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师生和谐

时间:2019-05-14 04:4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师生和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师生和谐》。

第一篇: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师生和谐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师生和谐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师生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学校要积极建设校园文化。本文从师生关系的含义、意义,以及促进师生关系的措施,即以书香融和谐和以民主课堂促进师生关系等两个方面来阐述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师生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书香校园、民主课堂、师生和谐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在学校建设中所具有的导向性、规范性、约束性等特殊育人功能,对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这对于活跃校园文化,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校园文化如果不和谐,师生关系肯定会糟糕。针对此,要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师生和谐。

一、什么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

2、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宽容学生,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心灵启发学生和学生沟通,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爱,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爱。形成“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学生,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1、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学生,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考试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要处处为学生创造展现个性和特长的舞台。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

2、学生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学校不能把学生集中于狭窄的教室课堂,而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可以开设兴趣小组,举行主题班会、征文比赛;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校活动中,活跃身心,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展示才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学习的质量,加大学习后劲。通过各种书法、绘画、歌咏比赛使得学生得到艺术的陶冶、竞争的协作,使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来协调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3、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以民主、平等、和谐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精神氛围。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因此,要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师生和谐。那么,应该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呢?

一、以“营造书香校园”融和谐

1、什么是营造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的核心是阅读,就是通过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

2、营造书香校园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旨在通过阅读策略的研究,阅读方法的指导,建立起阅读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成长和思想的引领,促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全面塑造完美人格。(2)、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自己心中就得有阳光。”阅读让教师亲近母语,亲近孩子,将有效地促使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3)、有助于阅读新理念的建立。阅读有课内、课外之分吗?要阅读必先识字?等等问题都将随着课题的研究得到有效地解决,我们期望着课题研究能带来一些新的阅读理念。

(4)、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形成。旨在通过营造阅读环境、建立各级阅读组织、有效开展多样的阅读活动等手段,促使校园文化的形成,让书香弥漫整个校园,让校园成为阅读的乐园。

3、如何营造书香校园

(一)、开展读书活动,师生共建书香校园。通过阅读,使教师、学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使他们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安慰,从书籍中寻找到生活的榜样,读书可以塑造人生。营造书香校园,在书香中,使师生自觉不自觉地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氛围。(1)、以身作则,从老师自身做起,每天做到和学生一起看书。(2)、每天二十分。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的二十分种,是学生的自由读书时间,教师在室内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在书海中徜徉。(3)、每周一次。课表上每周都安排了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师充分发挥这节的功效,让学生从中真正收益。(4)、每天开放图书馆。教师值班,学生值日,方便学生阅读和借书。(5)、家庭阅读三十分。尽量减少重复、无效、无意义的课外作业,把时间腾出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每天三十分,内容不限。我们要开设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把学生容纳于丰富的阅读活动之中。

(二)、营造读书环境。(1)、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每个班布置开放的书橱,在学生中选出图书管理员,并制定班级借书制度。(2)、加大投入建设图书室的软硬件装备,创建全天候开放的阅览室,优化图书室管理,让图书室成为学生阅读建设的“主阵地”。(3)、开辟电子阅览室,建立电子阅览室,拓展阅读空间,让学生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阅读内容。并利用网络论坛,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别人交流阅读的体会。利用校园区域网,开设读书论坛。(4)、开展学生向图书馆推荐好书的活动。(5)、鼓励同学之间有好书要互相交换看,好书共分享,换一本好书叫一个朋友。不仅交换了好书,还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不过要提醒学生,借阅别人的书,一定要好好爱护。通过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把学生阅读的激情唤醒。

(三)、建设富有浓郁书香气息的校园文化。(1)、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宣传园地,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背诵名人名言,学习名人的读书方法,感受读书长廊中名人刻苦读书的精神。用中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熏陶和感染师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充满书香的和谐校园。(2)、加强文化长廊的建设,记录学生的读书活动和读书感言,使它成为“书香长廊”,为师生展示读书成果提供一个平台。精心设计“校园书画长廊”,记录学生书法与绘画的成就,为校园增添书香气息。(3)、为学生开辟能展示自我的绘画壁、书法墙(4)、在教学楼前设立校友寄语碑廊和橱窗,这些能给学生带来艺术的熏陶与文化品位的提升。(5)、另外建立草坪、绿树、竹,为学生建立一个无声的阅读休闲广场;学校配置音乐铃声,让学生形成愉快的读书心境。这些富有文化气息的景点,都承载着人人营造书香校园的良好愿望,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尝试开展师生共读活动。(1)、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读书的目的,让学生读自己能读懂的书,并且把读书的心得表现出来。(2)、教师可以为学生朗读经典名著,并在声情并茂的朗读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评析,组织学生讨论书中的人物与故事,使阅读打上精神对话的色彩。(3)、每周师生进行读书摘抄。教师对作读书笔记的方法和要求等进行指导,并及时交流反馈。鼓励学生与父母进行“亲子阅读”,开展“感悟对对碰”活动。(4)、以身作则,从老师自身作起,每天做到下午30分钟的精品阅读时间和同学一起读。通过师生共读活动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二、以营造民主课堂促进师生和谐

1、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困惑和失败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忘了上课是师生的共同劳动。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教师要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来引领学生,实现教学相长和滚动发展。教师通过平等对话、提问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充足的活动时间里,能够敞开心扉自由地进行思维活动。教师要让教学过程变为师生积极主动交往的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并培养起兴趣、爱好、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动学生,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的学生。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与学生多进行探讨,探讨就是民主,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是心灵沟通的“灵丹妙药”,民主则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

3、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合作表演节目,合作发明创造等,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以此完善和优化和谐课堂,并以同学之间的和谐来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方方面面,它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份重要力量,一个学校如果缺乏深厚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内涵,很难真正迈向卓越。认真总结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深厚文化底蕴,开展校园文化的研究,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让每一个置身校园或从校园走出去的成员都能终生受益,并终身关注和支持学校的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总之,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为此,需要教师全身心的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个方面共同努力。另外学校要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营造书香校园,构建学习型学校》课题研究方案(金坛市朝阳小学)

2、构建和谐校园—云门风景(专题沙龙)

3、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健康发展(李长春)

4、民主是课堂的基本因素(张敏)

5、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与学校管理

(二)

第二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去博里、施河学习有感

(马甸中学张宝龙)

在总校的带领下,马甸镇全体教育干部去博里、施河等学校参观学习,看到人家校园文化建设深有感触。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全力营造形成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校园精神和物质形态,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和谐的育人环境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文化塑造着学校形象,学校形象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态”。我认为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可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一、继承和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定位

我认为学校文化建设要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师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突出办学理念,彰显学校教育特色,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为师生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突出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操作的原则:遵循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基本要求:体现教育性、科学性、先进性、审美性、实用性和主体性;运行的思路:以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为基础,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保证,以校园活动文化为载体,使精神文化提升,物质文化出精品,制度建设有特色,活动文化出成果,全面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加强硬件建设,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创设简洁、实用、素雅、美观的物质文化;修订完善学校的机构体制,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校纪、校规守则等,健全学校的制度文化;开展多彩的德育、科技、文体、综合实践等活动,丰富师生的学校活动文化。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积淀学校文化内涵,彰显教育的特色。

二、扎实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师生和谐发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中,我认为着重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四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既考虑到每种文化的独特意义和作用,更考虑到四者是一个共同体,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的相辅相成的意义和作用。我认为,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道德风貌等精神意识,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讨论(动员、座谈、研讨、演讲、征文等形式),使师生深刻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与蕴含的文化底蕴,发掘学校的文化实质和价值取向,进而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学校精神文化,在尊重教师个人愿景的基础上,建立起学校的共同愿景。积极向上、用于探索、尊重教育规律、加强“三风”建设。在教师中倡导三大氛围——讲大气、讲品位、讲合作;弘扬四大精神——人文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确立了五种工作方式——现代的思维、工作、教育、学习和生活方式。以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大力彰显“团结、活泼、勤奋、开拓”的校风,倾心打造“亲和、优雅、勤勉、执着”的教师形象和“大胆探索、朴实严谨、诲人不倦、精益求精”的教风,“勤奋、刻苦、活泼、主动”的学风。在校园显要位置标示学校表层的精神文化;在规范的管理中使全校师生逐步认同、接受,从而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使师生日常和谐的精神风貌成为学校深层精神文化的体现。

我认为,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如校园建筑物的布局装饰、教学设施设备、设景布点、绿化美化等,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我们先后多方筹资数百万元高标准建成了南教学楼、连廊、塑胶操场,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的硬件设施。在此基础上,本着“简洁、实用、美观、素雅”的原则,精心设计,合理布局,规划完善多个主题教育功能区,使每一个小区域都能够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如德育功能区、英语会话区、艺术长廊、运动健体区、绿色种植区等。同时,在师生全员参与的范围内征集、设计、完善体现学校文化内涵的形象标志,使校徽、校旗、校歌、校训、校服等成为凝聚学校精神的生动标志。另外,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网、小记者站、校刊等文化传播载体在创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功能,营造正确的文化导向,提升师生的精神修养。

我认为,学校制度文化既表现为以文本、书面文字等形式显现出来的学校规章制度,又表现为师生对建立和遵守规章制度的态度和价值观,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要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陇西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体现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营造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真正发挥制度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我认为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不断创新形式和载体,拓展活动的空间和渠道,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师生综合素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把活动文化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建立有专门的领导组织网络,有规划和计划,有实施和评价的细则,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例如利用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具有教育意义的节假日,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主题教育;坚持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活动;全员参加的课外文体活动和第二课堂专业训练活动;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师德教育活动和教师文化活动等,充分发挥和体现了活动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随着学校建立和发展而逐步积淀并形成的。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务本求实,开拓创新,使校园文化在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得到创新和不断积淀,最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马中精神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第三篇: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先农坛小学创省合格学校汇报材料

一、学校基本情况:

先农坛小学创建于1950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完全小学。校园面积 3343平方米,生均16.1平米,校舍面积 2577平方米,生均12.6平米。运动场所占地面积660平米,生均达3.1平米。一个篮球场;绿化面积 450平方米,生均2.1平米。校园规划因地制宜,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整体协调。现有教学班6个,学生207人,专任教师14人,平均年龄42岁。中学高级1人,小教高级11人,小教一级2人。本科学历7人,专科学历7人,学历达标率为100%。株洲市级优秀教师一名。

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引导学生“‘六个学会’(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合作 学会健体 学会审美 学会创造),成为“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育人目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创建工作卓有成效

1、领导重视。学校把创建作为推动义务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周密有效的工作方案,学校行政人员既分工负责,又通力协作。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动员会、行政专题研究会、中学领导参加的专题现场办公会和教师工作布置会,营造了氛围,分段落实了任务。

2、工作务实。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领导小组成员牺牲了大部分节假日,或忙于材料的收集整理,或亲临施工现场指挥督工,经常加班加点至深夜。在创建过程中,坚持“以创建为动力,促管理水平和办校质量的提高”,收集整理各项资料,顺利完成了维修改造项目和各功能室建设与配备。校容校貌大为改观,设施设备完善达标。

三、装备条件满足教学需要

学生教育教学功能室基本齐全,多媒体教室,电脑室、仪器室、实验室、音乐室、图书室、科技室、体育活动室、器材室,卫生保健、心理咨询室、综合档案室,广播室等公共教学用房充足、各专用室制度齐全,并做到了充分利用。

学校教学仪器配备基本达到了《湖南省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要求,存放于仪器室,布置存放合理。专人负责仪器的管理。图书室藏书达1.26万册,(含教学参考资料、工具书)生均达60册。

四、资金投入使用合理

基础设施及教学配套设施总投资20余万元,其中投入专项资金近10万元,对教学楼,科教楼进行了改造翻新。校舍安全,无D级危房。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按标准足额到位,学校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规范了公用经费管理,开支合理,无挪用现象。

五、师资建设落实有效

一抓师德师风建设。学校通过健全落实政治学习制度,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及有关政策法规,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旗帜鲜明地提 倡“三种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特色意识)、强化 “四种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做好“五项工作”(安全、教学、科研、管理、辅导)。

二促教师专业成长。落实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制度。鼓励教师勤奋学习,钻研业务,积极参加学历拔高培训、英特尔学习以及远程研修网上学习。为促进教师专业尽快成长,我们邀请教研室专家、市学科带头人来我校指导和开展活动。组织教师观看了魏书生、任小艾、于永正、等专家讲座及优秀课堂教学光碟,学习名师教育教学经验;通过实例评析、精彩片段的学习,让教师感受名师、理解教育教学的独到艺术、掌握高效课堂的途径。

三提外出培训效果。树立培训即福利的理念,学校投入大量经费,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学科培训,或是观摩各级优质课、比赛课。每次培训学习回来后,我们会采用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上汇报课等多种形式,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提高外出培训的效果。

四创“书香校园”,开展读书活动。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书籍,认真写好读书笔记,近年来,老师们分别阅读了《教师的新视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师的20项修炼》、《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等教育及生活书籍。

六、学校管理科学规范

一是领导班子精干务实。班子成员的年龄、学历、专业结构合理,在工作中能注重创实绩、树正气,是一个理念创新、求真务实、团结 协作、无私奉献的集体。

二是整章建制规范管理。制度建设是内涵发展的重要落脚点。一是进一步修改、完善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真正做到了有“章”可依,有“法”可循。二是初步建立了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了相关考核评估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奖励到位,调动了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实施“规范加情感”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情感管理,对教职工工作、生活予以全方位的关怀,努力让全校教职工快乐工作和幸福生活。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教职工体检,开展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良好、和谐的人际氛围,使学校的管理很有人情味,领导和教师关系融洽,工作布置从不相互推诿,遇到难题总是群策群力。

四是推进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师主人翁作用,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做到重大决策公开、财务制度公开。学校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七、教育教学彰显成效

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全体教师齐抓共管,共同承担学校德育工作,构建了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网络。

形成一个序列线。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形成了涵盖“天—周—月—期—年”的德育序列线。一天:每天由少队部通过《学生一日常规》检查评估督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课间操集合时间宣讲一条礼仪知识。一周:每周一次升旗仪式,利用国旗下讲话,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教育;点评一周常规检查评比情况,4 发放流动红旗。一月:每月形成一个具体的主题活动,召开一次主题班队会。一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德育基地----醴陵市博物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一年:每年开展三至四次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磨砺意志,自我感悟、自我成长。

形成三色教育面。学校坚持正面教育,突出引领作用,形成了三大德育实践教育主题活动。

一是红色激励教育。先农坛是一块红色革命纪念地,毛泽东同志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于是,学校确立“红文化”特色德育,开展系列活动。如结合传统的节日与时代的主题,组织学生扫墓缅怀革命先烈,举办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讲座,开展“学雷锋”的系列活动;组织红色之旅,参观伟人故居;在全校开展颂红诗、唱红歌比赛;大力挖掘醴陵红色素材,布置教学楼走廊文化墙,营造了弘扬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全面生动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二是绿色成长教育。包含两个内容:环保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以城市“创卫”为契机,系统地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学生出校门、上街道、入社区进行“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垃圾不落地,醴陵更美丽” 等环保宣传活动。学校宣传窗每季度换一期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板报,学生在学科教学、环保专题活动、日常行为管理等活动中知晓了卫生知识、健康知识,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建学生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5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泼生动“心育”活动,营造浓厚“心育”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三是黑色警示教育。以“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为主题认真组织反邪教活动与禁毒教育。加强安全教育,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全面落实安全工作措施,每期进行一次安全应急演练,形成“时时讲安全,处处抓安全”的局面。近年来未发生任何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2、严格按照课程计划组织教学,遵循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仪器、器材、设备以及图书的利用率和使用率。学生实验按规定开出率达到100%。贯彻落实体卫艺术工作条例,保证“两操”、“两课”的时间与质量,积极开展每天“阳光一小时”体育健身活动。将“卫生与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举办了“科技造福工农业”手抄报比赛,科技小论文、小制作。欢乐“六一”趣味体育竞赛,“庆国庆颂红诗”大赛,规范字比赛,“我心中的校园”绘画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

八、办学水平初具规模

学校组织服务内适龄儿童、少年适时免试就近入学。对经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补助,通过耐心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学生辍学率为零。

关注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成长,重视学生意志品质及良好人格的培养,学生学业成绩合格率100%,思想品德评价合格率为 100%,体质健康达到标准。校纪校风积极向上,当地群众满意。

多年来,学校教学质量一直处于来龙门辖区先进前列,毕业班合格率、升学率均达到100%,10余篇教育教学经验论文在省市级获奖;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1人,奖教基金获得者一人。学生参加各类艺体、学科竞赛取得较好成绩。

学校先后荣获“醴陵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师德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科普文明大院”,“卫生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学校以及教师个人多次在渌江中学全体教师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办学成果深得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一致好评。

开展合格学校建设以来,我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们将在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本着团结务实、创新求真的精神,加大力度继续深入开展合格学校建设工作,争取政府、社会、家长对我们的更大支持,办人民满意教育,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幸福的乐园。

2010年11月13日

第四篇:推动和谐文化建设有例可循

推动和谐文化建设有例可循

——评《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周文彰

文化是培养和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作为我国“五位一体”战略之一,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而和谐文化则是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对于如何推动和谐文化建设与发展,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苹等人完成的 《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给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

西南地区急需构建和谐文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南地区经济落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特别在一些较为封闭的“老少边穷”地区,文化贫瘠现象相当严重,和谐文化建设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和繁重。

如何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新课题。建设和谐文化首先要弄懂什么是和谐文化。该书认为:“和谐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还是和谐社会具有

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对于建设西南地区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该书认为,这是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保障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度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的灵魂工程。建设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可以为深入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巩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提供思想氛围,为繁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供文化资源。

用丰富的调研资料探索和谐文化发展路径

一本好书,首先要站得高、看得远,有现实意义,提出的观点有原创性和时代感。该书立足于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科技现代化突飞猛进、市场化竞争激烈、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网络化快速普及、信息化广泛应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八化”并举时代,以“和谐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国”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等重要精神为指导,选取“西南农村”、“四川省”和“成都市”作为调研样本,对“西南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四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情况”、“西南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社会中的作用”、“构建农村和谐文化的框架与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由于著者拥有较为丰富的调研案例,《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才避免成为一本“喊口号、讲空话”的书。该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增加可信性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可读性。

在第一章“和谐文化建设概述”中,著者通过对西南地区诸多农户、村庄和乡镇政府的走访调研,对“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原则”、“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推进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路径与对策”等实践性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在第三章中,著者通过对四川地震灾区的实地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灾民访谈及受灾数据资料,对“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实践问题进行了重点论述。在第五章“成都和谐文化建设专题研究报告”中,共选取了“成都百姓故事会”、“成都金沙讲坛”两个调研案例。这两个研究案例,是成都市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实践创新,先后被中央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这些创新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该书的可读性和借鉴性进一步增强。

和谐文化始终与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

和谐文化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和谐文化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以提高人民群众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建设和谐文化始终要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紧密相连。因此,该书指出,建设和谐文化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基本关系:“正确处理好农

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统一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示范先行与全面推进的关系。”这四个基本关系体现了该书的理论创新性和思想文化内涵。

同时,该书对西南地区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八条建议,即“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完善城乡文化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切实抓好农村文化扶贫”、“全面推进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这些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对推进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五篇: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学习胡锦涛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和谐社会为环境、条件和保障;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就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党中央的指引下,率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克服简约化的陋习,按照规划蓝图,一笔笔描绘、一件件落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将会欣喜地看到,一个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成的和谐社会呈现在自己的面前。

关键词: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党提出了中国社会要求科学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中国发展所要构建的社会是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

(一)科学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包 括以下四项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说到底就是坚持党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发展生产、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构建和谐社会

1、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物保持一种协调的状况,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社会同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环境等之间的协调。广义的和谐社会就是科学发展观所涵盖的全部内容。狭义的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的社会。而狭义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指狭义上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和重要意义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美好社会的理想。中共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是对人类文明中关于和谐社会的有益成果的吸收和借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性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发展。(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这六个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特征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治国理想,又是治国实践;既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又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二、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和谐,是在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前提下的和谐,是社会持续前进中不断 调适的和谐,是兼顾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关系的和谐,离开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无法构建和谐社会,即使构建了,也是低层次的短暂的不稳固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和谐社会为环境、条件和保障。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必须要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大支柱。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较为不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谐社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衡和保障作用。

(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 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保护、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维护和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坚持依法治国,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坚持正面教育、顺气鼓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证。

(四)、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谐”一词的本意就是和睦、无冲突。但是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通过发展来实现的,即发展是实现稳定和和谐的条件和手段。只有不断发展经济,使人们丰衣足食,生活才能和谐。贫困和不发展是稳定的最大破坏因素,同时也是和谐的最大的干扰因素。可见发展和稳定相互依存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改革则是达到这种状态的手段和途径。为此,我们要努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体地说,要从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落实构建的条件和机制。一要加速和谐社会的主体培养。通过人的社会化机制,把社会成员培养成“四有”新人;通过不断的继续社会化,使社会成员能够恰当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以自己的合法 劳动从社会获取应得的利益,从而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通过社会化的主要手段,把社会成员培养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人才,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二要通过社会阶层体系这一社会激励机制的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差别的基础上,注意激发社会活力,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位社会成员;通过社会流动机制,使社会成员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较低阶层上升为较高的阶层;三要积极调整社会政策,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发挥社会组织联系政府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相互协调促进,共同推进中国社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60年来,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使国家发展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灿烂的前景。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当前,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一五”规划的部署,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方面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科学发展观在认识上有了新的提高,实践上有了新的进展,这是最可宝贵的收获。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同时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四、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意义深远

(一)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给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

1、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当前,要认真学好用好《江泽民文选》,《江泽民文选》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是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的教材,学习《江泽民文选》,要同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邓小平著作结合 起来,同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鲜经验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这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好的坚持和发展。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成为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思想先导。

2、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 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科学发展同社会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发挥出来。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努力化解不和谐因素,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创造全社会更加团结和谐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良好氛围。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增 加就业再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搞好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4、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重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我们党更加有效地完成人民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二)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就要 求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党中央的指引下,率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克服简约化的陋习,按照规划蓝图,一笔笔描绘、一件件落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将会欣喜地看到,一个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成的和谐社会呈现在自己的面前。参考文献:

〔1〕胡锦涛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0月14日)〔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

〔5〕胡锦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2005年12月15日)〔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7〕《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8〕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0月11日)〔9〕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12月3日)〔10〕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2月27日)

下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师生和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师生和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团结带领广大妇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立新功 ——在宿迁市妇联三届五次执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侯 春 荣 (2011年1月25日) 各位执委,同志们: 现在,......

    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和谐(大全)

    文章标题: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和谐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百强县理应率先突破就“三农”看“三农”的意识,加大统筹发展力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

    加强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郑玉忠 文化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最好实现方式。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围绕文化......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教学改革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职校教学改革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实现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的必然要求。它直接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生活状态和价值选择......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广泛开展......

    入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 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入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几年来,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服务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大学生志愿者......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按照市文明办《关于开展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们抽调3名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对我县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广大员工所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