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改革分析

时间:2019-05-13 02:2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产管理改革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产管理改革分析》。

第一篇:生产管理改革分析

一、原材料管理

1)原材料施行材料入厂检验制度。检验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原材料产品名称、种类与供货清单是否一致

2.原材料数量是否与供货清单一致

3.原材料品质是否达到技术要求

4.原材料有无残次品

以上检验应覆盖每批次原材料进厂,并对每批次的原材料品质进行抽查。并作检查及抽查记录。

2)根据原材料种类、品质制定不同的保管制度及保管方式。对原材料的保管要不定时抽查,发现不符合原材料保管标准的要及时更正。

二、模具管理

模具存放要整齐,环境要适宜模具的存放。针对不同材质、形状或特质的模具分类保管。模具使用前要对模具进行检查,尺寸、形状等参数无误后方可放行使用。

模具使用完毕,交付保存要对模具进行必要的清理、养护后才允许入库保存。定期对模具进行检查、维护。

已损坏或已不符合产品标准的模具要及时报验、维护或更换。坚决杜绝不符合产品标准的模具进入生产环节。

三、生产管理

制定月/周生产计划,并实行生产报表统计计划。以便及时跟进生产进度。

制定废品统计报表,每日跟踪产品合格率情况。严格控制产品合格率。

当产品合格率低于生产标准时,要及时停机检查。检查要涵盖原材料品质、保管情况(是否在保管时放生变质)、工艺参数、设备运行情况。

对于因工艺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要及时安排技术部门分析、修改原工艺参数,或研发指定新的工艺参数。

对于因设备问题引起的质量问题,首先要检查设备有无故障,点检记录是否齐全。如是设备故障,及时停产修复。

四、设备管理

建立健全设备点检制度,对设备检查要涵盖可能影响生产、质量及设备性能的全部环节。并定期汇总点检记录,对于重复、累计出现的点检问题,要定期停机对设备进行必要维护。制定设备大修计划。根据设备部件使用情况不同,定期对重要部件进行维护。

五、品质管理

对于每天产生的不合格品,要进行统计分析。找到产品缺陷的共性,针对产品缺陷共性分析产生此类缺陷的原因,研究提高产品质量的措施。逐步杜绝此类共性缺陷再度反复出现。对于随机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要从工艺、技术角度分析,力争找到原因,避免下次出现同类问题。

对于合格产品,分析、统计产品误差,并反馈至生产、质量、技术部门,不断分析、改进现有工艺,为提高产品质量奠定基础。

六、开发管理

根据材料特性,及产品要求,研发质量更高、性能更好、综合性能更高的新产品替代现有部分产品,满足客户需要。

第二篇:ERP生产管理案例分析

分析: 案例中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ERP上线了,雅杉集团(雅杉集团是集纺纱、染色、织造、整理、衬衫生产为一体的外向型集团企业,年产各类面料6000万米,衬衫300万件,年销售额9000万美金)计划组的成员终于可以轻松起来了,从此就要告别这些讨厌的工作:每天加班加点,找采购部要原材料,找制造部要产品,跑到仓库看库存,跑到车间看生产,应付销售部门的投诉。有了ERP,生产计划可以自动完成,计划员只要不时查查有没有人员请假,有没有机器维修,有没有大批的产品质量问题,在ERP系统中改改资料、参数,把安排计划的事交给ERP吧,一切就这样简单。这是在ERP选型过程中,ERP销售顾问向他们描述的ERP中制作生产计划的诱人前景。想到这一切马上就要变成现实了,每一个计划组的成员都像立刻要冲出笼子的鸟儿一样兴奋。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他们才发现远远不是这么回事,ERP系统计划的功能远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刚用ERP系统,发现ERP不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甚至还不如信息部写的那几个功能简单但方便有效的工具。整个计划工作被ERP搞得一团糟,有时工人忙得团团转,加班加点也满足不了客户需求,有时又无事可干,搞得费工严重。一时工人们怨声载道,领导们横眉冷对,客户们投诉不断。黎凯作为ERP项目的执行负责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那一天,一向对黎凯颇有好感的领导终于忍无可忍了,把黎凯叫到没人的地方,狠狠训斥了一顿。黎凯申辩说ERP的使用才刚刚开始,有些东西都不懂,需要不断学习与摸索,但领导一脸不信。

领导:ERP不是将什么都算好了吗? 黎凯:但它算出来的东西需要调整!

领导:调整什么?

黎凯:ERP给出采购建议、生产建议,但根据我的经验,完全按照它的那种安排根本就行不通。

领导:那么我们要ERP有什么用!你说说花了几百万买的ERP为什么就行不通? 黎凯:请给我一段时间,我现在对ERP的运算逻辑还不太熟悉。

领导:给你一个月时间,如果下个月的计划工作还像这样,......领导没说完就被更大的领导找去了,但黎凯知道省略号后面的意思。

幸运的是,接下来的两个月生产任务较少,让黎凯能喘口气,腾出功夫将ERP中是如何制作生产计划的问题好好研究了一回,并通过实践中的摸索,黎凯明白了现实和理想之间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距。

第三篇:铁道部改革分析汇总

机构改革

之铁路改革

方案内容

近年来,我国铁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保障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但也存在政企不分、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等问题。为推动铁路建设和运营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铁路运营秩序和安全,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有必要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方案提出,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展,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同时,不再保留铁道部。

主要职责

方案中表示,新组建的国家铁路局,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负责拟订铁路技术标准,监督管理铁路安全生产、运输服务质量和铁路工程质量等。而新组建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实行全路集中统一管理,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承担专运、特运任务,负责铁路建设,承担铁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确保铁路运营秩序和安全,确保重要运输任务完成,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优质服务。

考虑到铁路仍处于建设发展重要时期,同时承担很多公益性任务,方案提出,国家继续支持铁路建设发展,加快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运价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公益性线路和运输补贴机制。同时,继续深化铁路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四问

投资安全建设改革均得保障

机构改革:三种职能全部剥离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主要起草者、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峰表示时,详细介绍了本次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中,铁道部改革的相关内容。

王峰说,实际上是将铁道部一分为三:一部分企业职能剥离出来,成立铁路总公司;一部分综合性管理职能,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关的部分职能,比如规划、政策,制定一些法规等职能剥离出来,划给交通运输部;一部分安全生产监管职能,专门成立副部级的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

职能转变:利于保持铁路优势

王峰介绍,此次大部制改革,形成了新的交通运输管理的新格局,由交通运输部统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加快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其中,国家铁路局将集中精力考虑安全监管,行使政府的安全监管责任。

而大量的铁路运营、铁路建设、铁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包括铁路的统一指挥调度,都由新组建的铁路总公司承担,铁路总公司继续保留全路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继续承担相关专运、特运任务,不改变现行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机制,不改变现有铁路生产运营体系,这有利于保持和发挥中国铁路的优势。

改革初衷:改革时机已经成熟

王峰表示,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举足轻重。上一轮改革组建交通运输部,在加快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方面迈出重要步伐,同时保留铁道部,强调要继续推进改革。近些年,铁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保障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政企不分、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等。社会各界对铁路改革呼声很高,有关方面对铁路改革已研究酝酿多年,铁路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改革意义:有利于多渠道融资

王峰表示,铁道部改革主要基于三点考虑。第一,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铁路这个领域的健康、持续、安全地发展。

王峰表示,现在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面,现代企业制度建不起来,因为它毕竟还是政府,它不是完全的企业。还有,铁路资金问题长期得不到较好的解决,融资比较困难。这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靠政府,在大发展时期,政府当然要给予支持,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但是这是不可持续的,最终还得靠企业自己赚钱,自己发展。

政企分开后,将把企业部分做成独立的企业法人,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资金筹措的渠道就可以多元化。考虑到铁路仍处于建设发展重要时期,同时承担很多公益性任务,改革后,国家将继续支持铁路建设发展,加快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运价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公益性线路和运输补贴机制。

有利于铁路运输安全

王峰表示,铁道部改革的第二点初衷是改革后将有利于从体制上或者机制上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

王峰说,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监管和被监管者是一个人,以至于出了事故,老百姓都不知道是政府的事还是企业的事。

“作为政府,责任究竟如何追究?政府监管难到位,企业主体责任,安全方面投入就可能不到位。现在分开了,一部分承担主体责任,一部分承担监管作用,出了问题,是谁的责任,必须要追责。政府监管不到位,政府负责。”王峰说。

有利于建设体系构建

王峰说,此番对铁道部进行改革后,将有利于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海运是很大的一种运输方式,大量的物资从万吨轮卸下来之后,首先到码头上,再用公路的方式分集装箱拉到很远的地方去,装到火车上往全国目的地分运。根据不同的运输方式,发挥最大的优势,实行合理布局,该空运的空运,该靠火车运输的靠火车,该高速的靠高速,大交通的体制下才能通盘考虑这个问题。”

王峰坦言,“铁老大”不进来,这种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就是不科学的。它的意义在于提高综合运输效率、效能,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势,来提高效益,也降低成本,最终归到一条,降低物流成本。最后一个„计划经济的堡垒‟将走入历史”,这是日前人民网转载的《中国青年报》一篇报道的题目。“最后的堡垒”是指铁道部,根据2013年3月10日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国将实行铁路政企分开,不再保留铁道部。铁道部原有职能将一分为三,其中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包括调度指挥、铁路经营和建设等。

这是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时刻。2013年3月11日,一些群众特意前往铁道部门前留影纪念。“最后的堡垒”

从1978年至今,中国铁路系统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责任制、现代企业制试点、资产经营责任制,以及争论激烈的“网运分离”(路网与运营分离)、“主辅分离”(运输主业与卫生教育、工程、造车厂等铁道辅业分离)、“区域竞争”等一系列改革试点。但政企不分的底线始终未被突破。

与此同时,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对邮电、石油、化工、煤炭、纺织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或自然垄断性行业进行市场化改制,撤并了石油部、煤炭部、纺织部、冶金部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委机构。铁道部却得以先后五次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全身而退,就像一个“独立王国”一样,成为市场经济改革潮流下的最后堡垒。据说,前些年每次出席铁路系统总结会时,到会的相关领导一般会以“对铁路,我是外行”开头。

1998年至2003年担任铁道部部长的傅志寰在任时,曾实行“放权运动”,即除调度权之外将其他权力从铁道部下放到地方路局,交由地方政府经营管理。当时讨论的政企分开改革方案有两个方向,一是按地域条块切割,撤销18个铁路局,成立五大集团,保留铁道部负责行业监管和法规政策的制定;二是撤销铁道部,成立国家铁路集团,铁路局转制为其下属公司。

但2003年3月刘志军上任后,又重新开始收权,并大举推进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的建设。主政铁道部的8年间,人称“刘跃进”的刘志军一共修建了1.8万公里铁路,耗费资金超过此前15年的总和,据说实现了他“控制世界上一半铁路投资”的预言。

但同时,“高铁大跃进”也留下了2.66万亿元巨额债务和高达61.81%的资产负债率(2012年三季度数据)。“高铁大跃进”的另一个客观结果,是性格强势、政绩显赫的刘志军成为铁路政企分开的最大阻碍因素之一。2008年有关方面曾有过将铁道部并入大交通运输部的改革意向,但无疾而终。

铁路的自然垄断特性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特殊的战略地位,也使它具备了与决策层谈判的筹码。

自然垄断特性表现在其全国一张网在管理运营上的规模效应,分拆则可能会引起管理上的混乱。其次,铁路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国防安全。据前铁路系统人士曜燎烛介绍,铁路货运承担着我国85%的木材、85%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钢铁的运输任务,客运则每年发送旅客十多亿人次,2012年更达到近19亿人次。但另一方面,火车票涨一分钱都必须向发改委报审。在一些铁道部人士看来,正是为了要承担这些责任,火车票长年低价,造成铁道部的经营困境,而这困境又成为了其市场化改制的瓶颈因素。

不过,这一逻辑也有争议。铁道部门通过减少普通列车,升级为票价更高的高铁等方式也可变相提高票价,铁道部门的经营困境究竟是因为票价太低,还是内部效率太低,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尽管原因未有定论,但一个不争的结果是:有别于其他诸多部委,铁道部二十多年来一直维持了以高度集中、指令性和半军事化为特点的计划经济运营管理体制。铁道部每年年初与各铁路局签订计划,并根据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同时,铁道部还力图严格控制铁路系统的所有财务关系,控制着几乎所有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权。方案水落石出

但大势不可违,“最后的堡垒”退出历史舞台只是个时间问题。计划经济的低效、价格信号失灵、穷困、服务意识差、腐败等种种积弊,在铁路系统内像“活化石”一样为各方人士包括铁道部内部所诟病。已故铁路问题专家、原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文力教授曾用“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来评价这个计划体制遗留下的庞然大物,“它政企不分,外资民营都不敢进来,使得铁路建设投资严重不足。铁道部利用了自身的信息优势向决策层夸大铁路改革可能引发的后果”。

2011年2月,刘志军因涉嫌严重违纪被免去铁道部部长职务后,铁道部改革已是箭在弦上,各种改革方案也在四处流传。

2013年两会正式的改革方案宣布之前,铁道部内部已进行大范围的人事调整。包括上海铁路局、铁道部运输局在内的诸多铁路核心部门领导换人,涉及十几个厅局级岗位。西安、兰州、呼和浩特等数个铁路局一把手也换了人。

此外,在公布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中,并未出现现任铁道部副部级以上干部。当时坊间已据此推测,铁道部即将撤销。

一位长期跟踪国企改革的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我国政企分开改革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分离原有部门的行政职能成立国家局,企业职能部分则成立单一的集团或公司,最后国家局也撤销并入其他部委。比如对原先的石油部、石化部和邮政总局的改革。这种方案一般用于“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

二是原有部门的行政职能交由其他部委,企业职能部分被分成若干家集团或者公司。如邮电部的电信部分和电力部的改革。这种改革一般用于自然垄断性行业。

三是一些行业主管部委对企业的管理权已经下放给了地方,则行业主管部委一般直接成立国家局,而后将企业管理权交给国资委。如煤炭部、纺织部、机械部、化工部等。

由是观之,对既关系国计民生又有自然垄断特性的铁路,国务院最终选择了第一种改革方案。债务谁来埋单

铁道部改革中,舆论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是铁道部留下的巨额债务由谁埋单。刘志军在任期间,铁道部大举进行铁路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据铁道部数据,2006年至2011年,其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2076亿元、2520亿元、4144亿元、7013亿元、8341亿元和5863亿元。2009年-2011年,铁道部负债年复合增长36.05%,也由此积累了天量债务。截至2012年9月,铁道部总资产为4.3万亿,负债2.66万亿,亏损85.4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1.81%,其中长期负债占77.74%。

铁道部的债务主要由债券融资和银行贷款构成,其中债券主要是铁道部发行的铁路债券、中期票据等隐准性国债,债权银行则涉及国有及地方多家银行。铁道部撤销之后,以其为主体的债务按理应转移给新成立的铁路总公司,但这些债务最终由谁埋单,还未明朗。可以肯定的是,自负盈亏的铁路总公司自身不可能负担起如此庞大的债务。为给未来企业化经营的铁路总公司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经营环境,政府也必然会为其承担部分债务。

铁道部末任部长盛光祖2013年3月8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铁路建设的债务,要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来区分,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债券要通过国家财政及其他手段来处理,经营性债务也要通过多个方式(偿还),比如财政方面的贴息、既有资产变现还贷,还有提高铁路部门经营效益。”

但究竟如何划分由财政埋单的“公益性”债务和由中铁公司承担的“经营性”债务,目前尚不明朗。2013年3月11日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记者招待会上,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峰对此问题的说法是,“债务问题是下一步组建(中铁总)公司之后的事,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如何解决”。

按照以往国有资产改制的惯例,此类债务的处置方式一般为两种,一是中央财政兜底,通过国务院发文实施行政剥离,最终由国家财政分担;另一种是将债务划到新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债务关系中的抵押资产或股权也一并划入资产管理公司。

但铁道部的特殊情况在于,其债务规模过于庞大,国家财政在多大比例上替其“兜账”,是个问题。曜燎烛认为,结合现实和各方面信息,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案是:国家承担当前铁道部的部分甚至大部分债务,其余债务由未来企业化经营的铁路总公司承担;同时,根据剩余债务的情况,铁路运输价格做适度调整,客运部分在必要时政府还可以类似公交补贴的方式介入。

另一个办法是,实行铁路投融资改革,吸纳社会资本进入铁路系统,通过资产组合化解债务危机。但前提是铁路总公司在铁路调度和收益分配等权益方面,对愿意进场的民营资本做适当的让渡,否则社会资金仍将持观望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种路径——财政支持、运价调整和投融资改革,在国务院的方案中都得以体现:国家继续支持铁路建设发展,加快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运价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公益性线路和运输补贴机制。

铁路市场化的故事如何延续,依然还有待观察。

第四篇: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作者:杨帆 刘茉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本文根据近年全国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结合现阶段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就如何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安全生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形势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60%以上的工作量均由建筑业承担,建筑业产值逐年以较大幅度提升。但是建设工程取得较大进步的同时,其安全事故也频繁发生,对个人以及企业、社会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据统计,仅2012年1-11月,全国建筑业发生安全事故272起,死亡384人。虽然国家十分重视建筑安全生产,颁布实施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了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加大对建筑安全的监管力度,但是,我国每年建筑安全事故率和死亡人数仍然居高不下,所以十分有必要对其中的原因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建设工程各方的主体安全责任不落实

2013年6月1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建筑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强调“要紧紧抓住企业主体责任不放,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我国 《建筑法》在第五章 “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第16条,也规定建筑施工安全责任几乎由建筑施工企业完全承担,但是,这些规定基本没有涉及建筑生产中的重要主体———业主和监理单位。事实上,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与并非仅仅由于施工单位管理疏漏造成,而是与项目策划和设计阶段的准备不足、图纸设计质量差、施工过程中抢进度赶工期、恶意拖欠施工企业资金等原因有很大关系。

2.2 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问题突出

建筑业内层层转包是目前进行施工项目建设的“潜规则”。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很多施工承包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将工程转包、违法分包,致使最终在施工现场进行施工的单位无论在资质上还是生产设备上或者生产技能方面远不能达到安全施工的要求。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在施工过程中不按国家规定强制执行的施工材料标准进行施工,甚至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若加上监理单位没有履行监理职责,发现问题不及时纠正,这也是施工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

2.3 违章作业现象严重

建筑工程规模大、施工周期长、投资高、建设风险也高。在现场施工中,某些施工单位无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违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违法施工,违章作业,忽视对建筑材料的进场、数量的规划、材料的放置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另外,建筑水泥搅拌设备与焊接设备的使用、管理以及水电等方面工作的混乱往往构成重大安全事故隐患。

2.4 政府部门安全监管主体责任不到位,一些建设工程游离于主管部门监管范围之外建设工程的发展较快,部分地方的建设部门在进行监管时,工作落实不到位,对于国家规定的、有关施工的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法规传达不到位,没有进行具体的落实。检查工作仅仅是停留于检查上,并且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政府对建设施工方的引导工作欠缺,相关的法律条款没有进一步完善;监督机构、部门没有充分发挥监管、处罚等力度,使得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与监管力度大大降低。

2.5 从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作业技能

在我国,建筑业的从业人员整体职业素质较低,这一直是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各种建筑施工人员绝大多数是农民工,他们的安全意识淡薄,较少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和培训,缺乏安全操作知识,在施工中经常因贪图方便和快捷等而违反操作规程。尤其近些年来,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大量开发,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现场建筑施工的难度越来越大,施工机具也越来越复杂,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也显得愈为严峻。3 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建议

3.1 明确、落实法律责任

要降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落实建筑活动各方的安全责任,建议由业主和监理单位承担部分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责任,使得安全施工活动时刻处在监管之下。这样,不仅弥补了政府安检部门力量不足、检查不细的缺陷,而且调动了各方重视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3.2 对建设工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管理

通过对建设工程从决策阶段、规划设计、施工建造直到运营维修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对各个阶段的资金使用、检查维护、安全评估与安全问题预防等环节建立强制性标准和执行规范,各个环节严格把关,配合质量检测、安全许可、现场检查、技术指导等方式,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3.3 严厉处置有安全隐患的施工单位,加大事故通报及查处力度

我国政府对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建筑安全的法律法规。全国绝大多数省地级城市也成立了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初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但是,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仍有较大缺陷,突出表现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安全检查监督工作的方式、应承担的安全责任不明确;建筑施工企业目前普遍存在工伤事故瞒报、漏报甚至不报的情况。所以,一定要依法严肃处理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该降级的降级,该撤职的撤职,情节严重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与此同时,还应突出规范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涉及安全的项目审批,审批后的督查,安全生产监督和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落实安全生产行政责任;对于企业,政府要重点督促企业落实主要负责人、项目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度,尤其是要落实工程项目部经理和主管安全生产的项目经理的责任制。

3.4 提高建筑施工者的综合素质

要进一步强化建筑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重视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操作与技能、救护与自我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要求施工者掌握有关建筑新材料、新工艺以及设备的相关操作,掌握施工的安全、管理等操作技术。确保进入施工场地的施工单位具备专业的技能和健全的安全管理办法,确保参加施工作业的从业人员熟练掌握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技能,切实提高企业和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结束语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通过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完全可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预防事故发生,最大程度消除或减轻对人身安全的伤害,也可以降低事故造成的各种损失。总之,参与建设工程的各方应该充分体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加大执法的监管力度,将安全管理的办法落到实处,减少工程出现安全事故。然而,建筑施工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整体工程,需从业者在具体施工过程以人为本,不断探索,不断改进,采取有效的对策,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和减少事故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何泉浪,陈勇,黄劲淼.市政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4).[2]田元福,李慧民,李潘武.中美建筑安全管理比较研究[J].建筑经济,2003(2):49-51.[3]钱伟.谈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6).[4]涂向阳.引发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及预防措施[J].陕西建筑,2011(3).

第五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策略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策略分析

【摘要】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给施工企业和建设项目的业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和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所以,建筑企业建立实施现代化安全管理制度就成为实现安全生产和提高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管理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设备的运行安全,产品使用的安全,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需要。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安全管理系统是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大协调系统。而我国建筑企业实行的传统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种种弊端,己经不适应现代建设工程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筑企业建立实施现代化安全管理制度就成为实现安全生产和提高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措施。

1、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字,目前建筑企业达4.5万个,建筑业从业人员3050万人(其中80%以上为农民工),占全国工业企业总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5.06%,占全世界建筑业从业人数的四分之一。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2004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444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6%.近几年来,建筑业总产值平均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从建筑业所有制结构来看,现有国有建筑企业9458家,占整个建筑企业5%,从业人数765万人,占建筑业人数的25%;城镇集体企业26.818家,占整个建筑企业的60%,从业人数1003万人,占建筑业从业人数的33%;乡镇建筑企业和个体建设者的从业人数占整个建筑业人数的42%。如此的产业规模、发展速度、结构布局和施工层次以及庞大的施工现场和施工队伍,给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建设。建筑安全与健康水平在管理上、技术上进一步提高,可使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建筑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得到更好的保护,使建筑业避免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经济损失,使成千上万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少遭受一些伤害和痛苦。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世界各国,特别是英、美、日等国在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积累了大量经验,建筑业的伤亡率持续下降。我国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建筑业的因工死亡率也在不断下降。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场安全事故的肇事者和受害者。针对项目班组长和项目经理的安全教育和培圳时间同样不足,导致他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不重视安全工作或者不懂得如何将安全管理工作与项目的其它各项管理工作相结合,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针对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主要是由项目部依照规章制度执行,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因此,很多项目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减少安全培训的时间和强度,导致很多的施工人员从进入现场开始就成为“危险源。这些都是今后安全管理工作中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2.1 安全管理保证体系被削弱

一些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原来的机构人员被重新调整,出现了撤销或兼并安全管理机构,甚至出现了取消专职安全员的现象,从而削弱了安全管理及监督检查的力度,导致安全滑坡,造成事故。

2.2 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恶性膨胀

随着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企业支配国家财产、追求自己独立经济利益的意识不断增强,考虑得较多的是生产、经营、效益、利益、利润等硬性指标,而对安全效益的隐形性不甚了解,致使不能正确对待“企业效益、”安全生产“二者关系,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贯彻不力,忽视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造成管理不严,责任不到位,承包者钻政府宏观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的空子,短期行为严重,单纯追求近期利润,舍不得在安全上投资,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恶性膨胀。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提出的建筑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的对策加以解决。

3.1 必须依法管理安全生产

实施依法管理安全生产,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依法查处责任事故,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证。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清理不适用的法规,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日常的监察,减少效果不大的大检查。

3.2 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部门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

3.3 必须理顺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统一、高效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体制保证,全国应建立一支统一的能独立行使监察职能的安全生产监督队伍,保证政令畅通,利于协调;应将监督一个对象、多个部门负责的职能集中到一个部门,保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统一、高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必须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建立现代化的安全管理制度。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茌事故预防的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3.4 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

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是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对一个单位安全基础的现状和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并对各方面危险因素的多少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明确反事故斗争的重点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实现超前控制,减少和消灭事故。

3.5 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从基地、教材、教师队伍三项建设入手,加强企业宣教培训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全员安全培训工作。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依法接受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要把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主题内容之一,纳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布局。4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作为主要产业之一的建筑业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建筑业落后的安全管理必然会影响整个建筑业的形象和竞争能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如何进行才是最合理、最可靠的、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参考文献:

[1]孙建东,周国菊.乡镇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刻不容缓[J].建筑安全,1997.(10)

[2]方群.新形势下施工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措施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07)

[3]张文渊.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措施评价模式[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03)

下载生产管理改革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产管理改革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导致生产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生产准备工作不足,留下生产系统先天缺陷生产准备工作,是生产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生产准备工作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是否能顺利建设,投产后能否实现预期效益。但是,在项目......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1、 产供销衔接——评估产供销衔接状况,制定减少和消除产供销衔接不畅的机制和措施,保证产品交货期,提高企业整体生产经营效益。2、生产计划与控制——评估生产系统投......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Production Management)一种很有意义的争论就是“管理究竟是技术还是艺术”?我认为管理首先是技术,然后才是艺术,说管理是技术。是因为管理有具体方法和技巧。在不同的......

    生产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试题A卷 一 名词解释(15分) 1.订单赢得要素 2.服务性运营 3.学习效应 4.批量 5.工作设计二 判断题(20分) 1 准时生产方式是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

    浅谈生产管理

    浅谈生产管理 管理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管理人和事”等意。关于管理的定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法约乐认为“管理是一种程序,通过计划、组......

    生产管理

    11.敏捷制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敏捷制造是以虚拟公司的组织形式出现的,它通过企业间优势互补的动态联盟参与竞争。在联盟内通过产品制造、信息处理和现代通信技术的集成,实现......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的含义及内容 生产是一切利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过程,输入由输出决定,即生产何种产品和提供何种服务决定了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投入;输入转化为输出是通过人的劳......

    生产管理(最终定稿)

    单选题 1.并行设计的特点不包括: A 产品设计过程和工艺设计过程不是顺序进行,而是并行展开同时进行 B 产品设计的各阶段是一个递阶、渐进的连续过程C 产品设计和产品生产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