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反思成为习惯
让反思成为习惯
何伟 2012年12月12日
人最宝贵的财富是过去经验的总结;人最优秀的品质是及时总结,不断进取;对一个教师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反思,不断琢磨,不断创新。
记得在一次备课时曾看到一个小故事,对我触动最深。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卢瑟福是一位大科学家,一天他走进实验室,看见他的一个学生正在伏案工作,便走上前去问他:“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又问:“那你白天在干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进一步问:“那你早晨也在工作吗?”学生以期待老师赞许的神情说:“是的,早上我也在工作。”卢瑟福迟疑了一下,说:“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如果不充分利用,不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那可以说最大的资源浪费了。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才华的高低取决于思考的能力。反思可以让我们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会使我们感到温馨,对学生富有感情,使自己品尝幸福。有人说,一个教师如果你能认认真真写上三年教案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你能认认真真写上三年课后反思就会成为一个名师。我们做为一个教师就是要不断地对自已的课堂教学课前多琢磨,课后多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把自已成功的经验及时总结,总结哪些地方取得了成功,为什么这样做就成功了,符合什么规律;总结哪些地方有不足,或者说不成功,不足和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改进就成功了。好多成功的课堂教学来自于过去自己的课后反思,好多发表的论文和优秀的设计来源于自己的课后反思。反思分为:备课中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备课中反思: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设计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感觉备课之前要做到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情况,独立设计教学过程。然后再结合有关的备课资料取其中的经验之做和教学中的捷径。在对比中反思自己的备课,写出最佳的上课方案。长期坚持,自己设计课堂教学就会有自己的风格,并且比较合自己的口味,也利于自己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切忌拿来主义,照搬照抄,就会失去自我,没有自己的特色,自己永远不会成长。
教学中反思:往往计划不如变化快,自己课前设计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思路,在授课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漏洞。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结合实际的教学活动随机应变。这样实际的活动中的精彩片段要随时的记录和反思,让其能成为以后自己教学的财富。教学后反思:包括课堂内容完成情况的反思以及突发事件反思。同时在作业批阅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可以扩大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注意对症下药。遇到问题时更要反思,找出解决的办法并付诸于行动,再反思再行动直到满意成功的解决问题。所以很多有成就的人“反思”二字做的比较精彩。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看文章、听讲座、听课过程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如果不写下来,很快就会忘掉。写文章还可以使人变得深刻,实践中的体会、感悟可能是感性的、浅层的,写文章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思考挖掘、提升的过程。当一节课取得成功的时候,课后教师有一种冲动,学生也有一种冲动。这时教师要及时把课堂中成功的地方用笔记录下来,写出详细的教学过程,并有出反思,特别要把学生有生成性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这一瞬间稍瞬即逝,如果不记录下来过后就会遗忘。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学习,努力进取,精心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并在教学的基础上写出反思。几年的时间我撰写论文二十余篇,参加了两项国家级课题研究,主持的两项课题都已结题,并编写书籍十几本,在成长的道路上我有了收获的喜悦。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要使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只有坚持写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不断反思。让我们把反思作为习惯,我们定会收获成功,更会收获快乐。
第二篇: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 2010-3-10 12:55:00 | By: 天马行空 ]
推荐
听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大学生应邀参加某公司职员应聘,公司老总把前来应聘的人员分三天三次用相同考题的试卷进行考核,其中一位三次都以相同的答案相同的分值(99分)名列第一;而同来应聘的另一女孩,第一次以95分名列第二,第二次以98分名列第二,第三次也以99分的好成绩与朋友并列第一。这样这位女孩被公司录取,而那个三次都高居榜首的应聘者却被拒之门外。大惑不解的他找到老总追问原委,公司老总给他的答案是:你虽三次都高分,但三次答案一模一样,毫无新意。公司职员不单要有才华,更应懂的反思,善于反思,善于发现错漏的人才能有进步;公司之所以三次考核试卷一样,不仅仅考知识,也考反思能力。落聘者听后,哑口无言。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改革最终必须落实在课堂上,而改进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要很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必须走专业化成长之路。现在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非常精彩,在关注学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面表现得都比较出色,但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与新课程的实质相违背,或是用旧瓶装老师,或是追求表面的热闹和花哨。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关注课堂、聚焦课堂的不解、浅解、误解,这也正显示出教师向专业化成长的迫切性。要使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就要看清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必须在教学反思上做足文章,做大文章。与威海教育学会网站结缘已有三个年头,在这里,我开辟了自己的博园,建起了自己的论坛主题帖,三年来,我留下了几十万字的教育随笔和反思。近年来在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乳山市教育局孙希敏局长在全市教科研成果推广会上曾对我善于教学反思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记得教育学会孙主任也对我说过,两年来,你能如此执著,如此坚持,真的是不容易。其实我倒没觉得,我认为这纯是习惯使然。当它已成为一种习惯,潜移默化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或是生命的一部分时,它似乎就会与我的血脉相依,不离不弃。学习是如此,教学反思更应如此。这么多年来,如果说写起文章我能得心应手,我认为完全得益于坚持积累,习惯反思。
教师专业化成长实际上就是教师的自我发展,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成长源自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不断总结、反思。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实践,教师的实践离不开课堂。课堂——教师职业生命的主阵地,教学——教师职业生命的主旋律。教师专业化成长,当然应聚焦到课堂,定位于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推动教师自身的总结、探索与创新,促进与同事、学生的合作,把教师的发展与课堂教学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统一起来。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既能为教师充电,也能为教师补钙。自我反思本质是理论家与实践者之间的对话,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在心灵上的沟通。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发现自我、科学客观地评价自我有了反思,才有了对自己的挑战,也才有了自我的不断提升。思想冬眠了的人,永远都不会反思。每一个教师都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中体验成长,感悟成长,获取教育的真谛。
课堂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思后则奋进。通过课堂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反思,着眼于一个“细”字,落实于一个“写”字。从细节中捕捉精彩,让妙笔生成智慧。自我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课堂教学成功得意之处。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师生精彩互动的瞬间回眸,师生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连珠的妙语;课堂教学瞬间的感悟,对课堂突破事件机智沉着的应对举措。反思失误之处,即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的是否适时是否到位等等。通过对这些成功失误之处的回顾、梳理,并做出深刻反思。
才能让自己扬长避短,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良方,才能让自己在山重水复时感受到柳岸花明,才能让自己在春风得意时保持头脑的清醒。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要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同事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产生思维碰撞,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让自己的反思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理性。
行成于思而荒于嬉。我们理应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让自己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在反思中不断超越,在反思中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步步走近名师,一步步走向成功。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在反思中提升自我正如大部分老师一样,我小高也评上了,学历也够了,虽然我还是勤勤恳恳的工作,还是一如既往的上好每一节课,还是认真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可看书真的比以前少了很多,平时教学的忙碌让我总为自己寻找理由,总感叹:阅读的阳光对我来说黯淡了些,实在没有时间读书啊!其实,我们都明白,一个营养不良的教师怎么面对每天灿烂的学生?为了学生,我也深深感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时代在进步,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我清楚地认识到不管你多么热爱本职工作,多么热爱你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是不能胜任教书育人这一神圣使命的,所以我们应该及时充电,不断提升自己。
每天都有有无数双眼睛在关注着我们,有无数颗心灵在模仿着我们,我们是老师。学生从我们这儿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必须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它是终身学习的需要。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可以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让我们的心充盈起来。一个人,只有在读书中才能体验更丰富多彩的生命滋味。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懂得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己,完善自我!每天的课堂教学会或多或少地留下许多遗憾,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以后,教师设计的疏漏不找自现。所以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还要把自己的所想所思及时写下来,善于写随笔,这样既能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又能锻炼自己的文笔。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我们常见的问题,但是往往因为它们太普通了,而被我们所忽视,所以我们要做一个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并能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做到平等的互学者。
可究竟怎样进行教学反思呢?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反思: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那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细咀嚼,那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同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失败的原因,记录学生的情况。平时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学生创新和教学设计。利用听评课、集体备课、集体交流之机,要积极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完善自我。还要从结果反思过程。要结合自己的教学成绩,不断反思自己,努力寻找成败的原因,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其次:在理论学习中自我反思。教师要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自觉地运用新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付诸实践。认真阅读各方面的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及时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再次: 在和同事之间的相互研讨中自我反思。教师之间,多开展相互听课、相互观摩活动,不但可以避免闭目塞听,孤芳自赏而成为“井底之蛙”,只要有可能,不要放过听课的机会,不要放过一些细节。还要对所听和观摩的每一堂课都要研究、思考、并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
只有反思,才能发现新的问题;只有反思,才能拥有新的方法;只有反思,才能开创新的天地。
今后, 我将注重自己的学习和反思,争取在不断学习和点滴反思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反思并快乐着!
第三篇:让反思会成为工作习惯
让反思会成为工作习惯
——读《今天怎样做教师》有感
好在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有了它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在我看来王老师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他的《今天怎样做教师》,100个案例,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四个方面入手,给我们做了个专业化的展示: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这可能是特点而非缺点。我不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处不体现了王老师的睿智和深邃。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说欠缺的。
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任重而道远。因为未来教育的挑战,不仅是对学生,更重要的是对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敬业奉献的传统美德的同时,在教育观念上完成自我更新。要在育人的同时,要更加努力的不断“自育”,做好言传身教。
从这一书名我们就知道,有一个很现实也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今天我们怎样作教师?我们要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和研究,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反思型的教师才是专业化的教师。
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师被相应地赋予了这个时代更多的内涵。老师要在反思中成长。尤其像我们这些没有丰富经验的年轻教师更应该让反思成为我们成熟的助推器!教师的教学反思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对于我们来说,反思,则主要是指对自己从事教育教学的思想、言行、方式方法等的自我意识、自我知觉和自我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促使学习主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也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的反思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反省性、时效性和过程性。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有学者从认知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的角度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如果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一些。
对于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作为年轻教师,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手段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同时,它也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很有参与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新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怎样做好反思工作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补充自己,不断的学习。只有为师者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具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需求,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执著的追求,使自己的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而且教师的学习行为也会给学生树立榜样作用。教师只能是终身学习者,只有终身学习才能更好地去教。学习是为了提高,反思同样是为了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反思型教师的基本特征。教师的反思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的反思和对自己教学过程中许多问题的“追问”,使教师的教学更趋理性,追求更高的教育教学效果。
我们还要作一个有思想的新型教师,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们要反思我们的语言,反思我们的行为,反思我们能够反思和应该反思的一切,在行动中反思,在案例中反思,从而不断地提升我们的教学行为。
我们要终身学习,但是我们也要终身反思。
叶云芳 2015年3月
第四篇:让运动成为习惯
让运动成为习惯
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运动。运动可以让我们保持良好的身型,让我们的皮肤有弹性,让我们显得年轻有活力,让我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运动好好处太多太多,不胜枚举。运动要从兴趣出发。在美国,以兴趣引导为主的体育教育模式,加上健全的社区、学校运动设施,以及深入人心的全民健身文化,使得美国大学生体质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美国体育运动已逐步从简单的竞技比赛和游戏,发展成一种文化。全民健身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以兴趣为主导的体育运动模式,与通过行政手段要求参加人们参加体育运动,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两个不同的层级,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运动要注意方法,提高运动水平。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选择几个我们感兴趣的运动,配合相应的体育节目,钻研运动技巧,会使得我们对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得我们的运动有连贯性,趣味性。我爱看比较大的运动赛事,比如奥运会,它追求更高、更好、更快的精神,不断鼓舞运动健儿刷新纪录,挑战人类的极限。对于我自己来说,也要求自己不断突破自我。运动是美妙的,赏心悦目的。李宁的体操,刘翔的跨栏是那么令人振奋,成为永恒的经典,留在我们记忆深处。激励着我们前进。
在运动中保持运动安全。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能少,防止运动损伤;运动后的必须做放松动作,确保尽快恢复身体疲劳。饭后不宜剧烈运动,身体状况不佳时也不宜剧烈运动等等。懂运动,才能热爱运动,才能更好的运动。
我运动,我快乐,我享受,我健康,抓住生命中最美好的,在运动中回归一份宁静、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让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宁静的心灵,充实的生活。
让运动成为习惯,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让运动带来健康,健康铸就美好的生活!
第五篇:让守规矩成为习惯
让守规矩成为习惯
有人说,中国是“人情社会”,熟人好办事,人情大于制度。这本身是对“人情”一词的一种过度解读,也是对“制度”本身的一种无端蔑视。在工作和生活中,人情与制度虽然可以并行,但不能相悖。换句话说,制度不能阻碍人情的正常交往,但人情也不能逾越制度的正义底线。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维系正常情感最要紧的是“讲人情”的话,那么党员干部之间维系正当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讲规矩”。这里所说的规矩,既包含对全体公民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更主要的是指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党规党纪。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也不例外,相反会更加严格。党规党纪犹如一把衡量行为规范的戒尺,时刻鞭策着党员干部不可触碰红线,不可越雷池一步。
不仅如此,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发表重要讲话时还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针对“什么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我们党有哪些纪律和规矩、党员干部应该如何遵守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进行了旗帜鲜明地阐述。由此可见,尽快在党员干部心目中树立更加强烈、更加自觉的“规矩意识”已经迫在眉睫,成为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作风建设的关键一课。
然而,在这种严峻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个别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却还在为了某些所谓的人情面子打制度的“擦边球”,对党纪国法阳奉阴违,表面上一本正经的反对讲人情,私下里却曲意逢迎,刻意模糊人情与制度之间的界限,对自己和身边的违纪违规行为抱有侥幸心理,屡屡在原则问题上打折扣,在人情关系上开绿灯。虽然把党规党纪写在本上、挂在嘴边,却没有记在心上、印在脑海,甚至有人走上了“玩火者必自焚”的不归路。这种现象反映出当下官场上“人情风”、“关系风”对政治生态的不良侵蚀,更反衬出一部分官员内心深处对“规矩意识”的缺失。这种缺失,归根到底是把“讲规矩”当成了一种刻板的思想教条,一种拘谨的行为束缚,而没有从心理层面认可纪律的权威性,从思想层面接纳规矩的公正性,更没有真正意识到“规矩意识”对工作和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而这也是很多党员干部精神“缺钙”的一个集中表现。
其实,“讲规矩”并非冰冷生硬的条条框框,也并不意味着畏首畏尾的自我约束,而是一种对制度的敬畏,一种对原则的坚守。如果能够将“讲规矩”变成一种个人观念上的习惯,那么必将成为推进工作的助力器;如果任由个人行为游离于“讲规矩”之外,那么必将成为阻碍工作的绊脚石。因为对于习惯讲规矩的人而言,“规矩”就是一张公平公正的“通行证”,坚持原则、照章办事而不必担心遭遇阻力,出现纰漏。而对习惯不讲规矩的人而言,“规矩”就是一块验明正身的“试金石”,若有瞒天过海、暗箱操作终究会露出马脚,事情败露。因此,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及时扭转对“讲规矩”的认知偏颇和观念淡化,及时弥补“规矩意识”缺失的精神之钙,既要懂规矩更要守规矩,既要讲规矩更要用规矩,把“规矩意识”从一种内心的羁绊变成一种行为的自觉,从一种空洞的说教变成一种观念的习惯。如此,在规矩的框架内行事,才不会出格,在纪律的红线内做人,才不会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