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中职生就业稳定原因及对策
影响中职生就业稳定原因及对策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职业中专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台北路
邮编:277400联系电话:***
邮箱:jpx0068@163.com
--李士伟 靳朋西
随着国家近几年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教育模式,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更是把90%以上毕业生送往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但随着输出毕业生外出就业数量的增加,实习就业的质量、稳定性、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也摆到了各中职学校的面前。不难看出如今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繁荣的一个重要前提。这些已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一项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职业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就业稳定性,以适应社会,符合社会的需求。
一、中职生就业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有:
中职生就业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有:学生和家长对就业期望值太高、不切实际;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本身还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某些专业设置、基础理论还达不到职业教育的要求;中职生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社会认知单一:从中职生自身来看,中职生就业前思想准备不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表现出种种与社会客观实际不合拍的现象。
1、定位缺乏理性思考。有些学生就业前关起门来,自我设计自己,过高估计自己实力,总认为自己有专业知识,学业上有一技之长,不愁找不到合适岗位,忽视了社会的需求性和现实性。具体表现为自己获得工作岗 1
位后,并不十分珍惜,在岗位上不是脚踏实地的工作,而是左顾右盼,“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山望着那山高”,时时刻刻寻找跳槽的机会。
2、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有些学生认为父母花钱费力就是为了学好这门专业,狭隘的理解所学专业必须对口,过分强调学以致用。具体表现为寻找职业优先考虑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专业不对口就觉得不理想,不踏实,上岗缺乏干劲,有投错“佛门”的感觉。
3、期望不合时宜。有些学生由于就业前接触社会实际太少,认为自己有知识,有能力,懂技术,择业观明显表现为热衷于寻找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较高的、地域条件较好的“舒适”的“实惠”的职业去干,极不情愿选择那些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域比较偏僻的、信息比较闭塞的、交通不便利的地方去工作。
4、安于舒适,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就业。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好,社会交际面相对比较广泛,有一定社会基础。学生本人在社会上经风沐雨的机会少,在意志上往往表现出脆弱、胆怯等不良特点。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舒适、优越的岗位就乐意去就业,艰苦、单调、出力的岗位就打退堂鼓。
5、心境浮躁,行动盲从。有些学生在校成绩一般,专业不突出,当他们步入社会,寻求职业时,心境浮躁,压力大,危机感加重,一时不知所措。
二、中职生就业稳定的对策
综上所述造成中职生就业不稳定,主要是工作生活条件、工作待遇、气候环境、日常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等客观方面的原因。学生个体主观方面的因素是造成就业不稳定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针对这些因素,有的放矢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教育。概括起来说,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高质量,基本形成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格局。
办学思路需要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应是
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和指导思想。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开门办学,就需要学生更多到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人才所需,给自己科学定位,增强自主、自信、自强意识。
教学方法要创新。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
教育观念需要创新。单一型的教育观念需要改变,成为双师型已成必然,教师只有不断汲取职业教育的新知识,变成一种技能,才能有效传授给学生,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成为新型实用人才。
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销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社会实际出发,依照课本内容,吐旧纳新,使用为先,结合当地特点、市场变化、企业实际,“定单培养”,不定期聘请工厂专家讲治厂经验,技术应用,增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要经常开展心理咨询教育,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知识能力;多树立就业典型,让学生看能看得见,学能学得着,干能干出样,培养健康体魄,健全学生人格,防止畸形发展,造就合格人才。
2、加强身心素质培养。经不起挫折,社交恐惧,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是中职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中职生就业选择是人生一件大事。他会遇到很多的矛盾,如自我与客我矛盾、社会需求与自身能力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是他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所以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
中职生正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健全的时期,主要表现在理想与实现矛盾、开放与封闭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等等。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中职生有相当部分心理还不成熟,同时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加之个体生活体验不同,所以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很大的差异。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让这些90后独生子女在生活上基本上是有求必应,生活在父母的重点保护之下。他们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对于什么是苦难、什么是艰辛、什么是来之不易,除了字面上的感知外,没有更深的体验和感觉。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特征和经历,他们一旦遇到困难,也不论困难是大是小,势必会在其心理上造成极大的负担和阴影。
我校因势利导,提出了“品德高尚、意志坚强、身心健康、学有专长”十六字教育培养方针,从抓学生的读书习惯入手,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班级利用早读时间开展的朗读活动;利用有线电视进班的便利条件,组织学生观看风景如画的工业园区,介绍名优企业,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充分利用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通过培养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班级文化建设,分阶段的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积极开展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如拔河、球类比赛、演讲朗诵比赛,迎新生文艺演出,以提高身心素质,培养锻炼身体的好习惯等等,创造条件磨砺训练学生的身心素质。
3、加强就业能力训练。现在许多中职生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思进取,不谋求解决,只有退缩或放弃;有的中职生就业后缺乏耐心和恒心,总嫌工作吃力,工作时间长而放弃就业岗位;有的这山看着那山高,当外界诱因强烈,则容易动摇。无论做什么都会碰到困难和挫折,没有一个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是一帆风顺的。对中职生来说,既然已经在这个环境里了,那么就只有两种选择:坚持和放弃。只有坚持才有可能走向成功,放弃一定不能成功。
教学中要培养中职生积极主动的求职意向,树立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增强心理承受力,要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要做好“从大处立志、自小事做起”的思想准备,超越所学专业的心理准备,和择业前的独立生活、独立生活、实际动手、实际动手、组织管理、开拓创新能力准备等等。
4、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生涯设计,把指导职业生涯设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班级教育的重点工作,学校、班级通过开展职业生涯征文比赛、讲演比赛等活动,强化就业意识,明确职业目标,树立长远目标,立足于短期目标,提高创就业能力。特别是学生在经历了种种实习后,更要及时引导,及时调整目标,并不断修改完善职业生涯设计。
5、做好就业服务。由学校进入企业,由学生转变为员工,许多同学对于角色转变难以适应,陌生的环境、工作的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独立生活等令很多同学知难而退,这就要求学校随时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症结、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此,要建立实习(毕业)生跟踪工作制度,每届实习生跟踪一年,至少两个月要到企业去调研一次实习(毕业)生工作情况,了解工资待遇、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加班情况、生活情况、企业评价以及出现的主要问题。通过了解,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若发现学生本身有问题,老师将及时与学生联系,教育学生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若企业有问题,对企业进行客观评价,与企业协商。若协商无法解决,学校可召回学生重新安排。学生从校门到厂门,这期间最重要的转化是规则的转化,由原来的校规校纪转化为厂规厂纪,下班后要遵守社会的法规法纪。教师在跟踪教育时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规则的意义和内容,及时向学生展示和张扬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体系,论证它的合理性,使之认同和接受,从而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在跟踪管理过程中努力将各种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影响中职生就业稳定的因素有很多,稳定学生就业需多方共同努力。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诚信意识、敬业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学校应加快职业指导教学的改革,采取多种形
式加强岗前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等的培养;社会更应加大法规建设,为中职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稳定基础,为中职教育蓬勃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第二篇:浅析影响中职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影响中职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近几年来中职学生就业形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从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解决策略,希望对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可以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关键词:中职生就业
一、中职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当前造成中职生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学历、心理因素、就业观念、企业用人制度等方面。
1、学历偏低,发展后劲不足
造成中职生学历偏低、知识面较窄、发展后劲不足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职生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远比不上大学的办学条件;三是中职生学制短,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少;四是大部分中职生入学前基础较差;五是中职生所在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学习较少。以上因素决定了中职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
2、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造成中职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部分中职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较差,且表现不突出;二是中职生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三是受到社会上只有考上高中或大学才是人才的不正确舆论的引导;四是中职生在求职时常常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以上因素致使部分中职生认为升学无门,求职无路,从而给其学习和心理上带来了较多不利因素。
3、就业期望值过高 部分中职生及其家长不能正确认识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形势,其观点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认为中职生毕业后应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或当国家干部,或到企业当技术管理人员,不愿到生产第一线和基层工作,造成需求中职生的用人单位招工困难的现象。
4、部分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不规范
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它们抓住求职者求职心切的心理,在招工用人方面不能较好地遵守国家法规,在用人条件、用工待遇等方面过于苛求,降低了中职生及其家长对用工单位的信任度。
二、中职生提高就业质量的对策
1、加强中职生的心理素质训练
经不起挫折,社交恐惧,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是中职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学研究发现,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差距与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中职生恰好处于这样一个矛盾期。首先,中职生就业选择是人生一件大事。他会遇到很多的矛盾,如自我与客我矛盾、社会需求与自身能力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是他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所以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其次,中职生正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健全的时期,主要表现在理想与实现矛盾、开放与封闭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等等。再次,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中职生有相当部分心理还不成熟,同时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加之个体生活体验不同,所以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很大的差异。近几年中职生大部分是“80后”,甚至“90后”的独生子女。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让这些独生子女在生活上基本上是有求必应,生活在父母的重点“保护”之
下。他们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对于什么是苦难、什么是艰辛、什么是来之不易,除了字面上的感知外,没有更深的体验和感觉。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特征和经历,他们一旦遇到困难,也不论困难是大是小,势必会在其心理上造成极大的负担和阴影。学校教育就要因势利导,创造条件磨砺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2、加强中职生的自信心的培养
相当一部分中职生,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没有被重点高中录取,他们有的自卑情绪严重,缺乏求成勇气;有的畏惧课堂学习,把上课学习视同迫于无奈的“劳役”;有的生活目标迷失,认识混沌,几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待一切均取“混”的态度;就业后总觉得领导和老员工看不起自己,产生逃避思想。总之缺乏自信心是中职生中极为普遍的现象,这已成为制约中职素质教育发展与中职生自身成长的主要瓶颈之一。重新树立自信,勇于面对困难,是中职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培植中职生的自信心,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其次要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要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第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用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用表扬,慎用批评;第四要开展以“多侧面、低起点、广参与”为原则的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用成功激励学生去追求更大的成功。
3、加强中职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
劳动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创业能力。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稳定就业的有效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能力的问题,要求通过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给学生“能力护照”,从而为毕业后顺利走向社会创造条件。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创业教育的主题班会,采集制作并播放学校历届优秀毕业生勤劳致富、自主创业的录像片,请自我创业成才的优秀毕业生到校现身说法等措施,激励学生增强创业意识,成为开拓型人才。
4、引导学生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中职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在求职方向、薪酬待遇、工作岗位三个方面。很多毕业生非大型企业、独资企业不就,工资低者不就。我们对本校一千名中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求职方向”上,选择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乡镇企业、个体企业及其他的比例分别是26%、23%、44%、5%、2%;在“工作岗位”的选择上,选择管理岗位、服务岗位、生产岗位的比例为48%、26%、26%,说明中职生真正愿意从基层干起的并不多。而在“薪酬待遇”问题上,希望实习期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的占83%,800-1000元的占16%,在600元以下的岗位几乎无人问津,反映了中职生大都希望环境好、条件好、效益好的工作岗位。这与全国中职生平均工资800-1000元左右的实际水平形成较大反差。中职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现。
5、学校要指导好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毕业了不知自己该干啥,把挣钱多少做为谋求职业的唯一标准。一方面依赖学校安置,一方面又在不断跳槽,这是就业不稳定学生的普遍表现。为了给每个学生设计适合其自身条件的职业生涯,做为班主任、职业指导教师,从新生报名、入学、学习到职场实习的整个过程,就应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其爱好、家庭情况、个人的实际情况,并针对这些结合行业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为学生设计合适的职业,开展中职生职业生涯设计咨询活动,指明他应学习那些课程,具备怎样的素质,掌握哪些技能才能实现其就业期望和理想,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稳定其就业的选择。
影响中职生就业稳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个体生理及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是生成中职生就业是否稳定的内因;市场经济下的新价值观是生成中职生就业是否稳定的根本原因;职业
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跟进程度,是生成中职生就业是否稳定的主要原因。稳定学生就业需多方共同努力: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诚信意识、敬业意识、奋斗意识、责任意识和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家长要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在学生实习就业后应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思想稳定工作,不能学生一诉苦,就不问青红皂白到学校质询;学校应加快职业指导教学的改革,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岗前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等的培养;社会更应加大法规建设,为中职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支持。
6、学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主动为毕业生 “牵线搭桥”畅通就业渠道。强化学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沟通,促进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求职择业提供社会化咨询服务,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实现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主动向社会有关企业及互联网上发布学校介绍和毕业生信息,让企业了解学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人才信息,并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追踪毕业生质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积极向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人才产品”,让社会各界广泛了解学校,充分认识毕业生的才华和能力。热情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参观指导,进行就业洽谈。通过在校内召开就业洽谈会有利于学生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双向选择,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效率很高;有利于保障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学校和用人单位相互了解,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沈龚平.高职学生的择业心理分析与就业指导.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第16期
2、卓群芳.浅谈中专生职业指导问题.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第18期.
第三篇:中职生上网情况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职生上网情况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职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中职生自身生理年龄和心理状况,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中存在问题,社会监管不到位。
一、中职生往往自律性较差,对自己的未来又缺少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因此学习动力较小。而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恰恰弥补中职生心灵上的空虚。
中职生应为自己的为做明确的规划,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严于律己。
二、家庭教育缺失。大量调查表明,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中职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的重要原因,绝大部分网瘾少年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极少甚至是不存在,孩子从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转而寄托于网络中的虚拟世界。
家长大多对孩子沉溺于网络深恶痛绝,面对孩子沉溺网络现象应少些批评,多些教育、多些关爱。绝不是仅仅给予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需要关注的是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与孩子做朋友。
三、学校教育中存在问题《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调查表明,自认为学习成绩越不好的在校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越高。
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对自身进行积极的定位,从心理上增加自信心。
四、随着互联网的的普及,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了我们的生活,丰富的信息对中职生不成熟的价值观是很大的挑战,很容易误入歧途。
政府应加强网络管理,积极建设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绿色网站,提供丰富、健康、益智的网络信息空间,把网络不良影响尽可能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四篇:中职生厌学情绪原因及对策
中职生厌学情绪原因及对策
【摘 要】当前,中职教育中学生厌学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它严重影响到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入分析中职生厌学问题的成因,采取科学有效措施遏制学生厌学情绪的蔓延,促进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当前中职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课题。
【关键词】中职生;厌学情绪;原因;对策
本人在中等职业学校从教已近十年,工作中遇到厌学学生的机率相对来说比较大,因此,颇有些心得体会,本文将从中职生厌学的表现及其原因、消除中职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两方面进行一定的论述。
一、中职生厌学的表现及其原因
目前,中职生厌学已成为普遍现象,许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想混个毕业证。有的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无故旷课;有的热衷于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晚上外出上网,白天趴在课桌上睡觉;有的在课堂上讲话、玩手机、听音乐,老师规劝不听,反而顶撞甚至辱骂老师;有的作业不认真,或相互抄袭,或在作业本上乱写乱画,写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甚至根本不做;有的上课十几分钟就以上厕所为名,到教室外面闲逛;有的课堂上不学习,实训操作不愿做,有时还干扰别人;等等。由于学习不用心,学习成绩差,许多人考试多科不及格,结果三年下来,知识和技能没学到,却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如抽烟、酗酒、赌博、斗殴等,个别学生甚至发展到诈骗、偷盗,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还有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多元化的趋势。他们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传统、教师和书本,而是注重自身需要和个性发展,加上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诸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负面影响,学校、教师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同时,社会上存在的就业难与劳动力准入门槛低的矛盾,对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冲击较大。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一些大、中专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准入门槛低,有些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没有明确的要求,初中没毕业或只有小学水平的人,只要肯出力,同样能找到一份挣钱的工作,这使不少中职生感到“学与不学照样可工作,学多学少同样有人要 ”,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家庭教育的失衡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目前的中职学生大多数自农村,许多学生为“留守”儿童,从小便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缺少父爱和母爱,有的人逐渐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在学习上意志消沉,产生了厌学情绪。还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父母经常吵架最终导致家庭关系破裂,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使其感到自卑、压抑,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要么过分溺爱,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要么过于严厉,对孩子的成绩要求过高,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学习。.学校教育的滞后
中职生的厌学情绪与当前中职教育本身存在的弊端有着直接关联。一是由于生源紧缺,招生困难,中职学校为了生存,领导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招生上,教育教学改革明显滞后,不能适应中职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 二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如有些课程内容过深,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有的连小学、初一的知识都没掌握,按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不少学生听不懂、学不进; 三是教学形式及方法上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等问题,许多教师仍习惯采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有的教师还没有完全转变观念,总认为过去的中专学生勤奋好学,教学事业很有成就感,而现在的中职学生难教、难管,一进课堂就感到头疼,产生了厌教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五是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推行理论课教学比例过大,学生实训操作时间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良媒体的诱导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生依靠网络媒体所获取的信息日益增多。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方便、快捷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拓展知识面,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尤其是那些“黄色网页”、“暴露文学”、“凶杀暴力”、“网络游戏 ”等内容对中职生幼稚的心灵容易造成莫大伤害,一些学生迷恋网络虚拟世界,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
二、消除中职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
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方略,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成才先成人、教书先育人的理念,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努力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中职学校要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行政管理干部的传统培养目标转变为行业企业培养所需的一线技能型劳动者的新型培养目标。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彻底解放出来,使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最大限度的适应学生。应当看到,目前的中职学生虽然文化基础较差,行为习惯不规范,但他们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只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能,学会做人和做事,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要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尽管人才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但社会仍需大量有技能的专业人才,中职毕业生仍然大有可为,从而克服自卑心理,端正学习态度,消除“厌学 ”情绪。
(二)深化教学改革
(1)加大教育投入,增设实训设备。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基本上对理论课程的学习不大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实操课、技能课的训练就比较感兴趣,所以增设实训课和实训设备是消除职业学校学生厌学情绪的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专业设置的增多,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和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专业设置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实习设备。学计算机专业的上机机会少,学汽车维修专业的没有几辆汽车,只能“纸上谈兵”。
所以,作为职业学校,应该增加相应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必要的实训条件,给学生创造一个与职业现场接近的浓厚的技术操作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加实训课的比例。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差、接受能力低、自控能力低、怕吃苦等特点,综合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减少理论课程的设置,降低理论课的难度,改革教材,方便学生自学。提高实训课的比例,把学生的上课地点设在车间、实训场所、实习单位,让学生多做少听,在“做”中学,“做”中思考,“做”中培养成就感。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讲授、研讨会、个案分析、实验、工场实习、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的这些接近真实的学习场景,使理论学习最大限度地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以致用。这种方式还可以避免学习过程的单调、枯燥,教学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十分接近,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教学效果优质高效。
(3)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是职业学校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借鉴德国、美国以及香港的职业教育,他们的办学模式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与企业合作起码有以下一些好处:①解决学生实习、实训问题,拓宽就业门路,解决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让学生树立在职校读书的信心。②解决双师型师资培训问题。③能教给学生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④能与市场紧密联系,按照市场需要设置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使教育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加准确,从而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总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是改变职校学生厌学的最直接见效的途径。
(三)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抓共管。政府主管部门要努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取缔不健康的文化媒体,整治校园周边网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和谐、健康、积极、向上、文明的社会文化环境。学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情感和积极进取的态度,进而产生开拓进取的行为,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培养和训练学生不屈不挠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还要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赏识学生,宽容学生,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家庭要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出现的厌学情绪,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认识,不能急躁,不能放弃,更不能歧视。要正视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正确引导,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和体贴,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
参考文献:
[1] 杨军.中职生厌学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中等职业教育,2008(1): 44.[2] 杨芳丽.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J].河池师专学报,2003(12):18-19.[3] 胡 国平,罗文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学生思想素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 13-14.本论文为2014年平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职学生英语厌学诱因调查及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2014]PLZY034.
第五篇:中职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中职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诸如学生厌学,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本文拟对造成中职生厌学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寻根溯源,对症下药,从教学管理、教材改革、教法革新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提出对应的扭转中职生厌学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
中职生
厌学原因
对策
上个世纪80年代,“上小中专”还是许多品学兼优的初中学子梦寐以求的理想。那时的中专学校,面对丰富而优质的生源,精挑细选,优中选优,门槛设得比重点高中还要高。但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迅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优势不再,招生陷入尴尬境地。迫于生存压力,那些学习成绩较差,升高中无望,外出打工年龄又太小的初中毕业生成为各个中专学校争抢的对象。许多学校为吸引学生,不仅将门槛一降再降,甚至使出浑身解数,实行各种奖惩措施来广纳生源。
学生招进校门,新的问题立刻凸现:随着生源素质的急剧下降,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迟到、旷课成为家常便饭,课堂上说话、睡觉、看课外书、听Mp3、玩手机者屡见不鲜。教学秩序混乱,课堂气氛沉闷。正如一位学生在桌子上写的打油诗:“封闭管理如坐牢,学校生活真无聊。老师上课如催眠,枕着书本睡大觉。”校园里难觅孜孜求学、刻苦攻读的身影,经常可见打架骂人、逃课上网现象。学生虚度光阴,学无所得;教师教无成就,打发时日。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之风弥漫校园。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使学生难以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学校今后的发展。因此,研究并解决中职生厌学问题成为摆在各中专学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任何现象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要正本清源,首先要寻根溯源。那么,造成中职生厌学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早期个性形成和人格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偏差是造成中职生厌学的深层原因。毋庸置疑,目前被招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中有大批是中招考试成绩极低(在200分左右)甚至没有成绩的所谓“差生”。他们的特点是知识拥有量少,文化素质低,学习习惯差,在个性或品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我认为,这些学生并不是生来就是“差生”,而是在成长过程中被一系列因素塑造成“差生”的。主要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在早期个性形成和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及时的引导和矫正而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他们逐渐形成不良行为,并产生厌学心理。他们的这种特点早已存在,只不过在中专生活中表现得更加充分。导致这些学生成为“差生”的原因有:
(一)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
因为我国的特殊国情,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实行的是通过应试教育实现的“淘汰式”、“精英式”教育。各级学校共同协作,象一个巨大的筛子,按照统一规格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断的筛选和淘汰。那些不符合规格的学生被无情地淘汰出局,并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因为拖了班级的后腿,他们很容易成为被老师训斥或忽视的对象。“我不行,我是一个坏孩子”的思想渐渐根深蒂固。有人说:“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在体验失败的过程中他们失去了自信,在训斥中他们学会了叛逆和仇恨,在同学的讥笑中他们学会了自暴自弃。笔者曾经对所任教的数百名厌学情绪较明显的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回顾这些学生的成长史,其中许多都有一段向“差生”转变的关键期。他们往往是在学习任务骤然加大,成绩有所下降之时(小学六年级、初 1 中二年级是分水岭),因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帮助和鼓励而开始丧失信心的。有些学生也曾试图奋起,但当他们发现自己已被编入“差班”,成了老师眼中的“另类”时,他们开始放弃努力,随波逐流。正如古语所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许多不良习惯很快养成: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旷课上网、上课捣乱,而坐在教室里认真学习变得越来越不可忍受。
(二)家庭教育的缺陷 在一个班中,厌学情绪最为严重的,往往是为数不多的问题学生,他们不仅不学习,还带头违犯课堂纪律,顶撞老师,有时使整个班级都“鸡犬不宁”。这些孩子是如何成为问题学生的呢?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一项针对学生的调查显示,那些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或者是父母忙于生意,无暇管教孩子;或者是家长性格暴躁,动辄打骂,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而中职生中令老师最为头痛的往往是单亲家庭。这一现象已经是许多老师的共识。这些问题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在他们最需要理解、尊重和关爱的时期,得到的却是孤独和责骂,在他(她)们年少的心灵中,因为没有得到爱也就不懂得爱,因为不被尊重也就不懂得尊重他人;因为父母的不负责任,他们学会了游戏人生。在这些学生看来,学习是沉重的,是不值得追求的,老师也不再是权威的象征,可尊重的对象,课堂上他们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造成中职生厌学的直接原因。
其实,有许多中职生刚入校的时候是怀着重整旗鼓,好好学习的决心的,他们试图开始全新的生活,做个好学生。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他们又一次落败,很快又延续了初中的历史,甚至变本加厉。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
(一)、课程设置陈旧。
一个摆在所有中职教师面前的事实是,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连一些最基本的文化常识都很缺乏。课堂上甚至出现这样一些极端典型的事例:数学课上1/2+1/3=1/5,化学课上,O读作圆圈,语文课上,不知道王熙凤是男是女,英语课上,写不出从一到十的单词……面对这种状况,怨天尤人是无用的。孔子说:因材施教。但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仍沿袭多少年前的传统,重理论,轻技能,科目齐全,内容丰富,难度较大。学生上课象听天书,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刚开始还勉强支撑,时间长了,发现收效甚微,意义不大,就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一放而不可收,再想拾起书本就更困难了。
(二)、老师授课方法单一。
面对目前的现实,做为老师,本应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不断探索新情况,及时改变教学策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但事实是许多老师一方面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另一方面,又固步自封,得过且过。一本老教材,一套老教案,一种老方法,不看对象,不讲效果,完成教学任务了事,反正工资照拿,先进照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来就不高,听这样的教师讲课无疑于听催眠曲:要么昏昏欲睡,要么看课外书,听MP3,总之是各行其是。
(三)、校园生活单调乏味。
中专生课余时间多,精力旺盛,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而为了便于管理,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实行了封闭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学生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小小校园。再加上有些学校因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的局限,使校园文化生活十分匮乏,学生课余生活非常单一,学生只能在“教室—食堂—宿舍”一条线上辗转。这种一活一死、一动一静的强烈反差使中职生觉得心情格外压抑,生活死气沉沉,难以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
(四)没有升学压力。
人是有惰性的动物,学习又是一件苦差事。没有了升学压力,就很难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一方面,中专生本身自控能力较差,又大多住校,没有了父母的管束,也不再有升学的压力,思想上更容易放松自己,不愿吃苦,贪图享受。学习目的不明确,随波逐流,糊涂过 2 日。另一方面,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考试前都会给学生划重点,这也形成了学生“平时不用功,临考再磨枪”“不用学也能考及格”的思想,助长了学生的厌学风气。
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造成中职生厌学的间接原因。
(一)、网络媒体的影响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四周,网吧遍地开花,对学生构成了很大诱惑。“晚上翻墙出去上网,白天上课埋头睡觉”成了一些学生的生活模式。在很多中专生看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校园的生活很无奈”。除了上网聊天,打游戏外,超级女声的一夜成名,歌星偶像的趣闻也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一谈到学习,却感到枯燥无味、顿生厌烦。
(二)、就业形势严峻使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学习无用。
曾几何时,考上小中专几乎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但时过境迁,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高校的扩招,目前高学历人才充斥市场,就业难成为普遍问题。中专生在就业市场上更是举步维艰。就业形势的严峻使许多中职生一方面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又觉得即使努力也找不到工作,还不如趁衣食无忧痛痛快快玩几年。另外,就业对口率低,不少用人企业对就业人员的素质和学历要求不高,初中、中职、高职毕业生同在一个单位上班,造成部分学生上不上学、学不学习都一样的想法。现在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新的、可怕的读书无用论。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解决学生厌学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管齐下,重塑人格,提升尊严,恢复信心。
“先做人,后做事”历来是许多大教育家的共识。没有高尚的人格,就很难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也很难有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行动表现。厌学的中职生就像一棵在成长中缺乏修剪的小树,因为失去了道德规范和纪律的约束而枝蔓横生。他们精力旺盛、生机勃勃却又是非不明,美丑难辩,有了过而不知错,做了恶而不知羞,违了法而不知罪。面对这样的学生,用纪律来严惩往往是亡羊补牢,甚至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逆反心理,进而导致犯罪。雨果说过“办好一所学校,相当于拆掉一所监狱”。中等职业学校应从根本入手,重塑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的尊严意识,恢复学生的学习信心。从学生入学伊始,就利用学生对新环境充满好奇的大好时机,对他们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职业意识教育。通过电影、电视、演讲、报告等多种方式宣传本专业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本专业发展史、本专业在社会体系中的作用及所承担的责任、义务等,让职业的神圣感、使命感、自豪感在一开始就深植学生心田,促使学生迅速确立专业学习目标。还要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文明礼貌、尊师重教、自尊自爱、团结互助等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明是非、辩美丑、懂善恶,并要求学生把对真、善、美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由点滴行为养成习惯,由习惯培植个性。再次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一本好书,犹如和一位名人谈话”。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坐得住,学得进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二、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并不是培养某一行的专家学者,而是要培养充实到各行业生产第一线的实用技术人才。因此过多的系统的理论教学不仅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方面,中等职业学校不妨借鉴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如德、日等国的经验,走“学企联办”之路。在教学之初,就请用人单位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订中来,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减少那些学生不愿学,将来用处不大的课程的教学时数,增加那些和将来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的份量,加强实践技能课的训练和考核,使教师感到教有所依,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教和学的兴趣都必然会大大提高。
三、改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时期学生情况的变化,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厌学的学生,教师如果也报 3 以厌弃之心,只会使情况更加恶化。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某一门课,因为讨厌某一个老师而放弃某一门课的现象在学生中非常普遍。面对学生厌学的严峻现实,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然后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以百倍的爱心发现和呵护学生心灵中仅存的闪光之处,以百倍的艺术处理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百倍的耐心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步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喜悦,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积极搜集就业信息,广开就业门路。
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在实用技术人才需求方面尚存在着巨大缺口。可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学生就业方面是大有可为的。中职学校不仅应在招生方面花大力气,更应在就业方面采取积极措施,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就业希望。学生觉得学有用武之地,自然会产生强大学习的动力。
作者简介:管淑英,女,1972出生,汉族。1989年考入河南大学政治系,1993年毕业至今,一直在洛阳市卫生学校任政治和语文教师,讲师职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联系方式:洛阳市卫生学校政治教研室
邮政编码 471001 电话0379-6216732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