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 材料一 : 立项 申报材料目录
材料一: 立项材料要求
一、范围和内容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范围为全省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各级基础教育教研机构有关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各单位可结合工作实际,在《2014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选题指南》(详见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网站www.xiexiebang.com/“课题研究”栏目)范围内自行确定选题。已经列入教育部、省教育厅及其他单位立项课题的不得重复申报。申报课题应围绕基础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注重科学性、针对性、创新性、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二、申报要求
项目实行主持人负责制。
1、主持人须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且正在从事基础教育教学或管理工作。每个项目主持人限1人,每人只能申报主持一项课题。
2、项目组主要成员限5人(不包括主持人),同一人最多可同时参加两个项目组的研究。
3、最终成果形式一般有三种:研究报告、论文、专著,根据课题的实际情况选其中之一。
4、计划起止时间均为××××年5月—— ××××年5月(期限一般为一年)
5、经费预算为研究过程中所需的图书资料费、文印费、考察费用、组织活动等的大致费用,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500元—3000元左右,也可更少或更多,但要可信。
三、报送要求
1、纸质《立项申报书》一式3份(A4纸、正文用小四号仿宋字、WORD2003版格式打印)。同时报送与纸质稿内容一致的电子文档1份。
2、各单位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本单位课题立项申报的组织工作(教研室不接受个人申报)。报送时间:5月1日至5月10日。各单位须提交《立项申报汇总表》打印稿和电子稿各一份(excel 2003版格式,排列顺序对应申报材料,纸质稿要加盖单位公章。即使是一份也要填写汇总表)。
睢阳区课题专用邮箱:syqjyskt@163.com
注:申报材料概不退还,请自留底。如果申报成功,立项材料在结题时还要一并送交。
第二篇:申报课题立项程序
申报课题立项程序
一、认真阅读《山东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指南》。
二、根据实际情况选定研究题目。
三、制订课题研究计划(或研究方案的设计)。包括: 1.研究题目; 2.目的和意义; 3.研究的基本内容; 4.研究法、进度;
5.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条件。主要包括课题组成员水平、研究工作资料准备情况和研究手段;
6.预期研究成果及使用范围; 7.经费概算。
四、填写课题申报书,一式三份。
五、主要材料:申报书并附研究计划,要求县(市)教研室、设区市课题办(教研室)签上推荐意见、负责人签名、加盖公章。
六、按县(市)教研室、设区市教委课题办(教研室)、省教育厅课题基地办的程序申报。
七、在申报立项时,应同时将评审费交设区市(县)课题办。
八、上半年省课题基地办申报截止时间为三月十五日,下半年申报省课题基地办截止时间为十月十五日。
九、组织专家评审。
十、课题研究与实验基地领导小组审批。
十一、发立项文件,予以通报,并将立项课题的基本情况上网。
十二、向课题组颁发课题立项证书。
申报课题结项程序
一、被立项的课题在实施中,要求课题负责人每学期写出阶段小结,寄省课题基地办一份(打印稿),作结项评审的依据之一切
二、课题研究到期,负责人写出申请结项的报告,填写课题结项申报书,一式三份。对需延期结项的课题,负责人必须提前半年向省课题办写出申请报告。
三、课题负责人将本课题的申报书、阶段小结、终期成果等材料按先后时间编上目录装订成册,连同课题评审费,先交给设区市课题办。
四、设区市课题办应将课题负责人的结项申请报告、结题申报书、材料册、课题相关成果材料(音像、软件等)统一送或寄省课题基地办。上半年截止时间为三月十五日,下半年截止时间为十月十五日。
五、组织专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通讯评审或现场评审方式对课题进行结项验收。
六、发结项文件,予以通报,同时将结项课题情况上网。
七、通过结项的课题由省课题基地办委托设区市课题办颁发结项证书。
八、对暂未通过结项的课题,按专家提出的意见予以改进,争取下一批再继续申请结项。
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评审标准
一、选题价值和意义
1.研究的内容,对解决当前基础教育的难点或关键总是有突破,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2.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概念、新方向、新方法。
二、选题科学性
1.课题的选定必须是以事实为依据。
2.课题的选定以已有的科学理论、科学规律或定律为指导。
三、研究内容和计划 1.研究内容具体、清晰。2.目标设计恰当。3.研究的方法科学。
4.研究的步骤、任务的分派合理可行。
四、研究工作的保障
1.课题负责人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良好的科研信誉(如以前承担的课题是否按时结题等)
2.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物资供应、情报资料、经费支持、研究时间等确有保障。
第三篇:暑期课题申报立项
暑期课题申报立项
专业:经济学 姓名:傅泓翔
班级:经济学1201班 南昌爱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项目研究
公司简介
南昌爱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9月,是一家专业生产婴儿纸尿片、纸尿裤的厂家、是央视广告合作企业。公司座落在风景优美、人杰地灵的江西南昌。据有优越的地利物流优势,另外在江西、湖南等各地设有分公司,2010年开始涉足国际市场并在上海成立办事处。
集团公司成立以来,以创造您身边安全放心的母婴产品为己任,以持续为您创造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服务为目标,依托自身优秀的产品品质,秉承“不断创新,力求完美”以及“服务永恒”的经营理念,给亿万母婴带来健康、智慧和快乐。目前已形成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并有多家经济实体的集团公司。建立了 “价值力、行销力、精信力”的三度核心竞争优势,已成为个人护理用品行业最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之一。
历经近10年市场锤炼,南昌爱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发展成具备品牌规划、品牌管理、品牌设计、品牌生产、品牌销售、城市品牌服务等能力的大型品牌机构。在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同时,南昌爱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 已经研制和开发出了艾叶草中草药的妇婴产品并已正式惠顾全球市场:并申请了多项国家专利。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全自动生产线,实现全程高标准生产,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保证每批的成品的合格率,短时间内“艾叶草”中草药尿裤品牌迅速窜升为中国本土最具实战力、最具信赖度的品牌之一。
企业资金流动调查
小微企业的起点低、管理粗放、缺乏抵押物、缺信息、缺信用,于是就有人认为,融资难是由小微企业特点决定,这些特点自身难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能变的只能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建信用平台,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小微企业主的市场培育和指导,这都有助于提高小微企业自身的一个融资能力。
研究内容
一、首先要进行研究就必须了解企业的发展史,知道企业在历年运行的过程中的盛衰状况以及其产生这些的原因,解决措施。
二、对该企业融资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并且摸清企业现在的社会地位及运营情况,到底每年的利润额是盈余还是亏损。
三、该企业是一家专业生产婴儿纸尿片、纸尿裤的厂家,由于公司规模较小,出现以下典型的几种状况:
(一)融资渠道单一
(二)存货管理制度不完善
(三)应收账款管理理念和方法陈旧
(四)资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五)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四、准备着手从:融资渠道 自身因素(竞争力,发展,背景)自身结构 流动资金 财务杠杆 五个方面开展研究
解决措施
(一)拓宽融资渠道
对于大多数小微企业而言,在其创立初期,由于规模小,企业主要依靠企业所有者的个人投资或者企业自身的利润留存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自身的内部融资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对外部融资的依赖逐步增强。但是对于我国小微企业而言,寻求长期稳定的外部资金来源比较困难。其原因主要是:小微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取长期稳定贷款基本没有可能,上市融资对于大多数企业更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若想解决小微企业长期筹融资的问题还需要拓宽融资渠道,按照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结合的思路,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小微企业实现更多的直接融资。
(二)建立完善的存货管理体系
首先,小微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完善企业存货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存货的采购、使用、销售等环节必须建立严格的操作程序,按照程序办理相应的手续后才能调用物品。同时,对存货的管理和核查要分配给不同的部门完成,通过分权的方式,对存货进行监管。如果企业经济状况允许,每隔一段时间都需要对存货进行盘点,确保账实相符。
(三)更新应收账款管理理念和方法
良好的应收账款管理理念和方法可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及时回流,减轻企业资金紧张的压力。因此,对于小微企业来讲,要更新应收账款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变重销售轻回款为回款销售并重。在制定应收账款管理政策时要从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等三方面通盘考虑,制定完善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四)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小微企业除了充分利用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直接融资和通过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外,企业还应通过提高资金管理水平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通过了解小微企业特有的资金运行规律并对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合理利用应交税金、应交利润、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账款、票据贴现等方式来缓解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
第四篇:课题立项申报书评分标准
课题立项申报书评分标准
一、课题题解(20分)
A等18分-20分:
1、选题方向正确,符合立项。
2、对学校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3、有重要的特色、创新性。
4、学术价值高。
5、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用价值高。
B等15分-18分:
1、选题方向比较正确,比较符合立项。
2、对学校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3、有重要的特色、创新性。
4、学术价值较高。
5、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用价值比较高。
C等12分-15分:
1、选题方向基本正确,基本符合立项。
2、对学校发展作用一般。
3、有一定的特色、创新性。
4、有一定学术价值。
5、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有一定实用价值。
D等0分-12分:
1、选题不当、不符合立项。
2、对学校发展没有作用。
3、没有特色、创新性。
4、没有学术价值。
5、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有没有实用价值。
6、基本属于重复性工作。
二、理论依据(30分)
A等18分-20分:
1、有较强的理论依据
2、熟悉研究现状
3、所列参考文献具有代表性。
B等15分-18分:
1、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2、比较熟悉研究现状
3、所列参考文献比较有代表性
C等12分-15分:
1、有相关的理论依据
2、对研究现状有所了解、所列参考文献有一定代表性
D等0分-12分:
1、没有理论依据或者理论与课题不符
2、不了解研究现状
3、所列参考文献没有代表
三、研究目的、内容、预期成果(30分)
A等18分-20分:
1、目标明确
2、内容详实
3、论证充分
4、重点突出,难点明确
5、研究思路清晰
6、预期研究成果明确
B等15分-18分:
1、目标比较明确
2、内容比较详实
3、论证比较充分
4、重点比较突出,难点比较明确
5、研究思路比较清晰
6、预期研究成果比较明确
C等12分-15分:
1、目标基本明确
2、内容基本详实
3、论证基本充分
4、重点基本突出,难点基本明确
5、研究思路基本清晰
6、预期研究成果基本明确
D等0分-12分:
1、目标不够明确
2、内容空泛
3、论证不充分
4、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明确
5、研究思路不清晰
6、预期研究成果不明确
四、研究方法步骤(20分)
A等18分-20分:
1、研究方法科学、可行
2、步骤清楚,可操作性强
B等15分-18分:研究方法比较科学、可行
2、步骤比较清楚,可操作性比较强 C等12分-15分:研究方法基本合适
2、步骤基本清楚,有可操作性
D等0分-12分:研究方法不科学、不可行。
2、步骤不清楚,没有可操作性
五、研究(20分)A等18分-20分:
1、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多项重点研究课题
2、原有科研成果社会评价很高
3、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很强和时间有保证。
4、资料设备齐全
5、科研手段先进
6、课题组分工科学合理。
B等(15分-18分:)
1、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1项重点研究课题
2、原有科研成果社会评价比较高
3、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强和时间比较有保证。
4、资料设备比较齐全
5、科研手段比较先进
6、课题组分工比较合理。
C等12分-15分:
1、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过一般研究课题
2、原有科研成果社会评价比较高
3、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比较强和时间比较有保证。
4、资料设备基本齐全
5、科研手段比较先进
6、课题组分工基本合理。
D等0分-12分:
1、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未完成一般研究课题
2、原有科研成果社会评价不高或没有获得过局级以上校级以上科研成果。
3、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差和时间没有保证。
4、资料设备不足
5、科研手段比较落后
6、课题组分工不合理。
第五篇:课题申报目录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十二五”规划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机遇期。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统筹推进具有甘肃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的关键时期。提高国民素质,更好地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教育科研提出许多新的课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甘肃省教育规划办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供选题立项参考。
一、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编制总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应用性、对策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向,为教育宏观决策服务,为指导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服务,推进教育理论创新,促进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编制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两个面向。一方面要面向全局,注重突出与国家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对接,将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融入到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新起点,大视野,宽领域,全方位地思考和勾划课题选题方向。另一方面要面向我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积极引导教育科研紧贴教育宏观决策,紧贴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紧贴学科研究前沿,紧贴热点难点,求真务实,创新管用。
2、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指南》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德育等重点领域,注意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兼顾传统学科和薄弱学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
3、坚持教育内外部相结合。《指南》既要立足教育但又不局限于教育;既要紧密联系教育来思考教育,又要跳出教育来思考教育。选题既要着重考虑有关教育内部急需研究的问题,同时又要考虑与教育紧密相关的问题把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4、坚持适度超前。《指南》既要着眼当前,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提出当前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又要适度提出一些带前瞻性的问题,增强教育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和预测性。
5、坚持继承与创新性相结合。《指南》在注意吸收“十一五”规划指南长处的同时,对一些已经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选题方向做了适当的保留,同时尽量体现时代特征和要求,体现与时俱进,教育创新,尽可能地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
三、课题选题方向与领域(各位教师在选题时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以下课题名称细化出自己的课题名称)
(一)、教育发展战略
(二)、教育基本理论
1、新时期、新形势下素质教育思想理论与政策研究;
2、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具体内涵与目标研究;
3、社会转型期我国教育的社会功能研究;
4、社区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
5、终身教育思想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
6、当代中国教育价值观研究;
7、当代中国教育思潮与教育流派研究;
8、当代中国教育科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研究;
9、当代中国教育理论的研究范式及其转型研究;
10、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理论研究;
11、教育理论创新的基本条件研究;
12、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
13、教育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推广研究。
14、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研究;
15、课程改革的哲学思考研究;
16、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研究;
17、课程改革的社会学研究;
18、课程改革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变革的互动研究;
19、课程改革与当代青少年个体社会化进程及其规律研究。20、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研究;
(三)、基础教育
1、基础教育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问题研究;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3、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4、农村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学校布局调整)研究;
5、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及其标准研究;
6、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7、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多样性问题研究;
8、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与保障机制研究;
9、落实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情况调查与分析研究;
10、分阶段全面推进免费义务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11、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12、农村残疾儿童教育权利保障与实现研究;
13、随班就读的质量保障与监测体系研究;
14、农村学校师资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15、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效益研究;
16、薄弱学校改造与示范性学校建设问题研究;
17、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问题研究;
18、农村复试教育问题研究。
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 20、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课程衔接研究;
21、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研究;
22、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23、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教材多样化研究;
24、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25、研究性学习与各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研究;
26、综合实践活动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的立体实施模式研究;
27、中小学各科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发展研究;
28、新课改背景下知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9、中小学校园网的教育功能、应用模式、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30、新课程实施的不同版本教材质量评估研究;
31、新课程实施与学生成绩测评标准及其方式研究;
32、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障碍及保障机制研究;
33、新课程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研究;
34、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研究;
35、全面发展与学生个性关系问题研究;
36、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
37、中小学毕业会考、升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
38、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育考试制度的科学性研究;
39、中小学考试制度改革方向与发展趋势研究; 40、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制度改革研究;
41、教育评价实践研究;高考模式多样化对高中教育的影响研究。
44、学前教育办学体制现状及对策研究;
45、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政策研究;
46、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47、托幼机构办园成本、效益、教育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48、幼儿教师教育研究;学前教育的价值研究;
49、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50、幼儿园游戏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51、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与学前教育和谐发展的研究;
52、学前教育机构玩教具、环境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
53、学前教育与儿童创造性发展研究;
54、国外幼教模式本土化研究;
55、学前儿童营养与发展的研究;
56、托幼机构膳食管理科学化研究;
57、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研究;
58、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
59、幼儿园、社区、家庭一体化的学前教育模式研究; 60、学前教育与幼儿个性社会化研究; 61、陈鹤琴教学法理论的实验与应用推广研究; 62、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研究; 63、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验研究。64、新时期师德建设与教师精神培育研究; 65、新课程实施与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研究;
66、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 67、农村学校和教师如何为建设新农村服务问题研究; 68、中小学教师教育、教研、培养一体化模式研究; 69、教师教育专业发展与市县教师培训院校职能转变研究; 70、教师教育模式改革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六)、德育
1、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与整体规划研究;
2、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3、构建和谐社会与当代德育目标与内容研究;
4、德育的生活化研究;
5、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6、社会环境与未成年人德育研究;
7、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研究;
8、新时期青少年行为生活方式研究;
9、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
10、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
11、保障未成年人正当权益研究;
12、学校预防青少年黄、赌、毒、网瘾、暴力问题与对策研究;
13、新时期青少年道德人格及其培养研究;
14、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
15、学校传统德育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研究;
16、青少年德育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17、当前学生价值观问题研究;
18、各种社会问题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与学校德育的应对研究;
19、虚拟环境下的网络德育研究; 20、学校德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研究;
21、班级德育活动研究;
22、家庭、学校、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活动模式研究;
2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研究;
24、德育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化研究;
25、教师师德和学生思想品德现状调查研究;
26、构建教师育人长效机制的研究。
27、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创新与实践研究;
28、新时期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式、途径改革与创新研究;
29、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 30、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
3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32、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
33、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与实证研究;
3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研究;
35、特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
(八)、教育心理
1、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2、学生学习的适应性研究;
3、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研究;
4、学生的自我管理的心理问题研究;
5、学生学习情绪的调节与自我控制的研究;
6、师生健康自我管理的心理问题研究;
7、各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
8、高考心理干预研究;考试焦虑研究;
9、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研究;
10、校园暴力的心理研究;
11、中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12、网络环境下教学心理研究;
13、师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研究;
1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15、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研究;
16、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研究;
17、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法和手段研究;
18、大、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19、大学生心理问题防治与矫正研究;
20、现代教师心理素质建构研究;教师心理素质测评研究等。
(九)、教育信息技术
1、信息化教育内涵、功能和实践研究;
2、教师教育专业中信息化技术应用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
3、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4、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5、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研究;
6、信息化教育资源和环境建设研究;
7、信息化教育系统工程研究;
8、学校信息化教育管理的研究;
9、中外信息化教育比较研究;
10、与信息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教育思想的构建研究;
11、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12、现代教育技术学原理研究;
13、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定位、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14、校园网的教育功能、应用模式、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15、大中小学教育教学现代化问题研究。
(十一)、体育卫生美育
1、新时期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研究;
2、新时期学校体育管理及运作的特点和规律研究;
3、新时期学校体育课程和改革研究;
4、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战略研究;
5、人文主义体育观视野中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研究;
6、终身体育观与学校体育立体化、网络化模式研究;
7、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8、大、中、小学学校体育互联互动协同发展的科学体系问题研究;
9、“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落实研究;
10、大、中、小学体育目标体育框架研究;关于学生体育动机研究;
11、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监控的研究;
12、校园文化建设与环境育人研究;
13、音体美特长生培养与选拔研究;
14、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选拔与培养研究;
15、传统体育艺术资源的开发研究。
16、甘肃城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抽样调查与分析研究;
17、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18、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整体改革和发展研究;
19、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监测手段、方法及评价标准的科学化问题研究; 20、新时期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新因素及其机制研究;
21、对学生心理障碍实施干预的实验研究;
22、“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利用研究。
23、高校体育创新与实践研究;
24、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研究;
25、艺术师范教育培养复合型师资的基本模式研究。
26、高等学校体育教育课程结构、内容、方法的改革、实验与研究;
27、高等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8、高校美育创新与实践研究;
29、学校美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研究; 30、美育对学生人格形成与培养的作用及影响研究;
31、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32、大中小学生审美情操、审美能力培养与激发的研究;
33、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研究;
34、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与家庭美育的关系研究;
35、美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36、美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37、美育与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8、美育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39、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0、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教学与教材建设研究;
(十二)、民族教育
1、甘肃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2、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3、民族地区教育内部协调发展研究;
4、民族地区寄宿制教育问题研究;
5、学校建设民族地区教育特殊政策与援助机制研究;
6、民族地区学校新课程改革适应性和办学特色研究;
(十五)、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专题
1.新课程实施的背景条件、实施办法及策略研究
2.新课程教学管理与评价研究
3.新课程实验工作评估和反馈机制研究 4.课程改革与创新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5.课程改革与构建特色学校实验研究 6.新课程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研究 7.新课程促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途径的实验研究 8.普通高中新课程与教学的国际比较研究 9.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与要求的研究 10.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与任务的研究
11.课程观和教学观现状的调查与构建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课程观和教学观的研究
12.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革的思想与方法研究 13.社会环境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 14.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策略与效益评价研究
15.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必要性、策略、措施与评价研究
16.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及其对学校教育组织、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师生关系的影响研究
17.新课程条件下建立现代中小学管理制度的研究 18.新课程下学校教学管理运行模式的研究 19.建立普通高中多种办学模式的研究 20.农村高中办学及发展模式的研究 21.示范性高中建设及作用的研究 22.关于普通高中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研究 23.在课程改革中提高中小学校长素质的研究 24.优秀校长的行为特征与培养、管理研究 25.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 26.课程管理与课程结构优化的研究 27.学校课程教学安排和组织管理的研究
28.指导高中学生选择课程内容和制订学习计划的研究 29.课程实施中学校和教师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的研究 30.学校教学常规与创新研究
31.课程目标分析及其实现途径的探索研究 32.体现课程多元目标的教学基本特征研究
33.课堂教学落实过程性目标(三维目标)的实践研究 34.学科思想方法与学科能力培养研究
35.学科教学贯彻课程改革思想理念的研究 36.课改背景下构建“理想课堂”、“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37.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研究 38.基于知识综合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39.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研究 40.课堂教学中“多元智能” 开发的策略研究 41.课程改革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42.课程改革与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
4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进程中生成和调控关系的研究 44.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机智典型案例研究 45.基于互动的(生成的、差异的)课堂教学范式应用研究 46.课堂问题式(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与实效性实验研究 47.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生成与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 48.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 49.学科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研究 50.学科教学中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
51.学科教学中渗透探究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52.课堂教学中创造教育原理应用策略研究 53.各个学习领域内科目之间的综合与渗透研究 54.高中课程中模块的价值与教学特点研究 55.科目、模块的典型教学案例分析及教学模式研究 56.新课程实施中学校编排课程和指导选课研究 57.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的应用研究 58.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调查研究 59.课程的开放性与开放性教学研究 60.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的关系研究
61.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62.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的研究
63.中小学课程联系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成果的研究 64.学生生活经验的分析运用与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65.新课程条件下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心理的研究
66.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与合作习、有意义的学习、发现学习等
67.自主学习与探究习的要素与基本方法研究 68.促进学生有效习的行动研究
69.培养学生发展性学习能力和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 70.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 71.学生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
72.大班额环境下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73.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实验研究 74.学生信息素养、艺术素养、文化素养的培养研究 75.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作业设计研究
76.学生学业失败现象分析及教育教学应对策略研究 77.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相关研究 78.德育活动与学校课程的有机整合研究 79.学校建立全员德育机制的相关研究 80.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研究
81.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与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研究 82.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研究
83.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及其形成、评价与干预策略研究 84.适应新课程的班主任工作策略的研究 85.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影响研究 86.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 87.学生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相统一的实验研究
88.学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相关研究 8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研究 90.中学时事政策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91.针对学生的网络道德与教育策略的研
92.学科教学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实验研究 93.提高思想政治课与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研究 94.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评价方式的研究 95.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96.课程改革与督导评估体系创新的研究 97.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研究
98.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下教研组、年级组活动评价的研究 99.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的研究
100.高中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的研究 101.学校、教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评价研究 102.新课程与教师评价体系改革的实验研究 103.适应新课程的教师自我评价的研究 104.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及应用研究 105.学生学习评价的功能与手段研究 106.学生学习中“三维目标”达成评价研究
107.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模块评价方法与工具的开发研究 108.课堂非正式评价的实验研究
109.高中学生学分认定办法及其监督、管理体系的研究 110.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实施的方法与工具研究 111.学生学习评价软件的开发应用研究 112.高中生学科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113.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 114.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改革研究 115.高中生毕业会考的功能、作用及其改革研究 116.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设计思想及原则的研究
117.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功能、内容、途径、模式与策略研究 118.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素养的研究 119.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价研究
120.资源型(课题型、研究型、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 121.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 12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验研究
123.高中教育中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 124.师生教学活动中生成性资源的运用研究
125.自然生态资源、校外人力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课程化研究 126.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研究 127.片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研究 128.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
129.学科主题学习资源、学科教学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建设与应用研究 130.高中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应用与评价研究 131.多种形式的教学课件的开发、应用与评价研究 132.国家课程标准的分析与实施研究 133.国内外各学科不同教材的评价与比较研究
134.不同版本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及其与课程标准吻合度、科学性、适应性研究
135.新课程环境下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研究 136.课改背景下区域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137.课程改革与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138.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研究 139.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140.优秀教师培养个案分析及规律性研究 141.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与教师培养途径、研修模式的研究 142.综合课程开设与复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 143.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144.教师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
145.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的研究 146.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角色研究 147.新课程校本培训方法的研究
148.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与创新研究
149.校本教研制度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150.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为一体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和模式的实践研究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