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分析题目(论述类)(5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02:2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应用文分析题目(论述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应用文分析题目(论述类)》。

第一篇:应用文分析题目(论述类)

实用文体写作-

10年最新

沙头角电大08秋行政专小李

一。1..对工作总结进行分析:这一篇文章对XXX全面的进行了评析与综合的描述。是常见的工作总结。1。其标题含有单位名称/时间/文种三个要素构成。2。正文包含了前言/主体和结语,前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待背景写得比较简明,主体部分对XXX的完成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层次清晰,段落清楚。3。结尾部分最后XX段落,指明关于XX事件的工作做好的决心,并展望未来发出号召。

2.对计划进行分析:这篇文章是对XX年度工作作出全面综合的工作计划。1。标题由单位名称,适用的期限和文种名称,可以看出这个报告是XX单位XX阶段工作的安排。2 正文由前言和主体组成,这与行政公文的写法大体相同。主体部分先写了XXX,然后写了XXX其中即指明了总体目标,还要具体措施。比较清楚的写明了“做什么”和”怎么做”.从总体看例文写得比较清楚。这个计划没有(有??)专门的结语。写出了任务后就按次序的写出具体的措施步骤。

3.经济活动分析报告这篇报告分析了X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属于综合性(考试看例文,也有可能使专题性)标题的写法采用了报告惯用的写法,包含了单位,时限,分析对象,文种。正文采用了前言加条文的写法,前面部分概述了XX执行情况,第二部分描述了XXX完成情况的分析,第三部分对存在的XX问题,提出了改善措施。

二。为新闻补标题(引题和主标题或主标题和富标题)

1.我国城市绿化面积达36%

北京及周边城市成功控制森林病虫害

原文:中国城市绿化面积。。北京的生态环境的维护起到重要作用

2.经济“洼地”成为发展热土

广东地区差距逐渐缩小

原文:排在广东省各地经济末端的汕尾市。。成为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后起之秀。3推进改革机制 培养特色产业

安徽县域经济成为发展热点

原文:地处大别山深处的皖西南岳西县。。27.8%大大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4宁夏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全面展开

春季造林种草所需的树草种基本到位

原文:大地回春,有“赛江南”美誉的宁夏。。不保证按时按质按量供应到户。

5.全国玉米跨区机收启动

“三秋”农业机械化生产拉序幕

原文:伴随着一阵阵玉米收割机。。提高作业组织化程度。

6克服困难 夯实基础

各地不断完善社保体系

原文:今年一季度,各地采取多种措施,把社会保。。支付难的问题。

7地广也工节约 人稀更需集聚

西藏集约用地造福百万农牧民

原文:西藏地广人稀。。耕地占补平衡。

8.美了乡村 富了农民

海南1/3自然村成为文明生态村

原文:走进海南文昌市。。林木120多万亩。

9.民生为本 统筹发展

四川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灾后恢复工作评述

原文:四川发生大地震三个多月后。。标准的永久性住房。

三。1.起草转发性通知(注意格式)

国务院XX厅转发YY部门关于ZZZ事件的通知

国发办【2011】YY号

ABC部门:

YY部门关于ZZZ事件,国务院已经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XX厅

二零二二年二月二日

2.写一份复函

关于XX的复函

XY政府【2011】YY号

XYZ单位:

你单位Z日的关于XX的函件收悉,经XYZ研究决定准予贵单位意见。特此复函

XY政府办公室(盖章)二零零零年Z月T日

第二篇:如何借助于理论写好分析类应用文

文章标题:如何借助于理论写好分析类应用文

为了给员工提供一个交流意见、切磋技能、传递经验、展示才智的平台,许多大公司都办起了内部期刊,有的公司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还不定期举办各类有奖征文比赛,发动员工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想点子、找路子,及时总结从工作实践、学习思考中领悟出来的真知灼见。由于这类文章一般都是在对某一实际

工作对象加以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所以这里将其统称为分析类应用文。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分析类应用文用途很广;而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写作此类文章的水平却亟待提高。大多数企业员工都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有材料、有想法、有感悟,却苦于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完整、有条理、透彻地表达出来。企业员工写不好分析类应用文,固然有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原因,但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理论环节的薄弱。针对此种状况,本文拟就如何借助于理论写好分析类应用文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实理论知识,是提高分析能力的前提

分析类应用文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分析,要想写好它,首要条件就是提高分析能力。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要深入准确地把握某一对象,就需要分析它的质和量。因此,我们通常把分析方法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大类。如果说定量分析能力的提高需要良好的数学、统计学的学科基础和大量的定量分析训练的话,那么充实理论知识,提高理论修养,则是提高定性分析能力的前提。在这里,我们谈的主要是后一点,即如何运用理论提高定性分析能力的问题。

定性分析是指对对象质的规定性进行科学抽象和理论分析,并从中得到规律性的认识和深刻的见地。要提高定性分析能力,我们不但要具备哲学、逻辑学的思辨、思维的方法论的修养,而且还要对所要进行理论分析领域的理论知识比较熟悉。譬如:我们要对某一地区的电信运营活动加以分析,除了要具有一般的哲学、逻辑学素养之外,还要熟悉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理论、管理学、市场学的理论,以及电信行业乃至某一类电信产品所特有的运营规律。如果对以上领域的理论知识不甚了解,那么我们对于该领域的问题和现象的分析,就难以进行。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理论知识的充实扩展,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平时就要注意积累,而且,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补充新的理论知识。有人也许会说:各种各样的理论这么多,如何学呢?三点建议:一是有针对性地去学习跟自己平时调查研究的对象有关的理论;二是选取本领域有代表意义的名家名作来读;三是不贪多,但要领会得深。这样一来,至少能够保证你在分析某一特定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有人也许会说:分析思辨是一种天赋的能力,哪里是读几本理论书就能具备的呢?不错,分析思辨的确是一种能力,思辨能力,不能排除天赋的差异,但也并不神秘,它能够凭借后天的训练而提高。读一些思辨性强的著作,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思辨能力的训练;而另一种有效的思辨能力的训练,就是运用你所掌握的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

二、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理论本身不是远离生活的,也不是笼统的。理论只有在脱离了生活现实的时候,才被讥笑为无聊的空头理论。其实,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都离不开理论的规约和指导:政治生活中讲政治理论,企业生产中讲管理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讲艺术哲学或者说美学。理论就像一把解剖刀,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使用这把解剖刀去解剖现实现象的过程。怎样解剖呢?一个最基本的思路,就是“观照”的思路,也就是说你可以沿着这样的思路往前走——理论家、研究者是如此这般讲的,那么,事实又怎样呢?

有时候,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是显豁的;有时候,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是隐蔽的,需要对许多现实材料仔细考察分析之后才能发现;有时候,一种现象的实质,需要借助于多种理论的观照才能现出;有时候,一种理论又可以用于解释不同的现象。也就是说,理论家、研究者讲的是A,假如事实也是A,那就容易理解多了,也容易分析多了。但通常情况下,理论家、研究者讲的是A,而实际看起来偏偏不是A,而是A1、A2、A3……有时候甚至看起来根本不像A字系列的,而像B、C、D、E……那怎么办呢?这样的情况尽管棘手,但至少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一路追问下去的切入点:

为什么事物看起来明明是A1、A2、A3……或者看起来压根儿就是B、C、D、E……理论家却把他说成A呢?

我们看到的这个A1、A2、A3……或者B、C、D、E……跟理论家所讲的A有什么区别呢?

事实与理论之间的这个区别又说明了什么呢?

……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你就需要不断地去调查研究,阅读一定数量的第一手、第二手的资料,这么一路追究下来,你对事物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入了。这就是理论的用途。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某一种理论可能是封闭固定的,但与此理论

相对应的现实却是鲜活变化的,如果你能够充分注意到并把握这种鲜活、变化的现实中所蕴藏的新的规律,你也就发展了你所使用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论既不是笼统的、抽象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有人也许会问:你怎么知道你根据某一理论或某几种理论作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呢?的确,无论从主观追求方面讲还是从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方面来讲,我们都需要追求真实、准确。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呢?要保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就必须依*以下三点:一是你所使用的理论应当是经过探讨验证的、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正确理论;二是作为论据的材料是确凿、典型、充分的(包括第一手的材料和可*的文献资料);三是严谨的分析论证。

那么,以上三点都问心无愧地做到了,你的观点就一定确凿无误吗?不一定。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本身就是有限度的。而且,作为“软科学”的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较自然科学更大的弹性空间,它的丰富和发展也就更加需要不断地讨论乃至争论。不同意见之间的互相补充、映照乃至碰撞、交锋,只会使问题越来越明朗化,也总有某些真知灼见、某些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从争论中沉淀下来。所以,此处建议大家在写稿、投稿时各抒己见,而领导者或管理者就会在大家各种意见的交流碰撞中,发现那些真知灼见,予以吸收听取,从而调整自己的运营思路,未雨绸缪,在严峻的竞争形势下,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

三、借助于理论,驾驭材料而不是被材料所驾驭

企业员工所写的分析类应用文很多都是反映一线工作实况的,他们总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为公司的运营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建议乃至成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企业员工与鲜活的工作、生活实践相贴近,做得多,见得多,听得也多,掌握着大量丰富的、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信息,这就能够使他们在写作时言之有物;但从另一方面讲,与工作、生活实践太过于贴近,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往往使人反而不容易分辨出哪些是偶然现象,哪些是必然现象,哪些是真相,哪些是泡沫,这就有可能使企业员工在写作时难以取舍,淹没在资料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这也是俗话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所以说,从纯粹写作的角度讲,与现实的贴近既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他们的劣势。那么,怎样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呢?加强理论修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只有借助于理论的视角,我们才可能在思维中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更加清醒、冷静地透视现实。

譬如:某电信公司的内部期刊上有一篇题为《××电信增值业务新品迭出》的文章。该文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营销组合多业务捆绑把握发展商机”,谈的是如何在当前的中国电信行业形势下,取得营销成功的问题。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作者提到了中国企业从粗放营销到精细营销的转变过程,并列举了这一过程所经历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广告加渠道阶段,第二阶段是媒体炒作阶段,第三阶段是价格战阶段,现阶段是第四阶段,即“要想取得营销成功,策略是前提,技术整合是方法,资源合理化调度是基础”的阶段。这种对中国企业营销方式的发展转变的阶段性划分,就是一种理论。在上述理论的观照下,再结合中国电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各家电信公司激烈竞争的形势,谈××省电信的“营销组合”、“多业务捆绑”等追求“技术整合”、“资源合理化”的运营策略,就显得十分恰当,也能够更加深入地说明问题。反过来设想一下,如果该文作者不依*上述阶段性理论,只凭借从自己具体的工作中得来的信息、资料、经验,是很难对当前中国企业营销模式做一个全局性把握的;没有这个全局性把握,他对自身所处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决不会认识得如此透彻,当然也就难以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了。

在写作实际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即被动地堆积材料、记述事件、甚至被材料所淹没、所驾驭的问题。譬如,有一篇题为《我国“小灵通”业务发展及应关注的问题》的分析性文章:该文作者也想在文章里对“小灵通”的业务发展问题作出分析,但是从行文上看,这种冲动远未能充分实现。在分析“我国发展小灵通的机遇”一部分内容中,基本上是材料的堆积,分析的字句极少,而且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是断裂的,甚至没有任何过渡句。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憋得慌。

记得读过一篇短文,文中写的是一个人的烦恼心情。其中一个烦恼就是:他每天早晨,都被隔壁传来的练琴的声音吵醒。他写道,最让他受不了的还不是那琴声,而是练琴者超出常规的拉琴方式:那人老是拉“1—2—3—4—5—6—7—”,到了“7-”,就不再往上拉高音的“i-”了,以至于短文作者总是要在自己的房间里把那个高音“i-”唱出来之后才觉得舒畅些。写文章也是一样,你把事实陈述出来了,分析总结的话其实已经到了嘴边了,应该把它点出来,有了这个“画龙点睛”,才好像拉出了一个完整的八度音阶。因为即使读者读了你的文章,也能领会一些你的意思,但他们仍然希望你从行家或当事人的角度,对此问题作出独特的分析和评价。可是为什么有些文章没有把最后的总结和认识点出来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作者缺乏理论的观照和提升能力,因此,他所记述、罗列的那些材料、那些事件,也就只是材料,只是事件,时间一长,这些材料和事件失去了当时的鲜活,这篇文章也因此失去了意义。相反,如果我们借助于理论对所分析论述的对象得出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文后做一个“画龙点睛”的提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有了总结和提升,才能使文章突破时效性限制,获得更长久的意义。

值得强调的是,运用理论分析现象、问题的时候,还要注意避开以下两个误区:一是我们在运用理论时,被理论弄昏了头,反过来远离了你所要面对、解决的现实问题,跟着理论跑了。二是我们在阅读第二手资料时,偶尔也会被该资料作者的观点、思路引入迷途。上述两种情况并不罕见。相对应的较为有效的处理办法是:把阅读和写作都停下来,去放松放松,平静平静。然后回头理一理自己的思路。如果还是没有头绪,那就去看一看其他的材料,读一读其他的理论,这就好像金庸武侠小说里经常讲到的“以毒攻毒”的办法。

以上分别从充实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借助于理论驾驭材料等三个方面,谈了理论之于分析类应用文的重要作用,以及运用理论提高分析类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方法。其实,只要肯下工夫学习理论知识,肯勤于观察、思考,就一定能写好分析类应用文。

《如何借助于理论写好分析类应用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如何借助于理论写好分析类应用文。

第三篇:如何借助于理论写好分析类应用文

为了给员工提供一个交流意见、切磋技能、传递经验、展示才智的平台,许多大公司都办起了内部期刊,有的公司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还不定期举办各类有奖征文比赛,发动员工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想点子、找路子,及时总结从工作实践、学习思考中领悟出来的真知灼见。由于这类文章一般都是在对某一实际工作对象加以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所以这里将其统称为分析类应用文。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分析类应用文用途很广;而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写作此类文章的水平却亟待提高。大多数企业员工都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有材料、有想法、有感悟,却苦于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完整、有条理、透彻地表达出来。企业员工写不好分析类应用文,固然有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原因,但最要害的问题还在于理论环节的薄弱。针对此种状况,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实理论知识,是提高分析能力的前提

分析类应用文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分析,要想写好它,首要条件就是提高分析能力。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要深入准确地把握某一对象,就需要分析它的质和量。因此,我们通常把分析方法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大类。假如说定量分析能力的提高需要良好的数学、统计学的学科基础和大量的定量分析练习的话,那么充实理论知识,提高理论修养,则是提高定性分析能力的前提。在这里,我们谈的主要是后一点,即如何运用理论提高定性分析能力的问题。

定性分析是指对对象质的规定性进行科学抽象和理论分析,并从中得到规律性的熟悉和深刻的见地。要提高定性分析能力,我们不但要具备哲学、逻辑学的思辨、思维的方法论的修养,而且还要对所要进行理论分析领域的理论知识比较熟悉。譬如:我们要对某一地区的电信运营活动加以分析,除了要具有一般的哲学、逻辑学素养之外,还要熟悉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理论、治理学、市场学的理论,以及电信行业乃至某一类电信产品所特有的运营规律。假如对以上领域的理论知识不甚了解,那么我们对于该领域的问题和现象的分析,就难以进行。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理论知识的充实扩展,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平时就要注重积累,而且,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补充新的理论知识。有人也许会说:各种各样的理论这么多,如何学呢?三点建议:一是有针对性地去学习跟自己平时调查研究的对象有关的理论;二是选取本领域有代表意义的名家名作来读;三是不贪多,但要领会得深。这样一来,至少能够保证你在分析某一特定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有人也许会说:分析思辨是一种天赋的能力,哪里是读几本理论书就能具备的呢?不错,分析思辨的确是一种能力,思辨能力,不能排除天赋的差异,但也并不神秘,它能够凭借后天的练习而提高。读一些思辨性强的著作,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思辨能力的练习;而另一种有效的思辨能力的练习,就是运用你所把握的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

二、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理论本身不是远离生活的,也不是笼统的。理论只有在脱离了生活现实的时候,才被讥笑为无聊的空头理论。其实,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都离不开理论的规约和指导:政治生活中讲政治理论,企业生产中讲治理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讲艺术哲学或者说美学。理论就像一把解剖刀,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使用这把解剖刀去解剖现实现象的过程。怎样解剖呢?一个最基本的思路,就是“观照”的思路,也就是说你可以沿着这样的思路往前走——理论家、研究者是如此这般讲的,那么,事实又怎样呢?

有时候,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是显豁的;有时候,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是隐蔽的,需要对许多现实材料仔细考察分析之后才能发现;有时候,一种现象的实质,需要借助于多种理论的观照才能现出;有时候,一种理论又可以用于解释不同的现象。也就是说,理论家、研究者讲的是a,假如事实也是a,那就轻易理解多了,也轻易分析多了。但通常情况下,理论家、研究者讲的是a,而实际看起来偏偏不是a,而是a1、a2、a3……有时候甚至看起来根本不像a字系列的,而像b、c、d、e……那怎么办呢?这样的情况尽管棘手,但至少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一路追问下去的切入点:

为什么事物看起来明明是a

1、a

2、a3……或者看起来压根儿就是b、c、d、e……理论家却把他说成a呢?

我们看到的这个a

1、a

2、a3……或者b、c、d、e……跟理论家所讲的a有什么区别呢?

事实与理论之间的这个区别又说明了什么呢?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你就需要不断地去调查研究,阅读一定数量的第一手、第二手的资料,这么一路追究下来,你对事物的熟悉也就越来越深入了。这就是理论的用途。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某一种理论可能是封闭固定的,但与此理论相对应的现实却是鲜活变化的,假如你能够充分注重到并把握这种鲜活、变化的现实中所蕴藏的新的规律,你也就发展了你所使用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论既不是笼统的、抽象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有人也许会问:你怎么知道你根据某一理论或某几种理论作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呢?的确,无论从主观追求方面讲还是从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方面来讲,我们都需要追求真实、准确。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呢?要保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就必须依*以下三点:一是你所使用的理论应当是经过探讨验证的、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正确理论;二是作为论据的材料是确凿、典型、充分的(包括第一手的材料和可*的文献资料);三是严谨的分析论证。

那么,以上三点都问心无愧地做到了,你的观点就一定确凿无误吗?不一定。因为人的熟悉能力本身就是有限度的。而且,作为“软科学”的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较自然科学更大的弹性空间,它的丰富和发展也就更加需要不断地讨论乃至争论。不同意见之间的互相补充、映照乃至碰撞、交锋,只会使问题越来越明朗化,也总有某些真知灼见、某些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熟悉从争论中沉淀下来。所以,此处建议大家在写稿、投稿时各抒己见,而领导者或治理者就会在大家各种意见的交流碰撞中,发现那些真知灼见,予以吸收听取,从而调整自己的运营思路,未雨绸缪,在严重的竞争形势下,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

三、借助于理论,驾驭材料而不是被材料所驾驭

企业员工所写的分析类应用文很多都是反映一线工作实况的,他们总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为公司的运营治理提供有用的信息、建议乃至成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企业员工与鲜活的工作、生活实践相贴近,做得多,见得多,听得也多,把握着大量丰富的、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信息,这就能够使他们在写作时言之有物;但从另一方面讲,与工作、生活实践太过于贴近,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往往使人反而不轻易分辨出哪些是偶然现象,哪些是必然现象,哪些是真相,哪些是泡沫,这就有可能使企业员工在写作时难以取舍,沉没在资料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这也是俗话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所以说,从纯粹写作的角度讲,与现实的贴近既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他们的劣势。那么,怎样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呢?加强理论修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只有借助于理论的视角,我们才可能在思维中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更加清醒、冷静地透视现实。

譬如:某电信公司的内部期刊上有一篇题为《xx电信增值业务新品迭出》的文章。该文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营销组合多业务捆绑把握发展商机”,谈的是如何在当前的中国电信行业形势下,取得营销成功的问题。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作者提到了中国企业从粗放营销到精

细营销的转变过程,并列举了这一过程所经历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广告加渠道阶段,第二阶段是媒体炒作阶段,第三阶段是价格战阶段,现阶段是第四阶段,即“要想取得营销成功,策略是前提,技术整合是方法,资源合理化调度是基础”的阶段。这种对中国企业营销方式的发展转变的阶段性划分,就是一种理论。在上述理论的观照下,再结合中国电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各家电信公司激烈竞争的形势,谈××省电信的“营销组合”、“多业务捆绑”等追求“技术整合”、“资源合理化”的运营策略,就显得十分恰当,也能够更加深入地说明问题。反过来设想一下,假如该文作者不依x上述阶段性理论,只凭借从自己具体的工作中得来的信息、资料、经验,是很难对当前中国企业营销模式做一个全局性把握的;没有这个全局性把握,他对自身所处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决不会熟悉得如此透彻,当然也就难以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了。

在写作实际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即被动地堆积材料、记述事件、甚至被材料所沉没、所驾驭的问题。譬如,有一篇题为《我国“小灵通”业务发展及应关注的问题》的分析性文章:该文作者也想在文章里对“小灵通”的业务发展问题作出分析,但是从行文上看,这种冲动远未能充分实现。在分析“我国发展小灵通的机遇”一部分内容中,基本上是材料的堆积,分析的字句极少,而且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是断裂的,甚至没有任何过渡句。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憋得慌。

记得读过一篇短文,文中写的是一个人的烦恼心情。其中一个烦恼就是:他天天早晨,都被隔壁传来的练琴的声音吵醒。他写道,最让他受不了的还不是那琴声,而是练琴者超出常规的拉琴方式:那人老是拉“1—2—3—4—5—6—7—”,到了“7-”,就不再往上拉高音的“i-”了,以至于短文作者总是要在自己的房间里把那个高音“i-”唱出来之后才觉得愉快些。写文章也是一样,你把事实陈述出来了,分析总结的话其实已经到了嘴边了,应该把它点出来,有了这个“画龙点睛”,才似乎拉出了一个完整的八度音阶。因为即使读者读了你的文章,也能领会一些你的意思,但他们仍然希望你从行家或当事人的角度,对此问题作出独特的分析和评价。可是为什么有些文章没有把最后的总结和熟悉点出来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作者缺乏理论的观照和提升能力,因此,他所记述、罗列的那些材料、那些事件,也就只是材料,只是事件,时间一长,这些材料和事件失去了当时的鲜活,这篇文章也因此失去了意义。相反,假如我们借助于理论对所分析论述的对象得出一个较为深刻的熟悉,那么,文后做一个“画龙点睛”的提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有了总结和提升,才能使文章突破时效性限制,获得更长久的意义。

值得强调的是,运用理论分析现象、问题的时候,还要注重避开以下两个误区:一是我们在运用理论时,被理论弄昏了头,反过来远离了你所要面对、解决的现实问题,跟着理论跑了。二是我们在阅读第二手资料时,偶然也会被该资料作者的观点、思路引入迷途。上述两种情况并不罕见。相对应的较为有效的处理办法是:把阅读和写作都停下来,去放松放松,平静平静。然后回头理一理自己的思路。假如还是没有头绪,那就去看一看其他的材料,读一读其他的理论,这就似乎金庸武侠小说里经常讲到的“以毒攻毒”的办法。

以上分别从充实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借助于理论驾驭材料等三个方面,谈了理论之于分析类应用文的重要作用,以及运用理论提高分析类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方法。其实,只要肯下工夫学习理论知识,肯勤于观察、思考,就一定能写好分析类应用文。

第四篇:论述类作文

支撑议论性应试作文获取高分的三要素分别是:结构、用例、文化(含思想)。结构提供穿透力;用例提供表现力;文化提供保障力。

大的外在结构是千字作文最大的逻辑外现,结构中坚实的布局,瞬时能够释放逻辑的理性框架所融注的思想,使文脉让阅读者,一目了然,清清爽爽。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及其内部的逻辑,也最终外化为一种结构。在这种认识下,结构即内容,所以,论证主题的材料,如若对比性比较强烈,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剪刀式”,即正反对比,或者前后对照;如果层层递进,或者正常的起承转合,那么就使用“金字塔式”,即在主体部分使用三大段,或者使用三个彼此有逻辑联系的三标题,或者使用三个大中心句。这种布局,容易增强文章的穿透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逻辑严谨的小自然段,来解决主体部分分层所造成的“阿喀流斯的脚踵”问题,即主体部分彼此过于游离,显得不严谨不必然的问题。这个小自然段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成为例证段的开首,或者结尾部分。如若稍长,必须单列,否则,它往往遮掩例证的光彩。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从大的例证的例子的角度去看,这个例证需要顶帽子,也需要双鞋子。帽子和鞋子的存在,如若营构好,一定可以解决困扰学生议论文上升的顽症,好多学生抱怨使用基本格式得分不高,实在是对问题思考不深,材料不充实,没有把握好主旨,分析好问题的原故。

文章主体部分,三个大例子,非常明了,论证有力,前后理性分析有力量。回到我们训练的结构:

如果采用“剪刀式”,主体两个大部分或者复合剪刀式(两大部分又可以各自分成两大部分)的各个部分,关键点在相反或者相承的结合部位,这个结合的部位,一定要用理性的句子阐释清楚。

可简洁地概括如下: 第一段(起):引入,提出观点; 第二段(承):简析,承接; 第三段:①中心句;

②大例(正)或者两个例子; ③针对性地理性分析; 第四段(转):理性地承接,分析; 第五段:①大例(反)或者两个例子;

②针对性地理性分析; 第六段(合):总体性地解决问题; 第七段:升华回扣。

笼统地讲,分为7大段,如果用复合剪刀式,则为9大段,或者更多。其粘合的关键处,在于第三段的理性分析,和第四段的理性分析。

有了穿透力,再就是表现力、支撑力,其实就是一个以什么指导思想来选择材料的问题。

第一,扣中心主旨选材。中心是灵魂,材料是血肉,材料必须准确、正确地支撑观点,富有表现力。文中的例子,除了对分论点负责外,还必须对中心论点负责。在作文实践中,发现有些同学运用论据,切合分论点,而游离中心论点。或者表述的,与全文主旨不一致。皆不可,这是因为以偏概全了。

第二,广泛取材,有新意。老把玩使用一个领域,一组,甚至一个例子,就是捉襟见肘的“宿构”,风险太大,因为考题设计各不相同,不同题干中心,需要的材料各有侧重,并不是一则材料可以千变万化地适用各种论点,这种守株待兔的办法,形而上地理解了“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是有害的。

第三,必须文化气韵足,文化底蕴行天下。文化中蕴涵着更多的信息,带有更多的智慧,而且富有可多层次的阐发的意义,这样文章就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脆弱的,而是有坚实的基础。文化材料运用恰切,不但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有效释放,而且可以同时释放阅卷人的思想。

第四,避热,适当取生。大家都熟的材料,不断地使用到文章中,这不仅造成大规模地撞车,显得很单调。而且常识化的东西,点到为止,阅卷者或者读者,完全可以在心中形成完形效应,用不着你展开材料大规模地阐释,而在热中取生,或干脆使用新材料(相对而言),一方面开阔了认识的领域,一方面能引起阅卷人、读者的新奇感,“不觉令人一振”,这种感觉直接地释放分数。

如若采用一个大例子来表达,难度很大。但并不是不行。

因为,这一个例子是一个大的论据,用一个论据说明有层次的道理,而一个大例子的表述,它本身就有顺序,它在极其顽强地表达着自己。这两个顺序是否能和谐地搭配,这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大例子本身的叙述占强势,这往往成了一个故事梗概,也就是成了缩写,缩写很难说有原创性。

如果说理的议论占强势,往往会割裂故事,出现零零星星论据,论据反而不能集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但必须把握准一个基本点,使用一个例子,其本质是议论文,而非记叙文,是为议论组织文章。

具体操作:

1、将一人或者一文,分割成有因果关系、承继关系、递进关系的三大部分,利用金字塔式结构行文。

2、将一人或一文分隔成对比明显的前后两个部分,正反两个部分,在比较中,利用剪刀式相反相成地行文。

3、利用人或者事件本身的逻辑,依循其散文式行文的文理,在行文的关键处,点明点透,写详主旨。

使用该种方式,是自由了,但往往“自由换低分”,反而是个陷阱,一定要有足够的戒备。使用该种方式,论述往往容易散漫,什么都有,等于什么都没有。而且,还容易在文章中搁置弄不清楚的问题。

因此,你一旦选择了这种结构方式行文,必须对主旨和大材料有个透彻的把握,以主旨的阐述为中心,材料该删则删,该留则留,让其处于第二位。

将理性的阐述,以提纲的形式表明,并明朗地出现在文章中,在骨架作用处显现。其他材料,因为需要而应用于其中。

这样,凭借逻辑的清晰,结构明了,打破故事或者人物给人的常识性的印象,相对而言,几乎是一次陌生化处理,因被重新组合,而出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所有的材料,包括大家都熟识的材料,因为你的见识,重新走进阅卷人和阅读者的视野。沉睡的信息,因了你的见识而被激活。反而,富有创新意味在其中。从老材料中发现新角度、新知识,也是令人惊喜的。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胸中有丘壑。

真正的有文化的文化散文,就可以这样写成。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若对主旨和材料,有两个准确把握,值得一试,反过来也会影响你对金字塔式和剪刀式的更灵活通脱地应用。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只要文从字顺,合乎高考应试要求,内在地消除阿喀流斯的脚踵问题,就是对观点有一个更深更广的把握,对观点的分析有了一个明晰的思路,只要逻辑主干见识明晰,思路不乱,就能够坚实稳妥地取胜。在此温习“金字塔式”议论文一般性写作。再重复一遍,“无招”一定胜“有招”,但前提是曾经有过许多“高招”。这是针对“新给材料作文”(后话题时代,话题作文背景上的新一代给料作文)的。

下面是一篇学生落实这种思想的例文:

留一扇门(话题:拒绝与交流)

张强

拒绝,还是交流;这是一个人生大问题。

——题记

《无题》画的是,一个人为了抵御外界的攻击,拚命筑起堡垒,然而他却忘了为自己留一道交流的门。而另一个人,正在墙外张望。筑墙人,虽然成功地拒绝了外界的伤害,但他自己也被永远地困在没有交流的世界里。

走出困境,必须要在墙上做文章:留一扇门,要拒绝,也要交流。

拒绝是一种保护,虽然会让你错过许多风景,但有时也会创造更美丽的风景。

世界著名文学大师雨果,年青时曾经与出版商签订过一份合同,要在半年之内写出一部长篇小说。为遵守合同,雨果拒绝了朋友们所有的邀请,并把外衣都锁在橱子里,甚至把钥匙都沉入门前的湖里。他专心写作,终于在合同规定的日期前一个月交稿,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巴黎圣母院》。

雨果选择的是拒绝,他虽然错过了五个月的美丽风景,但为人类创造了一片永恒的风景。

拒绝,既有保护,又有错过,其关键在于人自身的需求。交流是一种开放,但它在开放的同时,可能会给你带来伤害。

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妇孺皆知,他们同是鬼谷子的弟子。他们二人都认真研究兵法,不敢有丝毫懈怠,然而孙膑总是技高一筹,这便引起庞涓的嫉妒。后来庞涓做了魏国的大将,孙膑也逐渐为世人所知,妒心正炽的庞涓一心一意想加害孙膑,假意邀请孙膑到魏国切磋兵法,设计陷害他,挖掉了他的膝盖骨。

孙膑的选择是一种开放,他欣然前往,没有拒绝这种“善意”的邀请,最终遭受陷害。虽然马陵之战,公正降临人间,但孙庞的故事的确令人深思。

交流,如果是没有保障,没有条件,如同墙外的人,在阳光白云隐去后,独自面对荒原,无疑是危险的。但无交流,世界将一片死寂,连个悲剧都不会发生。

拒绝可以保护你不受伤害,交流可以向外界传达你的心声。单纯的拒绝,也可使人自我封闭;有效的交流,也可使人自我壮大。

关键是知道自己什么该拒绝,什么该交流,这是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我们在未加入WTO之前,虽然可以保护自己的民族产业,但与我们寻求经济高速发展的欲求不相适应,我们寻求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交流。入关协议后,按照步骤,我们逐步放开市场,而不是一下子未有任何拒绝地放开。所以,未入关前大家都喊“狼来了”,但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有这样那样问题,但不是狼在肆虐,而是健康发展。

拒绝与交流,看起来是对立的,其实是彼此相通的,运用的好,创造财富,创造生活;运用不好,反受其害。

怎样运用好?我想,在交流面前应当竖起一道防卫的墙,在拒绝面前应当打开一方空间,两者要兼顾,是进是出,不能机械地理解,要辨证地看待,巧妙地应用。

所以,我要对漫画中砌墙的人说:“请为自己打开一扇门!”对遥望的人说:“不行,危险!”

第五篇: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05.2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而导致了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特殊认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迫近之念、忧虑之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更不像士子优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来,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其中代表。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草原民族生存的“动态”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分外突出。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的观念。《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北方草原多地处边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征。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又不得不产生与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性,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对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这在元代西域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著名学者刘大杰曾称元代萨都刺的诗歌“代表了元诗的活力与变化的趋势”。也由于草原自然环境的险峻、生存的艰难,致使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忧患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成长、成熟的标志,就农业社会而言,忧患意识往往侧重于对深厚精神苦闷的自我消解、自我提升;自我肯定、自我壮大是农业社会忧患意识的主体内容。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患意识,虽然也是在生存困扰下的一种自我拯救、自我飞扬,也充满了焦虑、深痛之感,但并不专力于自我精神领域的别有洞天,而是将原始初民时期产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加以发展,剔除了其中包含着的精神层面的穷力追逐,进而催生个体抗拒灾难和挫折的行为力量。

(摘编自温斌《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精神风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方草原与南方山水虽然空间地理位置不同,但在与人的关系上两者却是一致的。

B.草原文化精神既体现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又显现着极浓郁的生态观念。

C.北方草原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因此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白发性、独立性的文化。

D.不同于农业文化,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除了侧重于自我精神领域,还催生了行为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点出草原文化是进取性文化,再从草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崇拜英雄的观念、开放性、忧患意识等方面进行论述。

B.文章举《匈奴歌》的例子,证明草原文学注重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并将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统一起来。

C.文中所提的冒顿单于和札木合两个人都是被草原民族崇拜的英雄,以此二人为例主要是论证草原文学具有崇拜英雄的观念。

D.文章提到了元代西域文人,以此不仅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了忧患意识中具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北方草原不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历史,那么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能就不会有特殊认识。

B.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缘于其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

C.草原民族崇拜英雄的观念的形成,与其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有关。

D.相比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有着必然性,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也更主动、更积极。

下载应用文分析题目(论述类)(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应用文分析题目(论述类)(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述类文本训练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周国平九十年代以来,国学好像又咸了显学。而在国学热中,有一个概念赫然高悬,这便是“天人合一”。在一些人嘴里,它简直是新福音,用它可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

    诚信类论述

    对“诚信社会,从我做起”认知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雄鸡下成长的世代华夏儿女,都具备了中华本色。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印证着:为了五星红旗更......

    说明类应用文

    应用文的种类 应用文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角度)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 按其处理事情的性质划分,可以分为公务类应用文和私务类应用文。 公务类应用文是指为处理国家和集体的事务......

    单据类应用文

    单据类应用文 【教学目标】 掌握单据类应用文的种类 掌握单据类应用文的基本格式 会熟练的写借条和收条 【教学重点】 掌握单据类应用文的基本格式 会熟练的写借条和收条 【......

    应用文写作--热门题目及其[合集]

    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University.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20 words according to the foll......

    材料分析和论述

    辨析题: 1、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答:对。实事求是既内在地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也内在地包涵这解放思想、与时俱......

    【论述】【材料分析】(参考修订)

    五、论述题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2.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3.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

    应用文如何分析

    应用文写作期末考试质量分析许宗礼 2011年秋季学期《应用文写作》期末考试已结束,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已出来,从学生考出来的成绩看,本门课程考得并不理想,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