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史艺全
摘要:中小民营企业是目前我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是区域发展中最活跃、最具优势的经济成分。可以说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稳定与否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当下影响中小民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严重的员工流失现象。员工流失不仅带走了企业的商业和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关系,使企业蒙受很大的直接经济损失,还会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重置成本,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而且还会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本文将从这一现象出发,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寻找预防和杜绝这一现象的措施。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
员工流失
分析与对策
作者简介:史艺全,男,白城师范学院 2010届 经济管理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科毕业生。
一、引言
(一)经济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和科技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以人为本,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是由人来完成的,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因而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了企业能否长足发展和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源泉。而由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种种缺陷所导致的员工流失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与壮大的最主要障碍。
(二)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概况
据全国工商联《在全国工商联十届三次执委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9月,全国登记注册的中小民营企业已达到718.5万户,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70%左右,注册资本13.6万亿元。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总额的58.9%,税收的46.2%和出口总额的62.3%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创造的。民营企业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是区域发展中最活跃、最具优势的经济成分。可以说民营企业发展的稳定与否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重要因素之一。而当下影响民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严重的员工流失问题。员工流失不仅造成了民营企业管理上的严重桎梏,有些核心员工在离开的同时也带走了企业的商业和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关系,使企业蒙受很大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重置成本,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会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
二、中小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现状及影响
(一)现状
员工流失是指企业组织内部人员在组织不愿意的情况下个人主动离职的现象。员工离职率可以用来衡量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稳定程度。员工流动的合理幅度在10%—20%之间,适度的员工流动可以维持企业组织内部的“新陈代谢”,以保持组织的效率与活力,但员工流动如果过于频繁,往往会造成企业人力资源上的“入不敷出”,造成严重的员工流失。据《2007中国企业员工离职率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许多行业都存在着严重的员工流失。比如在传统制造业中,操作类人员离职率达到了31.5%,生产管理类为27.1%;金融业中,中层管理人员的离职率达到28.3%,远高于高层管理人员的12.6%和一般员工的20.7%;物流服务业,员工离职率达到29.7%;互联网行业,员工的平均离职率为25.8%,平均任职时间不足2年;销售、网站运营和设计岗位的员工离职率均超过25%。
(二)影响
1.直接影响。员工流失不仅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管理上的严重桎梏,有些核心员工在离开的同时也带走了企业的商业和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关系,使企业蒙受很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如2004年9月深圳化为公司三名技术人员的流失引起的核心技术泄露,造成了公司的很大损失。再如,原乐华(空调)公司常务副总梁伟2004年10月上任长虹空调中国营销二把手后,直接促使10多位乐华旧部“空降长虹”,致使乐华公司的销售业务急剧萎缩。
2.间接影响。首先,员工流失会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重置成本。员工流失后,企业必然会另外招聘人员来补充岗位的空缺,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物力来对员工进行开发和培训。其次,有些流失的员工离职时往往都很突然,说走就走了,这样就会影响岗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会给企业造成损失。第三,员工的流失还会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使团队士气涣散,造成企业后备力量不足,甚至造成企业声誉的破坏。
三、员工流失原因分析
(一)员工自身因素
1.员工个人的气质与个性
(1)气质。按照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特所提出的基于人的4种体液的气质学说,可以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每种气质类型的人均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一般来说,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性格表现的比较外向,善于交际,不满足于现状,跳槽和流动的可能性就大;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性格表现比较内向,对现状的忍耐程度较大,跳槽和流动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2)个性。个性是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如果说气质是天生的,那么个性更多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个性的表现多种多样,一般来说,争强好胜的人相信自己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热衷成就,渴望成功,不怕困难,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取得成功,自主流动的可能性就相对比较大,一旦获得更好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就会毫不犹豫的跳槽,另谋高就。相反,那些依靠性和外求性比较大的人,他们相信命运,相信运气,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不相信自己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改变不如意的处境,对现状的忍耐力较大,自主流动和跳槽的可能性也就很小。实用主义者讲求显示和实际,只要上司对他好便不会离开公司。感情用事的人自控能力差,心直口快,说到做到,只要稍有不满就会选择离开。个性沉稳的人一般都很理智,没有十足的把握找到更好的工作和职位之前绝对不会离开。
2.员工个人的年龄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的年纪与流动性成反比关系,即年纪越小,流动可能性越大,年纪越大,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小。年纪小的员工,往往年少轻狂,对自身的认识有些局限,认为年轻就是资本,没有什么不可以,不安于现状,跳槽和流动很频繁。25岁—35岁的人跳槽最频繁。年纪大的员工,随着社会资历的加深,变得成熟老练,比较安于现状,不喜欢来回折腾,跳槽和流动的可能性也很小。就工龄而言,《2007中国企业员工离职率调查报告》显示,员工流失在几个特定的工龄段更容易出现,初涉职场未满2年的时间段是员工流失的高发期;工作5—8年的时间段是员工流失的另一个高发阶段。
3.员工个人家庭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择业观念和家庭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配偶双方对家庭成员的工作价值和非工作价值的意义也有了新的看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看重职业是否稳定和安全,为了追求较好的生活环境,为了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了避免和解决与配偶的两地分居,照顾父母,支持配偶的职业生涯发展等,甘愿放弃原本自己很满意的工作岗位。
4.追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5个层次的需要是由低到高依次排列的,当人的某一级的需求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求,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个人持续努力的内在动力。如果员工在所在公司实现不了内心的某种需求时,或者说一个组织所提供的职位满足不了员工更高级的需求时,员工内心就会觉得没有挑战,没有成就感,情绪会受到压抑,心里会感觉不痛快。当这种不满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员工就会开始在外面寻找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最终离职或跳槽。
5.员工个人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
对于那些刚刚走出大学校园初涉职场的学生员工,他们一般都不满足于从事一般事务性的工作,渴望获得一个能充分展现个人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他们非常重视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时也很重视自己的工作成果。非常在意他人、家人、组织以及社会对他和他所从事的工作的评价。强烈希望得到同事、领导以及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如果不能达到充分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得不到期望的认可和尊重,就会选择离开。
(二)企业内部因素
1.中小民营企业内部人事管理制度不规范
在我国,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的家族式管理,企业内部的重要职位都由老板及其家族成员占据。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内部自然地形成了两个群体的对立,即企业主家族成员与外来非家族员工的对立。在企业主眼里,企业只是其家族谋取利益和创造财富的工具,员工只是暂时为企业服务的对象,把员工简单地看作是“经济人”,即认为员工是完全为了钱才来公司的。在此情况下,外来员工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反正出头无望,只要还过得去,就得过且过,一边干着一边再另谋高就吧”。在这种打工者的心态的干扰下,员工所做的干着都只是为了取悦于老板,让老板满意,完全按老板的指令和意思去行事,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自我尊重也得不到满足,跳槽和离职也在情理之中。
2.薪酬设计不合理,缺乏激励
就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来看,薪酬的不合理是导致员工流失的最主要因素。薪酬设计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不具有外部竞争力、内部有失公平、福利计划极不完善、薪酬缺乏弹性和活力、工资水平达不到员工的期望标准。据《2007中国企业员工离职率调查报告》显示,大约四分之三的受访员工表示,如果薪酬福利好的话他们愿意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愿意长时间工作和愿意忍受讨厌的同事和上司。还有,薪酬水平高出同行业平均水平15%的企业,员工流失率比薪酬水平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大约低岀20个百分点。这就是说,薪酬设计的越合理,福利越好,激励性越强,员工的流失率就越低。
3.岗位职责设计不合理,导致员工负担过重,压力过大
据调查,我国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内部都存在超时超点和超强度工作的现象,而且大多数企业不计发加班加点工资补偿,只有极少数的给额外补贴,但比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的标准相差很远。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工作岗位职责设计不合理,有的甚至没有规章制度。老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对工作时间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加班加点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员工经常处在一种高度紧张、高度压力的工作环境中,身心疲惫不堪,只要一有机会就会跳槽离开。
4.中小民营企业缺乏长远战略规划,致使员工缺乏职业安全感
与国有企业和大中型民营企业相比而言,中小民营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经营目标的短期化倾向明显。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目标的短期化决定了其经营行为的短期性,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就像游击队,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大部分企业在市场上只要逮着一个机会便迅速下手,获利之后便马上撤出转移,寻找下一个目标。这种经营策略的短期性和随意性使员工看不到企业的未来,感觉企业有今天没明天的,加上中小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本身就低,从而使员工缺乏对企业的信赖度和自身职业的安全感,遇到更好的机会就会跳槽离开。
5.企业文化建设落后
企业文化简单的说就是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相当滞后,还未形成一种互助关爱,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氛围。有些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仅仅是一种口号或一种形式,对企业文化的本质和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因而在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战略的过程中重形式轻实质,过于教条主义,对员工个性尊重不够,所倡导的企业文化很难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和接受,激发不起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信心。企业文化的缺失造成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不足,最终导致员工流失。
6.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沟通不畅
畅通而有效的内部沟通,有利于信息在企业内部的充分流动和共享,有利于提高组织工作效率,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有利于促进企业文化形成。在我国,由于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都实行传统的家族式管理,企业主集权于一身,独断专行,企业内部沟通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命令式的沟通,沟通机制非常不完善,沟通效果非常不理想。企业高层身居要位的大部分都是企业主家族成员,很少与基层员工进行交流,不太顾及员工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而员工也不敢轻易找这些“皇亲国戚”说事,怕得罪了他们担待不起,净捡好听的说,往往只报喜不报忧。这样就会造成“当官的不知民间疾苦”和“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的局面,“老百姓”与“当官的”之间的矛盾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解决,最终导致劳资双方关系恶化和不可调和,造成员工流失。
(三)组织外部因素 1.宏观环境的变化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宏观择业环境的改变,尤其是人才市场的发展,以及各种有利于人才流动的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出台,为人才流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保证。现行劳动人事制度推翻了传统的雇佣终身制,建立了人力资源双向选择和自由流动的人才管理机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涌现岀了很多新兴的职业,使得人才有了更多的择业范围和择业自由,还有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人才的流动也起了鼓动和促进作用,增加了人才流失的可能性。
2.企业之间激烈的人才争夺,互挖墙脚
为了控制经营成本以保证利润,企业在都想聘用立即能够投入工作的人,都不愿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开发,于是只好去其他公司挖墙脚。这样便出现了中小民营企业之间激烈的人才争夺大战,竞相抛出诱人的饵,不惜以高薪、高职加以利诱。这样中小民营企业之间频繁的员工流动也就不足为怪了。
3.产业结构的变动
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使员工从一个产业转向另一个产业。比如近年来国家为了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和强化粮食储备战略,为鼓励粮食生产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从而使许多人投资农垦进行商品粮的生产。许多在中小企业打工的农民也卸职归农,从商业转向农业。新兴产业的出现也会吸引众多其他从业人员涌入该产业。比如,陕西省榆林市近年来成为举国闻名的能源新都,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伴随着能源大开发,在新兴的能源化工业、能源开采业、能源运输业等行业的大部分员工均来自其他行业的供职人员。
4.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水平的高速度发展对人才及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才或从业人员具有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人才具有更加专业和良好的素质,这样就迫使一部分在职员工离职重新学习或接受专业进修。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规模后,必然会带动该地区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并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必要的支持。这些地区的公共事业单位工资待遇好,社会福利多,工作稳定,社会地位也较高,对人才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应聘这些单位的职员一旦被录取便会毫不犹豫的辞掉原来的工作,从而造成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失。
四、中小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对策
(一)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导向,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它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必然选择。中小民营企业应当合理地充分吸收现代企业制度的先进管理理念,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己的科学管理体制。
1.两权分离。两权是指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中小民营企业要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克服传统家族式的人事管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人力资源的设计和岗位分析,实行科学的管理手段,杜绝任人唯亲。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弊端,就必须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聘用优秀的企业经理人,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企业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统一起来,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还要科学的进行组织机构的划分和设置,实现精简性和完整性的统一,在设置上既要保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又能相互监督制约。
2.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制度从源头上规范了企业用工行为准则和员工的工作职责范围,这样就避免了员工超时超点超强度工作的可能性。劳动合同制度还规定了劳资双方解雇或离职的程序,双方可以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因解雇或离职给双方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劳动合同制度还是劳动社会保障的基础工作,通过劳动合同,员工可以获得具有法律保障的劳动报酬、休息休假机会,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权利,可以大大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从而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减少员工流失。
3.合理的薪酬水平。薪酬达不到期望标准是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薪酬是员工工作的最重要动机之一,也是员工工作的最主要心理期望。如果薪酬水平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薪酬就不具有外部竞争力,员工就会离职,另谋高就;如果薪酬水平达不到员工心理期望标准,员工会认为是对自己能力的贬低与不认可,一有更好的机会就会选择离开;如果内部薪酬福利分配不公平,也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员工流失;如果薪酬制度缺乏弹性和活力,员工的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就会降低,不利于员工智能和才华的充分发挥,也会导致员工流失。因此,中小民营企业要想控制和降低员工流失率,就应该对同行业薪酬标准进行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薪酬策略,将自己的水平保持在同行业平均水平偏上的地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员工的个性实行具有弹性和活力的薪酬制度。
4.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通过科学有效的企业内部沟通体系,以保证企业内部信息的充分流通和共享,从而保证企业内部工作效率,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吸引力,避免员工流失。另外还要特别注意跟员工的感情沟通,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使员工感觉被关爱、被重视,从而满足交际和归属的需求,保证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有效减少员工流失。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步推进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于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对于预防和减少员工流失具有很大的作用。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实施企业文化战略的时候不能急于求成,要分层次,有步骤的逐步推进。1.培育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由于企业中的每个成员的资历都不尽相同、生活环境不一样、受教育的程度也不相同等原因,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千差万别。企业共同价值观念的培育是通过教育、倡导和模范人物的宣传感召等方式,使企业职工扬弃传统落后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念,并形成共识,成为全体职工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2.坚持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文化以人为载体,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者。企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指企业家和管理者,也体现于企业的全体员工。企业文化战略实施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做到一切以人为本。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首先是企业的全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一致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向心力,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
3.构塑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精神构塑是在企业领导者的倡导下,根据企业的特点、任务和发展走向,使建立在企业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内在的信念和追求,通过企业群体行为和外部表象而外化,形成企业的精神状态。企业领导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行业现状确定企业精神所要传达的理念;然后将之归纳为简练扼要、富有感召力的文字表达或口号,形成特色以便加强印象;然后在企业内部进行教育和推广,引导大家的认同感,逐渐地被员工所接受;企业领导要逐步地对零散的价值取向进行概括、提炼、推广和培育,使之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精神。
4.树立正确的经营哲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企业经营哲学是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方法论原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确立企业哲学,需要经营者对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特点进行全面的调查,运用哲学观念分析研究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经营理念,并将其深透到员工的思想深处,变成员工处理经营问题的共同思维方式。企业经营哲学通常应在代表企业精神的文字中体现,这不仅有利于内部渗透,而且也便于顾客识别。
(三)加强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员工流失预警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和科技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组成部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以人为本,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是由人来完成的,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因而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源泉。因此,在现代社会,企业要想拥有稳定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就必须把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纳入企业战略规划范畴,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投入,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记录全面完整的员工信息,定期对这些信息进行更新和补充,以便随时掌握员工的现实需要和思想动态,从而制定针对员工个人的管理策略。
每一次员工流失事件都是经历了很长的积累过程,由于管理者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得矛盾越累越深,最终不可调和,进而导致员工流失。所以要将员工流失的预防和控制问题纳入日常议程,建立员工流失预警机制,这就需要保证企业内部信息流动的及时和畅通,定期对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行调查和评估,及时了解员工的动态和心态,防患于未然。企业还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动态分析和管理,将有流失意向的员工列为特别管理对象,可以一面考虑如何将员工流失的损失降到最低,一面对其加以规劝和利诱,争取将其稳定下来。
参考文献:
[1]贺翔,杨柳,中小民营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流失问题探讨,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第22卷,第6期,P116-118 [2]杨彬彬,民营企业核心员工流失问题的研究,经济师2008(5),P177-179 [3]陈群平,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经济师》2005(5)[4] 朱研,如何解决民营企业员工流失问题,《商业时代》2004·第11期,P22-23 [5]陈汉辉,关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几点思考,《市场周刊》2007年12月号 [6]刘群慧,民营企业知识员工流失的心理契约分析及管理策略,《现代管理科学》2007(5),P106-107 [7]梁平,周春兰,企业核心员工流失的影响、原因及对策,《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8),第23卷第8期P33-35 [8]2007中国企业离职率调查报告
http:/files/qggsl/bgt_gzbg/200912/17205.html [10]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国家统计局,《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http://baike.baidu.com/view/436895.htm?fr=ala0_1
Abstract:The small and medium 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been the most energetic economic growth point in our country, as well as the most active and advantageous economic components.Their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have obviously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However,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s the small and medium private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is the employee drain.Those staff take away not only the enterprise’s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secrets, but also the clients, which result in huge direct economic damage.What’s more, this phenomenon also add the cost to reset the human resources, barricade the succession and quality of work and do harm to the royalty and stability of those staff who are still on service.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start with the phenomenon, analyze the inherent reasons and try to find out som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stop it.Keywords:small and medium private enterprise
employee drai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指导教师:张福臣 讲师
第二篇:论中小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背景分析及对策
论中小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背景分析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 知识型员工 流失 保留
论文摘要:知识型员工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资金和实力等条件的限制,中小民企在知识型员工的保留上存在着很大困难,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对企业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在对中小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现象相关背景进行分析后,提出中小民企应正视自身实力,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合适的 环境,为知识型员工长期留在本企业做出最大努力。
0 引言
随着知识 经济 时代的到来,人力 资源 已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而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最重要、最珍贵的一部分——知识型员工,更是因为拥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第一要素——知识而在人才 市场 上倍受瞩目,成为众多企业争夺的对象,由此也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知识型员工的流动问题。适当、有序的流动不仅有利于知识型员工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但目前许多企业面临的问题是知识型员工的流动过于频繁,或者说知识型员工的保留比较困难,这就影响了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进而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影响。这种现象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尤为严重,由于自身实力的束缚以及 社会 舆论的影响,而难以成为知识型员工的久留之地。那么,如何尽自身最大的力量创造更适宜的环境来保留已经成为“自家人”的知识型员工就成为中小民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知识型员工流失相关背景
1.1 知识型员工的定义 关于知识型员工的定义,或者说关于知识型员工的识别有着多种表述和方法。美国管 理学 大师彼得·德鲁克最早提出知识型员工这个术语时,意指“那些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他们生产的不是物质产品,而是知识和思想”,“他们是一种全新意义的资源”。还有一种被广为引用的是加拿大远景 艺术 公司总裁Horibe女士在她的Managing Knowledge Workers一书中将知识型员工定义为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这个定义是将脑力劳动的成分作为界定知识型员工的主要标准。各种定义只是由于出发点不同,总体来说,知识型员工应该是指这样一群人:①他们从倾向和职业上说,主要从事脑力劳动而不是从事物质生产;②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独立性和创造性;③他们的工作过程是他们对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创新性运作的过程,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或智力使价值得以实现,这也是知识型员工和非知识型员工的主要区别。
1.2 中小民企知识型员工过快流失的原因 首先,知识型员工固有的流动意识。知识型员工拥有企业所缺少又迫切需要的经济要素——知识资本,知道知识资本对公司经营的重要性,因而对传统的雇佣关系提出了的挑战,他们不担心自己的生存问题,因此一般不愿意长期与某一企业,特别是中小民企保持雇佣关系,有着相对较高的流动意愿和条件,对组织的忠诚度较低,而
在应对知识性员工流失这一问题时,作为中小民营企业,资金实力是其最大的软肋,在物质报酬上无法与其他性质大中型企业抗衡的前提下,认清自身优劣势,树立高度的保留意识,实事求是地选聘员工,针对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征,利用有限的资源,采用迂回策略来达到本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最大满意度。此外,政府也应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助民企一臂之力。
2.1 树立保留意识 吸引人才这一理念似乎已经根植于每个企业经理人心中。谁都知道,企业要想发展,人才是关键。于是,各大企业使出各种招数去招聘高层次员工,在员工进入企
业之前给予不切实际的高承诺。鉴于当前人才 市场 供大于求的现状,相当数量的知识型员工也涌入了中小民营企业,对于向来人才紧缺的民营企业来说似乎是个很好的现象。然而,必须正视,盲目繁荣的民企人才库却充斥着更大的“泡沫”现象。由于传统观念上对民企的弱视,使得知识型员工当初进入时便有屈尊的 心理,心态不稳,加上中小民企条件限制,当初开出的优厚待遇往往不能最终实现,当知识型员工意识到这一点时,便会毫不犹豫地马上走人。“招人容易,留人难”。因此,作为企业的 管理 者,首先必须树立“人才保留”的观念,在招人时就需要明确自身有没有能力留住该人,能留多久的问题。如果说政府事业单位以其稳定和体面,大型外企、国企和民企以其优厚待遇来纵容其高消费人才,但是中小民营企业却没有任何资本。中小民企必须从本企业科技含量、研发条件以及能给与的生活保障上去实事求是地确定选聘者的层次和数量。其次,当确信该应聘者真正愿意效力于企业,并且企业能够满足其所求而将其纳入麾下成为企业内部员工之后,必须逐步实践当初允诺的所有条件。最后,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最好能适时给与一些意外的“小恩小惠”,使其对未来产生更大的期望,进而愿意长久留下来。
2.2 把“德”放在第一位 诚然,“才”是越高越好,但是有才无德的危害却远远大于有德无才。因此,企业在招聘知识型员工时不单要关注“才”,更要把“德”视为衡量人的第一要素。这里的“德”主要是指诚信和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2.2.1 “诚信”是民营企业选人的基本要求 在国外,应聘者因自身原因跳槽到另一企业应聘,往往会被认为对企业不忠诚而遭到拒绝。企业选人应把考察一个人是否诚信放在首位。知识型员工如果缺乏诚信,一旦他们掌握了企业的核心技术、商业秘密或熟练操作技能就会为了谋求个人更大的自身利益而“跳槽”。这无疑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言而喻的消极影响,有时甚至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
2.2.2 “有责任心”是民营企业选人的关键所在 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无论分配他何种工作都会认真负责地做好,这对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产品的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反之,缺乏责任心的人,哪怕拥有更高的知识,也不能保证工作质量,不仅影响企业的信誉,也会增加企业的生产 成本。
2.3 优良的待遇设计 有关 调查 显示,较高的物质回报仍然是知识型员工的首要追求目标,知识型员工的流动仍然和报酬因素密切相关。但是,正视中小民企自身实力,由于规模与资金的限制,过高的薪酬将大大增加企业成本,是中小民企所难以承受的。那么只能另辟蹊径,在待遇设计上提高自身吸引力。首先,让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知识型员工分享企业利润。作为知识资本的拥有者,知识型员工对企业来说已经不是普通的打工者,而是企业的 投资 者、股东,拥有对企业利润的分配权,知识型员工的收入不仅仅是薪水加奖金,而应该包含员工根据自己的知识资本在企业资本中的比例而获得的利润分享。这种分配方式体现出企业对知识的重视,提高了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使他们感觉倍受尊重。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员工的薪酬通常由三大部分组成:基本薪酬、浮动薪酬、福利。在总体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薪酬结构,也就是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将对员工的满意度和努力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在较低的薪酬水平下,好的薪酬结构可能比高的薪酬水平有着更好的效果。第三,自助型的福利计划。以满足员工的个体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出若干种不同的福利计划,由员工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就像自助餐一样,因为毕竟只有员工本人能够真正清楚自己的需求。特别是知识型员工较为关注的弹性的工作时间、较多的培训机会等应成为候选的福利内容之一供其选择。
2.4 注重知识型员工的精神需求 相比一般员工,知识型员工的需求除了金钱物质外,对胜任感、责任感、成就感、归属感、工作的挑战性、自主权等精神方面的需求更为突出。当物质需求满足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精神需求就逐渐被提升甚至会成为主要的需求。而且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在物质报酬上的软弱,就更应该利用精神报酬来进行弥补。比方说,突破传
统家族化管理的死穴,释放
彼得.德鲁克(美).知识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弗朗西斯.赫瑞比(加).管理知识员工[M].机械 工业 出版社,2000彭剑锋,张望军.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J].中国 人力 资源 开发,1999,(9)文魁,吴冬梅.异质人才的异常激励[J].管理世界,2003,(10)
宋国华.关于台州市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探析[J].中小企业科技.2007,(7)
第三篇:民营企业员工流失分析开题报告
本科生毕业论文
开 题 报 告 书
题目 民营担保公司员工流失与管理问题研究学生姓名学号系别管理学专业人力资源指导教师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研究动态:
选题目的:
目前,随着金融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产生了大量金融衍生行业,大大小小的民营担保公司不断兴起。但最近几年,担保行业频频遇到暗礁,在银行提高授信门槛、监管部门清理整顿之后,行业出现大洗牌,特别是民营担保企业的生存环境愈加艰难,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员工流失率的不断增加。员工流失率不是越高或是越低越好。一般一个企业年员工离职率低于2%或者高于10%即存在问题。年员工离职率低于2%说明该企业有可能是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不强。若年员工离职率高于10%,说明该企业员工处于动荡之中,企业管理存在较大问题。所以,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针对员工流失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民营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对员工流失成因进行分析,然后再以北京DHHT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为例,运用多种方法找出影响员工流失的影响因素,最后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对策来帮助民营担保企业解决员工流失的问题
选题意义:
对民营担保公司员工流失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其意义在于第一能够有效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减少企业的招聘成本、培训成本以及其他不必要的开支。第二能够有效提高客户满意度,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第三能够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担保公司员工流失率太高会导致企业人才整体水平下降,而人才整体水平的下降必然会使得企业竞争力的下降,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必须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第四能够影响企业的运营绩效,新员工的到来,必然会造成企业的平均绩效的下降,制约企业的快速发展。第五能够影响员工的士气,企业中多名员工的离开可能会影响到企业中其他员工的士气以及整个团队的士气。因此,只有在保证民营担保公司中员工的稳定性,才能使得担保公司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关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现状。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Lewin)提出了B=f(p,e),式中:B——个人的绩效,p——个人的能力和条件,e——所处环境。此函数式表示,一个人所能创造的绩效不仅与他的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若果一个人处于一个不利的环境之中(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恶劣,工资待遇不公平,领导作风专断,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等),则很难发挥其聪明才智,也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斯塔西·亚当斯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朱新枝(2009)年分析人才流动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增加企业成本;二是无形资产的流失;三是对企业现有人才的心理冲击。太少 再找两个
二、课题的主要内容:
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提出了论文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员工流失的概念进行解释,并且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第二部分对民营担保公司的发展现状和员工流失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是对民营担保公司员工流失成因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是人员流失对企业的影响——以北京DHHT担保有限公司为例。第五部分是设计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得出的数据,找出影响员工流失的影响因素。第六部分,根据DHHT公司和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提出解决民因担保公司员工流失的对策
三、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
研究方法:
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
撰写提纲: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1.1.2研究的意义
1.2 员工流失的概念及分类
1.2.1流失的概念
1.2.2流失的分类
1.3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1国内研究现状
1.3.2国外研究现状
1.4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民营担保公司发展现状及其员工流失的现状
2.1 担保概述
2.1.1概念
2.1.2性质
2.1.3形式
2.2民营担保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2.2.1 民营担保公司的发展情况
2.2.2 民营担保公司的经营特点
2.3民营担保公司员工流失的现状
第三章 民营担保公司员工流失成因分析
3.1 员工个人原因分析
3.1.1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1.2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3.2 企业原因分析
3.2.1薪酬制度方面
3.2.2绩效考核方面
3.2.3福利制度方面
3.2.4培训制度方面
3.2.5企业文化方面
3.2.6企业制度方面
3.3社会原因分析
3.3.1银行政策的影响
3.3.2对民营企业的偏见
第四章 人员流失对企业的影响——以北京DHHT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为例
4.1 DHHT公司情况及内部管理制度概括
4.1.1 DHHT公司情况简介
4.1.2 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与政策
4.2 公司人员构成以及员工流失情况
4.2.1 公司员工构成情况
4.2.2 公司员工流失情况
4.3 人员流失对鼎恒汇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影响
4.3.1 内勤员工流失对公司的影响
4.3.2 外勤员工流失对公司的影响
第五章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结果分析
5.1问卷设计与实施
5.1.1调查问卷编写说明
5.1.2问卷的设计
5.2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5.2.1内勤员工离职原因报告
5.2.2外勤员工离职原因报告
第六章 针对民营担保公司员工流失的对策
5.1员工流入管理
5.2 企业文化的建设
5.3 完善薪酬管理
5.4建立更为丰富的绩效管理机制
5.5 开展合理的培训
结论
四、完成期限和预期进度:
2014.8.10—2014.8.19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入论文初步研究阶段
2014.8.20—2014.8.27撰写开题报告,开题答辩
2014.8.28—2014.9.8撰写初稿
2014.9.9 —2014.9.30根据论文指导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2014.10.1 —2014.10.31再次修改,定稿,答辩,并按规定格式打印装订并装袋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萧鸣政.《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2]萧鸣政.《工作分析与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3]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4]吴克隆.《薪酬管理》.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5]吴克隆,《绩效管理》.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6]吴克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7]安鸿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年3月第3版
[8]谢晋宇.《雇员流动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9]郭全胜.《人才流动理论、政策与实践》.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
[10]谢晋宇、王英、张再生.《企业雇员流失——原因、后果与控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11]王文俊.《员工流失理论综述》.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
[12]朱新枝.《论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影响》.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
[13]刘永安,王芳.《影响员工离职意向的因素研究》.企业经济,2006年
[14]赵西萍,刘玲.《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的多变量分析》.中国软科学,2008年
[15]白晓军.“员工流失管理”,《经济师》,2004年第2期
[16]吴强.“员工试用期缘何出现高流失率”.《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8期
[17]中国人力资源网.cn
[18]MBA智库百科
第四篇:浅谈民营企业员工流失与管理
浅谈民营企业员工流失与管理
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犹如雨后春笋,遍地皆是,发展迅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也为社会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因其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因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较大的灵活性,使其在获取和拥有优质人力资源上比国有企业有更大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比如,企业主不能把企业与员工的劳动关系放在平等的位置,总认为员工是被管理者,对工作的安排就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哪怕是违法或者侵害员工的合法权益也不例外,辞退员工不是靠制度而是靠老板的心情,不在乎员工的高流失率,不计算员工流失造成的人力成本的增加以及因此带来的其它负面影响。虽然企业人员有合理的流动是正常的现象,但当前民营企业员工流动存在不合理性。首先流失率过高,其次流失人员有较大比例是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因此员工高比例流失,不仅带走了商业、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使企业遭受直接经济损失,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也有的员工因不是正常的工作流动,是出于对原企业的不满或者其他原因,有意的将自己所掌握的商业秘密或者信息泄露给同行业企业,导致竞争对手的增多等不利于市场竞争的因素。
一、员工流失的原因分析
根据本人的工作经验,结合同业人士的交流总结,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一)、不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没有专业的机构和专业的人员配备,内部管理混乱。有很多民营企业其办公室或者其它部门兼管人力资源,1
对工作既不专业也不负责,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注重员工的职业培训和思想教育,更不懂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流程,致使员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在人员配置好工作安排上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特别是有的家族性企业,其家庭成员或者是股东都担任着不同的管理职务,很明显,虽然这些都是老板信得过的人,但是他们不一定都具备管理才能,各自为大,随意性的发号施令,没有统一的步调,安排工作冲突,导致员工夹在其中左右为难,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符合企业要求,即使努力工作,也难以获得认可,这样的工作环境,很容易造成员工的思想情绪压抑,故不愿留下来了。
(二)、不遵守国家相关的劳动法规,不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工作时间和工作任务安排不合理,使员工难以承受多数民营企业存在超时或超强度劳动问题,计件制工人加班按工作量付酬,而一些技术和后勤管理岗位的员工加班,则常常是象征性地发一些加班工资,或不发加班工资。有些关键岗位的管理人员,常常24小时手机开着,随叫随到,法定节假日照常工作,无论是否发加班工资,但毫无疑问,员工的劳动强度明显加大。还有的企业规定加班不加工资,请假休息扣工资等不合理的违法现象。同时,拖欠工资,不注重员工的劳动安全防护和养老等社会基本保险的保障。这主要缘于企业管理的随意性,人为地加大了工作强度,而且严重侵害员工的合法权益。如此的非人性化管理,员工必然选择离开。
(三)、奖罚不分明,处罚多,奖励少。首先是在制度上奖罚制度不健全、不明确,工作做好了是你应该做的,成绩突出了是你自己长能力了。如果工作稍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你不负责任,就会受到处罚或者批评。即便是奖罚制度较完善的企业,其制度条款往往处罚多于奖励。处罚涉及工作任务的数量、工作质量,劳动纪律、事故、损失、行为规范等方面。适当的处
罚和奖励有利于保证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但处罚过多且奖励几乎没有时则适得其反。有哪个员工愿意在一种高度紧张、压力较大的不平等环境下工作呢,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反而低于正常水平。员工长期处在担心被处罚的压力下,工作不可能愉快,也不可能长久,一有机会就全速择离开。
(四)、在其职业生涯中难以实现自我。在过去的计划经济,职务的升迁一般是靠论资排辈儿,现在的市场经济中在国有企业的升迁也不是靠能力,而且多数是靠关系或者金钱。所以会有更多的人为了实现自我,给自己更多的发展空间,选择民营企业。一般来说,人们到民营企业工作,最初约动机是获得较高约薪金,但工作稳定后,就会考虑个人约发展机会和前途问题,每个人都自党或不自觉地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作为企业员工,其职业发展的途径,通常是从低级的岗位或职务向高级和岗位或职务升迁,从简单工作向复杂工作过渡,或从不喜爱的工作岗位到喜爱的岗位等。当员工发现在这个企业做的再好也没有升迁的机会,那些管理岗位或者自己所希望的工作永远都属于老板的亲戚朋友,无法实现其职业计划目标时,他就可能跳糟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其他单位去。
二、减少员工流失的管理措施
根据对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分析,针对上述员工流失的问题,要想留住人才,必须专业化的科学管理,人性化的以人为本的管理,规范化的制度管理,构建和谐合理的管理制度,增强法制意识,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吸引力的企业环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专业的机构和专业的人员配备,科学管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和思想教育。企业管理混乱,员工无所适从,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必须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首先管理者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尽量能做到科学决策、合理分工、有效控制。企业内部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可遵循,给员工安全感。其次在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真正做到科学管理,应建立在明确和落实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劳动者身体素质、文化技能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依照自己的意愿、志趣、天赋条件以及工作需要自由发展,发挥各自的专长。
(二)、遵守国家相关的劳动法规,认真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注重保护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劳动法规是保护员工合法权益的准则,与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果企业不遵守劳动法规,那么,明显的就损害了员工的利益,有的企业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即使签订了合同,要么是霸王条款,要么是不认真履行,常见的是不给员工按规定参保,甚至有的拖欠克扣工资或者是兑现的工资、福利待遇与承诺的不一致。这样,使员工在企业没有安全感。反之,企业把员工的利益好企业自身利益放在同一位置,认真履行《劳动合同》,切实执行劳动法规,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消除安全隐患,这样,员工又有何不留下工作的理由呢?
(三)、建立制度化奖罚机制,奖罚制度要建立在平等有效、赏罚分明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工作分析,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权力与工作标准,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它不仅使每个员工都能明明白白、有条不紊地各负其责,同时也是考核、奖惩等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奖励或者处罚可以确定多种形
式,例如:奖金、奖品、提高个人待遇、晋升职务等,相反的可以批评警告、罚款等适当合理的方式,但是绝对不可以有损害其人格尊严的内容。总之,奖要做到恰到好处,对个人起到激励作用,对团队起到鼓舞士气的效果;罚要做到明明白白,使个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大家起到引以为戒的作用。
(四)、为员工提供更多实现自我的机会,让员工在企业有受人尊重和主人公的感觉。第一、企业应根据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实际要求来制约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提升等具体计划,而在这些规划或计划信息要尽量全面公开,以便员工据此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让员工感到自己在本企业还有发展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员工留任率;第二、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计划。即帮助员工开发各种知识与技能,提供实现个人专长的机会,铺设职业发展的阶梯。使每个员工在了解自己所拥有的技能、兴趣、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尽量使其所长与公司所需一致。使员工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如果能了解员工的个人计划。并努力使之达成目标,就必然使员工产生成就感。没有人会愿意离开一个能不断使自己获得成功的团队。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企业员工流失,使员工队伍得到稳定,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相依的关系,最终使员工依恋并热爱自己的企业,企业和员工实现双赢。
第五篇:浅谈民营企业员工流失与管理
浅谈民营企业员工流失与管理
第一章 民营企业概述
§1.民营企业的涵义
民营只与国有资本企业相对,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均被统称为民营企业。在“公司法”中,是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来划分企业类型的,主要有:国有独资、国 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又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按照上面对民营企业内涵的界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
§2.民营企业的特点
1)、竞争压力大,企业富有创新精神企业主个人强烈影响着企业的战决策
我国民营企业一般规模小,受到的排斥比较多,感受的竞争压力大,从而也比大企业更具有进取与创新精神。企业的设立往往也是根据企业主的技术专长而定的他 的个人选择也深深的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决策。
2)、组织结构灵活但管理制度不完善。
民营企业在其组织结构的安排上也比大企业更具灵活性,表现在管理层次较少,技术人员与非技术人员之间,生产人员与销售人员之间容易沟通。这既便于各种信 息的及时传递,也利于整体参与意识的增强。由于具有灵活机动的经营机制,能对各种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并集中力量进行研究开发,从而能创造出比大企业更高的创新效率。在管理中缺 1 乏健全、规范的制度,或是有制度不执行。现有的制度也常是双重标准,亲信成员在企业中往往地位特殊。企业主与合伙人之间关系不明确,制约监督乏力,从而使经营决策行为缺乏科学、民主性,不是投机心理较重,就是好大喜功、盲目扩张,经营行为随意化,产品质量难以有效保证,成本难以控制,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3)、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企业为了企业生存,在对外吸引人才时,往往不遗余力,以解燃眉之急。但根本上,由于企业的急功近利,往往无法形成类似国营公司的一整套培养体系,导致民 营企业在人才使用方面,始终需要借力于市场环境。当市场环境无法借力时,民营企业往往在原地打圈,无法继续前进。
§3.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现状
1、员工流失率高
据调查,民营企业近几年的人才流失率达30%以上,一些医药生产企业人才流失率竟达70%,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人才以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50天,最长的也不过5年。这样一种状况显然与企业所面临的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不相适应。
针对这些现象,许多民营企业主也采取了较多的改革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改善人才管理方略,但是,收效甚微,许多民营企业还是叫喊着人才难留。究竟如何破解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迷局,如何让企业留住核心人才自然成为 2 眼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课题。
2、人才流失中的骨牌效应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核心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流失往往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其涟漪效应非常明显,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才流失中的骨牌效应,更不用提他们的流失给企业的技术含量、管理质量、人才培育成本、生产率和对企业持续发展带来的恶性影响。从企业微观层面看,人才流失意味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丧失,甚至是企业核心技术与机密的外泄,进而导致产品市场的缩减,这无疑给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人才流失直接引发企业的人才危机,若不引起重视,会发生连锁反应,导致企业发生信誉危机、信息危机、财务危机和经营危机。如不加以控制,最终将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3、员工非正常离职成本高
美国<<财富>>杂志曾研究发现:一个员工离职以后,从找到新人到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薪水的1.5倍,而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员工欲离职前一段时期士气低落绩效不佳花费成本,招募新人需要成本,训练上手需要成本。万一员工带走技术与客户,投奔到竞争对手那里则是更大的成本损失。
第二章 我国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
§1.人员招聘时宽进宽出的方法。
1)一是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
这是民营企业最为常见的现象。民营企业很多是家族企 3 业,他们常常选用亲属,这样的选择往往意味着工作效率的低下和多余的人员,而低下的效率和多余的人员 又会使有才能的人对企业产生失望,从而选择离开。
2)宽进宽出致使人才流失率高。
一般是招聘工作不到位的表现,具体来讲有以下几方面。A没有做好职位分析致使找不到合适的人员,一般职位分析的任职资格要包括学历,工作经历,工作技 能,个人爱好特征等,但一般的企业并没有做好这项工作。B仅通过面试这种方法甄选人员,而面试仅靠初次印象的好坏,没有适合职位的考察应聘者是否能胜任的 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试题,不能考察应聘者的价值观等职位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选用人才指导思想和方法的失误。在聘用和选择员工时未将最适合的人才聘用或是被选用的人才职业道德不佳,过多的聘用亲属致使以后管理混乱。这些在招聘时出现的问题都是导致员工日后离开企业的原因
§2.员工职业生涯计划难以实现
在人才市场上谋求职位的人一般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一般不但看重物质待遇也看重公司的发展前景和自己在公司的发展机会,看公司是否具有明确的晋升 机制。另外公司是否拥有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条件,公司是否提供学习培训和发展机会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多数民营企业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基层员工根本 没有提升的机会,他们只能永远地进行基本的操作,而无法走上管理者的岗位。公司按资排辈,许多元老级的人物即使现在创造利润不 4 多依旧身居要职,而有能力想 向上攀升的人却看不到提升的希望。公司员工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或职业生涯规划难以实现,公司缺少对员工的正确引导没有为其未来做好发展规划,只是一味的索取 劳动力,没有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必然造成员工流失。报酬是在人们选择职业时比较注重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以及为其确定职业发展规划 等都是影响员工去留的重要依据。事实也表明,有些员工为了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宁可暂时放弃目前高于同行业的报酬。
§3.企业前景不明朗或内部管理混乱
1)有些民营企业管理混乱现象严重。
老板不懂得授权,自己又应付不过来导致各部门管理权责不明,往往是有了成绩各部门一起邀功,出了差错互相推诿,比如刚开始接到一项任务,大家都不放在心 上,正常上班期间无人督促,都见员工在聊QQ或MSN等,潇洒冲浪,下班看着倒计时。老板眼看期限已到,无法在既定时间内达到客户的要求,就开始了无休止 的加班,几乎没有了正常的休息日使员工没有固定的个人生活空间。工作期间不出效率,又占用个人私人时间,使员工无论忙闲都待在公司中,长时间下来,大家都 疲于应付,最终导致员工离开
2)民营企业人际复杂是有目共睹的。
我在很早就听说过一句话“大公司里学做事,小公司里学做人”而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这句话足以显现现在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人际关系多么的复杂了,而 搞定人际 5 关系也就搞定了你的工作,在民营企业中,没有正确的上谏之路,一般情况下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的,老板与员工开会也是家长制式的开会方式,员工不敢 公开批评老板,如果意见不和很可能就委曲求全,长时间的压制很可能造成员工的离开,另外与老板关系的亲疏远近直接影响到你的升职,即使你有出色的业务也抵 不过亲属的地位,家族中的成员,即使能力不行也会长期处于高职,即使不涉及业务工作也要你小心照看,免得一不小心丢了饭碗还不知道自己错在何处。
§4.缺乏合理公平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
薪酬的公平性,涉及到外部公平性和内部公平性,这与绩效考核也密切相关,民营企业的不公平性问题多出现在内部,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员工会将自己的所 得与其他员工的所得相比较,当自己付出比别人多,而所得比别人要少或相等时,他就会感到明显的不公平;员工朝夕相处,工作努力程度和效果有目共睹,可是应 付了事者和兢兢业业者都一样待遇,甚至有时会在老板面前做事的人更能休闲于工作之中,努力于老板眼前。工资也是一路飙升。内部不公平性还表现在研发人员与 一般员工相同的待遇致使研发员工感到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如果长期下来他的收获没有曾多那么他就会减少对公司的付出,直至最后选择离职。其实这是企业缺乏合理公平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导致的。
此外很多民营企业不能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的价值,漠视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而减少工资奖金的支付,没有把个人 6 与企业利益联系起来,从而冷了员工的心,导致其缺乏工作热情,企业应建立起企业利润的分享机制,可以给员工或部分员工一些股权,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肯定员工的价值比如说很多民营企业认识不到职业经理人的价值,老板常常欺骗职业经理人为他工作,等工作结束要给钱时他又心疼,找出各种理由不去兑现承诺,例如,企业制定了一个亿的销售收入目标,制定目标时老板承诺完成一个亿就给职业经理人五百万的分红,而如果职业经理人做到了两个亿,对于那超出的一个亿,老很多老板都会以“今年目标定低了”为由 把应该给的钱减下来。所以这种说话不算数的行为其实是对员工的价值漠视。不能正确看待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
§5.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员工没有归属感。
很多企业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员工感到无法融入企业而离开,企业没有统一的文化和团结合作的良好风气,沟通和协调都有问题,许多有关工作的信息不能良好 的传递,员工间协调合作存在很大障碍,许多信息无法共享想法难以实现,员工感觉总是孤立的一个人,自己作为一个打工者,好像四面楚歌,没有归属感,最终因 为无法适应企业,无法顺利沟通合作而离开。还有的民营企业因为制度没有实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企业的拥有者往往左右职业经理人的决策,亲属员工往往成 为优秀文化形成的障碍,久而久之,职业经理人因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而选择离开。
第三章 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失的重大影响
§1.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率高、增加重置成本
美国财富杂志曾经研究发现:一个员工从离职以后,从找寻新员工到员工可以替换离职员工工作的替换成本就是老员工薪资的1.5倍.这其中包括招聘时的成本 如招聘准备成本,筛选简历成本,面试成本,录用准备成本,办理录用手续等成本,还有在培训阶段的成本:岗前培训准备成本,培训资料,培训管理成本等,以及 需要内部员工填补空缺的成本,需要额外加班的成本,主管人员协调完成空缺岗位工作的成本最后就是老员工离职前三心二意和新员工上手期效率低下所造成的损失 和所要支付的工资成本。
§2.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率高影响企业的凝聚力
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率高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心。
共同的价值观对于企业有重大的影响,企业员工的流失特别是优秀员工的流失常常引起其他员工强烈的心理冲击,这会导致员工对企业领导管理能力产生怀疑,导 致内部人心涣散从而削弱和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和人员的士气。严重时还可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更大规模的人员流失。在一个员工流失率较高的企业不断有老员 工离开新员工进来很难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形成固定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就不可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一部分员工的流失带给其他在职员工的心 理冲击将影响这些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心。这是因为一部分员工的流失很可能会刺激更大范围的人员流失,它直接提示还有其他的选择机会存在。特别 8 是当人们看到 流失的员工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或因流出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时,留在岗位上的人员就会人心思动,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也许从前从未考虑过寻找新的工作的员工也会开始或准备开始寻找新的工作。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凝聚力,稳定性和员工的忠诚心。
§3.人员流失造成企业声誉被破坏
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流动频繁,离开企业的员工自然会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有些负面的个人意见和评价,而这些评价、猜忌和传言会逐渐被谣传继而破坏企业名声。人们在选择加入企业时,总能会打听到关于企业的一些情况,这使企业面临着很难再次招聘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局面,从而增加因声誉被破坏的招聘成本。
§4.知识型员工优秀员工流失造成的危害
一个企业里,越是市场短缺的人才越容易流失,通常,在人员流失率高的企业,技术研发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等知识型人员流失严重,这无疑削弱了企业力量增 强了竞争对手的实力,这些人具有特有的专长,有管理经验,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离开不仅带走了商业、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也 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可以说能否留住企业优秀人才是一个企业能否保持长期稳定发展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第四章 民营企业的员工培育和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立学习力的竞争。
§1.培训的重要性:
培训对企业管理工作 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企业必须必须不断巩固人才基础,培养骨干人才,具有综合素质,能保证各项生产经营任务。逐步增加骨干人才的数量,优化骨干人才的结 构,提高骨干人才的素质,是使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管理型转变的关键。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提高团队的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员工的个 人能力和团队的整体能力。员工个人能力的提高就是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同时也增加了员工的归属感、安全感和认同意识。任何希望强大的企业,都必须为员工支 付一大笔培训费。这是提升企业价值的必由之路。通过培训,一方面提高员工技能,另一方面就是灌输企业文化,让员工更多地了解企业的意图与信息,理解企业的 行为,与企业取得一致的想法,以有利于今后的行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让员工的脑子里深深地打下企业的烙印,奠定员工今后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模式,把自己的 成长与企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员工能力提高的同时即实现了其自身价值,也就对企业多了一份认同感,这就会从根本上增加企业的价值。千万要记住一条规律:凡 是优秀的公司,它所培养的人才只适合它这片土壤,而不是到哪儿都适合的。那些担心员工跳槽而拒绝为员工提供培训、进修机会或大量削减培训经费的企业,其结 果只会加速员工的流失。
要适应多经发展和管理创新需要,培养特色人才。企业为了拓展市场,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和特色人才。我们要有计 划,有目标的培养一批人才,使他们在某个领域,某个 10 方面具有特殊本领,成为独树一帜的能手和权威。企业根据需要,寻求各自的发展方向,要在企业有所作为必 须上好第一线和基层锻炼的基础课。
1.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
-优化教育内容
有效把握培训进度;有效组织课 堂;提供课堂大纲;5强调基本概念的理解;有效组织讲座,使学员易于把握其大纲;使学员易于把握其大纲 把讲座同课程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清晰而全面地回答问题;应用事例,设置有一定难度,但又能达到目标的案例鼓励学员应用他们的才能完成任务、向学员指出,他们学习的内容多么有用、鼓励课堂讨论;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测验,发现学员的优、缺点 解释课程的各个主题是怎么相关联的,设计课程使学员能够展示他们已经学的内容。允许学员说出与课程有关的问题,鼓励学员们共同分享相关的知识与阅历、课堂 中引用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能够有效地运用黑板和其他视听辅助设备、鼓励学员学习课程内容、能够完成课程的目的和目标、调动学员对课程的热情及兴趣、利用课 外时间思考。
2.完善培训开发体系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的职业资格考核,坚定,评价制度。新入社员 工 :《培训→考核→评价→再教育录用或直接使用》通过使用期的表现再定其工资待遇。老员工教育:《职务能力评价→针对职务进行教育 →考核→ 评价 》对技能人才要合理使用,将他们的培训效果与 11 工作业绩作为生紧急的依据。
3.建立培训评价机制
为确保 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须通过培训的评价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1)监督指导。培训组织者对培训的组织实施应进行监督与指导,重点做好课程内 容先后次序的安排与协调。
2)分析和修正评价标准。根据信息反馈,对原定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和修正,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培训效果。
3)评价培训效果。培训效果的评价包括两层意义,即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价以及受训者通过培训后所表现的行为。整个培训效果评价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于对培训课程内容是否合适进行评定,通过组织受训者讨论,了解他们对课程的反映。第二阶段,通过各种考核方式和手段,评价受训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 绩。第三阶段,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受训者的工作表现来评价培训的效果。如可对受训者前后的工作态度、熟练程度、工作成果等进行比较来加以评价。
§2.根据自身的能力实施业务分配
企业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深刻地说明了各个部门、管理者之间协调的重要性。虽然企业此前也有制定招聘流程,但是 主要是人事行政部独立制定的计划,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部门合作。只有建立科学的员工评估适应企业的高素质员工。针对企业目前存在的“看走眼了”问题,人事 行政部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企业的人员评估模 12 式。
合理配置的基本标准是量才为用。比较而言,人与人的优化组合较为困难,不仅应考虑工作结构和权责关系,还应该考虑员工在性情、才智、魄力、热情等方面的互补性,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多地需要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地磨 合。应当指出的是,合理配置过程应当是在广泛征求和充分考虑员工个人意见的基础上来完成的,因为只有经过个人参与的决定,执行起来才更为顺利。
每个人的气质、素质结构都是不一样的,因而企业应该根据每个人具体的特点进行安置。员工配制做到“以人为本”既可以调用起工作的积极性,又保证工作任务 的顺利完成。给予员工相应的权利,以便员工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公平竞争,建立内部流动机制,促进全体员工素质的提升。实行有计划的员 工轮岗,让员工能得到多种工作经验。很多企业的经验都表明,有计划的员工轮岗可以明显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员工满意度。
§3.设计合理的管理模式
对员工来说,工作中较多的采用的是团队合作与任务小组的形式,因此,组织需要给知识型员工足够的独立自主空间,在流程 设计上保证团队与小组不受行政管理体系的过度控制,同时为专业人员提供有效工作的资源,建立组织中知识共享、集体学习的良好氛围,在提升员工的专业认同的 同时,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组织认同。处理知识型员工与组织关系的关键并不在于建立一种严厉的控制系统,把人套牢挤 13 出知识,而是希望形成一个人人愿意奉献和创 造知识的管理系统。其内在要求专业认同与组织认同的协调,实现组织与知识型员工的共同发展。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开放而规范的正式沟通网络,加强对非正式沟通网络的引导和利用;同时,采用多元化、人性化、柔性化的管理方法,及时了解知识型员工所思所想,在生活 上给予他们关心,在工作上帮助他们减压,设计弹性工作制度等等,都是提高员工组织认同的有效办法。
第五章 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管理对策
根据对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分析可知,要想留住人才,必须立足于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应重新审视企业的管理理念,构建合理的管理制度,营造有吸引力的企业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在西方早已提出并付诸实践。它强调尊重员工需求。关心员工成长和发展,重视员工约主体性和参与性,它反对把人仅仅看作生产约“工兵”,而是强调人是有多重需求的“社会人”:从前面约分析可以看出。不重视人本身。是造成员工流失的根本原因。企业把员工当成“物”束管理,认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了员工需要,其它问题就不再重要。如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在留住人才的对策上,首先想到约是给予更高约报酬。当然物质激励是必要约、是基础性约东西,但不是唯一的:我们看到许多企业的薪酬福利远比同类企业高,但却仍有较高约员工流失率,主要原因 14 在于管理者仍然把员工视为“经济人”,认为你劳动、我付酬,公平合理,除此之外,都与我无关:有的企业员工工作场所——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企业没有文娱活动,员工生活单调枯燥,倍感疲惫。同时,这种简单的工作关系使员工没有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只要有不顺意的事,就离开。
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的意义在于,一个企业有了合格的员工,才会有好的产品和好的市场,也才会有好的利润,员工是第一位的。这种人本精神 应贯彻在管理各环节,从员工招聘、培训,工作设计、薪酬福利制度、职业生涯管理到激励体系,都应考虑员工的需要和收益。管理过程中尽量少使用处罚性措施。多采用表扬性激励,使员工有受尊重的感受。其结果必然是关心培养了员工,也发展了企业。真正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双赢”。
§2 建立制度化约束机制
一方面,企业委为员工发展创造好的环境,增加自身吸引力。同时,也必须制定相关的制度。对员工流动进行管理和控制。首先,可以实行劳动用工合同制管理。在合同期内,企业不能无故辞退员工,员工也不能擅自离开企业。否则,违约方须向另一方交纳违约赔偿全:其次可实行培训赔偿制度。企业可建立员工培训档案,在记录员工培训实况的基础上,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以确定员工离职时所造成的损失,并要求赔偿。也可以事先签订培训合同,明确接受培训后的服务年限和违约赔偿金,避免企业花费大量培训费却留不住人的损失,更可纠正民营企业因此不 15 敢花钱培训员工的误区。此外。还可能以建立职工入股制度,特别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鼓励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使员工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有利于员工稳定。这一举措在发达国家被广泛采用。有“全手锗”之誉。
§3 内部管理规范化
企业管理混乱。员工无所适从,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必须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它应包括两方面内容:
1、是管理者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尽量能做到科学决策、合理分工、有效控制。企业内部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可遵循,给员工安全感。
2、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摒弃经验管理,真正做到科学管理中有几个重要管理环节务必注意。
要有既有战略远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人力资源规划:企业应根据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实际要求来制 约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提升等具体计划,而在这些规划或计划信息要尽量使员工知晓,以便员工据此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让员工感到自己在本企业还有发展的 机会,有助于提高员工留任率:
要进行工作分析。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权力与工作标准,它不仅使每个员工都能明明白白、有条不紊地各负其责,而互通过 科学设计、综合平衡。可避免苦乐不均和员工工作压力过于繁重。同时它也是其它诸如考核、奖惩等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计划。即帮助员工开发各种知识与技能,提供实现个人专长的机会,铺设职业发展的阶梯。位员工在了解自己所拥有的技能、兴趣、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尽量使其所长与公司所 需一致。使员工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如果能了解员工的个人计划。并努力使之达成目标,就必然使员工产生成就感。没有人会愿意离开一个能不断使自己获得成功的 组织:
§4 培养文化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因此,它对稳定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管理行为宋体现,如企业战略目标的选择性。内部分配的相对公平性,人才使用的合理性,职业保障的安全性等,均能反映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是个人对集体的认同,希望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相依的关东,最终使员工依恋并热爱自己的企业。但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引导、灌输、示范制度里。继 而融入员工的思维和行动中。这一工作虽然艰难,但要自觉地去做,就一定会有成果。出色的企业文化所营造的人文环境。对员工的吸引力,是其它吸引物无法比拟的。因为它张扬的是一种精神,它打动的是一颗心。
§5 注重情感留人
注重情感留人,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人是感情的动物,企业领导必须能细微的了解到员工的真正需求,并采用多种激励手段,才能促使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可以 17 采用如下情感留人手段:
1)、员工生日会:公司将该月过生日的员工集中起来进行一次生日会,花的时间也不用太多,下班前15分钟就好了。这种做法既增加了公司员工之间的感情,促进员工之间沟通与交流;又可以让员工感觉到家的温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开展员工活动:以部门为单位组织各种比赛,比如球类、田径、卡拉OK等。这样既能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能够使员工之间彼此了解各自的兴趣,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3)、特殊福利:每逢公司员工生小孩或结婚时,为其提供高级花车、精美礼品或现金贺礼等。在特别的日子,为员工送上这种特别的礼物,不只是获得了员工的感激,更是增强了员工家属对员工以后工作的支持度。
§6 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宣传
为了加大高素质,高技能员工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地方政府应该切实为员工的引进,做好相关的政策配套办法,并且果断的贯彻执行,着力营造优良的人才环境。另外,对于一直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铁饭碗思想,各级政府也应带头进行扭转。出台相关各项有利于民企今后发展的政策文件,利用多种途径加大对民企的宣传力度,稳定人们的心态,缩短民企和政府等其他部门的收入差距,使民众对民企的未来布满信心,让舆论导向逐渐转向于有利于 18 民企的方向,进而吸引更多的知识型员工进入民企,留在民企。
人才流失最终都会归结为一个关键问题,即雇用和保留你最宝贵的人才,同人才流失和更换相比,哪一种成本更高的问题。实践表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宝贵人才的流失和更换的成本远比保留这些人才所花费的成本更高。因此,择好人、用好人,留住人永远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第六章 结语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并得到快速发展和壮大,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瓶颈,特别是人才的高流动率的困扰,许多民营企业家发出了“培养人才难,聘请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的感慨。据有关统计,不少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率接近50%,大大高于正常15%的人才流动率。这表明,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对员工缺少凝聚力、感召力,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认同感。民营企业留不住人才,不仅增加企业人力重置成本,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最终将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本文就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管理策略。
在应对知识性员工流失这一新问题时,作为中小民营企业,资金实力是其最大的软肋,在物质报酬上无法和其他性 19 质大中型企业抗衡的前提下,认清自身优劣势,树立高度的保留意识,实事求是地选聘员工,针对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征,利用有限的资源,采用迂回策略来达到本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最大满足度。此外,政府也应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助民企一臂之力。
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控制员工的流失,但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应注意“留人先留心”。当今心理学已广泛运用于企业人力 资源管理。互颇有成效,也说明了这一点:只有真心尊重关心员工,体察其需求,帮助他们成长进步,给他们营造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企业自然能留住人才,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宣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为了加大知识型员工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地方政府应该切实为知识型员工的引进,做好相关的政策配套办法,并且果断的贯彻执行,着力营造优良的人才环境。另外,对于一直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铁饭碗思想,各级政府也应带头进行扭转。出台相关各项有利于民企今后发展的政策文件,利用多种途径加大对民企的宣传力度,稳定人们的心态,缩短民企和政府等其他部门的收入差距,使民众对民企的未来布满信心,让舆论导向逐渐转向于有利于民企的方向,进而吸引更多的知识型员工进入民企,留在民企。
参 考 文 献 [1]S.M.paskoff.Ending the workplace diversity wars.Training,1996(8):20
[2]胡君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0-128 [3]詹姆斯.W.沃克:人力资源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98-10
[4]约翰.E.特鲁普曼:薪酬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32-35
[5]F.Jossi.From welfare to work.Training,1997(4):25
[6]郭宇:“雷尼尔效应”与企业留人.中外管理,2002(7):45
[7]彼得.德鲁克(美).知识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弗朗西斯.赫瑞比(加).管理知识员工[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9]彭剑锋,张望军.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9)
[10]文魁,吴冬梅.异质人才的异常激励[J.管理世界,2003,(10)
[11]宋国华.有关台州市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析[J.中小企业科技.2007,(7)附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