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去博里、施河学习有感
(马甸中学张宝龙)
在总校的带领下,马甸镇全体教育干部去博里、施河等学校参观学习,看到人家校园文化建设深有感触。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全力营造形成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校园精神和物质形态,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和谐的育人环境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文化塑造着学校形象,学校形象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态”。我认为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可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一、继承和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定位
我认为学校文化建设要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师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突出办学理念,彰显学校教育特色,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为师生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突出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操作的原则:遵循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基本要求:体现教育性、科学性、先进性、审美性、实用性和主体性;运行的思路:以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为基础,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保证,以校园活动文化为载体,使精神文化提升,物质文化出精品,制度建设有特色,活动文化出成果,全面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加强硬件建设,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创设简洁、实用、素雅、美观的物质文化;修订完善学校的机构体制,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校纪、校规守则等,健全学校的制度文化;开展多彩的德育、科技、文体、综合实践等活动,丰富师生的学校活动文化。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积淀学校文化内涵,彰显教育的特色。
二、扎实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师生和谐发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中,我认为着重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四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既考虑到每种文化的独特意义和作用,更考虑到四者是一个共同体,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的相辅相成的意义和作用。我认为,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道德风貌等精神意识,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讨论(动员、座谈、研讨、演讲、征文等形式),使师生深刻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与蕴含的文化底蕴,发掘学校的文化实质和价值取向,进而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学校精神文化,在尊重教师个人愿景的基础上,建立起学校的共同愿景。积极向上、用于探索、尊重教育规律、加强“三风”建设。在教师中倡导三大氛围——讲大气、讲品位、讲合作;弘扬四大精神——人文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确立了五种工作方式——现代的思维、工作、教育、学习和生活方式。以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大力彰显“团结、活泼、勤奋、开拓”的校风,倾心打造“亲和、优雅、勤勉、执着”的教师形象和“大胆探索、朴实严谨、诲人不倦、精益求精”的教风,“勤奋、刻苦、活泼、主动”的学风。在校园显要位置标示学校表层的精神文化;在规范的管理中使全校师生逐步认同、接受,从而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使师生日常和谐的精神风貌成为学校深层精神文化的体现。
我认为,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如校园建筑物的布局装饰、教学设施设备、设景布点、绿化美化等,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我们先后多方筹资数百万元高标准建成了南教学楼、连廊、塑胶操场,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的硬件设施。在此基础上,本着“简洁、实用、美观、素雅”的原则,精心设计,合理布局,规划完善多个主题教育功能区,使每一个小区域都能够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如德育功能区、英语会话区、艺术长廊、运动健体区、绿色种植区等。同时,在师生全员参与的范围内征集、设计、完善体现学校文化内涵的形象标志,使校徽、校旗、校歌、校训、校服等成为凝聚学校精神的生动标志。另外,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网、小记者站、校刊等文化传播载体在创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功能,营造正确的文化导向,提升师生的精神修养。
我认为,学校制度文化既表现为以文本、书面文字等形式显现出来的学校规章制度,又表现为师生对建立和遵守规章制度的态度和价值观,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要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陇西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体现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营造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真正发挥制度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我认为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不断创新形式和载体,拓展活动的空间和渠道,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师生综合素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把活动文化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建立有专门的领导组织网络,有规划和计划,有实施和评价的细则,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例如利用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具有教育意义的节假日,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主题教育;坚持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活动;全员参加的课外文体活动和第二课堂专业训练活动;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师德教育活动和教师文化活动等,充分发挥和体现了活动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随着学校建立和发展而逐步积淀并形成的。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务本求实,开拓创新,使校园文化在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得到创新和不断积淀,最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马中精神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第二篇: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广元市利州区工农小学谭懿
摘要:廉洁文化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客观需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性工作。因此,立足学校实际,增强教育针对性;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教育合力;探索有效途径,增强教育渗透力,构建廉洁、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和谐学校廉洁文化建设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廉洁文化教育情况,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早在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就正式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廉洁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并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组织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这标志着党对反腐倡廉的认识已达到新的高度,学校已经成为廉洁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开拓新思路,强化校园廉洁文化建设
作为校园,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更是社会和家长目光关-1-
注的聚焦点,是他们精神的寄托与家园。而廉洁文化教育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事关社会发展、稳定和民族振兴的前景,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立足校园实际,树立教师的崇高理想。
美国教育学家怀特·艾伦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是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备道德性的话,那我们就是在为社会创造危害。”因此,加强廉洁文化教育,必须首抓教师队伍建设,重在塑造教师的崇高思想。
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腐败现象也悄悄地渗透到教育领域来,在招生、基建、购物上同样也存在权钱交易,甚至热衷于第二职业,严重影响了教师形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指出:“教师要依法执教、廉洁从教。”这充分说明了师德的重要性,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乃至一生,因此,廉洁从教是廉洁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学校应组织教师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引领广大教职工勤奋工作,严于律已,自尊自爱、自信自重,做到奉公守法、诚实谦虚,坚持崇高的职业信念,用廉洁奉公的标准来进行自我约束,时时处处都保持清廉纯洁的作风,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取不义之财,不索非法之财。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教育才能化作自觉的行动,使党员教师在自律和他律的双重作用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重操守、讲诚信,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动群众投身于诚信建设之中,形成廉洁从教,人人思廉、人人讲廉、人人促廉的良好风尚。
(二)结合学生需求,夯实学生的道德基础。
塑造下一代的美好心灵,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开展廉洁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廉洁办事,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贪小便宜的好习惯,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中“以诚实守信为荣,为见利忘义为耻”等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把“八荣八耻”内容细化,用荣辱观要求对照自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防止、制止、终止不道德的言行。各年段要制定具体计划,结合思品课,挖掘学科相关教材内容,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实际,重点对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讲述学生通俗易懂的有关廉洁故事。帮助学生树立清正为人、廉洁办事的为人处世原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积累。教育学生“不贪小便宜”,学会从小讲廉洁,纠正上课迟到说假话、考试舞弊、乘车不购票、抄袭作业等到不良行为,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关心他人,为善弃恶,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的廉洁教育就会在学生心中筑起坚不可摧的道德长城。
二、创新方法,优化学校廉洁文化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因此,要创新方法,优化学校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力求贴近生活,寓教于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一是在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如学校开展的每年一度的“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
廉洁文化建设,充分调动教职工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广大教职工廉洁自律意识。使教师进一步树立起“无私奉献、廉洁从教”的好思想。促进学校廉政文化建设。
二是找准着力点,搭建活动平台,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相结合,借助文化力量在学生中深入开展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廉洁文化活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活动应坚持“小、近、新、实”的原则,即小:活动目标小;近:贴近学生生活;新:新颖生动引入;实:讲求实效性。做到寓教于乐,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利用升国旗、校会、班团队活动、文化艺术节、社会考察等校园德育和文化载体,开展廉洁文化宣传,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中接受廉洁熏陶。树立起“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意识、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拓宽渠道,深化学校廉洁文化建设
教育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习的效能,加速人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因此,学校的廉洁文化教育,要从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拓宽教育渠道,增强教育渗透力与实效性。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做到廉洁自律。
首先要结合实际,制定预防制度,使党员干部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其次是完善自律机制。积极探索搞好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新方法,再者是强化监督。重点做好学校校务公开,对重大决策、重大资金支出等问题,坚持集体研究,坚持阳光操作,落实责任,把学校廉政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党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确保廉政文化建设顺利开展。把
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与教书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廉洁教育与学校德育、校园文化、课堂教学、校务公开、师德师风考核等工作的有机结合,实现科学、全面的考核与评价,建立一支廉洁、勤政的教师队伍。
(二)建立新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1.学校要合理规划廉政环境建设,让墙壁说话。精心设计,开辟廉洁教育园地,先进模范人物形象、廉洁标语口号、张贴反腐倡廉宣传画,营造浓厚的从小讲廉洁的良好氛围。同时发给家长《反腐倡廉》的信,让廉政文化建设,做到到家校配合,使廉政文化自然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中,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还应重点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参与中践行,组织开展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主题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廉洁教育艺术节、廉洁教育的课本剧等,开展“廉洁主题辩论会”、“校园十佳廉洁诚信之星”评选,在动手动脑中接受廉洁教育,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行为。
2.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形成教育合力。一是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利用本地区的公共资源与红色资源与创建廉洁教育基地相结合,构建贴切生活、贴切实际、贴切学生、寓教于理、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富于亲和力、吸引力、渗透力的廉洁教育模式,实现教育的长期化、制度化,努力提高廉洁教育的实效性。二是学校要通过信件、短信等方式开展与家长的廉洁教育互动活动,督促家长注重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学校教育与家长教育良性互动。三是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和主导,坚持用科学理论引导人、廉洁理念教育人、先进人才熏陶
人,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廉洁教育立体网络体系,切实提高廉洁教育的实际效果。
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要使廉洁文化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我们既要抓好当前工作,又要着眼于未来,时刻牢记廉政,让“廉政之声”响遍校园的每个角落,渗透到各个领域,启发人人思廉,督促人人清正,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构建廉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11-08。
2、(瑞士)著名心理教育学家让·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00-12-14。
4、杨晓光;推进廉政文化建设[N];人民日报;2005年。
5、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年01期。
第三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独特风貌,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力量,具有无声教育的感染作用。我校作为秀山县一所新建直属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特色发展”的模式,严格按照“高起点,超常规”的战略思路开展工作。通过环境打造,课堂教育,机制约束,活动熏陶,家校互动,使全校师生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行为准则,基本达到了以硬件设施为载体的物质文化和以师生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以学校管理为保证的制度文化的和谐统一。
一、完善硬件夯实基础,打造文化精品
1、完善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水平。
硬件设施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是办学水平的最直接体现。我校占地面积51.8亩,学校整体设计采用新加坡建筑风格,布局设施一流,具备宽敞明亮的教室,具备实验电教、信息技术教育等配套齐全的教学功能室,建有图书室、舞蹈室、书法室,建有高标准的塑胶运动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目前学校已申请到“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集硬件、图书、互联网等功能为一体的“梦想中心”多媒体教室项目,“班班通”工程已纳入学校规划,同时正积极多方筹资,建设和完善学校风雨操场、食堂、运动场后期工程和校园的绿化工程,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2、抓好校园的绿化工作,优化校园内外部环境
我校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校园环境规划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着“追求高品味”的原则,我校在建设规划中,巧妙设计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力争做到错落有致、疏密合理,建造具备育人功能的景观,做到点面结合,校园户外张贴物、宣传品管理规范,校内各种标牌规范。
学校处于建设之中,但学校仍按整体的绿化规划和思想进行校园绿化工程学校按照“四季长青”的绿化要求,修建了花台、花园、假山景观、环校绿化带,目前我校以“森林校园”为契机,栽植香樟、桂花树700多株。在全体师生中树立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了卫生保洁的良好习惯,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文明和谐,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
3、美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通过合理规划,布局,我校的各种标牌设置都注重美观、精致,走廊、椄道、过道和室内均饰以与环境相协调的体现小学生守则、行为规范、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的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温馨提示语等,采用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形象加以展示,在走廊柱壁上展示学生的书画作品,走廊文化墙内容定期更换,班级图书柜图书定期更换,让每面墙壁、壁柱、围墙说话,确保了校内的每一处细节都充分体现育人的功能。
通过两年多的不断建设发展,使学校更显大气、美观,基本达到了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景致宜人,设施齐备,功能齐全,为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好精神文化建设,丰富内涵,打造学校精神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我校本着“为教师发展铺路,为学生未来奠基”的宗旨,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铸造师生认同的学校价值观,建设师生精神家园。
新建直属,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树立起师生员工对学校整体发展的认同感和打造名校品牌的信心,我校采用“项目管理”项目招标的形式向全体师生询计问策,征求“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校发展规划”的建议和意见,学校的重大决策让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最后集全校师生之大成,形成了“提升教师,关注学生,影响家长。”的办学指导思想,“个性校园,书香凤栖。”的办学理念,制定了学校章程和学校管理规程。同时结合学校新建直属,地处城郊的特点,在全体师生中开展敬业奉献、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培育“学校发展,我的责任”的主人翁意识,增加了师生的认同感,使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到精诚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敬业奉献的师资队伍。
我校是以原平凯小学教师为班底,向全县公开考调20多位教师而组建的新学校,建校初,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成立学习领导小组,制订学习培训计划,健全学习制度,做到一周一次政治学习,一周一次校本培训,一周一次教研活动,实行一月一交流,半年一总结。开展了围绕“敬业”和“爱生”为核心的师德规范教育,在教职工中培育“六种精神”:即“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树立“学校发展,我的责任”的主人翁意识。关心学校的发展,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管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对工作要树立“三心”,即:“爱心、耐心、信心”;“三不”,即:“不埋怨、不嫌弃、不放弃”;“三个一样”,即:“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工作要像对待家事一样”,“对待同事要像对待亲人一样”。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依法执教、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体协作、为人师表。学校还搭建教师成长平台,给每一个教师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学校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成功的喜悦,努力形成一支团结和谐、有改革意识、教学基本功过硬、教改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3、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强化年级组管理,实现德育队伍全员化,内容课程化,目标层次化,制度规范化,评价合理化。我校结合县级课题“小学生行为习惯研究”的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一日常规及学生管理的每一环节中,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学校宣传栏、班级文化墙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倡导文明之风,礼仪之范,通过开展示范岗、监督岗,实行路队制,校园静化工程,对学生校内外行为规范作了具体的要求,使整个校园浸润在文明有礼、热情友好、宽容谦让、诚实守信的和谐氛围里。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打扫街道、小手牵大手爱心传递等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举止文明、尊重师长、勤奋刻苦、博学善思的优良品质,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观,受到社区家长的一致肯定。
4、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推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为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我校开展了针对教师的课件制作比赛、论文竞赛、文体比赛、唱红歌比赛等;针对学生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演讲比赛、趣味运动会、讲故事、传箴言、唱红歌活动、广播操比赛、科技制作、兴趣小组、手抄报比赛等;主题教育和创建活动方面开展了创建“平安校园”、以“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等;针对学校新建直属,社区家长对学校缺乏了解,开展了深入广场、深入社区家庭的宣传活动,向社区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了解社区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和意见;开展学生思想和学习状况大摸底,对问题学生实行行政、班主任和教师重点家访,做到了“关爱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居,辐射整个片区”的效果。
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师生的活力和竞争意识,优化了学生心理品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拼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使整个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新气象。在“提升教师,关注学生,影响家长。”的办学指导思想指引下,通过进一步强化“待人以诚,处事以正”的校训,我校已初步形成了“敬业、奉献、和谐、创新”的学校精神。
三、健全制度实现依法治校,人文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我校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和依法治校的能力。
1、坚持依法治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格局。坚持校长领导下的部门工作问责制,建立全员参与、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坚持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认真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使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有明显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充分保障。
2、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加强全校师生的参与度,凡属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和举措都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加强校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加强上下沟通,按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高度重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建议作用,支持他们建言献策,建立起采纳良言的工作机制。
3、健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规章体系。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学校管理规程,通过改革和实验,不断充实和更新各种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完善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各种制度的制定皆经过教职工提出建议意见,学校行政制定方案,在全体教师会上讨论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执行的督查体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由全体教师监督学校相关部门实施,做到公开透明,教师明白,领导清白。提高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年段组长负责制。实施管理重心下移,实行扁平化管理,完善年段组长竞聘和管理办法,落实年段组长的责任和目标,明确年段组长的管理权限,促进年段组互动发展、和谐发展,提升年段组教育教学质量。把一系列的管理权限(考核权、经费使用权、教学活动组织权等)下放到年段组,实施绩效管理,学校考核与年级组挂钩。改革班级管理体制,在绩效工资改革政策基础上,向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坚持班主任持证上岗,提高班主任教师的经济待遇,制定评优选先制度,定期征集和评选班级管理的有效办法和学生成长的典型案例,开展优秀班主任培训,班主任经验交流,以活动促发展,全面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先学后导,小组互助学习”,教师在实践中转变了教学指导方式,以引导塑造学生为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开发学生的潜能。
四、创新思路促进学校发展,凸显特色构建文化品牌
校园特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我校紧紧围绕“秀山县优质教育基地,武陵山区名校”这一目标,坚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书法教学、美术班、舞蹈班、体训班、成立器乐队,校园文化队伍的成立和建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而且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也初步显示出了特色成效。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虽然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作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健康文化、班级文化、公共文化、特色文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构建和谐校园和“提升教师,关注学生,影响家长。”为目标,按照逐步完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原则,为打造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一流校园文化而不懈努力
第四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独特风貌,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力量,具有无声教育的感染作用。我校作为秀山县一所新建直属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特色发展”的模式,严格按照“高起点,超常规”的战略思路开展工作。通过环境打造,课堂教育,机制约束,活动熏陶,家校互动,使全校师生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行为准则,基本达到了以硬件设施为载体的物质文化和以师生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以学校管理为保证的制度文化的和谐统一。
一、完善硬件夯实基础,打造文化精品
1、完善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水平。
硬件设施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是办学水平的最直接体现。我校占地面积51.8亩,学校整体设计采用新加坡建筑风格,布局设施一流,具备宽敞明亮的教室,具备实验电教、信息技术教育等配套齐全的教学功能室,建有图书室、舞蹈室、书法室,建有高标准的塑胶运动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目前学校已申请到“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集硬件、图书、互联网等功能为一体的“梦想中心”多媒体教室项目,“班班通”工程已纳入学校规划,同时正积极多方筹资,建设和完善学校风雨操场、食堂、运动场后期工程和校园的绿化工程,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2、抓好校园的绿化工作,优化校园内外部环境
我校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校园环境规划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着“追求高品味”的原则,我校在建设规划中,巧妙设计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力争做到错落有致、疏密合理,建造具备育人功能的景观,做到点面结合,校园户外张贴物、宣传品管理规范,校内各种标牌规范。
学校处于建设之中,但学校仍按整体的绿化规划和思想进行校园绿化工程学校按照“四季长青”的绿化要求,修建了花台、花园、假山景观、环校绿化带,目前我校以“森林校园”为契机,栽植香樟、桂花树700多株。在全体师生中树立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了卫生保洁的良好习惯,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文明和谐,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
3、美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通过合理规划,布局,我校的各种标牌设置都注重美观、精致,走廊、椄道、过道和室内均饰以与环境相协调的体现小学生守则、行为规范、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的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温馨提示语等,采用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形象加以展示,在走廊柱壁上展示学生的书画作品,走廊文化墙内容定期更换,班级图书柜图书定期更换,让每面墙壁、壁柱、围墙说话,确保了校内的每一处细节都充分体现育人的功能。
通过两年多的不断建设发展,使学校更显大气、美观,基本达到了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景致宜人,设施齐备,功能齐全,为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好精神文化建设,丰富内涵,打造学校精神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我校本着“为教师发展铺路,为学生未来奠基”的宗旨,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铸造师生认同的学校价值观,建设师生精神家园。
新建直属,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树立起师生员工对学校整体发展的认同感和打造名校品牌的信心,我校采用“项目管理”项目招标的形式向全体师生询计问策,征求“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校发展规划”的建议和意见,学校的重大决策让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最后集全校师生之大成,形成了“提升教师,关注学生,影响家长。”的办学指导思想,“个性校园,书香凤栖。”的办学理念,制定了学校章程和学校管理规程。同时结合学校新建直属,地处城郊的特点,在全体师生中开展敬业奉献、艰苦创业
精神的教育,培育“学校发展,我的责任”的主人翁意识,增加了师生的认同感,使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到精诚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敬业奉献的师资队伍。
我校是以原平凯小学教师为班底,向全县公开考调20多位教师而组建的新学校,建校初,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成立学习领导小组,制订学习培训计划,健全学习制度,做到一周一次政治学习,一周一次校本培训,一周一次教研活动,实行一月一交流,半年一总结。开展了围绕“敬业”和“爱生”为核心的师德规范教育,在教职工中培育“六种精神”:即“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树立“学校发展,我的责任”的主人翁意识。关心学校的发展,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管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对工作要树立“三心”,即:“爱心、耐心、信心”;“三不”,即:“不埋怨、不嫌弃、不放弃”;“三个一样”,即:“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工作要像对待家事一样”,“对待同事要像对待亲人一样”。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依法执教、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体协作、为人师表。学校还搭建教师成长平台,给每一个教师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学校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成功的喜悦,努力形成一支团结和谐、有改革意识、教学基本功过硬、教改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3、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强化年级组管理,实现德育队伍全员化,内容课程化,目标层次化,制度规范化,评价合理化。我校结合县级课题“小学生行为习惯研究”的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一日常规及学生管理的每一环节中,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学校宣传栏、班级文化墙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倡导文明之风,礼仪之范,通过开展示范岗、监督岗,实行路队制,校园静化工程,对学生校内外行为规范作了具体的要求,使整个校园浸润在文明有礼、热情友好、宽容谦让、诚实守信的和谐氛围里。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打扫街道、小手牵大手爱心传递等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举止文明、尊重师长、勤奋刻苦、博学善思的优良品质,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观,受到社区家长的一致肯定。
4、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推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为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我校开展了针对教师的课件制作比赛、论文竞赛、文体比赛、唱红歌比赛等;针对学生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演讲比赛、趣味运动会、讲故事、传箴言、唱红歌活动、广播操比赛、科技制作、兴趣小组、手抄报比赛等;主题教育和创建活动方面开展了创建“平安校园”、以“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等;针对学校新建直属,社区家长对学校缺乏了解,开展了深入广场、深入社区家庭的宣传活动,向社区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了解社区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和意见;开展学生思想和学习状况大摸底,对问题学生实行行政、班主任和教师重点家访,做到了“关爱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居,辐射整个片区”的效果。
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师生的活力和竞争意识,优化了学生心理品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拼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使整个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新气象。在“提升教师,关注学生,影响家长。”的办学指导思想指引下,通过进一步强化“待人以诚,处事以正”的校训,我校已初步形成了“敬业、奉献、和谐、创新”的学校精神。
三、健全制度实现依法治校,人文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
和规范作用。我校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和依法治校的能力。
1、坚持依法治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格局。坚持校长领导下的部门工作问责制,建立全员参与、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坚持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认真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使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有明显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充分保障。
2、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加强全校师生的参与度,凡属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和举措都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加强校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加强上下沟通,按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高度重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建议作用,支持他们建言献策,建立起采纳良言的工作机制。
3、健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规章体系。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学校管理规程,通过改革和实验,不断充实和更新各种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完善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各种制度的制定皆经过教职工提出建议意见,学校行政制定方案,在全体教师会上讨论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执行的督查体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由全体教师监督学校相关部门实施,做到公开透明,教师明白,领导清白。提高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年段组长负责制。实施管理重心下移,实行扁平化管理,完善年段组长竞聘和管理办法,落实年段组长的责任和目标,明确年段组长的管理权限,促进年段组互动发展、和谐发展,提升年段组教育教学质量。把一系列的管理权限(考核权、经费使用权、教学活动组织权等)下放到年段组,实施绩效管理,学校考核与年级组挂钩。改革班级管理体制,在绩效工资改革政策基础上,向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坚持班主任持证上岗,提高班主任教师的经济待遇,制定评优选先制度,定期征集和评选班级管理的有效办法和学生成长的典型案例,开展优秀班主任培训,班主任经验交流,以活动促发展,全面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先学后导,小组互助学习”,教师在实践中转变了教学指导方式,以引导塑造学生为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开发学生的潜能。
四、创新思路促进学校发展,凸显特色构建文化品牌
校园特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我校紧紧围绕“秀山县优质教育基地,武陵山区名校”这一目标,坚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书法教学、美术班、舞蹈班、体训班、成立器乐队,校园文化队伍的成立和建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而且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也初步显示出了特色成效。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虽然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作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健康文化、班级文化、公共文化、特色文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构建和谐校园和“提升教师,关注学生,影响家长。”为目标,按照逐步完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原则,为打造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一流校园文化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我校建设成和谐校园是广大师生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思想认识、管理创新、政策调整等方面着手。具体来讲,我认为,现阶段构建和谐校园的紧迫的任务是: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在学校工作的具体体现。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学校以人为本,学校管理应体现人文关怀。在这个大家庭里学习、工作、生活,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就感、安全感、归属感,形成健康向上、和谐发展、安定有序、心情舒畅的环境。确立学校教育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以人为本,追求人和”的学校管理模式,对于巫山高级中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职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创建和谐校园的主体力量,因此,加强教工队伍建设是保证创建和谐校园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学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制订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气氛。学校大力提倡同心同德,团结乐群的协作精神。在制定考核制度的时候,注意让教工在宽容、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竞争,大力培植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从而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构建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每个人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级和年级。我校坚持以政治思想工作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加强了日常行为管理和社团活动的管理,积极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体育等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组织编写了《心理导航》,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一办学理念已变成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作为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学科间和谐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生力军。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和谐校园的生存与发展,教师是根本,班子是关键,校长是灵魂。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各项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带头人,只有学校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全校师生员工才能团结一致,有共识,同努力,形成最大的合力。
校长是领导班子的班长,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核心。校长要把教育的战略决策纳入社会整个大系统中,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源、财源、师源、生源,依靠社会、家长,在继承的基础上,确定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使学校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强阵地。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第一要素。学校办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关键取决于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巫山高级中学各级领导班子,牢固树立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使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成为了坚强领导集体,为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思想政治保证。我校各层次领导班子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班子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和治校的自觉性、主动性、前瞻性,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领导班子成员内部注重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实现工作效率、人际融洽和班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领导班子内部做到了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团结协作,职责分明。因此,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将为创建和谐校园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三、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
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治、文明、和谐的校园。
学校依法建立教职工工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发挥教工会和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证师生员工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努力实现教师员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尊重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重视发扬教师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主人翁精神;尊重教师的创新精神,鼓励和支持教师的教育创新;尊重教师的自我完善的要求。上下团结一心,密切干群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力量,同谋发展,共建和谐。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改进治校方式,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要继续坚持我校对师生进行的法制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坚定不移的步伐,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规范办学,提高我校的社会满意度和公信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以达到我们打造“重庆市市级示范高中”的目标。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化校园,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巫山高级中学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名校。长期的高中教育文化积淀,使她显现出浓郁的“依法执教,以爱施教”的校园文化氛围。进入重庆市重点中学行列后,更是将这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巫中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巫中文化的传承人。用巫中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这对于活跃校园文化,弘扬巫中精神,彰显我校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依山傍水,绿树成阴,生态怡然,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我们要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我们的校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创造人工和自然相和谐的绿色校园,编织科学与自然的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要树立“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
近年来,我校在环境教育和环保实践工作方面加大了力度,生态教育和环保活动开展得比过去更普遍,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呈现出新的进展态势,“绿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学生环境意识,良好的环保习惯正在形成。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讲究实效,继续深入开展学生绿色环保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就能营造出浓郁温馨和谐的校园生态氛围,一个园林化、生态化、最适宜读书和生活的校园环境。
五、建立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以民主、平等、和谐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精神氛围。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双重转变: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还意味着师生关系向着师生平等,互相合作,彼此尊重,民主教学方面发展。
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改变重智轻德,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形成和谐的同学关系。
此外,学校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发了很多教育资源(建立了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举办了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六、“三位一体”的教育立交桥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
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具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作用,创建和谐校园必须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育人网络的建设,优化整合三方面的教育资源,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立交桥。
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要主动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师生积极参
加社会公益活动,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传播者,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中,提升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子女间血缘的向心力所形成的情感责任、义务感和期望心、友爱等,是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但由于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有的家长对学校的教育不理解,不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通过学生家长学校、家访、网络等形式,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健康、积极向上、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在学生与家长之间建立平等对话、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新型家庭人际关系。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开设讲座,印发资料等形式,向家长提供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总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倍加珍惜巫山高级中学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使构建巫山高级中学和谐校园成为光辉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