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时间:2019-05-13 02:3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第一篇: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作者:佚名

学校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58

更新时间:2007-9-30

重庆市涪陵区城七校

周业敏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也是教师精神面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结合体现。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我们深知,在一所学校中,首先影响学生的不是漂亮的校园、雄伟的教学楼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素质、业务水平等。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师德素养,是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六个一”为抓手,狠抓了教师师德师风,促进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一、抓观念更新,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树立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理念,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者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办学思想和管理思想引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学生每个方面的健康成长。为此,抓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更新教师的观念,把教师对教育的认识统一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高度。近年来,我校确定了“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本,以德立校”的办学策略,提出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口号,牢固树立了家长学生的事无小事的观点,让教师从人的心理、情感、发展、需求、个性特点等方面,倾听学生的心声,听取家长的建议。学校要求每一位教职员工要像热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热爱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并要求教师每月做到“六个一”:即找学生谈一次心,与学生做一次扫除,参与学生一次班队活动,观看或批改一次学生日记,进行一次家访,总结一次班级思想状况。这样在全校上下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师生之间驾起了沟通的桥梁,建立了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在感受和谐大家庭温暖的同时,工作并快乐着。

二、抓读书学习,丰富教师文化底蕴

“生命因读书而精彩,事业因读书而成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不断丰富教师的文化积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在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中,我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大力倡导读书,为教师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学校的图书室购置书籍十多万册,并每年订齐了所有的报刊杂志,借教师随时借阅。二是为每个教师发放购书卡,每年400元,让教师自由选择购书。三是学校集体为教师购买《教师法律法规》、《走进新课程》、《给教师的建议》、《教师教育心理健康》等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供教师阅读。四是学校定期在网上发布教育教学最新信息,供教师上网阅读。五是制定读书计划,提出读书要求:①针对事业特点和职业需求,研读先进的教育理论及专业类书籍,做学习型、专家型教师;②读教育经典著作、名家、名著,与智者对话,做智慧型教师;③读自己喜欢的个性化的书,做有特色的教师,这样做到有目的地阅读。六是人人发放笔记本,随时写学习摘录、读书心得体会,并定期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通过这些有效手段,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变为自觉行为,使教师不断追求新知、充实自我,提高文化品位,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格素养。

三、抓师德培训,提高教师师德认识

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对教师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力。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与发展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随着形势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用新的教师教育理论和终身教育思想,开展校本培训更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为此,我校在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把提升教师师德素养作为校本培训的首要任务。一是组织专题学习、讲座。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开县优秀教师群体的感人事迹;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五位教师模范事迹;学习了《人民教育》中的《以新的视角审视教师职业道德》、《爱与责任——师德之魂》等文章。先后举办了《新时期师德建设》、《找准德育着力点,凸显德育生命力》、《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建设班级文化,打造班级特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讲座,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师德认识。二是引导行为研究,提升教育教学智慧。学校采取自我剖析、经验交流、专题讨论等方式,探讨研究德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交流自己的新点子、新思路、新举措。我们还定期开展互动式研讨活动,教师将自己教育中的困惑问题筛选出共性化的话题作为研究的议题,在年级组内掀起头脑风暴,激发主动思考、真诚合作研讨。三是坚持开展“师德结对”帮教活动,落实师徒对子。签订帮教协议,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通过以上一系列培训,促进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抓制度建设,规范教师师德行为

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系统、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教师行为,内化为教师个人的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体现出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我校在探索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师德考核奖惩机制。我们根据各级教育部门制定的师德师风准则及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各科室、班主任、科任教师、员工育人职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达标条件》、《教师师德考核评估记分标准》、《师德师风管理处制度》、《教职工工作十个不允许》教师师德互评表、学生评教表、家长评教表。每个制度的出台都交教职工讨论、通过,取得共识,一致认同。使教师人人都能自觉地用此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师德素养。从而以达到全体教职工共建校园、共造校风、共守校规的目的。

五、抓师德建设活动,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尊重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师德是学校精神的主体和灵魂,师德建设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重要工程,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抓出实效,才能把教师队伍打造成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师德高尚的德艺双馨的教师群体。近年来,我校紧扣时代特点,创新工作思路,以活动为载体,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活动,创造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教育服务进万家”活动;“树师表、重师德、讲诚信”活动;《我为教师添光彩》师德主题活动;《让师德在岗位上闪光》、《修师德、正教风》演讲比赛活动、教师职业道德论坛活动、《征集教师人生心语、教育座右铭、教育用语忌语》活动、《八荣八耻的宣传教育》活动。年末还开展了德育年会,通过教师人人写德育论文、教育案例、专题论坛、年级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形式,共同探讨新时期德育问题及对策,收到了良好效果。

六、抓师德评比,激励教师争先创优

人本管理的关键就是对人性的科学理解基础上,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看准人的优势和利用这些优势,发现每一个教职工的独特的价值,发现每一个人的闪光点和不同点,然后激励之、弘扬之。建立良好的师德评价机制,坚持开展好师德评比是将师德建设引向深入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必要措施。我校多年以来,一直坚持开展师德评比活动。一是开展“师德师风四评”活动。领导评,教师互评,学生评,家长评,并将评比结果纳入教师期末教学奖考核。二是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专项奖惩考核,根据制定的师德师风考核十个条件逐一检查、打分、评出等级。三是每两年评一次“十佳师德标兵”,并在涪陵日报和电视台进行宣传。四是每年评选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在校园橱窗里宣传。通过以上师德评比活动,让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每个人活得有尊重、有价值。同时更加激励了广大教师不甘人后、积极向上、严于律己、争先创优,形成了一种以遵守师德为荣、以违反师德为耻的良好风气,从而促进了教师和学校的健康发展。

高素质的教育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通过开展“六个一”为抓手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打造了一支观念先进、师德高尚,具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群体,学校先后赢得了全国家长示范学校、重庆市德育示范学校、重庆市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重庆市百佳文明单位、涪陵区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有50%的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市、区、校优秀教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我们深知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创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我们将遵循教育规律,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扩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各个方面健康和谐发展,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简历:周业敏,女,重庆市涪陵七校党支部书记,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重庆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重庆市先进工作者(劳模),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涪陵教书育人专家,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涪陵区小语专委会副理事长。她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次承担省市区教育科研课题实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撰写了三十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区一、二、三等奖。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育人功能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6-5-24 16:41:06 发布人:admin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谈点看法。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二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如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要保持校园环境的洁净,并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干扰。 三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地动手完成,如:课室布置、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如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工会主席、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级长、政治科科长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棗工会棗团委”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棗德育处主任椖昙都冻班主任”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部棗团支部、班委会、少先队中队棗各班值日生”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室、德育处棗公安局、派出所棗学生家长”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德育工作的管理网络才能保证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业余团校、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蓝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等),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晚会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

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第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

第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第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第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5.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仅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谈点看法。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

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德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大胸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美育功能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但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抢,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3.实践功能

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也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竟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竟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竟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竟争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美,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关于师德师风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的调研

湖北省枣阳市教育局 李云 刘昌斌

湖北省枣阳市熊集镇中学

秦雄

师德师风与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两个相融合的重要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好的师德师风才会有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好的校园文化才能使教师在其规范与传统的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

为了更进一步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到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切合点,我们采取文献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以枣阳市熊集镇中学作为调研对象,收集了第一手丰实鲜活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凸现全市乃至更大范围的学校师德师风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情况。

一、结果与分析

(一)师德师风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学习教育--创设校园文化的和谐氛围。

良好的师德师风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只有学习才能使教师自己的思想有了源头活水,才能在新形势下永葆青春活力,才能真正不至于思想落伍。熊集镇中学每年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学法规、学先进教育,每学期组织新上岗教师谈教育教学的理想和体会,勉励他们加强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的学习,做合乎新课程新理念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结合起来,严在当严处,细在枝节中。学校要求教师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做学生的榜样,为具有优良传统的和谐校园增光添彩。

2.精神引领--追求校园文化的博雅境界

校园文化的精髓是文化精神,这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代表着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景、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为了创造夯实校园文化所固有的精神内核,熊集镇中学一直秉承较高的办学起点,并以其特有的胸襟任用人才、励精图治。对人才用其长处,不拘一格,加强教育,又红又专。学校把博、雅作为自己的基本办学理念,在长期的学校氛围中,形成礼让、求实、进取、雅致的校风学风。在教师中,文明礼貌蔚然成风,职业风貌端庄典雅,清新浓浓的和谐气息蕴于其中,这一切彰显出师德师风精神引领校园文化的迷人风采。

3.制度措施--落实校园文化的有“法”可依。

有人把学校文化的发展比作飞驰的快车,把教育理念比作持久的动力,这是很有道理的。熊集镇中学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教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从思想、工作、生活上给予真心的关爱,使得教师在学习工作中扔掉包袱,轻松前进,提升自我。在管理中学校淡化了管理者的角色和地位,把师生真正地当成服务的对象,强调建立民主的对话模式,鼓励教师与管理者大胆互动,平等交流,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使师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友善、亲情、鼓舞、感化和帮助,使学校成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地方,使教师真正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从教的幸福。特别是近三年来,熊集镇中学考虑教师的实际利益,实事求是,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譬如考勤制度,已由原来的专人逐节次查岗改为教师签到制,并且根据学校距离集镇较远买菜不便的实际,给予教师每周10节课的买菜时间。通一发而动全身,这种制度措施得到老师们的好评,从而变相地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对勾通领导与群众关系、构建和谐校园都有着很大作用。师德师风制度上的措施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校园文化,教育教学收效显著。4.环境美化--凸现校园文化的无穷魅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的确,校园是师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这里的每一垛墙都是我们广大师生每天需要面对的。要让校园里每一堵墙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成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阵地,就要赋予校园生活的每一细节以丰富的生命力,并使其成为陶冶感染教师的无声诗篇,给教师以润物式的启迪。学校充分发挥“边角”的育人功能,有主题、有计划、有层次地把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八荣八耻”、教育家高尚品德名言、睿智的成语典故、高雅审美的书画等等,以及其它名言警句、课改理念贯穿其中,使其真正成为了教师思想的窗口,行动的指南,努力的方向。漫步熊集中学校园,你会发现,美丽的校园多了几份温馨的提示语:“热爱这所学校吗?她是你温馨美好的家”、“你轻轻,我青青”、“我怕疼,请呵护我”、“弯弯腰,小动作,大行动”等等提示语,这些启示性的语言多角度地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每间教室前方黑板上贴有激励师生奋发向上的校训:“奋斗、勤恳、求实、创新”,提醒每一位师生一心向学,积极进取。同时,学校从校门南北向大路向东西辐射,兴建了众多的跟随于水泥路的绿化带。九年级教学楼前是碧绿的荷塘,八年级楼前是笔直的杉林,九年级前是美丽的花坛。校园各处都有各种花草树木,真正做到了阳春蓊葱滴翠,盛夏鲜花似锦,凉秋红叶似火,寒冬松柏长青。置身其中,给人秀丽清雅、生意盎然的感爱。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和美的享受,育人作用得到了切实地发挥。(二)校园文化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影响

1.校园文化氛围。熊集镇中学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其较为渊源的历史沿革。近10年来,学校换了3任校长,这些同志大都能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下大功夫。领导班子中大部分成员没有调动,只充实了年轻干部。敬业、务实、热情、创新的校风一直是学校的主旋律,这对新上岗的年轻教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上岗多年的老教师思想的进一步提高与强化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校园文化环境。熊集镇中学现有大部分教学设施建于普九。根据目前新的教育形势和校园美化的需要,学校去年又建成一幢教学椄。学校有50多年的参天古树,有蓊郁摇曳的翠竹,活水清澈的堰塘,井然有序的各种建筑。这里远离工业区与闹市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教育教学很好的憇地。学校在教学楼、综合楼、男女生寝室等处外部都悬挂有标语、图画、名人画像、名人名言等,校训处于大门口最为醒目位置。学校内有黑板报、宣传栏、心理健康室、图书阅览室等使得文化氛围浓厚,学校的绿化美化及广播室、文学社等也为教育教学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些自然与人文环境,对教师是一种美好精神品质的陶冶,是一种积极向上思想的促发,是一种良好师德师风修养的培育。在问卷中,90%的老师对学校环境很满意。

3.校园文化阵地。熊集镇中学现有五个文化阵地:①教职工之家。位于综合椄五楼,内有台球、棋类、牌类等,由工会管理,包括对操场南的健身器材的使用登记。全校教职工在这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身心健康有很大的益处。②学校文学社。学校于04年成立文学社,以《熊河文学》及其副刊《前哨》为阵地,特别是“教苑”栏目和作品竞赛,专发老师们的作品,弘扬主旋律,提高教师思想品味。③橱窗与黑板报、板报。学校现有两处橱窗,分别设置在大门入口和饭堂处。黑板报学校有两大块,七八年级轮流;各班教室内后黑板专为宣传所用。这些由团总支负责。两块板报,大部分是张贴诸如书法绘画获奖作品、学习方法交流材料、ⅹⅹ教师论文专辑等内容的资料。这些活动定期宣传师生中的先进事迹,对教师的思想教育作用不言面喻。④校图书、阅览室。学校现在图书、阅览室各一个,专人负责借阅。学校与武汉大学合作办有“阳光三行”阅览室,共有最新的杂志80余种。许多老师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把阅读作为自己充电升级的自我培训途径。⑤校广播室。分早中晚三次定期广播,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包括教师中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宣传。除此之外,学校还有校职工篮球队、文艺表演队、课件培训小组等教师组织,形成且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极大促进教育师德师风建设。

4.校园文化特色。(1)教师能力大幅提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熊集镇中学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一是利用“五一”“十一”“元旦”教师文艺节目表演,二是利用一年两届的春冬季运动会,三是利用每年一届的教师业余活动竞赛,四是利用诸如教师书法绘画竞赛、课件制作大赛、综合素质竞赛等活动,在提高教师个人能力的同时,丰富校园生活,加强相互协作,共建和谐校园。(2)教学创新成绩斐然。优秀的校园文化使得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上有一股忘我的热情。这几年来,该校的中考高分最好名次是枣阳市第3名,有2名学生中考分全市第2、3名,有60多人次单科成绩超过全市第11名。熊集中学多次获襄樊、枣阳两级市局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光荣称号。近三年来,有10多人次获教育行政部门优质课竞赛、演讲竞赛奖,6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30余篇获全国省市优秀论文奖。这些教育教学上的创新,给了老师们事业上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正是这种成绩,让老师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和魅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3)德育实践丰富多彩。德育的重心是学会做人。家庭、学校、社会都要求我们有新时期政治思想过硬的干部教师队伍。学校在党支部、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工会、群团、妇联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主题明确,循序渐进,科学系统,符合教师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近三年来,他们主要的师德活动有:八荣八耻演讲比赛,党员先进性教育演讲比赛,学习聂海胜振兴熊集教育座谈会以及每年一次的关于爱心的教师演讲比赛活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激浊扬清,弘扬了正气,在全校教职工中掀起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让熊集中学涌动更加靓丽的青春活力。

二、思考与建议

师德师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这种相辅相成关系决定了其本身的不可分性,一损倶损,一荣倶荣。把二者分割开来或二者有所偏重的思想都不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近年来,教育产业化日甚一日,已成为学校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由于深受社会上商品化、通俗化文化的消极影响,师德师风和校园文化这方教育净土也打上了世俗、功利化的印记,不少师生出现了淡化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紊乱的现象。熊集镇中学已有3名同志不满教育现实和自身价值的埋没而下海经商,有少数同志开辟自己的“自留地”经商,少数教师开始搞有偿家教,这些都必然影响教育形象,在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让我们的校园文化也蒙上了功利主义色彩。另外,随着国家义务教育农村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实施,学校资金收入减少,校园文化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硬件投入也成了我们需要应对的问题。

师德师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与时俱进,大胆开拓,不断创新,让师德师风与校园文化建设找到科学的切合点,为我们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增添风采。

注:刘昌斌 单位:湖北省枣阳市教育局 联系电话:*** 地址:湖北省枣阳市教育局书院街95号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走特色办学之路

作者:靖宇县杨靖宇小学

李桂芳都兴旺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引导师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学生智力,增进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树立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多年来,我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性、规范性功能,走特色办学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结合实际确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针,以全面育人为宗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既重视硬件建设,也重视软件建设;既体现主旋律,又倡导多样化;既加强规范引导,又注重个性发展,从而实现了我校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全面繁荣,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二、根据校情建构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遵循“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分设施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活动建设,制度建设五个方面进行的。

(一)设施建设

走近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常青树环绕的端坐在黑色大理石底座上的杨靖宇将军的半身塑像,时刻在提醒全校师生不忘学校的来历,牢记自己的职责。近两年来,学校先后投资40多万元,完成操场硬覆盖7200平方米。在两个大花坛中间分别增设“新航”校标和假山,改建了植物园、桌面田。基本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同时投资改建了微机室、多功能教室,新购图书上万册,增置了体音美器材,保证了师生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为教学现代化和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环境建设

我校以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文化浓厚、恬静雅致”的校园环境为目标,遵循“设计科学、规划合理、经济实用、整洁舒适”的原则,通过学校建筑物造型,绿色植物造景,人文景点造文化氛围来塑校园的整体形象,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环境以淡红、蓝灰、草绿、粉白四种色调为主,体现出高雅素洁、稳健久远、人文和谐的校园文化主格调;校园美化绿化工作以“四季常绿、季季有花、自然优美”为目标,按照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园林小品为辅;特色花坛搭配,适当设置景点”的思路,分期分批地有序进行。经过师生不懈的努力,目前,各种环境要素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三)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校园的点睛之笔。近年来,我们坚持“人文精神为指导,科学精神为基础”的方针,按照“发展和谐、美观大方、有效育人”的思路,建构了六大系列的主题教育。一是以“为生存和发展奠基”和“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主题的办学思想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校园甬路旁的德育长廊、教学楼门前和教学楼内、各教室的醒目之处,精确阐明了我校“建学习型校园,办示范性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的办学追求,让师生时时处处受到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激励、鞭策、督促全校师生永不懈怠、永远创新、永创一流;二是以“秉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传统美德教育系列。主要内容包括:以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为主的民族精神,伟人事迹、历史名人、杰出帝王,国旗、党旗、军旗、团旗、队旗等五旗诠释,三字经、道德经节选。主要分布在德育宣传长廊、教学楼一楼,学校的德育校本教材《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民族精神》和《弟子规》等,是师生了解、学习、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园地;三是以“培养良好习惯,收获健康人生”为主题的养成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德育宣传长廊,教学楼二楼走廊内,各楼梯拐角处,各班教室内,而且编写了一整套养成教育校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体现学校特色的“养成教育二十条”、“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养成教育十比十看”、“良好行为习惯诠释图片”、“良好习惯提示语”、“养成教育评比一览表”等,《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及其图解和诠释,“环保专栏”和人生格言、名人名言、箴言佳句等,使学生理解“习惯就是素质”的内涵,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目前养成教育已成为我校的一个办学特色;四是以“普及科学知识,关注科技前沿”为主题的科技教育系列。主要分布于教学楼三楼走廊内,其内容主要包括科技名家航空航天,海上军威,信息技术,天文地理,四大发明等科技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五是以“陶冶艺术情操,展现艺术特长”为主题的成功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教学楼一楼门厅,四楼走廊,艺术活动室及各班教室内,其主要内容以学生作品、活动场景及获奖证书为主,在这里,学生可以感受成功的幸福,品味实践之乐,畅谈人生理想,憧憬美好未来,真正发挥了“学习的场所、实践的基地、创新的乐园”的育人功能;六是以“营造良好氛围,培育创新人才”为主题的处室教育系列。主要分布于教室、各功能教室及办公室内,其主要内容包括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科室文化和与之相应的功能教室文化,努力营造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文化氛围。

(四)活动建设

活动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血脉,它丰富活跃着校园文化,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1、坚持主旋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多年来,我们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与改革开放和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每周的升旗、养成教育评比表彰大会及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重要活动为契机,开展了“秉承传统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我校每年都坚持开展全校性的清明节祭扫活动,有时在校内杨靖宇将军的塑像前,有时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杨靖宇将军殉国地进行系列教育活动。坚持庆“七·一”“八·一”“十·一”歌咏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六·一”运动会,九月校庆等活动,常年坚持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选优秀教师或优秀学生进行国旗下讲话,讲话内容要有针对性,要从实际出发。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勤奋学习、爱国爱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社会主义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持续开展了“塑造文明学生形象”活动,开展了“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爱老、敬老、助老”系列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大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坚持“献爱心扶贫助困”、“一助一”、“环保小卫士”、“学雷锋讲奉献”、“五小公民”、“我为靖宇添光彩”等活动,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精神,弘扬了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3、全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养成教育特色校。我们在教师中间开展了“建学习型校园,做学者型教师”活动,引导教师学习理论,钻研业务,提高技能。举办了教师才艺大赛,课改论坛,师德论坛,敬业爱岗演讲比赛,校园文化论坛等活动,形成了人人关心校园文化,人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在学生中开展了“校园文化牌设计”、“班级文化建设”、“文明班级评选”、“班级特色评比”、“文明寝室评选”、“文明住宿生评选”等养成教育系列活动,激发了全体师生爱我校园、美化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用先进文化覆盖整个校园。我校充分利用校红领巾广播站、主题班队会、宣传栏、板报栏、校园小报、读书征文比赛和心理健康、法制、安全知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使校园到处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学习氛围,营造了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使先进文化覆盖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5、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活跃校园文化。多年来,我们加强了学生艺术特长团体的建设,先后成立了合唱队、舞蹈队、体育队、武术队及美术、器乐、科技制作、书法、剪纸等十多个兴趣小组。各小组都有专人负责,每周至少活动三课时,定期组织各种表演、比赛及特长展示等活动,每学期组织优秀特长生和优秀辅导员评比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已成为我校办学的又一特色,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促进了学校德育、美育工作,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多样化、群体性、艺术性的特点。

(五)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脑和灵魂,它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品位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性、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文性。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建立健全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系,完善了相关制度,制订了《靖宇县杨靖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文明班级评选方案》、《文明寝室评选方案》、《绿色校园创建方案》、《加强师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活动方案》、《创建平安校园活动方案》等,为促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制度保证。

三、励精图志,校园文化建设初见成效。

我校通过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有力的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校师生在各级各类考试与竞赛活动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白山市绿色学校创建先进集体”、市级“校园校舍管理明星校”、“花园式校园”、“养成教育示范校”、“素质教育示范校”、“德育工作先进校”、“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校”等,被评为“吉林省绿色学校”、省级“艺术教育特色校”、“科技教育示范校”、“精神文明示范校”、“创新教育实验校”,国家级“德育科研先进实验校”等。

今后,我们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深入开展校园校舍美化、绿化和净化工作,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档次,积极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

建设校园文化 创和谐校园

时间: 2007-04-23 14:44:23 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作者:李步海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学不仅要传承和创新知识,更具有熔铸、守望人文精神的神圣使命。从此意义而言,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就是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竞争。中南民族大学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深刻影响,铸就出既有多样性又有主旋律,既有多层次又有高品位,既反映高校共性又体现民族特色的蕴含丰富的校园文化,从而促进校园全面和谐,推动学校事业向前发展。

一、凝练民大精神 构筑高品质校园文化平台

学校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过程中,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以特色文化为内涵,以大学精神为本质。围绕培养各民族高级人才的根本任务,努力使学校成为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域和辐射之源。

2004年,学校成立“校园精神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弘扬中南民族大学校园精神”为主题的系列座谈研讨活动。每一位普通的师生员工都作为校园精神的塑造者而加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经过广泛的研讨,总结了以“勤奋务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民主科学、求真创新;和而不同、宽容开放;笃信好学、与时俱进;团结进步、爱国奉献;存统卫道,以德润身”为主要内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凝练了“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新校训,撰写了校训铭。学校投入重金建设六大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了校训文化墙;以民族风情为主题,改建了“南湖园”;制作了中南民族大学宣传片;2005年特邀著名曲作家王佑贵先生(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的曲作者)谱写了中南民族大学校歌,已在校园广泛传唱,还推出学校宣传片和校歌MTV。2006年学校启动了中南民族大学形象识别系统工程建设工作,旨在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流民族大学品牌塑造功能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聚合功能。起用了新版“中南民族大学”毛体字辑字方案,在全校师生中兴起传唱校歌、诠释校训的热潮。整理结集《中南民族大学校友风采录》,为民大精神体系增添了继承历史与创新未来相结合的主体内容。为了拓展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服务民族地区,学校开展了“城乡手拉手,工农心连心”文明创建结对工作,援建巴东文化中心户。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中南民大品牌形象的树立,校园内人心凝聚,士气鼓舞,和谐满园。在2006年12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工作中,以校训“笃信好学 自然宽和”为主体内容的办学方略和校园精神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项目,得到专家们的称赞,中南民大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抢抓机遇、负重奋进的凝聚力和进取精神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专家称道“学校可亲、老师可敬、学生可爱”。

二、创新工作思路 谋划全方位人才培养战略

学校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谐校园的战略高度,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提升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强化管理,注重积累,积极创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富有时代特征和凸显学校特色的高品位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功能、激励功能,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实施“大学生成才导航工程”,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规划和指导。学校始终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与智慧、意志与能力、爱好与特长在校园文化中得到充分体现。涵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大学生成才导航工程”从“目标导航”、“理想导航”、“素质导航”和“职业导航”四个方面,按1—4年级各有侧重,力求分阶段、有重点、全过程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指导和帮助。这既是学校党委对学生工作的总结和提炼,也是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规划和指导。对于学生科学拟定成长成才计划,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拓展综合素质和增强就业竞争能力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坚持了20余年的学生晨跑制度已经成为学校加强学生管理的传统而有力的措施。

2、实行机关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结合“六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2005年3月初,学校党委决定在全校实行“机关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目前10位校领导和全校24个部(处)的机关干部全部深入到各学院,具体联系到一个学生班级,其主要职责:一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把学生关心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提出建议;三是关注特殊群体,并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四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提倡有经济能力的机关干部资助一名贫困生。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及党委常委每人在联系的班级中都资助了一名贫困生。学校一直坚持“奖、贷、助、补、减、免”六位一体的学生资助政策,全校有60%以上的学生可获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奖、助学金;由学生青年志愿者自发组织的“爱心超市”成立两年多来,募集衣物、书籍等生活学习用品近万件,帮助困难学生近2000多人。学校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投入,建立了寝室—班级—学院(部)—心理咨询中心四级监控测网络,建立起了集预防、干预、治疗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全校上下真正做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就业和创业能力。学校大力提倡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之中。有的学院把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下到班级,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较好成绩。学校划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经费每年100万元,学生团体活动经费15万元/年。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每年拨专款几十万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两年来我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种课外竞赛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共计146项。

4、凝聚队伍 整合资源,努力营造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学校相继制定了中南民族大学《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师德师风建设意见》、《教师道德行为规范细则》、《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条例》、《辅导员工作条例》、《“三育人”工作条例》等制度,对教师的工作职责、教书育人职责、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全校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对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师德师风建设,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起到较好的规范作用。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管理干部和后勤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凝聚了三支队伍的力量,又整合了育人资源。学校大力宣传和表彰奖励那些思想道德高尚、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在师生中有良好声誉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的良好氛围,引导和激励广大教职工自觉加强思想建设、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和表率。在全校开展了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三育人”标兵和先进个人,十佳青年教师、三八红旗手、教学名师等评选表彰活动,并召开了表彰大会,让先进个人作经验交流,以身示范。

三、校园全面和谐 反哺学校快速发展

和谐校园的本质是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没有核心精神的引领,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应有的提升与发展。围绕和谐校园的建设,学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连年来稳步推进,以物质文化为载体,构筑富有生命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态环境。以特色文化为内涵,打造中南民大校园文化独有品格,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塑造全校师生共同价值追求与价值理性。认真做好思想、精神层面的引领工作,各项创建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纪念、表彰大会等各种礼仪活动,举办名家论坛,教授、博士系列讲座、党员名师授课观摩等学术活动,激发师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将学校的中心工作作为载体吸引师生积极参与,如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博士点申报、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师生更加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思想、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他们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中的能动作用。建立一系列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大力培育先进的、卓越的大学文化,把学校精神与单位实际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先进文化铸就了校园文化之魂,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又对学校各项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校园文化的“反哺”作用,中南民族大学全校上下形成了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的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师生员工乐居其中,乐处其群,乐守其规、乐负其责、乐享其土,乐彰其理。校园全面和谐,充满活力,各项事业成绩斐然:继2001年之后,学校在2006年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再次荣获优秀;2001-2002年度、2003-2004年度学校连续两届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2005年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学校党委被评为“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政治理论学习先进中心组”、“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的荣誉称号。2006年我校普法办荣获湖北省“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办公室称号。学校被列为依法治校示范校。被评为国家民委文明单位。

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人与文化的双向构建,中南民族大学作为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承担者,就必须以促进多民族文化和谐共存为使命。半个世纪的风雨,五十多年的磨砺,中南民族大学担当使命,成就大业,铸就辉煌,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里程中,中南民族大学仍然责无旁贷,奋勇前行。(责任编辑

袁志国)

凝练校园精神 浙江要把大学建成文化高地

日期:2007-4-25 9:27:00 来源:浙江日报

有人说,一所大学的品格有多高,那就看看它的文化有多深。在构建和谐教育的大背景下,在高等教育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转折之际,浙江省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数字为证:近年来,有40多位省市领导到高校做形势政策报告或座谈;全省建成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448个;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品牌干部、教师、辅导员脱颖而出;设立各类大学生社团近4200多个,参与人数累计达40万余人„„事实上,一个多维、立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格局正在浙江省逐步形成。

凝练校园精神:确立文化基调

“高校是育人之地,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和辐射之地。”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蒋胜祥说,把大学建成文化高地,首先必须培育和凝练校园精神,形成富有个性和有生命力的大学文化,从而为保持校园稳定以及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为此,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浙江省高校加强了对自身办学宗旨、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挖掘和提炼。如今全省50多所高校已有了校训,像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浙江工业大学的“厚德健行”,浙江工商大学的“诚毅勤朴”、浙江师范大学的“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等都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这不是简简单单的校训,而是我们学校未来发展的精神指引。”一些高校教师告诉记者。确实,在此基础上浙江省高校培育出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以宁波大学为例,在深入挖掘“宁波帮”精神后,该校适时地启动了“宁波帮”文化工程和文化节。通过创作人物传记、小说、电视剧、话剧等向师生们展示“宁波帮”与学校之间的精神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爱国爱乡、创新创业的精神。此外,浙工大的社团文化、浙江林学院的绿色文化、浙江海洋学院的海洋文化、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诗教文化、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诚信文化等如今也都成了各自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和重要的软实力。

事实证明,校园精神的凝练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调,进而实现了文化的育人功能。近年来,浙江省涌现了一大批感动社会的优秀大学生,如:捐献骨髓的刘芸、背着母亲上学的刘霆、12次自费到艾滋病高发区进行社会调查的杨松等。他们为全省大学生树立了优秀的榜样,更为各自母校的精神文化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优化校园环境:培育文化氛围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实际上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一种物化形态。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身处其中的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如是说。据悉,近年来浙江省始终要求各高校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注重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各具特色的育人氛围。

走进浙江林学院,很多人都会被校园里的湖光山色和茂林修竹所陶醉。在新校区开工前,该校就提出了“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规划与建设理念。如今,一个生态化、数字化和现代化的校园已经基本形成。由于校园绿地率高达55.3%,且植物繁多,因此许多教学和科研都能在校园里完成。“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一入校就接受生态文化的熏陶,自觉成为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浙林院负责人说,2005年该校正式提出创建生态大学的目标,因此生态文化培育又有了新的内涵。其实,浙江省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将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个性特点融入校园的一路一桥、一楼一阁,使校园环境蕴含浓郁的育人氛围。像浙工大结合50年的办学历史命名屏峰校区里的道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用求实、求精、求新的学风命名教学区等等。

此外,浙江省高校也非常重视“软环境”建设。一方面是整合各种资源,统筹协调校内文化阵地力量。浙大、浙师大等高校还辟出校史陈列室,以拉近学校与学生的距离,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一些高校还将校报寄给每一位学生家长,以扩大文化的传播面。另一方面是着力优化网络环境,倡导学校文明办网、学生文明上网。据悉,今后5年内省教育厅还将重点建设20家校报、20家校园电视台和50家校园广播台。

创新校园活动:构建文化载体

对绍兴文理学院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从2005年8月“风则江大讲坛”开办以来,他们不出校门就能和很多名家和大师直接面对面。作家梁晓声为他们深情朗诵诗歌,经济学家史晋川帮他们释疑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法学家江平带去了《物权法》制订的最新资讯„„50多场讲座场场爆满,难怪一些教师感叹:“大讲坛越办越火,学校为社会培养的有责任感的知识青年也就越来越多。”

事实上,这种以人文大讲堂、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与体育竞赛等为主体的创新文化活动近年来在浙江省高校蓬勃开展。如:省教育厅牵头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迄今已举办100多场,使10万余名大中小学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一年一度的“下沙高教园区文化艺术节”也成了园区14所高校的盛大节日;而浙师大毕业生也难以忘怀那一次又一次的大学生电影节„„“载体不好,文化建设就难以落实。只有大力开展那些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达到覆盖面广、美誉度高、育人效果好的目的。”相关专家认为,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条“捷径”。

此外,浙江省一些高校还注重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等主题,开展一系列纪念教育活动。如41所高职院校组织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演讲比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开展的“网上重走长征路”活动等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记者了解到,省教育厅今后还将重点培育100项左右的校园文化品牌,以引导广大师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创造型校园文化凝练师生创新精神

——子课题《创造型校园文化营造的研究》研究报告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广泛使用的“文化”概念是与社会结构的物质生产方式、制度存在方式密切相连、互相渗透,又具有相对独立形态和特点的精神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人们精神活动的成果。它的基本内涵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体现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精神气质和生活层次。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它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也是人的行为取向的重要方面,构成人的行为准则。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因此作为一所学校更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营造文化环境上。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的家园。是学校的传统、校风和学风,需要把它提炼和凝聚出来并交予学生。创造型校园文化,就是要使继承、创造、发展的理念扎根在每个学生的思想里面,使得从我们学校里出来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这种熏陶,并影响其的一生。用自主创新、先进高尚的文化培育学生、塑造学生,丰富的精神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奠定和谐校园精神基础,推动学校的不断发展。本课题从2002年4月开始实施到2006年4月,本课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实验目标

通过对创造型校园文化营造的研究,寻找和研究影响师生自我发展的各种校园环境因素极其关系,为我校创造型校园文化的创设提供科学的依据。进而推进学校创造型校园文化的创设与营造,为学校自我发展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撑、文化支撑和精神支撑 校园网络与校园文化的关系--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学校室内外名言警句集锦、创造型班级文化的营造、体验式德育与学生创造型自我发展精神的研究。

二、实验内容与措施

校园文化存在于学校中看似无形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是师生周围与师生发生密切相关的的一切要素构成的体系。包括校舍、设施、设备、绿化、景观、标语、色彩等等;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制度、教师的人格及学校领导风格、人际关系、学风等等;也包括社区和家庭中的风气,教化;家长的个人风格极其社区的名人的影响。课题组以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策划与执行实践,落实课题理念,实现课题目标。

我们的创造型校园文化不仅仅是科技活动层面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发展意识的启发与培养。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1.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2.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标新立异、向权威挑战,对缺乏可靠论据的观点,敢于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3.具有开放的人格和宽容的心境,敢于自我否定。4.要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道德。5.对社会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些心理要素。其次还有1.敏锐的观察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发明和科学发现来源于敏锐的观察力。只要留心观察,我们生活当中会有许多惊讶,许多发现。而科学发明往往来自这些惊讶。2.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和归纳信息,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3.与人分享与合作的能力。合作与分享的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素质。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展开丰富的联想,由一个知识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由事物的现象联想到事物的本质。

这些能力素质的启蒙、培育、发展、强化,需要浓厚的校园文化背景。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这种环境的营造者,使学生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学习的、创造的、发展的社会。课题组成员对次此深信不移。在实验研究中,重视同行的、家长和社区的参与支持,使更多的人理解课题理念,成为编外的实践者,扩大课题辐射和效力。利用校园的物质资源和各种精神资源,精心设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创造力培养与开发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让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全面地、健康地、和谐地得到发展。

致力打造精品化、特色化的文化活动,建设“文化品牌”已经成为螺岭人长期性的任务和奋斗目标。使学校的英语特色教育建立在笃实学生的祖国文化根基的基础上,使“爱国情怀”与“文化品位”在学生全面参与的活动中潜移默化,逐渐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个人综合能力,为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奠定深厚的基础。

我们的措施是,通过举办文化节,创设浓厚的文化氛围。着力打造班级文化,以“我能行”为主线,从各种角度、各个层面、各个梯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提炼。特别注重班风、校风、学风、教风的培育。少先队以体验式德育为突破口,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升华。开展绿色上网活动,充分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通过上网制作、收集、分析、整理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与惊喜。学生的红领巾广播电台,电视台,班级网站、校园的宣传标语、教师的教态、无一不渗透着创造型校园文化的因子。而亲子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使课题理念与精神得以更广泛的延伸与渗透。

三、实验效果

文化对人格的发展存在着现实的和可能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及时的和长久的影响。校园文化是发展儿童健全人格和兴趣特长的特殊和有效的途径。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文化的出现,对儿童人格发展具有显著的意义。

课题实验中,正遇一部改建,新校园的建筑群把现代建筑艺术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设计原则。整个校园建筑被室外的回廊连接成一个建筑群,不仅布局紧凑,而且引人入胜,封闭、半封闭、开放空间递次展开,加宽的走廊、局部打开的空间、屋顶花园、室内外庭院等营造了一个开放而和谐的环境。教学空间、展示空间、休闲空间、体育锻炼空间、阅读和实验空间„„每个空间既有足够的活动范围,又在看似不经意中体现创造性的教育设计,比如利用楼梯间、长廊、墙角和开放空间,学校创设了各种教育园地,从人文、社会、科学到艺术,从知识性内容到学生成果和活动展示:一楼走廊回旋处钢琴角,直接以我能行为才艺展示的天地,学生课间可以自由弹奏;陶艺室更给学生以无限创造的空间。广播站、电视台、班级网站、英语角、读书角、作业展、少儿艺术团等,让孩子们学会了交流、表达,找到了表现自我的舞台,可以尽情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才华。

现在我们的校园文化环境追求一种文化的积淀,校园信息环境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媒介,以校园网络为载体,开展了绿色上网的小队网络活动,校园心理环境提倡通过对学生交往、学习等方面的心理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和谐人格,并对个别学生的人格偏异进行针对性的矫治,实施对儿童创造性人格发展的影响。第一届“我能行”、第二届“祖国传统文化之旅”为主题的语言文化节,都以丰富多彩、全体参与为宗旨,以系列主题班会,向家长开放专题英语活动课,中英文演讲比赛,深港师生家长交流会,论辩赛,合唱比赛,朗诵比赛、故事演讲赛、书法现场比赛,传统小调查、小制作、小论文、手抄报等等。力求在活动中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接受文化的洗礼的同时,主动创造、发展自我。学校及时的公布参与情况,及时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给学生及时的肯定与激励性评价。

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双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的本质含义。校园网络不仅仅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集合体,而且是以现代技术、文化、教育、价值为核心内容的结构功能实体。在信息化校园中,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班级网络文化建设,全校班班有网站,使之成为校园主流创造文化,小学生的创造天地。

实验以来,课题研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学生的个体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主动学习探究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近千名学生在区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教师在省市以上报刊发表各类论文100多篇。其中孟晓明关于班级文化氛围创设的论文《文化的熏陶 环境的陶冶》发表于2004年4月13日的《深圳教育》报刊。冯小炬《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在省政协会议上宣读,被《南方日报》报道后,在各网站上转载。我们还编写了楼道文化文明用语(校园标语)运用于学校环境布置。《激励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案例》2004年12月年获主办第三届“健康杯”全国优秀成果二等奖。体验式德育与学生创造型自我发展精神,创造型班级文化的营造,在

第二篇:促进教师师德素养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教师师德素养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

香兰镇中心学校丁善秀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也是教师精神面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一所学校中,首先影响学生的不是漂亮的校园、雄伟的教学楼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素质、业务水平等。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师德素养,是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我争第一,和谐校园”为抓手,狠抓了教师师德师风,促进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抓观念更新

树立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理念,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者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办学思想和管理思想引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学生每个方面的健康成长。为此,抓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更新教师的观念,把教师对教育的认识统一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高度。近年来,我校确定了“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本,以德立校”的办学策略,提出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口号,牢固树立了家长学生的事无小事的观点,让教师从人的心理、情感、发展、需求、个性特点等方面,倾听学生的心声,听取家长的建议。学校要求每一位教职员工要像热爱

1自己的子女一样热爱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并要求教师每月做到“六个一”:即找学生谈一次心,与学生做一次扫除,参与学生一次班队活动,观看或批改一次学生日记,进行一次家访,总结一次班级思想状况。这样在全校上下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师生之间驾起了沟通的桥梁,建立了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在感受和谐大家庭温暖的同时,工作并快乐着。

二、丰富教师文化底蕴,抓读书学习

“生命因读书而精彩,事业因读书而成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不断丰富教师的文化积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在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中,我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大力倡导读书,为教师营造良好氛围。

三、提高教师师德认识,抓师德培训

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对教师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力。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与发展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随着形势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用新的教师教育理论和终身教育思想,开展校本培训更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为此,我校在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把提升教师师德素养作为校本培训的首要任务。

四、规范教师师德行为,抓制度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

建立起系统、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教师行为,内化为教师个人的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体现出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我校在探索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师德考核奖惩机制。我们根据各级教育部门制定的师德师风准则及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各科室、班主任、科任教师、员工育人职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达标条件》、《教师师德考核评估记分标准》、《师德师风管理处制度》、《教职工工作十个不允许》教师师德互评表、学生评教表、家长评教表。每个制度的出台都交教职工讨论、通过,取得共识,一致认同。使教师人人都能自觉地用此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师德素养。从而以达到全体教职工共建校园、共造校风、共守校规的目的。

五、提升教师师德素养,抓师德建设活动

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尊重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师德是学校精神的主体和灵魂,师德建设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重要工程,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抓出实效,才能把教师队伍打造成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师德高尚的德艺双馨的教师群体。近年来,我校紧扣时代特点,创新工作思路,以活动为载体,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活动,创造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教育服务进万家”活动;“树师表、重师德、讲诚信”活动;《我为教师添光彩》师德主题活动;《让师德在岗位上闪光》、《修师德、正教风》演讲比赛活动、教师职业道德论坛活动、《征集教师人生心语、教育座右铭、教育用语忌语》活

动、《八荣八耻的宣传教育》活动。年末还开展了德育年会,通过教师人人写德育论文、教育案例、专题论坛、年级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形式,共同探讨新时期德育问题及对策,收到了良好效果。

六、激励教师争先创优,抓师德评比

人本管理的关键就是对人性的科学理解基础上,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看准人的优势和利用这些优势,发现每一个教职工的独特的价值,发现每一个人的闪光点和不同点,然后激励之、弘扬之。建立良好的师德评价机制,坚持开展好师德评比是将师德建设引向深入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必要措施。我校多年以来,一直坚持开展师德评比活动。一是开展“师德师风四评”活动。领导评,教师互评,学生评,家长评,并将评比结果纳入教师期末教学奖考核。二是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专项奖惩考核,根据制定的师德师风考核十个条件逐一检查、打分、评出等级。三是每两年评一次“十佳师德标兵”,并在涪陵日报和电视台进行宣传。四是每年评选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在校园橱窗里宣传。通过以上师德评比活动,让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每个人活得有尊重、有价值。同时更加激励了广大教师不甘人后、积极向上、严于律己、争先创优,形成了一种以遵守师德为荣、以违反师德为耻的良好风气,从而促进了教师和学校的健康发展。

高素质的教育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打造了一支观念先进、师德高尚,具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群体。有50%的教师先后被评为全省、市、县、校优秀教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我们深知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创造有特

色的校园文化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我们将遵循教育规律,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扩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各个方面健康和谐发展,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第三篇:提升师德素养教师演讲比赛方案范文

提升师德素养教师演讲比赛方案

一、活动目的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诚信待人的传统美德,让教师们更加认识到礼、孝、信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营造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教师的演讲水平和师德素养,特举行此次演讲比赛。

二、活动主题

学习《弟子规》,提升师德素养。

三、参赛对象

全体教师。

四、比赛时间

2012年5月23日。

五、比赛方式

以楼层为单位进行初赛,选出两名教师参加学校的决赛;决赛的顺序由评委当场抽签决定。

六、评分办法及标准

(一)评分办法:采用10分制,评委当场评分,统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其余的平均分为选手最后得分。现场公布最后得分。

(二)评分细则:

1、主题内容:4分。

①内容紧扣主题,主题鲜明、深刻,格调积极向上,富有真情实感(2分);

②内容健康,能联系现实(1分);

③具有独特、深刻的见解(1分)。

2、语言表达(4分)。

①声音洪亮,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表达流畅(2分);

②能灵活运用语言速度、语调、手势动作等演讲技巧,演讲精彩有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受到了深刻教育,具有强大的鼓舞性、激励性、说服力、感召力(2分)。

3、形象风度(2分)。

①仪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1分);

②脱稿,时间控制在3-5分钟(1分)。

七、奖项设置

一等奖: 1名;

二等奖: 3名;

三等奖: 4名。

第四篇:提升教师素养

提升教师素养,打造书香校园

——矿大附小成立教师读书社团

矿大附小于艳菊 3月20日下午,矿大附小教师读书社团成立仪式在多功能教师举行。

大会由德育处李洁茹主任主持。首先,郝校长在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希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能始终与书籍为伍,把读书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在读书中寻找快乐,激情工作,幸福生活,真正成为一名“学高”的师者。紧接着教师代表郭依军老师结合自身读书实际,在大会上了作了精彩发言。随后,李主任宣读了读书活动的具体要求。最后,臧校长对活动作了总结,她希望通过教师读书带动学生读书,并表示学校会全力支持读书活动。

据悉,矿大附小为成立教师读书社团,进行了精心酝酿,认真筹备,旨在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思想先进,本领过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并以此为契机,以教师读书带动学生读书,营造浓郁读书氛围,打造书香校园。

第五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一. 校园精神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社会文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是一个涵盖极为广泛的概念。高校校园文化应是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某种趋向和定势的精神力量,“是一个贯通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的生命体,是一个熔铸历史传统、时代精神、民族气质的有机体,也是一个彰显青春活力、智慧光芒、人文关怀的集合体”。

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作为基础,以物化的方式积淀并折射大学的理念,是学校之形;制度文化提供保证,是大学理念体制化的外显,是学校之规;而精神文化构成大学系统的内质,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学校之魂。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为主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

它作为广大师生的精神生活方式既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又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规范体系。它可以通过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心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和人格塑造,进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染力。这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体的言行举止,而且从深层影响着全校师生的理想、信念、意志等,对于形成开拓进取、团结有序、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德育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有效地调节和激发全校师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较好地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成为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另外,高校校园精神文化还是人的主体性回归的精神支柱。人的主体性是指在主客体关系中,人能够按照主体的目的,超越各种客体的限制,并能动地改变客体。而良好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为人的主体性回归创设了精神氛围,使全校师生能够充分彰显个性,积极发挥主动性,进而全方位展现人的价值和尊严。由此,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不容忽视。

三. 目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其主要表现为:

(一)部分高校教师缺失科学精神

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实践活动经验的理性成果。科学精神归根结底就是求是精神、求真精神和求实精神。然而,由于封建社会的长期禁锢和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理念的影响,使中国人的逻辑思维荏弱,从而使我国的科学理念、科学理性、科学方法一直难以长足发展。部分高校教师也深受其影响,缺失科学精神。他们的思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思想成果绝对化,自以为是真理的发现者而一意孤行。由于他们是公众的领袖,他们的弱点就会影响到社会,被人们所盲从。这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不仅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更不利于未来社会的发展0。

(二)部分大学生主观世界的消解

1.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需求。但是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却是令人堪忧的,它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历的提升而递增。有的大学生的文明素养还不如中学生、小学生。突出表现为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欠缺,别说社会责任感,就连家庭责任感和个人责任感也欠缺。毋庸置疑,责任感是人类社会性的充分体现,高度的责任感是人一切创造性劳动和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然而,郁闷、无所事事却成为部分大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个人主义泛滥,我字当头,人人都得为我,我却不能为人人,一切都为自我狭隘的利益。这些无不折射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2.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歪曲

部分大学生对创新精神有着明显的认知误区,他们误把创新和标新立异等同起来,脱离客观实际,脱离客观事物的本真面目,脱离自身的素养,盲目地进行花样翻新。他们只关注形式的变化,忽视本质和内容的创新。其结果必然是本末倒置,劳而无功。这不仅没有传承旧事物的精髓,而且对新生事物的衍生也必将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3.学生民族文化意识淡漠

面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对丰富的物质文明,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开始动摇,更有甚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屑一顾。根据相关资料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影响中国文化长达几千年之久的孔子,真正了解其学术成果和价值影响的微乎其微。在我们大力向西方输出孔子文明的时候,部分大学生却对西方的宗教津津乐道,而对积淀几千年的儒家伦理文化置若罔闻。

4.大学生理想信念趋于功利化

同以往相比较,当今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越来越具有功利色彩。在个人理想与现实的追求、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实用主义往往是当代大学生的首选。尤其是在学业问题上,部分大学生将专业作为简单的谋取职业或改变个人生存状况的手段或工具,片面强调专业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根据某职业大学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在就业趋向上都赞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想法。这无疑暴露出了令人忧虑的思想问题。

(三)高校管理者办学理念偏颇

高校的办学理念是以教育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对教育的实践先导,是教育实践的灵魂。在高校的办学实践中,唯有科学的办学理念才能使高等教育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要求,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0。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尤其是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轨,部分高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却发生了偏移。他们只求招生数量不管毕业质量,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根本没有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办学的根本问题。这势必对全校师生员工产生负面效应,进而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基层员工工作作风亟待提升

基层员工是高等学校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他们的表现在潜移默化中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学校的每一位基层员工都能恪尽职守,为学校良好秩序的建设力推荐行,那么必然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高校基层员工精神领域的建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学校后勤管理单位基层员工的个人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和原则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继承、借鉴、创新的综合过程。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高校教师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不仅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科学的理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强化自身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自身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真理,反对谬误,提升自身的鉴别能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努力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使科学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体现。

(二)重新建构大学生的主观世界

第一,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精神是人把握世界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则是人把握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把人文精神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客观地学习民族的历史,全方位地了解中国的国情,进而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做人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完善他们的道德境界。在人文精神培养中,让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质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

第二,大力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创新精神的认知误区。人的正确认识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来自于实践。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不仅说明了认识的来源,更表明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体验自身的力量提供了平台,而且还可以正确地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由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走出创新精神的认知误区,是解读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

第三,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至今仍是民族性格、社会心理以及价值取向中活着的民族文化的灵魂。儒家文化实际是一种伦理精神,即以人为伦理主体的文化精神,其表现是一种既人世而又超越的人生态度。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发扬儒家的文化精神,让儒家思想参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不仅能培养人们自觉的道德意识,而且能造就一种具有理性特点的和谐的社会秩序。所以,当代大学生必须提升民族文化意识,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第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学生精神追求。“人类社会永远处于它现在是什么与他们希望是什么的张力之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互动,是一个社会稳步向前迈进的永恒的因子。正因为如此,必须始终对人们进行理想教育,使人们对现实保持适度的超越”。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更是不容忽视。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引导人们理性地追求合理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帮助人们正确地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确定不同的教育起点,从而使理想信念教育深入人心,提升大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

(三)凸显人的主体性,完善办学理念

高校的办学理念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建设高校校园精神文化首先要明确高校的办学理念,它不仅是高校全体员工的价值追求,而且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撑。这就需要领导者要有高瞻远瞩的大局意识和立足实际的实践精神。依据学校的自身实际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整体氛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广大师生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没有人的主体性就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人的主体性就不会有社会的真正和谐。因此,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凸显人的主体性、完善办学理念不仅是高校良性发展的前提,也是高校良性发展的保障。

(四)改进基层员工的工作作风

基层员工作为学校的主体构成人员,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高校校园的基层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为此,须多渠道,多方面大力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让他们和大学生在密切的接触中互相影响,互相提升。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并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爱国成才观,必须把握好如下几个原则。

首先,教育性原则。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建设的好坏,体现着一个国家民众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亡胜衰。道德兴,国家兴;道德兴,民族兴--这是现实得出的结论。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须突出教育性特点,时时、处处把握教育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探求激发学生学习成才的规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形成正确的爱国成才观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成绩。

其次,科学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整体工程,它涉及面广,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学校应精心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安排,避免出现各行其事、相互掣肘的局面。例如,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一要建立组织系统,从领导机构到专、兼职辅导老师,再到学生必须环环相扣;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活动的内容,基本上形成序列,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特点、不同兴趣爱好学生发展的需要。

最后,艺术性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艺术眼光,要让学生通过学校的设施、氛围等,处处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应努力做到四季各有特点,阳春葱笼滴翠,盛夏浓荫覆地,凉秋红枫似火,寒冬松柏长青;校园建筑的设计、景点的安排,努力做到外形、色彩和谐统一,给人以爽心悦目的感觉;学校文化活动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努力使活动开展得新颖、活泼有趣,使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净化。

五. 总结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它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对学校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

着独特的作用,是课堂教学、常规教育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物态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为主体,从主体着眼,正面突破,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推动素质教育的稳步实现。所以我们应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 人资2班第一组 12

下载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人事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根据文件精神,我处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并开展讨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院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学院整体形象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 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姓名:董波摘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与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教学改革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职校教学改革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实现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的必然要求。它直接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生活状态和价值选择......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素养提升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素养提升 ---板庙小学举行送课下乡活动阳春三月,百花盛开。3月24日,板庙小学送课下乡活动第一次走进红云村小学。学校行政部分成员、小学各教研组长......

    师德素养自我提升 计划

    池西一小师德素养自我提升工作总结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黄艳艳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的师德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关系着教育这一伟大事业的成败和兴衰。......

    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师德素养

    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师德素养“师有百行,以德为先”。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师德修养的民族,从古代的孔子、孟子,到现代的陶行知和蔡元培,历代先贤教育家对师德修养都提......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丰富内涵”当一名好“导”师。 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特色进行深挖、发展。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素养......

    新时期如何提升教师素养

    新时期如何提升教师素养 摘要: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的素质关系着民族的兴衰。作为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适应新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