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在历史转折中的担当与智慧
邓小平在历史转折中的担当与智慧
2014-08-23 来源:
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奚洁人
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一生充满传奇。
他富有历史担当精神,始终充满革命热情,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同时,他思考和解决问题具有鲜明的战略思维特征。他自己说过,“我讲的东西都不是从小的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讲的”。他运用辩证智慧,始终将坚定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相结合,领导我们解决难题,走出困境,开辟新路。
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从政治上、全局上着眼,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最核心环节,冲破种种思想障碍。他实现了理论上与实践上的重大创新,从而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这个过程不仅彰显了邓小平同志作为杰出政治领袖人物的历史担当精神,也体现出他的战略思维艺术和卓越的政治智慧。
复出后的第一个政治亮相
邓小平同志在千头万绪中首先抓住决定性环节,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进行拨乱反正,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课题。邓小平同志再度恢复工作,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做事,是自己对党和人民应该担当的历史责任,而不是做官。在决定恢复他职务的中央全会上,他这样讲: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因此,他复出后的第一个政治亮相,就鲜明地显示了他作为老一辈革命家、政治家高度的历史担当精神和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那么,做事从哪里开始呢?邓小平同志在千头万绪中首先抓住决定性环节,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进行拨乱反正,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邓小平同志清醒地觉察到,“两个凡是”是阻碍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实现拨乱反正的最大政治障碍。他还深刻地洞察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进而果断地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解决党的政治路线问题,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政治斗争为中心”的错误路线,及时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充分体现出小平同志的战略思维特征:每临重大或复杂问题时,始终能把握问题的关键,在千头万绪中紧紧抓住决定性环节,从而力挽狂澜,扭转危局或开拓新路。
其逻辑步骤是——第一步,强调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同志在给党中央写的信中就提出应该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党的工作,并强调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真正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他认为,“两个凡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就不是真正的高举,而是损害毛泽东思想。这从一开始就在政治上站稳了脚跟,掌握了主动。同时,又将“两个凡是”置于损害毛泽东思想的地位上。
随后,他逻辑地导入了第二步——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全国性的公开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正式开始,并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和支持下,克服了各种阻力,不断地引向深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文章中已有定论。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结合中国革命实际进一步强调:“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已有明确定论的基本理论为什么还有不同意见,甚至有阻力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原因,因为它本身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二是人们长期在“左”的思想束缚和影响下的思想僵化。
因此,作为推动政治战略转变的第三个逻辑步骤,邓小平在1978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中,站在政治和理论的高度,对真理标准大讨论作了总结。他强调,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同时,他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地统一起来,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先是解放思想。因为,只有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打破思想僵化,勇于思考、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这就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奠定了基础。
领导党解决了两大历史课题
在领导我们党解决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上,邓小平同志始终是站在国际、国内的全局和政治战略的高度来把握和处理的。这是他战略思维的首要含义
30多年前,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正是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我们党解决了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根据新的实际和历史经验确立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领导我们党解决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上,邓小平同志始终是站在国际、国内的全局和政治战略的高度来把握和处理的。这是他战略思维的首要含义。他曾反复强调:“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他反复强调,正确解决这一历史课题,“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因为丢掉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否定了党的历史,也就否定了党自身的合法性,否定了我们党所选择的历史道路的合法性。所以,当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稿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文革”中召开的“九大”等是非法的观点时,他敏锐而坚定地回答:这样的意见“不能接受”。因为邓小平同志非常清楚,坚持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就是坚持党的思想旗帜,它是事关党的政治合法性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方向和道路的重大原则问题。
其次,他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和方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毛泽东同志。
一是强调对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人品质和毛泽东个人。他指出:“我们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历史的复杂的背景”,最重要的是制度,“制度是决定因素”。所以,我们既“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
二是强调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
三是强调对领袖人物的评价,一定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和态度,尊重人民群众的感情认同,要考虑人民群众是否通得过的问题。他说:“对毛泽东同志的功过评价不恰当,老工人通不过,土改时候的贫下中农通不过,同他们相联系的一大批干部也通不过。”整个过程也显现了邓小平同志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超的领导智慧——
首先是采用作“历史决议”的办法来统一思想。“文革”结束后的一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比较乱。为此,像延安时期党中央对若干历史问题作决议一样,在中央政治局领导下,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在起草过程中,他多次发表重要谈话。
其次,提出坚持实事求是和恰如其分的原则。他在审读稿子时指出,为什么“主要的内容,还是集中讲正确的东西。因为这符合历史。”还说“为什么我们这次要强调恰如其分?就是在前一段时间里,对毛泽东同志有些问题的议论讲得太重了,应该改过来。这样比较合乎实际,对我们整个国家、整个党的形象也比较有利。”特别是当他发现《决议》草稿不符合这两条原则时,果断地说:“不行,要重新来。”
再次,将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区分开来,明确批评那种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的不正确说法,科学而智慧地指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这就一下子把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原则和理由说清楚了,解除了人们的困惑,澄清了模糊认识。
最后,强调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总起来说,对历史问题,还是要粗一点、概括一点,不要搞得太细。”要大处着眼,“每个细节都弄清不可能,也不必要”。显然,对历史问题,从大处着眼,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既是战略思维,也是政治智慧。
在对这一历史课题的处理中,邓小平同志不仅敢于顶住压力,批评错误观点;同时,他又自觉地对党的历史错误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他坦陈:“有些问题我们确实也没有反对过,因此也应当承担一些责任”。他明确表示:“我和陈云同志那时是政治局常委,起码我们两个负有责任。其他的中央领导同志也要承担一些责任。”这种勇于担当错误责任的政治品格是十分令人崇敬的。
“南方谈话”里的政治智慧
这次谈话回答了三大原则问题:如何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什么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他在“南方谈话”中讲的“四个能不能”(即“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所考虑的深层次问题,就是我们能否真正避免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
这实际上回答了三大原则问题:如何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什么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在如何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上,他的战略和策略是坚守原则、大争必辩,并智慧地处理了“争”与“不争”的关系。
首先,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因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
他接着说,“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要说不够,就是改革开放得还不够。”这就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设置了第二道防线,即强调基本原则是
正确的,没有错,但执行中有不足,是改进和加强的问题。
其三,面对否定改革开放路线的言论,他明确指出:“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并由此强调,只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是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更不能有两个中心。总之,“发展是硬道理”。
最后,他针对改革开放问题上存在的一些具体的不同意见,又提出了“不争论”的思想,并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不争论”旨在鼓励“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显然,这是在为发展而“争”,是“不争之争”,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强烈的政治紧迫感和绵里藏针、柔中有刚的智慧与风格。
在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能不能更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上,他的战略思维特征是破解难题、找准突破口,并成功地运用“拆分与重组”的思想方法,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邓小平同志敏锐地看到,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主要障碍是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关于姓“社”姓“资”的“左”的思想观念和僵化的思维方式。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还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人们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者是绝对对立的认识模式和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
他先用“拆分问题”的方法,把事物的本质方面和非本质方面加以区别和分离,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再把拆分后的元素进行重组,实行新的结合和创新。他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的方法手段结合起来,认为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激发社会活力,又可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他还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方法,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他认为,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并通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即从否定低级阶段的共同贫穷到出现适度的贫富差距,再经过“先富带后富”和克服不适当的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在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一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上,邓小平同志的战略理念是抓住根本、把握关键。
对于党的事业怎样才能“万古长青”这样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他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而且关键在领导核心,只要这个环节不出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其次,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关键要选好接班人,“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最后,关键在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且“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要坚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状态,“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强调“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在当时那样一个国际、国内皆面临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正是小平同志牢牢把握住了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在他的领导下,僵化的思维模式终被打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历史新阶段。
(本次发言论文系上海入选“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之作)
第二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读书笔记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读书笔记
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热播《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际,读到了由龙平平、黄亚洲、张强、魏人联合创作的、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同名图书,不禁喜出望外。读这本近80万字《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直沉浸在感动和震撼之中:一是为书中的主人翁邓小平而感动和震撼,邓小平的确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永远值得崇敬。二是为书中众多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而感动和震撼,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民众,他们亲历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在邓小平的带领下,他们和每一个中国人一起共同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创造出这个新时代的辉煌。邓小平影响了他们的人生,也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三是为本书作者的付出和作品形式而感动和震撼。书中展现的大量历史史实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研究功夫和多年的海量积累,那些文采飞扬的描述不仅展示着作者本人的内心感受,更吸引着读者进行一场酣畅的阅读,引导读者把自己的身心也投入到作品之中,让读者的喜怒哀乐也随着伟大的转折时代而跌宕起伏。
感动和震撼之余,仔细品味,这本厚厚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至少展现出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思想性体现在这本书站在了当今时代高度,展现了当今时代脉搏。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而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邓小平所开创的事业。正如总书记所说:“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透过这本书,我们恰好可以从书中鲜活的人与事中,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策划人杨政先生对本书所总结的三句话说出了本书的思想高度:“这是一部中国当代的改革开放史!一部中华民族的新创业史!一部最接地气的邓小平理论的通俗读本!
说这本书是“一部最接地气的邓小平理论的通俗读本”,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了这本书的艺术性。它不是理论著作,但分析和解释了邓小平理论;它不是史学著作,但说的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事实;它是文学著作又不是文学著作,它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来纪实,用小说的文笔来构虚,运用文学作品的魅力来吸引着读者忘我阅读。
二是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相结合的特点。本书的作者有党史专家、有作家。党史专家提供和把握史实,为还原历史的真实打下扎实基础,也为通过事实和真实的力量来感染读者提供了前提。作家则通过文学虚构的形式烘托历史事实,展示历史过程的曲折与精彩。
书中的人物有实有虚,邓小平、叶剑英、华国锋、陈云、胡耀邦等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是真实存在的。书中使用了大量真实而准确的史料,许多是人们熟知的,也有许多是不为人们所知的。特别是书中对许多历史事件有所揭秘,表现出历史转折时期从中央领导到普通民众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惊心动魄,引人入胜。这些真实的史料,使我们了解了这些真实人物如何走过历史转折关头,在决定中国命运中起到什么分量的作用。
而夏默、夏建国、田志远、田源、曹慧、刘金锁等众多人物又是虚构的。但这种虚构不是盲目的虚构,而是建立在历史事实基础上的虚构,是把1976——1984年间许多普通的中国人揉合成一个个典型。这是另一种真实,使读者仿佛从书中的人物中看到了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人与事,甚至看到了包括自己和自己家庭成员在内的千千万万中国人。恢复高考后上大学的读者在书中看到夏建国的高考经历,必然会联想自己的当年;历经磨难回到城市的知青在看到田源的遭遇时,必然会回顾往日的岁月;那些个体户、企业家,那些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儿、决策者、亲历者,都能在书中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读这些虚构的人物、虚构的情节与戏剧性冲突,感受的却是历史的真实。
书中的展示的细节也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比如一些对话或具体的情节描写,可能是把发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对话和情节揉合在了一起。但是,这一实一虚,却将真实的魅力与艺术的魅力结合在一起,用这种全新的、别出心裁的方式,更增添了这本书的“魅力指数”。
三是突出重点与立体呈现相结合的特点。全书通过点面相间、详略有别、取舍有度,展现出其突出重点与立体呈现相结合的特点。从1976年毛泽东逝世到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八年时间,中国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邓小平为此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这本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它不是年谱、不是资料汇编,在无法做到事无巨细的前提下,做到了通过突出重大历史事件的“点”来全方位展现历史过程的“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向科学进军、文艺复兴、联产承包、中美建交、开办特区等重大事件,清晰地、宏观地反映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全景。
另一方面,该书逻辑线索安排合情合理,叙事启承转合自然流畅,文学描写又曲折跌宕、细致入微、感人至深。比如历史细节中的过程描写生动具体,人物的刻画生动立体,有许多细腻的心理和情感描写。虽然能看出这其中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愿望与推测,但仍然能引起读者的认同与共鸣。尤其是对邓小平的描写,展现出他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一种善于创造性思维、善于打开新局面的锐气”。在描写邓小平与国家大事之外,书中还描写了邓小平与家庭小事,甚至还有邓小平的作息时间、穿衣和说话习惯等,让读者既能看到可敬的领袖韬略,也能看到可亲的凡人情怀,塑造出立体、完整的小平形象,让读者更加接近了真实的邓小平。书中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无论是真实的人物还是虚构人物,也为立体呈现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书中详细展现了华国锋、叶剑英、陈云、胡耀邦等重要历史人物在面对重大转折时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以及集体决策的过程。
总之,这是一部令读者感动和振奋的作品,它展现的虽然只是八年时间,却可以让读者、让世人感受到,邓小平为我们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也可以让今天所有的中国人从中得到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成功。邓小平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画卷在今天仍然延续并将继续延续下去。同时,这本书还为“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提供了一个范例。它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史书”,特别是其中虚构的人物与情节有可能引起争议,但它却是文学形式的“史书”,对思想宣传工作者如何把历史与现实、思想与艺术、研究与宣传结合起来,对学者如何把书斋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所乐于接受的文学艺术产品都提供了一条思路,必然起到启迪作用。
第三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值此,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央视综合频道于本月8号开始每晚黄金时间段在全国首播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每晚两集连播,截至今日已经播出20集了,剧情很感人,拍得很有水平。
此剧由始至终围绕&ldqu;文革&rdqu;结束后复出的晚年邓小平是怎样把&ldqu;文革&rdqu;时期&ldqu;四人帮&rdqu;给党和国家带来的各方面损失力争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拨乱反正;为高级知识分子恢复名誉;为被打倒的老干部平反昭雪;恢复高考制度;恢复国民经济建设推进改革开放等等,从剧中使我们看到在那样特殊历史时期(极其困难时期)一位老革命家党的优秀干部心系祖国、坦荡无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壮士断腕的英雄气魄,极力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力挽狂澜、不断引领全体中国人民奔向小康奔向二十一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他是一位和蔼可亲,可敬、可爱的老人。是位难得的实干家。
看完之后意犹未尽,感触颇深,很受教育。该剧主要描述了1976-1984年的邓小平,那8年是邓小平最辉煌的8年,其个人政治生涯达到顶峰,而中国也是处于最微妙、最重要转折点,剧本写的好,演员演的好,写的不拖沓,演的不做作。尊重历史事实,拍的很好拍的很有水平。
邓小平真不愧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也真不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对新中国功不可没。邓小平观察睿智,做事果断,原则性强用毛主席的话说是位难得的人才,满脑子里面装的&ldqu;都是钢铁公司&rdqu。
事实胜于雄辩,今日强大的中国而绝非是昔日贫穷积弱的中国。今天的一切改革开放成果应归功于邓小平。
中国有幸出了个毛泽东,中国有幸出了个邓小平。文革后复出的邓小平是当代全体中国人民莫大的福!
今天是XX年8月22日也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1904年8月22日),借此之机我以观后感的形式写篇以释抒怀最后道一声小平您好!
第四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一)这几天,中央电视台一台黄金时间播放《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个片子有新闻记录片的风格。再现了当时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党中央、邓小平同志的一些做法内幕,以前都是听人讲有多么惊心动魄,现在了解得更清楚了,既新鲜又真实。另外对一些历史事件如'四五事件'、'两个凡是'等来龙去脉搞得清楚了。这个片子还通过另外一种讲>故事的风格讲述了当时的年轻人在历史转折时期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就在那么一转瞬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让人们发出无限感慨。如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当时还没有公开亮相,就召开了全国科技座谈会,提出恢复全国高考。他提出:在高考报名上,只看本人表现和考试成绩,不看影响了中国人十几年的看家庭出身,不需要单位同意,不需要看过去参加过那些莫须有的'政治事件'.这个政策的贯彻实施,影响和改变了几百万中国年轻人的命运,为国家储备了大量人才。邓小平从开始工作就开始抓科技和教育,可以说正中要害,为中国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科技和教育基础。看了这个片子,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时,一些教育战线上的老革命、老前辈、老专家都被打成了臭老九,他们都为中国的科研教育事业在十年浩劫中的中断和混乱而感到痛心,他们都极渴望出来工作,开展正常的科研和教育工作。通过高考,1978年高校开学时,堂堂北京大学经济系才30多个学生。当时已经岁数不小的北大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在开学典礼上饱含着殷切希望而又真诚的说:'我希望在你们中间,将来出现共和国的部长、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大家!'引起了年轻人热烈的掌声,相信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记忆深刻。我在想,当时是时势造英雄,有多少人当时的年轻人象片中的建国一样,认为'这一次高考不光是改变了我们自己的命运,而且还将要改变中国的面貌'、'我为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感到自豪','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当时的年轻人学习热情高涨,他们缺少的是什么?是环境,是正常的学习生活。一旦这些条件满足,他们压抑了10年的热情将会得到极大的释放。
中国的知识分子有着普遍的'家国'思想。因此,象小平同志所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都'顾大局、识大体'.党中央英明地进行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摘下了他们头上的'臭老九'的帽子,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知识分子,一样也是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分子',解放了他们手脚的枷锁,极大地释放了知识分子的这种'家国'思想下的工作热情。以国为家,家就是国,他们迸发出了无限的热情和能量。
在当时,在国家走上正规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只要有条件,他们为国奋斗的机会很多的,当然能够考上大学为国做贡献是必然的。试想想,现在的年轻人还有这样的理想吗?还有这样的责任吗?时代大不同,现在的年轻人缺少的是什么?不是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而是机会,缺少机会。现在社会就业困难,别说为国争光做大事的机会,就连一个企业应聘的机会越来越难了。拿周围的大学生、研究生来说,年轻人现在到企业应聘,最愿意去的、最热度的、最难的仍然是进国企、事业单位、进公务员序列,如果进了这些'高大上'的单位,不说进了>保险柜了,至少是吃喝不愁了,都比较安稳。谁都知道国企工资高,公务员有特权、有隐性工资。为什么现在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人,不管是钱多的还是钱少的总没有安全感。特别是影响民生最重要的一些事:买房难、上学难、看病难、找工作难、养老难。旧的封建官僚主义观念仍然牢牢地笼罩着我们的普通人,干什么事得送礼,得拉关系,否则你正常的事情就会干不成,干不好。但是只要你有关系、'会来事'或者有钱,不正常的事情、过份的事情也可以干成。唯一不算难的,就是购物到哪里倒是不难,不过兜里没那么多钱。老百姓不缺吃喝,就缺钱,如果钱再多点,民生问题就更好解决了。民生问题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以习近平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就是要逐步解决老百姓的这些问题。
现在社会这些问题归结到底一点是什么?我认为,是公平。2000多年前的孟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正义是社会最重要的问题,老百姓现在心态不平衡,主要是因为不公平。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样,他们现在需要的,不是吃饭喝水这些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了,而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即尊重的需要、公平的需要,就是把人当人的需要。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甚至连死人的火葬、墓地也都非常难,资源分配不公、公权权力太大,权力寻租永远存在着丰沃的土壤。中国人自己早就习惯了这一套。比如别人家的孩子可以上好学校,我家的孩子因为没钱而上不了好学校,将来孩子们的命运可能就会大不一样。正所谓'寒门再难出贵子',是因为穷人的孩子由于没有个好爹妈资源稀少将会越来越穷。为什么把一样的学校非要弄个尖子班、试验班,把好老师全弄到这些班里去了,其他普通班老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没劲。一切是因为尖子班、试验班的孩子他爹妈有钱,钱多的肯定要优生照顾。其他如看病难、找工作难,都跟资源分配不公有关系。说白了,公平正义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贫富分化太严重,现在国家要挖掘和扩大内需,普通老百姓的被房价压爬下了,要买其他东西可不就没钱了吗。
当然,有一种人,不象知识分子整天忧国忧民。他们也通过'勤劳致富'发了家。你说他偷机也好,权力寻租、机会寻租也罢,毕竟他们是成功了。与其说他们抓住了时代给予的大好机会,不如说他们是早就突破了自己心理的障碍,钻了社会漏洞,获得了人生第一桶金,达到了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生境界。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一个'老实人'是办不了大事的。机会要靠自己真正的争取,不能'等要靠'就能自然而然而来的。我们一方面在埋怨制度有问题的同时,我们的心态也要随着改变。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来发展自己。从动机理论上来说,只有发展了自己,自己才能够生存,才能够继续为国家、为他人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有时候,人这一辈子,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就连保持基本的生活都很难。你要想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一个平凡的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可以说那是不可能的。不光这样,我们这代人甚至几代人,都是不可能的。机会太少学会要争取,能力不足要学习和锻炼。要有强烈的企图心,否则你将会输得很残。如果你的愿望是考试得100分,那么你可能得90分;如果你的愿意是考80分,那么你可能得70多分;如果你的愿望是我只要及格就行,那么,你有可能连及格都达不到。人在设立自己目标的时候要稍微高一点才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正如'惦个脚能够着就行'.如果你一辈子把平平安安、平安无事为最高境界,那么你一辈子其实是更累了,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想到的事情将会很多很多。更何况在这个吵闹的世界,你显得多么另类。你睁开眼睛看看,那些奉行自己'无所欲求'、'平安为福'的人都是些什么人?原来他们是衣食无忧的至少社会中产以上的人才会这么说。难怪呢,因此,奋斗吧,不要被他们所忽悠了。只有你努力了,才有未来,否则,你的未来,他就真是个梦。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二)在邓小平诞生110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晚上黄金档播放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此剧好评如潮,晚上老人们遛弯,无不谈论邓小平。一到20点,纷纷结束散步,返回收看。
邓剧反映了30年前,国家经济严重滞后,百姓缺衣少食,在积重难返的现实中,邓小平如何冲破思想行政的重重阻力,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些马克思主义种子,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心中播下。扭转航向,从'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错误轨道中,转舵到全党工作重点是发展经济,端正了航向,使国家走上了富民强国之路。
本剧以夏家田家两个高干家庭为叙述复线,既细致入微又生动感人地再现了历史转折年代伟人邓小平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正确决断的提出,展现了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风采。此剧是成功的,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清明上河图》式密集的历史人物
这是一部很有创意,艺术手法有重大突破的电视剧。这种突破或许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
编导用实力派名演员,以真真切切的表演形式来还原历史的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一个个我们当年曾经熟悉的知名人物,就如《清明上河图》般,在屏幕上活跃起来,说着笑着沉闷着愁苦着忙碌着。党的总书记胡耀邦,老帅叶剑英,将军罗瑞卿,决策人陈云,谷牧,李先念,国笔胡乔木,外长乔冠华,黄华,耿飚。我们熟悉的陶铸曾卓陶斯亮,两弹一星科学家邓稼先,王淦昌,数学家陈景润,报告文学家徐迟,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当然还有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儿子邓朴方,女儿邓楠等等,一一与观众见面。
经历过政治路线斗争大起大落的人们,早已不愿意看虚构编造的故事。我们爱看的《档案》《光阴》《探索发现》等,内容都是真实的,确凿的。既然如此,创作者为什么不可以创造出'纪录片'呢?
剧中众多曾是时代闪光的人物,他们真实相貌,性格,历史评价的准确定位,何其难也!
二、司马迁史笔式拎起时代大事
司马迁开创了传记文学和纪传体史学,以叙一个杰出领袖人物,而拎起一个宏大的波澜壮阔时代,这是史记笔法。我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种叙事的宏阔和简洁而深受感动。
从1976粉碎'四人帮'邓小平复出,到1984年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此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无论经济政治工业农业文化教育,有条不紊一一展现。我们这些过来人,对重大事件是相当熟悉的。'四五'运动,反击右倾翻案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于无声处》话剧的公演,割资本主义的尾巴,邓小平的'发展就是硬道理',与美国建交始末,邓小平出访日本坐新干线,参观日本钢厂,邓小平南巡。许多都是我们曾熟悉的关注过的问题。编剧还带了一笔回答了钓鱼岛问题——中日签友好协定时,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个问题。——现在有些人挑事——钓鱼岛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三、于无声处听惊雷
一个好>剧本,必须有艺术感染力,有教育的震撼,催人下泪;又有发人深省的力量,令观众有所感悟;必须有警醒民众的感人处,振奋处。
作者借当年北大演的话剧《惊雷》中主演田源之口,喊出了百姓们心底埋藏已久的话:'我们这个国家已经被糟蹋成什么样子了?'是的,三十年前是贫困,三十年后是贪腐。官员的贪腐有的已经以亿计算了!吸毒的人已经以万计算了!我这普通百姓,每周都要接到几个诈骗电话,这些都多么令人心痛!
如今的北大,已不是全国进步思想的策源地,北大似乎已不是唤醒民众的先驱者的汇聚地了。虽然校训依然高挂,学子们依然文质彬彬,儒雅谦和,校园里弥漫着浓浓的学者气息。但,北大已不是原来的北大了。北大师生们看此剧后能否深思,在历史的坐标中回观,北大如何再定位?
印象里,九十年代后,媒体过多地引导人们如何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博取名利。似乎这就是百姓们应该安守的本分。
这些年,我们有吃有喝,衣食过剩,真正缺少的倒是精神食粮!
依然是鲁迅先生的论断:改造国民性,是第一位的要紧事。我们必须在思想领域开疆拓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感谢编剧,感谢导演,感谢那么多杰出的演员们!感谢创制此电视剧美妙主题歌的音乐人和诗人!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三)8月8日开始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已经播到尾声,这部用4年完成剧本创作、5个月完成拍摄的电视剧,据称'目前全国有6000万观众每天稳定收看',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它的影响之广泛可能前所未有。由于讲述1976年底到1984年的>中国政治历程,这部电视剧激起了社会最广泛和处在最中坚位置。
不回避历史,这让许多中年观众勾起了回忆。它诚实地以平民视角全景式描绘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实行全面改革开放这段重要历史时期下,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光辉历程。但是,该片并没有从一个国家领导人'高大上'的角度重塑形象,而是首次将小平的家庭生活搬上了荧屏。从这个角度来看,领导人的家庭所渡过的风雨正是与中国普通百姓小家相连,他的每一个决策深深影响着成千上万中国小家庭命运的转折改变。
小平同志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弥漫于整部影片,如恢复高考、知青回城、农民养鸭、平反冤假错案、建设经济特区、农村大包干等等,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编剧团队仍大胆采用了邓小平及家人的实线和虚构故事人物,如田志远一家、刘金锁等人物形象的虚线结合方式,不但拉近了邓小平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而且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生活、百姓期待、社情民意勾连,增强了剧本的故事性、情节性,镜头画面的建构也深得人心。
作为一部当代人写当代史的电视剧,剧集写作难度超越了其本身。然而,作为一段逝去历史的再现,该剧的出现无疑为中国人民再一次展现了小平同志与国家腾飞紧密联系的命运。复出前的小平同志紧拉家人手,满怀信心的说道:我还可以再干二十年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小个子老人深刻翻转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命运,他的据以力争使得无数冤假错案得以平反,他提出建立深圳经济特区的坚决态度,用军事语言'杀出一条血路'表明了要使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小康日子的坚持和坚定……对今天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也为千千万万的领导干部再一次树立了领头羊的榜样。
主线设计精当,1976年到1984年是中国重大变革时期,把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作为主题,空间切割精确。
'虚实结合、家国同构'的叙事方式,打破了符号化和脸谱化的传统模式。虚实对接精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细腻、合理,浑然一体。
亮点展示精妙,高层与底层的揭秘,敏感人物不回避,政治'脱敏',还原历史,实现了政治与艺术的真正统一。
心理把握精细,把神还原到人,从面部到手势,一点一滴,在平凡中书写传奇。
让我们在享受视觉美感的同时,唤醒了三十八年前的苦涩记忆;让我们在回顾道路艰辛的同时,充满了对小平同志的无限敬意;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四)昨天晚上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引起老汉对发生在青年时代一些事情的回忆。老汉虽一介蜇居农村的山民,但和中国大多数平头老百姓一样,虽然都在一个伟大思想的统领下活的懵懵懂懂,从不敢独立思考,但是由于生存的经验,分辨是非的一些生活常识在头脑中还没有完全丧失,人嘛,毕竟是高级动物,中国人也不例外。由于四人邦那时候事情做的太荒唐了,让一般老百姓都看出了他们实在不是什么好东西,中国的老百姓从一开始坚决打倒刘,邓,陶,誓死保卫毛主席的冲动中渐渐冷静下来,第二次批邓遭到了中国老百姓的普遍内心反感和消极抵触。一举粉碎四人邦虽然是一些大人物策划于密室之中的杰作,当然更不可能和老百姓商议,但是,当时它确实顺应了亿万中国人的心愿。邓小平的复出虽然是高层的决定,但是在民间是很有呼声的,中国老百姓判断是非的公式是纯朴明了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四人邦太坏了,受其迫害的邓小平就一定很好,所以说邓小平复出在当时既是高层的意愿也是老百姓的心声。这种广泛的人心思变的民意基础决定了粉碎四人邦以后不但没有出现一点社会动荡,而且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普遍出现了老百姓自发的那种人心大快,普天同庆的社会现象。
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层没有及时公布粉碎四人邦的消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不知道,连那些管理我们的父母官也不知道,中央先是宣布了华国锋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的决定,接着又宣布了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关于修建毛主席记念堂和出版毛选第五集的决定。然后,过了一段时间才宣布,以英明领袖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遵照毛主席的遗愿一举粉碎了四人邦的消息。当时的老百姓不管抓捕四人邦是不是毛主席的遗愿,反正都觉的毛主席晏驾了,四人邦也被粉碎了,国家就会走上正道,有了希望,如是就扬眉吐气,人心大快,.现在我们讲中国梦,回想起来当年象老汉这样的小老百姓的梦境里曾出现过很多'好的故事'.回想起来,粉碎四人邦之初,高层为防止四人邦余党捣乱,社会发生动荡的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事后看来似乎有点多虑了,似乎高估了四人邦余党的能量,那都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渣,树倒猢狲散,根本不堪一击,同时也有点低估了人民的觉悟,民心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之见,毕竟干系太大了,当年那事要让老汉去干,我肯定比他们更小心谨慎,也许就不敢去干。
剧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情节,在玉泉山叶剑英居处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那个头箍白毛巾,手持大烟袋的农民宰相一定会很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人赞叹,其实这和真实的历史不大相符,大家都应该知道这是来自山西大寨的陈永贵同志,陈永贵在九大当选中央委员,出席九大的时候还箍着白毛巾,但是并没有把旱烟袋带到九大会场,那玩艺还是他先前当维持会长和后来当大队支书时候享用的,中国共产党十大以后永贵同志入阁拜相后虽然没有象其他国家领导人那样穿上毕挺的中山服,但他也再没有再箍过白毛巾,更没有再抽过大烟袋,翻开当年的一些影象资料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山西不但盛产煤炭也盛产劳模,当年身兼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职务的陈永贵和大寨的其他干部都声称自己每年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350天以上,这是鬼都不能相信的瞎话,他们竟拿来愚弄人,其实别说贵为副总理的陈永贵,就是其他一些劳模每天也忙于开会,接见,作报告,其实他们早就不参加体力劳动了。山西盛产劳模,山西人最了解劳模的底细,那都是沾了毛主席神气的不倒翁,谁在台上他们都拍手。拍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一定要注重真实,有意无意的给已被历史证明错误的历史人物涂脂抹粉,很容易误导观众。
剧中出现的逃港路上悲壮场景很动人,高高的铁丝网隔着两重天,老汉对此不敢有更多的联想,只是看了以后,让人觉的当年我们这些内地的山里娃真是井底之蛙,太无知了,怎就不知道南国边陲还有一条值的冒险的道路可走。令人不可思意的是,就凭四人邦那几个鸟人竟然把大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搞的那样悲苦不堪,把国家搞的那样灾难深重,就凭那几个鸟人的资历,能耐,怎就那么大的破坏力呢?.总之,能熬过那个灾难深重的时代活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都是幸运的。邓小平没有辜负中国人民对他的支持和期望,他主导的改革开放政策几乎在一夜之间让大陆中国人告别了饥饿。今天的中国人早以忘记了饥饿的滋味,为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中国人不能太健忘了,经历过饥饿折磨的人有责任告诉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八0后,九0后,00后,让他们知道饥饿难受,人祸可恶。
最后想说的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近平老弟的治国方略又让老汉看到光明,充满了希望,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为自由平等,民主富强的中国梦一起努力。
第五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毛概课上观看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前两集,整部电视剧有48集,说实话,我以前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但不得不说这部电视剧的确经典,课后看了几集电视剧,但由于时间原因并没有全部看完,加上看了大量的评论与剧情简介写下这篇观后感。
该剧以纪实文献的叙事手法,真实并高度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情景和生活细节。全景式展现了1976年至1984年间实行全面改革开放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国庆游行队伍,游行队伍中的大学生自发地打出代表亿万人民心声的横幅“小平,您好!”为止。期间历经“粉碎四人帮”、“邓小平出山”、“全国范围恢复高考”、“邓小平首次访美”、“知识青年返乡”、“农村包产到户”等历史事件中,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重重阻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除了邓小平作为主角,片中出现华国锋等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述了官方银屏从未直接展示过的一些细节。这让很多观众感到惊喜。
首先这其实是一部政治素材的电视剧,是在邓小平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向伟人献礼的一部人物传记式的剧作。但是影片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大胆描述,使我对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风云变幻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在国内经历过“十年文革”的浩劫后,邓小平以其远见卓识为迷茫的中国拨开了层层迷雾,为中国指出了一条通往繁荣昌盛的希望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剧中邓小平强调最多的指导思想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十年文革”搞得人心惶惶,社会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束缚,抱残守缺、固步畏前成了社会的通病。不得不佩服伟人邓小平的魄力与胆识,从解放思想开始,坚持实事求是,一点点地将整个中国的思想翻转过来,将全国的工作方向扭转到正确的方向上。这其中当然并不轻松。
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令我深刻印象之一是,一是邓小平复出。当初中央安排他抓全面工作,但是邓小平却选择了分管教育和科技。教育与科技乃是事关祖国前途的大计。1977年,刚刚复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并作出了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高考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脱离农村,为中国的科教兴国奠定了基础,为将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人才基础。
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令我深刻印象之二是,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冲破观念束缚,敢闯敢试,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文化大革命十年**留下的一堆烂摊子,不仅仅表现在物质的匮乏,更体现在思想上的教条和僵化。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步入了深水区,突破利益藩篱,动自己的奶酪,还是要有当年小平同志坚持改革的勇气、解放思想的锐气和责任担当的正气。
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令我深刻印象之三是,小平同志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小平同志有一句经典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的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正是由于这深沉的爱恋才使得邓小平在听到四人帮被粉碎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还可以工作20年”。此等爱国爱民,令我等折服。
在我看来邓大人最大的功德是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腾飞,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飞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是惠及全社会的伟业!从历史的演进看,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虽然产生了不少新问题,但终究会在继续改革中得以化解。邓小平理论,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探索思路。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何的探索都是值得欢迎的。邓小平开放的理论体系,给后人的改革,提供了无限可能。这也是邓小平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
邓小平同志在该剧中反映出来的爱国主义的精神、开拓的气魄、实事求是的、坚忍不拔的品格等,值得所有党员干部学习和思考,想想从小到大的生活,再想想老一辈,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每天没日没夜的下地劳动,辛辛苦苦的挣工分,在那个艰苦的时期,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他们能把城市建设搞的那样有声有色,主要依靠于邓小平同志和老一辈革命家开拓的气魄、实事求是的、坚忍不拔的品格,这正是现在一些党员干部所缺乏的。因此,希望的党员干部学习邓小平同志的优秀品质,坚持走群众路线,以开拓的气魄、实事求是的、坚忍不拔的品格,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强盛。
习近平上任后,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积累下来的层层矛盾,还有庞大的利益集团,在2013年1月5日的十八大新进中央委员与候补委员关于十八大精神的研讨班开班仪式上,习近平就在讲话中说:“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新一届中央集体在反腐、全面深改、作风建设方面的力度与决心,也无疑让人看到党中央对前后三十年遗产的共同继承与发扬。因为说到底,革命与改革,都是为了谋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正如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所言,“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才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邓小平的真正意义所在。
少年强,则国强。今天我们是一群20多岁的青年人!我们应当也应该意识到时代与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来发展自己。从动机理论上来说,只有发展了自己,自己才能够生存,才能够继续为国家、为他人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