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的简答题、论述题
《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的简答题、论述题
1、纵览近百年的世界音乐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什么?
2、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3、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4、感受与鉴赏领域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和特点是什么?
5、小学阶段关于音乐题材与形式包括那几个方面内容?
6、音乐教学中突出的两个方面内容分别是什么?
7、在具体演唱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8、在即兴创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9、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创造实践内容包括什么?
10、国内外学者在教学评价的研究过程分别有那几种类型?
11、教学评价的类型为哪几种?
12、音乐教学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13、音乐教学评价的原则是什么?
14、音乐教学必备的专业技能是什么?
15、音乐教育的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16、如何评价优秀音乐课堂教学?
17、综合性艺术表演的内容标准是什么?
18、小学阶段的音乐边线包括那几方面内容?
论述题
1、基础音乐取得的成就有什么?
2、基础教育课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3、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4、在教学实施中,“提倡学科综合”的理念课通过那三个途径来体现,请具体说明。
5、音乐教育理论的新发展是怎样进行的?
6、如何确立音乐教学目标?
7、建构主义的音乐教学法模式与方法分别是什么?
8、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误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具体说明。
9、试论当前我国音乐教师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弊端.10、试论新课程对音乐教师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第二篇:简答题和论述题 音乐鉴赏
音乐鉴赏简答题和论述题
1、简述京剧的形成和特点。
京剧的形成过程: 清代的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戏曲舞台十分活跃,为徽剧、汉剧等融合形成京剧提供了舞台。18世纪末徽班艺人首先把二黄(腔)带进北京;19世纪初汉班艺人入京,他们以唱西皮(腔)著称,在两戏结合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昆曲等多方面经验,在声腔、剧目、演出诸方面都发生新的变化,经过多种融合与嬗变,逐渐形成了以皮黄腔为主要唱腔的新剧种—京剧。一般可分为生、旦、净、丑四种行当。
京剧的特点:
1、综合性:在表演上将唱、念、做、打、舞有机结合起来,吸取了文学、音乐、美术、诗歌、舞蹈、杂技的精华,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综合艺术体系;
2、程序性:是京剧的最基本的特征;不论是在表演中的唱念做打、行当中的生旦净丑,还是舞台的布景、服装、音乐、脸谱等都有全面、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就是戏曲中各种程序的基础和内容;
3、虚拟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多采用虚拟动作,把生活中实有的事物通过抽象的表演,得到艺术的再现,取得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效果;
4、娱乐性,技艺性: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是人民大众的传统娱乐文化。
2、简述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怎样建立并实施的,后来又如何衰落的。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的建立:中国礼乐制度最早追溯到周代,武王灭商后,天子分封诸侯,形成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封建统治秩序。西周第一代周公姬旦,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也称礼乐制度,以维护其封建统治,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礼、乐的结合不仅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的衰落:
西周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礼乐文化与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文化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这种制度规定的太死,使这种奴隶主阶级视为理想的“雅乐”趋于呆板、僵化。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卿大夫崛起,宗法制开始动摇,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礼乐文化衰败。但与此相应的,一批杰出的士大夫重整礼乐秩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礼乐文化逐渐凸显出新的文化气息,是一种原始的人文精神的体现。由于西周礼乐制度的日渐衰落,说“礼”论“乐”的风潮掀起,传统的礼乐不断地被扬弃和更新,陈旧的观念被不断的反思与整合,进而深化了西周以来的礼乐观念,一股新的时代气息蓬勃而来,春秋礼乐的人文精神的流行起来,这也正是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没落时期。
3、请从你所知道的角度,介绍中国通俗音乐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通俗音乐的产生:如果说对中国通俗音乐(或者叫做流行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各个时期、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中国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通俗音乐的源头应该是音乐家黎锦晖先生创作的很多曲调优美、流畅,富有民族化的歌曲。黎锦晖先生是中国通俗音乐的奠基人。他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继
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通俗音乐的创作。1927年,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歌曲,标志着中国通俗歌曲的诞生,由此开启了中国通俗音乐歌曲创作的第一个历程。
发展历程:纵观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史,的确走过了一段很坎坷的路。就我所知道的知识,我觉得可以将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大致分为五个方面:
(一)起步曲折期(20世纪初)1927年,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歌曲,标志着中国通俗歌曲的诞生。由此开启了中国通俗歌曲创作的第一个历程。黎锦晖成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奠基人。
当时,中国的歌曲创作大致分化为两大潮流:
1、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大众进步歌曲。
2、以黎锦晖为代表的城市商业化的流行歌曲。
总体看,早期中国通俗歌曲作品题材狭窄,演唱矫揉造作。随着抗日救亡的时代要求和救亡歌曲的兴起,当时的通俗歌曲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再生模仿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
中国大陆通俗音乐诞生的同时,台湾、香港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黎锦晖先生的音乐民族化创作方向,以至于当中国大陆刚打开一点儿对外的窗口,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一些新的文化、理念和思潮一涌而进。人们很快就接受了港台音乐的“清新、温和、优美、流畅”和“软绵、颓废、情爱、小资”等音调和思想,“抒情歌曲”迅速取代了“队列性群众歌曲”成为当代歌曲的主要体裁。首先是邓丽君歌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对内地通俗歌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紧接着一批通俗歌谣体的台湾校园歌曲也走红内地,中国大陆乐坛可以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使大陆音乐在一段时间里都在音乐创作和演唱方面一味的模仿或照搬港台音乐。
(三)独立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末期)
中国通俗音乐继港台一段“软唱”之后,崔健那富于反叛、困惑和号召性的呐喊,终于唤醒了中国通俗乐坛,音乐家们开始踏上了继西扬中、通俗音乐民族化、艰难而有意义的漫漫长路。1986年是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标志着内地通俗歌曲的崛起。最突出的标志有两个:一是里程碑式的作品《让世界充满爱》。二是具有中国气派的“西北风”的盛行,其在中国通俗音乐发展进程中是个巨大的突破。从此中国立足于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沃土,正式确立了通俗唱法和通俗歌曲在音乐领域的地位,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民族化音乐作品,使中国通俗音乐在世界乐坛独树一帜。
(四)探索深化时期(90年代上半叶)
通俗音乐在民族化的道路上更加繁荣旺盛,借助歌曲本身的生命力,感染整个名族,其题材、旋律更加贴近大众的审美意识,备受欢迎。
这一时期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特点主要有:
1、摇滚乐在北京获得较大的发展;
2、电视剧音乐成为一个特殊的创作领域;
3、电视晚会成为继大型歌会、歌手大赛之后最具影响力的通俗歌曲推广形式;
4、亚运会征歌活动取得一定成效;
5、港台歌曲冲击大潮和大陆青少年崇拜偶像追星族浪潮的兴起。
(五)开放分化时期(1996年至今)
中国通俗音乐受到欧美通俗歌坛的影响,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表演模式更加丰富多变,通俗歌曲样式和消费口味也越来越多样化。
4、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谈谈各类音乐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听到各种形式的音乐,音乐是最古老和最为普遍的艺术形式。而且,音乐艺术比其他各种艺术具有更加直接和在感情上更加强烈的影响人们的特点,其作用是
显而易见的:
(一)音乐可以培养大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是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剂
音乐是一门特殊艺术,它能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柴可夫斯基《悲怆》的苦闷求索、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的典雅缠绵、刘天华《光明行》的昂扬雄壮)能让我们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他还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这些都说明音乐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重要作用。
如在欣赏芭蕾舞《天鹅湖》时,我们会随着故事呈现“喜、怒、哀、乐”等表情,恰恰能够反映我们对善恶分辨的理性思维和发现美、追求美的能力。而这些对美的体验与感知,正是通过音乐,由内心的体验而外露于表情的。
(二)音乐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智力保证 优美的音乐不仅可以带给我们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还能开启我们的智力和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当我们在头脑中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时,就必须借助于想象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完全是由自己主观控制的。如果说作曲家是一度创作,演唱(奏)家是二度创作,那么我们便是三度创作。我们在已有的感知材料上进行重新组合、合理加工,使其在大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
如我们在欣赏中国交响乐《梁祝》时,我们会随着乐曲的发展进行大胆联想、合理性思维。而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验与感知,正是通过音乐,塑造的。久而久之,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智力会得到提升。
(三)音乐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达到德育教育作用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表现与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内化为我们自身的人格、气质、修养。
近、现代中国的革命歌曲鼓舞了一代代人,革命英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事迹,深深地影响着我们。通过对《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作品的赏析,在大学生群体中达到音乐的德育教育作用。
另外,汶川大地震时传播的抗震救灾歌曲如《最好的未来》、《相信爱》等对我们心灵的冲击也不容小觑,其中蕴含的情感不用教科书传递就不言而喻,所以音乐对于培养情感品质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
(四)扩大了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加强文化底蕴
古今中外的音乐珍品浩如烟海,不可胜数。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艺术和文学、地理、历史、戏剧、舞蹈、绘画、社会生活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教育是任何其他学科都不能替代的,它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对跨世纪人才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5、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本地民间音乐的。
潮州民间音乐是潮州人在长期生活中传承和创造的一种音乐文化,是潮州人的音乐,它与潮州人群和潮州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唐、宋年代,其成熟、发展期可追溯到明、清年代。唐玄宗开元年间,兴建潮州开元寺,进一步沟通了中原文化的传入,燕乐、法乐流入潮州,对潮州民间音乐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宋代中原的文化广泛传入,也促使潮州音乐文化更加繁荣。明、清两代,随着全国西秦、外江、正字、弋
阳、昆腔诸多剧种及民间音乐传入潮州,大量的戏曲曲牌、吹奏乐牌子曲、锣鼓乐以及乐器、乐器演奏方法、演奏程式、演奏组合形式等入传,极大地丰富发展了潮州音乐。所以说潮州民间音乐的基因母体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历史不同时期流传到潮州,沉积在这个“聚宝盆”中,形成一种多元音乐文化的融合体,它体现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多元性、开放性的特征。其音乐形态的多样性包括民俗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这些不同的器乐形态在流入潮州以后,都在潮州话这个共同母语中生存和衍化。潮州民间音乐正是在漫长的音乐历史中积累了自身丰富的音乐文化,体现了民间俗乐的传承能力,创造了非凡的历史奇迹。
潮州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可以有三种状态,一是全部保留,如潮阳笛套古乐和细乐,这是一份优秀的传统音乐遗产。二是随大流,潮州民间音乐是大众的音乐,它在侨乡还是乡音乡情的音乐纽带,还有一个相当广泛的生存空间,还富有生机,当然弦诗乐的创作与演奏、普及与提高仍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课题。三是新辟潮流。要有大手笔,大创作,如古筝与管弦乐队也好,二弦与管弦乐队也好,椰胡与管弦乐队也好,要与声光电结合,走出一条更广阔的道路,开辟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但“文革”期间潮州音乐的传承遭受严重的冲击,许多珍贵的音乐资料被焚毁,音乐团体被解散,人员转行、人才流失。随着时间推移,老一辈民间艺人也逐渐减少,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制约了潮州音乐的生存和传播。另外,由于文化娱乐方式多元化和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改变,追求时尚娱乐方式,对欣赏、传承潮州音乐散失热情,艺术人才后继乏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对潮州音乐专项活动经费也投入较少,对潮州音乐队伍建设,演奏水平提高、艺术资料整理、人才培训支持力度也不足,一样制约着潮乐的传承和发展。
6、现在的青少年大多喜爱流行音乐而疏远古典音乐,讲讲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和建议。
现在,很多的青少年每次打开电脑时总少不了打开音乐播放器听音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音乐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在众多的音乐中,流行音乐最为青少年所津津乐道;古典音乐却很少被人提起。透过这个现象,可以引起我们很多的思考。
在我看来,是音乐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其受欢迎的程度。所谓的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的歌曲。流行音乐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群的,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音乐,所以以“雅俗共赏”通称。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流行歌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俨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可是,对于古典音乐,大多数青少年都存在抵触、回避心理。所谓古典音乐,是能留存下来,成为经典而不断地被一代代人体会无穷的,引起不同时代听众共鸣的“经典”的音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音乐的表达方式是复杂,甚至晦涩的。所以,对于青少年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接受的。
因此,对于青少年喜爱流行音乐而疏远古典音乐的这种情况,我是非常理解的。可是,我个人觉得这种现象并不是长久的。尽管在改革开放以后,流行音乐越来越多元化,而且它不仅是艺术,也是娱乐、精神寄托,更是反应生活的写实记录,甚至是大众思想、意识型态的指标。但众所周知,随着一首首歌曲的流行、更新,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曲会在新歌浪潮的冲击下或当某一首流行歌曲听到无法再在情趣上挑逗你时,就会被你抛弃。谁又能保证现在深受广大青少年的青睐的当红歌手,像是周杰伦、蔡依林、张惠妹等,他们的流行歌曲能永远流行呢?不过,他们确实存在一部分的歌曲是风靡中国大江南北,引起听众共鸣的。也许,这部分的歌曲会长久流行,并流传下去。但到时候,它们应该都被称作古典音乐了吧。所以,我觉得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并没有绝对性。现在,一说交响曲就是古典音乐,一说歌手的演唱就是流行音乐。其实,庸俗的交响曲就是流行音乐,优秀的歌唱
也能保存为古典音乐。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本是古典音乐,但朗朗却摇头晃肩地在街头将它演唱。所以,现在的青少年其实也是有在追求古典音乐的,只是他们自己认为那全是流行音乐罢了。
另外,对于现在青少年追逐流行的现象,我认为只要把握一定的尺度,这对于他们并没有什么坏处,毕竟,人的一生充满了苦难,能找到与心灵契合的、纾解情绪的歌曲或许能让他们将压抑的情感一吐为快,更能让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对此,我觉得有必要给几点建议,好让青少年的人生活得更多姿多彩:
1、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产品推陈出新,现在的随声听已经非常普及,对于追逐音乐是必要的硬件基础,但不可形成攀比之风。
2、流行音乐在青少年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对青少年的世界观、生活观以及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如: 因对某一歌星的喜爱而成立“歌迷会”;或模仿歌星的服饰、言谈举止、生活方式等。这些都是一些不怎么好的现象,青少年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不说,这样做还会浪费精力,影响学习和工作。我个人觉得偶像应该是心中的一种精神支柱,是不需要以外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3、最好不要产生将来要当偶像歌手的梦想,毕竟那样有点不切实际。不过,假如你真的有天赋那就另当别论了。
第三篇:简答题和论述题
1.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2.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3.党章规定;年满18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革命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按期缴纳党费,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4.端正入党动机是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5.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6.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7.党章总纲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与环节。8.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9.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10.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的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12.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追求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13.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14.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15.申请入党的人必须是由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介绍人。16.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7.党的先进性要靠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加强党的先进行建设必须着力提高党员队伍素质。18.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
四、简答题
入党誓词的内容。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党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对照党员的基本条件和党组织的要求,你认为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和差距? 党章规定,党员标准中党员的基本条件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
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权和特权。不足(要真实、朴素,避大空话,虚而不实)。如对党的认识不深,要加强学习等 1.党章总纲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2.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4.一次支部大会讨论决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展对象入党,必须逐个讨论和表决。5.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锤头和镰刀组成的图案。6.党的支部委员会对申请入党的人,要注意征求党内外有关群众的意见,进行严格的审查,认为合格后在提交党支部大会讨论。7.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8.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们得公仆。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为贤,反对任人为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21日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增入党章。10.我党发展党员的基本方针是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11.申请入党的人必须要有正式党员作为入党介绍人。12.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13.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4.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15.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a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17.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8.预备党员的义务同正式党员一样。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也同正式党员一
样。19.只有为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要求入党,才是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20.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
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2.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
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学生入党必须经过团组织推优,这是我校党团共建的一项重要内容。3.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
4. 以人为本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5.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
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什么是正确的入党动机?怎样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答:那就是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这个崇高的理想而奋斗。第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树立正确入党动机的思想基础。第二、通过实践不断端正入党动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获得。第三,对于每一个要求入党的同志来说,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从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来检验自己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奠定正确入党动机的人生观基础。
要求入党的同志要履行那些规定的入
党手续?
(1)自愿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
书;(2)约请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介绍人;(3)填写入党志愿书;(4)支部大会讨论;(5)经上级党组织审查批准;(6)面向党旗宣誓;(7)预备期满,经支部大会讨论可否转正;(8)党委审批。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我党发展党员的基本方针是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
2.党章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
3.党章规定:年满 十八 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按期缴纳党费,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15.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大会 讨论通过,这是我们党吸收党员的一个重要原则。16.接受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出席大会的党员人数,必须超过本支部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人数的一半,方可召开。18.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从支部大会通过之日算起。
第四篇:教学法简答题
1.如何认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1)评价的内容由重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的并重,由重认知转向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
《标准》指出:“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评价的主体方式由单元化转向多元化。
《标准》指出:“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3)评价主体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
(4)评价结果的出现不再是单纯的分数或等级,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2.简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总体目标。
答: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支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谈谈你对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关系的认识。
答:《标准》关于目标的叙述明确表明: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数学思想方法。它还应当包括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水平方面,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发展。目标突出了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为此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所以,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当将这“四个方面”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不是仅仅关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如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等,或是将其中的某一目标(例如情感与态度)作为实现其它目标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
另一方面,四个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来完成的,不需要也不可能为它设置专门课程;二是学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应当首先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其它三方面的目标的实现。
4.谈谈你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认识。
答:《标准》明确表明: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合格公民的许多基本素质,如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精神、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都可以通过数学活动来培养和形成。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习惯
5.新课程教学策略设计和选择的基本原则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1)由于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因而必须对教学方法、步骤、组织形式和媒体加以综合考虑,考虑各因素之间的互补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综合思维的能力和创造性。
(2)教学策略具有指向性,教学策略的选择和使用必须尽力满足教学目标所提出的要求,教学活动的程序、细节都必须指向教学目标。
(3)学生的起始状态决定着教学的起点,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础。
(4)由于教学策略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同一策略可能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策略也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教学策略的应用应随问题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和选择运用教学策略时要有灵活性。
6.谈谈你对数学教学的看法
数学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不应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管理者”,而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老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提供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在发挥他们数学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模仿与记忆”等学习方式学习数学,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自我。
7.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意义。
课堂气氛是整个班级在课堂上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表现,只有积极的课堂气氛才符合学生求知的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能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好地接受知识,并且能够使所学知识掌握牢固,记忆长久。
8.简述“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引导—发现”模式是数学新课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变被动吸收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自主地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过程。基本结构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猜测——推理验证——得出结论。
“引导—发现”模式的实质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机,有利于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9.简述课堂提问技能的实施要点。
1)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提问需要设计,可以将问题集中于教学的主要目标,问题的选择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要紧扣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提问.2)提问应当含蓄,不能太直白。所提问题大部分要具有挑战性,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甚至是热烈的讨论和争辩。3)提问要准确把握时机,发问的态度要自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4)对学生的回答要认真倾听,予以中肯而明确的评价,肯定合理的成分,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10.以人为本的的评价思想应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谈谈有哪些具体做法。(15分)
答:以人为本的评价思想应具体表现:要尊重个体差异,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允许暂时达不到目标的学生推迟测评。教学评价在于给学生找到并提供成功的支撑,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教学评价在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协调地发展自己,尽可能使自己在多方面得到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求,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评价要以人为本,并不是说分数就可以取消。评价要以人为本,体现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就是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允许教师有独特的教学方式,倡导教师扬长避短,发挥某一方面的才能,而不是强迫教师接受某一教学模式。
11.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合作学习需要注意那几个方面的问题。
合作学习前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如果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立刻开始小组讨论,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合作学习的次数要得当,一堂课的分组讨论不宜过多,每次讨论的时间要科学控制。
合作学习时,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能做局外人,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具体地说,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交流不认真时,教师要及时引导,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展开,并且不流于形式。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努力去感受和发现学生在交流中所产生的思维亮点,及时发现和排出学生思维障碍,创设一个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12.什么是解题方法多样化?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有什么作用,如何促进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
解题方法多样化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在群体中就出现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法。因此,解题方法多样化的实质就是指学生独立思考,指群体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并非学生个体解题方法多样化。
解题方法多样化首先要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与策略,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而在其后各自方法的交流中,学生通过对各自方法的比较、汇报,又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因而解题方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解题方法多样化要以一定的问题为背景展开。问题的入口要比较宽,问题的解决方法要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同时问题的呈现这突出过程性。
13.惠州市中小学教职员“八条禁令”
1、禁止散布不正确的言论和参与各种非法组织、非法活动。
2、禁止组织、煽动、参与群体性上访以及旷工、旷课和消极怠工。
3、禁止参与“黄、赌、毒”及其它违法犯罪活动。
4、禁止讽刺、挖苦、歧视、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5、禁止酒后进课堂或在有学生活动的场所吸烟。
6、禁止在上课时间使用通讯工具。
7、禁止向学生及家长推销教辅资料和索取财物。
8、禁止在上班期间进行有偿补课或家教。
14.论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坚持“一个为本”
(1)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发展其特长,同时根据学生基础和程度等不同,使其分层发展;
(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
(二)搞好“四个调整”
(1)、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
(2)、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的(3)、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4)、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15.请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新课程对教师素质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1)关注专业化理论发展;(2)关注教师的情意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
(3)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4)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发展;(5)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6)关注教师学习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
16..请你谈谈对下列情况的处理对策。
课堂教学会碰到许多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一般说来,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和意外情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课堂纪律方面的问题;第二类属于学习方面的意外情况。学生会进行质疑问难,发表种种看法,或有时教师不慎造成板书别字、口误等引起学生哄笑、骚动„„ 第三类属于外来干扰,分散了学生的留意力
①面对现状,不惊异,不慌乱,不追究,不批评,而是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让焦点从恶作剧的身上发散开来,尽量避免这一学生再成为焦点,从而使学生的留意中心再回到教师所安排的方向。
②对于学习方面的意外情况,由学生发难引起的偶发事件,教师可以抓住这种教学的难点或有创见的部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若由于教师自身疏忽造成的不良影响,一般态度温和的承认事实,并改正过来,就能顺其自然的过渡到原教学的轨道上来。
③对于第三类偶发事件,一般都采用“热处理”。即教师针对某一突发事件,趁热打铁,正面教育。再巧妙地转入正题。但应留意不要因此浪费太多的时间,更不得言辞激烈,因为这与教室内同学无关,点到为止。
17.请分析如下案例:
在新课程课堂上,出现了一种新情况。教师普遍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对同一个问题往往出现多种解法。对于各种解法的优劣,教师很少
重视,甚至有人提出了“方法本无优劣之分,学生自己想出的方法,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的观点
1、这种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答应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是正确的。
2、从科学的角度看,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都有优点和局限性。
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获得适合自己的最佳解题策略,实现方法的最优化。
18.请分析如下案例:(15分)
经常听到教师抱怨:这道题是课本上的例题,课上反复强调过,甚至做过很多遍,还是有这么多学生不会做!某某同学真是太笨了,那么多同学考了满分,他却考得如此糟糕!真拿他没办法„„
1、学生不是容器,不可以由教师向其任意灌输知识。
2、不同的学生在每一科的学习上存在着差异,用同一标尺去衡量是不科学的。
3、教师应该把这种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尝试用新的教育教学观去分析,寻找合理的解释。
19.举例说明,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作了哪些分与合的调整?有什么必要性?(10分)
将“量与计量”的内容并入“空间与图形”或“数与代数”等领域。
将“应用题”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运算中,结合“数的运算”抽象和理解数量关系。类似这样的分分合合,扩展了具有实践特点的相关概念的内涵,去掉了脱离实际、机械模拟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
20、谈一谈经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10分)
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又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经验是被忽略的、不受重视的。而课程标准不仅明确承认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和数学活动经验”,而且还特殊强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
21、举例说明,在内容的教学要求上,课程标准作出了哪些必要的升、降调整?
教学要求有所提升的内容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有所降低的内容有:较大数目的整数、多位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整除、约数和倍数、素数和合数等。
2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有哪些特点。(10分)
答: 其一是基础性:内容标准的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基础性,二是“标高”的基础性。其二是层次性:内容标准的层次性,是指“标准”的实施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分阶段、有层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其三是发展性:内容标准的发展性,是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注解。
其四是开放性:任何人在实践中的创造、发明,都是丰富和发展内容标准的必要素材;任何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重大的科技进步,都将被内容标准及时地吸收。
第五篇: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
教育学: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一)父母的表率作用;
(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
(三)父母的文化修养;
(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3、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
4、简述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
6、简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基本要求。
(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7.、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
(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2)教师对不同气质类型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8、社区在发展教育中有什么样的的功能?(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
9、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10、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老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11、人格教育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确定人格教育的导向。(3)明确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
12、教师的知识结构。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教育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13、教师的能力结构:(1)教师预见能力。(2)教师传导能力。(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14简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的特点
(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3)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15、简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16、简述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1)了解学生的需要。(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4)建立教室常规。
17、简述德育原则。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疏导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8.情境化了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
1.加强了教材的教学法功能;2.帮助任课教师克服缺少中学教育经验的局限;3.引起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型的变化;
4.引导教学内容的更新。
19、班级授课制有何特点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3)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0、简述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2)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3)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4)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21、简述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
就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的技能。(1)学习条件的最优化。(2)学习过程的最优化。(3)逐步形成自学技能。
2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1)我们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教学目标)。
(2)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打算如何进行这种学习?(教学策略、教学媒体)。(3)在进行这种学习时,我们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23、、为什么说教师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
(1)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2)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3)教师的示范作用只能是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而不是强加给学生的现成模式。(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几乎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论述题:
1、论述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
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习活动方法指导必须在整体改革思想指导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学习方法指导同教师的教密切相关,同时还离不开教学其他因素的改革。(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学习方法指导,同每个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学习意志以及个性特征都有密切的关系,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把学习方法指导同学生整个情况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学终究是学生自己学,教师教好,家长监督以及其他学习条件的,都只是一些外在因素,要使学生由要过学转变为我要学,通过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积极情绪等方式进行引导。
(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习方法指导是促进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措施,使学生具备顺利完成一定学习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和本领。
2、论述知识学习的过程。
(1)选择阶段:是知觉选择的过程,学生对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引起注意,有意识有选择的进行感知,这个阶段是知识学习的定向阶段,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获得的知识属于感性知识,对教材的意义尚未真正理解
(2)领会阶段:是在知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领会和理解。所谓领会,是指明白、知晓知识的意义及结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去解释新的知识,并且将新知识纳入旧的认知结构中,所谓理解,指揭露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个别事物和现象类化,概括为普遍的原理;或将一般原理具体化,用一般规律解释个别事物和现象。
(3)保持阶段:在理解、领会之后,知识的学习就进入记忆储存的阶段。对所学知识必须通过记忆才能在头脑中保持住。
(4)应用阶段: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知识既是对学生领会和保持知识的经验和反馈的手段,也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深化的环节,同时还是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主要途径。
3、材料分析题(结合你所学的教育知识评价案例的两种教育方式。)材料中介绍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模式:惩戒和奖励
处理1是一种惩戒的教育方式,惩戒是对受教育者不良行为所作的否定评价,其教育意义在于使受教育者认识到行为的不当,促使其认识到其行为的不当性,促使其克服纠正和彻底根除这些思想和行为,惩戒会引起受教育者不愉快的情感,在很多情况下能使他们从所犯的错误和存在的缺点中吸取教训,会使受教育者用意志去努力克服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其意志。但是也要视具体的教育对象而定,比如材料中的小朋友,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如果一味的用惩戒,会扼杀小朋友的创造性,教育结果事倍功半。
处理2的方式是奖励,奖励是对受教育者给予肯定的评价,是一种鼓励的方法,它能使受教育者肯定自己正当的优良的思想行为,并引起他们巩固和发展这些优良品德的愿望和信心,对于材料中的教育对象——航航,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通过赞许和表扬,以兴趣为导向,给予适当的正强化,引导小孩子不断自我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当然,并教育方法的使用并不是绝对的,要视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况而定,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试述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二)教与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三)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1、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2、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四)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5、材料分析: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是相互的,如果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爱,必然也会产生响应的情绪体验,学生与他喜欢的教师相处,可以形成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良好心境,能够激发积极的认识、意志,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对于他所爱的教师,总是伴随着某种信赖感,这种信赖感可以深入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反应,学生对教师的爱,必然产生出更多交往的愿望和行动,从而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利益
6、论述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
(1)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特点和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4)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了满足感(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7、材料问题:结合案例和你所学的教育学知识,分析良好师生关系应当如何建立?
(一)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目标:
1、师生相互态度方面: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
2、师生感情关系方面: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
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方面: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
4、效果方面:教学效果良好。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10、运用..........教学原则.,教师如何贯彻..........答:本案例说明了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其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结合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案例来说明教师如何贯彻这一原则。如:给学生一个适宜的教育环境、保持一颗敏锐的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等。
11、.材料分析(家庭教育父母的表率影响)
答: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才能保证家庭教育任务的完成。良好的富有成效的家庭教育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的表率作用: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家庭气氛是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父母文化和道德素质水平和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准则的体现。不同的家庭,由于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不同,家庭气氛也不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
(3)父母的文化修养。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基本的一条就是提高父母的文化修养。
(4)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教育孩子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而且要学习教育、心理科学的专门知识,掌握教育规律和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14、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1)道德认识。
①道德知识的掌握。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2)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4)道德行为。
①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②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