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贫困地区中职生流失现象分析及对策
贫困地区中职生流失现象分析及对策
郧阳科技学校
韩文国
442500
中职生流失现象是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已成为影响学校形象、制约学校招生的重要因素,受到了各中等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学生是否愿意上学完全凭个人的意愿,国家并无法律约束,学校更没有约束力。由此引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也异常激烈。各校为了自身的发展,在中职招生大战中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如印发各种宣传资料进行广告轰炸,制作招生宣传片进行巡回播放,深入学生家庭宣传劝说,给予生源学校或学生本人经济补助或学费优惠等。与此同时,学校内部也在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管理、完善各项服务等各方面优化教学环境,提高办学条件,吸引学生就读。尽管如此,学生流失现象依然存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职生流失?又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中职生流失呢?笔者结合自己近二十年的职业教育工作实践和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进行了一些思索和探讨。
一、中职生流失原因的分析
1.贫困是大多数中职生流失的主要原因
比较而言,在贫困地区“因贫失学”的流失生占到了大部分。绝大多数失学、辍学的青少年生活在温饱难继的贫困家庭中,痼疾难除的绝对贫困往往使这些家庭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力不从心。这些贫困家庭有的是上学的孩子多、有的是父母的身体弱、有的是家庭存在缺失。一个学生每学期上千元的学费,再加上每月的生活费和零用钱,这对于一个连温饱都很困难的家庭来说自然是一种奢侈消费,最终会遭到排挤。不得已只能让子女辍学打工。
2.父母的短视行为促使学生辍学打工 一些家长只算眼前的经济帐,不为孩子的长远前途着想,认为人家的孩子初中一毕业就出去打工,一年为家里挣好几千块钱,而自己家的孩子不仅不挣钱而且一年还要花几千元钱,实在不划算,于是就不让孩子再读书了。加之孩子经不住父母的劝说和外面世界的诱惑,便放弃了学业出去打工。
3.学生对中职学校失去了神秘感和新鲜感
一些学生在初中时期就早已经厌倦了学习,成绩不好,同学瞧不起,老师不关注。恰遇中职招生,经不住宣传鼓动的诱惑,报着一种神秘感和好奇心来到了中职学校。呆了三、四个月,神秘感没了,新鲜劲儿过了,加之本来学习意志就不坚定,又不愿意受学校的约束,辍学是自然的事了。
4.心理的落差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到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他们很清楚选择中职学校就是来学技术的,那些枯燥、乏味、让人头疼的语文、政治、英语、数理化等再也不用学了。可他们不知道中职教育也有它的教育规律和教学计划,尤其在第一学年依然开设有较多必要的文化基础课,学生接触专业技能相对较少。这与他们想的可不大一样,认为学了半年或一年,啥技术也没学到,白花冤枉钱,干脆不学了。
5.学生在校受到了委屈或不良因素的干扰
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感情很脆弱,受不得一点委屈,遭不得一点挫折。老师的一次批评、同学间的一次矛盾、朋友的一次误解,都有可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而致辍学。还有就是学生在校受到了他人的威胁、勒索、殴打等,迫于淫威不敢向老师报告,不得已而辍学。
6.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绝大多数的学生是热爱学习、有进取心的。他们渴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诙谐趣味的教学语言、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然而,有些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落后,讲授呆板乏味,课堂气氛一片沉寂,学生昏昏欲睡,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不少学生厌学、逃学甚至退学。
二、防止中职生流失的对策
1.加大扶贫救助力度,多渠道救助贫困生。国家目前已有一些针对贫困、特困中职生的扶贫救助政策。这无疑是给了贫困、特困中职生以完成学业的信心和希望。但作为贫困地区的中职学校而言,扶贫救助的力度尚须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的扶贫经费也应划出一定比例用于中职学校贫困学生的补助,中职学校也要对贫困学生进行适当的学费减免政策,为部分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
2.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管理。学校要在校园环境的美化、教学设施的添置、实习基地的建设、服务设施的完善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同时要加强学校管理,严防打架斗殴、抢劫勒索事件在校园内发生。对不服管教、累教不改、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典型学生给予严肃处理,以净化校园环境,确保校园安全。
3.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加大实践力度。学校要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娱乐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分析学生,揣摩学生心理,最大限度的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努力改进思想教育方法,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班主任和教师在批评学生或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要讲究工作方法,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决不能用过激的言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校要组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5.让学生认识理解职业教育规律,消除心理落差。新生入校的第一个月就要明确告诉学生职业教育与初中学段的普通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中职教育有其自身的教育规律和教学计划。要让学生明白第一学年要学哪些课程、第二学年要学哪些课程、第三学年要学哪些课程,哪些是基础理论课,哪些是专业技能课,以便心中有数。
6.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职生在学习上没有升学的压力,身心便轻松了许多,对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也会有更多的渴望和追求。因此,学校要多组织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如演讲会、赛诗会、报告会、书画展览、歌咏比赛、歌手大赛、体育比赛、技能大赛、文艺汇演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生才干,而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其乐无穷。
7.做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中职生的就业出路问题是学生本人、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着学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大局。学生只要有可靠而且适宜的就业保障,学生就能安心学习,学习也才会有动力。学校在做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就业学生的跟踪服务工作,注意收集就业学生的典型事迹材料,在学生中广为宣传。
总之,中职学校的流失生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仅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中职学校的高度重视,而且应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因为,这些流失群体如不及时疏理和清除,必将影响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阻碍现代化的实现,而且为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由此看来,解决中职学校流失生的问题任重而道远,家庭、学校、社会都有一份责任。
第二篇:中职生“差生”现象分析
中职生“差生”现象分析 面对考重点中学落榜、丧失学习自信心的中职生,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他们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他们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天生的脑子笨,不是学习那块料,前途渺茫,学习无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转变这些学生的思想观念、让他们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显得犹为重要。
中职生被称为“四类生”,“一类生”是升入省重点高中的学生,“二类生”是升入市重点高中的学生,“三类生”是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四类生”则是职专生。更有甚者有人竟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称为“差生的摇篮”。
从对职专生心理分析来看,大部分职专生的心理是:我们是天生的脑子笨,从小学到初中就不是学习那块料,反正重点高中没考上,前途如此的渺茫,我们学习还有啥用途?面对这样一个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着隐患的群体,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担当起医生的角色,先医治学生的心理疾病,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他们学有所成,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但是治病必须“对症治疗”,否则,非但不能治好病,还会酿成严重后果。
中职生学习成绩提高不上去,厌学、学业不良现象产生有其复杂的病因,我通常把我们的学生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学习缓慢型
就人的神经系统遗传素质来看,是有差异的。有的人高级神经活动灵活,有的人高级神经活动不灵活,而在思维活动中,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可以影响、概括、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活动进行的速度,所以,往往高级神经活动不灵活类型的人在解决问题的速度方面落后于灵活类型的人,学习缓慢型的学生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属于不灵活型的。
学习缓慢型学生的表现,通常是肯学、勤奋,但是反映问题不够敏感,因此,理解、记忆教材能力较差,因为他又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学习效率低。
教师对学习缓慢型学生的教育,应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实行“一级护理”,教学方法要照顾他们的认识风格,课内不要苛求他们,课外要适当加“小灶”;根据学习缓慢型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采用生动、直观、形象化教学,“慢鸟先飞早入林”,为了让他们先走一步,教师还要在教学方法上多给他们指导,让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二)懒散型
这部分学生生性好动,但在学习上懒惰、纪律上散慢。他们脑子很灵,但不爱用、怕困难、他们平时不甘寂寞,上课、集合安静不下来,他们贪玩成癖、课堂上乱说乱动,课后不愿完成作业,考试投机取巧,这些学生靠老师的监督,推一推,动一动。
从懒散型学生的表现上看,他们的发病原因主要不是智力因素而在于学习动机、学习习惯以及缺少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意志力的这些非智力因素上。形成懒散的成因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有密切的关系。有些家长从小溺爱孩子或放纵不管都可能使孩子形成懒散、好逸恶劳的性格习惯。教师管理学生不严格、教学方法陈旧、单调、这些也都可能使一些学生养成懒散的性格习惯,此外,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往往是造成某些学生走下坡路的直接诱因。
显然,对懒散型学生的教育,仅以补课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治本”,即在培养非智力因素上下工夫。
因为懒散型学生学习不努力、纪律差、好惹事,容易激起教师对他们的反感,所以,教师对他们的教育要耐心,不能动辄发火,耐心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近通道。“恨铁不成钢”,铁是恨不成钢的,与其“恨铁”,不如想出冶炼铁的办法来,教师要注意发现懒散型学生的优势和闪光点,给以正确的引导,着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坚强的学习毅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三)自卑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是性格内向、气质抑郁的学生,他们自尊心较强,由于学习成绩差,总觉得“低人一等”,在同学、老师面前抬不起头,整天抑郁寡欢、心灰意冷,常感到孤立、惭愧、羞怯,他们总埋怨自己脑子笨,自卑自责,缺乏应有的学习自信心。
这种类型学生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遭受心理挫折以后导致的后果,他们有的是一开始没有把学习搞上去,处于被动地位,随着知识的债台高筑,学习情绪越来越不稳定,丧失了学习自信心。有的是因为偶然的考试失误或课堂回答问题时受到挫折、遭别人的嘲笑,从而精神上受到打击,产生了“自我意识”,为了避免再度出错和失误,引起人们的嘲笑和讥讽,于是,以“收摊”、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干来抗争别人,保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这实质上放弃了进取热情,这对他们的学习怎么会有利呢?
对于自卑型的学生教师要给以精心的护理和治疗。切忌“雪上加霜”的歧视他们,要给以温暖和帮助。有一位教师新接一个班以后,发现班里有个女生发言时手总是欲举又止,举棋不定,通过课后了解知道,该生由于“口吃”的毛病,回答问题不简练,引起老师的反感,曾受到“不会说别抢着说”的公开批评。从此便把嘴巴闭起来不发言,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老师了解这些情况便找他谈心,鼓励他放下“包袱”,并在课堂上给他创造发言机会,取得成绩便表扬,以后这个学生学习情绪异常高涨,考试成绩也提高上来,这位老师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对自卑型学生只有关心他们,并让他们品尝成功后的喜悦,才能树立学习自信心,奋起直追。
(四)对抗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智力很好,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就是不想好好学习。他们总是和老师对抗,老师要他们这样,他们偏要那样。
对抗型学生的成因主要是师生之间发生矛盾,形成对立情绪造成的。心理学上称为异议障碍。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密切相关的,师生关系融洽、心理相容,学生的学习尽头就足。反之,师生关系紧张,特别形成对立,情绪低落的时候,学生就可能把对老师的成见迁怒到学习上去,用不好好学习对抗、报复老师,你不是对我不好吗,你留的作业我不做,你的课我不注意听,还用小动作、说话、搅乱你的课堂秩序。这正是对抗型学生出现的一种逆反心理。有位学生因考试成绩差,在班级受到老师嘲讽性的批评,他气愤的说“我得20分是你教的,你也不光彩。”这一语道出了对抗型学生的对抗心理状态。
对抗型学生的教育主要是要治心,即消除师生之间的对抗情绪,“情先行,理就通”,只有师生感情融洽了,学生才能从教师的信任和希望中获得力量,努力把学习成绩搞上去。
正象地球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源于太阳,教育中一切成绩都源于对学生的爱,关心和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们,去培养和增强职专生的自信心吧,让他们扬起前进的风帆,在知识的海洋里破浪前进。
第三篇:中职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中职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诸如学生厌学,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本文拟对造成中职生厌学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寻根溯源,对症下药,从教学管理、教材改革、教法革新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提出对应的扭转中职生厌学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
中职生
厌学原因
对策
上个世纪80年代,“上小中专”还是许多品学兼优的初中学子梦寐以求的理想。那时的中专学校,面对丰富而优质的生源,精挑细选,优中选优,门槛设得比重点高中还要高。但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迅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优势不再,招生陷入尴尬境地。迫于生存压力,那些学习成绩较差,升高中无望,外出打工年龄又太小的初中毕业生成为各个中专学校争抢的对象。许多学校为吸引学生,不仅将门槛一降再降,甚至使出浑身解数,实行各种奖惩措施来广纳生源。
学生招进校门,新的问题立刻凸现:随着生源素质的急剧下降,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迟到、旷课成为家常便饭,课堂上说话、睡觉、看课外书、听Mp3、玩手机者屡见不鲜。教学秩序混乱,课堂气氛沉闷。正如一位学生在桌子上写的打油诗:“封闭管理如坐牢,学校生活真无聊。老师上课如催眠,枕着书本睡大觉。”校园里难觅孜孜求学、刻苦攻读的身影,经常可见打架骂人、逃课上网现象。学生虚度光阴,学无所得;教师教无成就,打发时日。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之风弥漫校园。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使学生难以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学校今后的发展。因此,研究并解决中职生厌学问题成为摆在各中专学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任何现象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要正本清源,首先要寻根溯源。那么,造成中职生厌学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早期个性形成和人格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偏差是造成中职生厌学的深层原因。毋庸置疑,目前被招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中有大批是中招考试成绩极低(在200分左右)甚至没有成绩的所谓“差生”。他们的特点是知识拥有量少,文化素质低,学习习惯差,在个性或品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我认为,这些学生并不是生来就是“差生”,而是在成长过程中被一系列因素塑造成“差生”的。主要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在早期个性形成和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及时的引导和矫正而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他们逐渐形成不良行为,并产生厌学心理。他们的这种特点早已存在,只不过在中专生活中表现得更加充分。导致这些学生成为“差生”的原因有:
(一)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
因为我国的特殊国情,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实行的是通过应试教育实现的“淘汰式”、“精英式”教育。各级学校共同协作,象一个巨大的筛子,按照统一规格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断的筛选和淘汰。那些不符合规格的学生被无情地淘汰出局,并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因为拖了班级的后腿,他们很容易成为被老师训斥或忽视的对象。“我不行,我是一个坏孩子”的思想渐渐根深蒂固。有人说:“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在体验失败的过程中他们失去了自信,在训斥中他们学会了叛逆和仇恨,在同学的讥笑中他们学会了自暴自弃。笔者曾经对所任教的数百名厌学情绪较明显的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回顾这些学生的成长史,其中许多都有一段向“差生”转变的关键期。他们往往是在学习任务骤然加大,成绩有所下降之时(小学六年级、初 1 中二年级是分水岭),因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帮助和鼓励而开始丧失信心的。有些学生也曾试图奋起,但当他们发现自己已被编入“差班”,成了老师眼中的“另类”时,他们开始放弃努力,随波逐流。正如古语所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许多不良习惯很快养成: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旷课上网、上课捣乱,而坐在教室里认真学习变得越来越不可忍受。
(二)家庭教育的缺陷 在一个班中,厌学情绪最为严重的,往往是为数不多的问题学生,他们不仅不学习,还带头违犯课堂纪律,顶撞老师,有时使整个班级都“鸡犬不宁”。这些孩子是如何成为问题学生的呢?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一项针对学生的调查显示,那些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或者是父母忙于生意,无暇管教孩子;或者是家长性格暴躁,动辄打骂,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而中职生中令老师最为头痛的往往是单亲家庭。这一现象已经是许多老师的共识。这些问题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在他们最需要理解、尊重和关爱的时期,得到的却是孤独和责骂,在他(她)们年少的心灵中,因为没有得到爱也就不懂得爱,因为不被尊重也就不懂得尊重他人;因为父母的不负责任,他们学会了游戏人生。在这些学生看来,学习是沉重的,是不值得追求的,老师也不再是权威的象征,可尊重的对象,课堂上他们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造成中职生厌学的直接原因。
其实,有许多中职生刚入校的时候是怀着重整旗鼓,好好学习的决心的,他们试图开始全新的生活,做个好学生。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他们又一次落败,很快又延续了初中的历史,甚至变本加厉。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
(一)、课程设置陈旧。
一个摆在所有中职教师面前的事实是,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连一些最基本的文化常识都很缺乏。课堂上甚至出现这样一些极端典型的事例:数学课上1/2+1/3=1/5,化学课上,O读作圆圈,语文课上,不知道王熙凤是男是女,英语课上,写不出从一到十的单词……面对这种状况,怨天尤人是无用的。孔子说:因材施教。但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仍沿袭多少年前的传统,重理论,轻技能,科目齐全,内容丰富,难度较大。学生上课象听天书,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刚开始还勉强支撑,时间长了,发现收效甚微,意义不大,就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一放而不可收,再想拾起书本就更困难了。
(二)、老师授课方法单一。
面对目前的现实,做为老师,本应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不断探索新情况,及时改变教学策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但事实是许多老师一方面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另一方面,又固步自封,得过且过。一本老教材,一套老教案,一种老方法,不看对象,不讲效果,完成教学任务了事,反正工资照拿,先进照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来就不高,听这样的教师讲课无疑于听催眠曲:要么昏昏欲睡,要么看课外书,听MP3,总之是各行其是。
(三)、校园生活单调乏味。
中专生课余时间多,精力旺盛,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而为了便于管理,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实行了封闭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学生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小小校园。再加上有些学校因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的局限,使校园文化生活十分匮乏,学生课余生活非常单一,学生只能在“教室—食堂—宿舍”一条线上辗转。这种一活一死、一动一静的强烈反差使中职生觉得心情格外压抑,生活死气沉沉,难以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
(四)没有升学压力。
人是有惰性的动物,学习又是一件苦差事。没有了升学压力,就很难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一方面,中专生本身自控能力较差,又大多住校,没有了父母的管束,也不再有升学的压力,思想上更容易放松自己,不愿吃苦,贪图享受。学习目的不明确,随波逐流,糊涂过 2 日。另一方面,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考试前都会给学生划重点,这也形成了学生“平时不用功,临考再磨枪”“不用学也能考及格”的思想,助长了学生的厌学风气。
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造成中职生厌学的间接原因。
(一)、网络媒体的影响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四周,网吧遍地开花,对学生构成了很大诱惑。“晚上翻墙出去上网,白天上课埋头睡觉”成了一些学生的生活模式。在很多中专生看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校园的生活很无奈”。除了上网聊天,打游戏外,超级女声的一夜成名,歌星偶像的趣闻也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一谈到学习,却感到枯燥无味、顿生厌烦。
(二)、就业形势严峻使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学习无用。
曾几何时,考上小中专几乎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但时过境迁,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高校的扩招,目前高学历人才充斥市场,就业难成为普遍问题。中专生在就业市场上更是举步维艰。就业形势的严峻使许多中职生一方面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又觉得即使努力也找不到工作,还不如趁衣食无忧痛痛快快玩几年。另外,就业对口率低,不少用人企业对就业人员的素质和学历要求不高,初中、中职、高职毕业生同在一个单位上班,造成部分学生上不上学、学不学习都一样的想法。现在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新的、可怕的读书无用论。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解决学生厌学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管齐下,重塑人格,提升尊严,恢复信心。
“先做人,后做事”历来是许多大教育家的共识。没有高尚的人格,就很难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也很难有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行动表现。厌学的中职生就像一棵在成长中缺乏修剪的小树,因为失去了道德规范和纪律的约束而枝蔓横生。他们精力旺盛、生机勃勃却又是非不明,美丑难辩,有了过而不知错,做了恶而不知羞,违了法而不知罪。面对这样的学生,用纪律来严惩往往是亡羊补牢,甚至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逆反心理,进而导致犯罪。雨果说过“办好一所学校,相当于拆掉一所监狱”。中等职业学校应从根本入手,重塑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的尊严意识,恢复学生的学习信心。从学生入学伊始,就利用学生对新环境充满好奇的大好时机,对他们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职业意识教育。通过电影、电视、演讲、报告等多种方式宣传本专业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本专业发展史、本专业在社会体系中的作用及所承担的责任、义务等,让职业的神圣感、使命感、自豪感在一开始就深植学生心田,促使学生迅速确立专业学习目标。还要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文明礼貌、尊师重教、自尊自爱、团结互助等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明是非、辩美丑、懂善恶,并要求学生把对真、善、美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由点滴行为养成习惯,由习惯培植个性。再次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一本好书,犹如和一位名人谈话”。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坐得住,学得进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二、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并不是培养某一行的专家学者,而是要培养充实到各行业生产第一线的实用技术人才。因此过多的系统的理论教学不仅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方面,中等职业学校不妨借鉴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如德、日等国的经验,走“学企联办”之路。在教学之初,就请用人单位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订中来,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减少那些学生不愿学,将来用处不大的课程的教学时数,增加那些和将来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的份量,加强实践技能课的训练和考核,使教师感到教有所依,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教和学的兴趣都必然会大大提高。
三、改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时期学生情况的变化,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厌学的学生,教师如果也报 3 以厌弃之心,只会使情况更加恶化。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某一门课,因为讨厌某一个老师而放弃某一门课的现象在学生中非常普遍。面对学生厌学的严峻现实,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然后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以百倍的爱心发现和呵护学生心灵中仅存的闪光之处,以百倍的艺术处理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百倍的耐心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步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喜悦,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积极搜集就业信息,广开就业门路。
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在实用技术人才需求方面尚存在着巨大缺口。可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学生就业方面是大有可为的。中职学校不仅应在招生方面花大力气,更应在就业方面采取积极措施,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就业希望。学生觉得学有用武之地,自然会产生强大学习的动力。
作者简介:管淑英,女,1972出生,汉族。1989年考入河南大学政治系,1993年毕业至今,一直在洛阳市卫生学校任政治和语文教师,讲师职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联系方式:洛阳市卫生学校政治教研室
邮政编码 471001 电话0379-62167329 4
第四篇:中职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中职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诸如学生厌学,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本文拟对造成中职生厌学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寻根溯源,对症下药,从教学管理、教材改革、教法革新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提出对应的扭转中职生厌学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厌学原因对策
上个世纪80年代,“上小中专”还是许多品学兼优的初中学子梦寐以求的理想。那时的中专学校,面对丰富而优质的生源,精挑细选,优中选优,门槛设得比重点高中还要高。但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迅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优势不再,招生陷入尴尬境地。迫于生存压力,那些学习成绩较差,升高中无望,外出打工年龄又太小的初中毕业生成为各个中专学校争抢的对象。许多学校为吸引学生,不仅将门槛一降再降,甚至使出浑身解数,实行各种奖惩措施来广纳生源。
学生招进校门,新的问题立刻凸现:随着生源素质的急剧下降,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迟到、旷课成为家常便饭,课堂上说话、睡觉、看课外书、听Mp3、玩手机者屡见不鲜。教学秩序混乱,课堂气氛沉闷。正如一位学生在桌子上写的打油诗:“封闭管理如坐牢,学校生活真无聊。老师上课如催眠,枕着书本睡大觉。”校园里难觅孜孜求学、刻苦攻读的身影,经常可见打架骂人、逃课上网现象。学生虚度光阴,学无所得;教师教无成就,打发时日。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之风弥漫校园。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使学生难以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学校今后的发展。因此,研究并解决中职生厌学问题成为摆在各中专学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任何现象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要正本清源,首先要寻根溯源。那么,造成中职生厌学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早期个性形成和人格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偏差是造成中职生厌学的深层原因。毋庸置疑,目前被招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中有大批是中招考试成绩极低(在200分左右)甚至没有成绩的所谓“差生”。他们的特点是知识拥有量少,文化素质低,学习习惯差,在个性或品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我认为,这些学生并不是生来就是“差生”,而是在成长过程中被一系列因素塑造成“差生”的。主要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在早期个性形成和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及时的引导和矫正而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他们逐渐形成不良行为,并产生厌学心理。他们的这种特点早已存在,只不过在中专生活中表现得更加充分。导致这些学生成为“差生”的原因有:
(一)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
因为我国的特殊国情,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实行的是通过应试教育实现的“淘汰式”、“精英式”教育。各级学校共同协作,象一个巨大的筛子,按照统一规格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断的筛选和淘汰。那些不符合规格的学生被无情地淘汰出局,并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因为拖了班级的后腿,他们很容易成为被老师训斥或忽视的对象。“我不行,我是一个坏孩子”的思想渐渐根深蒂固。有人说:“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在体验失败的过程中他们失去了自信,在训斥中他们学会了叛逆和仇恨,在同学的讥笑中他们学会了自暴自弃。笔者曾经对所任教的数百名厌学情绪较明显的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回顾这些学生的成长史,其中许多都有一段向“差生”转变的关键期。他们往往是在学习任务骤然加大,成绩有所下降之时(小学六年级、初 1
中二年级是分水岭),因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帮助和鼓励而开始丧失信心的。有些学生也曾试图奋起,但当他们发现自己已被编入“差班”,成了老师眼中的“另类”时,他们开始放弃努力,随波逐流。正如古语所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许多不良习惯很快养成: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旷课上网、上课捣乱,而坐在教室里认真学习变得越来越不可忍受。
(二)家庭教育的缺陷
在一个班中,厌学情绪最为严重的,往往是为数不多的问题学生,他们不仅不学习,还带头违犯课堂纪律,顶撞老师,有时使整个班级都“鸡犬不宁”。这些孩子是如何成为问题学生的呢?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一项针对学生的调查显示,那些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或者是父母忙于生意,无暇管教孩子;或者是家长性格暴躁,动辄打骂,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而中职生中令老师最为头痛的往往是单亲家庭。这一现象已经是许多老师的共识。这些问题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在他们最需要理解、尊重和关爱的时期,得到的却是孤独和责骂,在他(她)们年少的心灵中,因为没有得到爱也就不懂得爱,因为不被尊重也就不懂得尊重他人;因为父母的不负责任,他们学会了游戏人生。在这些学生看来,学习是沉重的,是不值得追求的,老师也不再是权威的象征,可尊重的对象,课堂上他们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造成中职生厌学的直接原因。
其实,有许多中职生刚入校的时候是怀着重整旗鼓,好好学习的决心的,他们试图开始全新的生活,做个好学生。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他们又一次落败,很快又延续了初中的历史,甚至变本加厉。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
(一)、课程设置陈旧。
一个摆在所有中职教师面前的事实是,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连一些最基本的文化常识都很缺乏。课堂上甚至出现这样一些极端典型的事例:数学课上1/2+1/3=1/5,化学课上,O读作圆圈,语文课上,不知道王熙凤是男是女,英语课上,写不出从一到十的单词……面对这种状况,怨天尤人是无用的。孔子说:因材施教。但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仍沿袭多少年前的传统,重理论,轻技能,科目齐全,内容丰富,难度较大。学生上课象听天书,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刚开始还勉强支撑,时间长了,发现收效甚微,意义不大,就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一放而不可收,再想拾起书本就更困难了。
(二)、老师授课方法单一。
面对目前的现实,做为老师,本应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不断探索新情况,及时改变教学策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但事实是许多老师一方面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另一方面,又固步自封,得过且过。一本老教材,一套老教案,一种老方法,不看对象,不讲效果,完成教学任务了事,反正工资照拿,先进照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来就不高,听这样的教师讲课无疑于听催眠曲:要么昏昏欲睡,要么看课外书,听MP3,总之是各行其是。
(三)、校园生活单调乏味。
中专生课余时间多,精力旺盛,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而为了便于管理,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实行了封闭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学生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小小校园。再加上有些学校因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的局限,使校园文化生活十分匮乏,学生课余生活非常单一,学生只能在“教室—食堂—宿舍”一条线上辗转。这种一活一死、一动一静的强烈反差使中职生觉得心情格外压抑,生活死气沉沉,难以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
(四)没有升学压力。
人是有惰性的动物,学习又是一件苦差事。没有了升学压力,就很难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一方面,中专生本身自控能力较差,又大多住校,没有了父母的管束,也不再有升学的压力,思想上更容易放松自己,不愿吃苦,贪图享受。学习目的不明确,随波逐流,糊涂过
日。另一方面,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考试前都会给学生划重点,这也形成了学生“平时不用功,临考再磨枪”“不用学也能考及格”的思想,助长了学生的厌学风气。
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造成中职生厌学的间接原因。
(一)、网络媒体的影响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四周,网吧遍地开花,对学生构成了很大诱惑。“晚上翻墙出去上网,白天上课埋头睡觉”成了一些学生的生活模式。在很多中专生看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校园的生活很无奈”。除了上网聊天,打游戏外,超级女声的一夜成名,歌星偶像的趣闻也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一谈到学习,却感到枯燥无味、顿生厌烦。
(二)、就业形势严峻使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学习无用。
曾几何时,考上小中专几乎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但时过境迁,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高校的扩招,目前高学历人才充斥市场,就业难成为普遍问题。中专生在就业市场上更是举步维艰。就业形势的严峻使许多中职生一方面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又觉得即使努力也找不到工作,还不如趁衣食无忧痛痛快快玩几年。另外,就业对口率低,不少用人企业对就业人员的素质和学历要求不高,初中、中职、高职毕业生同在一个单位上班,造成部分学生上不上学、学不学习都一样的想法。现在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新的、可怕的读书无用论。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解决学生厌学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管齐下,重塑人格,提升尊严,恢复信心。
“先做人,后做事”历来是许多大教育家的共识。没有高尚的人格,就很难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也很难有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行动表现。厌学的中职生就像一棵在成长中缺乏修剪的小树,因为失去了道德规范和纪律的约束而枝蔓横生。他们精力旺盛、生机勃勃却又是非不明,美丑难辩,有了过而不知错,做了恶而不知羞,违了法而不知罪。面对这样的学生,用纪律来严惩往往是亡羊补牢,甚至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逆反心理,进而导致犯罪。雨果说过“办好一所学校,相当于拆掉一所监狱”。中等职业学校应从根本入手,重塑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的尊严意识,恢复学生的学习信心。从学生入学伊始,就利用学生对新环境充满好奇的大好时机,对他们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职业意识教育。通过电影、电视、演讲、报告等多种方式宣传本专业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本专业发展史、本专业在社会体系中的作用及所承担的责任、义务等,让职业的神圣感、使命感、自豪感在一开始就深植学生心田,促使学生迅速确立专业学习目标。还要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文明礼貌、尊师重教、自尊自爱、团结互助等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明是非、辩美丑、懂善恶,并要求学生把对真、善、美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由点滴行为养成习惯,由习惯培植个性。再次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一本好书,犹如和一位名人谈话”。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坐得住,学得进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二、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并不是培养某一行的专家学者,而是要培养充实到各行业生产第一线的实用技术人才。因此过多的系统的理论教学不仅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方面,中等职业学校不妨借鉴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如德、日等国的经验,走“学企联办”之路。在教学之初,就请用人单位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订中来,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减少那些学生不愿学,将来用处不大的课程的教学时数,增加那些和将来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的份量,加强实践技能课的训练和考核,使教师感到教有所依,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教和学的兴趣都必然会大大提高。
三、改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时期学生情况的变化,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厌学的学生,教师如果也报
以厌弃之心,只会使情况更加恶化。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某一门课,因为讨厌某一个老师而放弃某一门课的现象在学生中非常普遍。面对学生厌学的严峻现实,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然后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以百倍的爱心发现和呵护学生心灵中仅存的闪光之处,以百倍的艺术处理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百倍的耐心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步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喜悦,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积极搜集就业信息,广开就业门路。
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在实用技术人才需求方面尚存在着巨大缺口。可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学生就业方面是大有可为的。中职学校不仅应在招生方面花大力气,更应在就业方面采取积极措施,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就业希望。学生觉得学有用武之地,自然会产生强大学习的动力。
作者简介:管淑英,女,1972出生,汉族。1989年考入河南大学政治系,1993年毕业至今,一直在洛阳市卫生学校任政治和语文教师,讲师职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联系方式:洛阳市卫生学校政治教研室邮政编码 471001电话0379-62167329
第五篇:探讨中职生流失成因及控流对策
探讨中职生流失成因及控流对策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控流、就业工作都应该是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千家万户,更是我们教育者应深入研究的课题。【关键词】:中职生 流失原因 控流对策
俗话说:“职业学校招生难、控流难、就业难。”招生难不言而喻,能把招进来的学生留住,也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研究的一个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流失率高,不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声誉,而且给国家财政投入和教育教学资源带来严重浪费。流生问题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控流工作是需要全社会关注的工作。笔者通过多年职校教育从多方面多层次来分析流失成因和对策。
一、中职生流失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
1.家庭经济困难导致部分中职生流失原因之一
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憧憬着能通过教育改变孩子的前途,把孩子送进学校。中职生在学校里除了能得到国家、省补贴的部分资金外,每学期还需承担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书本费、杂费、住宿费和每个月三四百元的生活费等开支。而这些开支对部分困难家庭来说,是笔沉重的经济负担,家长只好选择让孩子辍学打工,导致部分中职生离开学校。
2.父母的短视行为亦是导致部分中职生流失的原因之一
一些家长在对待小孩读书问题上,只算眼前经济帐,缺少长远目光,致使部分中职生流失。例如,受到周围外出打工孩子现实状况影响,看到他们一般状况下每年几千甚至上万元的赚着,听他们谈论着打工的经验,在打工时不需要证书,相反在校读书时还要浪费几千甚至上万元,算来实在不划算。再加上部分外出打工同学回乡时的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及对外面精彩世界的宣传等。一些学生、家长就经不住着眼前既得利益的诱惑,就纷纷辍学加入打工洪流。
(二)学生方面
部分中职生流失从学生自身方面看也有一定的诱因。
1、认识偏差。部分同学受到错误观点的干扰,无法认同中职较,认为中职校不是什么正规的学校,在那里只是浪费时间,学不到任何东西,早日离开学校就早日解脱。
2、心理承受能力差。现在有些中职生本身成绩较差,心理承受力又不强,再加上部分同学任性,所以一旦在学校遇到挫折就逃避,有些学生就选择离校辍学。此外,还有部分同学看到其他同学的不良表现心存畏惧而辍学,所以中职生的心理引导非常重要。
(三)学校方面 1.中职校的教学模式陈旧,考核模式死板。笔者从事中职教育多年,所了解的情况是,大部分职校教育普高化,课程设计依然是普高模式,把职校办成对口高考校,让职校学生和普高学生拼刺刀、进大学,并引以为荣。考核老师和学生依然以分数为准绳,所以课堂上不停的灌输知识,不停地进行周练、月考。随着知识越深越广,学生越考越没有信心,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而辍学。2.学校师资力量比较弱、实训资金投入不足。最近几年,省市县虽有奖学金、助学金等各种形式的补助,但是对老师和学生的技能培训资金投入依然显得不足,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职业教育的师资部分是从文化课转行过来担当专业教师的,很多教师自己本身就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很难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很难担当起培养合格的技术型人才的重任。所以学生的技能实训水平依然较差,缺少一技之长,毕业后便不能适应企业需要,进了学校却不能学到就业对口的技能,一些中职生选择离校。
3.学校就业出口工作不力。中职学生实习后被送进企业,学校缺少横向联系和跟踪记录。对送进企业后的学生状况不闻不问,有些学生呆的时间很短便被辞退。学校很少关心学生的生存状态,更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素质的人才,缺少和企业的交流沟通,所以学生也很难在企业生存下来。当然对学校的招生控流就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四)社会及政府方面
1.社会及政府的导向依然不力。政府依然没有从法律层面上重视起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承担着社会功能,一方面部分差生一旦流入社会他们本身没有技能,不能谋生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许多行业职业应有行业准入资格证而国家并没有监督、执行到位,现在不管有无资格证都可进入,甚至有些企业在招收未成年人就业,导致国家教育体制下的职业教育变得可有可无,导致中职教育在部分家长和学生那里失去魅力。
2.政府资金投入依然不足。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中仅仅投入资金建校舍,发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便行,如果政府投入不足,还可以以各种形式集资、借资、自费弥补不足。中职教育,学生本身家庭条件差、成绩差,学校不可能指望从学生那里借资集资。因此需要政府更多投入,不仅基础设施、人员工资要投入,还有机器设备、人员培训、技术引进等,而现实中这些投入的不足导致学校硬件软件跟不上,制约职校向前发展,可以说这也是学校留不住学生的原因之一。
二、中职生控流的对策
如何有效预防中职生流失,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共同关注,特别是政府与学校,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生为本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一)强化政府和社会导向功能
1.政府和社会导向力度需加大。政府和社会应严格实行行业职业准入制、资格证制、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企业用工要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从下游堵住企业用工不规范的现象。2.政府资金投入亟需加大。政府在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前,应首先将中职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从源头上减去学校、学生负担。对困难学生,优秀学生实行助学金、奖学金、伙食补助制。对学校资金实行专项资金专项使用,特别是实训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改造和引进资金不能被挤占和挪用,确保学校学生实训有一流的设备和人才。
(二)及时推进中职校自身改革
1.改变传统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及传统的对老师和学生的考评考核机制。由于中职生来源复杂与特殊,成绩相对较次。学校应以技能课与综合素质为主,文化课为辅。少考试多实训,少见较次的成绩,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立于主人翁的地位,重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对学校有认同感。
2.开设多样化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应积极探索课程教学多样化。这些课程可以涉及法律、近现代史、乡土地理、礼仪、军事知识、急救知识、应用文、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财会税务常识、棋类、球类等等。这些课程可以用必修课形式,也可以用讲座等选修形式,让学生对课程有新鲜感,提高学生的综合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决的途径可以有:一是从企事业等单位选调符合要求的人员到学校任教,二是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或到条件好的实训基地进修,三中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注意培养和造就一批“双师型 ”、“创新型”、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4.加强学生心理引导、德育教育。学校要组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同时要改进思想教育方法,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教育学生或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要讲究工作方法,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决不能用过激的言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5.加强学校常规管理,严防打架斗殴、抢劫勒索等事件在校园内发生。学校必须对不服管教、屡教不改、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典型学生给予严肃处理,以净化校园环境,确保学生在校园有安全感。
6.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调动学生积极性。班级每周应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年级部之间可以组织定期的球赛、棋赛等各种活动,学校还应该从大局有计划地安排每学期的法纪教育大会、运动会、国庆晚会、元旦师生联谊会、校园艺术节、专业技能展示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等优良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展示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增强对学校的凝聚力。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祭扫烈士陵园,帮助孤寡老人,清扫公共场所等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的需要。
7.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学校应该实行与家长定期联系的制度,可以以通讯的形式,也可以邀请家长参加以学生表演为主的班会、艺术节、技能展示会等,从而加深家长对学校的全方位了解。让家长知道小孩在学校的能力成长,加深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
8.千方百计的做好就业安置工作。中职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学生本人更是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关系到学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大局,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的大局。学校不仅要与当地企业、外地企业搞好横向联系,还要确保学生送得出留得住,更要搞好跟踪记录,了解学生的生存状态,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企业需求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素质的人才,才更有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对口培养,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当然,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学校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这种教育最好在学生入学时就进行灌输培养。
三、做好控流工作的意义
中职生的流失问题是各中职校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仅应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中职校的高度重视,还应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因为这些流失群体如不及时疏理,必将影响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阻碍现代化的进程,还会为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只有做好中职生控流工作,才能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解决中职生的流失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转化潜在需求 [J] 教育与职业,2001.1 【2】陈水生.职业教育研究[M] 天津:《职业教育研究》出版社,2007.10 【3】张明.沿海企业与科技[M] 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社, 2005.12 【4】周倩.论高校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5】周锦成.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思路[J] 江苏高教,2005.2 【6】邵振丽.关于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的若干思考[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