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教学的开拓者

时间:2019-05-13 19:5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重教学的开拓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重教学的开拓者》。

第一篇:五重教学的开拓者

五重教学的开拓者,大语文教学的实践者

-------观于永正先生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金太峰

前不久,学校教务处组织观看了于永正先生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恰好又在网上阅读了《于永正文集》的部分章节,拜读了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感觉字字珠玑,就象喝了有营养的汤一样,浑身舒畅,让人精神焕发,活力倍增。许多教学上的结被解开了,捋顺了,心里也敞亮了许多。于永正先生教了近四十年的书,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一、重情趣

于永正先生把“重情趣”摆在“五重教学法”的首位,可见先生对其教学中“情趣”的重视程度,他认为“情”字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于永正先生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所以,于永正先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所谓“差生”,只不过在学习上比别人逊色一些,在其他领域里,“差生”不一定就差,许多“差生”在成人后变得很有出息,而且对老师也很有感情。因此,我们做老师的也要象先生那样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才能彻底改变对“差生”的看法,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跟着我们学习都能感到快乐,都能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不爱语文教学就教不好语文,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于永正先生总是找准文章的感情基调,一遍又一遍地练读,不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在此次观摩的视频里,于永正先生每每范读总是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学生都会陶醉其间,流连忘我。于永正先生认为,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因此,在他的课堂上,我们总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生把自己的责任定位于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播、是鼓舞、是激励,在他走进课堂之前,就准备了一百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头上。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

说到语文教学中的“趣”字,先生认为决不是凭着课件、教具、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合作来体现,而是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沉入文字之中寻“趣”,教学设计要有新异性。另外一点,先生强调教师要有幽默感,幽默是教师强有力的助手,它能是使学习变得轻松,能使师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融为一体。

二、重感悟

什么是感悟?先生认为,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怎么悟呢?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

先生在这一部分的讲述中着重讲解了他在教学中是怎样体现一个“读”字的。于永正先生备课先备读,拿到一篇课文他总是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一直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心”为止。

课堂上,先生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每篇课文,他都花一节课时间指导读,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接下来的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或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之处等等。第三件事就是精彩之处熟读成诵。在此过程中,先生的责任是指点迷津和激励,他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为了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为了发展语言,为了提高人文素养而读的,而不是单单为了理解、领会内容而读的。如果把时间过多的用在“小组合作”上,用在讨论评价上,是有悖于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的。

三、重积累

小学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记忆的最佳期,在孩子记忆的高峰期不让他们读、背,我们是有愧的,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是无法挽回的。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积累呢?第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不必解”的东西,坚决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常强调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还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说到这里,我在想,常听到老师们说上课上不动,推不下去,甚至一节课就上一段内容,是否把“不必解”“不可解”的东西强调、细化了呢?第二,重视课外阅读,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在于永正先生所带的实验班里,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还有能背300首的,不少人到中学、大学都是班级里的佼佼者。

另外,于永正先生还注重生活和感受的积累,他认为现在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在加上读书少,这样一定会影响他们的理解能力的提高,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他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博物馆、军营、工厂,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让城里的孩子们了解农村,让农村的孩子们了解城市„„

四、重迁移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就是一个“用”字,在教学中,要边学边用学过的语言,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先生特别重视课外阅读,他想方设法地对学生进行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引导学生看课外书,要求读过的书要留有痕迹,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

怎样由读到写的迁移呢?先生十分重视作文训练,他先从模仿开始,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

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题等等。

总之,语文教师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五、重习惯

先生所谈的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学生的学习习惯只要是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而运用语言的习惯则要靠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

先生还特别重视“身教”,他常把自己买的书带到学校里读,故意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落在讲台上让学生看。

人们常说,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后,人是习惯的奴隶。从小培养好习惯,可以受用一生。

一口气读完先生的“五重教学法”,对先生的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的态度,对语文教学认识的深刻性以及鞭辟入里地剖析语文教学的种种现象等等,惊叹不已。掩卷深思,为什么先生会对语文教学能够如此高瞻远瞩,他既能跳出语文教学纵览全局,又能出神入化的融入其中,归根结底,我想还是缘于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吧。由此我想,我们做老师的,也只有象于永正先生那样心中藏着一个大大的“爱”字,爱自己的教学,爱自己的学生,把自己的爱辐射到周围每个人,就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

第二篇:开拓者章程

安徽大学“开拓者”市场营销协会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协会名称:安徽大学“开拓者”市场营销协会

第二条 协会性质:本协会是由安徽大学“开拓者”在校学生发起、组织、管理和运作的非经营性学生社团活动组织

第三条 协会宗旨:开发自我、经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第四条 协会理念:营销丰盛人生,知识丰富生活;学习现代营销理论,寻找营销实践平台,营造营销氛围,造就现代营销人才。

第五条 协会口号:聚一流人才,建一流协会,做一流活动。第六条 行动指南:学以致用,用以强学 第七条 指导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习理论之外,更应注重理论的应用。

2、实践原则。采用一切合理合法的手段,勇于实践。

3、跟踪国内焦点、热点经济事件和经济现象原则。

第八条:营销定义:在这里它是指通过对整体环境的内外把握,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系列调查,分析,策划,计划,完善过程。它不只是商业活动,更是现代社会独立个体最主要的生存能力。

第九条:组织制度:建立企业式的组织制度,企业实际是独立个体的延伸,他是有生命的集体,处于小个体(人),大小体(企业)和整体(社区),三大利益集团之中。企业是以社区为土壤,个体有自己独立于世上的“人格”——企业文化。基于企业经济上的独立性,他必须不断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基于精神上的独立,他必须有自己的繁衍系统。营销诞生于企业,发展壮大我们这个营销协会将努力实现企业化,以身作则,将营销观念传播开去。

第十条 本协会直接接受校团委、校社团联合会的领导,并开展工作。协会开展的各种活动遵守国家法令法规以及校纪校规,不得干扰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学习秩序。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十一条 本协会的业务范围

(一)开展演讲、辩论和知识论坛;

形式:以当代营销策略为主题,邀请各系教授、副教授点评。

意义:丰富会员知识,锻炼会员口才。

(二)举行大型讲座

形式:邀请著名学者,成功企业家进行现场演讲。再如联系《合肥晚报》等知名报刊进行采访。

意义:让会员从成功者上取经。

(三)组织调研、实习、分销

形式:(1)与大型企业联系,组织会员到企业实地考察,进行时常调研,协助企业推广产品。(2)与一些中小企业、公司、超市联系,帮其调研、推广产品。

(3)开展营销策划,商品代理,新产品市场推广,品牌运作,市场调查等

意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长会员见识。

(四)开展企划大赛,进行“成功牌营销员”评选;

形式:组织比赛,邀请指导老师、相关院系教授老师等参与评比,优胜者给予奖励。意义:促进会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竞争意识。

(五)开展公益性、长期性特色活动

形式:以服务同学为中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走出校门服务社会。开展协会的特有且能长期坚持下去的特色活动。

意义:培养会员的爱心、责任感、价值观,使会员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六)利用协会的各种媒体(包括网站,微博等),登载协会简介、协会章程、协会近期活动,会员情况等事项,并登载国内外最新消息,登载经典营销文章,进行营销研究。

意义:会员能进一步了解协会相关事项,了解营销方面知识,会员能优先在协会网站发表涉及本协会业务相关内容的各类文章;会员能参与留言,对协会提出建议,共同打造校“优秀社团”。

第三章 会员

第十二条 本协会会员包括普通会员和名誉会员。

(六)普通会员:愿意成为本协会成员,参与本协会业务范围以内相关内容的各类文章。

(七)名誉会员:愿意成为本协会成员,在本协会业务范围涉及的领域内有杰出成就、较高威望、重要各项业务工作有巨大贡献的各方人士。

第十三条 申请加入本协会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拥护本协会章程

(三)志愿加入本协会

第十四条 普通会员入会程序

(一)填写入会申请表;

(二)经协会理事会讨论通过并登记注册;

(三)领取会员证和协会章程。

第十五条 名誉会员由协会理事会发邀请并经本人同意后予以登记注册,并发给会员证和协会章程。

第十六条 会员平等享有下列权利

(一)有权参加本协会的全体会员大会

(二)有权优先被推荐发表涉及本协会业务范围以内相关内容的各类文章;

(三)有权优先免费参加本协会组织的业务范围以内的常规性活动;

(四)有权优先免费享受本协会组织的业务范围以内的常规性服务;

(五)有权优先参加本协会组织的业务范围以外的非常规性活动,并享受优惠;

(六)有权优先享受本协会组织的业务范围以外的非常规性服务,并享受优惠;

(七)有本协会各项活动的第一时间知情权;

(八)有对本协会各项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九)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十七条 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拥护本协会的章程;

(二)执行本协会的决议;

(三)维护本协会的合法利益;

(四)完成本协会交办的工作;

(五)积极参加本协会组织的在业务范围内的各项活动;

(六)向本协会提供有助于开展协会各项业务的信息资料;

(七)有自觉维护本协会形象的义务。

第十八条 会员如遗失会员证需立即通知本协会有关负责人,本协会将注销原证,并给予办理新证。

第十九条 会员退会应书面或电话通知本协会有关负责人,并在一周内交回会员证。会员如果半年不参加协会活动,视为自动退会,本协会将收回其会员证。在接到本协会通知之日起,会员资格取消。

第二十条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协会理事会讨论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的产生和罢免

第二十一条 本协会的最高权利机构为协会理事会。协会理事会由本届会长,副会长,部长级和副部长级等主要负责人组成。

第二十二条 协会理事会的职权

(一)制定和修改协会章程;

(二)制定和修改协会内部管理制度;

(三)调整和罢免本协会会长,副会长,秘书处主任,部长级,副部长级以及其他主要负责人;

(四)审议协会的学期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五)根据本章程第二十四条规定主持协会换届的各项操作;

(六)决定常设办事机构与部门的调整与增减;

(七)决定会员的吸收和除名;

(八)决定终止事宜;

(九)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二十三条 协会理事会须有2/3以上的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第二十四条 协会理事会换届暨新一任会长、副会长、秘书处主任、部长级和副部长级主要负责人的产生方式

以自荐和原部长以上级主要负责人提名相结合的方式产生新一届协会理事初拟名单,经原协会理事测评调配决定新一任会长、副会长、秘书处主任、部长级和副部长级主要负责人的聘任,新一届协会理事会由新一任会长,、副会长、秘书处主任、部长级和副部长级主要负责人自动产生,原协会理事会自行解散。第二十五条 协会理事会每届一年,因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协会理事会2/3以上理事表决通过,以及校社团联合会同意。协会理事会延期换届最长不得超过1年。

第二十六条 全体会员大会每学期至少开一次,协会理事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

第二十七条 会长、部长级和副部长级以及其他主要负责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为本协会会员

(二)在本协会业务领域有较大影响;

(三)对本协会工作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八条 会长、部长级和副部长级主要负责人任期一年。,若有特殊情况,会长、部长级和副部长级主要负责人连任不得超过2年。

第二十九条 本协会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领导和协调本协会各办事机构与部门开展工作;

(二)召集和主持协会理事会;

(三)检查协会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四)代表协会签署有关文件。

第五章 重要的规章制度

第三十条协会构成:本协会由协会理事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会长兼协会理事长、秘书处、财务部、组织部、宣传部、外联部、公益部组成。协会理事会:

由会理事组成,协会理事由选举产生。协会理事会产生会长一人,副会长一至二人,会长在副会长、协会理事的协作下共同负责协会的日常事务。会长负责听取会员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上级汇报工作。(相关内容详见本章程第二十一到二十五条)

下设机构职能:

: 会长助理:每学期设一名,协助会长文秘工作,协助各部门指定各种部门规章制度,拟订会议通知,指导各部门做好工作和活动计划。

执行会长:每月一名,由协会理事会选举产生,负责协会当月的活动安排和实施。全体会员大会:

1.全体会员大会是本协会涉及面最广的会议,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2.全体会员大会的任务。

(1)审查协会理事会的工作报告。(2)进行学术交流,工作交流。会长兼协会理事长: 由会长兼协会理事长领导各部长进行日常管理工作,对协会各项工作进行领导、监督、统一管理。协会理事会成员要协助工作,会长因事缺席时,由委派的执行会长理事会成员进行管理工作。(另见本章程第二十九条)副会长:

协助会长抓好全盘工作,强化协会管理,具体分管协会各部门和协会活动,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加强会长同部长及副部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部门设置:

秘书处:

协助会长的工作,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各项策划工作及总结工作,同时负责会议记录,并做好上传下达工作;负责协会工作和活动的组织管理,负责对协会各项工作的监督,并反馈会员及同学的各种意见。协会成员都要受秘书处监督。财务部:

管理协会财物,定期向会长做财务报告。在日常工作中,照章办事,做好登记帐簿、结算合理性开支,负责管理与监督协会的财物,期末向协会理事会公布本期财物收支及结余。组织部:

管理会员档案,并以此了解会员特长,合理分配工作;记录会员的出勤率,根据会员表现给予升职。全面掌握干部的详细资料和工作业绩,依据章程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干部的工作捉出坚定评价,认真完成日常的考核工作; 宣传部:

树立协会的良好形象,扩大协会的知名度和美誉。负责协会各种活动海报、展版的设计、制作与粘贴,开展大型活动时负责条幅的制作和悬挂,并做好投稿和报道;负责加强协会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传播,引导会员树立“营销观念”,以营销理论指导协会的实践活动。外联部:

负责主动和校内的各社团,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以及外校的协会和院系学生联系,对内负责协会内部各种信息的传达(主要是协会内部成员),同时能够深入企事业单位和公司,步入社会结合本协会的性质,开展一定的活动,给协会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公益部:

负责开展公益性活动,如公交IC卡办理及免费代理充值等,同时组织会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公益性活动,以扩大协会影响力。勤工俭学俱乐部:

成立勤工理事团,提供协会会员勤工俭学的机会;统计每次实践活动人员的名单,参加各项实践活动。各部应该接受“市场营销协会”协会理事会的决议,相互协作,积极开展工作。协会所有成员,包括会长和其他干部,必须依照本章程做赋予的各项职权和职责,参与行使协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义务。第三十一条 领导制度 1:协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员大会,由会长向大会宣读该学期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定期召开协会理事会会议。

2:协会全体会员大会的职责和义务:市场营销协会全体会员大会对各项事物的安排组织等活动的领导工作和对本会会员的考核工作。

3:协会理事会实行集体领导,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重大问题、重大决策实行表决,由2/3以上人数通过方可生效。

4:协会理事会有权修改本章程,有权吸纳和开除会员,有权组织召开会员大会。

5:协会理事会成员由会长、副会长、执行会长、会长助理、和各部部长、副部长组成,特殊表现者除外。

6:实行副会长联系分管相关部门制度,分管副会长和该部门要密切联系,指导该部门的日常运行和其他事项。

第三十二条 工作制度

1:工作方式:各部抽人,划分若干小组,轮流参加各次活动,每组负责人负责本次活动管理工作。2活动总结:每次活动后,各活动负责人汇报工作情况,互相交流经验,并对本次活动作以总结。第三十三条 会员制度 详见本章程第三章

第三十四条 业务开展条例

(1)为了规范管理,协会特制定本条例。

(2)市场营销协会是一个学生群众组织。是建立在对市场营销共同兴趣爱好上而成立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接近社会而成立的。本协会不以赢利为目的。

(3)协会注重学术活动的开展与交流,并且将开展诸如营销活动策划、市场调研项目开展、业务代理等实践活动来加强对营销的理解和提高对市场的认识。

(4)协会开展的业务活动一般由外联部联络,其它各部辅助开展。

(5)协会为了使会员加深对营销的理解,届时将根据需要,跟商家、企业开展联合开展业务活动。活动收入所得扣除活动开支后的利润将归协会所有,利润入帐。为了提高会员的积极性,将根据具体情况,把部分利润所得奖励给活动参与者。涉及面较广、涉及数目较大将由协会理事会成员讨论决定。(6)会员不得以协会的任何名义来开展对自己有利的赢利性活动。第三十五条 会长及各部门负责人选举制度

会长及各部门负责人的任期为一年。(特殊情况除外)

会长选举方法:由上任会长提名及自荐的方式,交由协会理事会民主选举产生。

各部门负责人由原部长以上级干部提名及自荐相结合的方式,并交由协会理事会民主选举产生。

(另见本章程第二十七到二十九条)

第三十六条 奖惩制度 考核制度:市场营销协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据会员档案及活动,对全体会员的工作态度、能力、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会议、工作考核主要由组织部负责,组织部需全面掌握干部的详细资料和工作业绩,依据章程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各部的工作提出坚定评价,认真完成日常的考核工作,对不符合干部要求的会员提出批评和建议。每学期考核一次,据考核评比的成绩进行奖惩。(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可以有所改变)2 奖励制度:根据会员的工作业绩,考核结果评选先进,每月例会评选3名协会之星,以鼓励当月表现突出者;全体会员代表大会评选优秀干部、干事,并在大会上予以表扬;由社团联合会评选出优秀社团干部(属校级优秀干部),一年一次;以上评优皆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可以有所改变)3 惩罚制度:市场营销协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对不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懈怠者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撤职、辞退、通报批评等相应处罚。第三十七条 会议制度

协会理事会成员每月开一次例会,部长级以上成员每两周开一次例会。会议由秘书处具体部署,定期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理事会工作会议,各部每两周召开一次例会,会议具体事项由各部部长在分管副会长指导下确定。

第三十八条 财务制度 新会员入会一次性交纳会费20元,作为经费和办会员证费用 会员参加每次实践活动车费(打的费除外)以及其它费用,凭票据到财务部报销。3 每次报销费用超过50元/人,须经活动负责人签字后方可到财务部报销。每次活动所得赞助费须和该企业有效发票一起交给财务部,有赞助费的必须先交费后报销。5 协会经费由财务部负责列清名帐,实行财务公开,定期向协会理事会汇报财务收支情况,每月的财务情况制表公开一次。协会负责人须定期向校管理部门呈交该期经费使用报表。财务部随时受协会理事会和会长的监督。

第六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三十九条 本协会资金来源

(一)会费:会员交纳的用以开展本协会日常工作的费用。

(二)捐款:会员以及支持本协会业务范围内各项工作的校内外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和个人给予的款项。

(三)赞助:在开展本协会业务范围内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校内外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和个人与协会成书面协议后所给予的互惠式的资助。

(四)其他合法收入。

第四十条 普通会员会费入会时一次性交20元人民币,由协会财务部在会员招新一周内统一收取。名誉会员可免交会费。

第四十一条 本协会经费必须经过协会财务部审批后方能使用。

第四十二条 本协会经费只能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和本协会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会员中进行分配。

第四十三条 本协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账目真实、准确、完整。资金管理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管理资金人员须办清交接手续。

第四十四条 本协会的资金管理接受全体会员大会和校团委的监督。第四十五条 本协会的资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四十六条 本协会所有工作人员不享有工资和保险待遇,享有适当福利待遇。

第七章 章程修改程序

第四十七条 对本协会章程的修改,须经协会理事会2/3以上理事表决通过,并报校社团联合会审查同意后修改。

第八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四十八条 本协会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协会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四十九条 本协会终止动议须经全体会员大会2/3以上会员表决通过,并报校社团联合会审查同意。

第五十条

本协会经校社团联合会办妥注销手续后即为终止。

第五十一条 本协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校社团联合会的监督下,按照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本协会宗旨相同的协会。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章程已经于2005年9月7日协会理事会表决通过。第五十三条 本章程的最终解释权属于安徽大学“开拓者”市场营销协会。

第三篇:教师节诗歌朗诵《开拓者》

教师节诗歌朗诵《开拓者》

人类数千年文明保留下书山无数,真理告诉我们:百年育人任重道远,我们要“重其德业”“为人师表”寻找心中永恒的太阳……

我们像百灵鸟一样歌唱

开拓者,是我最钟情的名字,我的名字和百万园丁一样

当有人种植希望

躺在地里的庄稼直起腰身

修枝剪叶,俨然成为我人生中最美的时光

我要像向日葵那样

不惧风霜,不惧烈日当头

一心向阳开

我们像夜莺一样歌唱

开拓者,是我最热爱的名字

我的名字和天下庄稼人一样

当朝霞涂过荒原,晨露滴进土地的喉咙

请赐给我锄头或镰刀

我要用那闪光的人生

创造一片片绿海松涛

我们像画眉一样歌唱

开拓者,是我最动听的名字

我的名字和所有热爱生活的诗人一样

当贫困的叹息被岁月的洪流无声卷走

我依然像一根粉笔

在那空白的墙面写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写下鲜花的微笑

甚至青草,月季,玫瑰

甚至香樟树,榕树,甚至耗尽自己毕生的心血

我们像喜鹊一样歌唱

开拓者,是我最显赫的名字我的名字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一样

请赐给我阳光,雨露

给孩子们欢笑,也给青春插上思想的翅翼

我还要歌唱奋蹄疾飞的祖国

歌唱生活的这个时代

热爱的时代

当圣洁创造平凡

面对显赫的光我选择卑微

像根蜡烛

燃烧自己,灯芯红彤,噼啪作响

遇见喧嚣我选择沉默

沉默着寻求知识的雨点

渗透大地的内核

改变一棵草或一片土壤的湿度

这是多么重要的幸福啊

6、作为园丁,我歌唱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淳淳教诲

我敬拜那镶嵌在青山石柱上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我愿以辛勤的汗水浸润干涸的心田

为祖国的山川添秀色

7、当清晨的太阳弯起嘴角冲我微笑

花朵在雨露的浇灌下

朝天怒放

幼苗在汗滴的滋润中

结出金黄的麦穗

我喜欢这种从心里流淌出来的美

像喜欢这片热爱的生活过的土地

像喜欢这三尺讲台一样,喜欢我那三寸之舌

像喜欢三寸笔那样,喜欢我那三千桃李

8、我是开拓者

追随铁锤、镰刀洪亮的响声韵律

开疆扩土

我是忠诚的开拓者

我是辛勤劳作的开拓者

将初心植入一棵青草的体内或思想

圣贤的光

永远在路上……

合: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开拓者

我们的青春隐藏在闪光的汗滴

润物细无声,开疆响彻天际

第四篇:于永正五重语文教学

重情趣 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迁移 重习惯

——1999年12月14日在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

教了近四十年的小学语文,积淀的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但是,这“五重教学”的正式出台,是近几年的事。

四五年前,张庆、朱家珑、高林生、高万同等先生在总结我的语文教学(应该说包括整个江苏省的小学语文教学)时,先是归纳了“三重”——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认为这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或者说是学习语文的过程。后来又加了一个“重习惯”,认为这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因为吕叔湘先生说过:“运用语文是一种习惯”。再后来,我自己又加了一个“重情趣”,因为我觉得,我的语言教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有情有趣。在教学上,我追求的是“有意思”,而不是“有意义”。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多次听过我的课。他非常赞同我的意见,而且认为,从脑科学这个角度讲,“重情趣”应放在首位。他说:“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他从理论上对情趣作用、产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于是,“五重教学法”就这样形成了。事隔不久,张教授认为“法”字应该去掉,于是又改为“五重教学”。下面就分别向大家说一说。

一、重情趣

1962年,我踏上了小学教育的岗位。那时的教学,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当时有一本很有名的杂志叫《知识就是力量》,刊名还是周恩来总理题写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们发现,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于是提出一个口号,叫“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无疑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又认识到,还有比能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的,知识是教不完、学不尽的,再说,今天该传授的知识假如缺漏了,明天还可以补,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兴趣,那么,明天就什么也没有了,自然也包括能力。现在,许多人在谈论“人文性”,觉得我们的教育缺少人文精神,我认为这个看法很有道理。尽管目前大家对人文性的内涵说法不太一致,但总的意思是一样的,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确实在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

我说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先说第一点。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又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过亲子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学生渴望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每位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崇高的神圣的师爱具有渗透力和感染力,如果老师真正理解学生,赋予其真挚、纯真的爱,就能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激起他们幸福、快乐、奋发向上的主人公热情,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也就是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关于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了。清代学者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喜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瘘。”我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心情不舒畅,谈不上学习,更谈不上思维活跃,当然也谈不上创造。我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在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我表面上“和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较深刻的感受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需要教师的理解、同情。我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在我的语汇里,没有“差生”这个词。人家不就是文化学习成绩不好吗?仅此一项不行,就是“差生”吗?这太片面。恰恰是这些所谓的“差生”一次次教育了我: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主动跑到我家里,帮助我搭防震棚的,是“差生”;开出租车碰到我,坚决要把我送回家的,是“差生”;当兵立功向我报喜的,是“差生”;逢年过节来看望我的,总少不了“差生”。许多所谓“差生”,长大成人之后往往很有出息„„这些“差生”的表现使我汗颜、内疚,也使我逐步克服了头脑中的偏见,走向成熟。

但是,最终使我转变对“差生”的看法的,是我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之后。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我懂得了,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千方百计地使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尽量发展他的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这就是我的学生观,也是我的教育观。通过学习和反思,也使我认识到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人去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梅兰芳是京剧艺术大师,却不会解一元一次议程;陈景润是著名的数学家,教学却不受学生的欢迎;我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对小学数学却不甚了了„„柳斌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母亲说:“您很了不起,因为您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这位母亲微微一笑说:“您是说,我有一位当总统的儿子?我呀,还有一位同样了不起的儿子。”记者问:“他是做什么的?”这位母亲说:“他呀,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柳斌先生说:“这就是正确的人才观。我们当老师的应当具有这样的人才观。”老实说,我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之后,才彻底改变了对“差生”的看法,真正做到了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跟着我学习都感到快乐,都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教师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还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孩子的淘气、好动、好玩,才能体会出为什么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没有理解和宽窄,也谈不上爱学生。因为泰戈尔说过:理解是爱的别名。

下面说说第二点——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我对语文教学真是情有独钟,许多人说我痴迷语文教学,这倒是。不爱语文教学当然教不好语文。——这且不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这里面也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环是关键。不把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我是决不罢休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基调,课文的感情基调决定了老师上课时的感情基调。这是课前的功夫。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老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这时,我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我年轻的时候,过分地看重自己的教学设计,上课时,竭力使设计成为“艺术”,可是一些顽皮的孩子,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珍视我精心设计的这份“艺术”,并不“配合默契”地去共同创造这份“艺术”!艺术在哪里?我惘然了。现在明白了,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因此,课堂上,我的责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这个说法我赞成。我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总之,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需。我喜欢把芝麻说成西瓜:“这个问题很难,你居然思考出来了,了不起!”“这段课文读好不容易,你只念了两三遍就这样出色,不简单!”我常常反话正说:“刚才我说过,万一第四遍没读好,还有第五遍。第五遍果然读好了!请你介绍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课文的经验。”我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慰劝便是伟大。它是老师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

这样说是不是就不要批评了呢?不是的,对于严重影响别人学习和行为,对于那些视学习为儿戏、经常拖拉作业的人,还要严肃批评。但有一道界线不能逾越,那就是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每逢这种情况,我便会提醒自己:“记住,你是老师。”过了不惑之年,我觉得自己才真正成熟了。成熟是不断汲取各种营养的结果,是不断反思的结果,是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结果。

做到对学生有情,还得有好的师德,有较好的个人修养,说浅显一点,要善良,要有丰富的情感。无情无义当不好老师,心肠硬,动辄训斥学生,当不好老师,更教不好语文。因为语文的人文性最强,最富有情趣。清代学者袁枚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都是作者感情的产物。试想,一个情感不丰富的人,怎么能体会出其中的味道来呢?又怎么能在课堂上实现与教材、与学生三者的对话呢?没有感情的对话是苍白的,没有感情的教学技巧同样是苍白的。

所谓“趣”就是课要上的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不要以为热热闹闹才算有趣,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这样理解就浅了。

首先要钻研好教材。古人说,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即丰盛的饭菜),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即用鱼肉等制成的酱)。意思是说,读书既是生活的需要,又富有各种情趣。我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读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只要我读得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读到这种程度,即使不写教案,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有法。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要读出感情来。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也会使语文教学富有趣味性。范读是我的“绝活”。有的课文我能读得学生眉飞色舞,有的课文我能读得学生潸然泪下。实践证明,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探究的需要和兴趣。

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异性。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精当的有意思的提问。只要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感到有趣味。“文如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还有一点是幽默。我上中学的时候,不喜欢物理这门学科,读师范时却喜欢上了,为什么?因为教物理的滕老师课讲得生动,说话非常幽默。还有教代数的程老师也很幽默,把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学上得十分有趣。我当了老师以后,也力求像这两位老师一样讲话生动一些,幽默一些。在教学中,我还学会了用幽默的方式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各种矛盾。我以为,幽默也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会使人的心胸宽阔。实践证明,幽默是老师的强有力的助手,它能使学习变得轻松,能使师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融为一体。

情是互逆的,趣也是互逆的。老师爱学生,对学生有期待,必然赢得学生由衷的爱,学生也不会辜负老师的期待。老师的课上得有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能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更重要的方面。

把课上得有情有趣,说到底,是由老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的。不只是方法的问题、学识的问题、创造能力的问题、艺术修养的问题,也不只是观念的问题,而是人格的问题。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老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老师人格的作用。”他强调:“老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培养,而人格靠影响。这里面,老师和家长的影响最大。

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是我的教育的座右铭之一。

二、重感悟

什么是重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况的否不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以前我小瞧了学生,凡是书上标明的生字、词,我总是一个个地教,领着学生读。事实上,不管哪课的生字,学生都有认识的,有的学生甚至全认得。白话文学生基本能读懂,我却不放心,还要一段一段地讲,一句一句地分析,一节课下来不知要提多少个问题。这样做,剥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权利,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子”,而得不到“猎枪”。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能力从何而来?发展从何谈起?这样做,也违背了学习语文的规律。什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同志曾经说过:“无论学习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八个字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的,课文内容不先于教学内容,我们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当做主要任务。而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必须读、背,必须运用,即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去掌握,决不能依靠繁琐的内容分析和讲解。

悟什么?首先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事实上,只要读,课文内容是不难理解的。)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是基本要求。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吕叔湘先生说:“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只有通过多次会面才学得真切,记得牢靠;才不会翻来覆去老使唤那几百个词语,要不就生造、堆砌。各种章句结构,各种内容安排,也只有通过大师阅读才能见多识广,‘取之左右逢其源’。”吕先生还说:“看别人的文章就能悟出作文之道。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前后照应,口气软硬,何处要整齐,何处要变化,全都可以从别人的文章里学来。”语言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反过来说,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言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古人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况且语言教学决不单单是记住一个个结论,一个个“知识点”,记住老师给每篇课文贴上的关于中心思想的“标签”。以往正是我们“告诉”得太多,无意义的练习做得太多,才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灵性,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觉得上语文课味同嚼蜡。

吕叔湘先生有一段名言:“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少数语文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利益于看课外书。”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语言能力,这是所有人——特别是语文能力较好的人的共同体会。可是看课外书有人讲吗?没有;看课外书没有人讲,却能提高语文能力,可见,讲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吕叔湘先生还说过,他的语文能力,“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由此可见,自己读、自觉地读是多么重要。

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文章表达的意思、情感,都是很难讲准确的,也是没必要讲清楚的。柳斌先生说:“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呢,却求甚解不好读书!这样不行。”我觉得,陶渊明说的“不求甚解”道出了一个事实,即许多东西,比如词语的意思,文章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往往是很难说清楚的,也没必要说清楚。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说过:“把什么问题都说清楚了,反而什么也没有了。”语文教学要留有空白。学语文是一生的事,因此不要担心学生有些地方暂时感悟不出来,尽管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 既然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个“读”字,那么在教学中我是怎样做的呢?

1、备课先备“读”。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备课不等于写教案,我是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上的。备课于心是最重要的。至于写教案,因课而异。对熟悉的,特别是教了多遍的课文,往往只写个提纲,记下新的体会,新的方法;新接触的课文,便写得具体一些。写得最多的是自己的新感受、新体会、新方法和自己满意的作业设计等。虽说多数词语具有模糊性,也不一定对学生讲解,但我还是一个个查词典,一个个记在书上;凡是拿不准的字,全都查字典,把握准读音。虽然,我给学生只有一碗水,但我总是把自己这一桶水盛满。我使用过的教本,总留下我读过的密密麻麻的痕迹。不动笔墨不读书(只要是自己的书)。我这样做,也要求学生这样做。现在我常常只两三遍就能把课文读得较好,大概与我的生活阅历的丰富,爱好的广泛,情感的丰富,教学经验的丰富分不开的。但真正把课文把握好,读出妙处,不是三遍两遍的事。我深深感到,朗读是语言教师(也是其它学科的老师)的一项基本功。

2、课堂上,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这是“保底工程”,切不可认为这很容易,全班学生都要做到这一点是要下一番苦功的。对个别学生,到了高年级,有时我还一句一句地领着读。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老师说:“朗读是符号言语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能做到正确、流利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感来了。”每篇课文,我一般都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指导读。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做的事是指导、疏通。指导读好,疏通阅读中的障碍,如帮助理解某些词义,某些句子的意思。接下来做的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或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告别的精彩处,等等。这一环节最见老师的功力,最能看出老师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老师本人的素养。课上得精彩不精彩,往往就看这里;学生的语文能力常常在这时得到发挥和提高。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与教本、学生与老师、老师与教本之间的对话,首先是朗读的交流,其次是见解的交流和评价的交流,但是后两者适可而止。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为了在读中学会阅读,为了发展语言,为了提高人文素养而读的,而不单单是为了理解、领会内容而读的。把时间过多地用在“小组合作”上,用在讨论评价上,有悖于语文学习的根本宗旨。我的责任是指点迷津和激励。当然,不能否定必要的讲解。赏读后,接下来我做的第三件事是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但不一定课课背诵)。“微观探究”,最重要的要抓准“要害”,切不可面面俱到。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语文教学不宜太强调“合作学习”;辅助手段的使用要恰当适度,因为阅读教学的根本手段是读书感悟。还是我常说的一句话:“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子”。

最后,有必要再说一说思想教育的问题。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首先是课本编者的事。他们选的课文有什么“思想性”,学生读了就会受到那个“思想”的教育。张田若先生早就说过:“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老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学生把《一把油布伞》读得眼含泪花,能说他没受到感染?这难道不比让他们记住“伟大的母爱”这个标签好?思想教育不能“穿靴戴帽”,更不宜“联系实际”,“影射”学生。“影射”常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位教育家说:“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也是“自得”的好,是“细无声”的好。

三、重积累

说到“重积累”,我们还要从学习语文的目的谈起。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哪里来?走进校门以前,是听来的,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的。进了校门则主要是从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的实践中“学得”的。语言靠积累,能力靠实践。小学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记忆的最佳期。我曾看过一份报告,报告中说:“儿童在三岁左右就基本掌握了本民族语言的发音和基本的语法结构,儿童习得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脑结构的可塑性特别强,因此儿童有极强的语言能力”。我们过去对儿童学习语言(特别是母语)的潜能明显地估计不足。我们的语文教学,看课内,轻课外;重结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情感;重理解,轻积累的情况特别严重。其中,该记住的没记住,该积累的没积累是最大的失误之一。在孩子们记忆的高峰期不让他们读、背,我们是有愧的,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无法挽回的。

我说的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

周振甫先生曾经说过:“教会学生认字造句和篇章结构,懂得每课课文中的字句和段落大意,懂得句子中重要词的含义,懂得段落中重要的话的含义,……这是平面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法,让孩子在记忆力好的时候,把当时认为必读的古书让孩子熟读背诵,还要反复温习,使他们确实记住……孩子第一次读到一个词,不是孤立地认识这个词,而是连这个词的整句话都记不住了。当他们第二次读到这个词时也这样。如此,他书读得越多,跟这个词的接触越多,他所记得这个词的不同句子、不同上下文越多。”这样理解一个词的意义,“就懂得这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具有不同的用法,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具有浅深轻重的含义。这时候的感觉就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了”。张光鉴先生指出:“现代视觉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对于外界的信息输入,视觉中枢只能够识别与理解它以前曾经经历过的某一类相似客体,也就是说,对于这些信息,只有在人的记忆贮存中找到它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匹配与识别,从而才能使人理解。”把周振甫先生与张光鉴先生的这两段话加以概括,实质上是说,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而理解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大脑自动调出、匹配与耦拿来过程。特别是在孩子的年龄尚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汉语言文字又具有很强模糊性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直觉感悟往往比理性的逻辑思维更加重要和管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就课论课搞平面搬移运动,也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式的分块教学,更不能关起门来教学,而是要强调整体感悟和科学有效的积累。

怎样做到三个积累呢?

先说语言的积累。第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不必解”的东西,我坚决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我常常强调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对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要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学生应该积累的时候,尽可能多地、愉快地记下他们应该记住的“精品”,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底子。第二,重视课外阅读。实验已经证明: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重视什么,抓什么,学生便会什么。我带实验班时,学生人均背古诗文100多首(篇),还有能背300首(篇)的。至于阅读的其它书报根本无法统计。他们中的不少人到了中学、大学都是佼佼者,不能不说与小学打下的语文功底有关。

做读书笔记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我这样做,尝到了甜头,于是也要求我的学生这样做。叫他们记住: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一定叫他们尝到”甜头“,尝不到甜头,日子久了就不愿意做了。现在有了电脑,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把好的东西(包括整篇文章、句、段等等),随时储存到里面去,需要的时候再调出来。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他又说:”学语文好比在天上布云,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又好比在口袋里攒钱,钱攒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 再说生活和感受的积累。现在的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活动也太少。据我所知,如今农村的孩子,会爬树的很少,城市的孩子会游泳、划船的也不多,更少徒步远行的。城市的孩子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他们到了农村,还真有把麦子当成韭菜的!再者由于独生子女多,人们都住进了高楼,彼此不相往来,所以人与人之间少了一份接触,少了一份情。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书读得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势必影响他们的理解,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我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博物馆去带到军营去,带到工厂去,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学生的生活丰富了,感受自然就增多了。我带过两轮实验班,每个班都和一所农村小学的对等班结为友谊班,性别相同的学生一一结为”对子“,成为朋友。指导他们定期通信,每年还到对方学校、家庭做客一次,搞一次活动,或看飞机,或钻坦克,或看解放军操练、射击,或共同爬山、垂钓,让城里的孩子了解农村,让农村的孩子了解城市……

我的目的是给每个学生一个金色的童年,给每个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是为了把孩子教出灵性来,让他们玩出灵性来。”灵性“是什么?是丰富的语言、丰富的经验、丰富的积累和善于用脑子所产生的智慧。

总之,语文老师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要重积累,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四、重迁移

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语文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掌握了就是运用。在教学中,要边学边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特而福特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为迁移而教“;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也是一个”用“字。学了不用,或者不会用,知识就成了死的了。

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是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和迁移。

下面先谈谈读的迁移。读的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这样做,一来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二来能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所有语文教育家都强调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说过:”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的做法是:对学生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对家长,两个字:动员。动员他们为孩子做(或买)书柜,刻藏书印章,买课外书,订报刊。对学生的号召、示范、检查、鼓励缺一不可,要”四管齐下“。一旦学生得到益处,被书”迷“倒了,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那就意味着养成习惯了。至于家长方面的工作,除了直接对家长谈外,我还常常借学生的嘴去说服自己的父母。假如我得知某一位学生的家长买了书,某一位同学的家长为买书花了很多钱,马上便在班里郑重其事地讲。讲过之后,保准多数学生会向父母说,并且会取得好效果--不用多久,其他学生的家长也会效法。孩子提出的要求--而且这是别的家长已经做过的,已经有了”先例“--家长往往会不声不响地解囊,予以满足。

但读课外书要引导。对一些不爱读书的学生,我便请家长多买童话和故事情节紧张、有趣的书读,以便吸引孩子;对粗心的学生,我则常看他们的读书笔记,常常和他们讨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我要求人人做读书笔记,主要是摘抄。不动笔墨不读书,还要求每位学生读书做记号。记号实际上是思维的痕迹。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留下读过的痕迹(只要是自己的)。凡是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为其加上拼音,写上注释。凡不理解的词语做个问号,凡认为写得精彩处、重要处,划上波浪线,等等。养成做记号的习惯十分重要,它可以养成思考的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抓要点的能力。什么叫”会读书的人书越读越薄“?即会抓要点,能提纲挈领。我们应当培养学生装这个本事。我的这个本领是跟我小学教历史的白老师学的。他每教一课,便把重点划下来,他说一句,大家划一句,把划下来的句子一念,竟很通顺!一篇课文经白老师一划,变成了几句、十几句话。我读中学、师范时,便自己划。老师每教一课,我便用蓝笔划出我认为重要的地方。期末复习,我先把课文(包括各门功课)通读一遍,边读边用红笔划既省时又省力。我36岁那年到徐州市委党校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理论时,由于我善于抓要点、重点,所以我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许多比我学历高的人都考不过我。问题是老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再说说由读到写的迁移。我十分重视读写结合,重视写的训练。因为语文能力的最重要标志是”会写“。孩子进了学校学语文,主要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

怎样进行由读到写的迁移呢?从大的方面来说,小学生的作文练习,都是由读到写的迁移,所以我十分重视作文训练。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一切学习的开始。我从不先考虑什么”创造“,但也不要求学生刻意去模仿,更不要去抄袭,一切都在不经意中,一切都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哪些学生可以不指导,哪些学生要做些提示,哪些学生要手把手教,都要心中有数,做到因材施教。从小的方面来说,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断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中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答题等等的”小练笔“也是写的迁移,是看得见的最直接的由读到写的迁移。在教学中,我是大、小都抓。每次小练笔都尽量让学生学得有意思,愿意写。虽说要”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朱作仁教授语),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量要适度,要求很低。

总之,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

五、重习惯

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之后,人是习惯的奴隶。从小培养好的习惯,可以受用一生。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我谈的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

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圈圈点点,作批注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等。关于运用语言的习惯,吕叔湘先生有过论述,他说:”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 在这里,吕叔湘先生还把怎样培养运用语言的习惯说了。的确,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如我们迷了路,就自然地要去打听:”请问,到九里山怎么走?“等人回答完了之后,还会自然而然地道声”谢谢“。这就是习惯,几乎不用考虑,更不去想什么语法。为什么有人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就是习惯好,习惯成自然。运用语言的习惯怎样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而”不能过分依赖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习“什么意思?就是练习和实践。”学“就要”习“,只有”习“才能”惯“。我为什么强调”感悟“、”积累“和”迁移“,而不主张繁琐的分析,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的实践中拥有语言,在语文的实践中去熟练地运用语言,最后形成运用语言的习惯。开始的学习过程是缓慢的,但只要坚持不懈,一以贯之,”慢学“就能成为”快学“,运用语言就能成为”不需思考“的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它将使”不可思议“变成轻而易举的”快速反应“。

良好的学习语言的习惯,也只能在”时习之“中形成,是”养成“的,不是”说教“出来的。在大量的实践中(比如读书、读报)尝到了甜头,有了甜头便会产生兴趣,有了兴趣,便会自学地去做。如此下去,一天不读书,不看报,便会觉得一天的生活中少了点什么。学生们有了这种感觉,那就说明习惯形成了。当然,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启发、鼓励。对个别学生来说,好习惯的形成很不容易,开始往往带有”强制性“。我宁可叫他们暂时有些抵触情绪,也要”强制“。什么叫”强制“?强制就是”你不这样做,我不答应“!所以开始的时候,”查“得特别紧,三天两头查读书笔记,看他们课外书是否留下了学习的印记(自己的书)。没有一个学生不怕查的,也没有一个学生得到老师的鼓励、表扬不精神振奋的。我向来是以自己的人格和责任心向学生表明我的工作态度的。我这样做,也许会被国外同行嘲笑,甚至指责,说我不尊重学生的”人权“,但责任心不允许我对学生放任自流。

还有一点,习惯的养成不可忽视老师的影响。晨读时,我常常有意地把我刚买到的书拿到教室读;有时,有意识地把我的读书笔记放在讲桌上,学生翻看,我佯装不知;有时和学生谈论时事新闻,谈论读书所得,臧否书中人物。这些做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非常明显。有一次,我买了一本《张天翼童话选》,便带到教室里读。读到有趣的地方,我故意做出神采飞扬的样子,以引起学生注意。果然,一下晨读课,学生便围上来,问我在读什么书,在哪里买的。第二天,便会有许多人向我谝:”于老师,我也买到《张天翼童话选》了!“ 我谈的”影响“即”身教"。

第五篇:盘点《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盘点《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我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八里小学

董玲玲

这学期我又拜读了《于永正与五重教学》这本书,选择读这本书源自我的一次读书用书经历。在2013那年9月《山东教育》上第31页,有这样一篇文章《〈简简单单教写作,扎扎实实求发展〉听于永正老师习作课有感》讲的是于永正老师怎样教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写作文。读后我便吸取了于老师的一些做法应用到了一年级的写话教学中去了,收效甚奇。学生早早的把他们的写话联系交上来时不时地提醒我给他们评评,他们能得多少分。这种积极性让我始料不及的同时,也对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倍加关注。

这学期便选读了《于永正与五重教学》这本书,一路读来如沐春风,酣畅淋漓。感觉字字珠玑,就象遇到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让人精神焕发,活力倍增。许多教学上的结被解开了,心里也敞亮了许多。盘点我的收获真是不少。

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一路盘点,成就了他大师的风采,有一句我印象最深:“中国如此之大,中小学教师一千万计。他们中该会蕴藏着多少智慧和经验啊,但是,用文字凝固下来的,少之又少。许多宝贵的经验自生自灭了——可惜。”这句话可谓触目惊心,想想自己,前几天的灵感闪现,今天在回忆已经无法复原了,这样的情形数不胜数,懒惰的习惯埋葬了我三十几年的青春年华。

于老师自小就是勤奋而努力的学了许多本领,同时为他的教学发展插上了翅膀;于老师的职业源泉来自小时对他的颇有影响的几位老 2 师,我也想做一名对学生有所影响的老师。

于老师对女儿的谆谆教导之心,亦是对我们的,我感同身受,受教受益。特别是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对付特别淘气的孩子,教学的手段怎样变化,等等;“要了解你的学生,认真备课,经常读书,要当好班主任,别忘了多搞活动„„”等二十条建议,条条讲的实实在在,细致周到,可见爱子心切。愚亦受教匪浅。

《于永正与五重教学》中没有深奥的大道理,多是于老师一生的教育经验和教育事例,这些经验就是最草根的道理,虽经时代变迁但与今天的教育思想异曲同工!这就是教育的本源!这就是大家!

古人云:道不远人。大概但凡大家的思想都是朴素的,是经得起时空检验的吧!

于老师一路走一路盘点,在教育路上洒下落缨缤纷,我俯拾那一树落缨与老师们共勉。

育人篇:

老师向学生认错、道歉,错误就成了一种教育资源。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

如果当了班主任,别忘了搞活动。

要向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教育的第二个名字叫“激励”。我对激励的作用深信不疑。“唤醒、激励、鼓舞”是教育的伟大法宝。但是,它的背后必须站着了解、理解、真诚和热 3 情。一句话,必须有“爱”支撑。

教学篇:

所有成功的课,都在于执教者对文本的准确、深刻、独到的把握。准确地把握文本,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把握文本的功力,说到底是文化。

成长篇:

我是个普通的小学教师。如果说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我的思考可能多一些,并且,每有所得,会立即转化为教学行为。因为我记住了一句这人的话:“思考和实践是成功的双翼”。

能力来自实践,方法来自过程,功力来自不间断的磨练,动力来自理想和追求。

于永正先生教了近四十年的书,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一、重情趣——随风潜入夜

语文教学应该是情意浓浓、起伏跌宕、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或默默无语地沉思,或张扬个性地进行口语辩争,或奋笔疾书,或催人泪下,或开怀大笑等等。以至达到“随风潜入夜”的效果。欲达到上述最佳效果的直接因素,是于先生期望语文教师要做到: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三是对课堂(上课)有情。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要把握好教材、读懂教材,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思想和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切实做到不把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以 4 情感人,理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是于永正先生教育教学的座右铭之一。先生把“重情趣”摆在“五重教学法”的首位,可见先生对其教学中“情趣”的重视程度,他认为“情”字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三是对上课有情。先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所以,于永正先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作为语文教师,不爱语文教学就教不好语文,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要把握好教材、读懂教材,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思想和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切实做到不把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是于永正先生教育教学的座右铭之一。

先生认为,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因此,在他的课堂上,我们总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生把自己的责任定位于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播、是鼓舞、是激励,在 5 他走进课堂之前,就准备了一百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头上。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

说到语文教学中的“趣”字,先生认为决不是凭着课件、教具、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合作来体现,而是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沉入文字之中寻“趣”,教学设计要有新异性。另外一点,先生强调教师要有幽默感,幽默是教师强有力的助手,它能是使学习变得轻松,能使师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融为一体。

二、重感悟——润物细无声

所谓感悟?先生认为,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怎么悟呢?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

1、备课先备“读”。于永正先生备课先备读,“拿到一篇课文反复读,正确读,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达到将“静态的文字”读成“动态的文本”,直至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

2、上课抓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于老师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在这个过程中,于老师主要是指导读好、疏通阅读中的障碍,如帮助理解某些词义,某些句子的意思等。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在微 6 观上探究。于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或抓住文章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等。这一环节最见老师的功力,最能看出老师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老师本人的素养。第三件事是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于老师认为“微观探究”,最重要的是要抓准“要害”,切不可课课背诵、面面俱到。

三、重积累——温故而知新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于老师谈到积累时认为:“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那么于老师是怎样做到三个积累的呢?首先是语言的积累。一是要重视读和背,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二是要重视课外阅读。实验证明: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重视什么,学生便会有什么。三是坚持做读书笔记,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其次是生活和感受的积累。家长、学校应给孩子提供对大自然、社会更多地接触和更多地活动。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农村的孩子会爬树、会游泳、会划船的也少了。由于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书读得也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也少得很。建议城乡孩子互相结对子,多联系,多活动,就能给金色的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所以于老师认为:语文老师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要重积累,7 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古人所云“温故而知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四、重迁移——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美国教育家特尔福特提出“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我国教育始祖孔子提出“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也是一个 “用”字,实际上就是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于永正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

1、读的迁移。关于“读的迁移”,于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吕叔湘先生说过:“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写的迁移。在读的基础上重视写的训练,加强读写结合。小学生的习作练习实际上就是由读到写的迁移。于先生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书面回答课后的问答题,“小练笔”等等。

五、重习惯——好习惯受用一生

先生所谈的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认为激发学 8 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是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而运用语言的习惯则要靠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

先生还特别重视“身教”,他常把自己买的书带到学校里读,故意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落在讲台上让学生看。

人们常说,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后,人是习惯的奴隶。从小培养好习惯,可以受用一生。

一口气读完先生的“五重教学法”,对先生的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的态度,对语文教学认识的深刻性以及鞭辟入里地剖析语文教学的种种现象等等,惊叹不已。掩卷深思,为什么先生会对语文教学能够如此高瞻远瞩,他既能跳出语文教学纵览全局,又能出神入化的融入其中,归根结底,我想还是缘于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吧。由此我想,我们做老师的,也只有象于永正先生那样心中藏着一个大大的“爱”字,爱自己的教学,爱自己的学生,把自己的爱辐射到周围每个人,就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

下载五重教学的开拓者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重教学的开拓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教育的开拓者

    新教育的开拓者洋溢着理想主义情怀和浪漫义气息的新教育,犹如一场教育界的春雨,用科学而又深远的教育理念,给我们绘制了一幅所有人向往的教育蓝图。它告诉我们,我们不仅仅要用先......

    新农村建设的开拓者

    新农村建设的开拓者——记九女集镇鹿楼村党支部书记张灵文 发布时间:2011-09-17 08:26:23今日成武 资讯来源:中共成武县委宣传部 走进九女集镇鹿楼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锃......

    教师的五重境界

    教师的五重境界如何逐步成长为最好的老师?怎样做才能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少走弯路?如何规划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 《教师的五重境界》是著名班主任工作专家万玮最新教育随笔集。在......

    加强作风建设要做到“五重”

    加强作风建设要做到“五重”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要想取得实效,推动机关作风持续好转,必须做到“五重”: 要重修身......

    感恩开拓者重温知青路

    感恩开拓者 重温知青路活动方案一、 活动介绍主办方介绍潞京会潞京会于2014年3月15日在京创立 潞,代表长治;京,代表北京。我们出生成长在长治,工作生活于北京。 潞京会是长治老......

    乙炔高压化学的开拓者

    乙炔高压化学的开拓者--德国有机化学家列培列培(WalterJuliusRee,1892~1969)生于绍林根(Thuringen),高级中学毕业后入耶拿大学学习2年,1912年转入慕尼黑大学,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拓者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拓者——记滨州市八届人大代表、博兴县椒园村党支部书记杨玉民近年来,博兴县椒园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确立了建......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书笔记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书笔记 如果一件事短期看来有价值,中期不明朗,长期有害,这件事绝不能做;如果一件事短期看不到价值,中期不清楚,长期有益,这件事一定得去做。教育应当关注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