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教学改革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职校教学改革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实现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的必然要求。它直接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生活状态和价值选择。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措施。为此,学校应积极推进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我校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了教学改革。
我校确立了办学理念“天生我材必有用”,确定了校园文化的主题“弘扬螺丝钉精神,塑造服务者灵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螺丝钉文化。我们以育人为先,德育特色打造品牌为学校的特色教育;以“厚德强技”为校训;质量为本,专业特色铸造精品,突出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队合作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职业道德教育,努力营造“自信恭俭、敬业乐群”的校风;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建设“启智以理、授人以渔”的优良教风;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建设“做里求学、精益求精”的学风。
一年来,我校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在教学改革方面我们主要围绕校 企合作,在教学模式、课程改革、评价机制方面做了以下探索:
一、校企合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在办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和实训场地短缺是阻碍专业建设的两个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积极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先后和永兴服饰有限公司、西安丰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陕西经纬汽车维修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学校服装工厂、机加工厂和汽车实训工厂,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行业标准指导学生实训操作,同时要求专业理论课教师作为带队教师全程参与实训课,随时给学生讲解实训操作原理。我校的数控专业、焊接专业部分专业课实行了实训指导教师和专业理论教师同堂组织教学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既弥补了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教材不熟悉的不足,又加强了专业理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学生,面对面实训操作指导避免了工科类教材艰涩难懂的难题,又用必要的专业理论来指导实训操作。这种先教学生怎样做,再告诉学生为什么的教学组织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校实习工厂为学生直接在企业实习提供了方便,也为我校采取企业实习和课堂教学交替进行的教学形式提供了便利。早在2006年我校便引进了服装实习工厂,结合服装专业课程特点,我校采取了课堂教学和工厂生产实习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能后便进入工厂进行特定项目实习,一般为2-3周,学生掌握了预定的技术要领后再回教室进行总结和接受新的专业课程,然后再带着新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下一轮的生产实习。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我 校真正实现了“做中教,做中学”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掌握了专业技能,又熟悉了企业生产标准,也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实践相结合。这也是我校学风“做里求学、精益求精”的体现。
我校建立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定期实习场所,保障学生进行保育和教育实习,了解掌握大量教学实例和保育资料,将最新的信息和幼教动态通过每次实习传递给每位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为了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我校安排学前专业2012届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为期一月的教育实习。实习单位有灞桥区政府幼儿园、西港花园幼儿园,骄阳贝尔幼儿园等10家办学规范、设施齐全,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幼儿园。通过实习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教学的现状,引导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检测自己在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还有那些差距,通过实习还可以使学生提前熟悉职业岗位,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
二、职中课程改革坚持加强骨干课程,突出特色课程的原则。学校积极开展“做中学,做中教”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运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相关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为了使我校各专业学生毕业后能更加符合企业岗位的需要,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造就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采取的原则是加强骨干课程,突出特色课程。为了解决以前毕业学生样样都会,样样都不精的问题,针对专业课程过于宽泛,多而杂,学生 负担重问题,我校组织了各专业教师围绕专业课程的开设进行讨论,充分论证,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减少了部分理论性过强的课程,集中课时加强骨干专业课程教学,开设特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技能。这样可以使我校学生在同类专业中对于别人会的,我比他强;别人不会,我会这样的专业优势。例如我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我们重点加强舞蹈、乐理视唱、声乐、美术等专业课的同时,突出幼儿活动设计,美术手工制作,英语等课程。通过组织教师公开课,幼儿园见习等方式,深挖幼儿活动设计课程内容,补充律动、歌谣,教学课堂设计实例等内容,为学生将来的幼儿教学打下基础,增强学生将来的就业能力。
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培养规格的重要途径,有什么样的培养规格就应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来实现相应规格。基于这种考虑,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做了调整,增开了幼儿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幼儿卫生保健、幼儿园管理、键盘演奏、手风琴、声乐、舞蹈等课程。
计算机部就专业调整、课程开设、校企合作等进行了四次深入的研讨。这些研讨活动,论证动漫专业开设的可行性,探讨专业课教学如何与企业合作,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方向。通过市场调研和充分论证,学校细化了计算机专业发展方向,与三元公司合作开设了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成功提升了计算机专业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并积极通过三元公司联系参与西安市动漫职业教育集团和西安市软件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办学。
三、围绕技能大赛,注重学生技能培养 国家、省、市技能大赛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搭建起观摩、切磋、交流、传授技艺的平台,积极推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中职办学模式。我校组织专业课教师认真研究全国技能大赛规程,根据技能大赛对选手的技能要求,加强部分课程和开设部分兴趣课程。例如我校电工电子专业根据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竞赛项目的技能要求,我们加强了Protell这门课的教学。根据全国服装技能大赛新增款式设计与立体造型竞赛项目的技术要求,我们组织教师钻研Photoshop软件使用, 开设了兴趣课Photoshop,使学生能利用Photoshop软件根据服饰面料、颜色特点绘制出服装造型效果图,并组织教师开发立体造型教材,开设立体造型兴趣课。
另外,我校还专门安排教师培训省、市技能大赛选手,实行定人、定场地、定时间培训大赛选手,培训工作实行教学常规化,每周固定周二、周四下午七八节,全校各专业开展技能大赛选手培训,通过培训省市技能大赛选手来推动我校实训教学,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
四、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2009年我校十届一次教代会通过了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对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将教师的教学、兴趣辅导、教研和教学成绩作为教师的考核内容。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学生的平实课堂表现、实训表现、专业成绩和专业技能综合考评。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突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通过教学改革,我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我校 电子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为省级骨干专业,服装专业的教学实训基地和教学水平在省内职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稳定,在校生达到了200多人,生源呈逐年递增趋势。新开设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设备齐全,生源稳定。
五、拓宽办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
学校重视多层次、多形式办学,不断拓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2011年6月,我校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学前教育大专班,使该专业学生在上职业高中期间加开大专课程,在中职毕业2年后学生就可获取大专文凭。
为了和幼儿教师能力要求接轨,我校在考试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学生每学期考试分为理论课笔试和专业技能考核两部分,专业技能考核促使学生在器乐演奏、声乐、美术、手工、舞蹈等方面打下扎实的技能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组织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参加省语委组织的普通话等级考试。
六、加强各种交流,积极组织参与各种教学竞赛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公开课活动。学校先后组织了各专业教师公开课活动,共计28名教师上了全校公开课;还组织了外聘教师公开课,4名教师为全校教师展示了公开课;组织了“双师型“教师公开课展示活动,5名教师上了公开课。
11月份学校和合作办学单位三元公司开展了动漫专业教学交流活动,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公开课展示,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就课堂教 学和动漫专业建设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七、开发校本教材,申报市级以上课题
组织王红梅、张拉练等9名教师编写通识性校本教材《就业指导》。王红梅主编的中职心理健康教材已经正式出版。赵艳利、吴宇、李春雅等集体编写服装技能大赛的校本教材《立体裁剪》。王暄、杨涛、藏武林、赵冬妮、白云、赵娜等集体编写计算机专业校本教材。
我校组织赵艳利、吴宇、李春雅、苏文华等专业课教师完成了西安市教育局重点科研项目《技能大赛指南--服装专业》的编写任务。
孙娟妮、赵阿艳、曹玲、赵娜申报了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小课题。曹玲被评为优秀小课题负责人,并现场打开自己的博客,从研究过程中的特色和创新点、对研究项目的认知、个人成长历程及反思分别做了阐述。曹玲老师还申报了灞桥区十二五规划课题。
我校申报了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行业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研究》的子课题《校企合作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已于12月5日结题。
取得的成效
2011年学校选派了8名教师参加了西安市2011年中职教师教学设计比赛,7名教师获得了二等奖,1名教师获得了三等奖。王红梅老师获得了陕西省中职学校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曹丽英老师获得了三等奖。
王红梅、宋延伟、赵艳利、曹丽英、杨涛5名教师被灞桥区教育 局命名为“双师型”教师。
2011年3月27日-4月2日,由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举办的2011年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圆满结束,我校参赛队取得了1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2个团体三等奖的可喜成绩。此次大赛,我校派出了26名学生分别参加电工电子、计算机、服装、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焊接6个专业11个项目的比赛,共计23名学生获奖,其中段胡婷获得了服装专业一等奖;周菡、李欣、寇佳瑶、刘豪、王华5名学生分别荣获服装、电工电子和计算机专业的二等奖。在2011年全国技能大赛中,我校学生段胡婷、寇佳瑶、李欣三名学生参加服装专业技能大赛,并获得了2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的可喜成绩。
组织12名教师参加灞桥区中职学校教学设计比赛,8名教师参加西安市中职学校教学设计比赛。邀请区进校教研员对参赛教师进行指导,组织教研组长、部主任、专业课教师听课、评课,相互交流、研讨,帮助参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参加西安市中职学校教学设计比赛,陈萍、白云等7人荣获二等奖,张帅获得三等奖。参加陕西省2011年中职教师教学设计比赛,王红梅荣获二等奖,曹丽英荣获三等奖。张帅获市级录像课评比一等奖,白云获市级录像课评比二等奖。参加陕西省2011年中职教师教学设计比赛,王红梅荣获二等奖,曹丽英荣获三等奖。
第二篇: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思想政治工作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思想政治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项不同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许多方面都是相通、相融甚至相同的。
校园文化是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也是一所学校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进步程度的集中体现,它涵盖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教育教学成绩等管理和育人的各个层面。校风、教风、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形成优良的“三风”,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体师生,在长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风”建设是学校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任务,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靠长期不懈的建设和积累才能逐步形成。
校园文化既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无根之水,更不是构建世外桃源,校园文化必须建立在学校的、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发展基础之上的。校园文化必须结合本土的文化,符合学校的实际。将思想政治工作植根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将其作为有力的抓手,发挥其强大的优势,建设和谐校园。
一、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内容日益丰富,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各种通讯手段不断更新,学校了解社会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这一方面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契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使一些心理不成熟的学生深受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误入人生观、世界观的歧途。如出入“电脑屋”迷恋游戏机,就使一些学生荒废学业,甚至走向“不可救药”。这样,势必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适应新时期经济文化特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营造一种强烈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育人运行机制。这实质上就是良好的校风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她以独特的教育手段和文化内涵,教育、引导、激励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融于校园之中,及至师生心灵深处。例如:高高飘扬的国旗校旗,警示师生行为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心灵的大幅标语,无不以他的直观性和渲染力,时时刻刻教育和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心灵净化、行为规范、充满朝气和活力。
二、建立有机的育人运行机制,确保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 首先,学校党委领导的科学决策和个人形象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起着关键作用,他们的工作作风也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关键因素。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领导干部本身就是肩负着思想教育的重任,他们要以自己的师德风范和领导艺术、人格力量影响、感染着广大师生。更何况青少年学生心理特点的重要方面就是向往美好、崇拜偶像。因此学校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教育理论水平,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心理变化规律,要以教育事业为己任,实践党的教育思想、宣传党的教育方针。以自己的廉政勤政、服务意识和公仆形象建设良好的校风,同时,结合“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使学生知荣辱、树新风,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确立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其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形成由党组织牵头,行政校长负责,党委工团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工作上要做到有计划,有指导,有监督,有总结,真正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增强服务性和针对性。
同时学校还要建立以党政领导为核心的德育处、学生会、团委、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共同参与的思想教育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具有联结思想政治课和其他有关德育内容的主渠道作用,发挥班主任年级组的骨干作用和德育处、团委的主阵地作用。这样一种有机的学校思想教育运行机制,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和可操作性。
三、培养创新学风,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富有时代气息 一般说来,一个学校的学风是这个学校在长期的教育中形成的,它具有传统性、共同性和历史性,学风的优劣,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根本性、方向性的影响,也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证。学风不能单纯理解为学生的治学态度和治学精神,它是全校师生员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共同具有的心理品质和精神倾向,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风气。面对新形势,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是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育人观念和良好的教育行为的完美结合。而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的教育思想陈旧、人才观念偏颇、如:对学生存在偏向、喜欢尖子生,歧视差生、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引导。重视传统灌输,忽视创新思维,重智育,这样的教育结果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大相径庭的,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千千万万各级各类人才,需要无数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以良好的教风培养学生向上的、民主的、具有创造性的精神风貌。良好学风的形成,要求学校树立全面育人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如果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上的道德失衡、信仰危机,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就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为了祖国的建设大业,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创新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去。
良好学风的形成,还离不开以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为载体。学生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劳动观不是在真空中形成的,而是在家庭内外、学校内外的各种社会活动中培养和造就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参与管理、参与生活、参与社会,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长的主人。因此,在学校内外创建各种锻炼品质和意志的精神文明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情感都是必要的。例如:争创文明班级、争创最佳教室,争当“三好学生”、进行各种社会调查、参与各种有益的竞赛,这些都是形成良好校风的有效途径,总之,思想政治工作要引领思想,丰富内涵,铸造学校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形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即打造有特色的一流校园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完成全面育人的历史使命,也才能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富有时代气息。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思想政治工作
大厂县城关小学
王俊荣
第三篇: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师生和谐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师生和谐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师生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学校要积极建设校园文化。本文从师生关系的含义、意义,以及促进师生关系的措施,即以书香融和谐和以民主课堂促进师生关系等两个方面来阐述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师生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书香校园、民主课堂、师生和谐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在学校建设中所具有的导向性、规范性、约束性等特殊育人功能,对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这对于活跃校园文化,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校园文化如果不和谐,师生关系肯定会糟糕。针对此,要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师生和谐。
一、什么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
2、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宽容学生,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心灵启发学生和学生沟通,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爱,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爱。形成“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学生,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1、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学生,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考试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要处处为学生创造展现个性和特长的舞台。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
2、学生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学校不能把学生集中于狭窄的教室课堂,而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可以开设兴趣小组,举行主题班会、征文比赛;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校活动中,活跃身心,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展示才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学习的质量,加大学习后劲。通过各种书法、绘画、歌咏比赛使得学生得到艺术的陶冶、竞争的协作,使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来协调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3、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以民主、平等、和谐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精神氛围。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因此,要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师生和谐。那么,应该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呢?
一、以“营造书香校园”融和谐
1、什么是营造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的核心是阅读,就是通过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
2、营造书香校园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旨在通过阅读策略的研究,阅读方法的指导,建立起阅读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成长和思想的引领,促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全面塑造完美人格。(2)、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自己心中就得有阳光。”阅读让教师亲近母语,亲近孩子,将有效地促使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3)、有助于阅读新理念的建立。阅读有课内、课外之分吗?要阅读必先识字?等等问题都将随着课题的研究得到有效地解决,我们期望着课题研究能带来一些新的阅读理念。
(4)、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形成。旨在通过营造阅读环境、建立各级阅读组织、有效开展多样的阅读活动等手段,促使校园文化的形成,让书香弥漫整个校园,让校园成为阅读的乐园。
3、如何营造书香校园
(一)、开展读书活动,师生共建书香校园。通过阅读,使教师、学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使他们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安慰,从书籍中寻找到生活的榜样,读书可以塑造人生。营造书香校园,在书香中,使师生自觉不自觉地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氛围。(1)、以身作则,从老师自身做起,每天做到和学生一起看书。(2)、每天二十分。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的二十分种,是学生的自由读书时间,教师在室内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在书海中徜徉。(3)、每周一次。课表上每周都安排了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师充分发挥这节的功效,让学生从中真正收益。(4)、每天开放图书馆。教师值班,学生值日,方便学生阅读和借书。(5)、家庭阅读三十分。尽量减少重复、无效、无意义的课外作业,把时间腾出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每天三十分,内容不限。我们要开设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把学生容纳于丰富的阅读活动之中。
(二)、营造读书环境。(1)、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每个班布置开放的书橱,在学生中选出图书管理员,并制定班级借书制度。(2)、加大投入建设图书室的软硬件装备,创建全天候开放的阅览室,优化图书室管理,让图书室成为学生阅读建设的“主阵地”。(3)、开辟电子阅览室,建立电子阅览室,拓展阅读空间,让学生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阅读内容。并利用网络论坛,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别人交流阅读的体会。利用校园区域网,开设读书论坛。(4)、开展学生向图书馆推荐好书的活动。(5)、鼓励同学之间有好书要互相交换看,好书共分享,换一本好书叫一个朋友。不仅交换了好书,还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不过要提醒学生,借阅别人的书,一定要好好爱护。通过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把学生阅读的激情唤醒。
(三)、建设富有浓郁书香气息的校园文化。(1)、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宣传园地,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背诵名人名言,学习名人的读书方法,感受读书长廊中名人刻苦读书的精神。用中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熏陶和感染师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充满书香的和谐校园。(2)、加强文化长廊的建设,记录学生的读书活动和读书感言,使它成为“书香长廊”,为师生展示读书成果提供一个平台。精心设计“校园书画长廊”,记录学生书法与绘画的成就,为校园增添书香气息。(3)、为学生开辟能展示自我的绘画壁、书法墙(4)、在教学楼前设立校友寄语碑廊和橱窗,这些能给学生带来艺术的熏陶与文化品位的提升。(5)、另外建立草坪、绿树、竹,为学生建立一个无声的阅读休闲广场;学校配置音乐铃声,让学生形成愉快的读书心境。这些富有文化气息的景点,都承载着人人营造书香校园的良好愿望,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尝试开展师生共读活动。(1)、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读书的目的,让学生读自己能读懂的书,并且把读书的心得表现出来。(2)、教师可以为学生朗读经典名著,并在声情并茂的朗读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评析,组织学生讨论书中的人物与故事,使阅读打上精神对话的色彩。(3)、每周师生进行读书摘抄。教师对作读书笔记的方法和要求等进行指导,并及时交流反馈。鼓励学生与父母进行“亲子阅读”,开展“感悟对对碰”活动。(4)、以身作则,从老师自身作起,每天做到下午30分钟的精品阅读时间和同学一起读。通过师生共读活动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二、以营造民主课堂促进师生和谐
1、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困惑和失败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忘了上课是师生的共同劳动。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教师要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来引领学生,实现教学相长和滚动发展。教师通过平等对话、提问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充足的活动时间里,能够敞开心扉自由地进行思维活动。教师要让教学过程变为师生积极主动交往的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并培养起兴趣、爱好、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动学生,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的学生。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与学生多进行探讨,探讨就是民主,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是心灵沟通的“灵丹妙药”,民主则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
3、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合作表演节目,合作发明创造等,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以此完善和优化和谐课堂,并以同学之间的和谐来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方方面面,它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份重要力量,一个学校如果缺乏深厚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内涵,很难真正迈向卓越。认真总结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深厚文化底蕴,开展校园文化的研究,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让每一个置身校园或从校园走出去的成员都能终生受益,并终身关注和支持学校的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总之,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为此,需要教师全身心的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个方面共同努力。另外学校要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营造书香校园,构建学习型学校》课题研究方案(金坛市朝阳小学)
2、构建和谐校园—云门风景(专题沙龙)
3、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健康发展(李长春)
4、民主是课堂的基本因素(张敏)
5、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与学校管理
(二)
第四篇:多元文化促进区域校园文化建设
多元文化促进区域校园文化建设
北碚区教育委员会
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着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其核心是以精神文化档次的提升,引领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并将这些内在的文化符号外显于学校的物质文化之中。我区引导和指导学校利用其独有资源、挖掘其丰富内涵,在多元文化的浸润下全方位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的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传统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我区大力引导和指导区域内的中小学校从自身的办学沿革出发,充分汲取学校长期积淀的优质教育文化和本区富藏的传统教育文化瑰宝,推陈出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彰显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重庆市兼善中学,是由上个世纪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之一的、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引用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命名创办的优质学校。办学至今,该校为社会和国家培育出了一大批有用之才。该校围绕“兼善天下”办学理念,大力实施“兼善教育文化”建设,并在学校办学的全方位予以实施,形成了“兼善教育”的独有校园文化,使这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优质学校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北碚区晏阳初中学,秉承创办者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全方位践行和彰显“公平教育”理念,将教育的阳光雨露洒向了在校的每一名学子,托起了农村孩子健康成长的朝阳。
二、本土文化驱动校园文化建设
北碚作为中国抗战时期“陪都的陪都”,是抗战后方迁建区,大批文化名人和文艺机构汇集于此,被誉为当时中国东方文化的“诺亚方舟”,抗战文化具有历史的代表性。我区在实施区域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求学校因地制宜地将其融入到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中,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内涵。梅花山小学,地处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的陵园旁,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元素,充分挖掘与张自忠将军相关的丰富教育资源,开展系列德育实践教育活动和德育教育科研,彰显出忠勇爱国的校园文化特色,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得到更大的提升,在市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龙凤桥小学挖掘对中国革命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红岩魂”系列的“挺进报”曾在校翻印的革命历史资源,赋予“挺进精神”新的教育内涵,并将其融贯到学校教育教学和校园物质文化之中,采取校园文化展“挺进”、每周升国旗活动中讲“挺进”故事、宣“挺进”誓言以及全校开展“挺进小报”设计、制作、比赛等多种形式,使全校师生在“挺进”的感召中,与时俱进,学校形成了“挺进”办学特色。夏坝中学借助复旦大学旧址为代表的教育资源,用复旦大学“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浸润学校师生,形成了拓展复旦教育精神的办学特色。金刀峡镇中心校,挖掘金刀峡古镇丰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以“知古镇、爱家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开展系列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高尚人文品质。
三、课程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办学的核心阵地在课堂。作为重庆课程改革的先行区,我区借助本区丰富的文化和教育资源,强化“地域文化衍生、优势学科发展、校园文化凸显”三类基于三级课程体系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推动区域校园文化建设。澄江镇小学借助本镇被列入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名录的“北泉板凳龙”资源,提炼出“龙腾云山,志在天下”的办学理念,把“龙”的精神融贯到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将其引入到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中,借此开发出校本课程,自编校本课程教材,并将其艺术传人引入学校,编排了千人板凳龙操等,提振了全校师生的精、气、神,使学生的体魄得到了更好的强健。江北中学在“人文至善、科学求真,让师生创造生命的精彩”办学理念指引下,将生命教育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论坛、编辑生命教育个案、建立生命教育网站、开展生命教育课题研究和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等,构建起生命教育课程文化体系,以此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中山路小学传承140多年前“朝阳书院”的办学精华,开发出“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编制出各年级的国学校本教材,开展以“讲、读、诵、传、习”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教育,实施于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有力的大幅提升。实验小学以“学书砺志,翰墨育人”为办学理念,将书法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当中,将中国文化精髓之一的书法文化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名学生。
四、特色文化彰显校园文化建设
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关键举措。我区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指导学校以“文化特校,文化育人”为指导思想,以“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为办学境界。2008年制定了《北碚区特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从纵向“三个阶段”、横向“三步推进”开展特色学校评估命名工作。2010年进一步深化学校特色建设,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广泛开展了“一校一品”特色建设活动,拓展了学校特色项目的数量,实现了每项特色项目的本校学生全覆盖。通过在全员的基础上组建特色队,同类型特色项目学校的竞赛、展示等,促进了学校特色项目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再到特色学校,使每一所学校凸显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彰显学校特色文化,促进了每一名学生全面发展。朝阳小学以武术操作为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既锻炼了学生体质,又磨练了学生意志;梨园小学以少年交警教育为凸显点的国防教育特色,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王朴中学形成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积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该校学生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市级表彰;澄江镇希望小学充分利用剪纸这一民间传统工艺对学生进行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以剪纸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既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使中国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复兴镇中心校利用当地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儿童线描画”优势,将其引入到学校办学之中,全校学生整体开展“线描画”学习,学校被命名为“北碚区农村儿童线描画复兴创作基地”,提升了教师、学生艺术修养,学生在国内外各级儿童绘画比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形成了“儿童线描画”办学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我区将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让每一名学生都享受均衡优质的教育。
第五篇: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新情境 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新情境 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整合,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各方面的作用.【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改革 课程整合 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施是一次适时而来的教育革命,教育大转型呼唤教育者必须以学生为本,新课程改革的贯彻实施也必须把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贯穿始终,在由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活性因素构成的生动活泼的课程形态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身体、心理、精神的高度投入下,产生一种生命的体验,使其知识经验的掌握具有很强的生命性特点,不断获得发展自己的动力,并且激活其认知结构,使之重新创造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主体参与很快融合进现实生活与抽象认识中,直接深入地促进了学生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快速推进学生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从而促进新课程的实施,达到新课程教改的最终目的。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有效提高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重难点为妙趣点,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的重要话题,是所有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引人入胜的导入情境,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和参与状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式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
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导入”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导入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应注重它的吸引力。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
二、借用信息技术多样化优势,优化“讲解”情境,突出重视呈现过程教学
建构主义的许多观点,都是基于在真实情景下对真正的学习任务的观察而得到的;戴尔经验之塔理论也认为抽象的东西必须以形象的东西为基础,在形象向抽象转变的过程中,媒体相当重要。鉴于此,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讲解情境,抛弃繁琐的讲解,寓讲于“演”,寓讲于“思”,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松鼠的特征,又指导学生在说明事物时要准确的运用词语以进行形象生动的说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特点,把教学内容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外部多种刺激迅速感知学习内容;或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教学内容变为更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或利用资源共享优势,学生直接上网检索,获取大量直观资源,从而产生感官体验。教师适时牵线引导,启迪学生想象思维,学生针对自己认知水平,自主选学相关学习内容,加深对教学信息的感知和理解,重构各自的认知结构,提升各自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真正体现着以生为本,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发展的新课改主旨。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有不同层次的体现。教师可有针对性地编制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当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为学困生设计达到基本
要求的辅助问题,提供思考“梯度”,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打破原有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不断为学生创造不同层次的新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展思维。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以上的整个过程用传统的在优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充分利用素材,制作成适合学生实际的课件,向学生“提供”知识、思路、情境和机会,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独立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随着课件的展示、老师的点拨与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1、创设实践环境,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练习是实践的一种形式,是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条件。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巩固新知识,拓宽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我遵循知识的再现性、发现性和创造性原则,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精心设计制作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于一体的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题课件或运用网络计算机技术从网络资源中搜集相关的练习题,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制成课件。这样,上课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尝试解答,同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计算机不断从各类学生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解决疑难,使学生理解算理,形成技能。
2、创设自主操作环境,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信息融于一体,且信息
反馈及时,界面友好,能进行人机双向交流。所以,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操作环境,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操作计算机,自主选定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自由发展中强化训练。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这样,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3、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培养学生信息素质。
在网络信息时代,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可以说,不会使用网络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今天,走向明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学到的网络文化知识,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借助网络计算机技术有效地收集相关信息,处理、使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其他知识,也能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通过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五、热心创设多媒体心理环境
学生心理是教学过程中比较复杂的心理环境,包括学习的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和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社会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同样重要。因此,我们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应热心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的心理环境,充分利用 多媒体声、光、色、电的特点和具丰富表现力、极强交互性功能,尽可能满足学生求知需求,在师生间形成一种和谐民主、平等自由关系,使学生产生满意愉快、合作互动和互助互赖的情感状态。正如建构主义者所认为:学习者不仅仅是一个“作为个体的学生,而是一个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主张通过协作学习,共同发现以及师生共同建构来传递知识。促使师生间、学生间的感情交流和信息传递,使之产生学习需要与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和灵感,可直接提高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变“要我学”的被动学习为“我要学”的主体参与,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也正由于教者与学者都有着共同的兴奋点和话题,课堂气氛始终会是融洽的,这样便杜绝了因不满、焦虑心理等不良心理妨碍正常的学习,同时也给与了学生学习发挥发展的自由度,使学生长久地
处于自主把握自我的状态,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既赋予了他们自由自主学习的权力,又往往培养了他们在自主性活动中所承担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改变古老组织教学方式,采取分组协作,竞答竞猜等形式,以课件承载的信息量为线,通过教师的串场式的间接主导和学生组别间思想精华的竞争来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以兴趣带动学,以动机促进学,以情感煽动学,以意志砥砺学,共同形成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发展的良好学习心理情境,有力地激励了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
六、精心创设多媒体知识情境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的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按超文本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教学信息,使之按教学目标、内容、学生水平需要将教学内容相关资料、背景和扩展材料组成有机整体,它相似于人类的联想思维方式,因此更接近人类的思维特点和学习习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按照符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特点的超链接及时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构建自己的知识,加快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融合,有力促进了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实现着紧扣新课程的核心??学生主体参与的课改方向。如:我们每个学科的教学设计上,都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大信息量的特点,开辟有电子阅览室或学科网站,在任务布置时,表明任务要求,目的和特点,让学生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在解决问题时,为学生设计、提供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水平直接进入电子阅览室或学科网站查询,搜集选择自认为有效资源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综合、重组和生成等探究活动,正确处理信息,设计多种解决方案,筛选最佳方式,这样,学生直接在多媒体知识环境下养成了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在多媒体练习设计中,学生可以随意选取感兴趣的某个知识点,或随意选取每个知识点上“步步高”跨级训练,以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和多向性,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学会从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才能。总之,知识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带入了一个积极、主动、快乐有效的学习空间,这种互动的良好环境,直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真正认识到了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乐趣,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自觉地转变了教学和学习理念,都在适应信息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努力改进适合新课改的教法和学法,新课程实施也就自然会顺理成章,达到预期目的。
七、借用信息技术,加强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运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使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得到优化。在运用多媒体上作文修改与评讲课时,师生共同参与作文的评改全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的积极状态,使各种器官都调动起来,全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整合。如运用符号修改作文和习作后的点评作文,可充分利用书写胶膜片或自制交互式课件进行师生的双向交流,提高同学间的多向交流,有条件的学校更可充分发挥网络教室中电脑联网进行师生双向反馈以及生生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大量的信息,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运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充分有效提高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重难点为妙趣点,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新天地,打破了语文学习的课堂时空和教科书以及师与生的限制的限制,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钟志贤著《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2.陈绪常 等 编著 《多媒体设计与运用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
3.谢幼如 等著《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4.祝智庭 钟志贤主编《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霍益萍著.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
6.陈欢庆著.实践与创造力培养.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