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农村信用社反洗钱组织管理体制和岗位职责制
XX县农村信用社反洗钱组织管理体制和岗位职责
制
2010-08-05 15:4
5XX县农村信用社反洗钱组织管理体制和岗位职责制度
为了加强反洗钱工作,预防和打击经济犯罪,防范金融风险,从而进一步建立健全明晰的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内部管理机制,明确反洗钱工作岗位职责,规范反洗钱工作程序,保障反洗钱工作有序开展,根据反洗钱的有关法律、规定及相关反洗钱工作要求,结合我X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社反洗钱组织管理体制和岗位职责制度:
一、联社成立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
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联社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分管业务的副主任担任,成员分别由财务管理部、业务发展部、稽核监察部、员工管理部和出纳保卫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业务发展部,由业务发展部、财务管理部、稽核监察部、员工管理部和保卫部等部门等组成,反洗钱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辖内的反洗钱工作,明确各成员部门的反洗钱工作职责,每个成员部门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兼任反洗钱岗位,配合业务发展部门开展反洗钱工作。
1、联社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承担的职责:
(1)制定辖内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规定和实施办法等反洗钱相关的规章制度;
(2)制定全辖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计划;
(3)协调、解决反洗钱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4)听取反洗钱办公室的反洗钱工作汇报,组织各成员部门交流反洗钱工作信息和经验;
(5)对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负责;
(6)对反洗钱工作中的其他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并监督执行;
(7)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和省联社赋予的其他反洗钱工作任务。
2、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以下职责:
(1)拟定辖内机构反洗钱工作规定和实施办法,并提交领导小组讨论通过;
(2)落实领导小组的决定,负责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
(3)组织指导、监督检查辖内农村信用社的反洗钱工作;
(4)组织协调、解决、报告辖内机构反洗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疑难问题提议领导小组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决策或定期召开反洗钱工作例会;
(5)汇总、分析辖内机构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情况报告表,并按规定报送有关单位和部门;
(6)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3、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分别应承担下列职责:
(1)业务发展部:
1、负责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数据的采集和报告;
2、负责辖内涉嫌经营犯罪情况的收集、登记、分析、初步检查以及移交和上报工作;
3、审核把关上报咨询贷款用途,严格贷款资金流向;
4、认真审查银行承兑汇票出票人和持票人的资格,审核交易的真实性;
5、负责制定本业务范围反洗钱工作规章制度。
(2)财务管理部:
1、配合业务部门开展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数据的采集和报告;
2、配合辖内涉嫌经营犯罪情况的收集、登记、分析、初步检查以及移交和上报工作。
3、参与开发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监测系统的开发和编写业务需求工作;
4、负责解决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反洗钱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5、负责制定本业务范围
反洗钱工作规章制度。
(3)电脑室:
1、负责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数据采集、上报的技术支持;
2、负责组织落实反洗钱工作监测系统的开发;
3、负责有关技术人员的配备和有关设备的配备。
(4)稽核监察部:
1、负责反洗钱工作有关制度办法的审查;
2、负责按照违规处理规定,对违反反洗钱规定行为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理;
3、参与对执行反洗钱规章制度的检查。
(5)员工管理部:
负责反洗钱工作的对外宣传和有关培训教育活动。
(6)保卫部:
负责对各营业网点现金收付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监控。
二、各基层信用社成立反洗钱工作小组
各信用社、分社、储蓄所和营业部成立反洗钱工作小组,其中主任(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主办会计或反洗钱专管员为各社反洗钱具体负责人。
(一)反洗钱工作小组承担的职责是:
1、负责组织本社(部)反洗钱工作,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2、指导本社反洗钱专管员做好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的报告,配合联社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反洗钱工作的检查、考核工作。
(二)反洗钱工作小组成员为各营业网点相关人员,具体应承担下列职责:
1、组长由信用社主任(负责人)担任,成员由主办会计、柜面会计等相关人员组成。信用社主任(负责人)对反洗钱工作负总责,保障反洗钱工作的有效开展;
2、主办会计应指导柜面工作人员进行反洗钱操作,负具体操作和上报责任;
3、柜面工作人员对每笔交易进行监控。
XX县农村信用社反洗钱组织管理体制和岗位职责制度
第二篇:XX县农村信用社反洗钱组织管理体制和岗位职责制度
XX县农村信用社反洗钱组织管理体制和岗位职责制度
为了加强反洗钱工作,预防和打击经济犯罪,防范金融风险,从而进一步建立健全明晰的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内部管理机制,明确反洗钱工作岗位职责,规范反洗钱工作程序,保障反洗钱工作有序开展,根据反洗钱的有关法律、规定及相关反洗钱工作要求,结合我X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社反洗钱组织管理体制和岗位职责制度:
一、联社成立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
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联社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分管业务的副主任担任,成员分别由财务管理部、业务发展部、稽核监察部、员工管理部和出纳保卫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业务发展部,由业务发展部、财务管理部、稽核监察部、员工管理部和保卫部等部门等组成,反洗钱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辖内的反洗钱工作,明确各成员部门的反洗钱工作职责,每个成员部门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兼任反洗钱岗位,配合业务发展部门开展反洗钱工作。
1、联社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承担的职责:
(1)制定辖内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规定和实施办法等反洗钱相关的规章制度;
(2)制定全辖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计划;
(3)协调、解决反洗钱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4)听取反洗钱办公室的反洗钱工作汇报,组织各成员部门交流反洗钱工作信息和经验;
(5)对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负责;
(6)对反洗钱工作中的其他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并监督执行;
(7)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和省联社赋予的其他反洗钱工作任务。
2、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以下职责:
(1)拟定辖内机构反洗钱工作规定和实施办法,并提交领导小组讨论通过;
(2)落实领导小组的决定,负责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
(3)组织指导、监督检查辖内农村信用社的反洗钱工作;
(4)组织协调、解决、报告辖内机构反洗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疑难问题提议领导小组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决策或定期召开反洗钱工作例会;
(5)汇总、分析辖内机构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情况报告表,并按规定报送有关单位和部门;
(6)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3、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分别应承担下列职责:
(1)业务发展部:
1、负责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数据的采集和报告;
2、负责辖内涉嫌经营犯罪情况的收集、登记、分析、初步检查以及移交和上报工作;
3、审核把关上报咨询贷款用途,严格贷款资金流向;
4、认真审查银行承兑汇票出票人和持票人的资格,审核交易的真实性;
5、负责制定本业务范围反洗钱工作规章制度。
(2)财务管理部:
1、配合业务部门开展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数据的采集和报告;
2、配合辖内涉嫌经营犯罪情况的收集、登记、分析、初步检查以及移交和上报工作。
3、参与开发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监测系统的开发和编写业务需求工作;
4、负责解决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反洗钱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5、负责制定本业务范围反洗钱工作规章制度。
(3)电脑室:
1、负责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数据采集、上报的技术支持;
2、负责组织落实反洗钱工作监测系统的开发;
3、负责有关技术人员的配备和有关设备的配备。
(4)稽核监察部:
1、负责反洗钱工作有关制度办法的审查;
2、负责按照违规处理规定,对违反反洗钱规定行为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理;
3、参与对执行反洗钱规章制度的检查。
(5)员工管理部:
负责反洗钱工作的对外宣传和有关培训教育活动。
(6)保卫部:
负责对各营业网点现金收付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监控。
二、各基层信用社成立反洗钱工作小组
各信用社、分社、储蓄所和营业部成立反洗钱工作小组,其中主任(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主办会计或反洗钱专管员为各社反洗钱具体负责人。
(一)反洗钱工作小组承担的职责是:
1、负责组织本社(部)反洗钱工作,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2、指导本社反洗钱专管员做好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的报告,配合联社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反洗钱工作的检查、考核工作。
(二)反洗钱工作小组成员为各营业网点相关人员,具体应承担下列职责:
1、组长由信用社主任(负责人)担任,成员由主办会计、柜面会计等相关人员组成。信用社主任(负责人)对反洗钱工作负总责,保障反洗钱工作的有效开展;
2、主办会计应指导柜面工作人员进行反洗钱操作,负具体操作和上报责任;
3、柜面工作人员对每笔交易进行监控。
XX县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专题会议制度
为了有效防范和打击洗钱犯罪,维护国家政治、经济、金融安全和正常的经济秩序,根据反洗钱的有关法律和规定,经联社决定,由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建立反洗钱工作专题会议制度。
一、参加专题会议成员
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为反洗钱工作专题会议内部成员;人行、公安局、检察院等3个部门相关人员为反洗钱工作专题会议外部成员。反洗钱工作专题会议由联社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
二、专题会议的议题
反洗钱工作专题会议在联社领导下,由联社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的议题:组织、协调、解决辖内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贯彻有关反洗钱工作精神,通报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交流探讨反洗钱工作经验。
三、反洗钱工作专题会议召开规定
反洗钱工作专题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如有需要,可随时召开全体成员专题会议或部分成员专题会议。
四、反洗钱专题会议落实及会议纪要传送
经反洗钱专题会议通过的有关决议精神和反洗钱办法措施,由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整理,形成文件下发各信用社,并及时报送相关外部单位,同时监督各信用社积极贯彻执行会议精神;对专题会议的纪要、会议材料及一些保密资料等,由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登记,整理归档,列为会计档案妥善保管。
XX县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内部考核制度
为了引导广大员工充分认识洗钱危害的影响,提高信用社反洗钱业务水平,增强反洗钱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联社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我X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反洗钱考核办法:
一、把反洗钱工作做为一项常规性工作纳入经营管理考核内容。
在综合考核评比办法中增加对反洗钱工作的考核,考核各社是否能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反洗钱的政策和有关部门反洗钱工作的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
二、将反洗钱工作开展与高管人员任职行为考核相结合把反洗钱工作列入高管人员任职考核范围内,加强高管人员任职期间的监督管理,避免高管人员在经营管理中犯错误,尽可能防止洗钱行为在信用社发生或防止洗钱犯罪集团操控信用社。
三、实行反洗钱工作评价制度
实行全县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评价,每年年终定期通报各社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对积极参与反洗钱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信用社给予适当奖励。
四、执行失职惩戒制
对因不认真执行反洗钱工作的规章制度,造成损失和洗钱活动的发生,按“一法两规定”和有关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罚,触犯法律的,追究刑事责任。
XX县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内部检查机制
为了做好反洗钱工作,防止信用社涉嫌洗钱或被子犯罪分子利用进行洗钱,维护信用社的声誉,确保各项反洗钱措施和办法落到实处,防范信用社发生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联社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加强反洗钱内部检查工作,督促各社认真执行“一法两规定”和联社制定的各项反洗钱规章制度。
一、检查要求
反洗钱内部检查工作在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按照“严要求、高标准,不走过场、注重实效”的原则,有序地抓好内部检查工作。根据有关要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反洗钱内部检查工作。检查人员要根据检查内容对被检查对象就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并进行跟踪检查。
二、检查方式
联社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应对辖内各信用社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具体可采取现场与非现场检查、专项与全面检查、自查与抽查等检查方式。现场检查必须在领导小组领导下,组织相关人员对被检查对象开展反洗钱工作情况执行实地检查;非现场检查主要各信用社上报的反洗钱材料及所掌握的情况,进行非现场的技术分析和作出判断;专项检查是针对反洗钱阶段工作的需要,组织相关人员就反洗钱专题工作开展专项检查;全面检查是指根据反洗钱工作的要求,对各信用社开展反洗钱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自查是各信用社在领导小组统一布置下,就本社反洗钱工作开展自查自纠,由各社自行组织,要形成自查书面报告;抽查是领导小组根据开展反洗钱工作的需要,就各社自查的内容,按照有所侧重的原则,根据各社自查报告,对部分信用社自查工作开展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
不足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并进行跟踪检查。
三、检查内容
一是以加强存款实名制管理,把好洗钱的入口关。检查各信用社在办理存款账户时,是否按储蓄管理条例实行实名制;是否对其提交的开户资料的真实、完整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核。二是以加强账户管理监测为基础,避免企业的账户成为洗钱渠道。检查各信用社是否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客户,是否对开立账户时所提供身份证及营业执照等的资料进行审核;是否掌握客户的经营状况、关联企业、主要资金往来对象、营业范围等的真切了解。三是以加强现金管理为核心,堵塞洗钱的基础渠道。检查各信用社是否认真执行现金管理条例,对大额现金的提取是否按规定办理付现。四是以加强大额和可疑交易的报告制度,夯实反洗钱基础工作。检查各信用社是否按照“一法两规定”规定的报告程序,执行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是否存在瞒报或漏报行为;五是对已经报告的可疑交易记录是否重新进行审核,对比可疑交易报告记录和原始交易凭证,判断营业机构报告是否及时、完整和填报要素是否齐全。六是以加强对辖内招商引资的监督为突破,防止空壳企业、皮包公司、虚假投资的洗钱阴谋得逞。检查各信用社在吸引客户做好项目落户时,是否对所招商的项目基本情况进行必要的了解;是否对投资人投资的动机和资金来源有真切的了解;七是以加强反洗钱内部制度的落实,建立健全反洗钱防范体系。检查各信用社是否认真贯彻执行“一法两规定”和有关要求;是否认真落实领导小组所制定的各项反洗钱内控制度;各信用社及专管员是否按岗位职责规定履行相应的职能。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岗位职责
为规范人民币支付交易报告行为,防范利用银行支付结算进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以及《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等相关法律、办法规定,制定本岗位职责。各农村信用社、分社、储蓄所岗位人员应严格履行职责,切实做好反洗钱工作:
1、坚持原则、照章办事、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徇私情,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政策理论水平;
2、严格坚持人民币大额交易审批登记制度,建立完整的大额支付交易档案;
3、严密关注相关个人与单位在短期内(指10个营业日以内)利用银行帐户大量的将资金进行分散转入、集中转出或集中转入、分散转出的行为,认真分析,作好可疑交易记录,填制《可疑交易报告表》后进行报告;
4、反洗钱岗位人员要对辖内办理的大额支付交易逐户、逐笔进行调查、分析,认真作好评估,对明显涉嫌犯罪需要立即侦查的,应立即报告当地公安机关,同时报告其上级单位和当地人民银行;
5、严格操作,严守秘密。对记录和分析的大额可疑支付交易信息不得向任何个人、任何单位泄露,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6、严格按规定期限和要求报送相关信息资料。
第四篇:建立民主制的教会组织管理体制
建立民主制的教会组织管理体制
孙 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基督教呈蓬勃发展趋势,信徒人数日益增长,教堂数量不断增多,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具有社会影响的生命力量。但不可回避的是,中国基督教在信主人数迅速增长的过程中,教会的组织管理体制不明确,管理失控与泛化,成为阻碍教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异象,民就放肆。”(箴言29:18)教会没有异象,也会放肆。有了异象,没有好的组织管理体制,教会就不会正常运行。所以,教会要把异象转化为使命,要健康发展,谋求福音的广传,与社会和谐相适应,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自身的发展思路,建立符合国情的教会组织,实现以教牧化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架构,进而形成一个“信徒——堂会——牧者”的民主制教会组织管理体制。
一、基督教新教主要的组织管理体制
纵观基督教主流教会,在管理体制大致有三种:主教制、长老制、公理制。
(一)主教制
主教制是新教中最古老的制度,源自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可以说主教制是整个基督宗教中历史最悠久的神职人员制度。教会中最高的权威为大主教、主教和会督。特点是教会按地域划分教区,郊区的主教主管其内一切行政和教务牧养工作。
现在采用主教制的基督教会比较少,主要在欧洲,例如瑞典、芬兰、挪威、德国等地,他们则通常采用主教制。
主教制的主要精神就是:牧者说了算、在教会里牧者老大。在主教制里,长老、执事、其他人都是协助者而已,教会的最终决策者是牧者。这个制度的好处是,牧者权柄很大,大家都顺服,在教会内部信徒之间比较少有争权夺利的事情发生。
另外在行政效率上通常也比较好,毕竟一人决定,接下来就由大家执行,不需经过反复冗长的开会决议。在主教制之下,几乎不太可能发生“赶牧师”的情形。但是,由于在教会内部缺乏对牧者的制约机制,一味要求信徒顺服权柄,强调牧者绝对的权力,如果牧者本人行为不“节制”时,很容易发生牧者侵害信徒,损害教会利益的弊端。
异端、邪教也喜欢走主教制。特别是异端很多都没有层层节制的观念,几乎都是“牧者”、“教主”老大,一人说了就算。在缺乏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各种性与金钱的丑闻。
(二)长老制
长老制,或称代议制、议会制,16世纪由加尔文创立,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管理教会的制度。台湾的教会大多采用长老制,如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中华基督长老教会等。
在长老制里,不是单一长老就有绝对权力,而是“长老会议”。牧师只是长老会议中的一个成员而已,属于教导、传道的长老。除了牧师,还有治理教会的长老,执行长老一般由有威望的资深信徒担任。因此,决策机构是“长老会议”,需要开会时,由执行长老召集、主持。教会之上还有中会,中会之上还有总会,呈金字塔式的教会管理模式。
在长老制教会内部,信徒(会员)选举长老,由长老代替信徒(会员)执行各种管理决策事宜。牧师不能说了就算,他的提议,必需送交长老会议决议,开会讨论效率低下。虽然规定是“长老会议”治理教会。但在某些教 会里执行长老非常具有权柄,众长老不敢不服,牧师也不敢得罪。牧师的意见会时常遭到长老会议的否决,甚至赶牧师的事情时有发生,只要牧师与长老们意见严重不合,牧师随时有可能被赶出教会。
(三)公理制
“公理”一词,取其“公众治理”之含义,又称会众制,就是教会由“会众”(全体信徒)民主选聘牧者管理教会。并由信徒(会员)决议一切教会的内部事务。很多历史比较不长的教会也采用公理制,例如美国的浸信会,公理会,神召会等,以及其他独立教会。
公理制的现代的主要精神就是“直接民主”,当教会(堂)要进行决策时,必需通过信徒(会员)大会来形成决议,不同于主教制,牧者一人说了算;也不同于长老制的代议民主,而是直接诉诸“全体信徒(会员)”。教会(堂)决策处在“直接民主”监督之下,由全体信徒(会员)进行监督考核,以避免弊端。教会(堂)之上不再有中会、总会之类层层管理掣肘。这制度理论上很好,毕竟“民主”制度还是比较可以避免“极权”制度的各种弊端;“直接民主”还是比长老制的“代议民主”更民主一些。但问题是不管大小事,都将决策权交给会员(信徒)大会全体来决定,这样诉诸全体开会投票的确是耗时费力,教会(堂)效率非常低下。
现代社会,真要常常挪出时间来开会议决,的确很困难,教会(堂)很容易就变成比主教制的教会还主教制,完全就是牧者独大,而很难形成有效监督制约机制。
以上列举这三种教会的主要体制,都是教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严格说起来各有利弊,大致只在“主教制”与“长老制”二种打转,“公理制”常常名存实亡,变相成为“主教制”。
二、中国教会的组织管理架构的提出
中国的基督教会,自上世纪初中国基督徒发起教会本色化运动,提出了“自立、自养、自传”的“三自”原则以来,历经了一个世纪多的风风雨雨,实践证明,中国基督教会以“三自”为原则的发展道路是蒙神祝福的。现在我们对“三自”原则有了更进一步的明确认识,“自治”——就是依照上帝的启示、圣经原则和国家法律的规定确立社会团体法人的身份和地位,独立自主的规范运作;“自养”——就是将教会仰望交托在上帝的手中,教会在经济上可以不依靠政府,不依附任何组织,自己发展壮大,做美好的见证;“自传”——就是按照上帝的托付和神的恩典,依靠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受过系统完整神学教育的教牧人员完全能够运用圣经的真道牧养教会,传扬福音,不致偏离真理。
有的牧者提出教会应当实行“主教制”的管理体系,有的教会堂委坚持教会要采用“长老制”组织架构,有的信徒认为教会应当实行民主化的“公理制”管理制度。由于许多牧者、信徒都存在不同认识,甚至于各级地方作为基督教会“两会”和政府主管部门对此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所以国内各地方教会中,也确实是以上这三种组织管理架构都存在。
在我国中北部一些地区,很多农村的家庭教会就是采用的长老制,总会发出的命令、指示,下属的各中、小教会(堂)都要听从,形成了一股无地域界限的群体性宗教势力,容易出现难以预见的社会不稳定情况的发生,故增加了政府属地监管的难度。
中国的基督教会到底应当采用什么样的组织管理体制,以促进教会的健康发展?是摆在牧者、信徒、“两会”以及政府主管部门面前都有应当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本人认为,上述三种教会组织架构,无论是主教制、长老制还是公理制都不适合中国的土壤。根据中国教会的历史发展历程和“三自”原则以及当今的国内教会发展情况,中国的基督教会,应当依据圣经原则和中国法律的规定,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教会(堂)。
三、中国教会建立的圣经依据和法律根据
我们每个信徒虽然信主得救,但肉体仍在,仍会“犯罪”。虽然我们愿意一心向主,但毕竟还是常会软弱,因此,世界上任何教会制度的设立,假使低估人类的软弱,都是不太妥当的。尤其是中国的教会组织形式,既要符合上帝的“旨意”,也要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从上述对世界上常见的“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分析来看,教会制度的设立与所在地国家的政治体制、宗教渊源、文化背景、公民意识具有很密切的关系。在目前中国经济以超常速度发展,而国民的道德水准每况愈下的情形下,上帝在地上建立教会施行恩典的目的就在于救赎失丧的灵魂(结34:16;太18:11;路19:10)。所以,为了成就上帝的爱,我们中国基督教会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主教制、长老制或公理制,而是要根据中国的宗教政策、法律,遵循“三自”原则,办好一个即符合信徒民主管理理念,又能够体现牧者权柄的组织管理体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基督教会。
(一)《圣经》依据
根据《圣经·新约》以弗所书2:19的启示,教会是指在基督里集聚在一起敬拜神的天国的子民,具有以下特质:
教会是一群因着基督的死而得蒙救赎的信徒(彼前1:18-19);教会是一群蒙召出离世界,分别为圣,进入神的国度的人(林后6:17-18);教会是一个属灵的团契(林后13:14);教会是一个属灵的使命团,籍着圣灵的恩赐进 行事奉(罗12:6;林前1:7,12:4-11,28-31;弗4:11);教会是一支打属灵之仗的军队,胜过这世界的一切黑暗势力(徒26:18;弗6:10-18);教会是神和圣灵的殿(林前3:16;弗2:19-22);教会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基督是教会的头(林前6:15-16,10:16-17,12:12-27;弗1:22;西1:18)。
通过《圣经》的教导、启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地上建立一个属天的国度——教会(堂)的目的,就是要将蒙召、愿意委身上帝的“罪人”聚集在一起,并带领他们来到主耶稣的面前,通过敬拜,享受与神同在,使信徒在基督里成熟,陶造成为新人,并通过服事、装备向世人彰显神的爱,在世界上以生命宣教,做美好的见证,以此来荣耀上帝的圣名。
(二)法律根据
教会(堂)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宗教社会团体组织,虽然不同于公司(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但是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依法登记后是具有法人地位的。也就是说,教会(堂)作为一种社会团体组织,依法登记后,具有完全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法律活动,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
按照国家法规规定,教会(堂)设立、变更、注销手续,应当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的管理的规定,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查同意,并且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教会(堂)活动按照其制定的章程开展。
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教会(堂)的章程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名称、住所;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信徒(会员)资格及其权利、义务;民主的组织管理制度,执行机构的产生程序;负责人的条件和产生、罢免的程序;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原则;章程的修改程序;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的处理等。
根据国家法规规定,鉴于中国宗教活动的实际情况,教会(堂)一方面要接受各级地方政府社会团体登记机关和业务主管机关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教会(堂)要接受按照行政区域设立的各级“两会”属灵牧养指导和行政管理指导(“两会”与教会非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当然,随着社会团体组织管理改革的需要,我认为,今后可能要逐步放开政府对教会(堂)的业务监督管理,变政府的“业务监督管理”职能为 “业务(行政管理)指导”职能。
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教会
既然教会(堂)是民主制的社会团体法人组织,应当按照法律的要求,设立教会(堂)章程,其所有活动要按照章程的规定展开,并且要在章程中明确信徒(会员)资格及其权利、义务,这就使得教会(堂)应当采取会员制的管理体系。教会(堂)相对社会上其它企事业单位,具有松散型、无利益关系、(信徒与教会)无隶属关系的特点。采取会员制的管理体系有如下好处。
1、便于教会、牧者了解、掌握信徒的基本情况以及灵命成长情况;
2、明确信徒在教会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信徒在教会中有归属感;
3、可以方便的行使在教会中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和其它权利;
4、对于教会未来的发展,信息化管理预留了必要的空间;
5、能够建立起牧者与信徒的属灵交通渠道,建立正常的牧养关系;
6、对教会信徒的人员构成提供可供分析依据;
7、为政府行政管理、“两会”指导提供可靠数据。
建章立制,凡事有章可循,建立一个民主管理的教会(堂)堂务委员会。教会(堂)的工作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属灵牧养;二是行政事务;三是民主管理决策。
教会(堂)是基督的身体,基督是教会(堂)的头(林前6:15-16,10:16-17,12:12-27;弗1:22;西1:18),而牧者则是上帝的使者,负有上帝牧养信徒的使命。毫无疑问,应当树立牧者在教会(堂)中的属灵地位,即属灵牧养由牧者统领,根据圣经的原则,厘清牧者与信徒的正常属灵关系对于建立健康的教会尤为重要。
教会(堂)的一切行政事务都是围绕着牧者对信徒的牧养工作,为了能够使得所有的对内、对外事工活动开展能够符合神的心意,这就要求教会(堂)推选有管理经验的牧者担任教会的法定代表人(即堂务委员会主任),全面负责教会的行政管理。
根据教会章程的规定,组成最高权力机构——信徒(会员)代表大会,由信徒(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民主决策管理机构——教会(堂)堂务委员会,对教会(堂)的重大事项,如:重大开支、建堂计划、购置不动产、举办社会公益服务性事业、重大活动安排等进行研究,形成决议。
设立同心合一的堂务委员会,它能带给教会许多好处:一是信徒(会员)通过堂务委员会对教会(堂)内外的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二是信徒(会员)通过堂务委员会发表建议或意见,实现对教会(堂)的事工活动参与管理;三是信徒(会员)通过堂务委员会达到对牧者(堂务委员会主任)的行政事务管理和属灵牧养进行有效制约,及时提醒牧者(堂务委员会主任)正确行使权柄,防止出现有损于教会(堂)或信徒(会员)权利的事情发生。作为堂务委员会成员要能够体现并发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有效制约”的职能,在日常的崇拜、团契、事工、活动中要有一个谦卑、顺服的心,在圣灵的带领下发挥信徒的表率作用。
通过上述教会(堂)三大部分的工作,不但形成一个“信徒——牧者——堂会”的民主一体化管理机制,也理顺了信徒(会员)——牧者——堂会——信徒(会员)三方面关系,为教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五、结语
当今的中国教会(堂),由于信徒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出身背景、生活环境、从事职业等因素不同,教会众信徒的人员结构比世俗社会中任何一个企事业、机关单位都复杂,不乏其中也混杂了法利赛人式的信徒。当教会(堂)里出现一些世俗社会当中争权夺利的情况时,信徒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教会(堂)中产生混乱的思维。可能更多的信徒都会说在教会“上帝老大”!没错!问题是我们都看不见上帝,我们还都继续活在有罪的世俗社会当中。所以说,教会(堂)必须按照圣经的原则并依法确立组织管理体制,依法完善组织架构。
法律链接:
《宗教事务条例》第六条规定:宗教团体的成立、变更和注销,应当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登记。
宗教团体章程应当符合《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宗教团体按照章程开展活动,受法律保护。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社会团体的章程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名称、住所;
(二)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
(三)会员资格及其权利、义务;
(四)民主的组织管理制度,执行机构的产生程序;
(五)负责人的条件和产生、罢免的程序;
(六)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七)章程的修改程序;
(八)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的处理;
(九)应当由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摘要:我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然而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省联社管理模式存在缺陷,地市级机构管理缺乏手段和依据,县联社的管理体制改革还停留在表面等。改革应选择股份合作制原则,按地市级法人进行产权设置,实行中央省市三级法人管理,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探讨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7-0026-03
一、农信社管理体制的现状
始于2003年6月的新一轮深化农信社改革,从管理体制上看,主要集中在省和县两个层面:一是建立省级管理机构,除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成立单一法人的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外,其余各省(区、市)都选择成立省联社作为政府对信用社管理的平台:二是县级联社由二级法人向一级法人改革。从改革的实质看,本轮农信社改革则是集中在中央政府通过“花钱买机制”方面,即通过充实县联社股金、替换不良贷款,把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和风险承担责任交给省级地方政府。改革了外部管理体制。
(一)改革确立了省联社的地位
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管理暂行规定》要求,省联社是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市(地)联合社、县(市、区)联合社、县(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合作银行自愿入股组成的信用联合体,代表省政府对辖内农信社(含农村合作银行)实施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这一模式解决了农信社长期以来作为人行或农行内设机构管理的局面,形成了以省为单位的管理格局。省联社对地市联社、县联社的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定政策和内控制度:二是实施督导检查和服务;三是任命理事、监事等高层管理人员。
(二)改革后市联社的体制状况
市联社是1999年按照人民银行的改革方案由县联社入股形成的具有独立法人的合作金融组织,按照组建原则其自身不办理存贷款等金融业务,仅对辖内县联社进行管理和服务。在实行省联社管理体制的省份,市联社或是被保留或是被改为办事处,如河北省11个地市有7个地市改为了办事处,其原有的管理职能受到一定削弱:一是省联社建立后,农信社的管理权由市一级集中到省一级,市联社对县联社的一些权利如高管任命权、工资分配权等实际上被取消;二是随着县联社一级法人的建立。县联社的权力、地位增强,市联社下放了县联社的部分经营管理权。
(三)改革后县联社的体制状况
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社改革后,县联社体制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县联社由参股人联合体变为股权经营实体,老的社员股得到清理,新的企业股、个人股、职工股得到确认,所有股权人投资对象唯一,而不再是分散在乡镇社。二是县联社不再是单纯的管理型机构。而是成为经营型机构,它对基层社的管理属于内部经营管理范畴,其性质不再是行政性。三是内部“三会一层”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从形式上建立了相互制衡的管理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一)省联社管理模式存在缺陷
改革中设立的省联社是作为政府管理农信社的角色出现的。需要体现政府发展经济、维护金融稳定双重决策目标:但从省联社的组建模式来看。它应是人股社的权益维护者和服务者:所以省联社既是一个市场主体性质的金融机构,又是一个行政机关性质的管理机构。这种制度安排不符合主体法律角色单一性原则,即省联社只能有一种身份,或是行政管理者或是主体经营者。从实际运作来看,省联社不具有国有控股成分,政府对其管理缺乏手段和依据:另外,省联社对辖内农信社却拥有绝对的管理权力。根据省联社的职能和市县联社的管理条文,省联社仅是督促农信社依法选举理事和监事,选举、聘用高级管理人员;但实际是选举过程只是形式而已,农信社社员大会和理事会的权力受到削弱,违背了农信社自治和民主管理的改革取向。
(二)地市级机构管理缺乏手段和依据
在省联社未设立前,市联社是地方性的管理机构,既要对银行业监管部门负责,又要对基层社负责。目前市联社虽是一级法人,但独立的法人行为却受到局限,自身没有制度制定权和人事任命权,对基层社的管理权也被削弱。省联社市级办事处的设立缺乏法定依据,在实施管理时也就缺乏行为依据。尽管如此,地市级机构管对基层社的管理主要还是行政方式,最终等于给县联社加上了省市两个婆婆:在目前产权制度逆向设置的模式下,不利于县联社的经营和管理。
(三)县联社的管理体制改革还停留在表面
县联社统一法人改革目前仅是形式改革,并未涉及实质内容,体现在:(1)人股社员的权益未得到保障。按照农信社组建原则,社员的权益一是通过社员代表大会参与重大事项的决定,二是获得农信社的优先、优惠服务。而目前以联社为单位选举社员代表很难做到公正。多数社员代表由于不了解信用社的经营情况,代表大会所通过的事项只是走形式而已。(2)内部人控制问题未能解决。这一问题由来已久。源于信用社的所有者与经营者权力缺乏制衡问题,也就是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之间的权力分配和制衡问题。农信社的理事等管理成员并非由出资者(社员)决定,管理者经营风险的责任不明确。(3)信用社实质上还未脱离政府的怀抱。由于与政府的关系不清,所以未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另外,也未建立起市场退出机制和联社系统风险与损失保障机制,县联社的风险最终还是要由政府埋单。
三、农信社改革的方向选择
(一)合作制性质问题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社会政治体制以及文化传统上的差异决定了在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多样化的模式选择,但各国都遵循一些大的基本原则:(1)投资者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及地方自治和民主管理原则。(2)严格的内控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3)地方机构与中央机构的合理设置,以及相适合的管理、担保与服务。(4)合理的资本组合模式,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三种模式的选择决定于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和资本融合程度。过分的股份制结构有可能导致对客户服务减少。(5)以服务社员为主,支持社区发展为己任。
我国农信社改革也面临同样的选择。我国是农业大国,地域广阔、农户分散。劳动手段落后,“三农”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自五十年代农信社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合作制原则,围绕社员服务。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信社社员的成分在不断发生变化,除农户外,更多是企业、工商户和其他经济组织,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农信社的经营越来越商业化。以追求盈利为目标,贷款条件越来越严,贷款利率比其他金融机构还要高。近几年来,农信社机构网点合并,农村业务收缩,资金面临向城市转移。面对这种情况,各地正推动信用社新一 轮改革,如重庆、宁夏等地相继成立了农村商业银行。天津等一些地方成立了农村商业银行,我国农信社的性质正在发生着由实质向制度设置方向转变,究竟怎样的产权制度设置才更适合我国农信社的发展呢?此问题争论较多。目前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要坚持合作制改革,二是选择股份合作制改造。三是要选择市场化产权运作模式,认为既然农信社不再有合作制的性质,就应采取股份制改革形式。
(二)农信社的统一法人规模和组织体系的性质
法人规模和组织体系性质是农信社改革的两个重要选项,但其最终要决定于资本投资方式。首先,县联社改革是基于社员股金的充足,使之达到统一法人的标准。然而社员意愿、人股性质决定股权结构实质,事实上有一部分入股者是存款任务型的,这部分股金并不稳定;而参股者也很难保证服务上的优待。因此,组建县级法人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真正解决投资者的利益问题。下一步组建合作银行或组建更高一级法人社则要面临更大的资本构成问题,要吸收规模更大的战略投资者。其次,农联社组织体系的性质也是由资本投资方式决定的。省联社是辖内联社(或合作银行)的逆向投资模式设置,理应是互利型的服务关系。而只有顺向投资方式才是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三)对地方机构的管理模式
对地方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信社和合作银行)的管理,目前绝大多数省份采取的政府化的行政方式,其弊端已显现。再一种方式是保持各法人机构之间独立性的服务型的管理模式。第三种是系统统一法人模式下的企业化管理模式。
管理机构的设立有中央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种选择。以前是地市级。城市信用社最终改造为城市商业银行也是地市级模式。现在是省级管理,实行的是三级法人模式。另一种是中央级管理模式,目前一些西方国家采取这种管理方式。如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是按“上官下民”方式组建的互助合作银行,实行半官半民、官办为主;其体系由国家总行、省和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三个层次组成:总行是法人总代表,也是最高管理机构。德国合作金融组织按“中央合作银行一地区合作银行一联合社一信用社”构建,不存在隶属关系,自下而上人股,自上而下服务。这几种模式各有利弊。地市级模式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提高支农力度,但不利于风险防范,整体服务水平难以提高。省级模式克服了地市模式的缺点,但省级法人的管理容易侵犯人股法人社的自主性。中央级模式能够提升农信社地位和品牌,但制度设置不合理会一样会侵犯基层机构的自主性。阻碍支农作用的发挥。
四、管理体制改革构想
(一)坚持股份合作制原则
从目前信用社经营的性质来看,它已经是商业化运作,但产权结构的设置还是合作制,这一矛盾必须在改革中予以解决。鉴于我国大部分省份农信社在经济中的地位,当前条件下坚持股份合作制原则改革是最佳取向。它的承载形式可以是合作银行、也可以是信用社,但发展方向应是向合作银行过渡。因为目前县级法人社刚刚成立,资本构成还十分脆弱,存款性的人股者还很多,因此应尽快对这部分股金进行清理,使之真正成为社员股;同时,应更多地吸收投资股,加大投资股权人的投票权,尽快使县联社向股份合作制方向转化,向合作银行转变。
至于商业化经营问题,只要按照股份合作制运作,使农信社或合作银行经营真正体现投资者利益。其经营方向是不会有偏差的。在农业产业化发达地域可以将农信社改造为商业银行。
(二)按地市级法人进行产权设置,实行中央省市三级法人管理
改革目前农信社三级法人管理模式。选择模式有四:一是一级法人模式,即实现省级联社一级法人。二是省县两级法人模式,地市设省分支机构。三是省市两级法人模式,县联社为市联社分支。四是中央、省、市三级法人模式。综合来看,依照省级联社一级法人进行产权设置,在目前状况下难度较大,因为省级法人下设分支最重要的是资本控股,目前省联社还不具备这样的财力,即使有省级地方财政支持,最终还会涉及支农问题,因而不是一个较好的改革方案。省县两级法人模式在有些省已尝试,但实质上还未摆脱行政管理的性质,尤其是地市级还要设省级分支机构。再者县联社一级法人经营风险控制较难,服务水平落后,发展潜力不够。第三、第四种模式接近,只是要不要设中央级机构问题。借鉴国外经验,选择第四种模式较为可行。
设想是:设立地市一级法人机构,并以此进行产权设置,撤销县联社法人,归并、吸纳辖内投资者,并逐步向合作银行过渡;构筑品牌优势、创新服务品种。设立中央农村合作银行和省农村合作银行,为单纯服务型组织,吸纳政府投资,股金比例应在20%―30%,其余为基层机构股份:肩负地市机构的业务开发、与政府协调、教育培训、资金结算、数据处理、信息统计、内控审计监督等职责,保障地市级机构独立的人事权和经营权,为系统机构承担财务上的风险,保证经营的稳定。
(三)完善基层法人治理结构
首先,要完善投资人参与决策与管理的制度设置。法人机构内部区分投资股和资格股,加大投资股的占股比例,单个法人股占比可提高到10%,个人股占比可提高到0.5%。压缩资格股所占比例,提高投资股的投票权:资格股划分出投票权和非投票权两类,投票权人按照章程定期参加股东代表大会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其次,提高高管人员入股比例,理事股可以提高到5%,增强其经营责任意识。三是健全“三会一层”制度,保障股东大会体现股东的权益,保证理事会不受外来干预,保证监事会能真正起到监督作用,完善主任(行长)经营负责制。四是加强人民银行、银监局的监管力度。最终形成银行业外部监管、系统内自律管理与机构自身内控约束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