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曲明明《提高教师反思力50策略》读后感
写好反思,提升自我曲明明
初为人师,自然有着说不出的喜悦,但同时也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有许多地方需要学习,包括班主任的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等。除了多向老教师请教之外,及时总结、及时反思便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正如著名教育家——叶澜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暂且不谈能否成为名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位好老师,要想不断促进自己的学习,我想关键就在于能否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进行反思、写好反思。
对于如何进行反思,我其实并不了解,只是笼统的认为反思就是反省。在认真阅读了《提高教师反思力50策略》一书以后,我才真正认识到“反思”并不等同于“反省”,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要利用好这一途径,其实并不难。本书在论述反思力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50个促进教师反思力的活动策略,包括观察学习、反思日志、微格教学、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建立学习共同体等。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能给予读者具体的指导。
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不断的学习,与学生一同成长。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不能只局限于之前所学习的一些知识,应不断开拓视野,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所谓“学无止境”。江泽民总书记在为全国干部培训教材写的《序言》中指出:“学习非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勤读书、勤思考的习惯。”在提高、成长的过程中,及时反思,不断进行思考,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一个成功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分析与反思的对象,考察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种种途径,他们就是在这种不断反思中获得发展的。美国学者巴里·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刚教的第一个班便是六年级,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六年级的孩子思维已日渐成熟,对于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对于老师的批评,他们非常想为自己辩护,虽然他们的理由也许并不正确,但他们自己却是“振振有词”。这个时候,老师要做的是引导他们,心平气和地说出自己的理由,再由老师抽丝剥茧,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在日常的生活中,老师也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同学们做出表率,“身教重于言教”。并且老师也应该做到,无论自己多么生气,也不能累及“无辜”,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以免伤害一颗稚嫩的心。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因为我曾伤害过一颗稚嫩的心。
那是在一次放学时,我正在班里指导几个作业出问题的同学,这时,小A走到讲桌前开始打扫卫生。我感觉到笤帚从我的鞋上扫过,我当时便有些生气,心想:这是要扫我的鞋吗?太不礼貌了!便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当时,我看到她的表情很吃惊,可我没有理会。后来,她在日记中写了这件事。原来她是在帮她的好朋友扫地,扫到我所站立的位置时,喊了我好几声,都因为我在全神贯注的给学生讲解错误而没有听到,所以她就想小心的、在尽量不碰到我的前提下,把那一部分扫干净。谁知还是碰到我了。她正想跟我道歉,可迎接她的确是充满批评的眼神。她很伤心,很难过,所以在日记里大大发泄了一番。看了她的日记,我感到了自己的鲁莽与无知,感到羞愧与悔恨,更感到深深的自责,自责自己没有询问清楚便把一个那样的眼神抛给了她„„好在,她把这件事写进了日记里,她还没有对我封闭她的心。我赶忙跟她道歉,希望她能原谅我。在第二天的日记中她原谅了我,并向我承认她也有不对的地方,这让我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从此,这个孩子变了,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课下也愿意跟我交流了。这让我感到由衷的喜悦。其实,学生是很容易原谅老师的,只要老师能低下身子跟学生道个歉。
我把这件事写进了反思日志,为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要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不能冲动,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同时,通过对这件事的反思,我发觉“反思”是个很容易也很有用的东西。通过系统的反思,教师可以从冲动的、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行动;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可以使自己不断从中“学习”。记得叶澜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这样机械的重复,无疑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浑浑噩噩,一事无成。所以不断的进行反思,不断的学习,不断使自己成长,才不会白白浪费宝贵的生命。
学校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而老师作为知识的化身、道德的楷模,作用之重无可非议。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的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就说过:“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在今年第25个教师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优秀品格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热爱。他提出了教师的两个基本标准——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更是道德的楷模。在《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中,温家宝总理对教师提出了三点希望:
1、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
2、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
3、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这三点希望不就能很好的说明“为人师表”“不断学习”对于教师的重要意义吗?
所以从现在起,我要不断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哪一方面做得好、哪一方面做的欠缺妥当;反思自己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还有哪些方面我没有考虑到;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到一个老师的责任,有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有没有做到“为人师表”„„。在无反思可写的时候,就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反思可写,反思自己:今天学习了吗?阅读了吗?
所以对于这些反思,我都会尽量落实到笔头上,为的是让自己的成长留下足迹,让自己的羽翼逐渐丰满起来,向着梦想的彼岸,振翅飞翔。
第二篇: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汤红舞
在假期阅读了了《教师阅读力》这本书后。我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会,从中受益颇多。
此书讲述了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凸显了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德树人”,而这一任务相对应的“公民道德规范”、“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标准”等都是昨天形成的。我们所做的工作是面对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记忆昨天,这实际是文化的传承,阅读如此重要。而阅读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被重视,当我们还在为阅读现状焦虑时,一场阅读革命正悄悄地进行着,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对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的阅读力低下导致的精神贫瘠是多么可怕,一个教师的幸福感来自于他自身的成长,并且这种影响将源源不断影响学生。教师像一束光,但能否真正让这一束光点燃另一束光呢?
其中提到教育素养应终生修炼,当认真阅读后,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也伴随着汗颜的感觉。的确作为老师,是急需提升自身素养的,这包括学科素养、研究学生素养、语言素养。学科素养,就是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我们可能只熟悉本学科初中的教材,没有系统的研究教材。但在学科素养方面,我们仍需补很多的课。在研究学生素养这一方面,我自认为在教学中最大的欠缺是缺少与学生沟通,虽然我们常说以“生”为本,但却忽略研究学生。我想,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思维,他们对什么有兴趣?他们怎样思考问题?他们怎样进行学习?他们对课本的内容的了解程度是多少?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着名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这里的“已知”,应理解为不仅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其实如果单单只是让教师讲一节课太容易了,认真备课就行,不了解情况,上课的效果就无法达到预期。因此学生可选择听讲,也可以选择不听讲,教师很辛苦,讲来讲去,而学生却做别的事。
所以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注重教师的语言素养。那么何谓教师的语言素养?它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准确规范地运用本民族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观点见解等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一般包括专业语言、态势语言、情感语言几种素养。教师无论教授何种学科,都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语言、丰富的态势语言和情感语言。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要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分量。”一个教师只有形成鲜明的、独特的思想,才能在教育的星空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不仅要形成思考的习惯,而思考更需要一份宁静,它往往在悠闲中孕育,发展,升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说,作为教师,面对忙碌,应该积极营造思考的空间,努力保持闲适的心境。可以是在阳光灿烂的午后,可以是在万籁寂静的夜晚,哪怕是在短暂的一刻,独自一人泡一杯清茶,远离喧闹,抛开浮躁,任思绪与时间一起自由地尽情地流淌。在教育的点滴中,捕捉什么是智慧;在平淡的细节里,感受什么叫幸福。周群老师在《中国教师报》发表的《感受快乐体会成功》中向老师们道出了骑自行车上班的秘密,原来她利用每天近1个小时的路程,回忆当天的教育教学。久而久之,周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竟在“骑车间”得到提高,教科研竟在“骑车间”结出硕果。骑自行车上班,同事认为过于辛苦和寒酸,殊不知她却享受着思考快乐,收获着成功喜悦。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考成为习惯,不管是寒来暑往,无论是酸甜苦辣,让我们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进程里,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
所以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同伴互助的纽带!让阅读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吧!
第三篇:《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不知是巧合,还是刘波的用心,在“世界阅读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收到了宁波镇海仁爱中学刘波老师新鲜出炉的《教师阅读力》一书。这真的让我是喜上眉梢、甜在心头。欣喜之余,我也灵机一动,临时决定更换了本周的班会课主题,改为了“阅读的力量——师生共享精神食粮”,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初“识”刘波,是无意关注到他的博客“海翔一号”开始的。之所以引起我的关注,是因为他的博客充满了书卷气、书香味,不仅分享了他的阅读、他的书斋,还分享了他在学校里推动教师阅读方面的努力。巧的是刘波供职的学校是我曾经求职时面试过的地方。我至今仍对该校原校长亲自打电话给我父亲并建议我去高中任教而感到记忆犹新、心存感激,这让我很有一种亲切感。此后,关注他的博客也就成了我经常性的做法,总是期待着他博客的更新,分享他阅读的幸福。
再“识”刘波,是在书城购买到了他的第一本着作《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开始的。不夸张地说,从教七年,是这本书真正让我在即将而立之年有了“警醒”的感觉。在一页页翻阅他的每一篇文字时,我感觉自己似乎成了一个无数矛盾的集合体,内心充满着内疚、悔恨,同时又有一种斗志、希望在燃烧。我的内心在翻滚,我的职业生涯前5年的时间去哪了?留下了什么痕迹?我的内心又在激荡,我的未来之路在哪里?该怎么走?但当看完最后一个文字的时候,我看清了前方的路,也更坚定向前走的信心和动力。刘波在《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一书中,用他平实而质朴的文字,用他鲜活而真实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这是一个教师发展的精神写照。在他的心路历程的引领下,我也“认识”了帕尔默、张文质、李希贵等名家;也阅读了《教学勇气》、《教育是慢的艺术》、《面向个体的教育》等大作;也尝试了迈出教育科研的坚实步伐。他在这本书没有刻意去强调为什么要阅读、为什么要思考、为什么要写作,因为他自己就是最好的关于“阅读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写作的力量”最好的证明,是活生生的例子。这比任何语言和文字都更有说服力。他在书中有两个观点打动着我、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一是教师要为自己的专业成长“买单”,二是研究应该成为一种专业生活的方式,一种改进教学的手段,一种丰富心灵的良方。基于这两个观点,回想近两年走过的路,感觉很踏实,也很有收获。
三“识”刘波,是在大夏书系《教师月刊》的群里。这个群也是在阅读刘波的着作后,我主动寻找并且加入的。他的发言不多,但每有新书推介的时候,总有他活跃的身影。在前不久得知他有新书要推出的时候,我主动地向他发起了第一次的直接交流。当我壮着胆子向他要一本签名的新书时,没想到他竟然非常愉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并且主动向我要了号码,并说新书到了会第一时间给我邮寄过来。当我拿着这本恬静又充满了绿色生命气息的新书的时候,一种迫不及待想要阅读的心情油然而生。相对于第一本着作来说,少了一份心路历程,多了一份心灵导航;少了一份青涩稚嫩,多了一份大气包容;少了一份激情洋溢,多了一份责任使命。
这或许是一个转折,于刘波而言,将更加关注教师的精神成长、更加专注于教师阅读力的提升、更加致力于教师阅读的推广。于我而言,这或许是一个新的起点:更加清晰自己的发展方向、更加坚定自己的发展信心、更加坚实自己的发展路径。
虽未谋面,却三“识”刘波,于我心有戚戚焉。
第四篇:《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如何让读书成为习惯
——《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刘琳琳
据统计,2012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几乎是中国的6倍。美国人年均阅读7本书,韩国人11本,日本、法国国民每年读书数量在8.4本左右,新加坡5本,中国的国民人均读书数甚至还落后于泰国的5本。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达程度和现代化水平与国民的阅读力之间不无关系。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所以全民阅读教师先行。在暑假我通读了刘波的《教师阅读力》,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热爱阅读的教师们充盈的收获,揭示了阅读对于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影响,总结了推进教师阅读的有效途径,推荐了适合教师阅读的不同途径的阅读书目,呈现了阅读与读后感抒写的关联与作用。
为了更好地在教师这一事业上实现价值,我要更加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习惯。如何让读书成为习惯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四个方面:
1、明确读书的价值
莎士比亚诗中提到:“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这就是读书之道。导致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只是读书,但读书确实是导致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刘波在书中总结了他从刚走上工作岗位到撰写《教师阅读力》这本书这一路的阅读历程。他能从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到宁波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和教育心理研究分会理事,从一个教育一线的新手到著作众多的研究性教师,从一个读书爱好者到教师阅读的推广者,都说明阅读对他的人生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 的作用。
如今的我也是一名年轻教师,我的知识储备量还亟待扩充,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读书能够让我在浩瀚的人生大海中明辨方向、应对困难、了解未知、驶向彼岸。所以,把阅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美好的读书人,这也将是我的目标。
2、有选择的阅读
教师应该成为阅读者,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呢?魏志渊的《教师阅读地图》中告诉我们,对于学科老师而言学科知识类别的阅读比例应该在50%,专业知识类别的阅读比例应该在20%,人类基本知识类别的阅读比例应该在30%。这种知识结构,可以潜在地作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往往与知识结构的缺陷有关,当然我们不能无所不知,但是我们应该开阔视野,应该尽量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以增强知识储备。
刘波建议教师阅读教育心理学书籍,推荐了赵丽琴的《怎样让孩子们爱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7种策略》,迟毓凯的《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它们不是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而是教育生活化、实践化的学生心理教学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报纸也是阅读的低成本选择。我以前对于报纸关注范围很窄,不了解诸多报纸的内容甚至类型,刘波推荐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并且告知我们其重点栏目和电子报纸的下载时间,也足见其阅读范围的广泛。说到新时期的网络阅读,刘波老师还为我们推荐了名家的网络博客。如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的博客、上海虹口区教育局长常生龙的博客等。
刘波还推荐了一些教育期刊《教师博览》、《人民教育》、《中小学教育》、《师资建设》,这都是我以前不了解的期刊,作为教师深感汗颜。
3、有读而有思 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读书真的能让我们知道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件,了解不需践行的捷径,那就要做到有读而有思。多读加勤思方有得。
刘波在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后认识到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将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让自身于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所在的课堂有“生命在场”。
刘波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认识到教师的学科素养、研究学生的素养、语言素养是教师安身立命的重要教育素养,是教师职业的“必备功夫”。这是我读该书所没有意识到的高度,所以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精神的第一需要。
4、读书贵在坚持
世界读书日为每年的4月23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全世界都在如此重视读书,你我还在犹豫什么?真的是没有时间吗?真的是没有规划吗?
我每天坐班车的时候可以用来阅读,每天午餐和晚餐之后休闲时光可以用来阅读,每天完成了日常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后的时间可以用来阅读,每个周末有两天的休息时间,每个学年有寒暑假两个长假,我没有任何理由说自己忙,我应该畅享阅读给我带了的乐趣和意义。
第五篇: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与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教师的心理健康显得犹为重要。教师的心理特点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教师该如何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呢?下面我就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一、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要想学生有所成长,教师首先得成长自己,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意为人师表,主动驾驭和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愉快接受教师身份,热爱教师工作。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热爱教师工作,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高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一个教师具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教育学生有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反之,当一个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不良,有教育偏见,厌烦学生,他的情绪、教育行为都会有异常表现,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对待世间一切,才是为人处事之道。
作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任何人在为人处事、工作学习中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因此,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先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想想,然后再做出合理的对策,尽量避免出现过激行为,以免造成不良影响。良好的心态能使人心情愉悦,是出色完成工作,积极向上进取的关键。
要知道,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更何况,教育不仅仅是改变,更是顺应学生能力倾向促进学生发展,所以,作为教师特别要注重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同龄人”,放下架子,理解学生的难处,宽容学生的失误,甚至容忍学生的“无礼”,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还应敢于自嘲,敢于解剖自己,使自己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因此,当你把教育教学作为专业研究和追求时你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值得思索和解决时,会其乐无穷。
三、要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和追求目标,学会与人交流沟通。
老师,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而要培养这样的“四有”新人,教师首先得有理想,得“充电”。因此,作为教师,我认为至少要多看书,增大阅读量不断充实自己,自己虽然在物质上很贫乏,但是在精神上很富有。当然,教师还可以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如书画、养花等,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还要合理安排时间,以减轻过重的负荷。
与人交流沟通,既是乐于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法宝,又是消除工作上的烦恼和压力的有效途径。所以,每个月不防抽空与亲朋好友聚一聚,喝喝茶(学泡点功夫茶)聊聊天,给自己的身心好好放个假,颐养身心。
四、要搞好锻炼,强健体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师应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还能分散对焦虑问题的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我们要自觉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不忘“储蓄健康”,便能达到“身心健康”的人生境界。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有真正的心理安全,进而达到身心和谐,心理健康。
五、学校领导能够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运用健康的方式管理好教师和学校。
通过心理辅导帮助教师排除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及情绪困扰,增强教师自主、自助的能力。当教师有心结校领导谈话的时候,学校领导要耐心倾听、尊重,表达自己的同
感,引导教师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有的教师出现心理问题,不愿与人交流,校长要观察分辨,主动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以及时减轻教师心理压力。
学校领导要学会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巧来管理学校。克服过去在管理教师过程中习以为常的命令、控制、指挥、警告、说教、随意的批评指责等有伤干群关系的错误做法,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倡导的真诚、接纳、尊重、同感、倾听等理念、方法与技巧,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关注教师思想行为问题,而且关注教师思想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特征。不仅强调法制、规章对教师的管理,而且强调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向上。
总之,在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只有正视现实、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只有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吸收正面的心理健康影响、抵制削弱心理健康的影响,正确对待生活上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才能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