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参加组别
初中
研究类型
C.综合研究
学科分类
C.学生体质健康
摘要: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身体是学生健康学习和发展的根本,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体质的提高,应该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及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因素做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关键词:身体素质 体质 学生
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民族的体魄是基础,国民的健康是保障。一个国家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状况关乎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繁荣富强。然而,我国对青少年多年的体质监测表明,尽管青少年在发育、营养等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学生在体能、体重、视力、心肺功能等方面却呈下降趋势。
1.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
1.1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状况不佳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喜欢的食物一般都能得到满足,饮食无节制、偏食、厌食、食物高热量、富营养的学生日益增多,谷类食物、粗纤维食物和青菜食用少,许多学生喜欢吃零食,不喜欢粗粮,而家长又没有科学合理的饮食意识,任随学生,造成了部分学生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状况不佳的现象。另外,在我国许多学生经常不吃早餐,午餐的推广力度也不够,只有少数几个城市以政府行为推广营养午餐,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
1.2学生部分身体素质指标有所变动
一方面,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发育指标有所改善,患病率也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学生中肥胖和超重的人数比例不断上升,视力不良居高不下,耐力、速度、肺活量等指标连年下降,每年的高考中有80%以上的考生因身体指标原因报考专业受限,有60%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而导致征兵被淘汰。
2.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因素 2.1当今的教育体制因素
当今的考试选拔制度,导致学校教学普遍出现了应试教育的问题。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升学率,课程安排上严重偏向文化课,体育课程常被冷落,学校开设的体育课时偏少、体育设施简陋、经费投入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另外,许多学生为取得好的文化课成绩,考入好的学校,也常将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放在次要地位,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开设体育课程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这种以文化课高分为录取标准的考试选拔制度,直接影响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学生来到学校的目的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考取更好、更高层次的学校,因此容易产生体育课程对于他们的目标没有直接帮助的想法,导致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经常被忽视。
2.2传统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因素
重文轻武,学而仕则优,这种文化传统在国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千百年来这种传统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切来源于知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知识的重要性也愈发突出,学生被家长和老师强制性的灌输各种各样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生的体育课时开设本来就少,课余时间又几乎被种类繁多的课外教育占满,无暇顾及身体的锻炼,无法保障应有的体育活动时间。
2.3周围环境的影响因素
学生时期是个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周围同学、朋友、家长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学校、社区等场所的体育设施等外在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如果同学、朋友、家长锻炼意识不强;学校、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和发展的水平又跟不上、氛围不足;再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家长对学生锻炼行为的干预等,将会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养成。
2.4学生自身的因素
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今天,学生大多生活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中,大多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衣来张手,饭来张口。这种安逸的生活消磨了学生的意志,导致学生怕苦怕累,缺少坚忍不拔的精神,久而久之,身体素质也日益下降。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也可以看的出来,多数学生选择铅球、跳远等简单易行的项目,敷衍几个动作草草了事,很少有学生选择中长跑这样的项目,主要原因就是怕累。另外,随着肥胖、体能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做一些体育项目的时候产生了难度,例如,肥胖学生跳高,体能较差学生做引体向上等活动时难度会更大,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愈发不愿意上体育课。3.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家长和老师的培养作用
首先,改善学生的膳食结构。现今社会改善学生的饮食结构,已经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意识层面上家长和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何在满足学生身体营养需求的情况下又不产生肥胖等负面结果。
其次,传授正确的观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良好的发展前景,锻炼身体是为了得到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好的身体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体育锻炼与文化课学习同样重要;
再次,学校应对体育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体育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制状况,最好是经常组织一些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学生容易参与,可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锻炼的目的,比单纯的体育课效果会更好;最后,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生活上让学生逐渐学会自立,不要总是依赖外界的援助,鼓励学生去参加一些类似马拉松、军训等一些锻炼意志的活动。
3.2政府的行为起到关键作用
政府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在民众行为中具有导向作用,且对于某些制度具有决策权,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间接的起到很大作用。学生的身体素质,关系到未来国民的体质,应该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物质上,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和社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制度上,完善考试选拔制度,不能片面的追求文化课的成绩,而占用了学生的锻炼时间;宣传上,加大身体素质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家长、老师、学生能都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学生对体育内涵及其意义的认识;监管上,各级部门对学校体育教学的监督,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的锻炼时间。
加强素质教育的推广力度,端正办学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广素质教育课程,纠正教学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减轻学生的课负,使得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锻炼。把素质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
3.3定期对学生体质进行检查与分析
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制度,定期的监测与公布学生的身体状况,增加身体素质的监测指标,例如:体能素质指标可采用握力、仰卧起坐、50 米跑、立定跳远等多种形式;心肺功能指标:增加台阶试验, 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心肺功能和有氧运动能力。组织专业的人员进行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诸如:膳食、锻炼方法等方面的干预措施,并贯彻执行。例如:对肥胖的学生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燃烧不同部位的脂肪,并配以专门的膳食,促使其降低体重;对于体能较差的学生可采取相应的力量训练,并补充蛋白质等影响,增加肌肉生长的需求;对于耐力差的学生,可采取长跑等方法加以强化训练。学校、家庭、政府等方面在人、才、物等方面应给予必要的支持,以保证监测、分析及后续改善工作的合理进行。
加大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定期举办体育科学理论讲座,聘请业内专家做报告,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体育教师是与学生的直接接触者,也是体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体育教育的一线人员,只有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传授给体育教师才能切实的将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法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进来,形成一种合力,共同推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学生体质的强弱已关系到民族的兴衰,青少年是我国未来和希望,正确分析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因素,并给以相应对策,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未来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建平,张秋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08).[2] 刘励.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9.[7] 阳剑,刘海元.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 2008,(06).[3] 杜炳辉.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 2009,(03)[4] 赵燕,聂连福.和谐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10).[5] 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D].福建师范大学, 2007,(01).[6] 唐新江, 刘占波.贵阳市中小学生体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交际, 2011,(06)
第二篇:影响我国民航服务质量因素及对策分析
XXXXXXX大学
题 目:影响我国民航服务质量因素及对策专 业:班 级:姓 名:学 号:指导老师:
毕
业
论
文
航空服务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引言………………………………………………………………………………2
二、改变观念,树立新的理念………………………………………………………2
三、是做好客户分析 制定差异化服务措施………………………………………3
四、加强管理注重飞行安全………………………………………………………5
五、综合经营注重飞行中旅客食品的安全………………………………………7
六、建立文明的航空服务体制确保运输安全………………………………………7
七、精密计划提高民航准点率实现“准点民航”………………………………8 结束语…………………………………………………………………………………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民航服务质量的分析,提出了以“以客户为中心”实现和谐共赢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并从改变观念,树立“安全民航”、“文明民航”、“准点民航”的服务为已任,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的要求,在竞争中加强与对手的协作来提高我国民航的整体服务水平,确保旅客安全、快捷、舒适,并在危机发生时做到信息共享,化解矛盾,已确保我国民航服务得到全面的提升。
【关题词】:改进 民航 服务 质量 对策
影响我国民航服务质量因素及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节奏的加快,航空运输量的增加,民航业竞争的加剧,航运也不在是一种奢侈行为,而是一种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今天“空的”族也比比皆是,从乘客结构分析乘坐飞机出行的旅客也由21世纪初的公差领导族、国企白领族、民企老板族、高管族发展成了除上述外的公差公务族、国企员工族、民企打工族、学生“啃老族”、国民“旅游族”等人群组成的乘客群体,随着乘客人群结构和年龄的变化,航班的增加,民航服务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乘座飞机出行,不仅是一种职务和权力的象征,更是一种高级的享受,而今乘飞机出行,也仅仅是一种快捷的方式,但是,随着地方交通建设的加快,特别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建设,飞机出行快捷的观念将会被逐渐弱化,服务及服务质量就成了越来越多客户关注的问题,一个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成了旅客出行的首选。因此,提高我国民航服务质量,不仅是民航客户的需要,更是我国民航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要提高我国民航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除了改善民航的硬件设施外,更要注重民航的软件环境建设。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从改变观念入手,将过去那些过多的管理理念重新定位,赋予“以客户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形成机场围绕飞机转,飞机围绕市场转,市场围绕客户转的良性循环模式。二是根据客户结构和数量的变化,认真分析客户的需求,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民航服务的环境。三是根据自身建设需要,建立“安全民航”、“文明民航”、“准点民航”的服务体系,完善公平、诚信的对称机制,接受服务对象和社会各届的监督。
二、改变观念,树立新的理念
过去民航服务的对象基本是党、政、军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国有企业县处级以上的高级管理者,服务人群小,虽然硬件不硬,但软件确很软,民航各类人员都是经过千里挑一挑选出来的精英,而那时的民航赋予更多的是管理职能,商业性运作的成分较少,随着我国民航的发展,民航的职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民航也不在是辅助军事,为少数领导服务的和管理型服务机构,而是由过去的管
理型变成了商业化运作的服务型公司。因此,在民航管理与服务中,更多的是服务,且是商业化的服务,由于观念与现状的脱节,造成了目前我国民航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服务问题,而问题出现后又没有积极的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因此造成了我国民航发展的一个瓶颈,所以,改变观念,建立民航服务体系,完善评价方法是民航的一次划时代的革新。如果由国家民航局设立民航体系建设与评价机构并负责指导各级民航局开展对所属辖区的民航运行服务质量评价工作。这个机构应当第三方的这样可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其评价的对象应为民航的服务对象,即:民航客户来进行,其评价内容,可根据民航不同时期的发展,设定不同的评价方法。如:网络问卷式调查评价、直接奖励式问卷调查,也可对物流客户进行走访式调查,了解客户的需求,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形式多种多样的信息采集渠道,对民航进行综合评价。
航空公司作为航空运输企业,它的产品主要是机票和货运,它销售的是服务。旅客也越来越关注各个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而这种服务是针对客户对航空运输需求的服务,航空运输既然是一种服务,作为客户来说他的需要是什么呢?
(一)是“安全民航”
包括飞行安全、食品安全、客户的安全及货物的安全等综合性的内容,而要实现安全民航这一目标,其内容就是使客户及货主感到航空运输的放心。
(二)是“文明民航”
主要包括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开展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是“准点民航”
目前航班延误已成了民航的通病,最好的托词“天气原因”其实,在航班延误中,人为因素也在其中,且占有相相大的比例,因此,“准点”就成了一种对客户的诚信的承诺,所以,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了观念,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才能围绕这个心中开展服务,才能使我国民航走出各种滞后的服务误区,提升服务质量。
三、是做好客户分析 制定差异化服务措施
我国民航从军管中脱离后,实行政企分设,走上了企业化之路,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更是我国民航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民航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以国有为主,多种体制并存经济实体,到目前全国已形有2353线国际国内航线,1279架各类飞机,年吞吐货物上亿吨,旅客上亿人次的航空集团。乘客也由过去的为少数领导干部,发展成为国际国内各类旅客,运输的增大,航空公司的增加,对做好客户分析,研究制定更加人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对航空公司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对无人陪伴儿童或对特殊旅客的个性化服务等。从中国民航协会用户委员会一份调查分析看,旅客选择航空时,一般来说会作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选择,一是时间,即:出行的时间是旅客的首选;二是航空公司的服务,三是选择票价;所以,在当今民航竞争日趋激烈中,在硬件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异下,软件建设差异较大,在目前全国13家航空公司中,在软件建设上虽然各有千秋,但,总体来说竞争实力不强,很多理念很容易被的公司仿效,员工主人翁意识不强,服务意识淡薄,只有不断地提高公司的软实力,制定合理的差异化服务,员工是关键,员工的整体素质还需要全面提高,特别是服务能力,尤其是出现不正常的服务事件时,化解矛盾,平息危机的能力还需要提高。所以,要抓好民航各类人员的继续培训和行为规范教育,使员工能够自觉地按照规范履行职责,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因此,谁在软件建设上领先,创造出自己的文化,谁就建立了核心软实力,谁就可迎得客户,谁就可以迎得市场,谁在就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一)加强民航间的协作,提高民航整体服务水平
民航企业之间既是竞争对手,但应当又是和作伙伴,竞争是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作是以人为本地化解旅客矛盾,还应该在相互之间的服务衔接上再下一些工夫,多站在方便旅客的角度去考虑或设置服务流程,民航企业还应该在相互之间做好服务衔接上再下工夫,多站在方便旅客的角度去考虑或设置服务流程,为旅客带来越来越好的服务。
(二)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
是民航永恒的追求。民航服务质量的社会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包括旅客、货主在内的民航顾客群也越来越庞大,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特色,体现民航服
务的个性化特征,为民航赢得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是民航发展的一个关键。
(三)相互沟通增进理解
民航需要一个企业与客户沟通的渠道和平台。通过双向交流,一方面民航企业可以广泛地收集到客户的宝贵意见或建议,有的放矢的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另一方面,旅客和货主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了解民航的一些运行规则和一些特殊的要求。对民航企业改进工作能够起到有效指导作用,对旅客可以起到一个沟通的作用,做到和谐共赢。通过开展调查让企业更多更详细地了解优劣有针对地改进服务。
四、加强管理注重飞行安全
在2006~2010年期间,中国民航运输飞行重大事故率要比1990~1999年降低80%,即每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要低于0.3。要实现这个目标,降低机组原因导致的飞行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众多飞行事故的统计研究表明,事故的发生一般是由多个差错组成的事故链造成的,如果能够减少其中的一个,就有可能避免最终的事故。因此,机组要努力减少人为差错的发生,或及时修正错误,使之不能形成事故链。使乘客及在飞行的途中做到乘坐的放心和舒心,使货物在空运过程中无损坏。然而要让客户在途中感到放心和舒心,货物在途中无损坏,飞行员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飞行员既是安全的执行者、维护者,又是安全的直接受益者。围绕飞行员这个主体,分析与它相关的各种关联因素(SHELL模型),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有意识地增加训练,就可以达到减少差错的目的。
飞行员是飞机的管理者,深入了解飞机各系统的工作原理,才有可能在一些设备发生故障时,及时发现故障的来源,评估影响,从而做出正确的决断和处置,利用它们来帮助和弥补我们的不足,提高安全保障系数。同样的,我们不仅要提高飞行员自身对飞机的认知,对飞机安全隐患所存在的了解,对如何解决飞机安全隐患的认识,更要以严格遵照执行与飞行有关的程序、政策和法规来消除在飞行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隐患为己任。这些与飞行有关的程序、政策和法规是通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得出来的,有许多甚至是靠前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它们同时也是保证安全的底线,飞行员必须严格遵照。随着飞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飞行的程序也在不断地优化完善。因此,一方面飞行员必须不断地学习;另一方面,飞行
员也有责任不断将新的信息反馈回去,协助完善科学流程。各种飞行程序的设定,就是为了保证航线运行的安全与顺畅,飞行员飞行前要认真地做好航线准备,飞行中严格遵守飞行程序并做好详细记录,飞行后及时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在飞行中做到心中有数、行动有据、安全有保障。在飞行的过程中飞行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利用各种信息来源获得正确的情景意识。如果机组的注意力指向游离或落后于飞行动态的变化,一旦特殊情况出现且需要及时处置时,机组就会感到措手不及,从而失去处置的最佳时机,甚至会因为盲目处置带来更为严重的错误,造成无法挽救的后果。
1992年11月24日,一架波音737在桂林地区撞山失事。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因为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出现右发自动油门故障,当坡度达到46度时,机组才猛然发现,随即慌忙并错误地修正和操作,加速了飞机的俯冲,以致飞机撞山失事。这就是一次典型的机组丧失情景意识的事例。
影响飞行员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而增加发生差错几率的环境因素有:驾驶舱空间、噪声、缺氧、辐射、干燥等。而飞行员长时间在狭小的空间内工作会产生疲劳,同时,缺氧、干燥的空气、外界的噪声和辐射,以及身体长期保持一种姿势,都容易引起身体病变,进而影响飞行安全。要减少飞行中飞行员发生差错的机率,可以借助一些方法来帮助飞行员减轻工作负荷。
1.利用自动化设备完成枯燥的体力活,飞行员只负责进行监控和分析,掌控全局。留出必要的精力以应付万一出现的复杂情况。
2.飞行员把复杂的工作有计划地、分步骤地变成一个个简单的工作来完成。3.飞行中客户的安全。
如今,飞行中客户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了越来越多乘坐飞机出行的客户最为关注的话题。航空旅行的安全是大家共同的责任。不仅是政府管理部门、制造商和航空公司,乘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必须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在飞机起飞前乘客应认真的聆听安全须知,即便您已经听过许多次;并注意倾听乘务员的通知;阅读您前面椅背口袋中的安全资料卡;数一数,并记住从您的座位到最近的出口有多少排座位,有时离您最近的出口就在您的座位后面;就座后,系好安全带,因为随时可能发生湍流; 与婴儿或不满两岁的儿童同行时,应考虑购买一个单独的座位,把儿童系在一个有航空认证的车辆座椅上,以确保在发生紧急情
况时孩子是安全的。而航空公司在飞行的过程中对客户的安全提醒有待提高,民航管理部门应在乘客购买机票乘坐飞机前就给乘客普及其最基本的航空安全知识,如:飞行中最好穿纯棉、羊毛、丝绸或皮革等天然纤维衣物,这些服装在着火或者疏散时可为您提供最好的保护;尽量选择不露脚趾、鞋带牢固的鞋,把拖鞋、凉鞋或高跟鞋放在行李中,高跟鞋在逃生的时候会刺破逃生滑梯等一系列的相关知识,让客户更清楚自己在乘坐飞机时因注意的事项,并让客户配合做好安全工作。
五、综合经营注重飞行中旅客食品的安全
所谓的安全食品就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而飞行中的食品安全又应该做到哪些呢?首先,应按照国家《食品法》所规定的条例来规范飞行中食品的安全问题。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体系,整合食品卫生监督、质检、工商为主的政府职能部门资源,使各有关部门的监管工作有机衔接起来,让市场监管到位。同时以食品行业协会为主导,提高食品的质量,从源头上杜绝不安全的食品进入,让客户在旅行的过程中吃得舒心,吃得放心。
六、建立文明的航空服务体制确保运输安全
在我们选择乘坐飞机出行的时候,不仅仅是因为飞机是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同样,我们在购买机票乘坐飞机的时候,更应该要得到一种公平的,文明的待遇,就便是为什么航空公司必须建立文明而有序的服务体系的原因。那怎样才算是公平,文明的服务呢?
首先,转变服务观念,再次,强化服务意识,要从服务质量、服务手段、服务内容、服务态度、服务环境等方面入手,提高优质文明服务的整体水平。
(一)大练基本功,提高工作效率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只有把业务基本功做硬,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客户办理登记手续,待机的等待时间。并在此期间,提供优质服务,如通过员工服务技能的训练,使服务效率大幅度提高,取得显著成绩。
(二)增加举措,延伸优质文明服务
1.员工要树立一种爱岗敬业的服务精神,要有文明诚信的服务观念,如:空乘人员的服务态度应谦和,充分利用航空的文明环境,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适度服务。
2.创新优质文明服务。要求员工始终坚持“想客户之所求,急客户之所需,排客户所忧”的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周到、便捷、高效的服务。服务过程中,做到操作标准、服务规范、用语礼貌、举止得体,给客户留下良好印象,赢得客户信任。
3.运输途中做到认真文明的态度。在客户乘坐飞机出行的途中,常常有一些客户到达目的地以后,发现自己随机托运的物品有一些已体无完肤,可是遇到这样的事后又没有人对随机托运的物品进行保障,航空公司也不对其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能自认倒霉,这样,客户就会对此公司的服务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不仅这样的情况会影响到客户出行的方便程度,也会影响到整个航空公司的声誉,所以在运输途中做到认真文明对待每一位客户的行李,是非常重要的。航空公司应制定相关规定,向社会公示,向旅客承诺来规范此种行为,让客户在乘坐飞机出行的途中不会还特地担心自己的行李,让客户不仅从空乘人员的服务中感受到舒心,更应让客户在飞行途中感到放心。
七、精密计划提高民航准点率实现“准点民航”
所谓“准点民航”是指客户购票时与航空公司达成的一种合同关系,是建立诚信的基础,客户选择航空,购买的是快捷,是否准点体现了航空公司对客户的合同承诺和履约,当然,不能准点也是多种原因所制,特别是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航空公司及机场应当提供公平公正、对称的互动信息平台,提高不能准点的透明度,让客户随时了解和掌握不能准点的真实原因,从而解除客户的忧虑,而由于长期以来不对称而封闭神秘的信息,让客户对不能准点,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误解和不满,甚至与航空公司发生对立和冲突,我们都知道飞机是在空中飞行,不能起飞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让客户了解和掌握不能准点的真实资讯,才能化解航空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矛盾,客户才会与公司配合,共同处理危机,化干戈为玉帛,在不能准点发生时,机场往往传来“各位旅客××航班因天气原因……”而天气原因这四个简单的字实际包含了很多种情况,如:出发地机场天气状况不宜起飞;目的地机场天气状况不宜降落;飞行航路上气象状况不 8
宜飞越等等。为了确保飞机飞行安全,符合飞行、起飞、降落的天气标准有不少,其中有:
1.出发地机场天气状况(能见度、低空云、雷雨区、强侧风); 2.目的地机场天气状况(能见度、低空云、雷雨区、强侧风); 3.飞行航路上的气象情况(高空雷雨区);
4.机组状况(机组技术等级、分析把握当前气象及趋势做出专业的决策); 5.飞机状况(该机型对气象条件的安全标准、符合安全的前提下某些机载设备失效导致飞机不宜在该天气状况飞行);
6.因恶劣天气导致的后续状况(多指机场导航设施受损、跑道不够标准如结冰、严重积水等);有些时候,客户会因为飞机延误的时间过长而产生很多疑问,如:“目的地机场所在城市天气状况良好,能见度佳,为什么还是因天气原因延误?”“目的地机场所在城市天气状况良好,能见度佳,该机场也起降正常,为什么还是因天气原因延误?”事实上,目的地机场所在城市天气状况良好不代表该机场适宜飞机降落,覆盖在机场起飞降落航道附近是低云、雷雨区是导致这类型延误的常见因素。为确保飞行安全,飞机即使处在自动降落状况,在降落前的一定高度(一般为60米)飞行员也必须完全能见跑道及地面状况,如果此时无法能见跑道,是不允许降落的。而出现目的地机场所在城市天气状况良好,飞机并不能正常起飞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多,首先要明确的是飞机起降的标准与飞机机型有关,同样的机型在各航空公司的具体安全标准也可能有差异,机长对当前气象及趋势做出决策也会有所不同。取决于机长对飞机状态、机场、气象等判断后的决定。民航法规定,“机长发现民用航空器、机场、气象条件等不符合规定,不能保证飞行安全的,有权拒绝飞行”。
面对天气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不仅仅是客户不想看到,航空公司更不愿意出现。从这一点来看,航空公司与客户有共同的愿望和要求,这是航空公司与客户在发生冲突时达成谅解的基础。在航班延误时如何提高民航服务质量、保障客户权利的路径须从三个方面(民航、客户、媒体)构建,方能实现各方多赢,单纯强调任何一方的利益,都只会加剧矛盾,不利于民航业的整体发展。因此,为了构建准点民航,民航与客户应该做到下列几方面:
1.宣传机制。加强民航的整体对外宣传非常重要。由于长期军事化的管理使
民航成了“养在深闺待人识”的相对封闭的行业,消费者对民航的了解还非常有限,许多误解由此产生。民航应该主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宣传民航知识。如:让旅客知晓航班延误或取消时客户及其行李应获得的补偿方法和标准,知晓维权的方式、渠道和相关部门的电话,知晓航班不正常时,民航必须的作为和客户应有的配合,对“航班延误”等原有其它条款规定的模糊词语做出量化规定等。
2.责任共担机制。民航总局应尽快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在法规中明确规定航空公司、机场以及客户的权利与义务,特别是航班延误时各方的权利、义务。法规中更应该有责任共担的具体要求(如:规定航班延误时,民航各相关主体必须一致为客户服务,而不是互相推卸责任,一旦有推卸责任的言行发生,民航总局将有非常严格的惩罚措施)。也就是说:民航各单位应该先做好服务工作,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尽量帮助客户成行。规定、报酬和责任,应该放在服务之后来解决。这样才能够保证航班延误时客户能享受到基本的服务,避免民航与客户的冲突发生。
3.应急机制。要求民航服务各相关单位建立《危机应急机制或系统》(方案落实到位、具体到责任人、不同情况处理态度要明确规定、步骤要细致具体等等),并把《危机应急机制》的建立作为民航安全或服务质量考评的硬指标。
4.信息共享机制。民航信息共享是民航服务的基本要求,而单个民航企业很难做好这样的工作。总局应该利用政府的权力和现代技术来协调民航相关主体,将民航服务有关信息共享,特别是航班不正常的信息。
5.告知真相。首先要为客户提供畅通的信息服务渠道,及时告知客户真实情况,保障客户的知情权。客户最无法忍受的不是延误本身,而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知道还要呆多久,也不知道是何种原因引起的。航空公司应尽可能把详细情况告诉客户。利用手机短信、电脑网络等现代化的资讯设备向客户提供动态的航班时刻。尽可能避免客户在航班不正常时齐聚机场,聚众闹事(群体心态)的情况出现。
6.“赔”是一种态度,天气原因是航空公司无法控制的。因此,《运输规则》规定,在由于天气原因造成延误时,航空公司应协助客户安排餐食和住宿,费用可由客户自理。《民用航空法》规定,航空公司如能证明航空公司自己或它的代理人为了避免损失的发生,已经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或者不可能采取此种措施的,不
承担责任。但是,航空公司违约责任的免除,并不当然免除法律规定的航空公司应尽的义务。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航空公司仍然负有告知义务和补救义务。要求赔偿不是客户的初衷,航空公司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补救,一旦这些基本要求没有达到,往往会让简单事情变得复杂化。因此,航空公司应该向客户表示自己的歉意,向客户道歉并尽可能采取补救措施,让客户及早成行。乘客称“赔”不仅是赔偿,还包括赔礼道歉;有客户说到:赔不赔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赔”,这包括要赔偿、赔礼道歉。客户要的是诚意。所以,赔态度是最重要的。
7.航班延误后,民航方面也要主动和媒体进行沟通,就延误原因、采取了哪些补救措施、对客户做了哪些安排等及时反馈给媒体,以此来保证媒体听到了两面之词,至少保证记者不是完全跟着客户的情绪走。信息对媒体的及时传达,在很多时候,可以让一则坏新闻变成好事情,这些信息的传达也会影响到普通民众对航班延误的认识,消除对民航方面产生的许多误解。但凡航班延误发生,总是客户向媒体介绍情况。媒体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就添油加醋炮制一篇耸动的新闻,与媒体的沟通上,航空公司做得很差劲。即使有负责任的媒体采访到民航相关单位,很不幸,负责与媒体、公众沟通的人往往架子十足,实际也是不大懂的门外汉,回答问题通常含含糊糊或过于简单,不足以让公众全面、准确地了解事实情况,越抹越黑。与外界的沟通不够及时,因而很容易导致被动。
8.完善规章制度,特别是航班延误的处理制度。出现航班延误,应严格按照规定处理补偿,目前来说,航空公司总是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以至于闹事的客户往往得到更好的待遇。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增长了客户下次航班延误时闹事的信心,因为有先例可言,他们上次是怎样做的,这一次不应该比上一次差,并且已经认为这种做法是应该的。
9.建立并对外公布服务投诉电话和渠道,教育和引导客户用合理、合法的方式来维权。对客户的投诉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客户投诉的情况要认真分析,正确处理,找出真实的原因区别处理(如:公司制度或服务流程引起的投诉,公司就应该变革制度、调整和完善服务程序;如果是因培训不到位,员工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那就应该加强员工培训),避免凡投诉就处理员工的情况,那样会伤了员工的心,民航服务就会出现巨大的问题,准点民航将很难建立。
对于绝大多数客户来说,选择乘飞机出行,图的是安全、快捷和舒适。但若
碰上航班延误,这种愿望无疑会大打折扣,甚至让人感到沮丧和愤怒,此时,延误的信息再无从得知或者时间一推再推,不清楚延误到何时,客户当然会无法接受,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航班延误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但飞机是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很大,为了保障乘客安全,这种情况难以避免。航空公司和机场方面除了做好服务工作外,乘客也需要理智应对。所以完善航空机制,就是要建立“安全民航”、“文明民航”、“准点民航”、是我国民航发展的必要因素,也是我国民航迈向国际化的新举措。
结 束 语
因此,提高我国民航服务质量,不仅是民航客户的需要,更是我国民航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要提高我国民航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除了改善民航的硬件设施外,更要注重民航的软件环境建设。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从改变观念入手,将过去那些过多的管理理念重新定位,赋予“以客户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形成机场围绕飞机转,飞机围绕市场转,市场围绕客户转的良性循环模式。二是根据客户结构和数量的变化,认真分析客户的需求,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民航服务的环境。三是根据自身建设需要,建立“安全民航”、“文明民航”、“准点民航”的服务体系,完善公平、诚信的对称机制,接受服务对象和社会各届的监督。
致 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巨祺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巨祺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巨祺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他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同时还到许多在工作过程中许多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 考 文 献
[1]《民用航空法》
[2]人民网访民航协会用户工作委员会主任刘玉梅
[3]《服务理念与航空发展》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国航公司总裁李家祥 [4] 陈志田编著,《质量管理基础》,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年7月 [5] 民航资源中国网,http:/ /www.xiexiebang.com/ [6] 民航资料库,http://wiki.carnoc.com/
第三篇:影响干部队伍建设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影响干部队伍建设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党风、政风、民风建设,而且直接影响到当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和领导干部队伍的现状向全党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只有客观地分析影响干部队伍建设的各种因素,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才能将干部队伍建设好发挥好。
一、影响干部队伍建设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也还存在影响干部队伍建设的许多因素,主要表现在:
从选人的角度来分析,选人渠道不够宽广,是影响干部队伍素质的首要因素。目前,在干部的选拔上,虽然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进行,但是由于缺少配套的选拔措施,不能做到制度的完整性来保证选人的科学性。首先,选人的视野不宽,选人的范围不广,干部的人选虽然通过民主推荐来确定,但由于民主推荐的范围设置上,设置了地域、系统、单位、级别等框框条条的限定,使民主推荐的范围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其次,在干部人选的确定上,习惯性局限于“熟悉”的干部,不熟悉的干部很难进入“伯乐”的视野,由于选人视野不宽,加之忽视了不同县域的特殊性以及对干部能力素质要求的多样性,忽视了干部的个体差异性,把干部当成“通才”和“全才”来使用;再次,竞争性选拔没有形成常太化,干部的任用,从上往下派的多,从下推荐往上提的少,组织推荐考察任用的多,公开竞争选拔的少,许多在基层“默默无闻”的干部因没有公开竞争的台平,而未能进入组织选拔视野。选人的渠道不宽,显然很难选拔到更为优秀的人选,因“先天”不足而影响了整个干部队伍的素质。从培养的角度来分析,培训措施不够有力,是影响干部能力建设的最要因素。时代在突飞猛进,形势在不变化,对干部的能力要求越来越全面,既要增强执政能力,又要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既要提高驾驭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又要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既要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又要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仅靠上任前蓄备的潜力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不断的培训、不断的历练、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新的经验来实现。但是,目前在干部培训上,缺乏切实有效的措施,存在着培训培训形式单
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效果不佳;在干部的能力提高上,缺乏约束机制和考核机制,导致干部自身学习主动性不够,而存在“学风淡,玩风浓”的现象,虽然参加了各类党校学习、专题培训、但缺乏学习新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动性,虽然外出考察不少,但多为走马观花,缺乏深入思考、吸引经验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能力的提高。
从激励的角度来分析,激制机制不够灵活,是影响干部干事创业的外在因素。目前,在激励干部干事创业上虽然建立了一些一些制度,但在执行没有到位,建立了一些机制,但不够灵活,有些机制尚未建立,激励效果不够理想。一是虽然建立了干部任期制,但未能严格执行,存在部分干部变动频繁或未到期就变动的情况,不利于干部安心干事创业;二是没有建立健全一套考核标准量化、考核方法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利调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干部职级待遇、经济待遇、精神激励、保障制度等配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未能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从监督角度分析,监督措施不够有力,是影响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的关健因素。在党风廉政建设上,虽然建立了各种廉政和监督制度,纪检监察部门也在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但对干部人、财、物的监督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监督措施落实也不到位,再加上复杂的人际关系,监督措施就显得更加弱化了。监督措施不力,让一些私欲膨胀、自律意识能的干部,投机钻营,铤而走险,玩弄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最终滑向腐化坠落的深渊。
从考核角度分析,考核评价不够准确,是影响干部队伍建设退出机制的根本因素。一方面,考核指标设置不够量化,现行的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主要是“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考核评价指标内容涵盖面虽比较全,但指标过于综合笼统,考核评价指标不够量化,定性评价的多,定量评价的少,操作性不强,按这一指标进行考核,很难真实地评价干部;另一方面,考核方法也不够完善,日常考核较少,除了干部的提拔使用考察外,干部考核通常是年底一次性的考核,且考核缺少“纵向”与“横向”的考核分析,考核流于形式,没有实行严格量化考核,也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由于对干部考核不够量化、不够科学、不够准确,很难作出真实的评价,考核结果很难使用在干部退出机制上,不利于干部队伍建设。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健全选拔机制,拓宽选人渠道。一是要解放思想,打破地域、系统、单位、级别的框框条条界限,把视野放得更宽,范围定得更大,选拔对象扩得更广,选择余地留得更阔,选出的干部质量就会更高,特别要注意从整体工作比较突出的地方选人,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选人,从创造出突出政绩的艰苦环境中选人,积极探索干部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上会的选任办法,拓宽用人视野;二是要大胆采用竞争性选拔,变“伯乐相马”为“赛场赛马”,要按照“人岗相适”的要求,大力推行公推直选、“两考一推”、公开招考等方式,搭建竞争平台,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干部参与竞争,展示才干,以此拓宽选人渠道,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要建立健全超前育人机制,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后备人选,分层次分阶段制定培养计划,保证多层次更新递进,滚动发展,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上下衔接的干部后备干部队伍。
强化培训效果,促进能力提升。一方面,要积极拓展培训方式,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努力提高培训效果,要针对干部平时忙于各种事务,很少能够深入学习各种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实际,要通过脱产学习,使他们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学习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知识,努力提高理论水平;要围绕发展的中心任务,进行专题培训,有利于干部对中心工作更深入的研究,更全面的掌握,更有力的推进;要根据干部个人的能力缺陷,有针对性选派到到上级机关、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是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较多的地区挂职锻炼,使干部能够领会上级机关的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和能力提升考核机制,激励干部主动学习、主动实践、主动提高。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干事创业。一是针对部分干部变动频繁,不利于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严格执行干部职务任期制,严格控制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要层层进行把关,以此确保干部安心干事创业;二是要建立绩效奖励机制,对干部在同一职位上任职较长的,经综合考核,实绩突出,要有职务或工资上的激励措施,以此激励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不断探索完善干部职级待遇、经济待遇、精神激励、保障制度等配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尽可能地帮助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干事创业;四是要采取适当措施激励干部干事创业,要及时总结、宣传优秀干部的先进事迹,增强干部的使命感、荣誉感,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风尚,营造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落实监督措施,确保清正廉洁。以加强对干部人、财、物监督为点,认真落实四项监督措施:一是要建立干部用人行为检查制度和离任检查制度,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干部用人行为的办法,落实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干部监督工作协调机制,加大选人用人的监督,坚决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二是进一步完善并认真落实干部述职述廉和重要工作、重要情况、重大问题报告制度,开展干部群众公信度调查,健全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领导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制度;三是实行组织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四是要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坚持交流任职和回避任职制度,扩大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交流范围,扩大州市之间干部的异地交流力度,确保清正廉洁。科学考核评价,完善退出机制。准确考核评价干部是准备使用干部的基础,也是完善干部退出机制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科学考核,准确评价。一是要突出重点,制定量化的考核指标。“德”重点考核政治态度和思想品质,“能”重点考核工作思路、组织协调、依法办事和心理素质,“勤”重点考核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绩”重点考核履行职责成效、解决复杂问题和基础建设等,“廉”重点考核廉洁自律等,将“德、能、勤、绩、廉”的考核指标进行细化,实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进行排名比较,作为调整干部的主要依据。二是要坚持五个结合,完善考核方法。即:坚持干部测评与群众评议相结合,不仅要在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测评,还要听取群众的呼声和意见,了解干部在群众中的口碑;坚持述职汇报与实绩考核相结合,既要听取干部的述职汇报,更要实地考察他们在任职期间的工作实效;坚持“显绩”考核与“潜绩”考核相结合,既要考核明显的发展成果,又要考核潜在的发展效应;坚持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相结合,要充分考虑到各县的自然条件、工作基础、资源优越等情况,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区别对待,使考核更全面、更科学、更准确;坚持实绩考核与成本考核相结合,对政绩的评价要引入成本分析,不仅要看取得的政绩,还要看为此付出的投入和代价,把发展的成本高低作为判断和衡量政绩的标准之一,促进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三是充分远用考核结果,着力构建组织考核、领导评价、群众评判、舆论监督相结合的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认定机制,采取降免、改任非领导职务、离岗学习、提前退休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不称职、不胜任干部的调整力度,以此完善干部“能下”的正常退出机制,推进干部队伍建设。
第四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姜晓惠
(商学院201022410109,2010级财务管理1001班)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企业的实际,给出了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对各个影响因素如何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以及影响力的大小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解释结构模型(ISM),运用此模型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层次划分,找出了各个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和内在联系,便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抓住主要因素进行控制。
关键词: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结构解释模型(ISM)
The effect factors of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Jiang Xiaohui
(School of business, Class one ,The 2010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201022410109)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acts of enterprises in China giv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and concretely analyze each factors how to influe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and the size of the influence.For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act factor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 to divide administrative levels of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act factors, and find out the primary relationship and internal relations of the various factors, which is advantageous for the enterprise managers to grasp the main fact and control it.Key words: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fluence factor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SM)引言
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焦点放在如何实现最大利润而忽略了社会效益,众多不诚信的做法使得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举步维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最终落脚到企业身上。因此,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存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成长性,即企业实现由小变大、不断积累量变的过程;二是企业的可持续性,即企业不断创新,永葆生命力的状态。本文基于我国企业的实际,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影响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揭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和一般规律。相关文献综述
对企业发展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此后,虽然各个经济学流派涉及企业成长问题,但一直处于主流经济学之外。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认为企业成长的动力在于对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的追求。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发展是企业边界扩大的过程,企业成长的动因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1]后凯恩斯主义认为,企业发展是通过投资规模的扩大来实现的,投资决策和资金是最关键的因素。[2]自从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出版了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以来,创新的概念和
思想就被纳入经济发展理论之中。创新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发展来自于管理与创新的程度。[3]杨杜是我国较早系统研究企业发展理论的学者,在其著作《企业成长论》中,以经营资源为关键概念,从经营资源的数量、性质、结构和支配主体四个方面来考察企业成长,运用实证和比较方法,对企业成长过程和成长机制进行了分析。[4]我国学者刘力钢借鉴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函数的内容与含义,运用熊动力学的思想建立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力”理论,即提升力、引导力、支撑力、扩张力和阻力。[5]李占祥运用矛盾分析法,研究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与各种重大关系,解释了矛盾的发展与转化是推动企业及管理发展的动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实质就是不断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过程。[6]
上述理论都是建立在企业系统的研究前提假设上,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无机体或人工复合系统,并侧重于对企业发展单一因素的分析,但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企业作为一个人类—自然系统,进而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以前的结论难以指导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3.1 ISM简介
解释结构模型(ISM)是美国J.华费尔特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特点是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帮助,最终将统构造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3.2 确定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影响因素
通过资料分析,本文从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归纳出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需注意的是,这里所列的要素集及其相关关系,只是一种典型条件分析的结果。在具体应用时,可视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影响要素有所增减或对要素影响关系有所调整。
3.3确定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对各个因素进行这样处理:Si对Sj有影响,填1;Si对Sj无影响,不填;i,j=1,2,···,10。对于相互有影响的因素,取影响大的一方为影响关系,即有影响。其中,“有影响”尽量选择直接的影响关系,不考虑间接影响关系。建立如下的关键影响因素相关性表,见表2。
表2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的相关性
3.4建立可达矩阵
1001011110111010100011101010001001001000111011100110000100101101111000100000110010000100101110001111
3.5建立结构模型
引入可达集和前因集:R(Si)是由可达矩阵第Si行中所有元素为1的列所对应的要素
构成的集合,成为要素Si的可达集;A(Sj)是由可达矩阵第Sj列中所有元素为1的行所对应的要素构成的集合,称为要素Sj的前因集。R(Si)和A(Sj)的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据此进行关系划分。
(1)层次划分。如果Si是最上一级节点,则必须满足:R(Si)∩A(Sj)=R(Si)。
(2)分部划分。对上述所得层次划分结果进行分部划分,划分标准如下:若R(Si)∩A(Sj)=,则Si和Sj不在同一部分;反之,若R(Si)∩A(Sj),则Si和Sj在同一部分。
因为R(S1)∩A(S1)=R(S1),R(S4)∩A(S4)=R(S4),R(S6)∩A(S6)=R(S6),R(S9)∩A(S9)=R(S9),所以得第一级可达集与前因集如表3所示。将S0设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所以第一层要素为{S1,S4,S6,S9}。
4。以此类推。
图
1图1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3.6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构建如下算法,寻找关键因素:
步骤1:构建路径,即以某节点为始点,市场结构为终点,以箭头为方向,形成路径。步骤2:计算各作为始点的节点的路径数。步骤3:比较路径数量大小。
步骤4:寻找关键因素。方法如下:设各节点的路径数ai(i=1,···,n),我们取ai1.2为关键因素。
n
ni=1
i
计算得:ai≥3的因素就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们是知识与企业文化、企业团队水平、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企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结构。
3.7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对策及建议 1做好知识环境、建立知识体系、塑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以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群体精神支柱、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等聚集的合力表现,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高度概括和表达。企业精神对企业员工有凝聚作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培育企业精神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个异性。参与者必须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并且具备处理分析信息资源的能力和一定的决定权。2培养和谐进取的团队,提高企业营业水平。
团队学习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团队水平决定企业的水平。积极鼓励团队成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不断优化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专长,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3提高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盈利水平,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建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面向供应链的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应积极推进客户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优化供应链伙伴的选择,加强客户互动的有效管理。4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能力。
企业要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信息化改造升级,推行先进质量管理,促进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在技术和管理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管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加快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创新科学管理的体制机制。5优化市场结构,维护市场稳定。
在继续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形成合理的、层次分明的外贸多元化布局,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新特点、新变化,开拓新兴市场和发展国内市场,使之成为企业稳定和拓展外需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英]弗朗西斯·凯恩克罗斯.企业生存10法则[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途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07):113-114.[3]彭云飞,沈曦.经济管理中常用数学方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4] 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2-08/21/content_533048.htm.[5]栋梁论语http://web.cenet.org.cn/web/dongliang.[6] 李景元.企业战略管理新论.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10月.205---306.
第五篇: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
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提升,必须以执行人员素质的提高为前提,执行新理念的强化为根本、执行渠道畅通为基础、执行机制健全为保障。
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因素分析为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精神,把中央的决定转化为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社会和谐的现实推动力,使能力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需要良好的执行力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肩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本组织的目标、要求等无条件、高效率地贯彻落实的重任。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部署贯彻、落实,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党的执政思路和执政意图实现,关系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从总体上看,基层党组织已经充分认识到依法执政、创造性地执行的重要性,但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不太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进一步提高,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当前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是执行主体影响执行力。当前许多工作之所以推进慢、落实难、关键在干部。思想的退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传播的现代化,一些负面影响也对农村党员和农村干部的思想带来了巨大冲击。其信念与信仰状况正处在一个活跃与混乱并存的时期,其中清醒者有之,但困惑者、动摇者、盲目者乃至堕落者也有之。有盲目信仰,也有金钱信仰,所谓“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就是这种信仰的表现。由于信仰出现迷茫,人员必然淡化对实现一流管理目标的追求,必然满足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要求,必然降低工作的标准,结果是荒于公务,职能亏欠,最终导致执行的低效。观念的淡化。为人民服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根本的行政理念。然而,为民观念在某些执行者的身上逐步淡化,为人民服务逐渐变为“为金钱服务”,官僚主义、拜金主义、形式主义等现象严重地制约着基层党组织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增大了执行成本,降低了效率执行。
二是执行理念影响执行力。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率。执行理念的错位或步入误区,已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中的“瓶颈”。执行意识缺乏。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执政意识、执行意识,不能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的农村基层干部认为执政能力建设主要是高层领导干部的事,与基层无关或关系不大,因而对上级布置的执行任务视而不见,见责任就推,见困难就绕,逃避责任,拒不执行上级政策,使得一些执行任务及社会问题久拖不决。这是影响执行力的最大元凶。创新意识不足。有些基层党组织把简单重复上级文件和讲话精神看作是贯彻执行,开了会、发了文,好像自己就是上级文件和讲话精神的忠实执行者。不能把上级精神与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是害怕困难,缺乏争创一流的执行信心和勇气,存在着对上级精神的消极敷衍情况。一些基层党组织在落实党的政策和党委决策时,不是生搬硬套,就是变通执行。有的基层党组织片面强调自身发展存在的劣势,满足于当前的工作现状。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科学判断形势、进行正确决策的能力比较弱,甚至导致决策和执行的失误。
三是执行渠道影响执行力。执行渠道是否畅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执行力水平。顺畅的执行渠道,可以产生最小程度的执行磨擦和最大限度的综合执行力;而渠道不畅,会削弱组织执行力。当前执行渠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执行中沟通不足。一方面传统和现代手段未有效结合,互联网等现代手段,电子政务、电脑办公等在农村基层党组织还没有广泛应用,影响了与上级党组织的沟通。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须进一步加强,增加基层工作的透明度,做好与群众的沟通工作,增强群众对基层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执行组织结构矛盾协调不足。部分农村两委关系不协调,为谋求各自的利益而相互拆台、互设障碍,或者出现“无利的无人执行、有利的抢着执行”的情况,严重影响执行力。执行监督环节虚化,考核措施不力。由于缺少监督人和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好人主义盛行,监督薄弱,导致工作难落实,政策棚架,制度棚架,有安排无考核,或考核不具体、不到位、走形式、走过场,严重制约着执行效能的提高。
四是执行制度影响执行力。科学、完善的制度,具体、清晰、明确的责任,是提高执行力的两个必要条件。然而,在许多基层组织中,有些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不相适应或相悖,仍是计划经济体制、机制的延续,导致制度不能执行;有些虽是现代制度,但制度不具体、不清晰,责任不明确,导致制度难以落实,执行困难。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路径选择
1、提高执行人员素质,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前提。
执行人员是执行活动的重要要素和执行力量的重要,发挥着核心作用,因而,采取积极措施培育执行人员的素质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水平的前提。
建立以竞争上岗,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干部新的选用机制。在基层干部的选拔渠道上,可“派、调、引、选、增”五管齐下,多层面、多渠道地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把更多的基层党员培养成农村致富的带头人,把更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基层党员,把优秀基层党员培养成农村基层干部;积极推行“三推两考”,注重改善乡村两级班子的整体结构;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中发现、选派优秀人才到基层施展才华;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主动联系外出务工青年的办法,鼓励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村里工作,有目的地引导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和长期在外务工回乡的人创办、领办经济实体,为村级干部储备人才,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建立以针对性、实用性、开放式为重点的教育培训机制。为解决好农村基层干部“难当”的问题,面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大典型的培植力度,选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村级干部典型,用身边典型现身说法,发挥示范、辐射、教育、带动作用,要充分运用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起经常性的教育机制,把“让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实惠”的好做法、好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使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向经常化、制度化转变。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坚持对基层干部和党员实行分类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建立以保护和调动乡村干部积极性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政治待遇要提高。要紧密结合乡镇机构改革,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乡镇干部要大胆提拔使用。要把担任过村干部作为培养乡镇干部的一条有效途径,鼓励乡镇干部到村级组织任职,出台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干部的政策,以激励村干部奋发上进。二是经济待遇要加强。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不断改善农村基层干部的经济待遇。有条件的地方对村干部可以实行工资由财政发放的办法,即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工资可以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同时,建立健全在职村干部工资补贴最低基数保障制度、退职村干部养老金保障制度。三是工作环境要改善。上级党委要科学制订乡镇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和改进乡镇干部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强化乡镇抓经济发展促农民增收的责任。
强化执行新理念,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根本。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只有思想到位,才能有到位的行动。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推进能力建设这项战略性任务的深入开展,必须强化执行新理念。一是确立执行力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在工作中,虽有好的政策、决策、制度,但如果不实施、不执行,就不可能出效益。所以说,执行力也是生产力。各级组织只有快速地把党的方针政策执行下去,才能出效益。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执行的观念。以人为本,就是时刻做到以尊重人为出发点,全面了解人、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依靠人,从而达到凝聚人;依法执行,就是增强法制观念,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畅通执行渠道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基础。
要保证政策执行指向正确的路径,保证执行的顺畅,从我国目前的实际出发,就要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
打造多元的执行沟通平台。要通过报刊网络、创办、热线电话等形式,广泛吸纳各方面的真知良言,扩大决策的群众参与面,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保证执行的成效。
畅通执行过程的沟通渠道。积极充分的沟通是有效执行的基础。确保组织内有效的沟通,下层才能直接体会到上层的决策思想和智慧光辉,上层也才能亲自了解到下层的执行动态,掌握工作第一线的情况,从而提高执行效率和执行力度。一要努力形成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进一步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重视维护基层党员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二要大力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基层自治。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保证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事务,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都应当通过一定的形式予以公开,保证群众的知情权,接受群众的监督。三要逐步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基层党组织内部采取党务公开、民主评议党员、干部任期责任制等方式,强化党内监督民主化制度;狠抓“民主议事、民主理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在实行“一事一议”中做到“大家事、大家提、大家定、大家管”,不断提高村民的民主政治意识。
疏通执行过程的梗阻。一是妥善处理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虽然性质不同,但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领广大农民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其中应当明确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党支部作为我们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宪法法律的贯彻执行者,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如果改变了村党支部的地位作用,必然削弱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村民委员会要接受党支部的工作指导与监督。同时,村党支部尤其是书记要支持村民委员会和村主任的工作,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在重大问题上,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应互相沟通,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在部分农村实现了村“两委”交叉任职,大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这样有利于精简干部职数,减轻农民负担,减少村“两委”内耗,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加强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作风建设。切实改进存在着的软的问题,就是工作中不敢碰硬,不敢坚持原则的问题;空的问题,就是不抓实际工作,不注重实际内容和效果,工作中讲大话、讲空话、言之无物、不着实际的问题;拖的问题,就是拖拉问题;浮的问题,就是工作飘浮,不踏实,甚至弄虚作假问题;懒的问题,就是工作中不学习、不动脑筋、无所用心、满足现状问题。以实际行动提高政府决策的权威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4、健全执行机制是提高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重要保障。
提高执行力,既要靠人格的力量,更要靠制度的约束。可以说,健全完善一套长效机制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保障。
完善执行制度。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要在健全上下功夫。健全制度,首先要清理制度。对于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制度,模棱两可、只定性不定量的制度,束缚人们或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制度,以及导致职能越位、错位的制度等,要彻底清理。同时,还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制度。要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指导制度的制定,不强调制度的多少,关键是做到明确、具体,使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都能够从制度中知道该为的和不该为的、如何为和为的程度等。二要在规范化、科学化上下功夫。制度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合理、具体,是否规范、科学。因此,加强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是各级党的基层组织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要健全责任机制,提高执行水平。首先要细化从严治吏的责任,解决责任缺位的问题,应注重解决这几个问题:一是加强建立责任体系。要把责任体系覆盖到执行中的每一个环节。二是做到责任清晰。在划分责任、岗位时,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理念,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细化,不能细化的流程化,并实行人性化管理,使每一个人都能寻找到自己愿意干、愿意负责的岗位和工作,实现人岗相宜,以更有利于责任的落实。其次,加强对责任执行情况的督促和检查,解决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通过建立责任执行的考核制度,建立责任落实情况反馈制度,进而督促责任主体抓好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再次,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解决追究对象空位问题。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是整个责任机制的中心环节,责任追究不到位,其结果必然是责任的缺位和责任落实的不到位。
要健全监督机制,严肃执行纪律。坚决克服监督软弱无力的问题,努力形成有效的执行监督管理制度和机制。首先,健全监督网络。一是抓住内部监督这个关键,切实加强党内监督。二是要大力发扬民主,切实搞好群众监督。要通过财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形式,拓宽人民群众实施监督的渠道,提高农村基层工作的透明度,赢得群众的信任。三是立足法制建设,切实抓好法律监督。四是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其次,突出监督的重点。监督的重点要放在对其权力行使实施制约,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权钱交易上,尤其是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大额资金使用的监督。参考文献:翟红军:《切实提高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执行力》,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增刊。张伟荣:《论提高执行力的保障条件》,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新时代》2004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