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校交出来读后感111 2

时间:2019-05-13 19:2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学校交出来读后感111 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学校交出来读后感111 2》。

第一篇:把学校交出来读后感111 2

《把学校交出来》读《把学校交出来》读后感

后感

今年暑期潍坊市中小学全员培训班上,我拿到了《把学校交出来》一书。这本书看上去厚厚的,作者是中国青年报资深教育记者李斌。封面简洁明了:在这里,发现教育改善的智慧与希望。一个大大的感叹号造型似乎是在隐喻对中国教育观察之后,发出来的一种由衷感慨。于是,怀着格外期待的心情,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这了本书。

这是一本内容宽泛而专一的书,说宽泛,是指它的内容涉及中国教育的各个层面,从课堂改革到管理创新,从留守儿童到高考制度,从乡村教育到大学生活,作者从一个教育观察者的角度来诠释了他眼中的中国教育。说专一,是指在整本书中,我都能够明晰的感觉到作为一名教育媒体人身上的那种社会担当——每一篇报道,都在为教育鼓与呼,都在向社会展现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和教育者们做出的努力。书中的专题都指向目前中国教育的深水区,课堂改革涉及到中国教育发展前途,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础,高考制度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形散而神聚,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当今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寻着榜样的力量默默前行,用行动改良今天之教育。

北京十一学校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在很多媒体上都关注过这所学校的发展与突破。尤其是李希贵校长的两本书《新学校十讲》和《学生第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诠释了十一正在进行的一些改革。当然这仅能得到一些初步信息,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十一学校正在春风化雨般进行着。在李斌老师《课堂里走出教育家》的报道中,我看到了这所学校的伟大之处是不断地把成长的机会还给学生,从学生出发,将课堂变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关键元素,学生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人。在《十一学校行动纲要》里有这样一段话:“学生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那么你就在学校中的价值就有多大。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有自己的个性甚至缺憾,但都不可以轻慢学生、忽视教学。”这样的描述,充满对教师个体的尊重,对不同个性不同经历的尊重,同时更有对教育者之心的唤醒。做心中有人的教育,十一学校的改革令人振奋。特别认同李斌老师的一段话:只有当教育家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时候,这个时代的教育才是成熟的教育,这个国家的教育才可能充满智慧。教育家一定是根植在一线的,他们洞悉到教育的种种痛与苦,他们感受到学生的种种困与难,他们力求变革,坚守岗位而锐意进取。报道中,李希贵校长讲到:只有当一所学校的大批优秀教师,以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态和教育家的教育艺术,来推动学校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时候,这所学校才实现了“教育家办学”。豁然开朗——教育家办学,不仅仅是校长是教育家,关键是拥有一批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家老师。

什么样的学生才算人才?李斌老师在《创造“匠士学位”的木工学校》一文中呈现了一所木工学校的价值追求。这是一所只有一个专业、两个班的微型学校,它诞生在号称“中国第一状元县”的安徽省休宁县。他们每年都要给毕业生颁发“匠士学位”,他们期待着:第一,获得者将来可能成为能工巧匠,第二,他们逐渐养成或者接近“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品质,这11个字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校把做人当做重要的培养目标,有技术高素养的人是这个社会需要。他们走上社会之后,得到了公司的高度认可。从这一技术学校,我们也看到了教育所追求的最终是人的内在优秀。在书中的另一篇文章中讲到崔永元采访美国部长的故事,部长家非常豪华,一看他的邻居就应该也是社会精英。没想到部长笑着告诉崔主持自己的邻居一个是维修下水道的水管工,一个是超市营业员,他们虽然是蓝领但是和部长收入不相上下。当然这是从经济价值说的,高素质的人会获得更多经济报酬,在社会中得到认可,这对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是一种提醒。

留守儿童是乡村教育中不可绕过去的难题,也是社会之痛。那些长期与父母隔离的孩子,在情感上得不到滋养,在心灵上得不到守护。其中的一些案例读来,令人心酸。这个社会真的对不起孩子,需要从体制等诸方面来探索保护留守儿童,或者减少留守儿童。让每个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

为什么要把学校交出来?—— 在后记中,作者这样来诠释书的题目。袁贵仁部长说:凡是学校自己能做好的事,我们都不要干预。实践证明:管得越少,发展越好。经济领域的改革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学校应该属于专业化的校长、追求进步的教师与千差万别的学生。整本书,作者都在努力为教育的发展宣传正能量,并努力挖掘实践中的教育智慧和经验,为了教育可以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而撰文呼吁——这是每一个教育人最应该持有的担当。

第二篇:《把学校交出来》读后感

《把学校交出来》读后感

《把学校交出来》这是中青报著名记者李斌的新书。书里记载了中国目前愚蠢、霸道的教育政策下,一群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在和这悲催的教育体制作斗争的同时、在夹缝中求生存„文字朴实,铿锵有力,有的章节催人泪下。从古到今中国教育受四种教育思想影响比较大:帝、儒、道传统教育思想;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凯洛夫工具主义教育思想;斯大林极权主义教育思想。我们不能否定这些教育思想对发展中国教育的作用,但也不能非理性的、盲目的去接受这些教育思想,今天理应反思和批判。有人认为,中国不缺教育思想,缺教育行动。但我认为,中国最缺的是先进教育思想,最不缺的是盲目的教育行动。食者,活在昨天;事者,活在今天;智者,活在明天。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智者,应是思想者,他给后人留下的是思想财富。所以,对教育的考察,必须从教育思想入手。

当前的中国教育面临许多困难,存在诸多问题。但在艰难之中,依然有许多兢兢业业的教师、校长和教育局长们,运用他们的智慧,突破种种束缚,创造出一个个教育的奇迹,推动着教育前行„„ 本书作者以独立而深入的视角观察教育,记录下中国教育艰难前行的一页;更以极具感染力和专业性的写作描述了一批教育改革者的风采,传递着教育改善的“正能量”。改革者从中体会到“吾道不孤”的温暖,教师读者从中感悟教育的智慧,激起教学的勇气。

课堂里走出教育家课堂里走出教育家没有师生的幸福,哪来理想的教育?如果孩子们期盼一缕春风,我愿献上整个春天 “美国最佳教师”:理想的学校没有恐惧,只有信任 “美国最佳教师”: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被教好守候百年村小支教让我触摸中国最真实一面百年中师文化风雨飘摇有钱支教不如多搞点本土化。

青州市谭坊镇赵坡小学2013.9

第三篇:《把学校交出来》读后感

《把学校交出来》读后感

读完全文,深深地被李斌对教育的一往情深所感动,更为他深邃的思想所震撼,他思想的敏锐,语言的犀利,让我感受到了他思维的深度。他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最前端,提倡政校之间和谐发展,呼唤乡村教育的觉醒,探寻高考制度的变革,期待大学教育的突围。他放眼世界,通过“美国最佳教师”打造没有恐惧,只有信任的教育,引导教育管理者要抓住社会发展的脉搏,力求与世界教育接轨;他扎根中国,通过“北京十一学校破解高三困局”,鲜明的指出,“教育改革需要英雄的引领”;他面对现实,通过抚松“乡村教育的实验”冲出一条新路,呼唤乡村教育的觉醒;他用高考“上书”,为城乡教育的差距而忧心,他探访大学教育的模式,为“纠结的大学”而纠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教育的执着和痴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所面临的困惑与挑战。

那么,作为校长,把学校交给谁,我们的校园才能激情涌动,灵魂飞扬,成为生命生长最幸福的地方?就我们豪迈中学而言,学校是大家的学校,学生、教师、家长、社会构成了学校持续发展的鲜活群体,交给他们,就是还“权”于真正的主人。自建校以来,我们一直尝试着下面的做法:

一是交给学生。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我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礼拜六上午,一位牧师正在苦思明天的布道辞,妻子出去购物,淘气的儿子在旁边搅得他心烦意乱。他实在不知该如何让儿子安静下来,忽然看见身旁的一本杂志,灵机一动,扯下了封面,这是一张背面是人像的世界地图。他把它撕成了很多块,然后交给淘气的儿子,让他到一边把已成碎片的世界重新拼接好,允诺如果拼好了就给他一美元。

父亲以为这件事足够儿子忙乎一阵子了,可是才不过十分钟,就响起了敲门声。儿子站在书房门口,手里拿着的正是他从碎片中拼起来的世界地图!父亲惊异于孩子的速度,问他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儿子很是得意:“我先按人像来拼碎片;然后翻过来就是地图了。只要‘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

父亲心中一动,把一美元给了孩子,说:“儿子,感谢你的提醒,你使我想好了明天的布道辞:只要人好了,世界就好了。

故事虽短,不过让我想起了学校和学生的管理。学生的成败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管理的成功,第一是学生,第二是学生,第三还是学生,学生好了,一切也都就好了。

为此,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实现了学生当家作主。

(1)活动课程,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每年我们都定期组织大型的活动,如春季和秋季运动会、元旦和庆五一文艺汇演。这些大型的活动均由学生作为主体承办、组织,而老师退到幕后作为服务者。如我们的今年的十二生肖运动会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的一个缩影。

(2)选修课、社团课,把时间还给学生

以教师为主导开展选修课,目前我们开发的这类课程有篮球、排球、绘画、趣味数学、生活化实验等30多项。每周三的下午第三节,学生们各自找到自己的选修课老师开展活动,地点不一,上课的方式不一:文学爱好者在办公室共品《水浒传》、乒乓高手在球台前共同切磋球艺、在美术教室妙手绘丹青的。以学生为主导开展的社团课,通过让具有某一特长的学生担任社长,利用学生的力量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由社长张贴海报招募人马,每周六的上午是学生的社团活动日。如我校的成立的社团有火线轮滑、新叶文学社、蔓音音乐协会等20多个。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我们师生的思维是活跃的、灵动的,在潜移默化中,教师和学生不断成长起来。

(3)优化合作学习小组,把课堂还给学生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校本课程资源整合开发的优势已初见端倪。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学生的体验,激发了潜能;多彩的活动锻炼了能力,发展了个性,丰富了精神生活。看着学生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们可以欣喜地感知他们心灵是舒展的、呼吸是自由的。

第四篇:徐庆洪把学校交出来读后感

在实践中寻求改良的智慧

徐庆洪

寿光市圣城街道一中

2013.9.4在实践中寻求改良的智慧

假期刚刚开始,收到源创的新书《把学校交出来——一个青年记者笔下的中国教育》,厚厚的一本,作者是中国青年报资深教育记者李斌。封面简洁明了:在这里,发现教育改善的智慧与希望。一个大大的感叹号造型似乎是在隐喻对中国教育观察之后,发出来的一种由衷感慨。于是,怀着格外期待的心情,用三天时间我读完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内容宽泛而专一的书,说宽泛,是指它的内容涉及

中国教育的各个层面,从课堂改革到管理创新,从留守儿童到高考制度,从乡村教育到大学生活,作者从一个教育观察者的角度来诠释了他眼中的中国教育。说专一,是指在整本书中,我都能够明晰的感觉到作为一名教育媒体人身上的那种社会担当——每一篇报道,都在为教育鼓与呼,都在向社会展现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和教育者们做出的努力。书中的专题都指向目前中国教育的深水区,课堂改革涉及到中国教育发展前途,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础,高考制度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形散而神聚,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当今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寻着榜样的力量默默前行,用行动改良今天之教育。

北京十一学校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在很多媒体

上都关注过这所学校的发展与突破。尤其是李希贵校长的两本书《新学校十讲》和《学生第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诠释了十一正在进行的一些改革。当然这仅能得到一些初步信息,一系

列的改革措施在十一学校正在春风化雨般进行着。在李斌老师《课堂里走出教育家》的报道中,我看到了这所学校的伟大之处是不断地把成长的机会还给学生,从学生出发,将课堂变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关键元素,学生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人。在《十一学校行动纲要》里有这样一段话:“学生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那么你就在学校中的价值就有多大。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有自己的个性甚至缺憾,但都不可以轻慢学生、忽视教学。”这样的描述,充满对教师个体的尊重,对不同个性不同经历的尊重,同时更有对教育者之心的唤醒。做心中有人的教育,十一学校的改革令人振奋。特别认同李斌老师的一段话:只有当教育家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时候,这个时代的教育才是成熟的教育,这个国家的教育才可能充满智慧。教育家一定是根植在一线的,他们洞悉到教育的种种痛与苦,他们感受到学生的种种困与难,他们力求变革,坚守岗位而锐意进取。报道中,李希贵校长讲到:只有当一所学校的大批优秀教师,以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态和教育家的教育艺术,来推动学校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时候,这所学校才实现了“教育家办学”。豁然开朗——教育家办学,不仅仅是校长是教育家,关键是拥有一批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家老师。

吉林抚松县是创造了一方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奇迹。在李振

村先生的著作《为什么是抚松》这本书中,我读到过抚松教育人为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所付出艰辛和努力,也读到了抚松教育

中的那跳跃、细腻、生动的教育智慧,再来读李斌老师2011年11月14日的报道感觉格外亲切。抚松的教育之所以发生质的转变,与局长和校长们的行动力是分不开的,更关键的是大家在短时期内对教育有了新的理解和界定,观念转变,思路转变,行为随之转变。原本的那份墨守成规心态被打破,人人都成了改革者,成了素质教育的实践着,教育才会有了质的飞跃。“博学、博爱比单纯的知识更重要”“用生活教育改造农村的孩子”“校长在乎教师,教师才会在乎学校”……这些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凝聚成新的智慧推而广之到学校中,变成行动的不竭动力。李斌老师在手记中这样写:抚松教育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对于培养人的事业,其活力只会由尊重教育规律,并对办学充满感情的人来激发。是的,抚松教育的奇迹离不开陆世德局长和他的46名校长,这是一群有教育梦想的人。想起那首诗句: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在教育的天空里,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行动者去改良,也需要我们自身如星星般努力地闪耀。

什么样的学生才算人才?李斌老师在《创造“匠士学位”的木工学校》一文中呈现了一所木工学校的价值追求。这是一所只有一个专业、两个班的微型学校,它诞生在号称“中国第一状元县”的安徽省休宁县。他们每年都要给毕业生颁发“匠士学位”,他们期待着:第一,获得者将来可能成为能工巧匠,第二,他们逐渐养成或者接近“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品质,这11个字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校把做人当做重要的培养目标,有技术高素养的人是这个社会需要。他们走上社会之后,得到了公司的高度认可。从这一技术学校,我们也看到了教育所追求的最终是人的内在优秀。在书中的另一篇文章中讲到崔永元采访美国部长的故事,部长家非常豪华,一看他的邻居就应该也是社会精英。没想到部长笑着告诉崔主持自己的邻居一个是维修下水道的水管工,一个是超市营业员,他们虽然是蓝领但是和部长收入不相上下。当然这是从经济价值说的,高素质的人会获得更多经济报酬,在社会中得到认可,这对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是一种提醒。

留守儿童是乡村教育中不可绕过去的难题,也是社会之痛。

那些长期与父母隔离的孩子,在情感上得不到滋养,在心灵上得不到守护。其中的一些案例读来,令人心酸。这个社会真的对不起孩子,需要从体制等诸方面来探索保护留守儿童,或者减少留守儿童。让每个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

为什么要把学校交出来?—— 在后记中,李斌老师这样来诠释书的题目。袁贵仁部长说:凡是学校自己能做好的事,我们都不要干预。实践证明:管得越少,发展越好。经济领域的改革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学校应该属于专业化的校长、追求进步的教师与千差万别的学生。整本书,李斌老师都在努力为教育的发展宣传正能量,并努力挖掘实践中的教育智慧和经验,为了教育可以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而撰文呼吁——这是每一个教育人最应该持有的担当。

第五篇:《把学校》读后感--赵戈小学

用开放和宽容驾驭学校的新发展

-----《把学校交出来》读后感

王家庄街道赵戈小学王作贵

流连于这本《把学校交出来》,仔细阅读,我为这里的老师及其同事对孩子的特有的包容所感动。无论是开篇的毁农人菜园的处理,还是对拆房子孩子的宽容对待,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那份没有权威压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宽容与安全的气氛中逐一澄清的对成长中的生命个体的尊重。著名教育学者陶继新老师曾说过:天空收容每一朵云朵,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行为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故大海浩瀚无比。愿自己今后面对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犯错的孩子时能以天空的广阔、高山的壮观、大海的浩瀚包容他们,为他们生命的天空涂抹一丝丝美丽,愿能时刻以全人教师为榜样,将包容牢刻心间。

由此,我不由得想到自己。在工作中自己曾经多少次为了孩子所犯的一点点微乎其微的小错而大动肝火,以暴风骤雨代替理智与宽容,而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充分辩解以及同孩子商量的机会却微乎其微,这样想来不觉分外羞愧。我们知道,只要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只要是学校,难免会有问题学生,只要是老师,难免要和问题学生打交道。我们要理智,心平

气和,学会宽容的对待学生所犯的错,有效地与学生沟通。成长意味着会发生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孩子大都有一颗敏感的心,每个人的心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些伤痕,这些伤痕慢慢地形成自我的一部分。作为老师应教会学生释放过去,超越负面的生命经验。当孩子拥有了健全的心灵,将能更自在地面对人生,学习也便不再是难事。正向看待孩子的犯错。孩子犯了错,家长、老师的责罚通常只能让孩子心生恐惧、厌恶,甚至抹杀孩子尝试创新的勇气。当然,犯错误的孩子也不会自首。宽容地与孩子讨论,只有当孩子愿意思考自己行为的时候,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看过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之后,我不得不要回到现实中来,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我也会因为学生所犯的一些错误而生气,但是我相信在生气的同时,我会变得理智,变得心平气和,然后有效地与学生沟通。

“教育不是只有一条路,但是教育常常使人走上同一条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似乎是我们大家的共识。尤其是在学校,面对还没有长大的孩子,我们学校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规矩。这些规则可能是一些规章制度,也可能是教育者认可的金律良言。然而在全人教育者都明白:教育之路有很多条,你不能逼着孩子们都走相同的路。

书中每一个小故事无不渗透着开放和宽容的理念。这

是一种自然地,无拘束的,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甚至是触及灵魂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悟出对与错的真谛。而老师在其中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他的以身示范,他的是非分明,就是给学生树立的标志。老师和学生并不是上与下、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而是朋友,一位乐于倾听学生话语的朋友,只有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他才肯向你展露心扉,才不会失去那份珍贵的天真和童心,还学生以“全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在以后的读书活动中,我一定会一如既往孜孜不倦地阅读。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书香在,福就在。”温家宝总理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华民族需要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经常仰望星空,他们能更多地为国家、为民族前途思考和奋斗。”作为一名教师,徜徉在教海中,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潜心阅读、积累、思索,仰望教育的星空,为祖国的教育前途思考而奋斗!

下载把学校交出来读后感111 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学校交出来读后感111 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把德育工作

    在教委德研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把德育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认真贯彻德育政策法规及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把爱找回来》读后感

    《把爱找回来》读后感 ‚当我们去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被对方知道,也不要求对方的报答。另一种呢,就是不得不让对方知道的时候,帮助别人就要帮得‘自然’。也就是说,自然到像是顺......

    《把梦留住》读后感

    留住的不仅仅是梦,还有希望,只要有梦就有希望。偏远地区的孩子只要有梦就有走出大山和大漠的希望,走出去再荣归故里,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只要有心,就一定能脱去贫困的外衣......

    《把爱传下去》读后感

    小主人公崔弗,在他11岁的世界里,用他那个年龄的眼睛去看,用一个纯真的视角,去发现爱,用他的单纯的心,去感受爱。他内心真正地想让世界充满爱,每个人都沐浴在爱的风里,雨里。当小崔弗......

    《把童年还给童年》读后感

    《把童年还给童年》读后感 文/王玉宏 李镇西的《把童年还给童年》讲诉了童年本应是纯真、浪漫、幸福的,可现在的孩子幸福吗?这值得我们深思。 感知美好,感知幸福确实是一种能力......

    《把爱传下去》读后感

    《把爱传下去》读后感爱是纯洁的,有感染力的。特雷弗--把爱传下去运动的发起者,一个14岁的天使男孩,他的这个想法始于老师雷本的课后作业--“想一个改变世界的主意,并将它付诸行......

    《把工作当回事》读后感

    《把工作当回事》读后感 临阵磨枪终于抽时间把《把工作当回事》看完,本是为了敷衍,但读完之后却有醍醐灌顶之感。浅显的道理为何给人如此的震撼。性格决定命运或许有失偏颇,但......

    《把梦留住》读后感

    《把梦留住》读后感 生科1002班 李亚琪1012072071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 最后的最后,渴望变成天使 歌谣的歌谣,藏着童话的影子 孩子的孩子,该要飞往哪去 当某天你若听见,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