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外波谱知识总结
红外光谱的分类:近红外区(泛频区):12820~4000;中红外区(基本转动-振动)4000~400;远近红外区(骨架振动区)400~20.说明:
从IR谱的整个范围来看,可分为4000~1350cm-1与1350~650 cm-1两个区。
4000~1350cm-1区域是由是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光谱比较简单但具有很强的特征性,称为官能团区。其中:
4000~2500cm-1高波数一端有与折合质量小的氢原子相结合的官能团O—H、N—H、C—H、S—H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带;
2500~1900cm-1波数范围出现力常数大的三键、累积双键,如—C三C—、—C三N,—C二二C二C—、—C二C二O—、—N二C二O—等的伸缩振动吸收带;(三为三键,二为双键)
1900cm-1以下的低波数端有碳碳双键、碳氧双键、碳氮双键、及硝基等伸缩振动和芳环的骨架振动;
1350~650cm-1区域,有C—O、C—X的伸缩振动和C—C的骨架振动,还有力常数较小的弯曲振动产生的吸收峰,因此光谱非常复杂。该区域中的各峰的吸收位置受整体分子的结构影响较大,分子结构稍有不同,吸收,吸收就有细微差异,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对于用已知物来鉴别未知物十分重要。
依照图记忆:
第一,4000~2500cm-
1C—H:(3000~3300)
—C—H:2960~2850(强)<3000
二C—H:3100~3010(中)<3100C—H都是<3300的;
三C—H:3310~3300(强)~3300
苯环上的氢:3110~3010(中)和烯氢相似;
N—H:(3300~3500)
一级胺:(游离)3490~3400(中)处有两个吸收峰;缔合的减少100;(和炔氢相似)二级胺:(游离)3500~3300有一个吸收峰
O—H:(3600)(3100-3700)
酚羟基:(游离)3611~3603(峰尖);
(缔合)3500~3200(峰替较宽);
醇羟基:(游离)3650~3610(峰尖);
(缔合)3500~3000:二聚在3600~3500;多聚3400~3200(峰替较宽);
醚:无O—H峰
醛羰基中C—H在2720
第二,2500~1900cm-1
C三C键:RC三CH,2140~2100(弱),三C—H:3310~3300(强),在700~600有三C—H弯曲振动,有用;
RC三CR’:2260~2190
乙炔和对称二取代乙炔,因为对称没有。
第三,1900cm-1以下
碳碳双键:1680~1620;
碳氧双键:
(1)羰基1750~1680(强)
醛羰基和酮羰基差别不大,但醛羰基中C—H在2720有吸收峰;
羰基与双键共轭时,会向低波位移,与苯环在1600区域分裂为俩峰,在1580有出现新峰;
(2)羧酸:羰基(单体1770~1750,二缔合1710)
酯:1735(强)
酰卤:脂肪酰卤1800;芳香酰卤1785~1750和1750~1735;
酸酐,酰胺等。
其实我就是觉得先几个大致的范围,如上面的4000~2500cm-
1、2500~1900cm-
1、1900cm-1以下、1350~650cm-1然后,肯定不是一个区同时出现好几个特殊官能团吧,那样化合物也不可能啊,至少少见,再记点每个官能团的确定峰,如醛基。这样就差不多了。我觉得《基础有机化学》(邢其毅、第三版)讲的简单实用!
第二篇:红外波谱解析
第一章 红外光谱
1、产生条件:辐射光子的能量与振动跃迁所需能量相等(E光子=∆E振);分子振动过程中
发生瞬间偶极矩变化,即发生红外活性振动。基频峰、泛频峰(倍、合、差)
2、分子振动方式:伸缩振动(对称νS,不对称νas),键长变化,键角不变;弯曲振动δ(面
内弯曲β,面外弯曲γ),键角周期变化,键长不变。
3、峰数:理论上是振动自由度,对于N个原子组成的分子,线性分子F=3N-5,非线性分子
F=3N-6。
4、峰强:影响因素有振动能级的跃迁几率(成正比)和振动过程中键的偶极矩变化(正比)。
5、峰位:特征区4000-1300(4000-2500 X-H伸缩振动;2500-1900 三键及累积双键;
1900-1200双键伸缩振动区。吸收峰稀疏、较强、易辨认)指纹区1300-400(单键伸缩振动,多数基团弯曲振动。吸收峰密集、难辨认)。影响因素:诱导效应-I(使吸收频率向高频位移);共轭效应+C(使吸收频率向低频位移);空间效应(位阻效应使峰向高频位移;环张力效应);氢键影响(使基团伸缩频率下降,伸缩谱带变宽);互变异构;杂化影响;费米共振(倍频和基频振动的偶合作用);溶剂影响(极性增大,频率下降。红外常用溶剂:CCl4,CS2,氯仿,二氯甲烷,乙腈,丙酮等);物态变化(气体分子间影响小,孤立分子转动精细结构;液态吸收峰变宽;固态吸收峰尖锐且数目多,结构鉴定)。
6、典型红外吸收光谱:脂肪烃 烷烃异丙基分裂,有相邻甲基存在时,δSCH3分裂为双峰,且甲基增多,裂距增大。(CH2)-n≥4,ρCH2722,n小,峰位大;烯烃γ=CH-1000-650(S),n-,确定取代位置及构型。芳香烃νC=C1600,1580,1500,1450鉴定有无芳环;γφ−H910-665鉴定取代方式,单取代双峰770-730、710-690,邻二取代单峰770-735,间二取代三峰,对二取代单峰860-800,五取代单峰900-860。醚特征吸收νC−O−C1150-1070(S)。羰基化合物 酮νC=O1715(S);醛νC=O1725,νCH(O)2820,2720,尖双峰(费米共振);酰氯νC=O1800;羧酸 游离νOH3550尖锐,缔合νOH3400-2500宽散,νC=O1740-1650 强度大,峰形钝,sγOH955-915(二聚体),确认羧基;酯νC=O1735,νasC−O−C1300-1150宽,νC−O−C1150-1000;
s酸酐 νC=O双峰,νasC=O1850-1800, νC=O1780-1740;酰胺νNH3500-3100,伯双,仲锐单,叔
无,νC=O1680-1630,βNH1670-1510;有机含氮化合物 胺及其盐νNH3500-3300,伯双,仲锐单,叔无,δNH1650-1510,νC−N1360-1020,γNH900-650(宽),铵盐νNH3+3300-2200(宽),δ+νC−N1400-1300;硝基化合物νasνs都是强峰;NH31630-1500,NO21590-1500,NO21390-1330,腈基化合物νC≡N2260-2215.
第三篇:红外波谱练习题及部分答案[定稿]
第二章:紫外吸收光谱法
一、选择
1.频率(MHz)为4.47×108的辐射,其波长数值为(1)670.7nm(2)670.7μ(3)670.7cm(4)670.7m
2.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是由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所致,其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
(1)吸收峰的强度(2)吸收峰的数目
(3)吸收峰的位置(4)吸收峰的形状
3.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
(1)紫外光能量大(2)波长短(3)电子能级差大(4)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
4.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
(1)σ→σ*(2)π→π*(3)n→σ*(4)n→π*
5.π→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
(1)水(2)甲醇(3)乙醇(4)正己烷
6.下列化合物中,在近紫外区(200~400nm)无吸收的是
(1)(2)(3)
max值最大的是(4)7.下列化合物,紫外吸收λ
(1)(2)(3)(4)
二、解答及解析题
1.吸收光谱是怎样产生的?吸收带波长与吸收强度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2.紫外吸收光谱有哪些基本特征?
3.为什么紫外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
4.紫外吸收光谱能提供哪些分子结构信息?紫外光谱在结构分析中有什么用途又有何局限性?
5.分子的价电子跃迁有哪些类型?哪几种类型的跃迁能在紫外吸收光谱中反映出来?
6.影响紫外光谱吸收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带有几种类型?它们与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8.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有什么影响?选择溶剂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9.什么是发色基团?什么是助色基团?它们具有什么样结构或特征?
10.为什么助色基团取代基能使烯双键的n→π*跃迁波长红移?而使羰基n→π*跃迁波长蓝移?
11.为什么共轭双键分子中双键数目愈多其π→π*跃迁吸收带波长愈长?请解释其因。
12.芳环化合物都有B吸收带,但当化合物处于气态或在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中时,B吸收带的形状有明显的差别,解释其原因。
13.pH对某些化合物的吸收带有一定的影响,例如苯胺在酸性介质中它的K吸收带和B吸收带发生蓝移,而苯酚在碱性介质中其K吸收带和B吸收带发生红移,为什么?羟酸在碱性介质中它的吸收带和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14.某些有机化合物,如稠环化合物大多数都呈棕色或棕黄
色,许多天然有机化合物也具有颜色,为什么?
15.六元杂环化合物与芳环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紫外吸收光谱,请举几个例子比较之,并解释其原因。
16.紫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17.摩尔吸光系数有什么物理意义?其值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试举出有机化合物各种吸收带的摩尔吸光系数的数值范围。
18.如果化合物在紫外光区有K吸收带、B吸收带和R吸收带,能否用同一浓度的溶液测量此三种吸收带?
19.紫外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哪几部分所组成?它是怎样工作的?
20.计算波长为250nm、400nm的紫外光频率、波数及其所具有的能量(以eV和kJ·mol-1为单位表示)。
21.计算具有1.50eV和6.23eV能量光束的波长及波数。
22.已知丙酮的正己烷溶液有两吸收带,其波长分别为189nm和280nm,分别属π→π*跃迁和n→π*跃迁,计算π,n,π*轨道之间的能量差。
23.画出酮羰基的电子轨道(π,n,π*)能级图,如将酮溶于乙醇中,其能级和跃迁波长将发生什么变化?请在图上画出变化情况。
24.化合物A在紫外区有两个吸收带,用A的乙醇溶液测得吸收带波长λ1=256nm,λ2=305nm,而用A的己烷溶液测得吸收带波长为λ1=248nm、λ2=323nm,这两吸收带分别是何种电子跃迁所产生?A属哪一类化合物?
25.异丙叉丙酮可能存在两种异构体,它的紫外吸收光谱显示(a)在λ=235nm有强吸收,ε=1.20×104,(b)在λ>220nm区域无强吸收,请根据两吸收带数据写出异丙丙酮两种异构体的结构式。
26.某化合物的紫外光谱有B吸收带,还有λ=240nm,ε=13×104及λ=319nm,ε=50两个吸收带,此化合物中含有什么基团?有何电子跃迁?
27.1,2-二苯乙烯()和肉桂酸()这一类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出现不同的K吸收带,试证明其原因。
28.乙酰丙酮在极性溶剂中的吸收带λ=277nm,ε=1.9×103,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吸收带λ=269nm,ε=1.21×104,请解释两吸收带的归属及变化的原因。
29.下列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可能出现什么吸收带?并请估 计其吸收波长及摩尔吸光系数的范围。
(1)(2)
(3)(4)
30.化合物A和B在环己烷中各有两个吸收带,A:λ1=210nm,ε1=1.6×104,λ2=330nm,ε2=37。B:λ1=190nm,ε=1.0×103,λ2=280nm,ε=25,判断化合物A和B各具有什么样结构?它们的吸收带是由何种跃迁所产生?
31.下列4种不饱和酮,已知它们的n→π*跃迁的K吸收带波长分别为225nm,237nm,349nm和267nm,请找出它们对应的化合物。
(1)(2)
(3)(4)
32.计算下列化合物在乙醇溶液中的K吸收带波长。
(1)(2)
(3)
33.推测下列二取代苯的K吸收带波长。
(1)(2)(3)(4)
34.已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7H10O,可能具有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其K吸收带波长λ=257nm(乙醇中),请确定其结构。
35.对甲胺基苯甲酸在不同溶剂中吸收带变化如下,请解释其原因。在乙醇中λ=288nm,ε=1.9×104 在乙醚中λ=277nm,ε=2.06×104在稀HCl中λ=230nm,ε=1.06×10
436.某化合物的ε=2.45×105,计算浓度为2.50×10-6mol·L-1的乙醇溶液的透过率和吸光度(吸收池厚度1cm)。
37.已知氯苯在λ=265nm处的ε=1.22×104,现用2cm吸收池测得氯苯在己烷中的吸光度A=0.448,求氯苯的浓度。
38.将下列化合物按K吸收带波长大小次序排列起来,并证明排列的理由。
39.已知浓度为0.010g·L-1的咖啡碱(摩尔质量为212g·mol-1)在λ=272nm处测得吸光度A=0.510。为了测定咖啡中咖啡碱的含量,称取0.1250g咖啡,于500ml容量瓶中配成酸性溶液,测得该溶液的吸光度A=0.415,求咖啡碱的摩尔吸光系数和咖啡中咖啡碱的含量。
40.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含乙酰水杨酸和咖啡因两组份的止痛片,为此称取0.2396g止痛片溶解于乙醇中,准确稀释至浓度为19.16mg·L-1,分别测量λ1=225nm和λ2=270nm处的吸光度,得A1=0.766,A2=0.155,计算止痛片中乙酰水杨酸和咖啡因 的含量.(乙酰水杨酸ε225=8210,ε270=1090,咖啡因ε225=5510, ε270=8790。摩尔质量:乙酰水杨酸为180 g·mol-1,咖啡因 为194 g·mol-1)。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7(1)、(3)、(4)、(1)、(1)、(2)、(2)
二、解答及解析题
20.1.2×1015Hz,40×103cm-1,4.96eV,114.6kcal·mol-1;
0.75×1015Hz,25×103cm-1,3.10eV,71.6kcal·mol-1
21.827nm,12.1×103cm-1;200nm,50×103cm-1
22.(1)152kcal·mol-1;(2)102.3 kcal·mol-1
24.π→π*,n→π*
25.(a)(b)
26.B,K,R,苯环及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π→π*,n→π*
29.(1)K,R;(2)K,B,R;(3)K,B;(4)K,B,R
30.(A)CH2=CH-COR;(B)RCOR'
31.(1)267nm;(2)225nm;(3)349nm;(4)237nm
32.(1)270nm(2)238nm(3)299nm
34.36.T=0.244,A=0.613
37.1.836×10-5mol·L-1
39.ε=1.08×104,3.26%
40.乙酰水杨酸83.5%,咖啡因6.7%
第四篇:MRI脑波谱 各物质总结
化学位移
NAA N-乙酰天门冬氨酸
Canavan 海绵状脑白质营养不良
胆碱化合物 CHo
肌酸 Cr 磷酸肌酸
化学位移
肌醇 mI
谷氨酸类化合物 Glx glutamate 报错 英 ['gluːtəmeɪt]
美 ['ɡlʊtə,met]跟读 口语练习
n.[生化] 谷氨酸盐;[生化] 谷氨酸酯
glutamine 报错 英 ['gluːtəmiːn]
美 ['glʊtəmin]
全球发音 跟读 口语练习
n.谷氨酰胺 化学位移
乳酸 Lac
无氧呼吸终产物
脑代谢能量底物
其他
化学位移
第五篇:红外热像仪学习总结讲解
红外热像仪的学习总结
制冷及低温工程
经历了几周对本课程的学习,发现自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将本课程最基本的知识整理如下:
1.红外线的发现与分布
1672年人们发现太阳光(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同时,牛顿作出了单色光在性质上比白色光更简单的著名结论。使用分光棱镜就把太阳光(白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色单色光。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F.W.赫胥尔从热的观点来研究各种色光时发现了红外线。他在研究各种色光的热量时,有意地把暗室的唯一的窗户用暗板堵住,并在板上开了一个矩型孔,孔内装了一个分光棱镜。当太阳光通过棱镜时,便被分解为彩色光带,并用温度计去测量光带中不同颜色所含的热量。为了与环境温度进行比较,赫胥尔用在彩色光带附近放几支作为比较用的温度计来测定周围环境温度。试验中,他偶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放在光带红光外的一支温度计,比室内其它温度的批示数值高。经过反复试验表明这个所谓热量最多的高温区,总是位于光带最边缘处红光的外面。于是他宣布太阳发出的辐射中除可见光线外,还有一种人眼看不见的热线,这种看不见热线位于红色外侧,叫做红外线。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与无线电波及可见光一样的本质,红外线的发展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一次飞跃,对研究、利用和发展红外技术领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广阔道路。
红外线的波长在0.76--100μm之间,按波长的范围可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极远红外四类,它在电磁波连续频谱中的位置是处于无线电波与可见光之间的区域。
红外线辐射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最为广泛的电磁波辐射,它是基于任何物体在常规环境下都会产生自身的分子和原子无规则的运动,并不停地辐射出热红外能量,分子和原子的运动愈剧烈,辐射的能量愈大,反之,辐射的能量愈小。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因自身的分子运动而辐射出红外线。通过红外探测器将物体辐射的功率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成像装置的输出的就可以完全一 一对应地模拟扫描物体表面温度的空间分布,经电子系统处理后传至显示屏上,得到与物体表面热分布相应的热像图。运用这一方法,便能实现对目标进行远距离热状态图像成像和测温并进行分析判断。热像仪为非接触式测量,这是它的优点。如果为接触式测量,一个大的缺点就是破坏了原来的温度场。
2.红外热像仪的原理
红外热像仪由红外探测器、光学成像物镜和处理电路组成。早期的热像仪由于焦平面技术的限制,一般是线阵或×
4、×6阵列的,需要光机扫描系统,目前基本为凝视型焦平面所代替,省略了光机扫描系统。利用物镜将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分布图形成像到红外焦平面上,由焦平面将红外能量转换为电信号,经放大处理、转换为标准视频信号通过电视屏或监测器显示红外热像图。
这种热像图与物体表面的分布场相对应实;际上是被测目标物体各部分红外辐射的热像分布图由于信号非常弱,与可见光相比缺少层次和立体感,因此,在实际动作过程中为更有效地判断被测目标的红外热场,常采用一些辅助措施来增加仪器的实用功能,如图像亮度、对比度的控制,实际校正,伪色彩,描绘等高线和直方进行运算、打印等。
3.红外热像仪的主要参数
(1)工作波段:工作波段是指红外热像仪中所选择的红外探测器的响应波长区域,一般是3~5μm(短波,医疗)或8~14μm(长波,工业)。如美国FLIR的非制冷产品和制冷型QWIP系列都工作在长波8~12μm,制冷型产品MCT系列工作在中波3~5μm。
(2)探测器类型:探测器类型是指使用的一种红外器件。如采用单元或多元(×
2、×4等)、面阵等。可分为非制冷和制冷型2大类型。非制冷主要有热释电、多晶硅(α-Si,以法国sfradir为代表)、氧化钒(VOx,以美国FLIR为代表)等材料,目前,热释电热像仪基本被淘汰;制冷型主要有碲镉汞(PbCdTe,简称MCT)、量子阱(QWIP)、锑化铟(InSb,该产品对中国禁运)等。
(3)视频制式:我国标准电视制式,PAL制式,美国标准电视制式是NTSC制式。目前先进的热像仪同时还提供数字视频,有8位、10位及14位的。
(4)显示方式:指屏幕显示是黑白显示还是伪彩显示。
(5)温度测定范围:指测定温度的最低限与最高限的温度值的范围。
(6)最大工作时间:红外热像仪允许连续的工作时间。
4.红外热像仪的分类
红外热像仪一般分光机扫描成像系统和凝视型成像系统.。光机扫描成像系统采用单元或多元(元数有 8、10、16、23、48、55、60、120、180甚至更多)光电导或光伏红外探测器,用单元探测器时速度慢,主要是帧幅响应的时间不够快,多元阵列探测器可做成高速实时热像仪。
非扫描成像的热像仪,如今几年推出的阵列式凝视成像的焦平面热像仪,在性能上大大优于光机扫描式热像仪,已基本取代光机扫描式热像仪。其关键技术是探测器由单片集成电路组成被测目标的整个视野都聚集在上面,并且图象更加清晰,使用更加方便,仪器非常小巧轻便,同时具有自动调焦图像冻结、连续放大,点温、线温、等温和语音注释图像等功能。
目前,热像仪主要是高端的制冷型热像仪(碲镉汞MCT、量子阱QWIP)、低端的非制冷热像仪(氧化钒、多晶硅热像仪)。
美国的Honeywell公司在九十年代初研发成功非制冷型氧化钒热像仪,目前其专利授权FLIR-INDIGO、BAE、L-3/IR、DRS、以及日本NEC、以色列SCD等几家公司生产。法国的CEA/LETI/LIR实验室在九十年代末研发成功非制冷型多晶硅热像仪,目前主要由法国的SOFRADIR和ULIS公司生产,也是中国市场的供应商。在非制冷热像仪领域,也主要是美国FLIR的氧化钒技术和法国SOFRADIR的多晶硅技术的竞争。
5、红外热像仪的应用
热像仪作为一种红外成像仪器,不但在军事应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民用方面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热像仪在军事和民用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随着热成像技术的成熟,各种低成本适于民用的热像仪的问世,它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工业生产中,许多设备常处于高温、高压和高速运行状态,应用红外热像仪对这些设备进行检测和监控,既能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转,又能发现异常情况以便及时排除隐患。同时,利用热像仪还可进行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管理。例如,在钢铁工业中的高炉和转炉所用耐火材料的烧蚀磨损情况,可用热像仪进行观测及时采取措施检修防止事故发生。又如,在石化工业中,热像仪可监视生产设备和管道的运行情况,随时提供有关沉淀形成、流动阻塞、漏热温度隔热材料变质等数据。再如,在电力工业中,发电机组、高压输电和配电线路等可用热像仪沿线扫查,找出故障隐患,及时排除以利于杜绝事故的发生。在电子工业中,也可用热像仪检查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和印刷电路板等的质量情况,发现其他方法难以找到的故障。
此外,红外热像仪在医疗、治安、消防、考古、交通、农业和地质等许多领域均有重要的应用。如建筑物漏热查寻、森林探火、火源寻找、海上救护、矿石断裂判别、导弹发动机检查,公安侦查以及各种材料及制品质无损检查等。
6.红外热成像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1).f/数
f/数是光学系统相对孔径的倒数。设光学系统的相对孔径为A=D/f(D为通光孔径,f为焦距),1/A=f/D,则数f/D 是表示系统的焦距f为通光孔径的多少倍。例如,f/3 表示光学系统的焦距为通光孔径的三倍。f/数代表的是红外系统接收红外热能量的能力。f/数越低,接收热能量越高,但镜头口径就越大。
2).视场
视场是光学系统视场角的简称。它表示能够在光学系统像平面视场光阑内成像的空间范围,当目标位于以光轴为轴线,顶角为视场角的圆锥内的(任一点在一定距离内)时候被光学系统发现,即成像于光学系统像平面的视场光阑内。即使物体能在热像仪中成像的空间的最大张角叫做视场。
3).光谱响应
红外探测器对各个波长的入射辐射的响应称为光谱响应。一般的光电探测器均为选择性的探测器。
4).空间分辨率
应用热像仪观测时,热像仪对目标空间形状的分辨能力。本行业中通常以mrad(毫弧度)的大小来表示。mrad的值越小,表明其分辨率越高。弧度值乘以半径约等于弦长,即目标的直径。如 1.3 mrad的分辨率意味着可以在100m的距离上分辨出 1.3×10-3 ×100=0.13m=13厘米的物体。
5).温度分辨率
温度分辨率 :可以简单定义为仪器或使观察者能从背景中精确的分辨出目标辐射的最小温差△T。一般的△T<0.1℃。一般的温度分辨率为环境为30℃时探测器的最小可变温差,而不是整机的分辨率。
6).最小可分辨温差
分辨灵敏度和系统空间分辨率的参数,而且是以与观察者本身有关的主观评价参数,它的定义为:在使用标准的周期性测试卡(即高宽比为 7:1的4带条图情况下),观察人员可以分辨的最小目标、背景温差。上述观察过程中,观察时间、系统增益、信号电平值等可以不受限制的调整在最佳状态。
7).探测识别和辨认距离
探测、识别和辨认距离;这些是使用者很关心的性能指标。为每个使用者自身素质和仪器给出的图像质量的差异以及严格定义的困难(探测性能是一个多种因素的复合函数)这里只给出大致形象的定义; 探测距离是能将目标与背景及一些引起注意的目标清晰分别开来的最大临界;识别距离是将探测的目标能大致分出种类的距离,如是车辆还是舰船;辨认距离是在分别出种类的基础上的细分。读书感想:(1)红外线的发现,任何物体都无时无刻(温度在绝对温度之上)不在向外发射出红外线。红外线是一种人眼看不到的热线,但却在1800年,被英国物理学家F.W.赫胥尔研究可见光时意外的发现了。这让我明白了,生活之中充满了科学色彩,我们做学问,搞科研要严谨,细心,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发现生活中科学的魅力所在。我们都知道:红外线的发展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一次飞跃,对研究、利用和发展红外技术领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广阔道路。这一次飞跃在现在看来好像是很简单,但是对于当时,一片黑暗的情况下研究出红外线应该是多么的困难,很佩服以前那些在黑暗中探索出光明道路的科学家们,我们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
(2)其实有了红外线的发明,红外热像仪的原理就很好理解了:红外探测器(探测物体表面辐射的红外线)、光学成像物镜(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分布图形成像到红外焦平面上,由焦平面将红外能量转换为电信号)和处理电路(处理电路处理后显示到显示屏上)。任何一个仪器,使用之前一定要搞明白它的原理,如果原理都不知道就去使用就会措手不及。
(3)我想把红外热像仪的主要参数和技术指标一起来总结。主要参数是对某一个热像仪说的,而技术指标是对总体来说的。一个热像仪有其主要参数,比如说:我买的这台热像仪工作波段是3~5μm,主要用于医疗,这是参数,你买的热像仪工作波段是8~14μm,主要用于工业。但是对于我们这两台热像仪,其技术指标,比如空间分辨率,算法都是一样的。对于技术指标,要好好掌握这项指标,对于以后应用热像仪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一般的红外探测器在环境温度为三十度时,其温度分辨率最小温差一般为:ΔT<0.1℃,这可以作为以后校验数据的依据。
(4)分类:对于品种繁多的红外探测器,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响应波长,可以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和极远红外探测器;根据工作温度和致冷需求,可以分为低温致冷和室温非致冷红外探测器;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元、线阵和焦平面红外探测器;就探测机理而言,又可分为光子和热敏红外探测器。以后再学习工作中会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些分类。
(5)我最佩服红外热像仪的就是其应用了。现罗列一下应用:
1)微电子器件的故障排除,一些微电子器件如果温度过高会失去作用,从而使机器停止运转。而用热像仪就可以发现微电子器件的温度分布,发现其不正常之处,提早排除故障。
2)高压线缆的安全检测。3)化工设备的检测。
4)医学检测:检测外表面的,比如头疼,检测额头,胸部的乳腺癌等。5)建筑物漏热查寻,比如窗口的严密性。
6)森林探火、火源寻找。比如大兴安岭的火源寻找,提早发现隐患,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海上救护、矿石断裂判别、导弹发动机检查,公安侦查以及各种材料及制品质无损检查等。
总之,以后只要是想通过辨别温度场的差异来检测其是否正常的,优先考虑热像仪。
小结: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后要熟练掌握使用热像仪,把其作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