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一
班级 : ______姓名:______主备人: 王雪峰参加人 : 胡长军
审核人:_____使用人:_____使用日期:_________
课题一:秒的认识
课后反思:
第二篇:课题是什么(讲座一)
课题是什么?
黑林镇中心小学 柏纪荣
一、什么是课题?
提起做课题,大家都有点头大是不是。许多老师对做课题不以为然,觉得当老师只要上好课,教好学生就行了,研究课题那是专家的事。那么,到底什么是课题,课题真的就那么难吗?
我认为课题并不是你们想像的那么难,也并非有的老师认为的那样,课题只有专家才能做。
首先,“课题”就是一个问题,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澄清和解决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总结有益的经验,记录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些须感悟和心得。
其次,“课题”就是一个愿景,是自己在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的驱使下对所向往的“未来”教育教学的憧憬和勾画,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努力去构建或打造的一个工程,如某一种特色教育、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等。
第三,“课题”就是一个主题。每个教师每天总在反思,经常会用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记、教学扎记、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林林总总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点滴思考,但往往比较凌乱、零散、随意,而课题就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的主题,有了贯穿的线索,使我们的这些研究主题集中,方向明确,目标清晰。
总之,我认为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强化从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二、为什么要做课题
这个问题可以从学校与个人两方面的发展来考虑。
1.学校发展的需要
当前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许许多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些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变革,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和解决,就难以使教育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由于这些问题或矛盾是伴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而出现的,原有的经验不能奏效,已有的老办法不能破解,教育科研自然就成了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的最佳切入点。同时,当一个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建立和完善之后,自身的发展也正越来越处于一个新的“高原期”,此时要凸显学校的特色,破解学校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将学校的潜在资源提升到显在的层面上加以整合,使学校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只有科研才能实现。个人成长的需要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三、我的观点
观点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研究者
研究并不难,它就是一个烙好饼的过程。只不过,我们的“烙好饼”是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课题研究就是对未知问题的探索,从发现问题开始,然后提出研究假设,并不断对假设进行验证和分析。
具体的过程是:选择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法——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做出结论
观点二:选好研究问题,就是成功的一半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华国栋老师指出教师提出问题是研究的关键,题目选好了,就是成功的一半。一线教师选择校本研究的课题要遵循需要性、可能性、科学性、创新性四个基本原则。我觉得教师在选题时要考虑几个问题:
1、教育改革发展是否需要这个研究?
2、你可能完成这个研究吗?
3、题目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表述科学吗?
4、题目是过去没有过的吗?
5、题目和别人一样也可以,但你的角度和方法是否和别人不一样?
过去,我一直认为选题不能和别人一样,总是自己冥思苦想,但现在我转变了这个错误的观念,提出问题要在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胡思乱。
那么教师怎样选择研究题目呢?华老师介绍了四种简单可行的方法,即实践中提炼、查阅指南、借题蘖生、资料中发现。
实践中提炼就是从学校、教师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出发、从优势出发。在自己熟悉,能引发自己激动、感动、冲动和行动的教育现象、事件、情境和理念中发现问题。
查阅指南指的是查看教育科学规划指南。
借题蘖生就是靠大课题,可作为大课题中的小课题,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平台。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选题时多问几个问题,多查阅点资料,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走上校本研究之路。其实,课题研究并不难,从选好题开始,从现在开始,每位教师都能成功解决自己的问题,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观点三:研究要有理论支撑
相对于专业研究人员来说,教师理论相对薄弱,采用的手段相对陈旧。这些都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有效扎实的进行。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建国老师提出个人课题的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支撑,教师只有对课题方面的知识越丰富,基础理论越深厚,才能保证研究水平,更好地对研究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可一提到理论,很多老师都头痛,不知道用何种理论,王老师提出了理论依据的参考,我觉得对教师很有帮助。
1、建构主义理论: 情境教学 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合作学习对话
2、人本主义理论:非智力因素
3、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
2011 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 教育评价 分层教学 年10月10日
第三篇:课题总结一
《小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方法策略研究》课题总结
(一)大柳屯学校 丁艳梅
本学期开学初,我们小组着手进行了以“小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方法策略研究”为课题的教学实验工作。回顾这一阶段的实验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根据上报申请课题的安排,本组确立了两个实验教师,在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后,研究制定了详细的课题研究方案。
二、认真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
1、组织组内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的新课程理论知识,特别是和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加强教师的理论修养,为较好的实施课题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2、实验教师通过问卷和课间谈话等方式,对本班级的“缺乏自信 心的学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了解。并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出具体的行动策略。
3、对学生自信心问题展开全面调查,调查概要如下:
(1)缺乏自信心学生的比例或现状。
①我校有49%的同学在学习上缺乏信心,他们不敢或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自己的学习抱有怀疑态度;
②有72%的同学不认为自己在才艺上有能力,惧怕参加各种公众活动;
③33.7%在人际交往上信心不足,主要是面对陌生的环境不能较好地调适;
④37%的同学当面对困难或挫折时会害怕、退缩,不愿努力解决困难,惧怕尝试新事物,逃避挑战;
⑤58.8%的同学竟认为自己的缺点比优点多,不能愉悦地接受自己,不能客观地看到自己的长处。
学生自信心的缺失,导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我,较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2)在调查中发现,就是学习优秀的学生,也同样会遇到在激烈竞争中信心遭受打击的时候,因此,帮助学生树立和维护信心显得非常重要。
(3)通过观察、个别谈话等渠道发现,有不少学生常常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自认为不是学习的料。这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自控能力较差、懒散畏学、学习无目的无计划、情绪波动大、焦虑等。但同时,他们缺乏自信,却又渴望自信;有失望,也有希望;表面落后,内心实际也想追求上进;虽然缺乏勇气,却也梦想辉煌。他们绝非智力低下,而是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协调发展造成的。
(4)在调查中,一部分学生反映: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常常批评的多、鼓励的少,忽视学生原有基础上的进步。这也是学生自信心不足的一个因素。
实施行动策略:
1、优化教学流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突出学生主体,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管理意识。
3、改革评价策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4、调动情感效应,激励学生的信心
5、通过各种活动,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课题研究实施的保障
1、在研究此课题的前研究了大量的有关书籍和相关资料,讨论制定了研究计划。
2、制定了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对课题研究成员进行严格的规范,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第四篇:课题一 教案
课题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习目标要求 ㈠ 知识与技能: ⒈学习观察身边的物质 2.初步认识化学课学习的内容 3.初步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 ㈡ 方法与过程
1.学习用观察的方法获取信息,联系用化学语言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2.学习查找资料和总结信息 ㈢ 情感态度价值观
⒈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化学奥秘的动力和兴趣; 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欲望和创造热情
3.感受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促进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化学的研究对象 关键:学生对化学好奇心的强化 教学基本思路:身边的化学物质 化学史
化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过程:【导课】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要共同来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它就是与我们的生活最密切的——化学。说起化学,大家心里肯定有很多疑问。不妨畅所欲言。
[生] 化学是什么?化学有趣吗?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如何才能学好化学?
[师] 同学们提得问题都非常好,我也很好奇,那么就让我们赶快走进神奇的化学世界吧!
【板书】(展示课件)走进化学世界
其实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信大家看看我们生活中一些及其常见的东西。【实物展示】(课件)盐 它是我们每天必用的调味品,它的化学成分是是氯化钠(NaCl)、味精化学成分主要是谷氨酸钠、醋其中含有醋酸也称乙酸(CH3COOH)回忆衣服成分标签或互相观察衣服标签有那些化学物质组成:麻 棉 涤纶 锦纶 丙纶 氨纶„„
农业上用的化肥,农药。生活中的药物
[展示图片]请同学找找还有那些是与化学有关的 壮观雄伟的高楼大厦确实钢筋水泥铸造而成。家中的厨具更是陶瓷、不锈钢、铁、铝等的精美展示 贵气豪华的奔驰也是由橡胶、玻璃、塑料、钢板而成。生活中的化学物质简直是无处不在!同学们还可以找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东西。
在这里我要提两个名词:物质与物体。同学们能区别吗?
物体是具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空间的固体。日常生活中我们乘坐的汽车、居住的楼房以及学习用的铅笔、橡皮等都是物体。
物质是组成物体的材料,汽车由铁、橡胶、玻璃、木材等多种材料制成。铁、橡胶、玻璃、木材都是物质。
一种物质可以组成多种物体,如玻璃杯、玻璃瓶、玻璃板等都由玻璃这种物质组成,机床、铁锤、铁钉都由铁这种物质所组成。
下来我要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象 【实验】钠在水中的反应
这是一瓶煤油,里面装的是金属钠。
在小烧杯中加入半杯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取黄豆大小的金属钠,切开外面的氧化膜,用镊子夹起小心放入烧杯中,并立刻在烧杯口盖上一只干燥的蒸发皿。观察现象。
现象:在小烧杯中加入半杯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取黄豆大小的金属钠,切开外面的氧化膜,用镊子夹起小心放入烧杯中,并立刻在烧杯口盖上一只干燥的蒸发皿。观察现象。【实验】铁在水中的反应 这是我们常见的铁丝。同样的,在小烧杯中加入半杯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剪一段铁丝用镊子夹起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其结果是没有任何现象。
我们不禁要问,同样是金属,为什么钠这么软,用一般的小刀就能切开,而铁却不能?为什么钠一到水中就会发生剧烈的反应而铁在水中就没有明显的变化?为什么钠要保存在煤油中而铁只要放在干燥的地方就行了?
其实,这是由于钠和铁的组成不一样造成的。铁是由铁原子组成的,钠是由钠原子组成的。
物质的组成不同,它们的性质和用途自然就不一样。化学研究的一个内容就是物质的组成。【实物展示】金刚石、石墨
同学们知道建筑工人是用什么划玻璃的吗? 玻璃刀
那玻璃刀为什么能划开玻璃呢? 是因为玻璃刀上有一颗金刚石
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自然界中的金刚石一般总含有一些杂质,因而带有各种颜色(展示图片),有的呈蓝色、粉红色,也有的呈绿色、棕褐色,有的甚至呈灰色和黑色。天然采集到的金刚石经过精雕细琢,便成了贵重的装饰品——钻石。
同学们都用过铅笔,它的笔芯是石墨。我们可以写字。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用途告诉我它们的软硬 石墨很软,金刚石很硬。
刚刚我们已经知道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那么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又是什么呢? 大家可能想不到这两种外观和性质上都很不相同的物质的组成是相同的,都是由碳原子组成。
同学们很惊奇吧?现在就不明白了,为什么组成相同而性质差异这么大呢?其实,决定物质性质的,除了它们的组成外,还有一个因素,这就是结构。在金刚石中,碳原子呈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排列,这种结构非常牢固,轻易不会被改变;而石墨中的碳原子是以平面正六边形的结构平行排列的,所以很软,且易滑动。
[讲解]在天然物质里,金刚石的硬度最大。金刚石一词的原意就是“最硬的”、“不可克服的”。因此,它可以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也可以用来加工金属材料和切割玻璃;在一些精密的仪器中,也常用金刚石做轴承的轴。
跟金刚石相反,石墨是自然界里最软的矿物之一。用石墨在纸上划过,会留下深灰色的痕迹。铅笔芯就是用石墨粉和粘土混合制成的。用手触摸石墨有滑腻感,可以用它作润滑剂。由于石墨的熔点高,所以石墨润滑剂可以在不适宜用普通润滑剂的高温下使用。
[讨论]请总结出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
[小结]由此可见,物质不同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物质不同的性质,而物质不同的性质又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同学们,能不能试着总结一下化学研究什么,也即化学是什么? 【结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需要向大家说明的一点是:化学不仅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新物质。
比如:合成纤维;研制新型的半导体;电阻几乎为零的超导体;有记忆功能的新材料;还有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材料【PPT】
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正是化学家们通过不懈的研究,认清了导致非典产生的主谋是一种冠状病毒,科学家们经过测定这种病毒的主要蛋白质结构及其性质、变化机理,终于研制出了非典疫苗,现在已经开始进行临床试验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就会研制出能投入使用的非典疫苗,我们就再也不用“谈SARS色变”了。
同学们也许会说,研制非典疫苗不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的工作吗?不错,这些工作的确是由生物学家和医学家们做的,但是测定蛋白质的结构、性质、变化规律这些工作需要很多化学知识,因此,生物学家和医学家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化学家,只不过他们研究的是化学的一个分支——生物化学罢了。在今天,化学已经成为一门中心学科,与很多其他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纳米材料就是化学与物理交叉的很好例证。
[材料]进入21世纪以来,纳米材料成为化学家研究的热点。纳米是长度单位,亦称毫微米,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米(人的头发丝的直径一般为7000—8000nm)。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100纳米是一个神奇的临界点,当材料的尺寸小于100纳米时,其物理、化学特性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奇妙变化。例如:当黄金或白银细分到纳米尺度的微粒时,美丽的光泽消失了,变成一些黑乎乎的微粒。如果分割操作是在空气中进行,这些微粒会自己燃烧起来。根据这些特性,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将会制造出形形色色的纳米材料,这些材料将具有异乎寻常的优良性能。易碎的陶瓷可以变成韧性的,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纳米金属材料将比普通金属材料坚韧几十倍;用纳米材料制成的自行车,重量将只有几公斤;将防水、防油的纳米涂料涂在大楼表面或窗玻璃上,大楼将不沾油污、玻璃也会永远透亮;甚至可以设想用防污的纳米纤维材料织成免洗涤衣物。纳米技术用于制药,可以制成神奇的导弹型药物,这种药物可以像导弹一样,循着导引的方向直达病变部位,疗效大大提高。
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学世界简直太神奇了!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化学是什么,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有多紧密,化学为人类做了多大的贡献,那么有没有想过化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如何发展至今的,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化学的发展史。
古代,人类发现和利用了火。火的发现和利用,不仅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也使人类更聪明而强大。
火拉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
继而又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制成了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如:陶瓷、铜器、纸、火药、酒、染料等。
但很长时间内,人类对化学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象阶段。
到近代,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这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例如:水分子H2O ,一个水分子破裂形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气分子。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气分子。
目前人类已知的物质有三千多万种,可组成它们的原子种类并不多,我们把每一类原子成为一种元素。组成三千多万种物质的元素不过百十种。这些元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按照这些元素的内在联系排列了一张表,称之为元素周期表。
自从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化学家们已经创造除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到20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经超过3000万种。
近年来,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有好的方向发展。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资料-化学发展简史)
(这部分可一问题的形式留作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下节课再讨论)问题:什么是绿色化学?
为什么全世界都积极响应绿色化学的号召? 绿色化学最早是哪个国家提出的? 它的理念是什么?
举例说明现在的那些产品、措施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
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有好化学、清洁化学。
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原料百分之百的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有好的产品。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是: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有好的产品。绿色化学其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ppt】化学的历史功绩
第五篇:课题研究心得体会(一)
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我参与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研究”课题研究学习,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习和不断探索,我从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有了很多很深刻的体会。
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就观念而言,新形势下,我们要明确:学生是一个有想法、有活力、有创新的独立群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而并非是在预设的教育情境中指挥学生学习的领导者;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活动。就行动而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也就是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注意多进行形成性评价;还要关注教学效益,并具备一种反思意识,不断思考、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我认为新课程改革,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改变,既是根本又是关键。我们的观念转变成功了,角色改变成功了,这才有基础谈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谈成功的课程改革。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把数学课程内容视为一系列事实性的结论。它们是静态的、客观的,也是内涵确定的,边界明晰的。这些事实性结论成为“双基”的主体,也成为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它们当然成为课程及教学的重点。但同时又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即不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于发展。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只关注数学结论,老师上课时也总是让课程内容尽快展开进
入运用结论去解题的操练过程。这样的状况在现实的数学课程中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应该重视过程。其实,在数学教育领域,很早就有这样的观点:数学教学与其说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不如说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的活动就是指最终得到数学结论的数学活动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能体会感悟到这些知识技能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知识的产生于发展,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积累起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整体上促进自己数学素养的提高。正是因为如此,过程本身就成为数学课程的目标,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达到知识技能目标的辅助性手段。
在强调过程的同时,也不应该产生忽视结果的倾向。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过程与结果的有机关联,还要根据素材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实际状况,并考虑到课时的有效利用,处理好过程的历时性、节奏性、阶段性与结果的关系。
新课程,新理念,新标准,要求我们数学老师要扮演好新的角色,陈腐不变就只有等着被淘汰。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往着多元化发展了,不仅要成为教学中主动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还要成为课堂活动中的指导者,另外还要做课堂教学动态的研究者和学习者。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只有不断地正确定们我们的角色,不断的探索、学习,充当好学习的促进者的作用,才能完成新课程的使命,使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总之,现在教学的发展,要求教师角色与行为的变化,这个
变化同样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这种变化已经不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教育环境的规定,一种教学发展的趋势,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必将铸造一代新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