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家庭因素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论文首先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系统描述,将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放在其生活的家庭因素中考量,理顺家庭因素影响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脉络;通过探讨家庭因素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归纳总结出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 A
家庭是塑造人格的基本环境,多项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会很大程度影响个体的人格表现和心理健康。家庭作为个体的最初经历的社会化环境,不仅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还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持。就中职生现状看,中职生的家庭状况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部分中职生“问题家庭”的父母文化水平和家庭经济水平不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来自丧偶、离异、子女长期交由他人抚养等的“非常态家庭”。家庭状况和由此形成的家庭内部关系无疑会对中职生的学校适应性产生消极影响。
随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与普教高中阶段学生相比,中职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受家庭成长、学习水平等因素影响,在学习动机、学习能力、行为习惯、自律能力等多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发展更容易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因素的产生、作用途径和过程,更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更是个体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基础。中职生的年龄阶段恰处于个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中职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因素对于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归结为是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等两方面。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1.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指家庭组织结构形式以及家庭成员在家庭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一个家庭的组织结构会影响到中职生的健康的成长。一般情况下,一个简单的家庭组织结构会使得整个家庭的沟通交流更加开放一些,这样学生与家长的交流沟通都会更加的紧密。
2.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家庭成员的相互沟通和感情的培养,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反之,家庭气氛的乏味沉闷,缺乏民主,往往造就了家长的独断专行,家庭成员之间往往缺乏沟通,中职生遇到的学习生活中的些许小事往往得不到解决,往往容易诱发中职生的心理问题。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1.家长的受教育程度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在很多方面影响到而中职生的心理发展。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愈高,愈有利于家长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促进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一般情况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中职生的心理发展健康状况成正比。
2.家长的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用到的一整套手段和方法,是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我们可以将家长的教育方式归纳为民主、专制和放任三种类型的家长,每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在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民主式的家长
民主式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一般比较开明,在民主式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下,学生一般都能够健康成长,形成独立的个性特征,并且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细致的分析,不会粗暴的解决,性格不会很冲动。在自己真的解决不了的问题上,他们也会正确的向家长求助,并且把家长作为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信赖但是不依赖家长。这样的良性模式有利于学生心理的自由健康的发展。
(2)专制式的家长
专制式的家长从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倾向于使用一种比较专制的方式进行,对于学生的很多个人的事务习惯于代其作出决定,把自己的决定强加给学生,在学生发展到中职的阶段忽视了学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仍然是运用这种自己掌握学生命运,为学生决定未来的方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主自由的成长。
(3)放任式的家长
放任式的家长一般是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个人的时间分配上很少能够把自己的时间分给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学生除了经济上的关心,其他的关心很少。在放任式的家长影响下,家长没有尽到作为父母的责任,很少有时间能给予学生关心和照顾,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只能被动的生长,往往会带来一定问题。
3.父母的性格特征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生从出生就一直和家长在一起,最初的学习也是由家长教给的,家长的很多方面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育。父母的性格特征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影响到学生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4)家长的教育沟通方式
中职生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职生存在逆反心理,所以家长和中职生沟通的方式不能够再像学生小时候一样,期待着他们能够言听计从了,只能够通过更加民主的方式和中职生进行交流。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作为父母工作压力更大,很多家长很少有时间与子女沟通,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这样学生的心灵容易形成一个不会轻易被人吐露的自我封闭世界。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将子女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而是重养不重教,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总之,家庭的教育方式的一些差异,容易导致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偏失。
二、提升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家长应遵循中职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遵循中职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中职生的心理发展。中职生在这一阶段身体发展很快,心理发展落后于身体发展,表现出心理发展速度不同步的特征;中职生正处于认知容易产生极端、感情容易冲动、行为容易盲目的危险年龄时期。家长应该了解这些特征,认真把握中职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一方面要在生活上多关心中职生的成长,为其安排合理的膳食,让中职生能够构造强健的体魄,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应该在心理上更要多关心中职生的成长,用平等的方式多和中职生进行交流沟通,让其在特殊的年龄阶段里能够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冷静认真的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塑造良好的人格。
(二)创建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中职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一个中职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氛围越是宽松和民主越有利于中职生的成长。为学生提供一种非常宽松的家庭氛围,中职生会的自我尊重感的加强,能够提升中职生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当这种渴望成长和认可的欲望被满足以后,他们就会真正的把自己当成家庭的主人来看待,将父母看做朋友,更加有利于中职生冷静客观的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一些心理问题就涣然冰释了。
(三)促进家庭沟通方式的多样化
沟通方式的多样化是促进中职生与父母良好沟通交流的有效方式。这一时期的中职生和初中阶段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他们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交际面拓宽,认知水平提高和交际的视野扩大促使他们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再是单纯的认同家长的观点。家长应该多和中职生进行积极地沟通交流,及时的了解中职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积极地沟通交流尤其是要重视沟通方式的选择,要摆脱一味的说教,应该学会和学生讨论问题。沟通的形式也应力求多样化,遵循中职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以达到拓宽学生对道德认识的广度,增加对事物复杂性的认识,最终达到逐步形成独立观点的认识。沟通的形式除了讨论还可以采取谈话和书信等多样化的方式走近中职生的心里。
(四)构建一套学生自主参与、家校充分互动的心理健康实践平台
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多媒体交互平台建设的不断深入,为中职学校和学生家长更好的发现、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便利。在此多媒体交互平台的基础之上,学校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做一套适合于当地中职生心理问题疏导和解决的家校互动平台,在此平台之上,学校与家长充分发挥各自在教育方面的优势,通过开展家校多种形式的沟通与合作活动,形成家校互动合力,优势互补,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三、小结
综上所述,关注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我国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职业教育日益深入人心的当前教育背景下,关注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体现了教育的公共服务功能和社会责任。认清家庭因素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对于中职校的学生智育德育工作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家庭因素的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然而,正视中职生发展中的家庭因素,营造良好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建立一套家校沟通的心理健康实践平台,对引导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综述 [J] 社会心理科学 2010(7)125 [2] 家庭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现状调查 [J] 教育与职业 2010(12)42 [3]俞国良 心理健康教育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
[4] 王红瑞 中职生学业行为特点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的调查 [J]职业教育研究 2011(5)42 [5] 李君霞 单亲家庭职校生心理健康现在分析及建议 [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50
第二篇: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 中职生作为青少年学生中相对独立的群体,在心理上有着突出的特点和特有的矛盾。大多数是因为初中教育阶段升学考试失败或是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而选择就读中职。因此,促进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我国中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我国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中职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能够有效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问题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174-01
一、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学生中,尤其是中职生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中茁壮成长的,所以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多种影响。近些年,教育工作者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存在着很多问题。调查分析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在中职生群体中出现的几率非常高,他们普遍存在着焦虑、自卑、学习成绩不良和嫉妒等诸多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大多是中职生成熟度低、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学习成绩不好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二、中职生现有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我国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至20岁之间。这一年龄段内,中职学生的自我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相对的独立感和成熟感也快速增长,并随着心理和生理的不断成熟,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的烦恼也随之出现。由于他们受强烈自尊心的驱使,对待上述问题难免会表现的非常敏感,所以容易产生多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问题
大部分中职生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与其他同学在学习成绩上的落差导致了自信心不足,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进入中职后,不适应中职的学习环境,不懂得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特别是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和重学历的社会大背景,他们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中职生在进入学校学习前,已经养成了自己特有的学习生活习惯。他们大多由于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学方法的不同,使他们未养成良好的习惯,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在进入中职院校学习后,虽然课程和之前初中的联系不大,但是由于已经形成的懒散、不求甚解和学习不仔细的学习作风,会直接导致他们学习动力缺乏,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难以完成学业。中职生的课堂学习和刚刚结束的初中教育相比,具有知识多、进度快和自觉要求高的特点。但是由于大部分中职生表现出学习适应能力不强、缺少心理准备和基础差的实际现象,因此就会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问题。
2.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交往问题已成为引起中职生心理困惑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许多中职生都是靠随心所欲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来处理的人际关系,往往带有主观、极端的倾向,由此形成他们自卑怯懦、嫉妒猜疑、自闭孤僻、偏执暴力等心理问题与不良品质。这一问题是中职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大多希望能够找到集体归属感,得到周围同学的接纳和认可。但由于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多变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这主要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和成长阅历的不同,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一些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同学往往表现的很少和他人交流,凡事我行我素,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中职生心里健康的重要依据。但当前人际交往的缺失和强烈的交往动机形成了极大的对比,使中职生很容易出现人际交往的焦虑和社交的恐惧。
3.情绪情感问题
情绪和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这不仅影响中职生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心理健康。由于中职生在学习、就业、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下,情绪变化较大,遇到事情容易冲动,进而出现紧张、焦虑和悲观等不良情绪。同时,随着中职生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正值青春期,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旺盛阶段,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情感问题。
三、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分析
1.优化健康的社会环境
目前,社会存在很多不健康和不合理的现象,而中职生正处在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他们容易受到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为他们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净化社会文化市场,取缔校园周边的网吧、娱乐场所等,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空间。
2.中职院校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职院校是中职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他们心理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和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相关。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把这项工作放在首位,形成完整、有效的运行系统,构建科学合理的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提高教师素质也是很重要的,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有名优教师的拉动,也需要有结构合理、不断进取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做支撑。开展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可以加快提高新教师的业务能力,使之尽快熟悉学生心理状况并适应教学工作需要,为其今后成长打下基础。可以提升骨干教师的能力,使其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专长,结合其原有教学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名优教师。
3.建立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
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但进入社会却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反差,遇事先考虑自己,不会换位思考,缺少对别人的理解,很难理解体谅他人,他们自我意识强、较为霸道、态度高傲等。产生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调查发现,多数中职生都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所以从长远发展看,家长应该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完成人生的转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普遍关注,加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开辟各种教育渠道,运用各种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中职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贾建雯.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02).[2]李树贞.如何教育中职生保持心理健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02).[3]刘瑞芳.浅议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0).
第三篇:影响中职生顶岗实习心理问题因素及对策分析
影响中职生顶岗实习心理问题因素及对策分析
■梁 刚
【摘要】安徽省在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中为中职生就业创造了大量的岗位。中职生顶岗实习是现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特定过程。学生实习的过程,也是促进他们心理成熟、角色转换的过程。要研究中职生实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现状;全面掌握学生实习过程的心理动态,及时解决中专生在实习中遇到各种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因素顺利完成实习,从而转变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劳动者。
【关键词】中职生 顶岗实习心理问题 对策
安徽第一个“国字号”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规划》初编完成,皖江 10 市组团对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中部崛起大势已起。如今,京东方、海尔、格力、美的、蒙牛一家家国内名企相继落户,加上本地企业江淮、奇瑞、海螺、美菱、佳通等,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中职生也希望到这些企业顶岗实习与就业,但实际情况是各企业都存在员工流动性较大问题,即一定程度的企业“用工荒”。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不少中职生在实习期间因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与方法,在实习岗位上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因素影响实习绩效。富士康的“十一跳”的警示、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都要求我们重视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分析。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就业教育,中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初、中级技能人才,这要求中职教育更贴近企业,但现在的学校教育多数缺乏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这使怎样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工作使-中职学生在心理上适应就业的要求,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注重营造校内企业管理环境,克服影响实习的各种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在走上实习岗位的同时就迈出“零距离就业”的第一步。在我省的奇瑞汽车、海螺型材、美菱集团等企业调查走访显示,不少中职生在就业以后,普遍存在着很多心理问题,影响着整个实习过程。
一、影响中职生顶岗实习心理问题因素
2004 年至今,我校安排机电专业 05、06、07、08、09 级五届的 730 多名同学,在二年级或三年级时陆续到校外实习基地———合肥美菱集团、芜湖奇瑞汽车、中达电子(台资)、海螺型材等企业进行“准就业”的顶岗实习。学校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派遣学生工作处和就业办公室老师对实习过程进行了管理,在实习企业建立了学生班委会,定期深入企业展开访谈,听取他们在实习中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总结出几点当前我省影响中职生顶岗实习心理问
题因素。
一是不能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实习生到企业实习,就要认同职业的行为模式,遵守厂规厂纪,自己逐步达到企业对岗位的要求。我校实习基地奇瑞汽车、美菱集团等公司均对员工采取 3Q 管理和考核,企业的管理纪律和操作规程很严格,按时上班,经常加班,每天的工作时间 10 小时左右。经过调查,企业岗位的要求与实习生的自身心理和能力存在着差异,由学生的角色向员工的角色转化普遍较慢,大部分实习生需要经过一到两个月的时间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少部分学生由于不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而被迫中断实习,当了“逃工”,直接影响着他们在实习阶段的绩效。
二是缺乏责任心,自制能力较差。据调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存在缺陷。因此,他们在生产流水线实习时,只是将其配件简单组装,完成一道工序了事,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常常出现大量次品、废品、重新返工的现象。个别学生的自制能力差,经不起社会上的诱惑,个别人沉迷于网络,甚至成瘾,导致个人意志消沉,实习时出现迟到、甚至打架、旷工等违纪现象。中职生个人素质存在缺陷,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实习绩效。
三是个人心理素质较差。中专生正处于心理、个性、品质易型期,心理上还不成熟,个人心理的承受能力还不强,心理素质还不高。实习生进入企业实习前,对企业、社会估计过高,对一切环境理想化,对企业的管理文化了解不够。实习后,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受到管理人员批评时,上夜班疲惫时,就会对自己的选择发生动摇,心灰意冷,尤其是和领导、同事不协调而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退缩心理,实习中出现不能虚心接受领导、同事的建议和批评,对人冷僻、淡漠等现象。不少同学由于心理素质较差原因而中断甚至放弃实习,影响着实习生心理素质提高。
四是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可能拥有较多的成功机遇。实习生的实习过程很重要的是要学会生存,增强参与社会的竞争意识,学会共事。据调查:一部分实习生缺乏与人交谈,不知道如何同领导、同事相处,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一旦有矛盾,就可能要发生争吵甚至打架斗殴等现象,不少实习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处世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耐挫能力较差,同样影响着实习生实习进程。
二、影响中职生顶岗实习心理问题因素对策
近几年,我校根据国务院、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与企业共同携手,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环节,加强实习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对策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经过试行,逐步使中职生从学业阶段向职业社会的过渡,逐步达到在企业“零距离”就业的要求
1、与企业文化相互对接,营造“距离”实习就业心理氛围
中职生毕业后要进入社会,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一员,因此,中职生在校期间是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的由学生角色转化为企业员工角色的关键时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对接”,让学生在校内能感受到企业各种文化,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融入企业文化中去,营造“零距离”的实习生产氛围,推进中职生的心理意识企业化过程,为就业打好基础。
2、加强实习前就业指导,使中职生有充分心理准备
学校根据内容安排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及实习指导教师,对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教育的内容包括:
(1)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明确人生的意义。(2)在实习前,简要介绍实习企业的环境、特点,观看实习企业的录像,并介绍企业的概况、文化、工作特点、注意事项、规章制度等。(3)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强调实习过程中集体的团队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中职生法制观念。(4)学习实习企业的安全规程和技术操作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防范工作差错的有效途径。
同时我校还安排上一届已实习过的优秀毕业生和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交流,现身说法,介绍实习中的注意事项及实习成功的经验。运用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案例,对实习生进行强化教育,让他们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3、及时的加强心理辅导,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受知识、技能、环境、经验、阅历的限制,部分中职生的心理素质较差,特别是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更为薄弱。大部分中职生在实习前担心与企业领导、班组长难以沟通,害怕难与带教师傅、同事建立良好关系。因此,应及时对中职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强化教育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学会与别人交谈和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学会同领导、同事、同学如何相处、如何协调,虚心接受企业的每一级领导的工作安排和批评,逐渐学会尊敬人、关心人、理解人、和善待人,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发展和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实习生的心理状况,及时的给予辅导。
结语
中职教育 “90 后” 一代的已经到来,中职生实习过程中将面临更多新的心理问题,我们必须在学校教育时就制定好各项心理教育管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职生在以后的顶岗实习、工作中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成人成才,实现用工企业、学生个人及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摘要:探讨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提供依据。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分析出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改善家庭环境可能增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充分体现了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 措施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现在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而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诸多因素中,家庭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家庭因素及其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
(一)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及给子女所提供的教养、教育条件,父母亲的教育思想,教育,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心理气氛等等均会影响个体,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发展方向级水平。发展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在家庭中实施的早期教育及个体获得的早期经验队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家庭因素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
第 1 页 1.家庭环境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石
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所不同。这些不同之处使家庭环境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 势。
2.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3.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催化出一个美好的心灵。家庭环境各个要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二、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离婚问题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说:“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婚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3 ] 生活在离婚家庭的儿童将面临着学业、情感及社会的诸多困难与障碍。在我国,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家庭结构异常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王玉凤等发现:在不同家庭类型中以单亲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19.4 %)[4 ],差异显著。张玲玲[ 5 ] 发现家庭结构健全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不利,使儿
第 2 页 童产生躯体疾病、心理障碍比例较高。
家庭氛围即指家庭的环境气氛和情调。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小学生活泼、开朗、诚实、谦逊、合群、求知欲及好奇心强;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
(二)亲子关系
据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如充满爱,能给予信任、鼓励和支持则容易使个体在与人初次接触时产生信任感安全感。,相反缺乏父母的疼爱、关怀与照顾,信任、鼓励与支持,不仅会在儿童智力方面,造成一些难以挽回的不良后果,还会使儿童产生孤独、无助的性格特征,甚至导致难于与人相处等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亲子关系对小学生的影响不仅在双亲关系,还体现在父母双亡或父母离异或单亲死亡等环境。生活中父母如果双亡或离异父母不和等家庭环境中的中小学生比生活在健全家庭环境中的小学生在成长中会遇到更多的麻烦如比较多出现对未来担心被遗弃感,易激怒,孤独悲伤等消极的性格特征,还常常表现出对学习对社会不感兴趣等。[ 2 ]
(三)教养方式
父母养育子女是一种社会责任。父母应该有正确的教养思想,采取正确的教养态度及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同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也不同,一些父母对子女缺少爱心、理解、支持与关注,忽视子女精神需要的满足及独立性。甚至个人的设想强加给子女。父母的冷漠、忽视常常使子女产生无价值感、自卑感不信任感与不安全感,并在其以后与人交往中表现出紧张、彷徨、犹疑或者退却。一些父母对子女持有一种专制态度。专制的父母常常运用自己的权威,而无视子女的权利与自尊。这种专制教养态度和方式常常会造就顺从型的子女,而顺从型子女有的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被动、自卑,独立性差,过分小心谨慎等消极的性格品质。
大量的研究与调查表明,在民主的家庭教养态度与方式环境下成长的中小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善于与人相处并能取悦于人,其情绪、情感是健康的,个性发展也是较全面、正常的。[ 2 ]
(四)家长的榜样
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通过口头教育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身教”,即通过儿童模仿的心理机制发生作用。模仿是小学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第 3 页 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正是按照榜样来检验和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倾向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和麦克唐纳通过实验证明[6],儿童社会行为的成熟模式的学习受儿童可引的榜样的影响多于强化方面的影响,换言之,儿童更倾向于注意成人做什么而不注意成人在说什么。作为家庭中权威人物的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榜样,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心理健康。
(五)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个人的兴趣、爱好对子女的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王玉凤等
[5 ]
对2 432 名学龄儿童的调查发现,父母文化水平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呈负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愈高,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愈低,反之,父母受教育程度愈低,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愈高。就心理素质而言,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影响到孩子的心灵,很难说心理不健康的父母会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个性健康的父母能给子女以正确的模仿榜样,并能创造出一个和谐家庭气氛,从而有利于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情绪稳定,尤其是对子女怀有深厚的稳定教育情感,处理问题耐心、细致性格开朗大方;与人交往充满自信等等,这些积极的个性品质均能给子女以正向的潜移默化影响。[ 2 ]
(六)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气氛的影响
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构成。家庭不和与心理疾病、行为障碍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流行病学调查还是临床研究都已多次被证实。父母经常争吵、亲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行为显著相关紧张的家庭关系会给小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成为心理创伤的背景,从而使小学生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有一些家庭成员都是属于内向性格,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影响也会形成这种内向的性格,而这种性格的儿童会对外界产生防御,使他们不愿意与外界人交往,久而久之会形成孤僻,自卑等性格。这样也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反,家庭成员都是外向或者大多数都是外向性格,那么,每个家庭的成员均能使情感得到充分交流;彼此能体验到体贴和关心,互相之间能得到尊重、理解、帮助并接受各自的差异,也能很好的与外界交往,这样家庭下成长的孩子即会与家庭内部成员相处融洽,也能够很好的与外界交往,这样能够创造
第 4 页 融洽的家庭氛围以供孩子更健康的成长。除此之外,家庭的经济生活有保障,家庭成员遵循一定的生活原则这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健康的家庭即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又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气氛。
三、创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结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条件。家庭和谐的关键是居于核心地位的父母双方。许多家庭破裂或重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对子女的心理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既是长辈,也是教师和朋友,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站在子女的角度,换位思考解决问题,不能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家庭内出现矛盾和分歧时,不要急躁、粗暴,尽可能热心肠、冷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因此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结构环境和家庭氛围。
(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王键慧说“孩子虽小,但他们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有思想、有头脑、四肢健全的人”[7]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个性和思想。了解孩子内心的发展及需求,与孩子活动和交流要表现出真实的兴趣;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给他们期望与鼓励,单亲或重组家庭更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不仅要向孩子提供物质上的需要,还要提供行动上和精神上的强大支持,让孩子在家庭中生活得快乐。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仅要符合她们的个性特点,还应该联系孩子的现在和未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分阶段提出,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分和名次。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培养孩子,不要只是尊求家长的意见来培养孩子。如有的孩子想长大了当科学家,那么父母就应该让孩子知道要实现这一目标现在就要做一个好孩子或者好好学习等近期目标。然而为实现近景性目标,就要在体、智、德、美诸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这要求可以由低到高,低要求实现后给予鼓励,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再提出高要求。然后逐步升级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不要专制独裁,尊重孩子的想法这样就会使孩子从父母的正确的教育方式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
(四)提供良好的行为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
第 5 页 中扮演的角色最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因而父母时刻要意识到身旁有一双天真无暇的眼睛在瞅着自己,所以父母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示范,少说教。
(五)提高文化修养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父母乐观、镇定、愉快的情趣对孩子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烦恼、伤感和忧郁,控制自己的不良性格,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到家庭是温馨安全的。父母应该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文化修养,知识积累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所以父母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六)创造良好的家庭关系
创造良好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要和谐相处,父母要友爱包容。许多父母会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而发生争吵,严者则会改变家庭结构,对子女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所谓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之间的小吵小闹,或者和谐互助对子女的影响是相反的。和谐民主的家庭能带来正能量,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所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必要的。
通过对影响小学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想信大家能充分了解到家庭因素多小学生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家庭的因素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只有处理好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家庭结构和气氛,给小学生一个和谐快乐的家庭氛围,并且家长要做好正面的示范、榜样作用,正面的榜样作用和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使小学生心理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还要运用良好健康的教养、教育方式,使小学生在正确的教育方式下成长。家长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增强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以便于更好的以身作则,做一个子女心中的好榜样。想要小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就应该重视家庭因素的影响。由此来更好的培养健康的小学生心理,让她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2]何艳茹.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M].辽宁大学出版.1999年版25-27.[3]周燕.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第 6 页 [4]王玉凤.北京城区2432 名学龄儿童行为问题调查报告:学校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3)[5]张玲玲.小学生心理卫生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2002,(5)[6]高平.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7] 王健慧.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第 7 页
第五篇: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毕业论文
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
其对策分析
姓名: 班级: 学号: 专业:2012年春小学教育专科
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晋中分校)
电话: 指导教师:
2013年6月
目 录
一、论文提纲„„„„„„„„„„„„„„„„„„„„„„„„„„„2 二、内容摘要、关键词„„„„„„„„„„„„„„„„„„„„„„„6
三、正文„„„„„„„„„„„„„„„„„„„„„„„„„„„„„7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7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8
(三)来自学校的因素„„„„„„„„„„„„„„„„„„„„9
(四)来自社会的因素„„„„„„„„„„„„„„„„„„„11
(五)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12
(六)家庭应采取的对策„„„„„„„„„„„„„„„„„„„13
(七)学校应采取的对策„„„„„„„„„„„„„„„„„„„15
(八)社会应采取的对策„„„„„„„„„„„„„„„„„„„18
(九)总结„„„„„„„„„„„„„„„„„„„„„„„„„„18 参考文献„„„„„„„„„„„„„„„„„„„„„„„„„„„„20
论文提纲
一、绪论
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这个急剧变化、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成人要承受许多心理压力,而且本该天真浪漫的小学生也要承受来自学习、生活、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广泛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品德习惯、劳动观念、亲子关系、交际心理、情绪情感主流较好。但少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羞怯、焦虑、交往障碍、意志品质不成熟等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具有健康心理的二十一世纪劳动者是学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
二、本论
一、个体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个体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它们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家庭教育不良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而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其家庭教育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态。(1)家长教育方式失当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有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关心、母爱,形成冷漠、怀疑、仇视的心理;而家长过分溺爱子女,结果造成学生任性、自私、孤傲的心理;也有的家庭教育子女的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打骂,使学生形成胆怯、自卑、不诚实的心理;父母对子女的不公平态度则常常是病态嫉妒形成的主要原因。(2)家庭气氛不和谐。有些家庭父母不和,时有冲突发生。孩子一回到家就陷入了争吵的“漩涡”,他们除了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充当家庭冲突的调整者或牺牲品。父母不和,关系紧张,破坏了良好的家庭气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精神高度紧张,处于提心吊胆的心境中,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三、学校教育不良是当前形成学生心理问题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
学校教育不良主要表现在:(1)在当前教育体制不能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学校教育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2)教师教育方式不正确。目前,在一些中小学仍然存在着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如罚站、罚抄作业、讽刺、挖苦、侮辱等,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四、社会生活环境不良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1)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2)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文艺、影社广播、出版等部门,不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不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不是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而是充满“拳头”加“枕头”的内容,对儿童青少年起着教唆作用,甚至于淫秽书刊,音像制品泛滥成灾,严重地毒害儿童青少年,使他们心理变态,误入歧途.基予以上分析,课堂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主阵地,在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专注听讲、提高课堂质量,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作为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其它原因,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听课质量不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学科教学策略研究意义凸显。现在的不少学生,感到课程虽有趣但难学,理解运用科学知识更是困难,花了不少精力,但收效少于理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妥当,在学习时没能把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巩固掌握,违背认知特点,完成知识的迁移。我们老师应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记忆规律,科学地实施课堂教学,让学生及时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要以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基础。要照顾到他们的年龄特征,不要提出太高、太多的要求。由于他们活泼好动、易疲劳,又喜欢多问,兴趣较广,因此,要注意学生的
劳逸结合,适当控制作业量。同时,要广泛开展适合他们的活动,明确活动的任务、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引导,教给他们一定的认知方法,逐步提高他们认识世界的自觉性、目的性。
三、结论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谈到的几点之外,还有其它很多的因素,比如升学压力(从长远看)、父母离异、同学人际交往等等。鉴于这些,我们大家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摘要 关键词
内容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通过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来分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从而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随着社会激烈的竞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因此,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家庭中要营造一种融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社会上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使小学生在我们的共同呵护下健康成长。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2、身体发育
身体发育影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身体发育良好的小学生,在与他人展开社会交往时往往容易获得积极的评价,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而身体发育不良,甚至出现异常的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可能更多地获得有意或无意的负面评价,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心理健康的实质是心理的功能状态,而决定心理功能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父母的溺爱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孩子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孩子容易造成任性、固执、自私不合群。当上学读书后,会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2、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有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不注意方式,要不就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
力方式”解决问题,或者是“关怀备至,和蔼可亲”。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要求,让孩子做许多他自己不愿做的事。小小年纪不光要学书本知识,还要在家长的“监视”下学特长,例如:剑桥英语、奥数、舞蹈、美术、乐器等各种兴趣班,搞提高补习。一些家长一味地认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应让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习英语、电脑,孩子也对此感兴趣。当然,这有助于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丰富他们的兴趣,开拓视野。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化尽管将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也可能会导致由于热忠于电子游戏而引起教师与孩子之间人际关系淡薄,减少学生们体验生活接触自然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这样,势必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育。
3、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三)来自学校的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教育以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和系统性的特点而具有无可代替的主导作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
1、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
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四)来自社会的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人口、住房、环境、交通、治安、人均生活水平、休闲娱乐方式等多个方面。小学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1、社会竞争的加剧
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
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小学生要善于求助,寻找支持
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谈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提高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所以导致学生在学校
乖巧听话,回到家后又成为皇帝、公主。经常听到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说:“这孩子就听你们老师的,老师说一句顶我们说十句。”这也充分说明当今的家长缺少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家长来解决,而是寻找能帮助他们的老师。
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1.家长要注重孩子心身的发展
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 灵更需要关心。
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
其次,要倾听孩子说话。
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
最后,宽容与约束并重。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和谐,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孩子的表
率。父母要全面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信任自己,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为可敬可信的人。
父母对孩子要有正确评价,除关心孩子学习外,对性格、品德、锻炼、健康水平各方面都可以进行评价。鼓励孩子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特别要注意防止仅从孩子的学习成绩去评价好坏,更不能施加压力,使他们产生紧张感、压迫感甚至恐惧感。总之,父母对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不能有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和急躁情绪,避免引起与孩子之间关系的紧张、对立。因此,小学生的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三)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 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 作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 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学科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 以下几个问题:
(1)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不管什么 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 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 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 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 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2)要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 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调 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 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 到训练与提高。
(3)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学科教学中心理教 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 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 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 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 导。
2.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文体活动
活动辅导法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游戏和其他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 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运用心理辅导活动方法开展心理教 育,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
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 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游戏、小品表 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 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班 队活动和第二课堂等活动结合起来,不要使活动成为一种新的课业负担;同时,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要精心准备和组织。3.应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个别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 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 心理障碍,使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
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5)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 教育环境等
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 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 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 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 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四)社会应采取的对策
(1)政府及主管部门要保证经费投入和师资的培养。
(2)学校要向家长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3)学校要对所有教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 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我们的家长、教育者 和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就使得问 题堆积,小问题变成
大问题,轻问题变成重问题,甚至出现 不良事件。所以作为家长、教育者和每个小学生都必须掌握 一定的相关知识,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及早发 现不良心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调节,以避免问题 严重化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4(6):7040.[3]张向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2.[4]周 燕.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8(2):21.[5]王玉凤.北京城区2432 名学龄儿童行为问题调查报告:学校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3):20606.[8]徐 勇,杨鲁静.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环境因素[J ].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727.[10]陈家麟.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初探[J ].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92,(4):95157.[12]刘 坤,任 甫,高显会.锦州市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2002,(6):34580.[14]苏霍姆林斯基(苏).帕夫雷什中学[M].越 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160.[15]王建平,方平.小学生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