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交驾驶员流失现状分析与对策
公交驾驶员流失现状分析与对策
作为城窗口的公共交通,公交驾驶员素质的高低、队伍的稳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文明程度、交通安全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六安,我们作为国有公交和另外两家民营公交同时并存,相互竞争,从而导致多为外聘的公交驾驶员流动频繁,队伍缺乏稳定性。而由于公交驾驶员岗前培训时间长,培训速度赶不上驾驶员流失的速度,使公交公司正常运行受到影响。
一、造成公交驾驶员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
1、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六安目前面临老城改造、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车辆和红绿灯增多,并且经常堵车,公交车驾驶员一天工作超过十个小时,因为是无人售票车,驾驶员除了集中精力开车外,还要监督乘客投币、回答乘客问询、搞好车辆卫生等,需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更有一线公交线路路线长,跑一趟单边就需要四五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间歇几分钟,上卫生间时间都难以保证。收班以后,驾驶员还要给车辆加油、检修、清理车辆垃圾等,超时劳动普遍存在。
2、个人技术水平与工作要求不相符。作为公益性行业,公交是一个对安全性和服务性要求非常高的特殊行业,对驾驶员的每一项考核都非常严格,并且承担着一定的安全风险,每一名驾驶员要想独立操作公交车,必须经过严格的培 训,这当中至少需要3—6个月的培训时间。在我市公交驾驶员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比例高达90%以上,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另外因为一些技术水平和自身身体的原因适应不了高标准的工作要求,而被辞退或自己请辞离开。
3、工作环境不佳、身心受影响。虽然近几年我们国有公交车车况在市政府和市主管局的支持下有了明显改善,但非空调公交车仍占到80%,大部分司机要经受高温、严寒的考验。特别是夏季车厢闷热难耐,三伏天车内温度更是高达摄氏50度左右。逢节假日乘客多,驾驶员常常无法正常吃饭、如厕。长期超负荷工作,给驾驶员带来肠胃病、腰肌劳损、颈椎等疾病。超负荷的工作和不佳的工作环境也同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给驾驶员的心理也造成影响,这也成为驾驶员尤其是技术好的A1证驾驶员流失因素。
4、工资待遇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以我们六安国有公交为例,由于驾驶员缺失,远远达不到半天工作制的要求,我们六安国有公交的驾驶员基本上是上两个整天班休息一整天,六安的个体公交甚至上五六天才能休息一天,而工资水平却很低,一天连公里收入带营运收入也只能达到一百多元,一个月的工资加上奖金2000多元,好的线路也只能达到3000元,跟驾驶员们付出的辛劳是不成正比的,从而导致了驾驶员的另谋生路,至少能有时间照顾到家庭和孩子。
5、公交优先政策得不到体现。公交作为城市的窗口,承担着全市人民的出行任务,不以盈利为目的。虽然近年来国务院对于公交优先的政策不断的出台,但落实到实际的却远远达不到,政府投入不到位,更有六安目前三家公交并立,国有公交承担着大量政策性亏损,财力、物力、人力严重不足,驾驶员应有的福利和待遇、关注和尊重得不到体现,最终造成了大量公交驾驶员的流失。
二、面对流失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公交驾驶员流失将导致严重的后果。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指出,公交驾驶员流动频繁的不良影响显而易见。由于岗前培训时间长,培训速度赶不上司机流失的速度,公交公司正常运行受影响。一方面驾驶员上岗必须严格培训,另一方面又对培训后的驾驶员心存担忧。由于流动性大,导致驾驶员敬业精神不强,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服务不到位、和乘客发生争执、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现象时有发生。既严重影响了窗口形象,又会导致事故发生率较高,在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1、改善环境从严管理。公交行业是一个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特殊行业,每一名驾驶员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服务质量都关系到乘客的安全、公交行业的声誉形象,关系到我市的整体形象。公交公司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逐步改善公交驾驶员的工作环境,减轻劳动强度。同时严格驾驶员招 工制度,不断加大驾驶员的管理、教育和培训力度,强化职业道德,增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使广大市民能乘上放心车、安全车、舒心车。
2、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目的的一方面是要促进驾驶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就是要将优秀的公交驾驶员留在企业,同时也意味着将不合格的员工淘汰出去。通过考核优胜劣汰、奖勤罚懒。针对不同线路不同情况,建立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和薪酬激励等,例如我们国有公交线路现有的“青年文明号”、“巾帼示范岗”“特色车厢”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不断创新,从而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
3、以公交优秀推动公交优先。以公益性奉献为己任的公交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全心全意为市民出行服务,开好文明车、安全车,充分展示靓丽窗口形象,让市民满意、让政府满意,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乘坐公交,让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公交,使得上级领导理解公交,支持公交,加大公交的投入,公交优先政策得到真正体现,公交企业长足发展,才是解决人员流失的最好途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公交车驾驶员的进来和出去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公交车驾驶员作为城市中技术性要求很高的一个特殊性职业,又需要这支队伍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频繁的人员流动,必然会影 响到这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城市公交优先不优先的水平。所以,公交驾驶员的大量流失,决不是一个单纯的人员流动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行业健康发展、关系到提高市民乘坐公交车出行比例和关系到公交优先发展的大问题。而调查中许多事实说明,光靠公交本行业的努力来解决驾驶员大量流失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政府和市民的积极呵护,需要大家来共同关心和出谋划策。
第二篇:个人所得税流失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个人所得税流失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摘要:个人所得税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在我国现行税制中,个人所得税却被公众认为是税收流失最严重的税种。个税流失严重不仅使财政收入损失巨大,而且还加剧了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因此,进一步加强个税的管理和征收办法,加强税法宣传,提高公民自觉纳税的意识是改善我国个税流失状况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个税现状流失原因治理对策
Abstract:The personal income tax is one of our country financial revenue important sources.However, in our country current taxation, the personal income tax actually by the public was revealed that is the tax revenue drains the most serious categories of taxes.Not only the tax outflow is serious causes the financial revenue loss to be huge, moreover also intensified the personal income assignment unfair condition.Therefore, further strengthens a tax the management and the collection means that strengthens the tax law propaganda, raises consciousness which the citizen on own initiative pays taxes is improves our country tax outflow condition the efficient path.Key Words:Personal Income TaxTax situationLoss reasonsCountermeasures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税收收入是国民经济是我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取了重要位置。但是个人所得税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很低,不足7%,看似完善的分类累进个人所得税制度,其实也很容易出现漏洞,个税征收上出现了“贫富倒挂”现象。“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已成为我国当前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对个人所得税流失的管理,减少税收的不必要流失以及对个税流失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发展趋势是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经济部门站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迅速上升,但是他们所提供的税收或财政收入比重明
显低于经济比重。主要原因在于税收的起征点定得过低,以改革开放后首征个税时,当时的一般员工收入只有70元,而起征点定在800元,也就是说基本上靠工薪收入的人是不纳一分税的。后来,随着物价的飞涨。尽管居民的收入也在相应的增加,但是,绝大多数的员工都被拉入了纳税的队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巨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并呈现出不断加速的趋势。我国居民收入贫富差距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此时政府应该积极介入,采取措施,以缓解和缩小个人分配收入差距。个人所得税是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有力手段,现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我国个人所得税应用的调节分配的功能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现行个人所得税无论是征收还是在征收模式、税率扣除项目还是征收管理方面,都与公平税负目标是有差距的,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违背了真正的初衷,因此,个税的改革可不容缓。
二、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原因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的主要原因有:
1、制度不够完善,存在许多漏洞
由于我国税收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税法界定模糊和有欠合理,存在诸多漏洞,纳税人或者代扣代缴人采用化零为整、虚报冒领等手段来逃避缴纳个人所得税。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征收管理力量不强,征收管理水平较低,对一些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扣除费用等方面的规定不够完善,造成各项所得之间的税收负担不一致,是纳税人之间产生严重的税负不公现象,也给纳税人偷税、逃税造成可乘之机,使税款流失严重,降低了税收效率。我国税法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个人所得税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2、居民收入隐性化严重
在我国居民收入中,灰色收入甚至是黑色收入占较大部分。由于个人在取得这些收入时根本不进行纳税申报会申报不实,税务部门无法如是掌握居民个人的收入来源和收入状况,也就谈不上征税。
3、扣费标准过于简单
实行统一的扣费标准,没有考虑到纳税人为取得收入所支付的必
要费用,未充分区分纳税人的家庭背景、负担等状况,职工同样的月收入,由于负担的不同,而税负却是一样的,最后所剩的收入就产生了差异,这样使纳税人明显的感觉到不公,也使得部分税收款流失掉。
4、纳税人利用各种减免优惠规定的空子,骗取优惠减免
由于我国目前有关于税收优惠和减免的规定太多,不仅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导致税负不公,还给纳税人以可趁之机,钻税收减免优惠规定的空子,来骗取优惠减免款,从而造成税收流失,这也为不法分子逃避税谁提供了有利条件。
5、公民纳税意识薄弱
由于受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影响,职工工资普遍较低,宣传力度也不够,在这样一个没有良好纳税环境的情况下,国民缺乏纳税意识,总认为纳税是别人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不以不纳税为耻,而是以成功偷漏税为荣,纳税积极性不高,没有意识到纳税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国税法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及公民的个人素质缺陷,导致纳税人通过各种手段偷、漏税。
6、单位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未按规定计入工资收入纳税 有的单位给个人买商业保险,用公款支付个人费用。有的单位企业为职工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不是从工资中扣除,而是将代扣代缴的税金又列入成本或奖金支出。这样做,不但违反了有关的财经法规,而且也人为地减少了个人应税收入,少计了个人所得税。
三、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影响
个人所得税流失严重,不仅使我国税收收入损失巨大,而且我国的宏观调控造成不良影响。由于税收流失量大而普遍存在,对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地调节也很难到位。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税项目来看,虽然项目繁多,但实际上只有工资、薪金所得由于实行比较完善的代扣代缴课征制度管理相对完善之外,其他各项所得有的是国家规定暂不征收,有的则缺乏有效的征管办法而基本上就流失掉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实际负担并没有主要落到高收入阶层身上,而主要由中等偏上收入的高工薪收入者负担。根据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初衷,应该是对过高收入进行调节,收入再分配调节的重点应该是对高收入阶层征收个人所得税,然而,实际上高收入阶层由于收入来源的多样化、隐蔽性强,加之个人所得税征管不力,高收入阶层税收流失严重,使得我国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的调节作用很不明显。由此,加剧了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
四、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治理对策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任务,尽管逃税有着很深的社会基础,但是不代表我们对此就无能为力。近几年来,我国个税改革已渐渐步入成熟阶段,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个人所得税征收存在的问题进行治理。
1、实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和征收办法的改革,为公民纳税提供良好、便捷的税务服务
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包括建立一套严密完善的税收征管法律制度,减少各种优惠减免措施,增强执法的刚性和执法的严肃性,加大对逃税偷税等各种税收流失行为的法律制裁和经济制裁,加强税收征管队伍建设,提高税务征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立计算机控管网络,实现税收征管工作电脑化,并尽快与银行等计算机系统实现联网。
2、全面实行金融资产实名制
包括对储蓄存款、有价证券等实名制,在各种支付结算中广泛使用支票、信用卡。虽然目前建立金融资产实名制会面临诸多阻力,但应充分认识到金融资产实名制不仅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意义重大,而且对抑制地下经济、防治腐败,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信用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大逃税的各种成本和风险,激励公民依法纳税
不能有效地打击逃税人,鼓励或奖励纳税人,就等于打击正直人,鼓励不正直人。打击逃税最重要的是提高逃税的成本,增加逃税的风险。这就要求首先提高被稽查的概率。其次增加对逃税行为的惩罚成本,一是增加逃税的罚款比例,这一比例应当是被稽查概率的倒数。二是增加逃税的心理成本和精神代价,将他们的逃税行为应鼓励舆论界予以曝光,让他们从心理上认识到不依法纳税是一件可耻的事,从而予以改正。三是建立公民个人信用记录体系,凡逃税者应列入黑名单,使纳税人自觉意识到这是一件很严重的问题。同时,也要给与依
法纳税的公民必要的鼓励或者奖励,以使其成为榜样,带动大家依法纳税。
4、以税法宣传为指导,强化公民的纳税意识
税法的宣传重点,不仅要宣传纳税人的义务,更是要宣传纳税人的权利,既要宣传正面典型,又要曝光反面案例;除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外,更要利用日常征管工作和日常生活进行宣传,让公民明白为什么要纳税,如何纳税,不纳税要负什么法律责任,以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使全社会呈现依法治税,人人守法、依法纳税的光荣风尚。
5、进一步规范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与服务关系
政府必须通过合法手段汲取应得的资源,而不是以国家的名义使用非法的手段戏曲社会资源。采取非法的手段向公民强征暴敛,只是政府堕落的表现。为此应重新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三大关系:一是纳税人与收税人关系;二是公共产品消费者与供给者关系;三是公共财政支出与分配监督的与被监督者的关系。对于这些关系,应进一步加以规范,处理好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流失状况还很严重,应清楚的认识到个税流失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加强对税制的改革力度,认识到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对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制约,对个人所得税流失进行治理以求达到可观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大有.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现状令人堪忧[J].中国税务报,2003(28):22
[2] 梁朋.税收流失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6—18)
[3]王凤荣.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05)::2—6
第三篇:农村教师流失现状及其对策
农村教师流失现状及其对策
2016-06-02 10:52 云朵课堂
国务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以来,农村中小学在公用经费、免除杂费、免课本费以寄宿生补助费、建立危房改造长效机制等方面,都建立起了责任明确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而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只是笼统地提到:“中央继续按照现行体制,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由于省级政府对于财力薄弱的地区如何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按照什么项目、什么标准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并没有建立起明确的责任分担机制,以至于到了各地,特别是各县(市区)能发多少就发多少,致使各地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水平、保障力度差距很大。
姚爱兴委员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体水平及其基本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在“以县为主”的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下,各地差别很大。而财政支付能力不足的县,农村教师的津补贴从绩效工资当中出,对农村教师倾斜的分配导向并没有落到实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分配没能体现对农村教师的补偿与激励,因此,农村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想调入城市,而年轻的又不远到农村任教,长此下去,农村教师队伍后继乏人,质量难以保证。为此,姚爱兴委员提出六点建议:
一是,从国家制度层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工资、津贴待遇等作出统一规定,规定农村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并建立问责机制。
二是,明确由财政单列支出农村教师津补贴。进一步明确津补贴政策的实施范围、实施对象、发放标准、类别与分档、经费来源与保障等实施细则,形成农村教师津补贴政策的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措施,切实解决农村艰苦地区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的问题。
三是,大幅度增加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增加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可将农村教师任教津贴提高到工薪总额的20%-30%。发放依据应考虑距离和职称两个维度。按任教学校至县城距离远近和任教教师职称高低依次递增设定,然后依7:3比例加权核定。距离权重为70%,表示农村教师任教学校的地域差异;职称权重为30%,表示农村任教人员间的差异。对退休教师按其在农村任教教龄10年、20年、30年计算,分别享受额度的15%、30%、50%。
四是,增加农村教师交通补贴。尽快设立农村教师交通津贴制度。以距离县城远近公里数的班车费用为依据,制定统一的发放额度。以每学年实际在校任教月数为依据,按每月往返4次,统一包干一次性发放。
五是,增加农村教师周转房和公寓房。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农村教师住房供给体系。一方面,主要由政府建设具有宿舍(公寓)性质的教师住校周转房和公寓房,教师工作调动随即搬离。结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在县城或交通便捷的重点镇集中建设教师住宅区。免收土地、建设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押金,对工程质量监督等服务性收费给予减收;无偿提供或低价划拨乡村教职工住房建设用地。为农村教师建设一定数量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和集资房;同时,鼓励单位或个人投资在校园内和校园附近建房向教师出租,由财政给予教师一定的住房补贴。
六是,加强督查。我国早在1994年1月1日实施的教师法第二十五条就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201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次要求“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因此,建议定期或不定期加强对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的督查。
农村教师流失的现状及所带来的问题
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教师数量相对来说长期偏少,难以引进人才,也难以留住人才,一些优秀教师也在不断地流失。教师队伍的流失不仅表现在纵向结构,也表现在横向的结构,优秀教师一般都往上一级调。而横向方面则主要是朝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在其流失队伍中,很多都是教育中坚力量,而这一部分本身在农村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就不高。这一人群的流失,造成了城乡学校办学力量的两极分化。农村教师流失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教师数量减少。由于农村学校多处于深山区、浅山区和高寒阴湿地区,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小、班级小、人数少、校舍设施差,教师待遇低。很多农村教师不管是否有条件,还是有无能力,都想离开这样的“不毛之地”。虽然在不断地补充这些地区的教师,但往往是成熟一批,离开一批,而尤以教学骨干流失最为严重。
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首先,年龄结构不合理,男54岁、女49岁以上教师占农村教师总数的20.2%,老龄化现象严重;其次,知识结构不合理,初中教师本科学历比例仅为31.9%,小学教师专科学历比例仅为40.6%。最后,职称结构也不合理。农村中小学一般都是初级职称比例偏多,高级职称比例偏少,中级职称数目不够,原因在于农村教师职称评比名额少、比例偏低。
三是,流失主要去向。一般而言,农村学校中一些有条件的、有能力的教师,一般都被调往高中或是城镇学校工作。相对这些有能力的教师,能力欠佳的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认为在山村当教师还不如考公务员或是事业单位,虽然工资相对来说可能高不了多少,但进入机关单位有编制,在收入方面至少也比呆在学校强。除此以上两个去路之外,一些离开学校的教师很多都从事商业,这在流失教师队伍中还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
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一)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虽逐年增加,但经费分配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在不同教育级别体系之间投入结构存在不合理问题,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投入比例关系失衡,而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领域的公共教育经费相对其它教育领域更是明显偏低,使得农村义务教育领域公共经费投入不足问题非常突出。教育投入不足必然导致农村学校经费短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校舍设施差,教学设备简单落后,使得教师工作环境不如人意,教师待遇差、工资低,同时大多数教师难以有进修培训的机会,这是许多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流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农村学校管理体制主要都实行“县教育局——乡镇教育站(组)——中心校”三级管理体制。[2] 在教育管理体制上教育行政部门统得过死,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在学校干部或是教师聘任,办学条件及经费使用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农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教工民主权益保障不够,校长领导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致使很多教师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和廉政建设都存在着不满,大多数教职工认为校长权力过大,滥用职权的现象比比皆是。学校内部干群矛盾的激化,人际关系不和谐,这是导致教师流失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城乡差异上,城市办学条件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讲,都优于农村。农村办学条件相对城市来说本来就较差,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各方面的待遇又相对较低,在城乡人才流动的壁垒被冲破的情况下,一部分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都流向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随着教育的发展,不论是东部对西部,还是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冲击性都不断地呈上升的趋势,不管是在生源还是教师资源方面。农村教师是发展农村教育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在西部的农村教育,其作用更甚。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基于其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落差同样也对教师的流失有着一定的影响。
第四篇:农村教师流失现状及其对策
农村教师流失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试图从当前农村教师流失现状入手,寻找过量流失的原因及问题所在,同时提出相应的措施已期对当前农村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教师;流失
人才的合理配置与流动无疑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它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但由于人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弊端及教师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教师职务缺乏吸引力等原因,我国教师流动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现象,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不合理尤为的凸显。由于城乡区域的差距而导致的校际间发展的不平衡及待遇差异,人才竞争加剧,出现了城乡之间人才的单向流动,造成了农村地区教师的大量流失。
一. 农村教师流失的现状及所带来的问题
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教师数量相对来说长期偏少,难以引进人才,也难以留住人才,一些优秀教师也在不断地流失。教师队伍的流失不仅表现在纵向结构,也表现在横向的结构,优秀教师一般都往上一级调。而横向方面则主要是朝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在其流失队伍中,很多都是教育中坚力量,而这一部分本身在农村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就不高。这一人群的流失,造成了城乡学校办学力量的两极分化。
农村教师流失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教师数量减少。由于农村学校多处于深山区、浅山区和高寒阴湿地区,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小、班级小、人数少、校舍设施差,教师待遇低。很多农村教师不管是否有条件,还是有无能力,都想离开这样的“不毛之地”。虽然在不断地补充这些地区的教师,但往往是成熟一批,离开一批,而尤以教学骨干流失最为严重。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首先,年龄结构不合理,男54岁、女49岁以上教师占农村教师总数的20.2%,老龄化现象严重;其次,知识结构不合理,初中教师本科学历比例仅为31.9%,小学教师专科学历比例仅为40.6%。[1]最后,职称结构也不合理。农村中小学一般都是初级职称比例偏多,高级职称比例偏少,中级职称数目不够,原因在于农村教师职称评比名额少、比例偏低。三是,流失主要去向。一般而言,农村学校中一些有条件的、有能力的教师,一般都被调往高中或是城镇学校工作。相对这些有能力的教师,能力欠佳的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认为在山村当教师还不如考公务员或是事业单位,虽然工资相对来说可能高不了多少,但进入机关单位有编制,在收入方面至少也比呆在学校强。除此以上两个去路之外,一些离开学校的教师很多都从事商业,这在流失教师队伍中还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
二. 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一)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虽逐年增加,但经费分配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在不同教育级别体系之间投入结构存在不合理问题,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投入比例关系失衡,而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领域的公共教育经费相对其它教育领域更是明显偏低,使得农村义务教育领域公共经费投入不足问题非常突出。教育投入不足必然导致农村学校经费短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校舍设施差,教学设备简单落后,使得教师工作环境不如人意,教师待遇差、工资低,同时大多数教师难以有进修培训的机会,这是许多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流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农村学校管理体制主要都实行“县教育局——乡镇教育站(组)——中心校”三级管理体制。在教育管理体制上教育行政部门统得过死,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在学校干部或是教师聘任,办学条件及经费使用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农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教工民主权益保障不够,校长领导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致使很多教师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和廉政建设都存在着不满,大多数教职工认为校长权力过大,滥用职权的现象比比皆是。学校内部干群矛盾的激化,人际关系不和谐,这是导致教师流失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城乡差异上,城市办学条件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讲,都优于农村。农村办学条件相对城市来说本来就较差,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各方面的待遇又相对较低,在城乡人才流动的壁垒被冲破的情况下,一部分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都流向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随着教育的发展,不论是东部对西部,还是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冲击性都不断地呈上升的趋势,不管是在生源还是教师资源方面。农村教师是发展农村教育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在西部的农村教育,其作用更甚。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基于其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落差同样也对教师的流失有着一定的影响。相对城市来说,文化水平低的农村,对教育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带有太多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使人们难以认识到教育的终极价值。文化落后使农村家长目光短浅,认为读书无用。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是难以适从的。
(四)生源状况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始终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两个角色。教育的发展,始终也与这两个角色成员的努力有着必然的关系,农村教育的发展亦是如此。由于农村学校无论是在硬件资源还是软件资源上与城市学校相比,差距是不
[2]
言而喻的。随着条件好的、有能力的教师被调往城市学校,受其影响,很多农村学生也跟随着到城市上学。相反之,随着很多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村教师的流失。当前很多办学单位竞争激烈,不从农村教育的大局考虑,争抢生源,择校热导致农村生源流失。另外随着生源高峰期已过,独生子女变多,很多家长都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所以不惜一切代价,让子女到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就读。但也有另一些家长基于经济的原因,不支持孩子上学,让其打工挣钱,而这也是农村生源流失的又一重要原因。农村生源的流失,势必造成农村由于生源不足而难成一定的教育规模,而这也直接导致农村教师流向他处,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要求和家庭原因。教师专业化主要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且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以合作的方式,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中促进发展。[3]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当地政府和学校在这方面意识薄弱和缺少资金,很少组织教师进行严格专业训练,也很少考虑到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诉求。这样一来,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意愿得不到满足,其教学积极性被挫伤。我们知道很多农村学校流失的大多都是年轻的教师,他们的流失除了基于以上的原因之外,还有家庭方面等因素。由于恋爱、婚姻、或是子女的关系,为了方便照顾其家人,而不得不离开到其他学校或是另谋职业。三.减少农村教师流失的对策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教师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农村学校想要在“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必须转变其发展观念,深化农村各级领导和管理者对农村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提高对农村教育的科学领导,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防止教师资源的过度流失,才能适应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加大力度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其教育基础设施的落后。现阶段,城乡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上的差距悬殊。信息作为现代教育很重要的一种资源,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却相对滞后,信息基础设施落后,教学手段陈旧,中小学计算机普及率低,网络设施不健全。因此,应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二)转变传统教师管理理念,树立“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教育发展的趋势,农村学校应转变管理和服务
部门的职能,把教师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相关机制,解决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明确学校机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定位和服务,转变管理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牢固树立“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协调机制,真正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潜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4]
(三)加强农村教师在职培训,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在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要对现有的中青年及骨干教师实施在职培训,提高教育的“软实力”(即教师队伍素质,教育文化,教育工作者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科学水平等)。[5]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培训,使受训者在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在原有基础上有一个显著的提高。搞好教师培训,除了设计合理的培训内容外,还必须建立培训激励机制,要把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要求同参加在职培训的成绩同职务晋升、聘任联系起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挖掘学校教职员工的内在潜力,使广大教职员工的智慧、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得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四)优化学校政策环境,为稳定教师队伍提供制度保障
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贯彻落实“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知识分子政策。从思想上关心教师的进步与成长,在工作上放手使用,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培养教师对学校的忠诚感和归宿感。其次,保证学校教师管理政策的公开性与稳定性,使教师了解政策,运用政策,同时保持政策的协调性和连续性,防止不同政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最后,明确树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6]农村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拥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此确保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
(五)提高学校人际环境,增强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
良好的人际环境,能满足教师人际交往和社会尊重的需要,让教师消除不满意感,增强集体的团结协作精神,从内心接受这样的环境。增强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改进领导作风、改善干群关系,领导者平易近人,遇事能及时沟通,消除矛盾;第二,提高教师的素质,注意消除教师人际交往的障碍,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第三,要进行舆论导向,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宣传力度,在学校内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第四,关心爱护教师。只有在温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才能实现教师管理目标与教师个人发展的互惠互利、默契双赢。
参考文献:
[1][5]郭建平,农村教育城市化战略实践探索[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08:P105;P32 [2]王景英,农村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模式与评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8:P41-42 [3]郭向东,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亟需解决的三个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03 [4][6]井晓英,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4
收件人姓名:王蕾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教育经济与管理 电话:*** 邮编:637002 邮寄地址南充市顺庆区师大路一号二期13公寓650寝室
第五篇: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与对策
目 录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涵义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分析 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很多
(一)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1(二)在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
2(三)在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2
(四)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中国有资产流失„„„„„„„„„„„„„„„„„„„„„„„„„„„„„„„
2(五)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
3(六)财政性蚕食,形成国有资产流失„„„„„„„„„„„„„„„„„„„„„„„„„„„„„„„„„3
(七)无形资产、土地不入帐„„„„„„„„„„„„„„„„„„„„„„„„„„„„„„„„„„„„„
3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一)从宏观方面讲,应做到以下几点„„„„„„„„„„„„„„„„„„„„„„„„„„„„„„„„
31.建立国有经营责任制,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3
2.建立和健全企业监督约束机制„„„„„„„„„„„„„„„„„„„„„„„„„„„„„„„„„„„
43.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4
(二)从微观方面讲,企业的财务部门对保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其不断增值负有重要责任„„„„„„„4
1.建立有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4
2.建立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4
3.建立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
54.改革企业的分配制度„„„„„„„„„„„„„„„„„„„„„„„„„„„„„„„„„„„„„„„5
5.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5
6.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5
7.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看家理财的本领„„„„„„„„„„„„„„„„„„„„„„„„„5 参考文献„„„„„„„„„„„„„„„„„„„„„„„„„„„„„„„„„„„„„„„„„„„„„5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与对策
[内容摘要] 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呈快速递增态势。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流失渠道:决策失误导致流失;在破产中、改制中、中外合资合作中流失;由于经营不善、财政性蚕食造成流失以及无形资产、土地不入帐造成流失。针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提出了宏观和微观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关键词] 国有资产流失对策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递增,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但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至少流失800 ―1000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经成了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涵义
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分析 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其成因:一是“区域利益”作祟,盲目引进,重复建设。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有上千亿元的投资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我国几乎每个省都有彩电生产线,然而,彩电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5% ;各地区为振兴地方经济,不注重实效,盲目引进冰箱、洗衣机生产线,但由于市场及产品本身质量等因素,只好纷纷停产,目前其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0%.由于市场的暂时过热,加上“区域利益”的驱动,从而鼓舞了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及企业经营者的获利信心,最终导致决策失误。二是决策不民主,一言堂。为使企业能在更宽松的环境中发展,80年代后期,改革提出了新思路:政企分开。政企分开后,企业摆脱了众多婆婆的干预,得以快速发展。但同时暴露出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法人代表一人说了算,即:一个脑袋、一个思想、一
只笔、一张嘴。某电视机厂,是我国最早的电视机生产厂家之一,1988年到1990年间,厂长一个决策,投资6000万元与日本一家公司合资兴建空调器厂,利润分成与外方实行倒四六;而后又投资3000万元引进国外平绕行输出变压器生产线,由于选择不当,无法使用,成了一堆费铁;后又投资1亿元从美国引进纸箱生产线,因产品无市场,到目前为止设备仍无法启动。
(二)、在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价值规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运行的形式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其结果当然符合“优胜劣汰”这一自然规律。在这种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破产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正是由于商品经济客观发展趋势的冲击,破产才应运而生。据初步统计,从1988年试行《破产法》以来,全国共审结破产案件2000多件,已破产的企业当中,绝大部分企业占用大量国有资产,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债务,企业破产了,银行贷款理所当然地予以核销。“破产有利”、“先分后破”的现象相当严重,破产企业中的资产流失,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渠道之一。
(三)、在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
党的十五大以后,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普遍推广。这种新体制的实施,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一些股份制企业在组建过程中,对国有资产高值低估。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把原来国家拨给的土地,不计价折合成国家股份划作自己企业的法人股,对国有资产中的专利、商标、商誉、品牌等极具价值和增值潜力的无形资产,则不予评估或按极低的价格评估,有意无意吞噬国有资产。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一部分人认为: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财富的创造者,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不合理的利益分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据国家体改委与财政部估计,仅1997年国家应得的收益流失约3 亿元以上。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四)、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中国有资产流失
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提供的资料表明,仅1992年全国与外商合资合作的8550家
国有企业中,有5000多家的675 亿元帐面资产没有经过评估,按45.2% 的升值率(有关部门计算的)计算,一年中就流失掉305 亿元。
(五)、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
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运营,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混乱,没有章法,不按照严格的组织程序办事,对项目的开发不作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论证,拍脑袋定盘子,致使决策失误;粗放式的生产技术管理,造成生产技术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企业整体效益下降,甚至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如某冷冻厂投资2000万元建立两个万吨冷库,其利用率仅有13%,每年折旧及贷款利息共400 万元,企业每年亏损200 万元。此外,企业资产流失与管理不善有直接联系,财务管理混乱,存在大量的帐外国有资产。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推算:全国预算内国有企业帐外固定资产净值约147.6亿元。
(六)、财政性蚕食,形成国有资产流失
财政性蚕食形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这部分早在历年财政预算中支出的资金,财政不可能、也无法归还金融部门,实际上是财政侵食了金融资产;二是银行垫付款项认购国债。自1981年到1998年全国发行国库券累计511.3 亿元,银行认购167.4 亿元占32.7% ;三是财政应补企业亏损未补款项。这部分资金实际上是让银行信贷资金垫付了。这三项合计,财政蚕食金融性国有资产达1100亿元。
(七)、无形资产、土地不入帐
会计改革之前,无形资产在我国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时至今日,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尚未估计入帐,企业的权益无从体现,商标、专利权、专利等无形资产流失于帐外。自然资源未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土地未被列入固定资产,频频被蚕食侵占,招商引资不作价,流失严重。
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国有资产流失速度之惊人,流失量之大,已形成严重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刻不容缓。
(一)、从宏观方面讲,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国有经营责任制,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科学的,可量度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指标体系,由企业的产品成本、产品质量、产品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等主要内容组成。二是建立一个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目标的确定方法体系。采用确立阶段目标,运用具体经营责任目标的确定方法体系。采用确立阶段目标,运用具体指标实行逐步考核的办法。三是建立一个确定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工作程序,在认真进行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并由企业主管部门与企业签订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责任状,并报同级计委、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四是建立一个严格、合理的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考核及奖惩方法体系。以所列国有资产经营目标的诸项主要内容为依据,到期由上述诸部门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对责任人进行严格、科学的考核。这种考核是从企业的规模效益的角度评价企业的业绩,兑现奖惩,从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2.建立和健全企业监督约束机制。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可量化的、可操作的企业监督约束机制,做到每年检查一次。财政部门要搞好企业决算检查,要评出优劣,分清责任,对损失巨大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企业经营的成败、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人。由于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低下,知识的局限性以及不民主导致企业由兴旺走向衰败的事例不少,因此,选拔优秀的企业领导人,组建好的领导班子,往往是搞好企业的关键。
(二)、从微观方面讲,企业的财务部门是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对保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其不断增值负有重要责任。因此,企业的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应通过各种方法,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制定出一套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主要有:
1.建立有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财务指标包括国有资产流失率、增值率、资产利润率及负债率等。指标的考核采取企业自查、重点抽查与年终审计相结合的办法。企业要将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自查结果及时报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定。重点抽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根据考核与任期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对经营完成国有资产增值考核指标的,予以奖励;没有完成资产增值考核指标则予以处罚,并终止、甚至终身取消其经营国有资产的资格;对以弄虚作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者,必须坚决追究经营者的责任,除令其赔偿外,给予行政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
2.建立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首先,应建立产权管理的法律责任制度。当前,要加速制定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有关法规,通过建立法规责任制度,明确企业的责任,规范企业的行为。其次,通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再次,强化企业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职代会要把资产保值与增值列入重要的议事内容,并通过选举参加监事会与资产管理委员会的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与监
督活动,逐步创造条件实行民主选举厂长,以便强化对其经营活动的民主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建立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记录、实行国有资产增加、减少的报批制度。如果企业内部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应对其占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按其占有国有资产的数量收取占用费,同时,审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4.改革企业的分配制度。企业的利润分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利润分配方法、程度进行,要保证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对于股份制企业,不能以各种借口,对国家股不配股或少配股,不分利或少分利。
5.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应加大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开发、购入、使用过程中的无形资产的核算,以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
6.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生产要素的各主要环节及经营成果进行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资产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经营者的监督力度,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
7.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看家理财的本领。会计人员是国有资产的直接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负有重要的责任。如果由于其业务素质不高,使国有资产在核算时发生损失,是万万不该的。所以,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更新知识,从而提高看家理财的本领以及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而不受侵犯。
参考文献
1、《国有资产委托经营管理规定》89-91页[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国有资产监督管理》210-215页[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3、《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125-130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