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法

时间:2019-05-13 19:2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与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与法》。

第一篇:教师与法

第一章

1:《义务教育法》自1986年7月1日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自2006年9月1日起实施,这是现行的教育法

2: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了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3:我国义务教育具有以特点:强制性、普及性、公共性、免费性

4|:为什么要是行素质教育:我国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动手能力、自主性、创造性方面较差,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此要实行素质教育。

5:教育教学的方针和培养目标:该法第34条明确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我国素质的特征:(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2)学生发展的主动性(3)教育目标的全面性(4)教育空间的广泛性和开放性象

7: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必须是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绝不能认为的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素质的提高

8: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特征

9:教育教学工作中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1)改革考试制度,改进招生方法(2)俺素质教育要求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4)以加强课外活动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5)平等对待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10:怎样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严格按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2)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保证教科书的质量 11: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35条第3款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3:“免试”和“近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原则。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12条第1款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的学校就近入学

14:《民办教育促进法》第2条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

15:对于民办学校的界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举办人不是国家机构(2)资金来源于非国家财政性经费(3)面向社会举办学校

16:政府不但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一个平等入学的机会,还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条件。这是均衡义务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

17:义务教育属于公共服务事业,因此国家有必要通过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支付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确保政府向适龄儿童、少年提供相对均衡的义务教育服务

18:如何保障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1)规定多种办学形式即特殊教育学校(班)和随班就读(2)经费保障措施

19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县级人民政府有义务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20: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走一下几个误区(1)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一刀切”,而是为了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过大的差距,在教育突入上多向贫困地区、弱势人群倾斜,把“木桶最短的那块板子补起来”(2)促进均衡发展也不是要搞千校一面,而是要鼓励各个学校搬出自己的特色(3)促进均衡发展也不是要把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拉下来,而是均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提上去

21:教育督导制:指依据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代表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部门对下级政府的教育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以及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及其举办者的工作,进行视察、监督、评价、帮助和指导行政管理制度。教育督导行为是一种内部行政监督行为

22:义务教育督导制规定:人民政府教育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23:“问责制”法律规定:发生违法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负有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24:引咎辞职责任成立的两个条件(1)引咎辞职的责任承担着是负有领导责任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即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2)引咎辞职的原因是发生了违反义务教育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了重大社会影响的后果。

第二章

1:未成年人所享有的权利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其中生存权是首要的人权,是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的权利,是享有其他人权的前提。

2:如何体现未成年人的特殊优先保护原则(1)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社会保护一章中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保护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管、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2)在司法保护一章中规定,在司法活动中对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应当给予帮助,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3)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3: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1)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2)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4)身心发展的个别性差异

4: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与生理机能)和心理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征、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关于学校开除未成年人的两条说法(1)只要符合法律和国家规定,即达到刑事处罚、收容教养或者劳动教养的条件,学校就可以开除未成年学生(2)未成年学生具有严重不良行为,但其行为还未达到刑事处罚、收容教养或者劳动教养的条件,学校就不应该开除,而应该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送专门的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6:《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4条第3款、第48条分别规定:“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围城你啊学生,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依法”免于刑事处罚、判处刑罚宣告缓刑、假释或者刑罚执行完毕的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与其他未成年人享有同等权利。

7:处理不得已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直接开除学生外,学校不得仅以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开除未成年学生,不得通过“劝其退学”等形式变相开除学生。

8:学校突发事件一般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9:何谓建立健全安全应急机制:指学校要依法做好突然发生的6、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的应急处理制度,如预

警机制、应急预案、快速反应机制、事后恢复机制。

第三章

1:教师受聘权:指依法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自由选择和获得教育教学工作的机会。其内容包括职业获得权、自由选择权和平等就业权。

2:职业获得权在消极意义上是指对抗学校不经法定程序和是由不受无理解聘的权利

3:教师应聘合同: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学校(用人单位)和教师(劳动者)之间确立、变更、解除和终止聘用关系(劳动关系)的协议。

4:聘用和聘任的区别:聘用涉及教师和学校工作关系的解除,而聘任制度是支撑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聘任争议不涉及学校和教师关系的解除只涉及内部工作安排。

5:怎样才可取得教师资格:我国《教师法》第十条对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人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6:教师作为聘用合同主体的资格条件(1)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2)无精神病史或者未受到一定刑事处罚(3)符合法定劳动条件

7:聘用教师是学校而非教育或者人事行政部门的权力

8:聘用合同的必备条款(1)聘用合同期限(2)岗位及其职责要求(3)岗位纪律(4)岗位工作条件(5)工资待遇(6)聘用合同变更和终止条件(7)违反聘用合同的责任 9:聘用合同按期限可分为(1)短期合同(2)中期合同(3)项目合同(4)长期合同 10:对在本单位工作已年满25年或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已满10年且年龄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已不足10年的人员,提出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聘用单位应当与其订立聘用至该人员退休的合同

11:学校的教育工作不会一成不变,强求严守合同约定,工作岗位固定不变,未免太僵化,不符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12:在以下条件下学校可以不需与教师协商一致而行是庸人自主权调整工作岗位(1)出现年度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的法定的调岗是由(2)学生因人数减少、教师编制等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或有紧急情形(如教师授课质量特别差,大部分学生和家长意见很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等)学校和已根据工作需要调整教师工作岗位变更合同的相应内容,但是学校必须证明其调整岗位的充分合理性和必要性以防止学校滥用用人自主权随意变更教师工作岗位(3)特定情况下临时调动工作岗位,如发生不可抗力、处理事后工作等情况学校可以调整教师岗位,教师不得拒绝,但是临时变换工作岗位时应通知教师,变化后的报酬与变化前的报酬大体一致。

13: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惜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

14:工资待遇的非法约定主要有两方面(1)约定寒暑假期不发放工资(2)约定不续签合同需退赔已发放的奖金

1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变更合同的情形主要有(1)学校发生分立或者合并的,分立或者合并后的学校可以变更合同。(2)受聘人员年度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的,聘用单位可以调整该受聘人员的岗位或者安排其离岗接受必要的培训后调整岗位,受聘人员无正当理由不同意见变更的,聘用单位有权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3)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本单位要求,学校可调整其工作岗位。

16:当事人约定可变更合同的情形主要有:(1)聘用合同中约定学校可以根据有关情况调整工作岗位或者安排其他工作的,(2)因工作需要,学校内部机构,岗位临时调动的。17:聘用合同终止:是指当聘用合同符合特定条件时,其法律效力依法消灭,亦即聘用合同确立的聘用关系由于一定的法律事实的出现而终结,受聘人员与学校之间原有的权利义务不复存在。

18:聘用合同终止情形主要有:(1)聘用合同期满或者合同约定终止的条件出现,但是不得将违法条件约定为合同终止条件或者讲法定解除条件约定为合同终止条件,以此逃避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法定义务。(2)受聘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3)因工或非因工负伤以及患病,经治疗终结后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1至4级伤残的,按照有关规定应退休(退职)的,(4)受聘人员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5)学校被撤销的19:终止聘用合同的手段。聘用合同终止后,学校应出具种植关系书面通知。有固定期限的聘用合同期满后,因学校原因未办理终止或者续订手续而形成事实聘用关系的,示威续订聘用合同

20:聘用合同终止后果。聘用合同终止,不同于学校解除聘用合同,学校不支付经济补偿金。21:违约损害赔偿:指合因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损失,依据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

22:违约损害赔偿既有法定违约赔偿,也有约定违约损害赔偿,并且约定损害赔偿应优先适用,因约定损害赔偿是教师和学校在订立合同时预先约定的,为了获得工作机会往往不得不接受不利于已赔偿金约定条款,所以在非对等的聘用合同中约定的赔偿金不能显失公平。23:违反聘用合同的违约责任形式有以下几种(1)违约损害赔偿(2)违约金(3)继续履行

24:《劳动法》第99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聘用合同关系的职工,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单位应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5:一般限于教师违约的有以下几种情形:教师违反合同约定解除聘用合同,教师违反服务期或者合同期限约定,违反知识产权保护约定,违反竞业限制约定。

26:《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明确规定:“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订立聘用合同时,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抵押金、抵押物或者其他财务”

27:聘用合同的约定条款:(1)约定试用期条款(2)约定培训、继续教育和服务期(3)约定知识产权保护条款(4)约定解聘提前通知时限条款

28:聘用合同期限:指学校与教师在聘用合同中约定的教师在学校工作时间的具体期限 29:关于如何处理合同期限与服务器线之间的关系问题应区分的几种情况(1)双方约定的服务期短于合同期限(2)双方约定的服务期长于合同期限(3)双方对服务期限没有特别约定

39:竞业禁止:指为保护技术、经营等秘密,在与雇员签订劳动合同时约定员工在任职期间或者离职后一定期限内,不得从事与企业竞争关系的相同或者类似的工作

40:衡量学校竞业禁止条款是否生效,至少应考虑的因素:(1)学校是否有“可保护的利益”存在(2)竞业限制的义务主体是否掌握学校的商业机密(3)竞业禁止的期限、区域不能超出合理的范围(4)学校是否给予约定竞业禁止的教师合理的经济补偿

40:人事部《聘用意见》规定,聘用单位依法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应当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拟被解聘的受聘人员

41:在试用期内的、考入普通高等院校的、被录用或者选调到国家机关工作的、依法服兵役等四种情形之一的,教师可以随时解除聘用合同,不需要遵守法定或者约定的提前解聘通知时限

42: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校可以单方即时解除聘用合同(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教育不改的43:受聘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1)连续旷工超10个工作日或者一年内累计矿工超过20个工作日的(2)未经学校同意擅自出国或者出国逾期不归的(3)违反工作规定或者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或者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4)严重扰乱工作秩序,只是学校或其他单位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5)被判处拘役以上刑罚处罚或者被劳动教养的(6)在使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本岗位工作要求又不同意学校调整其工作岗位的44:受聘教师有以下情形的,学校可以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拟被解聘的受聘教师(1)受聘教师患病或者非因公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的(2)受聘教师年度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又不同意学校调整其工作岗位的,或者虽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考核仍不合格的45:受聘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不得解除受聘合同(1)受聘教师患病后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2)女教师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3)因公负伤,治疗终结后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1至4级丧失劳动能力的(4)患职业病以及现有医疗条件难以治愈的严重疾病或者精神病的(5)受聘教师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6)属于国家规定的不得解除聘用合同的其他形式的46:教师单方解除合同的情形有(1)经法定期间协商后教师可单方解除聘用合同(2)教师随时单方解除聘用合同

47:教师的自由解约权只有程序条件而无实体条件,教师只需经过一定期间的两次协商,即可单方解除合同,而不受其他事提条件限制

48:有下列解除聘用合同情形之一的,聘用学校应当根据被解聘教师在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向其支付经济补偿(1)聘用学校提出解除聘用合同,受聘教师同意解除的(2)若非因公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聘用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聘用学校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3)受聘教师年度考核不及格或者聘期考核不及格,又不同意聘用学校调整其工作岗位的,或者虽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及格,聘用学校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需注意的是,聘用合同终止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4)聘用学校因分立、合并、撤销,不能安置受聘教师道相应单位就业而解除聘用合同的第四章

1:学术自由权:指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

2:管理学生自由权:指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的权利

3:指导权:指教师有权就人生活的整个社会生活领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有针对性的给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具体引导和帮助,使其尽可能获得充分和全面的发展,并通过社会生活时间的磨练帮助学生形成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

4:评价权:指教师有权通过观察、测试等手段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学习、劳动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评价。

5:惩戒权:指学校有“对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利

第二篇:教师与法

《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两部重要的法律。旧《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7月1日实施,新《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9月1日实施。素质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内容。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不收学杂费。义务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

2、普及性;

3、公共性;

4、免费性。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我国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动手能力、自主性、创造性方面较差所以在教育教学共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要求(1、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绝不能人为地忽视任何一个学生质素的提高)

3、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3、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4、教育空间的广泛性和开放性。

教育教学工作中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改革考试制度,改进招生办法;

二、按素质教育要求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严格按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活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2、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保证教科书的质量)

三、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四、以加强课外活动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每天锻炼一小时,小学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不少于10天,初中每学年不少于20天)

五、平等对待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一、促进学校均衡发展(1、均衡素设置学校;

2、坚持免试就近入学,促进校际均衡发展;

3、促进校内均衡发展;

4、不得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性质)《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活动,适用本法。民办学校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举办人不是国家机构;

二、资金来源非国家财政性经费;

三、面向社会举办学校。)

二、均衡配置师资等教育教学资源;(1、县级区域内学校师资的均衡;

2、区域之间师资的均衡)

三、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四、促进群体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

2、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落实政策;

1、规定多种办学形式即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

2、经费保证措施)

3、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寄宿学校

4、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儿童、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

5、流动人口子女;

6、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少年;

7、军人子女)

误区:

1、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一刀切,而是缩小城乡、弱势人群倾斜,把木桶的短板补起来;

2、促进均衡发展也不是搞千校一面,而是要鼓励各个学校办出自己特色;

3、促进均衡发展也不是要把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拉下去,而是均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提上去。新规定的其它教育法律制度;

1、义务教育督导制度;教育督导制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代表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部门对下级政府的教育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以及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及其举办者的工作,进行视察、监督、评价、帮助和指导的行政管理制度。教育督导部门的督导行为行使的是教育行政权利,监督的对象是下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因此,从性质上讲,教育督导行为是一种内部行政监督行为。问责制又称引咎辞职。条件:

1、引咎辞职的责任承担者是负有领导责任的行政机关负责人。

2、发生违反义务教育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了重大社会影响的后果。未成年人的权利;

一、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二、受教育权

未成年保护的总原则 :

1、特殊、优先保护原则;

2、平等保护原则

二、未成年人保护的基本原则;

1、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重要;

2、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1、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2、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3、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4、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 :

一、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学生;教师私权利 :生命健康权、名誉权、受聘权;教师的公权利:教育教学自由权、(自主课堂、教什么、如何教)学术自由权、管教(指导权、评价权、惩罚权;)教师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监管义务。

第三篇:学习《教师与法》心得体会

我们的教师培训课程中,重要的一节是谈及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给我以最深感触的,除了教师要学习一般的职业道德外,还要学习与我们教师这个职业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是一种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它与我们每一个人 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的保护神。作为教师,对于法律应该有必要的民解。

记得xx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xx*同志在新的世纪,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是马克思主义政权学说与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要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它既需要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完善的行政执法、司法、监督体系,又需要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逐步提高。

我们作为新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

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然而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在这支队伍当中对教师法的认识可以说是盲人摸象的。以前,我国的教师长期处于无法可依可依的境地,因而许多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殴打教师、拖欠教师工资、无故开除教师等。然而许多教师不懂教师法,所以即使有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也不懂利用这些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故有法等于无法。教师作为一支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教师法更是一门必修的科目。

此外,我们还明白到我们一直以来所谈及的权利,其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权,一类是私权。后者是一种可放弃的权利,而前者则不可放弃。或者换句话说公权是一种同时夹带着义务。合理行使公权和私权也是我们当教师的一种重要的素质。

我们中国一直以来都被西方国家批评为“人治”的国家。现在国家政论既然下决心要从原来的“人治”改革为“法治”,于是每一个公民自然而然肩负起知法、学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重责。

长期以来,《教师法》虽然存在着,但是每当教师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能够主动利用这件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人却不多,这说明教师只是知法、守法还是不够的,因为用法也是我们基本的权利。所以我认为给予我们这些新教师上一节用法的课更有实际的必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就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通过对《教师法》的的学习,我认为要很好地履行教师的义务,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其次“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风师德建设的重点和基础,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四篇:性教育与法

体育科学学院 06运动人体科学 梁少银 2006834137

学习了黎老师的课后,感觉我的法律知识增长不少。以下是我对某一节课的看法:

当老师讲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内容的时候,当中谈及了性教育的问题,老师用德国小学性教育的图片给我们举例,当时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害羞地低下头,好像很避忌这样的问题。我想:这是大学生吗?!这不是讽刺吗?中国的大学生看到外国小学的性教育课程居然有这样的反应!那能说明我们国家的性教育力度到哪个程度啦?更何况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呢?她们有这样的意识吗?!

性的问题是人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性是人的个体存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人类社会将性的关系以婚姻形式制度化之后,夫妻关系是婚姻的基础,而婚姻又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结构的最基本细胞。因此性的问题,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夫妻生活的和谐美满、家庭的幸福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团结的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问题。

人类性行为不仅要受道德规范的约束而且必须适应法律行为规范的要求,接受其限制与制约。对于人类的性,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正确的、谬误的、纯真的、丑恶的,主张纵者、禁者、节者等等皆有。如何普及与加强性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建立性文明性道德,扫除性愚昧,特别是加强性法律的建设,预防与矫正性罪错,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有故意传播性病罪、奸淫女罪、强迫他人卖淫罪、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罪、组织他人卖进行淫罪、协助组织他人卖淫罪、走私淫秽物品罪、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物品罪、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罪、流氓罪等。这些法律规定除了保护性健康及身心健康外,还有维护我国良好的社会风尚的目的。

为了维护人们正当的性权利和身心健康,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对人们的性权利和正当的性行为实施保护,对各种不法的、非正当的性行为予以禁止、限制、制约,所有公民必须接受国家法律规范的限制和调控。

作为以育人为本的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调查显示,目前我国13、14岁的男孩女孩绝大部分进入了性成熟的高峰期。孩子们提前萌动的性意识“逼”得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在孩子们面前揭开性神秘的面纱。目前在一些中学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性教育课。然而中小学生理卫生课上,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专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有关专家指出,虽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法规的方式规定了要在学生中开展性教育,但如何开展,尚需教育和卫生部门作研究。现在的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分数,快把学生都逼上绝路了,特别是高三的学生都不知道做的事情是不是违法,这就是中国的教育。中国一味的追求„再教育‟说什么都是大了再说,在大了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很多事情是应该从小就知道的,很多事情是应该从小就培养的,大概中国继承的传统文化太多了吧,很多问题一直都非常的避讳。

作为当代大学生,特别是我们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我觉得我完全有这个义务去作个健康宣传者,为提高社会的素质水平也好,为加大知识领域也好,我应该尽自己一份力量让社会更加文明,让大学校园充满健康理念,充满法律意识!

第五篇:浅析法与道德

前言

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

用。”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所谓法治是相对人治而言的,就是用法律制度来规范和管理国家事务的一种治国方略。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因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

“以德治国”讲的是以社会主义道德治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机结合的产物。所以“以德治国”既有五千年优秀传统道德的土壤为积淀,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是时代发展与历史继承相统一的道德。“以德治国”并不是对“依法治国”的否定,而是在强调加强法治的前提下实行德治。社会主义法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惩恶扬善,道德的本质是劝善,只有对违法犯罪以严厉打击,才能不断强化人们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提高人们扬善的自觉性。历史证明,离开法治的所谓德治或者离开德治的所谓法治,结果都必然会使整个社会失范,甚至变成人治或专治。

同时要看到,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法与德均属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上层建筑,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对合法行为的保护,既可以培养人们的守法意识,又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法律规范必须有道德作为基础,同时道德状况制约着立法的发展,道德水准的提高,会为法的制定创造条件,对法的实施起促进作用。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才是完备的治国方略。

还要看到,德治既是治国的手段,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目标。从个人的角度看,人的自我发展很重要的内容是人格的自我完善,而人格的完善主要依赖于道德水准的提高,一个道德水准低下的人是不会有健康人格的。同时,道德与法治比,它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概念,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离不开道德的规范。而法治则是历史的范畴,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就会自然消亡。从这个角度上讲,德治的意义更加广范、更加深远。

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需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体系。这种道德体系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基本内容。还要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等等。

一、法与道德词源

(一)法

法(fǎ),古写作“灋”(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又有记载“法”是一种与鹿和牛类似的神兽,在古代人们将它作为断案的工具,每当办案时出现多个嫌疑人的时候,人们通常把它放出来,它如果用犄角顶谁,谁就是罪犯。

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

(二)道德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道德在阶级社会中是指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行为规范。它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创造的精神产物。目的是使被统治者自愿的放弃自己的利益,心甘情愿的接受统治阶级的奴役。因此阶级社会的道德往往是一种双重标准,对于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行为规范。

统治阶级往往把自己的利益等同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被统治者的个人利益无条件的服从虚幻的集体利益(即统治阶级的利益),甚至必须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的生命。

二、道德与法律的学理含义

(一)道德的学理含义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恩格斯讲:“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这表明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的概括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系。

2、道德的特征

(1)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把握现实世界的。马克思说过,在把握世界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从科学上把握、道德上把握以及从艺术上把握。在这三种方式中,道德上把握就是识别善恶。

(2)道德不依靠国家强制力来执行、实施,而是依靠人们的观念,社会的舆论和善良风俗来维持。强制力的不同,源于保证其实施的力量相差异。

(3)道德在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时候,不象其它的社会规范那样强调人们的个人利益,而是强调他人的利益和社会集体的利益。

3、道德的功能

(1)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具有通过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以协调人民之间的能力。

(2)道德的教育功能:道德的教育功能是指道德能通过评价和鼓励等方式,造成社会舆论,形成社会风尚、树立道德观念、塑造理性人格,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

(3)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在自己的特殊对象—个人同他人、社会的利益关系,反映的结果表现为道德标准,道德理想等。

(二)与道德密切相关的法律的含义

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道德,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法律。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还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立的。不同的统治集团各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

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三、法与道德的关系

(一)法与道德相区别

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前者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益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即应当做什么或者不应当做什么,并不一定要求社会或者他人对其承担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结构不同。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施的力量不同。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同。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6、法与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同。可以说大多数的社会关系即可以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也可以由它们各自调整;但是也有少数的社会关系只能由道德来调整。

7、法与道德的发展前途不同。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二)法与道德相联系

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有自己的特殊国情,法与道德的关系也有特定含义和理解。结合中国国情,法与道德的联系分述如下:

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忠孝节义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道德规范,在其立法中体现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实践中,甚至是将儒家思想的教义作为办案的根据,《春秋决狱》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孟子《离楼上》中讲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6、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四、法与道德的互动(矛盾的运动-冲突与亲合)

法律的出现暂时地缓和着冲突着的道德斗争,并把这种冲突限制在秩序允许的范围内。可是法律无论如何都不能消除整个社会的道德冲突,只要不同利益个体或群体的存在。相反的是,它在调整的过程中被这个冲突着的旋涡卷入其中,与道德发生着碰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以及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都在不同程度的增强,它们的冲突也在不断地加强。脱胎于原始道德观念的初始法律,并没有跟道德划清分明的界限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实体。相反法律继承了道德固有的优越性,并克服了它固有的缺陷,它是对道德本身的扬弃。正是这种继承和发展才使法律与道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暴露出不和谐的一面-冲突。

法律和道德的冲突实质上是价值冲突在现实社会中的反映。物质资料的极快增长,加剧了利益的分化,利益的分化必然导致分配的不公,由于人们对他们的合作所产生的更大利益如何分配问题不是漠不关心的,这就产生了利益冲突,因为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他们每个人都想得到较大的一份,而不是较小的一份。从而最终的结果是利益冲突更加激烈。法律和道德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趋向,所以不可避免的发生着碰撞。

当然,我们还应看到:虽然冲突导致法律和道德都有不同程度的“内伤”,但是从总体而言,并未因此而削弱两者的力量。不同价值的斗争并未使多元化的价值体系趋于衰弱。恰恰相反,冲突本身有利于两者作用的发挥。就整个价值体系而言,这种斗争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发展过程。强烈地体现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也是“适者生存”原则支配下的自我净化。

法律和道德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整手段,在调整社会关系时的作用是不同的。一方面当某些法律规范的道德基础失去其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时,它应就此消亡。所以此些法律规范就无存在之现实的必要性。但是道德规范的消亡是自发的,而法律规范的删除是人为的。“法律制度的特征是新法律规则的引入和旧法律规则的改变或废止能够通过有意识的立法进行。相反,道德规则或原则却不能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改变或撤消。”所以,如果这种失去道德基础的法律规范,仍旧在法典中并且被司法官员不断的援引时,危害结果将会毫不犹豫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从深层次讲,是因为失去了同一的法律价值评判标准和道德评判标准,而立法者和司法者的价值观念没有顺应这种情势变化。

另一方面当原本没有道德基础的某些法律规范,已被立法者规定在法典中,并且由司法者在个案中不断适用,而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时,这些法律规范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将扩展到道德领域,从而形成体现这些价值观念的道德规范,继而充实道德范畴。然而,法律规范是人为确定的,而道德规范的扩张难以把握。所以,如果司法者在个案处理中,依旧使用严格的法定主义,而全然不顾及道德性原则时,冲突就在所难免,混乱就会造成。在本质上是因为在短期内价值观念的延伸无法适从于它的客观基础、物质生活条件和利益关系。

再则,如果道德规则仍旧存在,但与此相适应的法律改变或者废止,那么这些道德规则在人类内心深处将会变的薄弱起来,甚至“堕落”到全无的地步。由于失去外在强制力的保护,人们可能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而经常地损害他人的、公共的利益,破坏着道德规范。倘若不能及时的阻止此等事情的发生、发展,那么道德规范将在人的不断破坏中逐渐地弱化、消失。即使刚出现时尚有民众指责此等破坏行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为的重复出现,会麻木人的道德精神的感应力,从而不在关注这样司空见惯的事。可见,虽然道德规则或传统不能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或制定而废止或改变,但法律的制定或废止却可能是某些道德标准或某些道德传统改变或衰败的原因之一。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实践。像诸如正义、公平、平等、诚实信用、遵守善良风俗等普遍的或个别的法律原则,其本身就是人类道德观念的有力组成部分。也因为有了道德的支持,才使法律原则能够发挥出人性的作用。倘若法律不承认或者否弃这样的道德因素,那么法律或法律制度是存有极大缺陷,它是否有生命力或者在多(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大程度拥有生命力都是疑问。所以法规可能仅是一个法律外壳,因其明确的术语而要求由道德原则加以填充。

当然这并非说法律即道德,道德就是法律。如前所述,法律产生于道德,是以道德冲突的协调者出现的。作为两个独立的实体,法律有赖于道德的存在,但又是独立自主的,不完全依附于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这也不是承认每一条法律规则都需有与之相对应的道德规范,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可转变成为法律制度的范畴。之所以称为基础其实质是在总体上,道德支撑着法律制度的建立,维系着人们对法律制度的普遍认同感。一般情况下,与道德规范相一致的法律规则才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更具有生命力。那么这样的法律制度也将是比较稳定的。

法律规范之所以为广大的民众所遵守,不仅仅是因为在这些规范的背后隐藏着所谓的国家强制力,即人们由于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罚而遵守法律。更主要的是这些法律规范本身合乎道德原则,并且民众相信它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正义性,即法律有内在的道德价值。即使所谓的“心理强制”的实现,也需通过人的内心感受和道德准则的衡量,“如果一个规则体系要用暴力强加于什么人,那就必须有足够的成员自愿接受它;没有他们的自愿合作,这种创制的权威,法律和政府的强制权力就不能建立起来。”因为并非所有的法律都具有强制力,法律也并不总是合理、正义的。

同时,法律建构和维持社会秩序这一重要的作用以及其他的功能也往往通过道德作用得以实现。而且法律作用的实现的最好途径是法律规范的价值通过长时期的社会实践使其内化为人类的道德信念,在人们普遍接受后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并且用这种思维定势支配各自的行为,由于这种思维定势既符合法律又符合道德,所以在其支配下的行为也将符合法律和道德。那么法律调整社会的最终目的就达到了,它的作用也就实现了。道理很简单,在这种情况下,遵守道德和法律双重规制的行为,其必定沿着社会关系发展的方向实行,而不是去破坏它。

愿望虽然美好,却过于理想化。期盼或要求人们沿着社会关系发展的方向前进而不去做相反的运动,是合理的。但人们的实际行为是否遵循于此,则是不确定的。唯一可确定的是没有道德和法律,这些期盼和要求的内容就不可能成为现实;只要道德和法律的现实存在,期盼和要求的内容就有实现的一天。因此,理想化的愿望需要实践。

五、运用法律传播道德

道德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考察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来提高道德素质呢?我认为我们应该深刻领会法与道德的矛盾关系,采取“自相矛盾”方法,用一方制约另一方,以达到双方平衡发展的最终目的。

第一、法的肯定。在尊老爱幼、恋爱关系、诚实信用、见义勇为等不适宜运用法来调整的社会关系中,我们虽然不能为这些社会关系规定具体的法律规则,但是我们可以为它们规定具体的行为后果。譬如,规定见义勇为的行为,应当给予适当奖励,以鼓励这种行为,间接肯定该种道德现象的正确性。

第二、法的否定。就是要运用法来规定否定性法律后果,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予以制裁,避免具体规定行为规范的复杂性。对一个事物反面的否定,就是对其对立面的肯定。否定性后果让人们知道,那些行为是非道德的,从而,深刻领会真正的道德。并且,它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往往比“肯定”更深刻。

第三、依法治国避免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侵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有利于避免对道德的侵害;有利于维持即存的社会道德观;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道德权威性;也有于法律的顺利实施,一切依法行事。

第四、适当的法律宣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手段,有利于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

六、利用道德促进法治

第一、道德是立法内容的重要渊源,在立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道德因素和道德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道德都要规定在法律中。应当看到,法律和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完全相同,道德的调整范围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法律制定得再多,也难以包罗道德的一切规范。况且,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人们的思想观念、亲情关系等,法律不仅无法确定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模式,而且如果都以法律的形式来规定,也是不现实的。

第二、在考虑哪些道德规范要在法律中予以规定时,要看到由于法律的执行需要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所以,当某种行为不涉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时,即使这些行为不符合人们的普遍信念,也不应当用法律去予以强制,而应当由道德去予以规范。由于道德的实现方式主要依靠舆论督促、内心修养和习惯驱使,所以,道德不仅可以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而且可以评价,指引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这种舆论力量和内心的自觉,对不涉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的规范,有可能更为有效。只有当一种行为侵犯特定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秩序,仅靠道德约束和谴责已不足以制止时,才需要将该道德规范确认为法律规范,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予以实施。

第三、在将道德规范规定为法律时,要考虑到应当将何种水平的道德规范规定为法律。因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等相比较而言,道德规范也有层次高低之分。作为运用国家强制力来实施的法律,应当根据社会基本的道德水准作出现实而明确的价值取舍,将现在大众所认同、践行的道德,体现在法律中。如果脱离现实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超越这个水准,就会因多数人达不到该标准而导致人们对法律的抵触和规避。这种没有人文基础的、脱离生活的法律,在制定出来以后,将会无法或难以执行,它在现实生活中也就变成了一纸空文,其权威和尊严也就无从谈起。

第四、在我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可否认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在社会巨变中,当新的道德观念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之时,人们往往在道德领域中会感到无所适从,于是出现了道德的暂时“滑坡”现象。这时,法律应当对社会主流道德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予以规定,在法律中体现国家对社会主流道德的提倡。这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要求一些有不道德行为的人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例如,婚姻法规定有配偶的人与他人同居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刑法规定了虐待罪、遗弃罪等;另一种是明确对社会主流道德的提倡,例如,宪法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等等。法律通过对一些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行为的禁止、惩处,和对社会主义道德的明确提倡,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法律的执行,不仅要靠国家强制力,而且要靠说服力,这种说服力基于人们内心的信赖。如果人们认为法律规定符合其认同和信仰的道德规范,他们的心中就会信赖该法律规范,从而自觉地去遵守;如果通过社会舆论和教育,在人们的内心形成了守法的道德习惯,社会成员就有了对法律的自觉信仰与普遍认同,法律就能够得到一体的遵行。

结论

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相互渗透。并且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但在现实中,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对法的实施同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反之,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有效传播道德。要实现社会的繁荣、进步,必须做到运用法律传播道德,同时还要做到利用道德促进法治。

浅析法与道德

下载教师与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与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与利益(范文模版)

    内容摘要:法律调整利益的基本机制是权利和义务。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乃是以契约为模式和范例的。 阶级社会的法只不过是用来分配利益的标尺,标尺上的刻度则只由当权阶级......

    大学生与法

    著作权的保护 4月15日,琼瑶通过《花非花雾非雾》官方微博公布写给光电总局的一封公开信,举报于正抄袭其作品《梅花烙》,称“目前正在中国大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宫锁连城》,署......

    法与和谐社会

    法与和谐社会【内容摘要】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近现代,哲学上对法与政府,法与社会之间合理性的探讨没有停止过。通过对历史上不同学者关于法与社会关系的重现,对近代法治国家进......

    家庭与法

    家庭与法 酒泉四中九(13)尤鹏 人们常说,家庭教育是我们的第一堂课,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记得报纸上看过一篇报道,有人曾做过一次试验.问:“如果有人欺负你,你怎么办?”竟然......

    对外汉语教师基础知识——造字法与方法论(含5篇)

    对外汉语教师基础知识——造字法与方法论在宁波儒森汉语培训中,对外汉语专业老师告诉我们,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文字以汉字为最古老,生命力最强。其他民族的原始象形文字早已随......

    与法有关的征文

    与法同行 谈到法律,总会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

    最新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论最新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意义与作用 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法就是调整在社会保障中发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

    与法同行演讲稿

    与法同行演讲稿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我是五年级的杨佳鑫,我演讲的题目是:《与法同行》。当今社会,人与法律结下不解之缘,正是由于有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能得到应有的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