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城后花园盛开的奇葩
省城后花园盛开的“奇葩”
——— 历城一中致力内涵发展 争创优质学校
历城第一中学建校于1956年,位于省城后花园仲宫镇,南望泰山,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学校的教职工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之心,凭着对人民负责的赤诚之情,践行“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严格内部管理,积淀发展内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定上升,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在当地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成为省城后花园盛开的一朵“奇葩”。
优化教学管理让老师主动发展
五十载的矢志不渝,换来了累累硕果。历城一中先后被评为济南市文明单位、济南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济南市首批德育规范化学校、济南市师德教风先进集体、山东省规范化学校。为高校和社会培养了14000多名优秀人才,为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面对成绩,一中人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镞砺括羽,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深度思考。为了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进行了大胆尝试。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发展的快慢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因此,历城一中加强新课程理论和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培训,学校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专家讲座”、理论研讨等方式对课程改革进行全员培训。在培训中把“参与式培训”作为高中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培训形式的平等、互动,为教师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新角色。历城一中力求积极创设和谐的校园工作氛围、坚持不懈地加强师德师能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形成名师效应,铸造名师品牌,从而提高学校发展的整体水平。在教师授课方面,学校要求所有领导每周都要参加听评课,每次听课完毕领导教师共同评课,及时发现常态课中存在的真实问题,通过这种即时化督评,保证了教师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力争每一节课都达到了公开课、示范课的水平。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还靠车头带”,这个车头就是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历城一中重视对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按照面向全体、重点培养的原则,从时间、物质和经济上为他们提供便利条件,保证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组织有培养潜力的教师进行外出学艺、取经,请名师进行指导等方式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业务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校骨干教师及学校骨干教师候选人的文化内涵、业务水平、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科研水平,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影响和带领本学科共同进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学校的名师培养铺路搭桥。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提高教师自发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优势,学校还在图书馆配备了相应的教材、书籍、杂志,供学校所有教师学习之用。并特设“名师培养专项基金”,资助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进行教研、教改实验,参加高层次、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为搞好各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学校每学期为各学科安排相应的教科研任务,提高骨干教师搞好教科研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为骨干教师的脱颖而出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共同体”让“讲堂”变“学堂”
为提高教学质量,历城一中积极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原始的集体备课,浮于形式,教师们只能做到“统一时间,统一进度,统一练习”,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只备结果不备过程。在新形势下,如何使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更大效能,使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差异转化为学校教育整体发展的内驱动力,是今后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挑战,也是解决基础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基本矛盾,实现教学互补、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此,历城一中提出“课堂教学共同体”理念,针对学校实际,采取行政手段,对集体备课进行强力提升。目的是通过行政推动,对学校的集体备课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深化、提升集体备课的实效,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举措,使学校的集体备课的规范性、实效性得到明显的增强,有力地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历城一中的课堂教学在经历了原始的集体备课阶段和教学一体化阶段后迎来了课堂教学共同体阶段。这一阶段,历城一中本着循序渐进、逐层推进的原则设计教学过程,集体备课程序由“三个环节,八个步骤”组成,环环相扣,程序设计合理。在课堂教学共同体的推动下,学校出台了《历城一中集体备课程序》,规范备课程序,并由课堂教学共同体的领导全程跟踪,评价打分,提出建议和具体要求,学校集体备课由原来的“老五统一”跨越到了“统一教学思想,统一知识框架,统一教学流程,统一教学模式,统一授课方法”的“新五统一”,使学校的集体备课的规范性、实效性得到明显的增强,有力地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历城一中建立了课堂教学共同体之后,通过规范集体备课活动,以校本促教研,以教研促发展,以抓两头带中间,实现了由过去的“劳苦型”到“创新型”的转变,为实现学校教师素质大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规范集体备课活动,改变了过去教师“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备课方式,让老师将个人的智慧和特点全部展现出来,从而举全组、全科之力,精心打造了高效课堂。这样,老师们教的简约,导的顺畅,学生们学得轻松,掌握得牢固。教师的“讲堂”变成了学生的“学堂”,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校教师凝聚智慧、集思广益,发挥了团队合作的优势,从而有力的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看,最终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全员科研”让教师走上幸福道路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校长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种乐趣,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而校本研究和课题研究恰恰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位著名教育家的理念。
“教研立校、科研兴教”是历城一中的立校战略与不懈追求,学校开展“一个教师一个课题”教研活动,鼓励全体教职工通过教育科研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营造“全员科研”的氛围,发挥教育科研的理论指导、实验探索和决策作用,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成果质量,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课改“样本校”,近3年来已经有22位教师获得了市优质课一等奖以上的荣誉。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历城一中没有在过去的荣誉面前孤芳自赏、停滞不前,而是加强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校际互访联系,到海南和重庆的兄弟学校进行学习考察,并先后接待了来自北京、江苏、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新疆、安徽和湖北等地的教育考察团,与课改省份广东、海南、宁夏的学校建立联系,通过以上举措加强交流与合作,及时了解课改动态,就新课改相关事宜广泛交换了意见,吸收了不少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为推进学校的课改进程与科研工作注入了活力。
校本研究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为此,学校建立了严格而完整的校本研究与课题研究制度,鼓励每一位教师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与教学水平,增强教育科研的计划性和过程性,使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为实现“教研立校、科研兴教”的战略保驾护航。
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学校建立起以校长和教务处为领导、以教研组为核心、以备课组为基础、以全体教师为主体的层层落实的四级校本研究工作网络,并在校本研究制度中明确了
研究网络中各级应承担的职责,构建了包括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学研究、校本教师培训和校本管理研究等多个环节在内的完整的校本研究实施框架,避免了纸上谈兵与门面工程,为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历城一中建立了完善的课题研究制度体系,包括行政管理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立项制度、课题评审制度、立项课题管理、成果鉴定制度和成果推广制度,鼓励全体教职工积极承担参与国家、省、市、区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工作,把教师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与科研的阵地上秣马厉兵,厚积薄发,百战不殆。
关注青年教师成长确保学校永续发展
由于招生扩大,设施建设的升级,历城一中青年教师数量激增,从1999年到2009年分入的教师达200多人,一线教师平均年龄仅27.8岁,工作5年内的青年教师成为学校一线教师的主体,学校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成为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尽管青年教师目前存在种种不足,比如在业务素质和工作经验方面与老教师相比还存在欠缺,然而换个角度来看,他们是教师队伍的明天,同样是学校的财富,具有许多老教师没有的优势。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对教学中存在的许多老问题都有自己独特新颖的想法;青年教师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对新课改的大环境更加游刃有余;青年教师有拼劲,科研能力强,能够更好地贯彻实现学校“教研立校、科研兴教”的战略。为了帮助学校的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熟,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思想修养和业务素质,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历城一中制定了完善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包括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未来名师培养工程和“新老结对”活动。
学校根据“注重能力、讲求实效、更新观念、发展自我、形成特色”的原则安排培养计划,帮助青年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和教学特色,使他们在各方面尽快达到省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等评选规定的条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老带新,新促老”,新老结对活动是传承学校优良教育传统,促进青年教师健康快速成长,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举措。在“新老结对”活动中学校抓好“带与促”的具体环节。“带”落实到了备课、上课、资料编写与考试命题设计等五个具体的环节上,带教教师平时都在各方面给青年教师作出了榜样。同时,促进新老教师共同搜集教学资料,研究教学理论,确立教学思想,形成教学特色。
目前,学校的青年教师培养已经苦尽甘来,结出了丰硕的成果。3年来,学校有1人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人获全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一等奖,1人获济南市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济南市先进工作者称号,3人获区优秀班主任称号,4人获区先进工作者称号,3名青年教师获山东省优质课评选一等奖,23位青年教师获济南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另外有20余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虽然走过弯路,也经历过挫折,但是历城一中并没有放弃加强内涵发展,争创优质学校的信念。“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历城一中已经做好了准备,必将乘着新课改的东风振翅高飞。(本报记者)
第二篇:草原铁路上盛开的奇葩
草原铁路上盛开的奇葩,践行新时期的雷锋精神
她是数九寒冬里的一枝红梅,凌寒绽放,点缀着茫茫雪野;
她是茫茫戈壁上的一棵白杨,坚韧挺拔,辉映着白色戈壁;
她是草原上盛开的一朵奇葩,光辉闪闪,照耀着整个草原;
她就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坚定践行者孙奇同志。
她来自于内蒙古大草原,1991年接班进入了铁路这个行业,先后从事过铁路的线路工、道口工、巡道工、客运员、值班员、售票员等工作,对于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她都尽心尽力,全身心的投入。用自己最平凡的语言,最朴实的行动,最灿烂的笑容来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践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践行着新时期的雷锋精神,践行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她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诠释了什么是奉献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岗敬业,用自己的优良品质诠释了什么是新时期的雷锋精神。
在参加工作之初,她满怀着一腔热血,虽说在家里被视为掌上明珠,但从小坚强好胜的她丝毫没有大小姐般的矫揉造作,而是踏实肯干,每天和工友们抬运上百斤的检修机器,从不叫苦叫累。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虽然那时的工作环境很艰苦,但她从没有退缩,艰苦的工作环境磨练了她坚强的意志,更培养了她吃苦耐劳的好品德。她坚信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她发誓一定要干好这份工作,绝不退缩。
正是靠着这样艰苦奋斗的品质,她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工作,无怨无悔的工作在一线列车上。在站台上经常会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一趟又一趟,辛苦伴着寒风,一遍又一遍,汗水湿透衣衫。因为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她得到了旅客们的广泛好评,同时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在参加工作的职工中第一个定职。
每一个成功者都要经过漫长的考验。一个好的开始决定着成功的机率。当她第一次坐在售票窗口时,她的心里既激动又紧张。一个班下来很累,票卖得不多一结账还少了230元钱,还被考核责罚了40元。从那时起她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就过硬的业务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售票员。为了学好业务技能,她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学习,还从中得出了心得,总结出了“孙奇七字售票作业法”,提炼出了“孙奇十二句服务规范用语”在全局客运系统推广。孙奇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宁可多吃千遍苦,不让旅客一时难”,她对待旅客像亲人一样,无微不致,即使自己还在生病也硬挺着坚持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旅客和同事们都被她这种顽强深深地感染着、打动着。
付出终有收获。她售票百万张无差错,加班加点前小时,做的好事“一火车”,收到旅客锦旗27面,表扬信232封,表扬意见数千条。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孙奇党员示范售票口”成为旅客购票的首选窗口,被铁路局党委评为“全局党内优质品牌”。
她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多的用这寥寥的几千字都无法说完。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深入地学习她这种勇于奉献,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学习她刻苦钻研,奋发向上的敬业精神;学习她真诚待客,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学习她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美好品德;学习她顾全大局,合力共为的工作斗志。我们要身体力行,从实际行动出发,践行新时期的雷锋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个人得远大理想和抱负,为中华之崛起注入新鲜血液。为建造和谐铁路,和谐社会,和谐中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杨寨湖边盛开的奇葩2
杨寨湖边盛开的奇葩
——记闵集乡杨寨村鱼鸭套养女能人李巧
(通讯员:余红霞)在美丽的杨寨湖边,有一个诚实憨厚、好学勤劳的普通妇女,她就杨寨村农家妇女李巧。1963年出生的李巧,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和打拼,运用自己的智慧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她犹如杨寨湖边一朵竟放的奇葩,熏风永驻,吹绿“天涯”。
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村妇女的的梦想,又如何实现?李巧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李巧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水稻,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2010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到乡政府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养合同鸭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自此开启了她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她四处筹措资金,建起了两个鸭棚,并从武汉市六合集团购回2000只鸭苗,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突如其来的鸭瘟使雏鸭一下死去几百只。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李巧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此后,李巧主动地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大棚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她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为了便于对鸭子的日夜管理,她还在大棚旁盖起了3间简易房,一间放置生活用品,一间放些疫苗、饲料、消毒液等,夫妻俩吃住在大棚,遇到鸭子生病时,自己就买来养殖技术资料,以及VCD养殖光盘,进行查阅学习,通过几年来的摸索和点点滴滴的积累,她掌握了大量的消毒、防疫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不再请教别人,现在每2—3天就要用菌毒灭、复合碘溶液等进行消毒,还要定期防疫,鸭子的成活率很高,几乎没有什么损耗,大大降低了养鸭成本。
有播种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养鸭第一年就获得纯利4万元,如今她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起了80米长170平米的养鸭棚2个,养鸭数量高达5500只,一年平均养鸭六茬,年纯收入可高达10万元。
携手共进,成为致富带头人
李巧不仅养鸭,还在鸭棚旁边开发了15亩的精养渔池,饲料养鸭,鸭粪肥水喂鱼,一年下来,李巧摸索了一条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鱼鸭套养模式,腰包也渐进鼓起来了。
看到李巧家鱼鸭套养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其它养殖户也纷纷效仿,邻村的养鱼户李爱仙也在自家鱼塘旁边搞起了大棚养鸭,由于她养鸭观念落后、设施条件不好、市场信息不灵、不懂防疫消毒等方面的知识,盲目跟风饲养等导致养鸭效益不高。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李巧就不厌其烦进行技术指导,把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还主动聘请养殖专家解决她在养殖技术上的遇到的难题,多次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养鸭水平。
在不断地实践中李巧总结出了科学养鸭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养鸭经验丰富的她还和李爱仙合作,建成养鸭示范基地,成立养鸭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社员”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即公司统一提供种鸭苗、饲料、疫苗和饲养管理技术,合作社组织成员按公司的标准开展生产,公司采取市场价回收,实现了公司、合作社及社员的共同发展,切实有效地保护了养鸭户的利益。
李巧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鱼鸭套养的致富路,率先富起来了了,但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李巧就动员周围邻居也搞大棚肉鸭养殖,在她的示范带动下,现在闵集乡还有5户正在筹备大棚养鸭,准备走鱼鸭套养致富之路。
扶贫帮困,成为好媳妇
致富后的李巧不忘乡亲,只要提起她,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李巧是咱们村致富带头人,杨寨村的好儿媳。”
杨寨村特困户董四梅身有残疾,丈夫早年去世,生活非常困难,李巧的丈夫张胜祥在村级工作,她多次要求丈夫到乡政府为董四梅办理低保等贫困照顾手续,还一有空就去照顾她的生活起居,给老人送去好吃的好喝的,帮助老人清洗衣服,被窝,帮老人捶背,胜似亲生女儿。
近六十岁的邹友容也住在低矮的房间里,生活相对困难,家里有重事难事,李巧就会出现在她家中,帮助她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孤寡老人李庆军身患残疾,生活难以自理,她就动员丈夫有时间就去照顾他老人家。平时还帮助他清理房间,换衣换被,老人逢人就讲李巧是我们杨寨村的好儿媳。
小叔张胜坤家中困难,她主动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小叔购买农用车及旋耕机,帮助小叔家脱贫致富。
村民冯亮先,家中困难,李巧经常周济他家,帮他家一次又一次度过难关。
在村民眼里,李巧是村里的好儿媳,在子女眼里,李巧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李巧家中6口人,地少人多,祖祖辈辈传统的原始农业种植生活方式未能让她家彻底摆脱贫困。为了摆脱困境,李巧当过教师,种过莲藕,养过鱼,买过插秧机,生活在母亲的打理下,日子渐渐好转,现在又走出了鱼鸭套养的致富之路。如今,女儿张莹在咸宁学院读书,儿子张磊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分校读书。家中和睦和谐,年年被乡政府评为“文明户”、“五好环境户”。
“我今年还打算再修建两幢圈舍,再引进1000多只鸭子,争取突破年产值400万。”临走时李巧向笔者道出了自己心中的愿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李巧,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运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走出了一条致富的道路,并用自己的智慧,书写着自己的绚丽篇章。
第四篇:北京后花园游记
北京后花园游记
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去北京游玩,我们在北京游玩了几天,北京的名胜古迹可真多啊,有毛主席纪念堂、水立方、鸟巢、八达岭长城、军事博物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贪官和珅的后花园。
刚进后花园的门,就能感觉到一阵阵冷风迎面吹来,花园里每一颗树都是又高大又粗壮,那茂密的树叶,一片紧挨着一片,像搭起一个巨大的遮阳伞;走了几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像蝙蝠一样的大池子,因为它很像一只蝙蝠,所以人们都称它为福池。福池的后面有一块立着的大石头,周围围着很多人在看。刚开始,我很纳闷:不就一块大石头嘛,能有什么看头?,我忍不住好奇心,走过去仔细一看,原来那块大石头上面的图案非常像一只鱼,鱼头朝上鱼尾朝下,导游告诉我们:这块大石头很像一只鱼,所以和珅就把它放在这里,是年年有余的意思。
不知不觉的,后花园游玩的时间到了,大家都依依不舍的走了。到了外面,妈妈说:和珅真是个大贪官,贪污的那些钱物值现在人民币3600亿元,虽然我不知道3600亿元是多少,但我从妈妈的表情猜想那一定是个天文数字,应该够我天天吃冰淇淋的吧!
山东省临沭镇曹村中心小学三年级:李文豪
第五篇:“后花园”里春色美
“后花园”里春色美——龙阳旅游区规划建设记事
龙阳镇位于滕州市向北发展的中轴线上,距城区仅5公里,从区位上看是滕州城市“后花园”。自去年以来,该镇启动了龙阳旅游区规划建设,“打造滕州城市后花园,建设龙阳生态旅游区”成为龙阳镇加快发展的亮点。
试让“龙颜”换新貌龙阳发展的突破点在哪里?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是什么?2004年4月,龙阳镇党政主要领导进行了深度思考,“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龙山、龙湖、龙河占据了他们所有的视线。只有利用区位优势、山水资源、生态农业,发展旅游这一黄金产业,才能把龙阳真正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滕州城市“后花园”。可旅游是大投入大产出的朝阳产业,龙阳又是“吃饭”财政,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全镇上下开展了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征求意见书收齐后,上至书记镇长下到普通党员群众,达成了这样一个公识:全力支持镇里尽快实施旅游开发,绝不能错失良机!接着,他们抽调专人成立了调研小组,在短短2个月内掌握了全镇涉及旅游开发的文化典故、民间传说、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等基础资料。美丽迷人的自然景色,相映争辉的河光山色让大家更坚定了实施旅游开发的决心和信心。
不惜千金买宝刀“绝不能再抱着金砖饿肚皮!”镇党委书记王洪才、镇长邢孟航在各类会议上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去年10月,省旅游规划设计院陈国忠院长带领专家组来到龙阳镇,他们利用5天的时间对龙山、龙湖、龙河“三龙”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实地考察。“天然氧吧”龙山的怪石嶙峋,茂林芳草,千姿百态;“人工圣景”龙湖的碧水蓝天,红日白云,山色树影,让专家亲眼看到绝妙美景,亲身感受镇里的开发决心。陈国忠表示:一定要把龙阳旅游区做成一流的规划区!从那时起,陈国忠先后数次到龙阳镇实地考察。镇党政主要领导也几去济南和专家交流,《龙阳旅游区开发整体规划》反复修改,几易其稿,今年7月中旬由省、市领导、专家组成的规划论证组一举通过评审。至此,以建设龙文化、宗教文化、水文化和滕州民俗文化为主题定位的龙阳旅游区被正式纳入全省旅游发展大格局中,打造滕州城市“后花园”的宏伟蓝图拉开帷幕!
敲响大鼓须重槌一个细节不容忽视:在今年召开的龙阳镇人代会上,镇长邢孟航不足1小时的《政府工作报告》,被代表们7次用热烈地掌声打断。归根结底就是报告中“打造滕州城市后花园,建设龙阳生态旅游区”这简短的18个字,充满了魅力,承载着希望,实施旅游开发凝聚了人心,也揭开了龙阳发展的新篇章。旅游开发公司成立了,旅游开发管委会建立了。“人心齐,泰山移”。在投资400多万元全长23公里的进山路、环山路、环湖路硬化工程建设中,涉及村的群众自觉为施工创造环境,有的主动出义务工;今年镇里新栽植的近15万株马尾松、雪松、合欢、黄金柳、国槐等绿化树木,除自然死亡外,没有一棵遭人为破坏;尤其是治理“三乱”的公告贴出后,龙山地区再也没有发生一起乱埋乱葬、乱采山石、乱砍乱伐的事件……市领导的注目更让7万龙阳人欢欣鼓舞。在龙阳生态旅游区开发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列为我市今年的经济工作重点后,近期市委又专门成立了由市领导牵头的龙阳旅游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如今,全长2600余米的登山台阶已经砌垒完毕;与开发商签订的总投资5000余万元龙山主峰区域开发项目10月份开始动工,省旅游局专项扶持资金即将到位。相信有着“古滕正脉,善国田园”美誉的滕州城市“后花园”——龙阳镇不久后会更加妩媚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