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历史教学法简答题
中学历史教学法简答题
1、根据历史学习心理与历史学习效率的关系,谈谈应该如何提高
学习效率? P233-2412、如何创造良好的历史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P259-
2643、历史学习评价的基本问题P273-2754、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养成P341-3485、历史教育研究论文的写作P375-378
上面5道简答题是书上后面四章的,后面四章考的内容除了以上的内容之外,还会出名词解释或者选择题等。前面六章的内容要看得详细点,第六章的第五节不考。
第二篇: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角色扮演模式 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教学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各自的表演和体验,从而产生移情、明理的效果。并在些基础上研究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在情感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效地掌握知识,并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了一个组成部分。
情境复现模式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有较地获得历史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形象丰富的内容,如艺术品的欣赏、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波澜壮阔的政治改革和气势辉煌的建设。
导读自学模式 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讲授新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多用于对线索明朗、条理清晰的教材进行解剖。导读自学模式力图使学生手和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以亲身实践的体会来验证历史知识。
问题研讨模式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研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人际组织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增强参与意识的历史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深入社会所进行专题采访、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它是历史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拓展性的教学组织活动。
知识竞赛教学组织模式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运用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历史知识,通过知识竞赛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模式,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竞争性的教学组织模式。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客观存在的客观反映。中学历史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呈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
历史事实 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具有客观性和明确性,而学生所学的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加工后的产品,是鉴别考证后的历史现象,是经过选择和解释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建立在时间、地点、人物基本要素之上,属于具体历史知识,是历史学科的基础。
归纳能力 指从个别事实走向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一则能使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二则能帮助学生揭示前后 史实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知识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内容优化 一是删除枝节内容,保留主干部分,突出学科的基础知识、核心知识、骨干知识。二是合理调整原有知识的组织形式,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层次化。优化教学内容的本质就是提高学习内容的质量。
教学内容过程化 就是教师将教科书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时,必须对教科书内容进行过程化的加工,即进一步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深入了解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深刻认识知识本质、顺序与联系,同时运用相应的策略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讲授法 是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以语言(口头语言和黑板语汇)为主要媒介,以“传送─接收”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式的总和。讲授法主要有四种方式:讲述、讲解、讲读、讲演。优点是学生接收到的教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较强,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其缺点是单向的“传送─接收”模式,不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探究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独立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有关问题探索发现,就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质疑、讨论、归纳、交流、验证—小结或练习。
谈话法 是以学习历史新知识、巩固历史旧知识或检验已有知识为主要目的,以问答对话的双向交流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式的总和。谈话法包括:激发学生探索新知欲望的启发式谈话; 用已有历史知识去解决未知的导引式谈话;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已有知识的巩固性谈话;归纳概括所学历史知识内容的总结式谈话。
参观法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以获得感性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为目的,以现场(实地、实境、实例)观察、访问为主要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参观法一般分为三类: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预备性参观,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并行性参观,以及学习新知识后的总结性参观。
欣赏法 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教学形式和内容的领略和品味,从中体验到真善的价值,享受到美的愉悦的一种教学方法。欣赏法包括:自然美欣赏;艺术美欣赏;社会美欣赏;科学美欣赏;心灵美欣赏等。
检查、评价法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进度、教学难度、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检测评定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及时反馈教学效,以便教师调整进度、控制难度,提高教学效果,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检查、评价法有三种类型:课前的摸底式检查评估;课中的诊断式检查评估;课后的总结式检查评估。备课 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
教学反思 指教学活动后的反思,即教师在上完一节历史课后,对该节历史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教学后的心得体会进行记录,对教学设计及实施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以利于日后教学的借鉴,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这也是终身备课的需要。
说课 就是让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教育理论,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进行创造性设计和阐述的一种教研形式。
评课 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板书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其作用在于长时间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利于学生记忆,具有与实物不同的直观作用,有示范和审美作用。
图画式板书 是根据教学内容显现出的特征,采用图中夹文或文中夹图的办法形象地勾画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板书。这种板书生动、形象、直观,事物的内在关系显现得淋漓尽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上课 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固定的课表,在规定时间内对一个班级的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的过程,是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过渡 即上课中的课堂过渡,指教师巧妙地将所学内容的章与章、节与节、章与节、专题与专题之间、子目与子目之间、此问题与彼问题转换衔接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技能。过渡旨在体现教师上课的内在逻辑,促进学生思维连贯地学习新授课内容。
教态 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体态、动作和表情等,是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言。教师正确、恰当的体态语言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控课堂教学;有利 于丰富教学信息,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结束技能 是指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行为的技能。
巩固练习法 是以学生的练习方式巩固新学知识的一种结课方式。在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这对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及时巩固新知识有直接的作用。
教学语言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是教师职业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包括教与学的语言讲解、讲述、解释、讨论、回答、复述、纠错、肢体语言和神态语言。
教师形象 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可分为外表形象与内在形象两部分。即在职业行为中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总和或者别人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风格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征。它是教师教学特色,职业信念、教学观念、知识素养、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等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体现。教学风格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风格往往是内在形象的表现。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新课程提倡的课程资源是广义的课程概念,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新课程认为:课程资源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
校本课程 指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其内容一方面包括当地特有文化、科学、社会等现象,另一方面也包括针对本校实际情况辅助国家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它与国家课程一起,构成了学校课程开发的完整体系。
乡土教材 指为地区课程和校本课程编写的教科书,对历史学科来说,就是地方史教科书。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整体历史课程的同时对家乡有更深入了解;以弘扬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当地整体的人文素质水平。
社区人力资源 指社区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以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群众组织。它以个体的人或具有某种共同目标的群体活动为载体,直接作用于社区某项具体事务,对教育教学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教学 是指利用计算机等技术,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到基础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
1、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历史教学方法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1)教学目标取向全面性、协调性发展(2)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3)研究重心由教法转向学法
(4)注重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
2、按照历史教学的新理念,如何转变教学评价?
(1)评价功能:历史教学评价不再是检查、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发展。(2)学生:不仅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3)评价主体:历史教学评价中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评价方法: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方法多样化。
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1)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
(2)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3)引导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4)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5)引导学生突破历史思维定势
4、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
(1)创设课堂情境(2)用形象诱发情感(3)用声调来渲染
(4)用体态语言强化情感
5、简述优化教学内容的具体目标。
(1)主题化:每节课都应该有教学主题,通过主题将知识进行串联。
(2)集约化:把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成为学生识记、理解、运用的重点。
(3)结构化:抓住历史基本主题,按照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历史知识进行优化组合,使之序列化、系统化、整体化。
(4)层次化: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分层次的,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中把历史进行层次化,识记,理解、运用就是历史知识的层次化。
(5)理性化:尽可能把历史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提炼观点。(6)方法化:体现一般的思维方法和体现历史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
6、如何进行历史教学内容的布局调整?
(1)认真研究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2)联系实际,适当调整教科书顺序。(3)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4)变化多样,给学生全新的认识。(5)对教科书进行深化、扩展。
7、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式教学法:诱导学习动机--感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反馈。(2)自学式教学法:说明学习目的任务--学生自学、讨论、做练习、教师巡回辅导--教师小结释疑、组织学生小结、交流或师生共同小结。
(3)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质疑、讨论、归纳、交流、验证--小结或练习。
(4)历史比较教学法:在中外历史比较中组织教学。要求:识记知识、领会教材内涵是前提;专题整理中外知识,培养技能拓宽认识是手段;综合运用、培养智能是目标。历史比较有宏观、微观、横向、纵向、逆向五种比较分析法。
(5)练习式教学法: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技能技巧的方法,是从历史上的教学实践中继承下来的,以训练行为技能为教学目标。基本操作程序:教师阐明技能并作示范--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反复练习巩固技能--课堂小结。
(6)尝试教学法:围绕解决某些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运用课程资源,开展互助学习,最终解决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智力。其基本操作程序是:出示尝试题--学生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7)历史图示法:就是用简短的信号、纲目、要点,按历史发展的规律组成板书,进行教学。它以直观、明确、概括的形式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出来,以反映历史发展的线索,使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整体及内在联系。
(8)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景,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学生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9)历史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定向的决定作用,是激励学生参与、调控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0)多媒体教学法:是以各种现代媒体(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黑板、挂图、实验、模型)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8、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
我国教学论育专家的定义为: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总得说来,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1)目的性原则
(2)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
(3)直观性与发展历史思维结合的原则(4)高要求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5)情感性原则
(6)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7)教学向自学过渡的原则
9、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备课有哪些新的含义?
(1)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
(2)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3)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4)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5)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10、简述备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2)内容选择要合理
(3)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4)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
(5)学法制定要恰当,切合学生实际
(6)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7)问题设计要精当(8)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9)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10)练习设计要精当
11、简述说课的要求。
(1)说教材:教材的分析与处理(2)说学生:分析教学对象
(3)说教法、学法--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4)说教学程序--分析教学过程设计(5)说效果--进行课后的教学反思
12、试述导入新课的功能和要求。
A 功能
(1)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2)承前启后,起过渡作用
(3)启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探究
B 要求
(1)导入的问题要准确(2)简洁明快,切入主题(3)不单纯追求兴趣性(4)不牵强附会(5)生动感人不呆板
13、有效提问的技巧有哪些?
(1)考虑学生知识基础,把握好所提问题的难度水平(2)类型多样,提出适合不同认知水平的各种类型问题(3)设置坡度,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问(4)耐心细致,控制等待时间,留给学生思考余地(5)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回答予以恰当的评价
14、简述历史教学中结束技能的作用。
(1)巩固强化作用(2)过渡衔接作用
(3)加强认识、深化主题作用(4)挖掘潜力、培养能力作用(5)内外沟通、立疑开拓作用
15、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波峰——波谷——波峰——波谷的起伏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状态的起伏发展规律,每一堂课应重视以下几个时段的设计。(1)起始时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时区。
(2)兴奋时区: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境界。(3)调试时区: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调适,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波谷区。(4)回归时区: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再次把教学推向新的高潮。
(5)终极时区:是课堂教学中的总结回应时区,教师应当加大信息量,加快语速,强化情绪,总结新课。
16、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试述中学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
(1)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知识。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文化修养以及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2)要有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要求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身作则,为人民教育事业献身精神。同时要为人师表,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不偏心,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一视同仁。
(3)教育能力素质。教师除了具备现代人的基本能力,还必须具备完成教学任务的特殊能力,如教学语言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等。
(4)自我进步意识和开发意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7、简述教后记的基本内容。
教后记其实就是教师在教完课后,对教学预案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将经验、教训等记录下来,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和提炼教育科研课题的资料。它是对已完成教案的完善和补充,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升华,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必须重视并及时写好教后记。
教后记的主要内容:
(1)记成功做法: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
(2)记失败之处:就是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演示失败、指导不力、知识性的错误,教案与实际教学脱节,以及当堂没有处理好的学生的问题等。
(3)记教学机智:就是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
(4)记学生问题: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并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
(5)记学生见解:即把学生独到的见解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6)记学习心得:即把教参、资料、相关书籍以及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写入教后记。
18、构成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
(1)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来的,理论基础是教学模式的指导核心,是教学模式的灵魂。
(2)功能目标:即要完成的主题所规定的任务。是教学模式所要达成的教学效果,是人们在某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对学习者产生效果的一种预先估计。
(3)活动程序:即完成目标的步骤和过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总是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程序来进行的,活动程序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是僵化不变的。
(4)实现手段:指教学模式发挥效力、达到目的所需要各方面条件。
19、获得历史知识的媒介。
(1)历史事实的和钟声、像实录,如纪录片、录像、录音、摄影、照片等。(2)历史遗迹、遗物、出土材料以及保留着历史遗风的民族、民俗石料。(3)概括化的映象、如给绘画、图表等;(4)当事人的回忆、传说、口牌、故事;
(5)再传的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的和种记录、如史书、著作、教材等。
三、论述题
1、请结合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论述历史教学的新理念。
从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历史教学新理念包括历史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改变过去那种知识传授、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的观念。
(2)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与方法,新课程强调的教学中师生互相交往与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3)教学手段: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就是提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A 评价功能:历史教学评价不再是检查、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发展。B 评价主体:历史教学评价中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C 评价方法: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方法多样化。
2、什么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请分别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A 重点:
(1)依据新课程教学目标,从历史教学内容的学科体系看,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为教学重点。
(2)从教与学的活动看,培养能力,掌握方法也是教学重点。
(3)从情感教育来看,培养学生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是教学重点。(4)
B 如何突出重点:
(1)灵活调动教学内容
(2)围绕教学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3)在教学时间上给予保证。
C 教学难点:就是头绪较多,比较艰深,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大致分为五种类型。
(1)非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学任务(2)中学生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
(3)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4)超越现阶段学生知识水平的内容(5)为了阐明重点而必须增补的历史知识
D 如何突破难点
(1)将头绪比较多的内容通过多媒休进行简化(2)用具体事例讲述一些艰深的问题。(3)补充材料,化解难点。
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请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和以陶冶为主的方法。教学手段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种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另一种是运用教学工具为载体的。要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应该做到:
(1)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可以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教学,可以用语言为媒体,用多媒体为辅助,进行历史教学。(2)要正确应用各种教学手段。
A 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板书与电子课件相结合,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
B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从而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讲述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时,可以改变传统的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而以《清明上河图》 为主。先让学生通过找资料,适当了解此图的基本情况,如背景、主要内容等,然后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展示静态、动态的《清明上河图》,以及补充相关的影视、文字资料,从而开展探究式教学,通过讲解这幅图去看待北宋的社会生活。
4、试论述备课环节中备学生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意义。A 基本原则: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备学生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必须坚持几个基本原则:(1)主体性原则:教师通过备学生,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作用。
(2)差异性原则。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
(3)发展性原则: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主体的能动性。
B 主要内容:在备课活动中,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备学生的知识基础,备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备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等内容展开的。(1)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2)了解学生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状况(3)备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4)备学生的能力(5)备学生的情感因素(6)备学生的身心特征
C 意义:
(1)教育目的之一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2)教学设计的要害在于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
(3)学生学会知识和全面发展是课程教学实施的最终目的。
(4)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情意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5、听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试论述如何提高听课水平?
听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原方法和手段。对于提高听课水平,则需要听课老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学会思考。主要包括:发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闪光的地方,思考老师的教学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和不足并如何修正,想教师出现的问题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在与教师的教学比较之下发现自己的优缺点。(2)把自己当成研究者。
A 看符合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B 看教材把握的水平与程度如何
C 看教师是不是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学会欣赏他人。A 欣赏他人如何处理教材 B 欣赏他人教育教学技巧 C 欣赏他人如何唤醒学生(4)带着问题听课。
听课者课前要熟悉所听课的教学内容,盘点自己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困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让自己带着思考、学习、探究的态度去听课。(5)学会选择听课。
A 听同头教师的课,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借鉴但不能照搬。
B 学会听不同学科的课,可以教会人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维,管理课堂。
6、试论述历史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1)目标明确: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教学的整体效应,摒除想怎么问就怎么问,想问在哪就问在哪的做法。如在讲述《唐的社会经济》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二牛抬杠的直辕犁”、“曲辕犁”两幅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提问:①二者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②分析比较两种犁的作用,说明当时的耕作水平发生了什么变化?(2)激发兴趣:一方面,发挥历史知识丰富的特点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加 强现实与历史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如在讲述《开创外交新局面》这一课时,可以提问:为何一个小小的乒乓球拉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序幕,那么是什么背景促使这种情况产生?(3)选准时机,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非常关键,在历史教学中,选准提问的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看似无疑处设置疑问,于枯燥乏味处设置疑问,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置疑问,在教材的前后衔接处设置疑问。如在学习《美国的建立与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一课时,在解决完基本问题后,可以设问: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为什么到18世纪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
(4)培养能力,根据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分别设置各种问题。如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如何评价曾国藩?
7、请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论述如何开发历史教学资源。
A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历史教科书
(1)挖掘教科书中各种隐含的历史课程资源 在认真钻研教科书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教科书中各种隐含的历史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善于将自己的经验及其当前学科研究最前沿的知识,自己身边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融入到教学中,不断丰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索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发展创新精神。(2)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科书,让他们在阅读教科书的过程中,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了解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分析、概括、综合,培养各种历史学科能力。
8、当代外国几种教学模式探索。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创立的,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先向学生展现引导性的材料。
(1)理论基础:奥苏伯尔认为,要进行新知识有意义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这就是要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
(2)功能目标:它的功能目标在于:通过直接向学生提供作为组织者的概念原理,提高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和可辨别程度,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材内容。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创立者是美国当代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只要恰当注意教学中的主要变量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水平。(1)理论基础:
A 新的学生观:只要给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条件,学生的学习都能达到教师所教的知识。B 情感影响学习效果的观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就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
C 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和教学评价理论。
(3)功能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学生形成对学习任务的良好的认知准备状态,并改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提高,最终达到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4)活动程序:掌握学习模式的步骤一般可分为:诊断评价--集体教学--单元形成性评价--已经掌握者进行巩固性学习或者帮助末掌握者,末掌握者接受矫正--再次测验予以认可--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5)实现条件:
A 师生对学习都要有信心。教师要相信学生,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B 要确定好的教学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各种教学手段等。
C 教师要制定好掌握学习的计划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反馈等。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建的这种模式。他的的理论基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对人基本信任,相信有的潜能,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的作用,而教师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种促进作用。
(1)功能目标:强调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把教学作为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一种工具,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更大程度上的个人的统合的现实的自我坚定.(2)活动程序:
A 创设良好的情境,建立和谐的融合的教学气氛。
B 学生在教师的支持下对问题做出计划的决策,教师提供可供学生选择和利用的资源。C 学生汇报自己的行动计划,并在教师的支持下修改和完善计划。(3)实现条件: A 创设良好的情境.B 教师要接近学生,实现移情,真诚对待学生,重视与学生的情感。C 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第三篇:中学历史教学法
1、中学历史教学法:一门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即运用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历史教学特点、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智能和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一门科学。它与教育学、心理学不同,也与历史科学有区别。它是综合教育科学和历史科学的一门学科。从内容上说,属于历史科学,从形式上说属于教育科学。
2、道德课堂:是以教师和学生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升为价值取向的、以道德的艺术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课堂。它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既是有序的,又是自由的;既是诚信智慧的,又是高效的;师生关系既是民主的又是平等的。道德课堂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新追求,是我们努力追寻的课堂理想、教育理想。
3、历史的时间概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所发生的时间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的社会内容和实质。它包括年代的时间概念和逻辑的时间概念两部分。前者是指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具体的时间,后者是指历史事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及其实质。
4、历史的空间概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所发生、存在的特定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及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变迁等,均属历史的空间概念。
5、历史地图概念:是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空间位置和地理环境的主要工具,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图,是显示有史以来一切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的地图。它可以再现历史发展中一定的空间变迁现象。
6、历史课教学语言:历史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向特定的教学对象所使用的专业化语言,它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历史教学语言的优劣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7、历史教案:又叫历史课教学计划。它以历史老师和备课工作为基础,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设计和主要依据。历史教案可分为详安和简案,主要包括教材题目、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教学用具、板书(课件)设计、教学过程、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等内容。
8、历史教材的组织:组织教材就是教师备课时,在钻研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教材之后,按照历史学科的特点,根据历史发展的线索,系统、条理、有逻辑层次地归纳概括历史教材的内容,以教学提纲的形式编写出教案的纲目来,使教材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概括化。简单地说,组织教材,就是编写教学讲授提纲。
9、历史教材的处理:对历史教材所揭示的全部历史基本知识的梳理,把教科书上的内容,真正弄懂吃透。掌握一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中心思想,抓住教材内在的主要联系。钻研“背景”材料,更深刻地理解教材的文字。
10、历史课的重点是指教材中最主要的基本历史知识和思想教育内容,或者是在完成这些教学任务时必须重点讲授的部分。把这部分内容讲清讲深讲透,将有助于学生对整节教材的理解,保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1、历史课的难点:是指教材中难于理解、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而有待教师启发、解惑的那部分知识。一般来说,太凡历史上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以及民族间的战争和疆域的变迁等复杂史实,往往是学生知识上的难点所在。
12、课堂类型: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等来决定本课采用什么样的类型进行历史教学,是单一课还是综合课。类型不同,教案的编写形式、内容与方法也不同。
13、说课:指讲课教师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堂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即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其内容涉及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其对以上诸项所作的分析。“说课”是一种课前行为,属于课前准备的一部分,14、课程标准:对各类各科课程进行具体设计的课程文件。它以课程计划为依据,主要阐述或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在各年级的安排、课时分配、学习内容的要点和基本的学习要求、教学建议(教学原则与方法或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教材编写与选用、教学设备与设施、学业评价,是教材编写、学校教学、教学评价的依据。
15、历史教育测量:指的是根据历史教育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历史教育现象的量的规定性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1、中学历史教学法目的、对象。
(1)寻求历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最完美的结合点,使之成为一种完善的科学方法论,来指导中学的历史教学。(2)加强对中学生的历史知识教育。(3)完成中学历史课教学的任务和要求。
研究的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这个过程中的诸种矛盾和内在的本质联系即规律。
2、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地位
(1)认为它是属于历史科学范畴,强调历史教学法是研究如何讲授历史,因而把历史教学法讲成史学方法论,而与“史学概论”混淆不清。这种看法流行于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初期。
(2)认为历史教学法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是教学论属下的一门分科教学法,它属于教育科学范畴。(3)认为历史教学法是教育科学和历史科学综合在一起的边缘科学,这是近年来对历史教学法的一种看法。
3、中学历史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这是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重要内容。(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和体系。(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具设备。(4)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和原则。
4、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2)调查法。(3)访问法。(4)实验法。(5)文献研究法(书面材料研究法)(6)比较法。(7)其它方法如:统计法、图表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个案法、实验法等。
5、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学意义
(1)明确了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性质,有利于我们对它进行钻研和探讨,有利于我们研究发展,使之臻于完善。(2)认真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
(3)是指导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为历史教学在教材的教法分析方面奠定基础使青少年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历史智慧。
6、历史学科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是什么? 目的:
(1)需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观念。以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中心来再现历史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在历史人物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人个的社会责任,教育学生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注意社会群体的长远利益;引导学生抵御物质主义的影响,为社会提供人文导向,灌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凝聚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是历史教学注重人文教育的目标之一。
(2)需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知识、情感和意志的平衡发展;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同情弱小的人文精神;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再现历史的魅力,与学生生活和现实联系起来,以取得知识、思想与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使师生对历史的阐述与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目标:
(一)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传授基本历史知识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
1、历史知识是文化知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2、历史知识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性,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
3、历史知识是学习中学其他学科的基础。
(二)发展、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1.关于发展学生的智力问题:
一说是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四种智力因素。
二说是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五种智力因素。三说认为,把中学历史课发展学生智力的内容,说成为以上“四力”、“五力”,是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的。2.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 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认识的独立性,使学生善于独立学习,并充实自己的知识。
(三)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进行革命传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7、评价一堂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1)要看是否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2)是否正确处理了主体与主流的关系
(3)是否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处理的紧密结合(4)是否运用了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5)是否发挥了自身的特长与优势(6)是否把过程性评价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8、你认为一堂优秀的历史课应该有哪些要求?
(1)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的评价指标“学生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是不是突出了这个中心,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一个最显著的评价指标。评价一节课时,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如下四级水平: ①在具有丰富问题情景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并得到发展。②部分学生能投入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参与比较主动。③把握教学关键的、注重学习的过程。
④认真听讲、关心问题的答案,程式化地完成学习任务。
(2)关于“知识的展示程度”的评价指标“知识的展示”是指由师生共同完成的,从知识的外表逐步到知识的本质内涵的一个过程。知识的展示程度越高,附着在展示过程中的教学价值就越大。对“知识的展示程度”,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如下四级水平:
①挖掘知识的本质,凸显历史教育的价值和方法。
②建构了知识的体系,解决了知识“怎么样?”的问题。
③诠释了知识的线状,解决了知识“从何而来、用于何处?”的问题。④呈现了知识的点状,解决了知识“是什么、为什么?” 的问题。
(3)关于“过程的有效程度”的评价指标,新课程倡导“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过程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我们评价一节课,首先要看“有没有过程?”,其次我们要看“有怎样的过程?”。经过你的教学过程,你让学生体验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感悟了什么?这就是过程的有效性问题。对“过程的有效程度”,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如下四级水平进行评价: ①体现学生思维特征的、动态生成的过程; ②突出教学核心的、具有丰富问题情景的过程; ③把握教学关键的、注重变式学习的过程; ④积累学科事实的、形式模仿的过程。
9、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形成学生的时间概念?形成学生时间概念有哪些方法?(1)严格地按照年代的顺序讲授历史,(2)帮助学生懂得纪年的标准和方法,(3)指导学生记忆历史年代和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按朝代顺序记忆年代;教给学生推算年代距离的方法(技巧);教给学生根据年代数字特征记忆年代;)
10、如何让学生记住历史时间(让学生记住历史时间的方法有哪些?)(1)理解记忆法:
①根据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记忆年代; ②用联想的方法记忆年代; ③用支架法进行点面联系。(2)机械记忆法:
①按朝代顺序记忆年代;②教给学生推算年代距离的方法(技巧);③教给学生根据年代数字特征记忆年代;④人为排列年代数字顺序记忆历史年代;⑤对比法(古与今,中与外);⑥划分历史阶段法; ⑦谐音法;⑧绘制(运用)历史年表;⑨重点记忆法;
11、中学历史的空间概念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1)历史事件始终在某处活动的重要古人类遗址。(2)需要给予注释的古代都城地址。
(3)随历史事件的发展而活动地点有了转移的地址。
(4)对古代某些地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名称的要给予说明。(5)历史上重大战役的地点。
(6)对某时重要地域的概念和重要性给予必要的说明。
12、形成学生历史空间概念的方法有哪些?(1)提示地点与历史发展联系的方法。(2)科学地使用历史地图。
(3)培养学生识图、填图的能力。(4)纵横联系,以求“类通”,从而了解历史地理概念的作用。
(5)讲述、描述相结合,以求生动地教授历史地理概念,便于学生记忆。
(6)采取多种形式的历史地图和不同的用图方式,以求得历史地理概念教学的最佳效果。
13、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1)根据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来衡量他的作用;(3)要看历史人物的主流;
(4)要注意动机与效果的对立、统一关系,反对把主观动机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唯一标准;(5)坚持“阶段论”和“方面论”的原则。方法:(1)“寓论于史”的方法。即在讲述中,就史实所言,把人物的褒贬寓于其中,教师不加专门评论。(2)“画龙点睛”的方法。
(3)区别不同历史人物给予不同评价。
14、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教学语言有哪些要求?(1)要生动形象。
①引用历史文献资料,可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
②典型事例加具体生动地讲述,可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③叙述与描述相结合,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④描述与比较相结合,可增强语言的鲜明性和说服力;(2)要通俗易懂。
①讲课要用教学语言,不能用书面语言。②要深入浅出。
③语言要富有启发性。(3)要准确规范。
①表达史实要准确,用词准确、读音准确。②表述史事要清楚明白。
③语言表述要合乎语法,去掉语病。(4)要讲究语言技巧。
①语音清晰明了,语调丰富多变,要有节奏感。②语音是语言的表达风格,用来表达语意的内容。
③对语音的要求:发音清晰、咬字正确、柔和鲜明、真实自然。④语调、语气、语速的密切配合。⑤语调、音量变化要适度。
⑥语气是表示教师上课时的态度和感情。
⑦语调的情感色彩,主要依靠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合理变化而表现出来。
15、如何正确掌握教材内容的补充与精简?
(1)学期前备课:学期前备课是整个历史教师备课工作的重要步骤和环节。
①全面、系统地钻研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②了解、研究任课班级学生情况。③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2)课前准备
①结合教学大纲,深入钻研课题教材。②确定课时教学目的。
③组织教材,编写历史讲授提纲。论述题案例题
试述说课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 答案要点: 主要内容:
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说课的模式通常可采用如下的提纲式: 所谓“说课”,是指讲课教师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堂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即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其内容涉及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其对以上诸项所作的分析。“说课”是一种课前行为,属于课前准备的一部分,这与课后的反思总结有所不同。
1、说教材
(1)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2、说教法
(1)教学方法(2)教学手段(3)教学媒体的运用
2、说学法
(1)学习方法(2)能力培养
4、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2)新知识的学习(3)检测训练(4)总结巩固
5、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1)程序性(2)概括性(3)指导性(4)艺术性
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说课的注意事项
教师说课方案,通俗地讲就是口头教案,主要适用于集体备课、教学比武等教研活动时。与教案相比,其基本结构是相似的,不同的是说课稿更具有理论性,不仅说出主要的教学设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具体的教学环节等,而且要说清楚为什么教“这些”,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讲课和说课的区别主要有:
(1)目的不同。讲课的目的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知识,进而培养能力,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也就是使学生会学;说课的目的则是向听课者介绍一节课的教学设想,使听者听懂。
(2)内容不同。讲课的主要内容在于教哪些知识,怎么教;说课则不仅要讲清上述内容,而且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
(3)对象不同。讲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
(4)方法不同。讲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读、讲、议、练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说课则是以教师自己的解说为主。说课的内容上要把握下列环节:
(1)说教科书。包括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分析教科书的中心思想、层次、线索等。(2)说学生的情况。包括年龄特征,心理状况、学习态度,接受能力及存在问题等。(3)说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提问技巧,终课艺术、作业设计等。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恩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
教学过程的设计分析是说课的重头戏和关键之处。说这部分内容时要说清下列环节:(1)说明整体构想。即起始一过程一收束的内容安排。要对教学过程做出动态性预测。“说课”的基本要求:
(1)说清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2)说清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要点。(3)说清本课的课时结构和目标。
(4)说清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5)教学过程的状态调节与信息的有效传递。(6)对本节教学计划的预评估。案例分析
一、老师对学生的回答采取了什么态度?老师的做法对吗?请用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加以说明。实践中的问题
1、设问过于封闭
2、难度把握不好,没有梯度。
3、以论带史,设问的思路不符合历史思维。
4、没有注意问题机会的分配。
5、对学生的回答不加引导。对学生的回答不加引导:前面提到巧答疑,事实上许多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并不正面回应或引导,而是绕过去,使学生的回答“落了空”。有时由于教师的课件和教学设计的顺序与学生的回答并不吻合,于是出现了最后“自说自话“的现象,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置课堂的生成性不顾,虽然没有知识性错误,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却大打折扣。
如果教师把自己定位于与学生一起体会生命探索与发现的历程,那么,上面这种尴尬的局面就不会出现了,学生会得到老师的赞赏,会为自己的“神奇发现”而自豪!
新课改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看来的确受到了挑战,而且在挑战中,明显是旧观念占了上峰,本来教师可以就这个女学生的回答,引出民族问题,也就是课标中要求的“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再回过头来学习行省制等内容,这样才是一个生成性课堂,而不是教学设计演示剧。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对学生进一步参与活动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在这里教师要正确分析学生回答的准确性,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和误答的原因,分析个别学生的对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理解的异同等等。在分析反应过程中教师尤要注意:
① 及时性。即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要进行及时评价,肯定学生正确的内容,指出其不足之处,并使学生迅速纠正自己的错误。
② 准确性。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反馈信息,提供正确答案,切忌评价笼统。
③ 启发性。在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时切不可操之过急,简单处理,而应指出错误之处,并逐步启发学生寻找正确答案,养成思维习惯。
④ 艺术性。即当学生对所提问题不能回答或十分窘迫时,教师应善于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二、导入《松花江上》,但为什么效果不佳呢?导入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导入缺乏严谨的科学性
课从导入起,就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从《松花江上》一曲催人泪下的歌曲、通过了解日本侵华时在无锡制造的血案,提高民族意识,引导学生感受国破家亡的苦痛,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同时能够从现实出发,明确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教师上课前先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引导大家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通过提问“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导入本课教学。导入技能的应用要点:
1、定向原则
就是教师导入的目的性要明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有助于学生明确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是什么?怎样才能掌握这个新知识?这些目的性、方向性的问题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及特点、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导入类型,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特定的学习任务、目标、方法中去。总之,导入要使设置的问题情境指向课题内容的总目标,这是最重要的导入原则。
2、导入切忌平淡刻板,要考虑语言的艺术性。导入要力求新颖、别致,生动感人,富有趣味性,避免平铺直叙,因为平淡刻板失去趣味,影响效果。
要根据导入方法的不同,考虑采用不同的语言艺术。如果导入是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就应该是富有感染力的,既要清新流畅,又要娓娓动听,形象感人,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共鸣;如果导入选用直观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是通俗易懂,准确简洁地表达相关内容;如果选用“由旧知导入新知”的方式,教师的语言应该准确,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如果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教师的语言就应该是富有启发性、发人深思的。
3、导入切忌牵强附会。导入的设计与运用要自然、贴切、顺理成章,不能为导入而导入,为了吸引学生,专门刻意去猎奇。
4、导入新课时,有时不能单纯追求想象性或故事性,而要善于通过恰当的导入揭示事物、事件丰富的内涵及其中深刻的历史哲理,从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导入要贯彻量力性原则。导入必须符合学生年龄、年级、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6、导入切忌演独角戏。教师不能只管自己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不顾学生听课情绪。
7、导入切忌冗长拖沓。导入仅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教学内容的深入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2~3分钟,最多不超过4~5分钟,以免影响教学进度。所以,设计的方法要简捷,尽快达到“入”的目的。
8、有时要注意一课的导入与上一课结束语之间的衔接。很多时候,一节课的结束语常常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设计一堂课的导语时,可参考上一节课的结束语,使两者做到浑然一体,衔接紧密自然。
第四篇: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课标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经过科学的抽象与概括形成的对于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本质的、全面的和内在联系的一种认识。它建立在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是对历史史实的概括。
3、维格教学
也称微型教学或小型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技能,如“导课技能”、“结尾技能”等,并对每一种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受训者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
4、讲解接受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又被称作直接教学模式。它源于刺激—反应的原理。它是由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演化而来的。它主要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讲授和学习,也可以用于各学科的教学。这一模式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5、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所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的确定,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设备及教师本身的教学特长等因素。
6、讲解法
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历史概念和提示历规律的讲授方法。
7、讲述法
讲述法是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8、讲读法
把讲授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和其他相关资料的阅读,并加以阐释和分析来加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讲读法通常是边读边讲,以讲导读,以读助讲,讲读并进。
9、谈话法
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10、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又称探索法、探索教学法等。这种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到某些历史概念或复杂的历史事件时,不直接向学生提示所讲的历史概念和当时的发展结果,只给他们一些事实,让他们独立地思考、发现问题。掌 握概念和探讨历史的发展趋向。
11、直观演示法
直观演示法,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加以说明和解释,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和教学方法。它的特点和优点,是能够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较为复杂、难以想象以及时间上很遥远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
12、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导入技能就是指导入的技术、能力。
13、讲解技能
讲解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的方式,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历史过程,解释历史概念和阐明历史发展规律,启发学生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
14、结束技能
结束技能是指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进行巩固和运用)的教学行为。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类教学行为的技能。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以利于下次教学的改进。
15、板书技能
板书技能是教师运用黑板、投影等手段,以凝练的文字语言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的运用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
16、提问技能
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技巧和能力。它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双向交流的桥梁和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纽带。它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
17、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18、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19、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0、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同学们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具有自主探究、实践多样、开放综合,重在过程的特点。
二、简答 问答
1、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提示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党和政府所规定的教育目标。
2、我国2003年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应如何正确地使用它?
内容及特点:第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重大历史问题,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第二,课程目标方面,提出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高中历史课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重要的学习专题;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这些课程内容的编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史体裁,而是专题史的体裁,学习的主题更为明确。正确使用:第一,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思想
第二,认真研读和分析其内容
第三,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工作的计划 第四,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
3、中学历史课程有哪些新的特点?
第一,在课程结构上,构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在初中设置分科型的“历史”课程和综合型的“历史与社会”课程。
第二,在课程类型上,高中的历史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构成,使历史课程多样化。第三,研制和颁发课程标准,形成学校历史教育教学新的纲领性文件。
4、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是什么?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方面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历史课标由那几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
前言 包括课程性质(必修课)、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6、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与过去的教科书相比,有哪些变化?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
变化:第一,具有开放性,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第二,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三,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四,在活动设计上设计了一些灵活多样的活动项目和练习题。
原因:第一,教科书的内容和形式应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的内容贴近学生
第二,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
第三,要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条件 第四,要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要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活动 第六,要体现范例性课题原则,要突出重点的范例,而不是面面俱到 第七,要鼓励学生的想象与思考,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迁移
第八,在编写上要留有较大的余地,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
7、教师应怎样运用历史教学参考书?
第一,要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为主,在此基础上来研究教学参考书 第二,在使用教学参考书时,应当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
第三,充分利用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扩大阅读的范围,寻找更多、更适用的教学材料 第四,利用和参考教学参考书,进行教案编写和教学活动设计 第五,对教学参考书中的材料,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第六,要创造性地运用教学参考书
8、教学过程的功能和本质是什么?
功能:第一,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功能。教学过程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人为的过程,它具有很强的组织性、调控性和目的性。
第二,团体维持的功能。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体活动。第三,发展智能。智能是对智力和能力的总称,学校和教师以培养人为目标,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能,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功能和特色。
第四,发展个性。学校的课程教学活动是集体进行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积极的、科学的人生观,成为富有创造力、全面发展的新人。本质:
第一种,认识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它与人类的认识、特别是科学认识是同一的。
第二种,特殊认识说。这种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而得出的结论。
第三种,儿童发展说。这种观点认为认识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而学生的发展过程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这样,认识过程也就包含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了。
第四种,双边活动说。这种看法是把“简单”的教学过程“复杂化”的倾向。
第五种,多质说或复合说。这中观点认为,教学既不是纯粹的认识过程,也不是纯粹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多序列和多矛盾的复杂过程。
第六种,认识—实践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活动有两种: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第七种,认识—发展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即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儿童“认识”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9、教师应如何按照历史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安排自己的教学?
第一,诱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感知历史知识的阶段,明确学习的目的。这既要在开学初的导言课中,集中地进行,也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分散地进行。
第二,理解历史知识的阶段。感知阶段,只是认识的感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形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来。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了具体的历史知识之后,还要帮助他们由感知上升到理解的阶段,即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
第三,巩固历史知识的阶段。教师首先要使学生理解学习历史课的重要性,即要引起他们的注意;要尽量地把课程内容讲得生动、形象、有情节,内容丰富,观点正确,重点突出,分析透辟,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
第四,运用历史知识的阶段。首先,是培养学生自学历史知识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应用研究历史的方法和历史知识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第五,检查历史知识的阶段。检查和考核可以让历史教师从学生的答卷中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过的历史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0、历史科学知识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科学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第二,过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第三,规律性与具体系的统一 第四,广博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11、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第一,科学性与历史的真实性统一的原则
第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统一的原则 第三,直观性原则 第四,系统性原则 第五,巩固性原则 第六,量力性原则
第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八,因材施教的原则
12、什么是教学模式?它由哪些要素组成?它的功能是什么?
定义:对于教学模式的概念在教育理论界还未作出统一的定义。但其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
1、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
2、是关于教学活动的;
3、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要素:主要有六个要素,包括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评价。
功能:第一,这些新的教学模式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其针对性强,具体、简明、易于操作,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由于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们提出的,因而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半成品,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来说,是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 第三,这就大大地扩大了教育科研的队伍,对教育改革的发展也是很有利的
13、合作教学的要点是什么?
第一,在课堂讲授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思维领域里的一个劳动者和收获者。第二,在检查提问时,教师要创造条件消除学生的各种顾虑,使他们敢于回答问题、乐于回答问题。第三,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不能不加区别地要求学生定时定量的完成同等难度的作业。第四,在评分中,要让学生看到发展的前景。
14、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特点?
第一,是儿童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知识。第二,旨在培养儿童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第三,旨在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第四,是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15、合作学习的教学原则是什么?
第一,甄别学习任务的原则 第二,明确划分学习任务的原则
第三,以奖励机制强化个人责任的原则 第四,合理分组的原则
第五,教师适当参与的原则 第六,合作学习的扩展性原则
16、范例教学的原则是什么?
范例教学提出了实现其基本思想的各种教学原则,其中,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原则是最重要的三个原则。基本型原则强调教学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结构与规律性;基础性原则是强调从学生的基本经验出发,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范例是使教学内容结构与学生的思维结构能一致起来的媒介,范例性原则就是通过这种范例的精选来使教学达到基本性和基础性的原则。
17、历史教学中有哪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纲要图示法和讲读法等。
第一,讲述法。讲述法是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第二,讲解法。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历史概念和提示历规律的讲授方法。
第三,谈话法。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第四,直观教具演示法。直观演示法,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加以说明和解释,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和教学方法。它的特点和优点,是能够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较为复杂、难以想象以及时间上很遥远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
第五,纲要图示法。纲要图示是一种由字母、字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教学辅助工具。它把学生所需 要掌握的知识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用各种信号组成图形表示出来。
第六,讲读法。把讲授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和其他相关资料的阅读,并加以阐释和分析来加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讲读法通常是边读边讲,以讲导读,以读助讲,讲读并进。
第七,四字三段教学法。四字是读、讲、议、练,三段是学生阅读、师生讲议、课堂联系。第八,四段教学法。又称自学辅导法。
第九,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包括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
第十,发现教学法。又称探索法、探索教学法等。这种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到某些历史概念或复杂的历史事件时,不直接向学生提示所讲的历史概念和当时的发展结果,只给他们一些事实,让他们独立地思考、发现问题。掌握概念和探讨历史的发展趋向。
18、历史教学法中的讲述法有哪些具体内容?在应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内容:叙述法、描述法、概述法。叙述法注意事项:
1)紧扣教材,不另搞一套
2)可补充史实,但确凿典型,切忌随意性 3)有系统性、完整,防止杂乱无章
4)具体、形象、生动
5)语言感情要有感染力,并带有阶级立场,但并非造作,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描述法注意事项:
1)选重点,以免喧宾夺主
2)史实真实,不能编造或文艺作品 3)可用比较、比喻
4)不要为追求生动而随意夸张 5)注意配合插图或其他直观教具进行 概述法注意事项:
19、直观教具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使用直观教具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作用:第一,有利于学生巩固学到的历史知识 第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历史思维
注意事项:第一,演示直观教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第二,演示直观教具时,教师应先对教具做一总的说明,提出让学生观察的目的要求。第三,教师演示教具时,应把教具放在显著的位置上,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第四,要注意展示教具的时机。
20、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第一,依据教学的目标要求 第二,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 第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四,依据教师的本身素质 第五,依据教学设备与教学环境
21、演示历史地图应注意什么原则?
第一,选择好演示的位置和方向
第二,适时出示地图,正确使用教鞭。
第三,边讲述边演示,讲述与演示有机结合。
第四,由简到繁,由局部到全面。演示历史地图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第五,讲清重要地名的沿革变迁,既可避免学生认识上及记忆中的混乱,又可使学生了解地名的历史变迁。
22、课时备课一般包括哪些步骤?每个步骤涵盖的内容有哪些?
(一)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1)熟悉本课的课标内容要求;
(2)确定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体系,弄清本课题内容与前后教学内容间的联系。
(3)把有关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直观教具等,系统地浏览一遍。弄清本课题内容的历史基础知识(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事件之间的联系、生字的读音等)(4)抓住本课题的基本内容线索和重、难点(5)了解学生的情况
(二)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本课题的教学任务。(包括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进行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教师不能拿着教科书照本宣科,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和学生年龄特征等,把教学内容编排得更系统、更生动,适当调整一下教材内容,作一些补充和精简)。
(四)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
(五)划分课型
(六)拟定讲授提纲,精心设计板书内容
(七)编写教案
内容应包括授课班及授课时间、课题、课时、课型、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作业处理、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
(八)讲授的准备(熟悉教案、准备和练习演示直观教具、试讲、心理素质的准备等。)
(九)写好教学后记(教材处理意见、教学方法的安排、学生反映情况、课后自我体会、实际效果等。)
23、常规教案的结构内容包括哪些内容?
内容应包括授课班及授课时间、课题、课时、课型(讲授新课或复习课或活动课)、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说明教学的环节、步骤、时间分配等)作业处理、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后反思)等。
24、你认为一节好的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全面、精当、具体、立意新。第二,教学内容科学,观点正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
第三,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师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思维活跃,效果好。第四,教学手段使用得当,效果好。
第五,教师着装整齐,教态自然,语言符合教学要求,板书规范。第六,学生学习效果达到了预定教学目标。第七,录像画面、声音清晰,镜头切换合理。
25、板书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第一,板书设计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具有目的性。第二,要综合提炼,具有概括性(言简意赅,形象直观)第三,要层次分明,具有条理性(精心构思,整体设计)第四,要用词准确,具有科学性 第五,要形式多样,具有灵活性
另外:
板书应与口述配合
板书后应稍停顿一下,此时应注意教师所站的位置 板书应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采取不同形式
26、提问的过程与要求是什么?
(一)课堂提问的过程
1、拟题阶段
2、引入阶段
3、列题阶段
4、听答启发
5、评价阶段
(二)课堂提问的要求
1、围绕服务教学任务
2、做好充分准备
3、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
4、问题要明确,措词要确切、清晰
5、带有启发性
6、提问要面向全班
7、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8、反应(认真倾听,表情自然,作出明确结论)
27、历史教学的重点、难点怎么确定?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重点、难点的确定:
(一)从教材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1、从贯彻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课标)
2、从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确定重点、难点
3、从认识课题和课题重心确定重点、难点
4、根据课前提示、课后练习确定重点、难点
5、参考教学参考书确定重点、难点
(二)从学生实际确定重点、难点
1、教学中的知识难点
2、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于理解;超越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内容;属于学生尚未掌握的自然科学。
(三)考虑形势的需要
由知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意义来确定是否可以作为教学重点 如何突破:
(一)深入浅出的处理原则
1、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讲、详讲。强干弱枝。
2、鲜明生动的直观教具
3、高度概括的板书,归纳突出。
4、反复强调法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1、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2、实行多层次的要求
(三)讲深讲透、弄懂记牢的原则
1、围绕重点、难点补充内容,通过感性材料,帮助理解抽象的理论。
2、围绕重点、难点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化整为零,分散讲解难点。
3、复习巩固消化重点、难点,进行前后联系、对比。
28、说课的内容包含哪些?
(一)说教材 包括说地位、说内容、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
(二)说学情
分析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学习本节课可能出现的困难及解决的对策;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根据其特点所采取的教学对策。
(三)说教法、学法
采取什么样的教法和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法,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应依据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从学生和内容的实际出发,做到恰如其分。
(四)说教学程序(说教学过程)
这是说课的核心,要求教师遵循教学规律,抓住教学重要环节,进行教学程序设计,并说出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效果预测
教学效果是教学目标的归宿和体现。教学效果的预测,既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期望,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自我把握程度。教师在说课时,要对学生的认知、智力开发、能力发展、思想品德的养成、身心发展等方面作为具体的、可能的预测。
29、说课应注意的原则是什么?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灵魂 第二,科学性原则——前提 第三,实效性原则——核心 第四,创新性原则——生命线
30、说课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一)知识准备
1、熟悉课标(大纲)
2、钻研教材、教参等资料
3、涉猎边缘学科知识,扩展知识视野
(二)理论准备
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相关理论。明确教育规律,掌握所教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说本节课所要遵循的教学原则,掌握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方法及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的素质,为说课打下理论基础。
(三)技术准备
1、明确说课的内容和要求
2、形成说课稿
3、掌握说课的技巧
4、准备说课的教具
(四)心理准备
1、充分认识说课的重要性
2、增强自信心
3、注意自我心理调节
31、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包含那几部分?
1、提供材料,引发动机
2、学习选题,教师指导
3、建立组织,制订计划
4、创造条件,开展研究
5、自我评价,撰写报告
6、研讨交流,他人评价
7、听取建议,完善研究
32、什么是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什么是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它们?
33、在历史试题的命题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第一,试题内容的广泛性原则 第二,命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原则 第三,命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原则 第四,试题的量力型原则
34、对学生历史学习业绩的评判,除了笔试以外,还有哪些评价方法?
1、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
2、观察法
3、活动法
4、学生自主评价法
5、测验法
35、对于师范生来说,教育实习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教育实习作为师范院校一门重要的课程,是联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纽带和促进师范生专业化的关键环节。第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实习也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加速师范生实现预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一环。第三,通过教育实习使师范生能够有机会置身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心理科学知识、教育技能综合运用与教育、教学实践,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从事教育职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使他们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教学工作的认识,增强热爱学生和对教师专业的情感,了解、认同教师的职业规范,感受、体验教育工作的意义与真谛,使教师的职业价值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价值,坚定自己的从教信念。
第四,教育实习是加速师范生完成预期社会化任务,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实习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师范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
36、教育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有哪些?
主要内容: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教育调查实习
要求:第一,对系指导教师的要求。在实际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地遵守校、系和实习中学的各项规定,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和规律,切实指导好教育实习。
第二,对实习学校的工作要求。每个实习学校应指定一位负责同志来具体负责教育实习工作。实习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应指导实习生备课,听实习生的试讲和讲课,为每个实习生进行评议。实习学校的指导班主任应给实习生分配具体工作任务,向实习生介绍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指导实习生开展班主任日常工作和主题班会活动,并为实习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议。
第三,对实习生的要求。
1、转换角色,为人师表
2、虚心好学,不断进步
3、遵守纪律,加强团结
37、中学历史教师应当具备的主要素质有哪些?
第一,思想政治素质:
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2、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史德
第二,知识素质:
1、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2、历史专业知识
3、相关学科知识
4、教育科学知识 第三,能力素质:
1、教学能力
2、育人能力
3、科研能力
4、社会交往能力
5、自学能力
第四,心理素质:
1、广泛的兴趣
2、丰富高尚的情感
3、坚强的意志
4、较强的认知能力
5、良好的性格
第五篇: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资料
第八章 历史学习评价论
1.历史学习评价的主要类型 p270 根据中学历史学科实施的一般过程,最常用的是基准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五种类型。
(1)基准性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否符合某种学习要求而进行的评价过程。由于基准性评价的参照系相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和标准,因此,也被称为“绝对评价”。其具体任务是帮助学生和有关方面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准入”,找出与客观要求或标准的正、负距离,提出改进活进一提高的建议。
一般而言,中学历史学科学习基准性评价的项目和权重应严格依据进入特定中学历史学习阶段的要求或标准来确定,适当兼顾被评价学生的特色或发展潜力。
(2)形成性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通过学习而发生的变化与进步,及其幅度或速度而进行的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把评价的着眼点集中在学生的动态变化与发展上,评价的参照系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或过程,因此,也被称为“相对评价”。
中学历史学科学习形成性评价的项目和权重,可以依据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来确定。此时,评价的任务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评价学生的学习是否发生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进步,由此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与建议;也可依据被评价学生的特征、特色或发展潜力来确定,此时,评价的任务是评价这些特征、特色或发展潜力是否发生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进步,由此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与建议。
(3)诊断性评价:是针对学习行为中的某一方面、局部或特征进行的评价过程。因此,也被称为专项评价。其具体任务是深入剖析这些学习的方面、局部或特征,以期得到更为有用的评价建议。诊断性评价的项目设计,一般只针对所需诊断的学习方面、局部或特征。另外,诊断性评价的意义不在于给学生一个总的结论,而是注重其中每一类项目的情况和它们所形成的结构作分析性描述与评价。(4)终结性评价:是特定的中学历史学习阶段或训练活动告一段落,为了检查或战士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过程。终结性评价既包括学期学年结束时的小评价,又包括初中、高中阶段毕业时的总结性评价。因此,也被称为“准入”或“绝对”评价。
其具体任务是:
第一,了解学生对这一时期学习活动的认识、看法或意见;
第二,了解相对于这一时期学习目标而言的发展;
第三,帮助所有学生提高责任心、成就感和发展观;
第四,促使这一时期学习的成果得以巩固,经验得以延续,精神得以发扬,问题得以认识,偏差得以校正;
第五,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和了解,使他们进一步关心、支持和帮助教学活动的发展。
(5)选拔性评价:是根据某一共同的目的或要求,为了选出参选学生中的优胜者而进行的评价过程。由于在操作上它往往与升学或竞赛等形式相联系,所以,也被称为“升学评价”或“竞赛评价”。
其具体任务是:
第一,仔细研究选拔目的或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既符合选拔要求又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评价技术和实施程序。
第二,切实保障专家团体组成和工作的权威性、“三公”原则的落实、参选学生的权利和要求、公众团体的意愿与倾向、组织者本身的自律与调控,以及各有关方面必要的对话、交流和监督机制。
第三,反复推敲评价的每一环节和评价的结果,可能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带来的各种导向性暗示,预测暗示可能会产生的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后果。2.试题的难度 p282 难度又称通过率、答对率、得分率,通常指测验项目(如试题)的难易程度,以学业测验为例,是试题对学生学业水平适合程度的指标。(1)难度计算
难度通常以答对的人数与总人数之比或考生所得分数的平均值与该题满分值之比来表示。前者主 要用于选择性伪命题,后者适用于非选择性问题。难度值越大,说明学生的得分越高,试题越容易。(2)难度分布
难度分布系指试题的得分在不同难度上的集中情况。恰当的难度分布是测验的关键环节。操作上,先把难度从0到0.9分为10等,然后把不同难度的试题对应归入这10个等级之中,再计算出每个难度等级中试题的分值之和。(3)难度排列
由易到难的难度排序,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达到最佳反应状态,从而使测验成绩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①难度排列图示
难度排列图示的横坐标为题号,纵坐标为(1-P)值。(1-P)为不通过率。将某次测验的每一道试题的(1-P)值点标在图中对应位置上,再把它们连接起来,就够成了难度排列图示。它直观的地展示了改测验难度排列的情况。
②难易梯度系数
难易梯度系数是指项目(如试题)按题号排列的顺序与将它按难度排列的顺序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用等级相关法来估计。难度梯度系数的优点是使多次或多种测验的难度排列可以永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比较。
③难度的等距处理
难度使用的是百分率,是一种等级量表上的定位,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等的,只能按其高低大小排列位次,不能计算它们之间差异的大小。在大规模的标准化测验中,需要对试题的难度作进一步比较时,就必须把不等距的难度转化为等距的难度了。转换的方法是把P值作为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反查《标准正态曲线面积表》,找打对应的Z值,以此代表该试题的难度。(4)难度评鉴
试题的难度及用难度做出的各种处理和分析,只是告诉了我们试题在难度上的各种表现,并非试题优劣的结论。试题优劣与否,还必须根据测验的目的、性质、任务以及试题的其他参数和试题的位置综合考虑后才能判断。
第九章 历史教师论
1.麦金太尔《教师角色》-教师的角色定位 p331-333(1)美国学者麦金太尔等在《教室角色》一书中为教师定下10种角色,即组织者、交流者、激发者、管理者、革新者、咨询者、伦理者、职业者,另外还扮演政治和法律角色。概括地说,这些角色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学习者、指导者和领导者。
(2)作为传授者的教师:他们更精于课程目标的确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研究性学习变成一门有生成性的功课或课程。教师传授的不再是只是本身,而是更为关注习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教师是学生的研究导师。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要考虑到社会、学生、学科三方面的因素。从教学内容看,要考虑它与学生个人经验、社会生活实际、现代科学发展、各科知识的联系。从教学程序看,要考虑学习课题的适应性、学习过程的科学性、学习方式选择和学习结果的持续性发展。从学习步骤看,要能够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简而言之,研究型教师要更有能力帮助学生从事研究性的学习。
其次,教师自己要是个研究者。教师应时常着眼学习方式的改变,致力于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学习内容开放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打破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和垄断者的角色;充分挖掘隐形的课程资源。
(4)作为反思型的教师:反思的目的就是超越经验,使教师职业不是年复一年重复一件同样的工作。反思的实质是把教师看作一个创造性工作,强调教师从自身的教学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的特征包括: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增强教学的研究性,并使反思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综上所述,历史教师的角色意识,应首先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指导者。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并让学生产生强烈且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指导学生进行符合科学规范和方法的历史学习。②合作者。民主地开展学习讨论,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③开发者。主要包括改善课程设计、开发教学资源等。④反思者。反思基于教学已经呈现出来的结果,需要教师从专业知识、教学设计、课堂突出事件等多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全面剖析。
2.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养成 p341-348(1)历史教师的师德素养
第一,历史教师应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在默默的奉献中创造辉煌。
第二,历史教师应关爱自己的教授对象,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第三,历史教师要处处为人师表,做教书育人的楷模。(2)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
第一,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教师的理论素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等。
第二,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史学理论知识。史学理论研究对当前的历史课程改革和历史教科书的编撰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为本,注重探究式教学,强调历史知识的丰富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历史教师要着眼于历史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较为全面地掌握史学理论的基本知识,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各种矛盾的辩证关系,以及正确的人民观、英雄观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而更好地掌握解决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分析等问题的方法。
第三,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读史学名著和专业研究期刊,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发展,提高对新课程历史教学的理论认知水平;读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方面的书籍,在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切实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读哲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书籍。
(3)历史教师的能力素养
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建构科学合理的历史学科的课程能力,熟悉处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新课程体系下,历史学科的课程建构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活动课程三个层次。课程体系内容庞大需要历史教师去具体操作,并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内容整合,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
熟悉处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包括历史教师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对需求的了解及确认;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信息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组织和处理并做出决策等;学会利用一些软件如PPT,PS等制作教学课件,熟悉与历史教学有关的教育教学网站和历史教学博客群等,能够迅速地搜索、查阅网上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整合。
历史教师的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体现为历史课堂教学要具有准确性、形象性、趣味性、通俗性、精炼性、哲理性。历史教师对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反思、探讨、研究,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反思能力并用文字表达出来。(4)历史教师的史学研究能力
历史教师的史学研究能力的养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扎实的历史学专业理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
扎实的历史学专业理论是历史教师进行史学研究的基础,因此历史教师应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系统学习历史学专业知识和史学理论知识。
历史教师的中学教学实践经验是搞好史学研究的基石。历史教师结合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的需要或个人条件,对新课标历史教科书或历史研究中的某个具体历史问题等进行考证、辨伪、分析、综合,进行新的叙述,得出新的结论,以丰富和发展历史研究成果,完善和提高新课标历史教科书的质量。
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是历史教师史学研究能力发展的基石。一方面,重新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专业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在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养成史学研究能力。(5)历史教师健康的身心素养
身心素养是历史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历史教师健康的身心素养包括广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健康的身体等。为了更好胜任新课程历史教学,历史教师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心理素质。
3.历史教师校本进修的途径 p353 历史教师的校本进修包含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进修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进修的三中基本途径。(1)历史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开展历史校本进修的基础和前提。为成功推进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成为“反思型”教学实践者。
就教学过程而言,历史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可分为“教前反思”,即对教学活动进行批评性分析、调整性预测,力求未雨绸缪;“教中反思”,即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自我反思、迅速调控,着眼反馈矫正;“教后反思”,即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去发现、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致力于反省提升。历史教师的“自我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观念、教学机智、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方面。(2)历史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校本进修的标志和灵魂。历史校本进修常常体现为同伴之间的一种集体协作,体现为历史教师作为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因此,校本进修强调历史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在历史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具体说来,可采用“师徒结对”的导师制方式开展同伴互助,进行“传、帮、带”,双方明确职责、任务,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
与此同时,也可以在历史教研组内采用集体进修的方式进行,如说课、观课(课堂观察)、评课、案例分析、教研沙龙、问题会诊、专题论坛、集体备课、同上一节课、课堂教学评价等,使不同理念、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不断的交流与冲突中升华。(3)历史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
历史教师在实施历史新课程过程中对遇到的各类问题需要专业研究人员(包括老师教研员、大学历史教师以及本校和其他学校的优秀历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历史教师来说,应积极参与由各级历史教研部门、学校组织的、有专家引领的各种历史教研活动,如学术专题报告、教育理论学习辅导讲座等,使自己的问题能得到解决、经验及时得到分享。
(4)此外,历史教师的校本进修还可以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这种途径进行。通过开展历史特级教师的示范课、骨干教师展示课等各种课堂活动,更新历史教师的知识体系,锤炼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在同学科、同年级历史教师开展“一课多教”(不同的教师上同一堂历史课),“一案多教”(同一个教案不同的教师教),“一人多教”(同一个教师同一教案教多次)。
4.微格教学
教育事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种训练教学技能的方式,在形成综合教学能力之前对教学的基本技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微格教学正是将这种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应用于教学技能训练实践的理论和方法。
微格教学是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又称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微格教学于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W·爱伦(D.W.Allen)和他的同事W·伊芙(W.Eve)首先开发建立的。
微格教学主要是研究各学科专业课堂教学技能的行为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技能训练程序。
教学技能是微格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如果没有一个观察、可述、可操作的教学技能行为模式,那么训练、反馈和评价都将无法有效地进行。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其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导入、提问、板书、组织教学、教学语言、教具演示、体态语、教学结果技能等。
微格教学的另一个主要研究对象是有效的技能训练方法。教学技能中既包含动作技能,也包含心智技能,这两种技能都表现为两个主要成分:一是活动的规则,二是通过练习使活动符合规则,并达到熟练的程度。
微格教学自1963年提出后,很快推广到世界各地。微格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目前微格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已扩展到中等师范学校、许多中小学和部分高等师范院校。
运用微格教学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技能的分析研究和培养训练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目的性。②激发性。③参与性。④观察性。⑤操作性。⑥测量性。
微格教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是将教育教学理论直接应用于指导教学活动的实践。经过40年的发展,它的训练过程已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训练前的学习与研究。微格教学是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训练前让师范生进行教学理论学习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的内容主要有:教学技能分类、教学目标分类、教材分析、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观察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2)确定培训技能和提供示范。进行微格教学的目的是培训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其培训的方法是,首先把构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要素分解为不同的教学技能,然后逐个进行训练。为了便于掌握,每次只训练一两个技能,通过多次训练达到总的目标要求。根据各门学科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技能。
(3)编写教案。示范生要选择适应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学教案、确定适用的教学技能。微格教学不但要详细规定教师行为,还要规定学生的学习行为、对提问等的反应和教学进度的时间分配等。在编写教案时,要把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活动和讲解、提问、回答等按时间顺序写下来,并把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分别填写。
(4)微格教学实践。第一步组成微型课堂。微型课堂由扮演的教师角色(师范生)、扮演的学生角色(被培训者的同学)、评价人员(被培训者的同学等)、摄、录像设备操作人员(专业人员或被培训者同学)、指导教师五部分人员组成。第二步设计角色扮演。在微型课堂中,几十名师范生轮流扮演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评价员角色,并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组织指导,一名摄像操作人员负责记录(可由学生担任)。
(5)反馈与评价。能否对师范生的角色扮演过程给予准确、及时的反馈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师范生通过微格教学能否得到提高的关键。
第一要重放录像,让师范生亲眼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与事先的设计相对照找出不足。指导教师、评价人员、学生角色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有重点地重放录像,形成意见,帮助师范生改进。
第二要自我分析。教师角色扮演者看过自己的教学录像后,要进行自我分析,检查实践过程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是否掌握了所培训的教学技能以及其他教学行为等问题,以明确改进方向。
第三要讨论评价。作为学生角色、评价人员和指导教师都要从各自的立场来评价微格教学过程,指出优点和问题,指出努力的方向。对微型课堂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每种教学技能培训目标的要求制作评价单,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教师角色的教学行业进行评价。另一种是在角色扮演时用计算机记录师生双方的教学行为,进行课堂教学相互作用分析。
(6)修改教案后重新进行角色扮演。按反馈中发现的指导教师及学生集体的建设性意见修改教案,经过准备后进行重新教学。重教后的反馈评价方法与上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