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
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论述文学案--正确比对
在论述类文本中,因果论证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使用相当广泛,一般有三种:
①强加因果。就是两者根本没有因果关系,扯在一起纯属“拉郎配”。例如2016年山东卷第6题B项。原文:它(指古体诗)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
选项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分析:选项中加的“因而”就是强加因果关系。②倒果为因。例如:
原文:至于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
选项: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分析:“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是因,“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是果,选项把这一因果关系说反了。
③因果绝对。一事之生,往往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可命题者往往把其中一个原因绝对化了,或者故意漏掉多种原因中的一个。例如:
a.原文:当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产生之时,与它同时并立的还有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墨子所代表的墨家思想等等。正是由于虚心向道家、墨家等学说学习,认真从中吸取思想营养,儒家思想才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首屈一指的“显学”。
选项: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显学”,只是因为儒学学习了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从中吸取了思想营养。
分析:原文是正常的因果表述,而选项中多加个“只”一词,就把这个原因当成了唯一的原因。b.原文:但皇权体制的“超稳定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采取保守的社会政策,对于任何社会变革的潜在趋势持强烈的阻滞立场。而专制体制内部的腐败问题也日渐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这些都使得任何皇朝难以长盛不衰,终归覆灭。
选项:专制的、保守僵化的皇权体制虽然绵延不绝了两千余年,但因它内部的腐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走向了灭亡。
分析:原文是“这些”原因,有两个,到了选项中故意漏掉一个。边练边悟
比对一下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看句中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具体说明理由。
(1)(2016·全国乙)原文: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
第1题选项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文:我们常说宁死不屈,不是想死,而是不愿屈辱地活着。所以傅山不是反对美而要丑,而是反对媚俗、轻滑、安排。傅山强调真情,大巧若拙,是真实自我再现,朴实无华,是“精雄老丑贵传神”的美。
选项:因为我们常说的宁死不屈,表达的是不愿屈辱地活着的意思,所以傅山要用丑反对媚俗、轻滑、安排。这体现的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6·全国甲)原文: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第2题选项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文:以和为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指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国家、国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中。以和为贵是在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就是以和为最高的价值。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以和为贵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选项:因为以和为贵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所以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比对因果关系重点练
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原文:“宋学”立足于传统儒学,又从佛道两家摄取偏重于义理和心性修养等方面因素,所以也可把它称为“新儒学”,它与汉唐儒家们时经书的注释繁琐章句之学有着本质不同。
选项:“宋学”被称为“新儒学”,主要是因为立足于传统儒学,又从佛道两家摄取义理和心性修养等方面因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文:诚然,法治的概念是一个外来词,中国虽然有法制,但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自清末变法以来,我们的法律制度也主要是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经验,从而也被纳入大陆法体制之中。选项:自清末变法以来,我们的法律制度主要借鉴了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经验,因为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我们的法律制度被纳入到了大陆法体制之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文: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
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选项:作者认为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是对立的,这样就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文: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儒家的价值观也就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选项: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因而儒家价值观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原文: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理当认为由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倒是孟子言之凿凿:“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算是敲定此事。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道:“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氏,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后经孔子修订成书。虽万分稳妥,可如此一来孔子有嫌假他人之功。
选项:左丘明认为《春秋》出于“圣人”的编纂和撰写,却言辞含混约略,未能言明具体的编撰者,以致为后世留下一桩谜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洞晓诸多设题陷阱综合练
比对原文与选项,看看选项与原文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错因。
6.原文: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选项: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原文: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创造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选项:非虚构文学的核心就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创造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原文: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作馒头。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
选项: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宋朝太学和国子监食堂在冬季都例行加餐供应馒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原文: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读《水浒》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
选项:宋朝的清明节,人们进行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动,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的神圣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原文: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选项: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原文: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
选项: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原文:根据《左传》《国语》的记载,春秋时期人们讲《周易》要讲八项。然而,在每次占筮时,并不会八项内容都讲,因为甲项与乙项的结论很可能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选择哪项或哪几项来讲,先秦史官往往依据自己的意图来定。占筮的结果,也可以依据多个方面来解释,只需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来作论断。
选项:《周易》内容丰富,春秋时学者讲《周易》要讲八项,但各项内容很可能不一致,甚至还会出现两项之间矛盾对立的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原文:所谓“坊市制”,即城中之“市”集中在一个限定的范围之内,“市”与“坊里”一样,都是方形,四面筑有围墙,并开有市门。唐代的市场交易限定在市内进行,并限定交易时间。在市民居住的坊中,一般是不允许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的。但在“市”周围的坊里,往往由于有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所以有例外。如东市南面的宣平坊中有卖油者,升平坊北门旁有胡人鬻饼之舍,西市东面的延寿坊中有鬻金银珠玉者。
选项:在唐初长安中的坊里,普通居民不能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但商人和手工业者则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2014论述类文本二轮教学案
射阳中学2014届高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学案第1课时
编写:何明玲 高春霞 王丽荣
一、题型解说
引用(故事、名人言论、例证材料、数据等)作用题 【题型示例】
1.文章开头叙述有关沙漠玫瑰的故事,有何作用? 2.文章开头引用冯骥才的话有什么作用?
3.文章先后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和莫扎特、贝多芬两位音乐家,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⑦段描述了许多广告画面并突出了同一句画外音,有何用意和效果? 【解题指导】
1.与小说、散文中的作用题一样,都应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思考。
2.内容方面,主要是对论点或与论点有关的问题的解说,所以一定要紧扣住全文的论点而思考。请揣摩上述四题答案中对内容的解说。
2.结构方面
(1)都用以充当论据,可答为“更加有力(或:形象生动)地证明×××观点”。(2)各自的基本(注意:不包括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作用,如点题、照应等)作用 故 事:①引出有关×××的话题,②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名人言论、数据:①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可信度),又引人深思;②为下文议论提供依据。
例证材料:①为(下文)议论提供依据,②列举事例(有时也是对比等)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即事实胜于雄辩),③增加了行文生动性和趣味性。
二、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再谈肖邦 杨燕迪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独创的艺术家,身后越难有继承者而形成“流派”,这似已成艺术的定律。这些独树一帜的艺术家,正因其别具一格而对后来者有无穷的吸引力。肖邦对后人的影响,显然很大也很多。可能最接近肖邦原貌的模仿,是早年的俄罗斯作曲家斯克里亚宾以及早期的法国人福列。但同样明显的是,这其中没有一人曾企及肖邦音乐的那种纯净度和精粹度。
②艺术家的影响与形成艺术“流派”似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艺术家的影响可能是非常多面而多样的,而且因后人对某艺术家的认识之不同会有很多的改变。而艺术流派的形成,则有某些“硬性”的指标。从肖邦的例证中可以见出,在艺术创造中最具恒久价值的,往往
是最个人化的创意,而不是集体性的“流派”共同点。就此而论,肖邦之后没有形成流派虽然让人惋惜或叹息,而其中确有某种命定的必然。
③越是伟大的艺术家,其矛盾性就越深刻和复杂。不过,对于后人的理解而言,可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看出这种矛盾性,而在于看出这种矛盾性在每个不同艺术家身上的特殊性质。李斯特的矛盾性显然不同于肖邦,他在尖锐和敏感方面不如肖邦,却比肖邦更为混杂和多面——例如他的血脉中杂耍艺人的游戏和宗教超验的追求之间,就形成难以调解的冲突。最终他的风格没能像肖邦那样形成自成一体的内在完整性,作品数量不少,但质量参差不齐。舒曼和门德尔松的矛盾性当然完全不同,前者是太不平衡,后者是太过平衡,因而都影响了各自音乐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反观肖邦,他的音乐独特处在于,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被隐藏起来,好像故意引诱听众只是痴迷于其音乐外表的优雅、流畅和自如。而其实,他的音乐内部饱含着复杂的句法行进,神出鬼没的对位线条,放肆大胆的和声实验和眼界开阔的大范围形式控制。
④进一步看,肖邦的出新,还在于其尽善尽美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看,在艺术中求新并不难,真正的困难在于,在创新的同时还达到完美。创新与完美,这本身就是一对非常矛盾的价值。创新,意味着探险和开掘,因而粗糙、生硬和不足都在情理之中。而完美,在音乐艺术中意味着周全、妥帖和无可挑剔,经得起反复的聆听、演奏、解读和分析仍让人不觉厌倦。肖邦不仅同时满足了创新和完美的矛盾价值诉求,而且他解决这个矛盾的频率非常高——在他认可的出版作品中,大多都是极富创意而又完美无缺的第一流杰作。
⑤考虑到肖邦39岁就因病辞世,其创作盛期也就区区约二十年时间——什么是“天才”?肖邦是这一概念在艺术中的最佳注脚之一。15.“肖邦之后没有形成流派”的原因是什么?(6分)
16.文章第三段写到李斯特、舒曼和门德尔松三个人,有什么作用?(6分)
17.作者在文章结尾说“什么是‘天才’?肖邦是这一概念在艺术中的最佳注脚之一”,为什么?(6分)
三、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让文化走向市场
宋鑫陶
①目前, 我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提出了‚文化大省‛的战略, 这其中不乏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超千亿元的山东、北京、江苏、广东等省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 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②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国, 并非只是一个愿景。在‚文化和经济融合产生的竞争力, 正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的世界, 文化的输出已成为一个国家从意识形态领域影响世界的最佳产品。它所承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以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形式, 成为了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核心因子。它的强大与否, 也展现着一个国家内在体制的活力程度。
③2010年, 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GDP 的2.75 % , 这与美国的27 % 和英国的11% 相差甚远, 也与支柱性产业5% 的国际标准有一定差距。另有数据显示, 我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总收入, 竟然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当我们艳羡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的同时, 也不得不反思自身, 我们拥有璀璨的文化, 却缘何没有强大的输出?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不同步, 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并在国际政治上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的当下, 显得尤为突出。
④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 提出从经济大国转型为文化输出大国,并把动漫产业确定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如今,日本制作的动画节目占据了全球播放的60% , 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其动漫产业也成为了日本输出自身文化和价值观的最好、最有效的方式。
⑤要提升文化软实力, 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市场化挂钩。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从体制的角度‚将市场经济化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和加强党的管理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明确区分开来‛, 改变‘有文化、无市场’对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束缚。对文化‘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区分, 被誉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认识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而我国要实现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 就必须在文化体制改革上, 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⑥适度的放开, 也许才是搞活的最好方式。生物界的优胜劣汰, 同样适用于经济市场。文化走向市场, 是给了那些真正有前景和潜力的文化单位一个走向更广阔市场的舞台, 也让那些缺乏成长的企业感知危机的存在, 寻找新的发展路径而不是‚让所有文化都赖在政府怀里‛。
⑦改革总要付出代价, 开放的市场才能孕育最具活力和最具竞争力的企业。
《商周刊》2011/10/24,有删改)15.结合全文,我国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有哪些必要性?请简要概括。(6分)
16.依据上文,把文化的“公益性”与“经营性”区分开来有哪些好处?(6分)
17.文章第4段专门介绍了日本的动漫产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四、自学反思
射阳中学2014届高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课时
编写:何明玲 高春霞 王丽荣
一、考点解说
思路分析题 【题型示例】
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2010江苏)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2011江苏)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2012江苏)【答题技巧】
1.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论述对象、话题、论题、问题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观点句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论述角度、论述层次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论证方法、论据 2.概括思路
①按照“同义归类”(把意义相近的段落合并)的原则把文章切割成3-4个部分 议论文较多使用“总-分-总”的三段论结构,应予注意!
②用精炼的语言分点概括各部分的内容(用语可以摘取、合取、自撰)③注意:用“首先”“然后”“其次”、“第一”“第二”“第三”类的序词连接,否则可能被扣3分!
归纳段意不必注出起止节次,因为有些过渡节次难以确定。3.思维切入点(可借跳板):
⑴由标题入手,以主题(中心论点)为先导寻找思路。⑵捕捉关键句。
①从内容上看:主旨句、观点句、概括句、情感句……
②从结构上看: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置于文首、文尾或段首、段尾的句子。⑶特别捕捉那些能标志层次、思路的关键词,它们对分析思路大有帮助。①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转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此‛‚所以‛‚总而言之‛。
②表示论述先后的词,如:首先……,其次……,再次……;先……,再……,最后……;…… 从高考答案看答题形式
二、高考点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艺术三昧 丰子恺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划,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决不是偶然的。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很可明了地解释。其意义: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照着它们写生,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
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笔。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那么这个“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选自《丰子恺散文选》,有删节)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16.结合摆放苹果的事例,说说在审美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多样”和“统一”的矛盾。(8分)
17.丰子恺在文章结尾提出的“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包含哪些深意?(6分)
三、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药家鑫案:有宽恕就会有未来
张天潘
①2011年4月25日,药家鑫案原告民事诉讼代理人张显贴出《对药家鑫案判决的立场和意见》一文,表示放弃追要法庭判决的赔偿,并对民事部分不合理地方放弃上诉。文章中称“我们想对药家鑫父母说:我们农村人并不难缠!你们应该低下你们高昂的头!”
②备受世人瞩目的“药家鑫”一案,终于有了一个阶段性的了结。不管这个过程引发了怎样的社会争议,可以肯定地说,原告方的这个决定,是出乎很多人预料的。案件一审终结之后,原告表现出的“以德报怨”的胸怀,如《立场和意见》所说“药家鑫父母对我们淡漠无情,但我们还是考虑到对方的未来。我们自愿放弃法院所判给我们的民事赔偿,留给药家鑫父母养老”,可能在一些人看来太不解恨了。但是,静心想一想,这个决定是多么有社会价值啊,它在令人感动之余,更是能够成为一剂消解我们这个社会一直以来所彰显出的乖张与暴戾之气的良药。
③在正义未实现之前,王辉(受害者的丈夫)拒绝各种劝说与调解,坚决走正常的司法途径。但在目标诉求达到之后,即宽恕对方,他们并没有选择继续穷追猛打,尽管可以预料,他们如果真这么做了,舆论一定程度上也会站在他们这一边的,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这是当下社会多么匮乏的一种抉择!
④一直以来,我们的文化里都有着“以暴制暴、以恶报恶”的基因坚固地存活着,比如“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等等,本质上都是如此。这样的方式,确实能够让人产生某些快感,或者也能快速地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快感之后呢?问题解决之后呢?收获的往往是更多的“以暴易暴”、“冤冤相报”,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暴戾之气。
⑤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的原因。宽恕不是懦弱,背对过去的伤痛,王辉一家选择了宽恕,其实,就是怀抱了自己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在这一刻,我们看到了他们不一般的人格品质。而这,也值得我们每个人都躬身自问与反省。
⑥青年学者熊培云出版过一本书,叫《重新发现社会》,阐述了“社会”的价值与意义。这的确是一个很有价值与启发性的“发现”,不过,如果更深入进去探讨的话,我们更应该
“重新发现个人”,因为社会更是由人组成的,每一个具体的人是怎样,这个社会便是怎样,个人是一个社会的最直接体现。
⑦从自己做起,每一个善良的人都彰显与释放出自己的善意,然后社会才能慢慢恢复到真正文明的、有着基本的伦理价值观的良性社会。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个细小的石头,因为相互为善,一起堆砌成一座巍峨的大山,而不是相互投掷,乱石一片。正如一名学者所言,“你所在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⑧虽然现在的社会,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远非令人满意,但也正因为社会就是如此,个人就更需要有所坚持与作为。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组成,是这个社会和国家的最直接体现。从这一点看,王辉等人的决定让我们看到,每个人身上所能砥砺出的最珍贵的品格,所能达到的最辽阔的精神境界,也看到我们这个社会的美好未来。因为,有宽恕就会有未来。
(选自《北京青年报》)
15.请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6.请分析第7自然段论述的特色。(6分)
17.结合全文,概述“有宽恕就会有未来”的内涵。(6分)
四、解题心得
射阳中学2014届高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教学案第3课时
编写:何明玲 高春霞 王丽荣
一、考点解说
要点概括题
【题型示例】
17.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事件?
18.作者呼吁保护有文化内涵的古村落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17.就本文来看,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伟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5.文中说“圆最能象征世界所蕴含的密码”,联系全文,概括“圆”蕴含哪些丰富的密码。
【答题技巧】
1.明确答案区间。限制也是提示,若题干中有“从全文看”“联系全文”等语,就一定不能局限于某一章节;反之,首先从问题句所在段落找起;
2.搜寻重点段落。哪怕“联系全文”,问题句所在段落也不可能没有要点,所以首先找出问题句,然后在此句的前后寻找答案;
为了防止遗漏内容要点,考生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理清思路。
3.分析所用材料。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因此,分析所用材料,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4关注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等)。顺序词:首先其次再次第一„„ 结论词:总之因此显然
由此可见 综上所述„„
关联词:但是如果
并且
而且
因为„„
过渡词:„„以外、除此以外、还有„„
5.寻找关键语句
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等。
二、高考点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祭孔:大典还是大戏?
周国平
9月28日上午,喧闹了一些日子的“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如期举行。我对这些年来越闹越欢的祭孔活动一直心存疑问。
作为地方政府主办的大型活动,自然少不了专家们出谋划策,摇旗呐喊。专家们宣称,祭孔的宗旨是复兴传统文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确,孔子思想及其久远影响形成了中国的主流传统文化,可是,对于这样形成的传统文化恰恰是需要认真分析的。事实
上,自汉代以降,正是孔子思想中的糟粕部分得到了强化,被立为正统,这就是抹杀人性尊严和个性价值的一整套等级伦理观念。这套观念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仍在发生作用,阻碍着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社会公正的实现。孔子思想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诸如“和而不同”之类的思想可以成为一种资源,但是,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来说,更重要的事情是批判作为儒家文化之核心的等级伦理观念,倡导尊重一切个人的生命权利和人性尊严的人文精神。就总体而言,儒家文化不可能成为我们今日社会的精神基础,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不可能是儒家文化的复兴,而只能是人文精神指导下的各种变革。
然而,专家们还有更大的雄心,他们期望通过祭孔来扩大儒家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启迪人们解决当代世界的各种危机。曲阜大典的祭文颂曰:“全球祭孔,五洲同风。”此言不免夸大了吧。其实,海外华人聚集地的祭孔或祭别的中华祖先的活动一直在进行,那是思乡情怀的寄托,也确有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之效。可是,谈不上是“全球祭孔”,更扯不上“五洲同风”。
大话之下,必有自欺。我丝毫不低估孔子的世界性意义,但这种意义肯定不在于向全世界推广儒家文化,就像苏格拉底的意义不在于向全世界推广希腊文化一样。凡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精神伟人,其思想必定深入地触及了人类共同的基本问题,因此才有了世界性的意义,孔子也是如此。在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出现了四位世界性的精神伟人,即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其思想的共同内涵是“对人类基本境况的体验以及对人类使命的阐明”。孔子思想中这种超越于他的时代和民族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体现在注重个人内在精神追求和人格修养的为学处世态度上。然而,除了在宋儒那里,这个合理内核皆遭忽略,而在历代祭孔闹剧中越发遮蔽不明了。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或者被神化,成为祭拜的偶像,或者被妖魔化,成为打倒的对象,其实都是充当了统治者的道具。要正确理解孔子的价值,惟有把他还原成一个人,一个像苏格拉底那样的哲人。从未听说西方人祭苏格拉底,若问西方人是怎样继承苏格拉底的精神遗产的,请看从柏拉图到今天的大师迭出的西方哲学史。
(选自周国平《善良丰富高贵》,有删节)
12.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反对如此大张旗鼓地“祭孔”的理由。(6分)
13.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要正确理解孔子的价值,惟有把他还原成一个人。”(4分)
14.文章最后一段反复提到苏格拉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5.对于“祭孔”这一问题你是怎么看待的,请阐明你的观点及理由。(4分)
价值的传播也会受到影响,其后果无法补偿,这是很可怕的事。
(节选自2010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15.从文中看,“娱乐化解读”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加以简要分析。(6分)
三、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警惕“娱乐化解读”
蒂尼
网络传播技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可以称之为“娱乐化解读”。各种新名词发展神速,常常是让你没办法不感兴趣的“事儿”。比如炒作得火热的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时间成为网民热读和谈论的话题,据有关资料统计,这本书竟然在市场上畅销到百万册。
有人说:“一样是说史,当年明月用的笔法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另有人说:“探寻历史真相的过程是沉重的,是需要我们用思考去慢慢体会的。和娱乐化解读历史方式的外壳相比,也许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历史发展的深层客观规律以及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明朝那些事儿》过多纠缠于如何现代化娱乐化包装历史的讲述方式做法,距离清醒的历史守望者已经很远很远。”
我比较认同后者的说法。作为现代人,今天我们如何消费历史?怎么理解历史?“娱乐化解读”应该针对的是历史事件的讲述方式而言,而不应该是随意的娱乐,这样会造成对历史的误读和误解。近两年来,中国大地上刮起了“重读”、“戏说”风,按理说,如此“繁荣”的学术研究和文化研究热的景象,是值得国人高兴的事儿。可是,我们看到,除了史学界、文学界之外的研究人员们也迫不及待地参与进来,对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以“或正说解读、或调侃恶搞”的形式纷至沓来,再加上出版界、电视和网络等媒介的宣传造势,出现了很多戏说类书籍,这种形式的书籍很快被大众所接受。
阅读,变成了“悦读”。阅读变成了一种让人轻松的“精神按摩”。这样的阅读已不再承载更深刻的思想和沉重的文化使命,同时一些人在“悦读”中还会染上对知识、对历史不恭的游戏状态。“娱乐化解读”和“恶搞”的游戏性一样,最突出的表现为:戏拟经典故事,将历史遗产颠覆成为一种“大杂烩”东拼西凑之后的取悦品。
不论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形态中,文学和历史都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等基本功能。然而,在消费时代的文化的背景下,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却极度膨胀。解读历史和阅读文学作品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针对传统的经典名著和历史故事,原则上是不能歪曲、不能篡改、不能恶搞的。要强调和弘扬传统文学经典名著的精神。让古人行现代人之事、说流行话语,对于追求新鲜、刺激的读者来说,可能是图一时好读、好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消费历史,不但削弱了教育作用,对于所承载的历史和思想
16.文章第二段列举了两种不同的读史方式,作者为什么不认同“娱乐化解读”?(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文化解读观。(6分)
四、解题心得
6分)
第一课时答案
《再谈肖邦》
15.肖邦的艺术独创,身后没有继承者(答出“越是独创的艺术家,身后越难有继承者而形成流派”亦可);不符合流派的某些“硬性”的指标;在艺术创造中最具恒久价值的,往往是最个人化的创意,而不是流派的共同特点。(一点2分)16.举例论证(或举这三人为例,1分),对比论证(1分);证明伟大艺术家作品的深刻和复杂的矛盾性在每个不同艺术家身上的有着特殊性质(2分)。肖邦在对于音乐矛盾性的处理方面比其他音乐家高明(“伟大“类亦可得2分)。
17.肖邦是独创的艺术家,身后没有人能够企及他的高度(答出“无可企及”即可,2分);肖邦的音乐独特,音乐中的矛盾都被隐藏起来(2分);肖邦的音乐不仅创新而且完美(2分);肖邦英年早逝,创作盛期短,但作品大多是第一流杰作(2分)。(给满6分为止)
让文化走向市场
15.(6分)(1)我国的文化发展还较落后(或与其它国家还有很大差距);(2)我国的文化输出能力与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国际政治地位不同步;(3)旧的政府与市场不分的文化体制(旧的“公益性”与“经营性”不加区分的文化体制)束缚了文化的发展。
(每点2分。如答‚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承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体现一个国家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核心因子‛等,而没有扣住‚改革的必要性‛,酌情扣分。)
16.(6分)(1)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能,改变旧体制对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束缚,减少对文化市场的干预,激发市场活力(如答‚让政府的归政府, 市场的归市场‛ 酌情扣分);(2)有利于文化企业在市场中优胜劣汰,提高竞争力(如答‚给有前景和潜力的文化单位一个走向更广阔市场的舞台,让那些缺乏成长的企业感知危机的存在‛酌情扣分);(3)创造出更多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文化产品,增强文化输出能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意思对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便可酌情给分)。(每点2分)17.(6分)(1)以日本的动漫产业为例,说明日本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在文化输出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重视文化输出的重要性(‚成就‛‚重要性‛答出一方面即可;答‚说明动漫产业是日本输出自身文化和价值观的最好、最有效的方式‛要酌情扣分);(2)与中国的文化发展现状形成对比,说明我国文化输出的落后,有必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3)引用事实,增强最说服力,也发人深思。(每点2分,若要点不全,答‚为下文论证文化体制改革作铺垫‛也可酌情给分。)
第二课时答案
《艺术三味》
15.由吴昌硕的字说起,引出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于整体美,并以中国画和西洋画为例加以印证;(2分)再举摆放“三个苹果”的例子,说明何谓“多样的统一” ;(1分)最后延伸到阐述以此种审美观看待宇宙人生。(1分)
16.①不能只把苹果规则地并列起来,以求单纯 “统一”的审美观;(2分)②也不能只把苹
果触乱,使之滚开,以求“多样化”的审美观;(2分)③应像画家那样根据写生的需要,将苹果摆放成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注意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协调,遵循了审美的基本法则;(2分)④总之,只有兼顾审美对象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才是艺术的三昧境界。(2分)
17.(1)从鉴赏书画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启发,把宇宙也看作艺术,观照其三昧境界;(2分)(2)明白包容万象的宇宙乃是一整体,学会从个体出发探究整个宇宙的规律;(2分)体悟到“我”作为万象的组成部分,应该从小我中超脱出来,融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2分)
药家鑫案:有宽恕就会有未来
15.首先,文章引出药家鑫案原告“以德报怨”的行为,并赞赏其积极意义;接着,分析原告宽恕行为巨大的社会意义并赞赏原告表现出的人格品质;然后,提出个人是社会最直接的表现,提倡每一个人都要彰显释放自己的善意;最后,提出在当今社会,个人需要有所坚持与作为,再次强调王辉(原告)等人的宽恕行为对于社会对于未来的意义,点明题旨。
建议:第1点得1分,第2、3点各得2分,第4点得1分。
16.比喻论证。(1)用细石与大山的关系比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论证只有每一个善良的人都彰显释放自己的善意,社会才会成为良性的社会(意思对即可)(2)具体形象,增强说服力(1)
引用论证(1),用学者的论述,再次强调了个人释放善意对社会的意义,也呼应了文章对王辉等人的宽恕对于当今中国的积极意义的赞扬。(1)
17.(1)“以暴制暴、以恶报恶”的基因坚固地存活在中国的文化中,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暴戾之气。
(2)原告的宽恕行为,考虑到对方的未来,也怀抱着一种自己的更美好的未来,能消解我们这个社会一直以来彰显的暴戾之气,使人看到了这个社会的美好的未来。
(3)从个人做起,每一个善良的人都彰显与释放出自己的善意,社会才能恢复到真正文明的、有着基本的伦理价值观的良性社会。
每点2分,共6分。
第三课时答案
《祭孔:大典还是大戏?》 12.(1)孔子的思想当中有许多糟粕,因此无法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2)现在的“祭孔”并没有真正理解重视孔子思想的合理内核。(3)历史上“祭孔”只是将孔子作为统治的道具。
13.只有褪去孔子身上的神化妖魔化色彩,才能真正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了解孔子个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和人格修养及为学处世的态度,从而了解孔子对于世界人民的意义。(每分1分)
14.用苏格拉底为例(1分),一是阐明西方人对待伟人的正确态度(1分),二是和我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祭孔”的不合理性;(2分)从而给人更直观的认知。15.“祭孔”行为本身无可厚非,孔子作为我们本民族的伟大历史人物,通过祭奠的形式表达怀念之情,抒发怀古之思,理所应当。(2分)但是如果把这一行为放大甚至成为政府行为,这就不对了。首先孔子的思想中有很多糟粕的东西,其次作为文化名人,我们应该挖掘的是他的精神当中的积极的文化因素为我们所用,而不是大张旗鼓地进行形式主义喧闹。(2分)
《警惕“娱乐化解读”》
15.①“重读”“戏说”之风盛行;②大量非专业人士积极介入;③各种媒介推波助澜。(6分。每层意思2分)
16.①“娱乐化解读”易误读和误解历史;②“娱乐化解读”不能承载深刻的思想和沉重的文化使命;③“娱乐化解读”削弱了教育作用,影响其所承载的历史和思想价值的传播。(6分。每层意思2分)17.①应关注历史发展的深层客观规律以及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②要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③应强调和弘扬传统文学经典名著的精神。(6分。每层意思2分)
第三篇:论述类文章阅读 学案42
学案42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学案目标】 1.学习把握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方法。2.做题过程中如何避免浅层化、片面化问题。
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时,要根据不同的句子类型,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一、理解结构句
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对于这类句子,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理解总结句、总领句的含意需分别对上文与下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义,需要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照应句应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二、理解含蓄句、哲理句
含蓄句、哲理句,指的就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或含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的哲理的,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通常这类语句的理解需要三个层面:第一“句表意”,第二“句内意”,第三“句外意”,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在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把握文章主旨,合理联系。一般说来含蓄句、哲理句都是围绕文章主旨来表意的。把握了主旨之后,我们再从“句表意”出发,联系语言环境,结合“句内意”,适当地展开联想和引申,就可以理解得差不多了。
三、理解修辞句
修辞句是指运用了修辞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对偶是常用的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要针对其所使用的修辞,结合语境努力探求其本义。比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也就是将句子的修辞手法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是比喻,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只有探原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实质性的内容。
如何避免分析句子含意题中的表层化、片面化问题
一、阅读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含意 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啼唤,像是那么遥远,又像是那么逼近,听来似是不分明,然而却又是那般动听,直扣人的心门。再过几天,水边的杨柳出现了浅浅的绿痕,水堤上的泥土渐渐软了,而几场雨后,水已平了堤,时时刻刻似乎要涨溢出来,却又似被一道神秘的边界拘拦住了。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殷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这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
现场答案:春天的什刹海极美丽。探究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一棵被雷电烧空了躯干的洋槐,斜斜地贴着水面长出去,亭亭玉盖下,一张方桌,几把木椅,用宜兴紫砂壶泡着的半壶龙井茶冒着袅袅香气。一位鹤发老者正坐在方桌旁品着茗,一脸的安详和惬意。我突然悟得,其实老人正在品味的这种梅妻鹤子的悠然人生正是千年来中国文人追求的极致。古人云: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聪明的隐士总是
不忘了隐居的首要条件是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陶渊明们虽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却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只有如这位老者一样,选一个宁静的所在,比如同里,虽然与世无争,却也不为生活所扰,更利于修身养性,着实令人艳羡。
(节选自寅公《同里的黄昏是一首歌》)文中画线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现场答案:表现了作者对同里老者与世无争、不为生活所扰、利于修身养性的生活的羡慕之情。
探究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含意。
马缨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阴匝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意志和生命力里,还可以吸取力量和快乐。但是,一到晚上回家,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怀念的却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
„„
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朗日之下。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缨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下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中的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1962年10月
(有删改)(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现场答案:说明作者所住地方的幽静。探究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缨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下一样。现场答案:写出了马缨花在任何时候都生机勃勃的特点。探究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审题
①分析语句含意题主要有下列类型
a.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某句的深刻含意。b.谈谈你对某句话意思的理解。c.某句,作者为什么这样说?d.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②审题时应注意
a.明位臵,看该句在段中、文中所处的位臵。b.辨相邻,看该句相邻句是哪些。c.看特色,看该句或在修辞或在句式方面有何特色。d.抓结构,看该句在内部结构方面有何特点。
(2)答题 原则
①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是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从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②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一、(2010·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上经典。
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的那只鸟巢进行确认。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我猜它们一定会先检查它们一冬没有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并且把卧室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的巢。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到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翔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发现,它们的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虔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承续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们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最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有删改)1.“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父亲的树
阎连科 1978年,如同冬后的春来乍到时,万物恍恍惚惚苏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蓝得唐突和猛烈——忽然,农民分地了。农民们也就一边站在田头灿烂地笑;另一边,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树木都给砍掉了。
田是我的了,那树自然也该是我家的财产和私有。于是就都砍,抬到家里去,有一天政策变了脸,又把田地收回到政府的册账和手里,至少家里还留有一棵或几棵树。几天间,田野里、山坡上的那些稍大的可檩可梁的树木就都不在了。
和别家田头都有树一样,我家的地头也有一棵越过碗粗的箭杨树,笔直着,在春天,杨叶的掌声哗脆脆地响。当别家田头的树都只剩下溜地的白茬树桩时,那棵杨树还孤零零地立着,像一个单位广场上的旗杆样。父亲几次用手和目光去拃量树的粗细和身高,知道把树伐..下来,盖房做檩是绝好的材料和支撑。可最终,父亲没有砍那树。邻居说:“不砍呀?”父亲说:“它还没真正长成呢。”
就没砍。就让那原是路边田头长长一排中的一棵箭杨树,孤傲挺拔地竖在路边上、田野间,仿佛是竖着的乡村人心的一杆旗,望着这世界,读着世界的变幻和人心。然而在三年后,.乡村的土地政策果不其然变化了。各家的土地需要调整和更换,我家的地就冷猛成了别家田地了,那棵已经远比盆粗的杨树也成了人家的树。
在成了人家的后的第三天,父亲从那田头上过,忽然发现那远比盆粗的树已经不在了,路边只有紧随地面白着的树桩。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父亲没说话,只看了一会儿那树桩,就朝远处我家新分的田地去了。
父亲离开人世后,我总是念念想起那棵属于父亲的树。再后来,他的坟头因为繁枝生成,又长起了一棵并不成材的弯柳树。树由芽到枝,由胳膊的粗细,到了碗的状。山坡地,不似平壤的土肥与水足,那棵树竟也能在岁月中坚韧地长。乡村的人多有迷信,以为繁枝发芽长成材,皆是很好很好的一桩事。那是因为人生在世有许多厚德时,上天才让你的荒野坟前长起一棵树。以此说,那坟前的柳树也正是父亲生前做人的延续和回报。每年上坟,家人都会给那弯树修整一下枝,让它虽然弯,但却一样可以在山野荒寂中,把枝叶升旗一样扬起来。.就这么过了20年,那树原来弓弯的腰身竟然也被天空和生长拉得直起来,和20多年前我家田头的杨树一样粗,完全可以成材使用了。
我家祖坟上有许多树,父亲的那一棵,却是最大最粗的。乡村伦理中的人品与德行,原是可以在因果中对坟地和树木给以给养的。今年正月间,80岁的三叔下世时,我忽然看到父亲坟前的树没了,被人砍去了。树桩呈着岁月的灰黑色,显出无尽的沉默和蔑视。再看别的坟头的树,大的和小的一律被人伐光了,原来一片林似的密和绿,现在也都荡然无存、光秃秃的了。想到今天乡村世界的繁华和闹乱;想到路边一年四季竖着的收购木材的华丽的广告牌;想到我几年前回家就看到村头路边早已没了树木的荡荡洁净和富有,也就豁然明白了父亲坟头被人砍树的原委和因果。
只是默默念念地想,时代与人心从田头伐起最终就砍到了坟头上。只是想,父亲终于在生前死后都没了他的树,和人心中最终没了旗一样。.只是想,父亲坟前的老桩在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几时才可长成树。成了树,又有几年可以安稳无碍地竖在坟头和田野上。
(选自《散文选刊》2010年第3期,有删改)3.文中说:“另一边,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树木都给砍掉了。”“可最终,父亲没有砍那树。”人们砍树和父亲不砍树各怀着怎样的心理,表现出什么样的品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内涵。(★)(1)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树桩呈着岁月的灰黑色,显出无尽的沉默和蔑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说“只是想,父亲坟前的老桩在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几时才可长成树。成了树,又有几年可以安稳无碍地竖在坟头和田野上。”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重点突破
一、探究问题:该答案把含意笼统化、表面化了。究其原因,是未理解句子最关键词语“浸透”。这个词语很简单,就是“到处都有”的意思,那么“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就说明了春意的无处不在。
探究方法:很多重要句子含意的考查,实际上是对句中关键词语含义的考查。如果不能落实关键词语的含义,那么容易导致句子理解的表面化。因此,一定要把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透,才能真正理解句子的含意。
正确答案: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
二、探究问题:该答案在考试中所存在的问题很典型:答题片面,要点不全。究其原因,是对该长句的内部结构未把握清楚。原句有两层:第一层是“虽然„„但„„”,主语是“陶渊明们”;第二层是后半部分,重点放在“老者”身上,该答案只分析后一层的情感,未注意前一层的情感。
探究方法:对于结构复杂的句子,尤其是长句,先对其内部结构层次切分,分清有几个层次,然后对应层次分点作答,这是保证答题要点齐全,避免片面化的办法之一。
正确答案:(示例)通过“陶渊明们”与“同里老人”的生活情态的对比,否定了“陶渊明们”的没有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小隐隐于林”的生活,赞扬了“同里老人”们梅妻鹤子(与世无争、不为生活所扰、更利于修身养性)的“大隐隐于市”的悠然人生。
三、(1)探究问题:该答案只答出了句面含意,即所住的自然环境的特点。联系下文可见这句还写出了社会环境的特点、内心的孤独寂寞。
探究方法:分析句子含意,一定要把它放在具体语境中去揣摩其语境意义,而不能只答出句子的表层意义。而句子的语境意义、深层意义则必须联系上下文,这叫语境分析法。
正确答案: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探究问题:考场中要分析的语句,一般都有多层意义。该答案只写出了一点,遗漏的正是作者在这句中所要表达的对马缨花在新的时代环境焕发生机的喜悦之情。探究方法:有些句子,光写出句子本身含意还不够,还必须答出句子的感情;文学作品往往以情动人,有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些必须借助感情的线索深刻领会。
正确答案: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巩固提升
1.表面写仰望鸟不住旧巢,不辞劳苦另筑新巢;实则表达了对鸟这一行为的敬仰。敬仰之情尽管是在那天才突然萌生,但这一深重的感情好像贯穿了整个春天。
解析 句中“仰着脸”三个字很重要,“仰”有“仰望”之意,也有“敬仰”之意。2.(1)用存疑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不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而是人类的巨大痛苦。(2)巨大痛苦源于人类不善待鸟类而招致鸟类的拒绝、痛斥和对峙,作者因此既饱受良心的责备,又担心遭受自然的报复。(3)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善待生灵。
解析 首先应确定作者说的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分析鸟类为什么对人类拒绝、痛斥和对峙,进而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3.(1)砍树人的心理:有人分了地就认为地里的树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并担心政策变化,政府会把田地收走。品质:看重私利,缺乏信念和坚守。
(2)父亲的心理:不忍砍掉那棵还没有真正长成的树,期望它再长长。品质:父亲的善良和对信念的坚守。
解析 人们砍树的心理在第二节一、二两句中交待了。父亲的心理表现在第三节父亲的语言上。
4.(1)使用比喻手法,以“雪”的惨白阴冷比喻树桩的“白”,给人一种触目、刺眼的感觉,形象地传达出父亲看到树被砍伐后心理上的疼痛和伤感。
(2)使用拟人手法,树桩的“沉默和蔑视”是对人性贪婪和人们失去敬畏之心的无声控诉。
解析 该题不完全是赏析题,而是从修辞手法、表达效果两方面来分析的含意题。答题时应答出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和深刻内涵。
5.(1)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表明作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2)改革开放的时代,“钱”似乎左右着一切,人人一心想着致富,作者对失去坚守美德信念的担忧。
(3)对朝令夕改的政策的忧虑。
解析 该题虽说是探究题,也可视为含义分析题。应对应句子的三层意思进行探究。
第四篇:论述类文章阅读 学案35
学案35 理解(二)
——重要句子的理解
【学案目标】 掌握做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要求和方法。
在论述类文章中,“重要句子”往往跟作者的论点有关系,一般指的是: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与文中正面观点对立的观点句;支撑观点句的关键句;此外,还包括一些虽然与论点没有直接关系但结构比较复杂且含意丰富的句子,以及修辞句。
对论述类文章阅读中“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般采取以下解题步骤:
第一步,整体阅读全文,把握全文要点,领会全文主旨,注意重要语句的表层意义。阅读时如有个别语句读不懂,可先跳过去,再回读。
第二步,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逐层)概括段意(层意),进一步理解全文。
第三步,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要求理解的句子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将题干、材料、选项三者对照(要做到不跳读、不漏读,以便能准确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将选项与原文中的句子作比较,排除干扰。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分析选项时,可以运用“双合”法。所谓双合,就是符合文意,符合题意。符合文意指在做题时将每一个选项逐一进行比照,比照该选项与原文意思是否相同,哪些字句变了,意思变了没有,不要只是看文字是否相同。符合题意是在比照符合文意的前提下看看该选项是否符合题干的意思,要将题干的意思中的几个要点和选项进行分析,完全符合题干要点的才是正确答案。如有的题中要求“最恰当”,因此,在判定选项时要结合文中相关段落确定其“最”恰当项。
(2)排除干扰项。
命题者常常采用以下方法来制造干扰项:①偷换概念。在备选项中用其他概念置换原文的概念。②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在错误的备选项中以部分代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改变概念的外延。③混淆概念。把不同的概念等同或混淆起来。④改变判断的性质。故意把可能写成必然,把未然写成已然,把有写成无,把无写成有,以此来考查考生正确筛选信息的能力。⑤无中生有。备选项中设置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用来混淆视听。⑥乱加因果。有意混淆前因后果之间的关系,使前因推不出后果。
做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的基本方法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一般原则是:由语境到本句,由词语到句子,由形式到内容,巧妙对应,逐点解读。
方法一:抓句中关键词语、重要概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人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术、工艺于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反映了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并在距今大约8 000年前就出现了彩陶。中国彩陶的发展、繁荣和衰亡历经4 000年之久。尽管彩陶文化并非一种考古文化,但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除了各种各样的石器外,绝大多数是以陶器为其重要表征的。其中,色彩绚丽、图形优美、造型多样、工艺精湛、数量较多的各种彩陶,更成为这一时段最有系统、最具规模、最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并因此而成为华夏远古文化的一种鲜明特征。“仰韶文化”的命名就是以在遗址中发掘的红底黑彩的陶片作为重要证据,而“仰韶文化”之所以又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以鱼纹为主的半坡类型和以鸟纹、花卉纹为主的庙底沟类型,也是以遗址出土的彩陶纹饰作为区分的主要标志。
据估计,中国出土的彩陶约有5万多件,很可能是世界上出土彩陶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彩陶绝大多数都是日常实用器皿,如盆、碗、壶、罐等等,分布的地域几乎遍布全国。这些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在造型设计上却颇具匠心。制作时对器物的各部分运用不同的比例变化,构成各种柔和优美的轮廓曲线,其式样繁多,并随各地习俗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图案设计方面,中国的史前彩陶都能结合不同器形的特点和装饰部位的不同,或疏或密,或繁或简,饰以不同纹样,图案丰富多彩。有的宜于俯视,有的适于平观,将器物的实用性质和使用的审美效果结合起来。其中大量出现的编织纹和几何形纹,具有彩纹和底色相互衬托,虚实相应的作用,形成“双关图案”。这种构图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基本装饰手法。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无论是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还是远古神话与图腾崇拜的出现,都离不开彩陶。因为彩陶除了作为原始人类日常生活器物之外,还是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重要器物;彩陶的器形和陶壁上的纹饰,既体现了远古先民对美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在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依据的几类原始文化遗存,如玉石器、彩陶、雕塑和岩画中,玉石器和雕塑的数量都较少,岩画的年代又往往引起争论,惟有彩陶数量最多,年代也最准确,因而最具有可靠性和系统性。可以说,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1.下列对“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彩陶保留着几千年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变化的痕迹,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发展的状况。
B.彩陶呈现出不同地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不同特点,再现了原始人类生活的独特情境。
C.彩陶包含多重原始文化意蕴,为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D.彩陶上的纹饰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和作用,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
方法二:抓语法结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美即完善
朱光潜
“美即完善”说与“美在物体形式”说是既有关联而又有区别的:关联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大半同时持“美在物体形式”说,区别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还要替形式美找出一种名为“理性”的而其实是神学的基础。这一说的创始者是新柏拉图派。他们把柏拉图的理式说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认为每类事物各有一个“原型”,而这个原型是上帝在创造世间事物时所悬的一种“目的”。上帝创造每一类事物,都分配给它在全体宇宙中所特有的一种功能,为着尽这种功能,它就需要一种相应的形体结构。例如动物在功能上不同于植物,而在动物之中牛又不同于马,因而在形体结构上各有不同的模样。一件事物如果符合它那类事物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而完整无缺,那就算达到了它的“内在目的”,就叫做“完善”,也就叫做“美”。所以“美即完善”说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和目的论。十七、八世纪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们大半在新柏拉图派的目的论的基础上发展这种“美即完善”说。他们的领袖是莱布尼兹。他把世界比作一座钟,其中每一部机器或零件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帖,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所以是美的。做这种安排的当然是上帝。他的门徒伍尔夫和鲍姆嘉通相继发挥了他的这种美学观点。鲍姆嘉通在《美学》第一章里就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本身就是美。”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即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与“理性认识的完善”是对立的。一条科学定理也是完善的,但是这种完善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认识到,至于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直接认识到。
理性派所说的“完善”实际上是指同类事物的常态。例如人既是人,就有人这类事物所共有的常态,五官端正,四肢周全,这就是完善,也就是美;完善的反面是残缺不全或畸形,也就是丑。这一说法主要仍从物体形式着眼,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所以理性派大半采取“寓变化于整齐”那条形式原则。但是它和“美在物体形式”说毕竟有所不同,认为美的形象虽是感性的,还是有它的理性基础。美的事物符合它按本质所规定的内在目的,在这一点上就有内容意义了,所以比单纯的形式主义似乎进了一步。
但是,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理性,而是“天意安排”的合理性,所以它是先天的,先验的。人生来仿佛就有一些与经验无关的“理性观念”,如康德的“先验范畴”以及“德行”、“完善”、美丑善恶之类的观念。根据这些先验的理性观念,人才可能有理性认识。判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也是先天的。例如英国新柏拉图派美学家夏夫兹博里就把这种能力叫做“内在感官”或“内在眼睛”,认为“从行动、精神和性情中见出美和丑”和“从形状、声音和颜色中见出美和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内在感官掌管的。这样,他就把美与善以及丑与恶密切联系起来,认为它们都有“社会情感的基础”,他认识到美的形式后面有内容意义,美不只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
(节选自《西方美学史》,有删改)2.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美学的对象是符合所属事物类别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能够达到自己的“内在目的”的事物。
B.美学的对象是符合它按本质规定的“内在目的”,具有内容意义而比单纯形式主义进步的事物。
C.美学的对象是那些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帖而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的事物。
D.美学的对象是通过感官就可以直接认识到的符合同类事物常态因而显现出那种“完善”的事物。
方法三:抓语句位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白日梦”
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做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牛顿就是这种人。他因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
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惯性定律就是一个。因为它不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作出。我敬爱爱因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
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大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是被影子所欺骗的。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
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区别之一是: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精神病患者自认为就是女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发生共鸣。
(选自赵鑫珊《哦,美丽的“白日梦”》,有改动)3.下列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可逆的。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
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
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
方法四:抓修辞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而中国文化中的感性与理性两极均不发达,因而传统的体育与科学发育不良。在感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的观念。这种蔑视竞争意识、压抑冒险热情的思想,不仅不利于竞技性体育事业的开展,而且使我们缺乏西方民族那种能动地变革现实生活的感性冲动,时时陶醉在所谓“宁静以致远”“以不变应万变”的格言之中。这种文化资源不大可能酿造出奥林匹克式的体育传统,而只能派生出延年益寿的气功与吐纳导引的太极。在理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这种只注重实践而忽视思辨的传统,虽然有助于防止我们的民族陷入宗教神秘主义的精神误区,但却同时限制了我们知识构造的自由空间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中国人丝毫也不比他人愚钝,然而理性的翅膀一旦绑上实用的铅陀,就难以高飞远举了。(陈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4.对画线句“理性的翅膀一旦绑上实用的铅陀,就难以高飞远举了”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的理念压制了能动地变革现实生活的感性冲动。B.蔑视竞争意识、压抑冒险热情的思想影响了竞技性体育事业的开展。
C.只重实践而忽视思辨的传统限制了知识构造的自由空间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D.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有助于防止民族陷入宗教神秘主义的精神误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①马蒂斯有一句名言:“精确描绘不等于真实。”“精确描绘”指的是现实的真实,而马蒂斯所刻意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后期印象派与前期印象派分道扬镳而被列入现代派绘画,正是因为这一点。
②马奈、德加等在美术上崭露头角时,其画面上灿烂的光、强烈的色彩对比、模糊的物体造型、粗犷的笔触也曾使公众为之震惊。公众把他们看成是一群不懂艺术的疯子。但时隔不久,人们就学会了用印象派画家的眼睛去看那跳动的阳光和色彩斑斓的世界,并承认只有他们才是地道的写实主义者。
③后期印象派的作品,看上去就不那么“写实”了。有些人常把塞尚、梵·高说成是“印象派的反对者”,这多半是从画家自己发表的一些批评前期印象派的言论和他们那不尽相同的画法中得出的结论。其实,“反对者”一说未免失之片面。不管这些画家自己怎么说或怎么画,他们皆是由前期印象派这条胡同走进去,然后又从里面走出来的。前期印象派无论有多少缺点和局限,其功绩是巨大的。我们只能说塞尚等人发展并超越了前期印象派,不再受这一新传统的束缚了。但他们的色彩、最初的观察方法和构图方法,甚至其用笔的神韵,皆从前期印象派而来。塞尚说:“我也曾是前期印象派,毕沙罗对我有过极大的影响。”
④后期印象派与前期印象派之不同在于:他们已从像莫奈那样热衷于忠实地追随外在景象的瞬息万变、再现现实的角度,转向热衷于借用外在的形象,涂抹上他们内心的色彩。如果外在景象在什么地方不合乎其内心的要求,他们就毫不犹豫地改变它!红的可以画成蓝的,短的可以画成长的——这是一种什么法则?不是模仿的法则,而是表现的法则——表现画家面对对象时的主观感受,不是画所见的,而是画所想的。但这“所想”并非完全是内心的臆想,并非完全没有外在凭据。这种内心感受的本质是什么?它不是一种转瞬即逝、可以轻易抹去的外界在心灵上掠过的印象,如前期印象派所描绘的那样;它是外界对心灵的一种深刻刺激。画家在久经沧桑饱有阅历之后,突然在一个具体对象上,发现了他长久以来所深深感受、体察过的东西,现在它们又突然凭借这具体对象给他以刺激,使他回忆、联想到许许多多,而他则将这许许多多予以综合,并通过眼前对象集中具体的外在形态重现出来。因此,与其说他描绘的是这一外在对象,不如说他描绘的是他过去的体验、未来的幻想——对人生的全部理解的一种综合形象。因此,这形象被描绘出的状貌,既有其本来固有的形态,又适应了画家内在表现的需要。造型的高度精简洗练是其最大特点,因为在记忆中细节的真实是不存在的。此外,形体的扭曲变形、色彩的变幻夸张,都是表现的需要。马蒂斯在1908年发表的文章《画家笔记》中,曾明确提出“我的宗旨是表现”“色彩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服务于表现”等观点。他强调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摒弃传统色彩的光影和明暗,用单纯的色彩构成和谐的画面。他认为绘画就应该通过色彩来表现艺术家的感情,排除传统艺术的模仿再现,强调色彩的表现性。
⑤在使艺术从“再现”向“表现”转变这一方面,塞尚无疑是个“始作俑者”,他晚年曾说:“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界,使一切,即使是一件东西或一个景的每一面,都处在透视关系之中。”这句话被立体派视为箴言,被认为是对现实世界的绘画性的最深刻、最本质的表述。正是这样一种认识——对于整个世界过于绝对、过于抽象的认识,导致了现代派作品的渐趋抽象。
1.下列有关后期印象派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A.追求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现实的真实。
B.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对外在对象的模仿,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
C.不是描绘所见,而是描绘所想,但并不是臆想,而是有外在依据的。D.随心所欲地重组外界事物,随表现需要而改变其色彩、形体和比例。
E.因为记忆中不存在细节的真实,所以作品形体扭曲变形,色彩变幻夸张,造型高度精简。
2.下列都属于后期印象派画家的一项是()A.莫奈、德加、毕沙罗
B.塞尚、马奈、梵·高 C.毕沙罗、莫奈、马蒂斯
D.马蒂斯、塞尚、梵·高 3.结合语境,解释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中说,“灿烂的光、强烈的色彩对比”等“使公众为之震惊”,这反映出前期印象派的创作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重点突破 1.D [该句关键词语是“史书”,彩陶作为史书,它记载了哪些历史,这是思考方向。“记载历史”文中没有提到,原文是说彩陶是“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重要器物;彩陶的器形和陶壁上的纹饰,既体现了远古先民对美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这是偷换了文句的内涵,无中生有了。] 2.D 3.A [B.“都是可以实现的”错,太绝对;C.“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错;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错。] 4.C [该句用了比喻“翅膀”“铅陀”进行形象说理,在该句之前,已作了直白的表述。] 巩固提升
1.CE [C项“并不是臆想”错,原文是“并非完全是内心的臆想”;E项“记忆中不存在细节的真实”和“形体扭曲变形,色彩变幻夸张”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D [根据第②段可以确定马奈、德加是前期印象派画家,故可以排除A、B两项;根据第④段开头可知莫奈也是前期印象派画家,故可以排除C项。] 3.后期印象派画家的色彩、最初的观察方法和构图方法,甚至其用笔的神韵都师承前期印象派,是和前期印象派一脉相承的。后来,他们又发展并超越了前期印象派,不再受其束缚。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理解这个句子,关键在于理解“走进去”和“走出来”。
4.①忠实地追随外在景象的瞬息万变。②注重再现现实。③注重描绘转瞬即逝的外界在心灵上掠过的印象。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就在第④段前期印象派与后期印象派的比较中。
第五篇:论述类文章阅读 学案49
学案49 鉴赏人物形象
【学案目标】 1.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2.掌握做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具体方法。
文学即人学,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因此,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自然成为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呢?一般来讲,塑造人物形象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综合几方面内容加以综合概括。
一、肖像描写 1.知识梳理
它是一种对人物形象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描写。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从人物肖像描写切入分析,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等方面。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人物的肖像描写,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刘四爷是虎相。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骆驼祥子》节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描写 1.知识梳理
人物语言是小说中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面,精妙的语言描写可照见人物的内心世界,或内心毒辣,或心细绵密,或憨厚诚实,或单纯可爱。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演练体悟
分析下面的人物语言,概括其性格特征。
玛兰在做部长的同学帮助下做了行政法院参事。„„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力的。”
一天早上,他去行政法院,在避雨的门口遇到一个老神父(指桑蒂尔,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他说: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当他得知那位神父是一个骗子,有损于他的声誉时,张皇失措地对他的同学珀蒂帕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节选自莫泊桑《保护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动作描写 1.知识梳理 人的每一个行动都受其思想、性格的制约,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的动作,势必会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还应关注人物的动作描写。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概括领队的性格。
(一驮队将要通过竹索越过怒江边的一个峡谷)领队稳稳地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溜到对岸了。„„(待驮队人员全都溜索到了对岸后)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节选自阿城《溜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心理描写 1.知识梳理
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灵魂精髓的支撑。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2.演练体悟
阅读下文,注意“他”的心理活动,概括“他”的性格。
(他租个黄鱼车,把书从车站运到静安寺。对手是个小伙子,他骑自行车跟着)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他含含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侧面描写 1.知识梳理
侧面描写是刻画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是通过对相关人、事、物、景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形象。这种手法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其方式方法主要有两种:
①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的作用有:a.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b.揭示或凸显主旨,c.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②借助物象陪衬烘托。小说的特殊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暗示环境特征。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如2009宁海卷《孕妇和牛》中“牛”的作用,2010江苏卷《溜索》中“牛”的作用等。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文段,从刘四爷和虎妞两人的表现中分析概括祥子的性格。
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因此,甚至有人猜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想弄个上门女婿。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账儿。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侮人。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厂子里平常总住着二十来个车夫;收了车,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祥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初上来,大家认为他是向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刘老头子没有夸奖过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当祥子去拉包月的时候,刘家父女都仿佛失去一个朋友。赶到他一回来,连老头子骂人也似乎更痛快而慈善一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分析人物形象题应避免的问题及纠正方法
《河的第三条岸》原文见学案45“考点样题”。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现场答案:
A.母亲很爱面子,因为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愧。她经常责备姐姐、哥哥和我,她口硬心软,她虽然说不让父亲回来,但她暗地里让我偷食物给父亲。
B.母亲掌管全家,有一定的权势,从母亲得知丈夫自己定购一条船后便“唠叨”不停,可看出母亲对丈夫不听从她的行为的不满;她因丈夫的怪行为而感到羞辱,可看出母亲的爱慕虚荣。从母亲故意帮我偷到食物给父亲可看出她对丈夫的爱是很深的。
C.母亲是一个严厉、强悍、稳重、爱唠叨的人。
D.母亲不赞成父亲的决定,但暗地里支持“我”偷食物给父亲,可见无论多恼怒,还是尊重爱护自己的丈夫的,只是他对父亲的行为感到不解,感到羞辱,但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装得很平静,可以说她是个含蓄的人。
探究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综合分析)探究方法(对策)针对上面两道题所暴露出的问题,你认为纠正的方法和问题的对策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审题
人物形象分析题题干较为明确,主要有两类题目。
一是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角度有二:A.整体把握,如问:①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某某”这一人物形象。②小说中的“某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③文中表现了“某某”哪些优秀思想品质?B.局部分析人物性格、心理,如问:画线句(或为语言,或为动作)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一是分析人物形象作用,如问:写某某人物形象有何用意(或作用)? 2.答题(1)答题思路
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几个方面是指: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方面去分析人物。
(2)答题模式
人物题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一般说来,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另一种是“简要分析”或“具体说明”,答题的格式:观点(思想性格是什么)+阐述(在原文中找)。
答人物形象作用题要把握好三个角度:
①自身的性格特征。②对其他人物的烘托作用。③结构方面的作用。答案应严谨、完整、有深度。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题。
睡美人
清丽、优美的芭蕾舞剧《睡美人》序曲奏响了。可是扮演公主奥罗拉的A角却突然“失踪”了。
“嘭”,化妆间的小门开了,一名女演员朝回过头来的导演一耸肩:“找遍了,哪儿也没有。”导演阴沉着脸。心中紧扣着的一线希望也随着这声响给绷断了。突然,他的手指向了坐在一边的B角:“你上!”
B角激动地站直身,双手抚摩着短裙,眼里闪着倔强和自信的光。只见她,踮起脚尖,一个优雅的旋转,轻盈地提着舞裙,飘然来到台上„„
导演余怒未息。A角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扮演王子菲力普的男A角又是老搭档,今天的汇报演出正是胜败定局的关键时刻,万一,万一B角腿一软„„他不禁打了个冷战,不敢再往下想了。
B角在追光下独舞。多么雍容的舞步,多么飘洒翩翩的舞姿,她巧妙地把音乐的颤动和灯光的光芒融会在一整套的芭蕾舞的语言里了„„
„„英俊的王子出现了,两人在月光如水的舞台上跳起了双人舞。导演紧张地眯起了眼。这是最令人担心的,B角和男A角是第一次同台演出。奇怪,导演的眼前B角分明已被爱情拥簇而起,漂浮在浪花之上,乘着白色双翼;她手臂的姿势犹如玫瑰花瓣的开放;她的双脚和着音乐在踩踏,犹如树叶飘然落地。她和男A角的搭档真是天衣无缝!
导演的拳头松开了,他暗暗惊讶,我平时怎么会没有发现呢?是由于她的倔强和顶撞?是由于她的执著、自信大于技巧?是由于我对女A角的偏爱所形成的偏见?还是„„
„„B角弯曲着双腿,柔软的身子在向地面上倾倒。
„„哀怨、激昂的主题乐如泣如诉地轻叩观众的心扉。一个个音符,飘坠在导演的心湖上,泛起圈圈涟漪。B角不是曾经要求和男A角搭档吗?而我却用“A”“B”角这堵坚固的厚墙将一对“情人”隔开,导演了一出“悲剧”。唉!
„„醒了,奥罗拉醒了!安睡了一百年后,由于菲力普纯真的爱情,她,死而复生了!而B角,这位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恰似许多沉睡着的美,她,春花怒放了!
“哗——”,忽然,剧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B角噙着泪,微笑着向观众躬身回礼;可是,她的目光在某一观众席上凝滞了——
A角正微笑着坐在那儿鼓着掌„„
1.小说中对女A角、女B角和导演三个人物的写法各不相同,请指出对他们各自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女A角虽然着墨不多,却是作者最着力塑造的形象,请你扼要评价这个人物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为何以“睡美人”为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知识整合
一、2.突出了刘四爷的“虎相”和“虎气”。
二、2.从他对熟人及那位陌生神父说的话语中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天真、热心、没有原则,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炫耀、虚荣、自私、自高自大。从他对珀蒂帕所说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的自私自利、见风使舵。
三、2.在怒江天险前“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敲一敲那索”“瞟一眼汉子”表现他的认真负责,与手下配合默契;“一声唿哨”“抽身跃下”,表现出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四、2.他既有精明、敏感、细腻、谨慎、多虑、小气甚至吝啬的一面,又有心地善良、通情达理的一面。
五、2.从刘四爷的表现中可以看出祥子的真诚勤快、勤劳本分、讲究干净;从虎妞的表现中可以看出祥子的脾气好。
重点突破
探究问题:1.没有规范的答题意识。当命题涉及到人物形象分析时,应当规范地表述为“某某是一个„„人物(形象)”。A、B类考生都没有这样答题,只是罗列了母亲的一些表现,没有回答实质性的问题,造成答题不得要领。
2.思维不严谨。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事例分析与总结概括不对称,一种是缺少必要的事例分析。前者如B中的“她因丈夫的怪行为而感到羞辱,可看出母亲的爱慕虚荣”,很明显此时母亲的羞辱绝对不能用“爱慕虚荣”来概括,此时的母亲是一种无奈和痛苦、失望与懊恼交织在一起的难言之痛。后者如C项“母亲是一个严厉、强悍、稳重、爱唠叨的人”。整个答案没有事例支撑,缺少分析,从而使答案中的“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不能与作品要刻画的形象相吻合。
3.思维没有深度。以上四个答案都犯有思维没有深度的毛病。我们重点分析D项“母亲不赞成父亲的决定,但暗地里支持‘我’偷食物给父亲,可见无论多恼怒,还是尊重爱护自己的丈夫的,只是他对父亲的行为感到不解,感到羞辱,但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装得很平静,可以说她是个含蓄的人。”值得肯定的是这位考生选择了一个较好的角度来分析母亲这一形象。选择事例较准确,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问题是考生没有深入挖掘母亲对父亲的态度及对父亲的行动的矛盾之处,只看到这是一种情绪的不外露,把答案的重点放在了“含蓄”上,偏离了作者就是想通过“母亲”的这一矛盾来表现她的善良。
探究方法:1.规范答题意识。答非所问是考场之大忌,如果没有规范的答题意识,往往会答非所问,或隔靴搔痒。如上面的答案A和B,说了一大通,就是不回答关键问题。如果在答案中加以归纳总结,“母亲是一个„„的普通劳动妇女”,得分就会提高。而试题一现场答案①③都犯了审题不严的错误。
2.学会信息分类与归纳总结。上面4个答案都表现出考生思维不严谨的缺点。而要思维严谨,最好的方法是学会信息分类与归纳总结。首先要善于将信息归类。如果分析母亲这一形象,就要把文中表现母亲性格的信息分类列出,如母亲对待家人的态度“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她天天都责备我们”表现出她是一个普通的妇女,“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尽力保持着镇静”“母亲觉得羞辱”表现出母亲在父亲将要离开时的善良等。其次是要善于归纳总结。如上面一样,在列举出事例后要给予准确的归纳总结。
3.加强阅读,提高分析能力。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充分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只有加强阅读,读的作品多了,遇见的人物类型多了,才能品味出作品的深刻内蕴,才不至于在答题时答非所问,也不至于思维不严谨和分析问题没有深度。
总之,平时要积累常见的小说知识,做题时要有答题的规范意识,要善于将信息分类并归纳总结。答题要严谨,要多角度思维。分析要有事例,要有深度。
正确答案:“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到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的等候。
巩固提升
1.对女A角是侧面描写,以虚写实,更好地展示了她高尚的精神世界。对女B角是动作描写,充分地展示她的艺术才能。对导演是心理描写,既交代了情节的发展,又能很好地展示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2.有精湛的舞蹈才能,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深得导演信任;又善良博大,毫不嫉妒,创造条件,成人之美;又很机智,采用关键时刻“失踪”的办法,“逼”导演起用B角。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赞美了成人之美的艺德(或德艺双馨的艺人),也引导读者该如何做人。
3.演出的舞剧名为“睡美人”;B角有艺术才能却得不到发挥,是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A角默默地躲在幕后成人之美,也可以说是一个“睡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