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干部应读点历史
党的领导干部不论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党的领导干部不论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提升领导工作水平。
领导干部读历史,首先应读中国历史,重点读中国近现代史,尤其应读中共党史,其次应读世界历史,通过读历史来提高历史素养。领导干部的历史素养是指领导干部应当具有的历史意识与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能从以往的经验教训中汲取养分,并自觉地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是领导干部提高历史素养的前提,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领导干部提高历史素养的基本要求,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是领导干部提高历史素养的升华。
读历史有助于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就是基于对这一规律的认识。领导干部只有认真读历史,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读历史有助于学好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神学的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神的意志和抽象的人的角度观察历史,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神的意志,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历史唯物主义找到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并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懂得或不承认这一点就不可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只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才能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决定社会性质变化和历史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因;才能以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对自己的经验教训作出科学总结,对他人的成败得失作出科学判断。
读历史有助于增强廉洁从政的自律意识。历史上的腐败现象,为害最烈的是吏治的腐败。各级领导干部应自觉学习历史,从中汲取教训和营养,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清正廉洁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高历史素养能够帮助领导干部在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之间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读历史有助于领导干部追求高尚精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自觉做到廉洁自律。这样,才能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考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多作贡献。
读历史有助于提升执政水平。领导干部提高历史素养,不只是为了提高自身或领导干部队伍的素养,更是为了党的事业的长远发展、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史为鉴,重在发现和把握执政规律。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从执政的角度看,读历史就是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我们党的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深入思考、科学分析,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按规律办事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第二篇: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讲话全文
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习近平
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今天正式开学了。我代表中央党校校委,向全体学员表示热烈欢迎。
同志们放下繁忙的工作来到中央党校,主要任务是学习。重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做好工作需要的其他知识,包括历史知识。今天,我主要就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谈一些体会和认识,和大家交流。
一、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求学时期就曾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就是说:你要增加智慧吗?史书是不可不读的。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一贯倡导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要善于运用历史知识。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1944年,在中国革命迅速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的时候,他高度评价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在解放区重印这篇文章,目的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多次向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发出学习历史的号召,强调要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特别要了解和懂得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共产
党的历史。
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学习历史和借鉴历史经验。他把了解和懂得历史看作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明确指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反复强调“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领导全党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整套方针政策,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为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江泽民同志同样高度重视历史和历史经验的学习与运用,多次强调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读史,高级干部尤其要带头这样做。他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
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对重视学习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有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他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领导干部读点历史,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历史记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记述了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记述了他们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学习和了解这些历史上的文化知识、思想智慧、经验教训,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结合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或者吸取应用,或者作为借鉴,或者引为警戒,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改进我们的工作,是会大有助益的。我们的领导工作综合性、系统性强,要求领导干部学习多方面知识,其中历史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不少领导干部,基本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知识和基本的文化知识、工作经验都是具备的,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和中外历史知识还缺乏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对历史的学习。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二、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
古老的中华文明早已闻名于世,它与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并称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但埃及、两河、印度三个地方的古代文明后来都中断了,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几千年来,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所处的岗位职责不同,对中国历史的学习会有不
同的具体需求,但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的道理都应该懂得,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自觉地学习历史。
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曾受过无数来自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和来自外部的挑战与威胁,如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王朝更替、外部入侵等等,但中华民族却一次次战胜灾难,一次次渡过难关,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究其内在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产生和形成了为整个民族共同认可、普遍接受而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良传统。比如崇尚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中国先贤在对待民族、邦国的关系上,倡导以“协和万邦”即和平共处为邦交原则,以“天下大同”即共同社会理想为追求目标。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过程中,各民族之间有矛盾冲突更有交流融合,在冲突和融合中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从先秦到秦汉,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千百年的交流融合,使得各民族难分难解,终于形成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团结进步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又比如维护国家统一的优良传统。历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春秋时期,孔子修订《春秋》,包含“大一统”思想。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已成为当时政治思想领域中的主流。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国家统一看作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与责任。尽管在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而且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再比如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先哲很早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勇往直前的内在动力。古代神话中流传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孔子倡导的“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汉使苏武的饮雪吞毡,以及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而
作《史记》等等,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我们学习中国历史,就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
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既有当事者对时势的分析陈述,也有后人对前人得失的评论总结。可以说,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学习历史,要结合我们正在干的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比如,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主张“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主张思想教育手段要和法制处治手段并用。法是他律,德是自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这方面的治理思想与经验。又比如,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人才问题。他们深深懂得“为政之道,任人为先”的道理,在选人用人方面留下了很多可取的思想和经验,诸如知人善任、选贤任能,才兼文武、德才兼备,敬贤敬能、礼贤下士,访求俊彦、唯贤是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避其所短、用其所长,勤于教养、百年树人等等。还有孟子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韩非子说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其意是说优秀的治国理政人才,必须经过艰苦条件的磨炼,必须具有起于社会基层的实际经验,这些认识都说明了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我们强调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把基层一
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注重选拔长期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这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有历史经验的借鉴。再比如,我国历史上经过科举制等途径,探索出了把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分为两类:通才与专才。在治国理政中,通才任用于政务工作方面,专才则任用于事务工作方面。人才的培养任用应该分为政务、事务两大类,并且应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和职责,培养、选拔的途径和任用、考核的办法也应不同。这个选人用人的历史经验,今天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我们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诸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等等。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先贤和仁人志士都对高尚的精神追求作出了阐释。诸如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等等。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从一代一代众多仁人志士的人生实践中,从中华民族传诵千古的诗文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伟大的民族精神、高尚的社会风尚以及那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学习和吸取中华民族
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共党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用“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我们伟大的民族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这三句话,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了近现代中国170多年的历史,高屋建瓴、要言不烦,为我们学习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基本线索。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屈辱史、苦难史。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侵略和欺凌过中国。他们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发动一系列军事侵略,制造众多惨案,屠杀中国人民;他们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贸易、交通运输等主权;他们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租界,强行驻军,扶植和收买代理人,培植亲帝国主义势力,控制中国政府;他们勒索赔款,抢劫财富,盗窃文物,控制交通口岸,对华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中国遭受如此欺凌,陷入如此境况,其根本原因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深刻指出的:“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要了解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屈辱历史,深刻汲取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负的教训,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土地上制造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觉醒,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为改变中华民族屈辱的命运,中国人民以及他们的先进分子和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国家和民族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斗争的崭新阶段。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奋起革命,前仆后继,竭尽全力,不愧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蓬蓬勃勃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浴血奋斗的抗日战争和气势磅礴的人民解放战争,终于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并适时地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领导人民进入了实行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我们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前辈共产党人建树的优良革命传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
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两个历史任务相互衔接,前者是后者的基础。那么,必须走什么样的道路、必须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必须由哪个阶级哪个政党来领导人民进行斗争才能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核心问题。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主张争论和较量的实质,是不同的历史
道路、社会发展方向之争。实践证明,封建官僚们进行的所谓自强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改良运动,旧式的农民反抗斗争,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想在中国实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方案,都先后在近代中国一一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都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从近代中国波澜起伏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因为不触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根基的改良主义失败了,中国人民才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因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各种方案尝试全部失败了,中国人民才选择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因为其他各种政治力量都无力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独立、解放与复兴,唯有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了这一历史使命,才使受尽屈辱、濒临危亡边缘的中国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才向世人彰显和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历史真理。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要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要特别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又造就了新的历史辉煌。90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遇,不可逆转地开启了当代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我们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
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总起来说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其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伟大辉煌,其所经历的困难与风险也世所罕见。90年来,我们党经历并一一有效应对的困难、风险很多。比如:有效应对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临的极大危险,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大好局面;有效应对了1934年中央根据地 气、智慧和力量的。所以,我们学习党的历史,认识党的光荣伟大,不仅要充分认识她带领人民取得了光荣伟大的业绩,而且要充分认识她带领人民在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中披荆斩棘、不断开辟胜利道路所展示出来的巨大勇气、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
领导干部在学习我国历史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一些世界历史知识。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以来就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明朝末年,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发展,近代更是陷入了列强欺凌、被动挨打的境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社会统治者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看不到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拒绝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其他先进的东西。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教训是深刻的。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当代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处理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还是处理对外开放中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放眼世界,具有宽阔的眼光。只有既从现实又从历史两个方面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才能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包括对外工作做得更好。
最后,我还要指出一点,就是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上。而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对所读之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样才能在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中发挥历史知识应有的积极作用。
今天我就讲这些。祝同志们在党校学习取得丰硕成果。
第三篇:“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等8则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等8则
2011年10月26日 《红旗文稿》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
学习和总结历史文化,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共党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上。而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对所读之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样才能在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中发挥历史知识应有的积极作用。
(来源:《党建研究》2011年第10期)
刘淇:提高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年生生不息,就是源于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先进文化的指引,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二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文化必须紧贴时代发展,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紧密结合,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必须在继承中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根本;必须由全社会共同推动,在耳濡目染中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社会共识。三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对
我们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要深刻认识到只有经济繁荣的国家还不能算真正强大,既有经济繁荣还有思想文化的繁荣,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文化建设,两手都不放松。
(来源:《北京日报》2011年10月11日)
何小手:“微公益”折射的社会管理之道
一种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微公益”慈善模式,正受到公众尤其是网民的追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支队伍,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在新媒体技术搭建的现代化平台上,汇成温情脉脉的爱心洪流。“微公益”之“微”,首先是指参与主体之“微”和力量之“微”。传统观念中,人们对慈善的认知往往本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慈善似乎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慈善因此成了道德竞赛,谁捐的钱越多,境界也就越高。“微公益”改变了这种局面,它的参与者多数是社会普通民众,对于善举,它强调有无,而不追求多少。“微”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微博客。这种全新的互联网应用促成了一个虚拟社会,公共话题在网民中快速传播,为“微公益”提供了情感载体,搭建了宣传平台,成就了组织手段。然而,正是这种点滴之善,见证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慈善事业的进步。“微公益”所倡导的重在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来源:《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1日)
武卉昕:私有化与俄罗斯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嬗变
私有化运动是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国家经济改革的主体性内容,无论是在其最初的自发阶段,还是1992年以后国家大范围的改革,都具有典型的道德负面性。它使俄罗斯社会和经济陷入难以拯救的混乱状态,加剧了普通劳动者生活的艰难,更从社会道德的物质存在原点上培育了恶性的道德因素,恶化了社会风气。可以说,私有化是俄罗斯社会道德价值观嬗变的肇始之源。无论是生活水平还是社会地位的急转直下,对于当时的俄罗斯社会都是危险的诱因。事实上,正是这种打着“人道”旗号却不人道的经济改革在客观上导致了人们危险的社会行为,引发了社会道德堕落和社会犯罪。这场改革在本质上具有明显的掠夺性特点,使那些从前属于整个国家的庞大财富无偿地分给了“暴发户”,而相当多的普通劳
动者不但未能获得任何财富,而且因改革陷入贫困。不公正的资源分配自上而下引领了自私自利的价值导向,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的腰包,不关心他人的死活。个人主义价值观迅速占据了集体主义消散后的社会道德空间。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资本积累的金融化
1997年,保罗·斯威齐在其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中,把“资本积累过程的金融化”称为世纪之交的三大主要经济趋势之一(另外两大趋势是垄断力量的增长和经济停滞)。熊彼特认为,信用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特征。但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资本主义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积累—即商品和服务领域的真实资本的形成—越来越从属于金融。凯恩斯广为人知的担忧—投机将支配生产,看来最终变成了现实。今天,在大萧条后的最大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我们不能再对危机所提出的问题视而不见了。借用马克思的话,“债务积累”表现为“资本积累”,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明显,甚至前者越来越超过了后者。资本主义已经金融化,这表现在:(1)金融利润在总利润中的比例越来越大;(2)相比于GDP,债务越来越多;(3)金融、保险、房地产部门(FIRE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上升;(4)出现各种奇怪的金融工具;(5)金融泡沫的影响扩大。总之,就是指相对于经济基础,金融上层建筑的规模和重要性大大增长,金融已取代了工业企业家的地位:这个阶段可称为“金融帝国主义新阶段”,它加剧了社会、生态和战争危机。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9期)
[法]埃里克·勒布歇:世界危机首先是西方政治危机
一连串的事件接二连三发生:金融危机演变成了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又引发了债务危机,债务危机又导致了政治危机。而导致这一连串事件的原因则要反过来看:正是民主国家政府的管理缺陷导致了债务危机的出现。沉重的债务负担导致了一种负债式的经济增长,而负债式的经济增长最终在金融困境中彻底垮台。我们自2008年以来所经历的危机首先是政治危机。这一点在欧洲几乎天天可见:面对希腊危机,人们无能为力,从而使危机蔓延到了银行,并使情况变得越来越糟。这一点同样发生在美国身上:随着选举临近,各方都把精力放在了权力之争上,而与此同时经济却濒临衰退边缘,债务总额更是超过了欧洲。西方国
家的政治未能作出调整,以适应这个时代的巨大变化:全球化、被科技彻底改变的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主义。
(来源:《参考消息》2011年10月10日)
单仁平:资本妨碍美国政府倾听民声
“占领华尔街”运动在蔓延,美国民众对国家政治及社会不公平的愤怒,首先倾泻到美国资本主义的象征华尔街头上,这显然不是偶然的。尽管对资本主义的定义十分复杂并且在变化,但简单说来,就是一个社会的运行以及利益分配方式都由资本、特别是大资本或金融资本说了算,资本处于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支配位置,资本家们对国家路线的控制权高于社会的任何群体。仔细想一想,美国的确是这样的国家,而且这样的重要性顺序,在美国被推向极致。当美国的一场社会运动对准资本最集中的华尔街时,比对准白宫或者国会山,意义要深刻得多。“占领华尔街”运动是针对资本主义弊端的一次认真倾诉,它的力量依然是薄弱的,但锋芒却是尖锐的。美国政府及上层社会对它的态度,以及是否有安抚民意的实际措施出台,其实是美国体制能否在21世纪保持自我纠错能力的试金石。
(来源:《环球时报》2011年10月13日)
[美]乔治·费里德曼:美国政治精英与金融精英同流合污
众所周知,这次金融危机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从经济学角度看,这的确是一场金融危机。然而,它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操控华尔街的金融精英的行为是否合法?从某种程度上说,金融体系陷入危机,金融精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能让整个金融体系瘫痪,这些精英不是愚蠢,就是不诚实,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背后隐匿着巨大的政治危机,一种真正的体制上的危机。试问,美国的政治体系能否在平息危机的同时,让危机的始作俑者承担相应责任?结果是令人失望的—根据现行法律,金融危机中相关人员不负任何刑事责任。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政治体系中,缺失了界定金融精英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法律呢?难道政治精英与金融精英是一丘之貉,在同流合污?于是,信任危机从金融体系延伸至政治体系。美国政府于2008年9月开始采取行动应对金融危机。当时,很多人希望政府采取措施惩戒留下这个烂摊子的精英人士,然而最终并无下文。在大量注资以稳定金融体系后,政治精英默许金融精英继续管理金融体系。
这继而引发了对政治精英的信任危机。
(来源:《社会科学报》2011年9月22日)
第四篇:习近平参加党校开学典礼: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
强调,学习和总结历史文化,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
视频:习近平参加党校开学典礼称干部要读历史
来源:CCTV新闻频道
养,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领导工作水平。
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继承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要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经受住“四个考验”,防止“四个危险”,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深入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经历的刻骨铭心磨难、我们伟大民族进行的感天动地奋斗、我们伟大人民创造的彪炳史册伟业,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前辈共产党人建树的优良革命传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要特别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党带领人民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伟大辉煌,所经历的困难与风险也世所罕见。认识党的光荣伟大,不仅要充分认识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了光荣伟大的业绩,而且要充分认识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中披荆斩棘、不断开辟胜利道路所展示出来的巨大勇气、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出席开学典礼。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主持开学典礼。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中央党校负责人以及2011年秋季学期全体在校学员、党校教职员工,共2200多人参加开学典礼。
第五篇:沉下心来读点历史
沉下心来读点历史
凤凰博报
□ 廖珍玉(广东省政协研究室主任)最近同党校一位教授交流时,听他谈起一个事例:他们每年都对新入校的中青年干部搞党史入学测试,连续测试了几年,平均分数在40多分左右(满分100)。一次学习讨论中,学员们就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是哪里发生争论,一说是井冈山,一说是遵义,其实都不对。再举一个事例:一新任政协秘书长到任后,看到政协会徽上有四面旗帜,便问政协机关干部,这四面旗帜代表什么意思?一连问了好几个干部,竟然没有人能说得很准确、很清楚。现在的年轻同志学历都很高,但对自己所在的组织、所从事的工作,连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知道,而且不仅仅是个别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和担忧。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盛衰兴亡的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是一部“百科全书”。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增智慧,可以树品德。正因如此,古今中外的伟人先哲大都注重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毛泽东在青年求学时期就曾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他一生酷爱读书,阅读书籍中历史方面的著作占80% 以上。一部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他反复阅读,直至逝世;一部300万字的《资治通鉴》,他读了17遍之多。他不但爱读历史,而且善于运用历史,堪称全党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典范。在2011年9月中央党校秋季班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讲话,强调“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2013年6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认真学习和总结历史,善于运用和借鉴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做好工作的思想和方法,也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述往事,思来者”,“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中有经验、有教训、有智慧、有规律。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要求,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在倡导全民学习的时代,“读点历史”不应成为少数人的事,而应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时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沉下心来读点历史,用好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从前人那里汲取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以敬畏之心读点历史著作。记述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正史野史演义错综复杂。如何透过迷雾,看到历史的本来面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当前浮躁已成为一种通病,各种电子媒体充盈的“浅阅读时代”,只有塌下心来读点经典历史著作,读点正史、信史,我们才能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把握历史的原貌,领悟历史的真谛。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时间,发愤写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中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涵盖百代,创立了贯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树立了正史的典范。《资治通鉴》《万历十五年》《古代法》《旧制度与大革命》《现代世界体系》等一大批中外历史名著,为我们从不同侧面研究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成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全部仔细阅读,但应当怀着一颗敬畏的心,认真阅读其中一些相关的经典,这对于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大有裨益。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几年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科院等组织一批历史学家,相继编著出版了《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中华史纲》《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等一批通俗易懂的党史、国史读物,为广大群众实现“读点历史”的愿望提供了方便。我们相信,“大家”的力量,一定会让读者更好地拨开历史烟云,进一步接近真相和真理。以理性眼光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从昨天来,联系着今天和明天,是不可割断的。可以说,历史上任何一个横断面都是波澜壮阔的,都是一件件、一串串的历史事件的生动展现。我们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认识历史的复杂,抽丝剥茧,才能够深刻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原貌。任何孤立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1942年,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提出了“古今中外法”,对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他主张不要下简单的判断,而要全面辩证地加以分析。他曾经提出,“把商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完全错误的”,认为纣王经营东南,秦始皇统一中国,曹操统一北方,这些行为对中华民族是有大贡献的。当然,史书也不可能绝对真实地记载历史的全部,当年我们曾经堂而皇之在国家媒体宣传亩产万斤,在教科书中高呼领袖万岁,在冤假错案中伪造历史。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要认清历史的真相、克服历史的局限,不但要多看书,更要多思考,坚持自己的思想和信念。不经过思考,不敢质疑,就容易陷入把历史人物脸谱化、历史事件阶级化的迷途,就难以接近历史的真相。我们要深入研读史籍,但不迷信史籍,更不能拘泥于前人的结论,而是把人物、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另外,读历史,如果仅仅看到帝王将相的勾心斗角、才子佳人的恩怨情仇,或者 仅仅把历史当作职场的“厚黑教程”,那只能说是明珠暗投、误入歧途了。
以唯物主义方法把握历史规律。学史的最终目的是学方法、理思路、找规律,掌握科学思维,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指导工作。我们必须把学习历史与当前正在做的工作连接起来,着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共同点和相似处,尤其要从前人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教训中举一反三,学习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开创未来而不重蹈覆辙。大家都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民生活水平较富裕的朝代,按现在的核算方法,宋朝的GDP占全球的50%,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国。但《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为什么无法持续,宋朝为什么会灭亡?如果对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对社情民意、民族矛盾、周边关系和国际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就会明白,繁荣并不是社会稳定的天然代名词,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无论多发达,也不会自然而然地消除内忧外患。相反,如果统治者处置不当,社会财富的增加甚至会成为分配失衡、官场腐败、社会奢靡、招引外侵的诱因和温床。宋代出现的这种“繁荣中的危机”同样值得今天的中国人引以为戒。纵观中国近代史,同样可以看到,人民也曾经选择国民党,否则它的北伐就不会成功,它就不会在全国掌权。可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要和平、发动内战,将腐败进行到底,它让人民彻底失望了,人民终 于抛弃了它。中共则高举反内战、反饥饿、反腐败的大旗,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选择只是过去式,而人民选择则不仅是过去式,还是现在式、将来式。
党史、国史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蕴含着立党、兴党的精神瑰宝,蕴含着立国、兴国的政治智慧。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特别是共产党员,都要珍惜这份历史遗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认真学习党史、国史,以史为鉴,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一个大问题——中华民族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