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素养提升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素养提升
---板庙小学举行送课下乡活动
阳春三月,百花盛开。3月24日,板庙小学送课下乡活动第一次走进红云村小学。学校行政部分成员、小学各教研组长及来村校部分教师参加了本次校本教研活动。
三位教师独具风格的示范课,活跃、宽松的气氛让学生的心灵之花绽放,激情与个性得到张扬。独特的课堂艺术、全新的教学理念给与会听课老师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课后,由教导处主持召开了教学探讨会,各教研组长分别进行了点评,并就“课改后的教学如何进行”谈了看法。最后,学校刘校长和教导处负责人作了总结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送课下乡活动,深受村小教师的欢迎。与会教师一致认为:此举帮助他们解决了新课程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同时也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受益匪浅。教导处表示:以后这项活动会经常开展,希望通过这样的帮扶活动,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促进我校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板庙小学教导处供稿)
第二篇:有效开展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我镇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在泔溪镇主任培训会上的发言
泔溪镇中心校:杨顺富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新课程强调教师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教师知识体系建构要不断优化,专业技能要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的健康发展,不仅在与学校管理的优化,更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能力的创新和课堂教学的高效。要达到课堂的实效、高效,就要求有一支乐于教育科研、善于教育科研的教师队伍。下面我将从目前我镇的教师队伍现状以及如何开展学校教育科研,谈谈我粗浅的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我镇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当前我镇小学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结构失衡。在人员充实、更新方面,已经有多年没有分配新教师,近几年也只是通过招聘的方式,引进了人数较少的特岗教师。全镇教师将逐步趋向老龄化,据统计,全镇一共68位教师(小学,不含幼儿园),30岁以下的教师只有11位,不足20℅,而五十岁以上的教师达到位,大多数教师在四十岁以上。而且优秀教师、年轻教师向县城、其它乡镇流动、外调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学校师资缺乏、教师专业不对口等矛盾日益突出。如泡木小学目前两名公办老师,其余全为代课老师,泉孔、太吉校点也因为师资的缺乏,不得不请代课老师。最为突出的是学科教师配备不齐,对于英语、科学、综合实践及信息技术教育乃至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的配备不足,造成课程计划的学科设置形同虚设,这些课程的落实存在随意性较大的现象。
2.专业水平不高。一些教师缺乏创新理念、探究意识,“惯性教学”严重制约了课堂的有效教学;师德水平制约着一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内需,安于现状,学习被动现象凸显;教育手段简单、粗暴,不善协调师生、家校关系;在现代教学条件下,还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电化设备;骨干教师少、缺乏专业引领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年轻教师虽然是高学历,但是教学实践的经验相对来说不高,加之一些年轻教师在校的专业和现在任教的学科不衔接,专业成长需要较长的时间。
3.教师培训工作滞后。由于学校经费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教师培训工作未能全面开展;老师培训条件欠缺;依赖于学校自身的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层次性较低,校本教研活动处在低水平重复的徘徊状态; 虽然近几年县教委、继教中心也利用假期组织了语文、数学、村小教师的全员培训以及品社、科学部分教师的培训,但是整个过程参培教师也不是特别重视,在思想认识上不是很高,没有把它当成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路径来对待,大多当做一个任务,何况,教师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凭借几天或者短期的培训,是难以到达很高的期望值。
4.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积极性不高。这可能源于教师自身的认识问题,也可能源于本身在教育科研方面能力的局限,也可能源于学校对教师的激励性措施缺失等。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校创新工作的要求却不断拔高,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于教师队伍结构失横的问题,学校自身无能为力。我们只有思索,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依据校情,把工作开展得更好。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挥的一个舞台,让课堂成为教师专业素养展现的一个阵地。为此,依托学校自身,以校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尤为突出,日显重要。
二、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是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校本教研的目的在于把研究的成果直接运用于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校应该立足学校实际,以校为本,加大力度,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
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再指导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迷惘与困惑。
2、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直接了解到教学的困难和问题,能立刻感知问题的所在。因而,教师最有条件也最有资格开展这种应用型研究。
3、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形式。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强调研究的民主性,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学校管理者、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持。以校为本的教研,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
可见,校本教研的活动内容比较贴近普通教师的需要。活动中探讨的话题往往都是教师平常比较关注的课堂教学问题,教师愿意接受这些比较实用的教研活动。活动往往是在同行学习的基础上稍加提高与引领,与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对接近。教师们在对同行交流中容易激发思考,产生共同语言,形成模仿学习与迁移学习。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比较主动和自由。在教研活动中拥有的话语权的机会要比培训活动中多得多。
三、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校本教研
为提高学校校本教研水平,我们立足农村实际,立足校情,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重点,努力探索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一)健全教研制度,制度才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根本保障。
1、实施随堂课、推门课。我们是要求学校领导(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要抽时间深入课堂听随堂课、推门课,了解教师的常态课是什么现状。特别是要了解年轻教师的常态课,以便发现他们的亮点,诊断他们的不足,同时要了解学校骨干教师的常态课,以便在学校进行推广。听课后不能置之一边,还应跟任教老师一起交流分析,总结得失,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
2、学校应该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教导处、教科室应该具体安排,教研组具体实施,制定教研专题,创新灵活多样的校本教研形式,严格按教研流程操作,做好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总结、反思等。
3、建立教学理论研讨制度。学校应该制定教师业务学习制度,安排集中的业务学习活动,采用集中交流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教研成果。只有严格有效的管理机制,让全体教师有章可循。完善了机制,就能保障教研常规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二)强化理论学习,学习是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前提。
1、抓课标学习。课标是教学的方向标,只有认真学习课标,才能更好地用好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它也是我们开展校本教研的方向标。学校应该严格要求并组织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多形式如开展了讲座、学习交流、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的学习。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更应关注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2、校本培训要落实到位。可以从教育科研、今日教育以及相关的教育杂志上选择一些好的理论文章,与教师分享,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手段的培训。
3、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学校定期检查,也可形成奖励评比制度,促进教师参与的热情。
(三)严格监督教师常规工作的管理。
1、抓好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流程的常规管理,助推教师在教学上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2、抓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制定好每一次专项教研内容,提前通知上课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没上课的老师都参加听课、评课。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严格按“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总结—延伸—运用”的教研流程运作。作课教师精心准备,听课老师有备而来,共同营造愉悦的教研氛围,一同共享教研的宝贵资源。
教研组要做到“五有”:有制度、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有成效;“五定”:定主题、定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 “四化”:制度化、经常化、系列化、规范化。
教研组要积极开发校本教研资源,利用形式多样的教研方式确实提高教研活动的实用性,形成月月有活动,人人是主角,事事皆收获。
3、多元拓展教研平台,拓展教研活动途径。
⑴闲聊式教研。为使教研活动更广泛地渗透于学校活动,使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实现短、平、快,我们积极倡导尝试一种新的教研形式——闲聊式教研。上完课,放下书本,一边兴奋地向同事们讲述刚刚发生的教学故事......这些不起眼的形似“聊天”的行为,就是我们的即时教研活动。实践告诉我们,这种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很具生命力。它具有:自发性涌现、主题性突出、实效性强、互补性明显等优势。
⑵深入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我校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通过参加先进学校的教研活动,学习兄弟校教师的教学艺术,借鉴兄弟校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感受他们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教学氛围。教师人人乐于参加,视野渐宽,能力提升,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县级、市级组织的学科教师培训,按时指派参培教师参与,参培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教学方法。同时,学校应该邀请有丰富经验,有深入研究的老师、专家到学校上示范课、专题讲座、培训等,多反面促进教师的发展。
(3)组织联合教研活动。前几年我们也做过了多校的联合教研活动,但大多数时间是在中心校举行的。以后多校联合教研活动可以继续开展下去,希望各校积极地支持与配合。
总的说来,我们在校本教研方面的探索做出了一些事情,也取得过一定成效的,但那毕竟是过眼云烟,我在反思我们的工作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努力改进、提高的地方。如:
1、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能力发展,认识问题上、个人积极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学校在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培养工作中,收效不明显。3.学校在校本教研上实效性不是很明显。“一所好学校是一群好教师支撑起来的!”以校为本,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保障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第三篇:201409(优秀教研表)扎实开展校本教研 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扎实开展校本教研 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是当代教师生存的概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当然教师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增加或者学历层次的提升,还意味着个人的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要促进教师专业化不断成长、必需要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引领教师持之以恒地学习。
可是,当前校本教研(教研组)活动中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师专业发展。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研活动中大量存在的是“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教研活动中比重最大的是“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与其核心工作“教学研究”相比,“管”的色彩似乎偏浓,“教而不研”或“教而少研”是常见的现象。
2、教研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组内交流活动及开课——说课——评课活动等。教研活动停留在随意性的层面,没有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研究;
3、教师们缺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教研的内驱力。我们的教师比较长于内省而缺乏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以及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的习惯与能力。教师们经验有余而反思不足,缺乏内驱力的被动的反思,影响了教学研究质量的提升。
所以我们要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让老师通过校本培训把握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校本培训改进工作—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通过校本培训完善自我—走进自己的“真实世界”,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寻回校本教研的根——打造优质常态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粉墨登场”,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让人陶醉,回到现实却很难有这样的教学效果,现实教学往往很难象公开课、观摩课那样进行。常态课是教师学生接受最多的课,教学基本是常态课进行的,因此上好常态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校本教研时我们打出了这样一个口号:打造优质常态课。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聚集课堂”,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校本教研的根在课堂,我们必须“聚集课堂”,从小问题中探究出真问题:即课题研究课堂化、课堂教学课题化。要把校本教研与课堂教学做成一件事,让教师带着研究意识上课,围绕学校的整体规划在课堂上研究、改进和提升。这样,教师才能因课堂叙事、因课堂反思、因教学需要而进行理论学习,把课堂教学改革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也不会因为教研而增加工作负担。
基本的操作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
上学期初,我们征集本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根据轻重缓急将它们排列出来,在10个问题中,将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作为本学期教研活动的主题。针对这个主题,我们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开展理论学习,搜集有关的理论文章提供老师们选择学习,这样老师们就会感到这种与实际运用紧密结合的理论学习十分有用,能使课堂观察的目的更加明确,更容易发现问题,也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和总结提炼校本教研成果。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自学并撰写心得体会。
然后通过双周的组内研讨课,集体听评课进行专题研讨: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并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加入自己的创意。听课教师要针对上课教师的创意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观察,看上课教师围绕问题做了哪些努力,还有哪些不足,自己能给他以什么建议。这就加强了听课环节的针对性。
在评课环节,首先由上课教师认真反思授课过程,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设计思路,并就教学方法的适当性,实践与预先设计的吻合程度谈自己的看法;听课教师要针对自己在课堂中的观察,围绕上课教师的创意仔细斟酌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给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
然后大家坐在一起围绕执教教师的创意进行专题研讨,进行互动交流。比起以往的评课更加具有条理性,问题思考得更加深入透彻。这样就加强了评课环节的针对性。通过一个学期的探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研学环节形成了四步操作模式: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质疑——指导学生释疑——鼓励学生自评互判。
这几年来,我们立足课堂,服务课堂,抓住教学中的某一个细节,各个击破,取得了显著成效。
2、在 “海星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形成了具有本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这也是经历了一个学习、提炼、完善的过程。
(1)我们先是利用一段时间进行推门听课,找出我组课堂教学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找到我组课堂评价表的主导思想。根据大量的听课,我们发现教师普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课堂教学现状,教师虽具有一定的新课程理念,但在教学方式上还是比较单一,教师讲授多,学生自主少,缺乏师生互动;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在优质课比赛中,教师课堂教学又呈现出新的问题:一是过于放手,对教师应有的主导权把握不足;二是教学活动多,但流于形式,没有为教学内容所服务;三是课堂驾驭能力欠缺,无法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根据现状,然后我们在教研组内开展了一次“我心中的好课”的主题研讨活动。通过研讨引导教师重新审视自己以往课堂教学行为的得与失,初步形成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3)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海星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了本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升了组内教师的备课效率,促使教师依据学情落实重难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提升了组内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了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行为,大大提高常态课的质量;提升了组内教师的评课行为,改变了以往评课凭总体印象、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不太合理的评课现象和标准,使得一堂有效的好课,有据可依,有理可持;提升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学质量也得以不断提升。
海星09届初三(初一/初二)期末成绩比较分析
二、落实校本教研的精髓——打造精品公开课
公开课和常态课绝不应该站在对立面,他们应该相辅相成,是家常菜和盛宴佳肴的关系。尽管家常菜是我们生活的主要食料,但吃惯了家常菜,再到宾馆吃吃美味佳肴,对我们的胃口绝对是一次质的提升。况且,吃过了美味佳肴,有心学习的人一定会发现,这些美味佳肴对我们今后的家常菜品质的提升是一次多么好的示范和启示。因此这几年我们在打造常态课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初步形成了公开课磨课四部曲:
第一步:先从模课开始(模仿名家的课):因为现在网络资源发达,同一课内容在网上有很多的相关资料可以借鉴,通过借鉴一些名家的课,可以使上课教师少走很多弯路。
第二步:个体研究,设计教案,尝试说课并进行试教:上课老师认真备课,设计教案,然后把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意图,在组内进行交流,并进行第一次试教。
第三步:小组研究,完善设计,再次试教:首次试教后,教研组内集体研究,群策群力,共同修改教学设计,反复推敲,理清教学思路,完善教学策略,形成新的教案后,再次试教。
第四步:群体总结,资源共享,个体提升:教研组内集体研究每个教学环节,落实每个细节,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再试教。
最后,大家觉得成熟了,于是,就由上课老师作为总的厨师,把这道凝聚着全组教师智慧结晶的盛宴呈现出来。因此在优质课比赛上,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执教老师的精彩,更可以看到凝聚在这种精彩背后的集体备课的智慧结晶。在这种“四步曲”的活动中,教师教学水平得以不断提升,教研组的凝聚力得以增强。
可以这样说,没有经历过公开课打磨的老师,即便他(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理念,或许他(她)的课上可能会迸发出灵动的火花,但课堂往往是粗糙的,其细节是经不起推敲的。而,“细节决定成败!”教学的细节恰恰是高效课堂的保证。多年来,我们教研组不仅坚持每人每学期一堂公开研讨课的教研方式,每学期的校级优质课比赛、每学年县级优质课比赛、市级优质课比赛更是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舞台,一个又一个的老师就这样在无数的公开课的磨砺中成长起来。
从2006年开始,我们组内已有三人获得舟山市优质课比赛的一等奖,一人获得浙江省新生代课堂教学比武一等奖,大大提升了教研组的整体实力。
当然精品公开课的打造更离不开常态课的积累,没有常态课的稳扎稳打,就没有公开课的激情飞跃。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公开课成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一大捷径,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表面的师生互动和课堂活跃,往往大量的提问,所提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又太难;提问时,几乎没有等待时间,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要求回答问题。因此课堂效率往往适得其反。于是在2006年,我们立足课堂,以“如何用恰当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主题,开展校本教研,在2006年的市思品优质课比赛中,我根据课文的重难点从整体上设计一条线索,根据线索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使所有问题环环相扣,分析和综合相结合,部分和整体相结合,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思维不断走向深入。因此获得了市优质课一等奖的好成绩。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会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我们同时也发现很多时候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因此2007年,我们把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年,周红燕老师在省新生代优质课比赛中,成功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从而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说起思想品德课,很多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习的兴趣,于是我们把“创设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作为上学期校本教研的主题,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挖掘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生活化的教学问题——在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然后在今年的市思品优质课比赛中,我组的秦相斌老师成功运用这一模式,从而获得市优质课的一等奖。
结束语:教研文化的根在课堂,只要我们辛勤的耕耘,扎实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就一定能逐步增强校本教研实效,促进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成(变独立为合作,变说教为践行,变客串为主角,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研究的主人、发展的主人)和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
1.让公开课引领常态课
公开课有很强的观摩性和展示性,可以展示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研究成果;可以展示教师的思想与理念、素质与水平;可以展示学生的优良学习状况。因此,教育管理者要花大力气精心打造公开课堂。学校每一两个月以年级和学科组为单位推选出教师代表轮流上课;学校教研处组织学校课改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员,对公开课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形成评估报告,重点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见。每年的第二个学期,大约在10月份后,用一至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优质课比赛,邀请校内外专家参与评审,做好点评工作。
进行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实验研究,就需要把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成广大教师平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优化常态课教学过程。公开课和优质课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养和教学水平,有着很大的引领作用。
2.让听评课提升常态课
听评课活动是常规的教研方式,抓不好,往往会出现执教者“作秀”、评课者“忽悠”的现象。为把这项工作引向深人,教育管理者有必要采取“点面互补、跟踪深入”的方式。面就是“教师全员参与听评课,每人上好一堂课”;点就是跟踪一个教师或一个教研组进行系统性听评课。听评课后,要求教师写出教学反思,课堂案例分析。学校教研处要在常规听评课、公开课、优质课等系列听评课后,收集、研究、交流、评选、奖励教师的教学反思、随笔、案例分析等。在此基础上,学校不定期跟踪检查听评课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新变化。随着听评课的深人研究和督导,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会明显提升,常态课的效益和质量就会
明显提高。3.让常态课也精彩
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效益:
(1)加强常态课的管理。多年来,很多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偏重于依靠教师个人的素质和水平,而轻视对常态课的过程管理。要改变这种倾向,首先要以创新思维构建新的教学常规,引领教师转变教学行为。对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测试、反思等校本教研工作实行细化管理,引导教师有效工作,指导学生制订自主学习和发展计划,并配合教师的课堂内外学习指导方案而进行有效学习。其次,教学常规管理既要量,更要质。管理细则上不能只看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量,还要对教学质量提出具体指标,否则,很容易助长教师浅尝辄止、不思进取的工作作风。再次,教学检查要深人。教学督导中我们常发现学校在检查教师教案时,很少顾及教案的规范、质量和原创性,更没有作出对教案的评价,而只是草草签上时间、盖章了事。这就造成教师只为应付检查而写教案,甚至是抄写教案、重复使用教案的现象。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人调查研究,研制出符合校情、学情和教情的教学常规管理和评价机制,调
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为常态课教学注入活力。
(2)不定期地随机听课,及时反馈听评课信息,督检整改出现的问题。
(3)组织研讨会、教研沙龙等活动,就课堂教学存在的有关问题让教师们进行主题研讨。(4)让教师自觉进行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对于每个教师都会产生缺憾,所以说“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如果教师只注重教学实践,不进行教学反思,那么自己的教学就不会长进,甚至会出现滑坡,课堂教学也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教学反思有两层含义:一是对课堂教学反反复复地思考,努力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二是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与措施。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解剖自己的课堂教学,就是寻求自己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创新。解剖了课堂教学,反思了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你就朝着高效课堂的建设迈出了一大步。
第四篇:浅谈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本站推荐)
浅谈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已逐渐形成。校本课程实施以来,加强了教研组的建设。在新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的大环境下,充分挖掘教研活动的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多种功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给我们个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让我们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中快速的成长。
一、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积极撰写教学反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研组要重视组员理论知识的积累,以便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每次教研活动中都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如: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方案》、《开放教学
激活思维》和《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策略》等等书籍,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平时,在翻阅一些教育教学刊物时,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文章摘录下来,在教研组活动中进行学习和探讨。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我们全组教师的共识。
二、加强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教研组成员的组成会有从教6、7年的年轻教师,也会有从教十几年的中年教师,还会有从教将近30年的老年教师。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都有自己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因此,组内的交流互动,我们非常的重视,采撷个人之所长,弥补个人之所短,达到共同进步。
1、注重备课交流。教研组内实施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在学期初,教研组根据个人的情况,商量制定了一学期各个组员的备课任务,及完成的时间。每次教研活动,都留有一定的时间对备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进行讨论,研究,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在有限的时间里吃透教材,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回去后,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和自己上课的习惯,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案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并注明修改的原因,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为教研组交流和以后的教学积累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2、课堂教学交流。每位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教研组要求每位教师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教学看作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研组教学活动的开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和探讨的机会。通过说课、评课各组内教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探讨,研究,找到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从讨论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这样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不仅上课老师在教学方面会有所提高,其他听课老师也会从中获取教学经验。
三、抓实课堂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进行
教研组的教师应从点滴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每位老师从学生的坐、学、听、写等方面抓起,加强对学生作业书写的规范性要求,使学生的作业整洁、美观,而且具有条理性,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也重视学生每一次的单元检测,不仅统一检测的时间,而且将成绩及时上传中心总校,进行均量值的分析,以便组里的成员分析学情,找到差距,调整教法,扎扎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在常规教学管理中,我们力求做到做到“五严”、“一改”:“五严”即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作业量;严格执行课堂教学规范,推行领导推门听课制;严格常规的督查、指导、反馈、整改制度,每学期在学期中和学期末组织两次由学校全体行政和教研组长参加的大型常规检查,对教师的备课、作业、辅导、听课、业务学习、参与教研组活动等方面都按照《开福区中小学教学常规实施细则》逐一进行检查,并把检查的结果在全校教师会上通报,然后还责成教研组长对薄弱老师逐一进行落实;严格实施学科抽测制度,抓好教学各阶段的质量监,一改是改革教育评价。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和基础,因此我们提出做到“六备一超前”、“四精一创”和“三找一写”。“六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学法、备教具、备生活;“一超前”是教师要超前一周备课。“四精”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教学语言,精心设计质疑问题,精心设计分层作业,“一创”是指每位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三找”是找成功之处,找失败原因,找补救措施,“一写”是写教学反思。
四、注重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研组在落实“双基”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了各种活动的辅导,让在书本教学过程中学有余力的学生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探索。
教研组是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的主力军。它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教育科研的阵地、学科教学质量的保证,更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为了不断地超越自我,使我校的教研水平稳步提高。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但我们有信心,也有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新的挑战
第五篇:加强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成长
本文作者:姚淑玉 好范文原创投稿
加强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成长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创建特色化学校和落实课程改革各项目标的重要措施,开展校教研是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能否实现观念的更新、角色的转换,是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把加强教师培训,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来抓,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与新课程合拍的教育理念;必须具有丰富扎实的德才学识;必须具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的进取精神。
1.注重集体培训
培训时,注重在形式上抓“活”,即将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单科培训、年级培训相结合;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培训相结合;外出培训与校内培训相结合;观看名师讲座与听后讨论相结合;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在内容上求新,即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学校要求教师边培训、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及时总结经验,及时推广。
2、大力提倡教师外出学习
汲取先进理念,以便在教学中少走弯路。
3、从分发挥电子备课作用
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接受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自我培训。
4.不断反思,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为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养成"实践、总结、反思"的习惯,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冷静的分析和反思,以达到一步步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学校坚持开展“七个一”活动,即要求教师每学期交一份高质量案例,每月交一份高质量教学反思;每月交一份优秀教学设计;并要阐述自己的设计构想;每学期读一本理论专著;并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每学期上交一个优秀课件。在学期末进行展评,分类汇编成册,载入教师成长档案,纳入期末“一评三考”考核范畴。
5.重视校内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作用
教师的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积极开展“参与式”、“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教研,达到互助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一是集体备课。把各学科以年级组为单位划分若干研究小组,由每组小组长负责开展活动,教师采取研讨形式,针对教学内容谈自己的想法,旁听者可补充,在教学上扬长避短。在备课中,力求做到八备: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和方式;备优化教学过程的大体设想;备教法学法的选择,备教学手段的运用;备教学效果的预测、反馈、调控,体现了个体化的教学风格。备教材分析,弄清本课在本册本章教材中的编排意图;备学情分析,指出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备教学目标及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措施等。
6.鼓励教师阅读大量的教学书籍
通过研读他人经验,力图在解读别人的同时认清自己;在借鉴别人的同时发展自己。培养教师养成博学、善思、勤写的习惯。通过广博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搜集和教材有关的资料,课堂上厚积薄发,从而焕发课堂的生机和活力。要学会思考,一是对课堂的思考;二是对教育现象的理性思考;三是在阅读中思考,并敢于质疑。
二.加强校本教研是学校课改的永恒动力。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成为教研者。教学研究应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教研的“立足点”放在解决课堂教学实际的问题上,把“切入点”放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上,采取集体研究、微型教研,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博采众长,为己所用。
1.形成良好的教研工作氛围
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学校要努力把教研组打造成为教师教学创新的心理安全港和精神加油站。一是把教研组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学团队;二是加强专题研究。通过“上课、听课、研讨、反思、评价”的研究过程,有力的促进校本教研工作;三是提倡微型教研。即小范围教研,使教研突出目标多样化,思路清晰化。
2.按学科分组开展教研活动
如:教学能手示范课,学科带头人研究课,骨干教师观摩课,新上岗教师汇报课等。每次课后都按照执教者自评(反思)——教师互评——领导点评——执教者谈体会——听课教师谈感受的步骤,认真评课,达成共识,资源共享。要加大推广听课的力度,随时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随听随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效果。
3.开展师徒结队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大力挖掘学校资源优势,让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要求他们互相学习、研究、咨询。积极开展系列教学活动。
4.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实现双向交流
请教育专家进行专业引领,指
导学校教研工作,同时,校际之间进行教研交流活动,让教师走出去,充分彰显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魅力。
200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