奖励。目前,已经初步建成学校资源库,全部为原创资源,共上千个资源,覆盖所有学科,并且与清华同方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能基本满足教师教育教学需要。学校每学期都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检查评价活动,及时更新和整理各学科教学资源库。此外,学校还以网站为依托,加强教师论文、教案案例、教育随笔等资源库的建设。教师博客模块投入以来发布各类教育文章1600多篇,教师自制课件1000多个。
(三)通过信息化全员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技能,有力推进了信息化进程。
1.以“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为考核目标,全员参与培训。
为全面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学校首先以“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为考核目标,组织全员培训与考核。学校从2004年明确提出,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通过省三级考试,考试通过率为100%,2007年举行省新三级培训和考试,考试通过率也为100%。08学年,学校组织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教师计算机应用四会培训,主要学科教师全员通过培训考核。通过培训和考核,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针对教学教研需要,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应用及课件制作培训。
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以上信息技术类的校本全员培训,以此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培训内容包括校园网应用、多媒体素材(图片、声音、影像)的一般处理、POWERPOINT课件制作、FLASH动画的制作、AUTHERWARE制作课件、FRONTPAGER网页制作、多媒体平台设备的使用等。通过培训,促进了多媒体小平台的应用,增强了老师制作课件的能力。
3.积极组织参加INTEL未来教育等培训活动。
学校除了自行组织培训外,还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培训。06、07、08这三学年,主要学科有15名骨干教师通过教育技术类市级以上培训并获得证书。其中,因特而未来教育7名(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电子各1名,计算机2名),计算机专业技能培训8名(高级工2名,技师6名)。
(四)信息化应用全面展开,师生应用热情普遍高涨,教学成果硕果累累。创建以来,师生运用信息化的热情普遍高涨,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整合学科教学已经全面展开,正在进一步应用推广中,目前所有教师均在市中小学辅导网开过网络课堂,整合应用学科覆盖面为100%。在学校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下,各学科
教师积极进行科学研究,积极承担各级课题,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与德育教育结合,与学校管理结合,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创建以来,有多项信息技术课题在市县立项。其中,《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激活学生主体参与的策略研究》获得县优秀课题成果奖。此外,我校师生在市县各类信息技术比赛中频频获奖,还多次代表洞头县参加温州市比赛。其中,教师参与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类比赛,包括论文、多媒体教育软件、案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信息技术专业技能比赛等,有10多项市级以上奖。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应用类比赛,包括网页制作、电脑作品比赛、信息技术专业技能比赛等,也有10多项市级以上奖。
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信息化硬件条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网络应用日益丰富,师生对电脑使用频繁,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对设备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还有1个机房的电脑急需更新,电子阅览室只有一个,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数字图书馆还未建立,无纸化图书借阅系统还未建立。
2.网络化教学、网络化研修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开展网络教学是时代的需要,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是优质高效地培养适应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新型人才的新途径。因此,网络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必然选择。目前,我校的网络化教学仅停留在利用温州市中小学辅导网开设空中课堂,网络化教学还处于启动和试点状态,还未全面铺开和深入。
3.各种行政、教务教学、学生管理等教育管教学理软件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运用。
洞头职教中心
2009.12
第二篇:洞头职教中心教师信息化应用考核办法
洞头职教中心教师信息化应用考核办法
根据《温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温州市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以及县教育局《洞头县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考核细则》(试行),为使我校达到信息化建设达标校要求,经过校长室研究,决定制定《洞头职教中心教师信息化应用考核办法》(补充),该办法作为学校临时性任务纳入千分制考核,自08学年第1学期开始执行,学校其它制度中有关教师信息化应用的考核办法仍照旧执行。
1.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每周每门课程每班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次数达到课时数的80%以上,平均每周每门课程整合应用信息技术上课次数达50%以上,以上两个数据每月统计1次,当月没有达到规定比例的,各扣千分制3分。
2.第8周周五前每位一线教师向洞头教育门户网上传4个经学校审核合格的原创教学资源(以课件为主,写清题目与种类)每缺1个教学资源扣千分制3分,如果发现上传的教学资源属于抄袭的,每个教学资源扣千分制5分并给予通报批评。学校定期组织评比,并将优秀教学资源推荐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参加评比。
3.一线教师没有通过县“四会”考试的,扣千分制5分。
4.网络课程开课占总课时数的10%以上的,千分制加3分。
5.每个月发表5篇教育教学博客日志,没有达到要求的,当月扣千分制3分。
6.积极参加信息化校本培训,培训出勤按照学校教职工出勤考核有关规定执行。
洞头职教中心校长室
2008年9月1日
第三篇:工商所信息化达标工作介绍
xx工商所成立于二00二年六月十九日,其前身为原工商xx分局。现有所长1人、指导员1人、副所长3人、巡查队长6人,共有干部职工30人。我所位于xx县城驻地,辖区72个行政村,15万人口、面积257.9平方公里。辖区共有集体企业470 户、有限公司272 户、私营独资企业78 户、个体工商业户~户。我所连续三年被市工商局评为先进集体、二00二被评为维护市场秩序先进集体、优质服务先进单位、二00三被xx县委、县府评为“两个文明建设优质服务单位”以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先进集体,二00四年被评为“省级消协基层分会”、“省级劳协基层分会”等荣誉称号。我所立足本职,深入落实信息化建设工作精神,制订了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采取有力措施,根据我所实际情况,对照《基层工商所信息化达标规范》规定的标准,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和“因所制宜”的原则,一是由县局配备微机3台、触摸屏等硬件设备,我所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严格按照市局信息化达标工作的要求,投入资金 3.8万余元,购买了档案橱5组、电脑桌2张、吧台椅3把,空调1台,将服务大厅柜台更换为大理石台面,粉刷了墙壁,搞好信息化建设达标的硬件保障;二是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在工作人员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又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进行了业务知识的再提高,从而把应用软件在最短时间内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实现全所人员均能掌握业务软件应用技能、信息化办公手段,综合监管服务系统已全面得到应用,为服务对象开辟了更为高效快捷的办事信息平台,努力提高行政效率、提升工作水平,积极做好信息化达标规范工作。
二、充分使用县局内部工作信息网,利用“OA”办公系统积极做好收、发文管理工作,安排2名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收、发文工作,充分了解、掌握上级局的各项工作部署,向上级局报送各类工作信息、报表均在计算机上进行,基本上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三、运用微机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按照经济户口分层分类监管的要求,由县局企业注册局将我所辖区内所有的业户按照经济性质予以分发后,利用最短时间加以认领,然后建档立卡,全面掌握管辖区域内各类市场主体的名称、性质和经营地址、范围、期限及其变动情况,为日常监管提供基本条件。按照“经济户口”分层分类监管的要求,在规定的巡查周期内有目的地开展巡回检查。每次巡查工作结束,按照谁巡查、谁录入的原则,由各巡查队将当日巡查情况录入微机,充分做到对辖区内“经济户口”底数清、情况明,确保监管到位。
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所将以市局信息化达标活动为契机,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为进一步加快基层工商所信息化进程,提高基层监管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树立新时期工商队伍执法新形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工商所信息化达标工作介绍
工商所信息化达标工作介绍
xx工商所成立于二00二年六月十九日,其前身为原工商xx分局。现有所长1人、指导员1人、副所长3人、巡查队长6人,共有干部职工30人。我所位于xx县城驻地,辖区72个行政村,15万人口、面积257.9平方公里。辖区共有集体企业470户、有限公司272户、私营独资企业78户、个体工商业户2009户
。我所连续三年被市工商局评为先进集体、二00二被评为维护市场秩序先进集体、优质服务先进单位、二00三被xx县委、县府评为“两个文明建设优质服务单位”以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先进集体,二00四年被评为“省级消协基层分会”、“省级劳协基层分会”等荣誉称号。
我所立足本职,深入落实信息化建设工作精神,制订了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采取有力措施,根据我所实际情况,对照《基层工商所信息化达标规范》规定的标准,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和“因所制宜”的原则,一是由县局配备微机3台、触摸屏等硬件设备,我所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严格按照市局信息化达标工作的要求,投入资金3.8万余元,购买了档案橱5组、电脑桌2张、吧台椅3把,空调1台,将服务大厅柜台更换为大理石台面,粉刷了墙壁,搞好信息化建设达标的硬件保障;二是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在工作人员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又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进行了业务知识的再提高,从而把应用软件在最短时间内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实现全所人员均能掌握业务软件应用技能、信息化办公手段,综合监管服务系统已全面得到应用,为服务对象开辟了更为高效快捷的办事信息平台,努力提高行政效率、提升工作水平,积极做好信息化达标规范工作。
二、充分使用县局内部工作信息网,利用“OA”办公系统积极做好收、发文管理工作,安排2名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收、发文工作,充分了解、掌握上级局的各项工作部署,向上级局报送各类工作信息、报表均在计算机上进行,基本上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运用微机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按照经济户口分层分类监管的要求,由县局企业注册局将我所辖区内所有的业户按照经济性质予以分发后,利用最短时间加以认领,然后建档立卡,全面掌握管辖区域内各类市场主体的名称、性质和经营地址、范围、期限及其变动情况,为日常监管提供基本条件。
按照“经济户口”分层分类监管的要求,在规定的巡查周期内有目的地开展巡回检查。每次巡查工作结束,按照谁巡查、谁录入的原则,由各巡查队将当日巡查情况录入微机,充分做到对辖区内“经济户口”底数清、情况明,确保监管到位。
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所将以市局信息化达标活动为契机,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为进一步加快基层工商所信息化进程,提高基层监管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树立新时期工商队伍执法新形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大城职教中心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汇报
大城职教中心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汇报
我校自1995年建校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部门的支持协助下,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由建校初只有幼师专业,3个教学班,发展到现在拥有学前教育、会计、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电子电工、农学等十一个专业,3800多名在校生,特别是今年,我们通过市场调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新增美容美发及形象设计和民族工艺品制作两个新专业,拓展了办学空间,为本地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个人特长的舞台,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多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办学为导向”的职业
教育办学方针,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学校始终高度重视职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反复研讨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有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除了教育的思想观念更新外教育手段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尤为重要。学校多次向省、市、县财政积极争取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学校课程课件的采集、制作,实现课程音像资源共享,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概况以及主要成效
学校注重硬件建设,从建校以来已更新了四批电脑设备,现
有微机265台,有四个计算机教学机房、一个电子备课室和电子阅览室,装配有高标准的实验室6个。各处室都已配备计算机及打印机,初步完成了校园网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建有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主控系统具有监控、双向教学、闭路电视、对讲播音等功能,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监控系统共有59个监控点,可覆盖整个校园区,所有教室和楼道。主控室内设有主控微机,可对各监控点进行控制,另设有一路校长分控,以方便领导实时监控。监控系统除可进行实时监控外,并可进行4通道硬盘录像。所有教室均装有电视机、音箱、监听、电话等设备,可根据教学需要播放教学资料,并可同各教室实现双向对讲,单向播音。
多媒体教学系统包括一个多功能厅,3个多功能教室和12台多功能演播车。多功能厅配有微机、投影机、影碟机、录像机、功放机、音箱等现代化设备,可满足大型讲座和会议的要求,多功能教室配有微机、投影机、功放机、音箱、操作台等设备,可满足教师多媒体教学的需要。为了方便老师使用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另备有12辆多功能演播车,车上配有微机、投影机、功放机等多媒体设备,并专门使用了远程无线遥控鼠标,以方便老师们的操作。多媒体教学系统为我校现代化教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每个教室安装电视、电话,屏幕,配备12个多媒体演播车,保证每个班级都能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通过系统能够向各个教室播放语音、视频,可以实现校园内各种课程、会议的直播。
所有教师都能熟练地运用网络查阅资料,会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能够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开通了校园博客,为教师搭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二、经验与体会
1、实施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意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的兴趣不浓厚等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知识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效地缩短了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学校还根据自身情况,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积极开设信息必修课或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将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纳入到课程改革的具体规划当中。
2、构建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的网络化。我校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推进校园网建设,为办公室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等相关的设备,将互联网引入校园中,使学校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获取知识,有效地扩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和知识
含量。同时,网上的互动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变得快捷、便利和丰富多彩。
3、信息技术资源库着手筹建。信息和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资源共享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建立丰富的资源库,为教师备课、上课及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尤为重要。
4、加强职业信息化建设已在全校内达成共识。教育信息化是 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创造性人才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当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条件。现在我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较高,能够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的许多环节。
5、鼓励教师探索新型的教与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建立教师间网络合作、教师与学生间的网络互动关系,培养教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资源开发。每学期通过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形式,组织教师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集成与整合等方面进行研讨,在评优课等活动中提出明确要求,评比优秀课件,促使教师自觉钻研、学习,在不断实践中提高信息素养。
2011年5月叶伟声老师的《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获得省级立项课题。
2010年5月廊坊市教育局组织的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网络竞赛中我校张东艳获一等奖,汤万宁、吕金萍二等奖,王淑芹、刘东方、冯庆蕊、叶伟声三等奖。2010年11月,张冬艳老师的语文课被市教育局推荐为示范课,并在大厂一中做课。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重点是资金投入问题。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育都需要
大量投入资金。由于学校经费紧缺,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2、学校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课程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一少部分教师,还沉湎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即使有了一些信息技
术方面的设备也不用,使之成为摆设。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不敢大胆尝试,对先进的教学理论认识不足,给信息技术的推动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3、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还不够普及。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是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不强,应用能力不高,学校的信息化就很难推进。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技术和和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这方面的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
4、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不能充分发挥现有信息技术装备的功能,浪费了较多的信息技术资源。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创造各种必
要的条件。
1、转变全体师生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任何体制的创新,制度的创新都要取决于观念的更新。因此转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不能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可有可无,可早可晚,教育信息化也不是赶时髦,要有紧迫感。学校领导要积极引导,为教育信息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利用现有设施,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和科研。
2、必须要把师资培训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因此师资培训就成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教育信息化要以计算机的额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着力培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以为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3、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信息化教
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是就是培养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创造性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假设。在近五年内争取逐步给及
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
5、建设教学素材库,继续丰富信息技术资源库。
6、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中午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的教师队伍。
7、投资340万打造职教实训基地。没有空间上的发展和突破,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就难以有大的进展。建造实训基地,既是我校的当务之急,也是今后工作的宏伟目标。前期投资30多万
用于购进80台计算机,再建几个多功能教室,增加两个计算机网络教室。
大城职教中心
20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