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申报
金华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
申报、评审表
课题名称民工子弟学校语文课堂作业优化策略实践研究
——以金华民工子弟学校为例
课题负责人刘友花职务(职称)校长、小教高级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成果形式结题报告
单位金华市经济开发区第二民工子第学校
邮编地址321000金华市山嘴头山宁路318号
联系电话1385799995
5(此表可复制。填表后一式三份报送市教科规划办)
民工子弟学校语文课堂作业优化策略实践研究方案
一、课题现实背景
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外来民工的人数增长迅速,随之而来的关于民工子弟学习状况问题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招收了许多外来民工子弟,就我们班来说,班级总人数68人,其中64人为民工子弟,将近总数的94%。
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在这些民工子弟中,约有23%左右存在作业不完成现象。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严重的厌恶、抵触心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完全有责任了解并帮助他们克服这一现状,整个社会也应该重视民工子弟的学习心理健康问题。
同时民工子女厌学现象也颇有存在。应该说,形成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对学习的不感兴趣;对老师布置作业的形式不感兴趣;家里等因素。但大多数是因为在学龄早期遇到不愉快的体验引起。产生厌学心理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习成绩不理想----丧失学习的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更加糟糕----不愿学习----厌恶学习。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习成绩差导致厌学心理,厌学心理导致学习成绩进一步下降。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在国外,作业问题研究是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早期苏联的教学论专家们就曾对作业的方法与策略作过专门的论述。他们都将作业与课堂教学视为同等重要,把作业研究视为教学论研究的重要方面。1960年,美国国家教育法规委员会曾把家庭作业列为当时十大争议问题之一。这些都说明了各国对学生作业问题的关注,它们也曾就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进行过争鸣与研究。
在我国,针对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教育行政部门曾三令五申,明确各年级段的家庭局书面作业量(一、二年级不能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年级三科作业总量不能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三科作业总量不能超过45分钟),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们民工子弟学校要实施这样的标准时有点困难的。
经调查,对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学生,不留书面作业对于那些听话的乖的孩子来说是可以的,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是行不通的,学生不感兴趣,家长
也不会配合,即使愿意,但是因为文化程度的落后、对学校的这样做法也是不予支持的。据调查显示,民工子女的家长有90%支持书面作业多为主,而且要多布置。
所以对于民工子第学校老师来说,解决学生作业是一大重点工作。可喜的是,新课程的实施是全方位的,很多老师都已意识到帮助学生改变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仅需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在课堂的延伸——作业布置的设计中,许多一线教师已经对作业布置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刘春生校长在1998年开始研究的 “互动作业”尝试就很具代表性。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也在于此,不敢说希望藉几人之力解决这个困扰无数民工子弟老师的问题,但我们愿意成为当中的探索者,并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切实提高我们学校的学校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内容
1、改变作业要求。作业要针对学生能力、兴趣的差异,分层布置,力求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2、优化作业内容。在设计作业的内容时,既要注意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四个结合,突出学科的工具性和实践性,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
3、改善作业形式。对于一成不变的事物,人们往往容易厌倦,孩子更是如此。因此,尝试改变作业的形式,注重灵活多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
(二)预期目标
民工子弟学生基本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习生活;1.探索并建立一套适合民工子女作业形式的模式;2.初步解决民工子弟学生厌学情绪,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3.民工子弟学生能自觉掌握一定的学习作业方法;
四、如研究已有一定基础,课论述初期成果或“研究操作措施”。
我校将于2010年开始组织骨干教师培训,外出考察学习,进行校
本课程的开发。选择我校低段一、二、三年级各抽取一个班进行使用,经使用,与同年级的相关班级对比,各科教师对实验班学生的作业情况满意度较高。
五、课题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0.9-2011.1)
人员:全体课程组成员
1.确定研究课题,了解课题研究的背景、对象和内容;
2.根据课题要求成立课题研究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结合研究任务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明确各成员职责,积极做好准备工作; 3.明确次课题研究的地位和意义,形成一种人人参与、步调一致、共同研究的良好风味。
主要研究方法;访谈法、观察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通过这三种方法,完成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作业水平要求。
(二)中期实施阶段(2011.2-2011.11)人员:全体课题组成员
1.2011.3-2011.4: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主要研究第一项内容。2.2011.5-2011.11:综合运用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经验总结、定性预定量想结合等方法,主要完成研究内容中的第二、第三项任务。
(三)后期结题阶段
人员:刘友花、徐歆、严娇俊、申方璐、李妙娟、胡雪琴
六、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一)课题组研究能力保证
课题组负责人刘友花,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经验,开办民工子弟学校已有10年。对民工子弟学生具有较深入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由校领导及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
(二)支撑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1.研究硬件保障:我校(金华市经济开发区第二民工子第学校)是金华市的一所民工学校,现有外来民工子女2527。因此为此课题研究搭建平台。
2.研究经费:由学校教育研究经费和自筹两部分承担研究所需的费用。
3.研究时间的保障:我校十分重视本课题研究,能够充分保障课题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篇:课题申报范例
学院2013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立项课题和2012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
业研究获奖
http://yb.hncc.edu.cn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外事处发布日期:2013/6/9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立项课题和2012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成果奖获奖课题的通知》文件,学院共有《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内河航运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探讨》(赵根瑞)、《网络视频技术在航海类毕业生中的应用》(王秉)、《社会需求与大众化教育、精英教育关系研究》(陈振锋)、《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徐磊)等四项课题获准立项。《用人单位违规用工行为及其对策研究》(陈振锋等)获2012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优秀成果奖课题三等奖。
学院两个项目获批省交通运输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http://yb.hncc.edu.cn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外事处发布日期:2013/8/2
3近日,省交通运输厅公布了2013年第一批河南省交通运输科技计划项目,我院申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现代物流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交通信息化网络运维人员技能培训平台开发研究》被确定为重点项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交通运输会议精神,积极实施科技强交战略,更好地服务于我省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省交通运输厅组织了2013河南省交通运输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和评审工作。学院根据项目申报要求,积极组织、认真申报,确保了本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院两个课题获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http://yb.hncc.edu.cn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外事处发布日期:2013/8/16
近日,河南省教育厅公布了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立项重点课题,我院张慧颖主持的《“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研究》、杨丽敏主持的《不同训练模式对英语写作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获得重点课题立项。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课题组织申报工作的通知》,在逐级审查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核,共确定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立项课题 589项。其中,重大课题10项,重点课题154项,实验课题108 项,一般课题317 项。
学院两项课题获准立项。分别为《幽默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堂氛围构建中的应用研究》(姬姝),《省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居民就业问题研究——以新乡县古固寨镇祥和社区为例》(孙艳娜)。
第三篇:申报课题注意事项
课题申报注意事项
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指导研究生所需要的。我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增强课题观念,多拿课题,多做课题,根据课题进行研究,推动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发展。课题申报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选题
第一,申报的课题应有前期成果,已经开始或正在研究。
申报者是否有前期成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除了自己的前期成果外,还应了解国内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情况。
第二,申报的课题要符合“课题指南”的要求。就是说,申报的课题要符合“课题指南”的范围。
全国社科基金是每年制定一次指南,教育部的课题是每个五年计划,委托各学科者制定五年规划的咨询报告,提出五年内各学科应研究的主要问题。为什么必须符合“课题指南”的要求呢?因为“课题指南”所提出的题目都是当前需要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和现实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重点课题是国家急需研究的问题。如我们政治学科提出的“行政体制改革”问题,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过几次行政改革,但哪次也不彻底,原因是没有正确的符合国情的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做指导。所以我们申报的项目一定要不脱离指南,不是说必须和指南上的一模一样,但也要围绕指南来选题。
第三、选题要有价值
理论价值。理论价值也叫学术价值,是指选定的研究课题符合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检验、修正和发展理论,或有利于建立新的理论科学体系。
应用价值。应用价值是指选定的研究课题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选题要有创新性
选择的课题要有一定的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在应用研究领域有新内容、新途径和新方法。
第五、选题要有可行性
(1)有的课题根本不可能取得成果就不能选。
(2)有的课题限于自己的研究能力、管理权限,研究不了,就不要选。
(3)所选课题中的一些新概念,自己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思考能够进行界定,即应对其下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否则就会造成空谈或者文不对题、语词歧义。
二、题目拟定:
课题名称要简明具体,准确反映研究范围、内容和实质,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的要求。
1.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题目大小要适当,题目太大,必然空泛,题目太小,分量不够。要有一个适宜的切口,能准确地把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涵盖出课题研究的全部内容。
2.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所以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方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准备进行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3.简洁。就是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4.醒目。就是课题研究的切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对课题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课题论证
课题论证非常重要,论证好坏是决定能不能被评上的前提条件。因为同样课题申报者有几家甚至几十家,哪个能评上,哪些评不上,主要看论证。而且第一轮网评的选拔,申报材料上没有单位和申报者名字。哪个单位申报的一点也不知道,完成第一轮选拔后才能看到申报者的名字。所以在论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周到,能让评委很清晰的知道你这个课题所要研究的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表明你可以解决。
对课题进行论证,核心是目的意义、研究步骤、研究内容方法。
必须要清楚以下6个问题:
①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②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③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④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⑤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⑥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那如何具体填写表格中提示的常见的几个论证角度呢?
1、对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要论证这部分内容,要认真、仔细地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做过哪些研究及其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这样,才会便于论证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论证过程中,要阐述出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趋向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1)理论价值。(研究是对□□相关理论的细化和补充;研究是对□□的具体阐述;研究是对□□理论的充实等。)
(2)实践价值。(研究有利于促进□□的发展;研究有利于带动□□;研究有利于转变□□;研究有利于□□的改变;等)。
2、对课题主要内容的论证
(1)总体原则:脉络清楚,内容充实
(2)要把课题主研方法表述出来。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等。
(3)实施步骤设计和保障条件的论证
实施步骤通常分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开题。要把“建立组织、课题小组研究计划,研究目标、组织学习课题组计划,完成课题有关资料的收集、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及总结、收集已有经验和现行可操作的做法”等,要一一的表述出来。第二阶段(实施阶段):研究实施阶段标志着全面开展课题研究,这阶段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进行具体调查、进行个案追踪与访谈、理论研讨、指导与培训,推广成功经验等等。在实施阶段里,一定要格外标明时间及研究内容的层次性。第三阶段(总结阶段):课题总结及验收阶段的工作要一一标明,比如“验收课题、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进而推广科研成果等。
保障条件的论证主要是人员的保证、时间的保证、实验场所的保证和经费的保证。可视情况分别论证。
四、其它要注意的事项
1、课题组成员
为什么对课题组成员这样重视?因为当前的课题研究应当是集体研究,一个人或两三个人,很难研究出精品的。只有大家合作,互相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才能出精品。如我们组织几位博士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共管理理论。经过初步合作讨论,都觉的收获很大。一个人单独研究是不行的。曾经碰到过这种情况,论证的非常好,课题组成员仅一两个人被拿掉的。
课题组成员要很好的搭配。
第一,研究实际问题的课题,成员中除理论工作者外,应包括一些实际部门的工作人员,这样便于调查。
第二,研究基础理论的课题,成员中应有这方面造诣较高的教授,还要有从事这领域理论研究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
2、经费预算
一定要合理安排经费,主要用于课题研究。要与研究步骤一致,要体现对重点与难点的重点投入。
第四篇:课题申报2
关于2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
校思想政治工作)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今年继续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负责组织实施。现将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题类别及资助额度
本次项目分为:(1)一类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原则上为8万元;(2)二类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原则上为2万元;(3)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原则上为1万元。一类、二类课题必须严格按照课题指南(详见附件)申报,不得更改课题名称。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由高校专职辅导员(指在院系一线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包括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学工组长、团总支书记等)自拟题目申报。
二、申报条件
1.本次项目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申报;每所高校最多只能参与每类课题的1个项目申报;各类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如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可单独申报1项。
2.申请者必须能够实际从事研究工作并真正承担和组织项目的实施;每个申请者限报一个项目,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其他项目的申报;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两个项目的申请;所列课题组成员必须征得成员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
3.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本次项目:
(1)在研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含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地重大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一般项目、专项任务项目)负责人;
(2)所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2008年(含)以来因各种原因被撤销者;
(3)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
资助项目、西部项目和单列学科等各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负责人(若已结项需附相关证明);
(4)申报2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其他类别项目者。
三、申报办法
本专项以高校为单位集中申报,不受理个人申报。具体申报办法和程序如下:
1.2011本专项采取网上申报方式。
2.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以下简称社科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项目申报”系统(以下简称“申报系统”)为本次申报的唯一网络平台。网络申报程序及流程以该系统为准。
3.7月4日开始项目网上申报。申请者可登录社科网申报系统下载《申请评审书》,按申报系统提示说明及《申请评审书》填表要求用计算机填写,并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申报系统统一上传申请书的电子文档。
4.2010年已开通账号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以2010年的账号、密码登录系统,并及时核对单位信息;未开通账号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请登录申报系统,登记单位信息、设定登录密码,打印“开通账号申请表”并加盖管理部门公章,传真至010-58803011、58809876。待审核通过后,即可登录申报系统进行操作。有关项目申报系统及技术问题请咨询社科网,联系电话:010-62510667,手机:***、***,电子信箱:。
5.网上申报截止日期为7月18 日,申报单位须在此之前对本单位所申报的材料进行在线审核确认,在线打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申报一览表》(以下简称《申报一览表》),连同《申请评审书》纸质件各1份加盖公章后,于7月22日前寄至:北京西单教育部北楼407室,思政司思政处(邮编:100816),逾期不予受理。联系人:黄立田,010-66096658,葛元杰,66097663;传真:66092064。
四、其他要求
1.本次项目评审采取匿名方式。为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申请评审书》B表不得出现申请者学校、个人等有关信息,否则作废。
2.申请者应如实填报材料,确保无知识产权争议。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即取消三
年申报资格。
3.各申报单位应严格把关,确保填报信息的准确、真实,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如违规申报,将予以通报批评。
附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类、二类课题指南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2017课题申报指南
附件1: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课题指南
1.湖北教育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研究 2.湖北教育现代化2030研究
3.“全面二孩”政策对湖北教育的影响研究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教育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 5.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教育治理体系研究
6.民办教育分类发展研究
7.“管办评”分离背景下学校办学自主权落实问题研究 8.深化湖北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和落实机制研究 9.湖北省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总体框架、基本制度、动力机制和统筹协调机制研究
10.立德树人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11.“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2.实践育人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13.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研究 16.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研究 17.家风家教研究
18.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的策略研究 19.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研究 21.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22.破解大班额问题的政策研究
23.新高考制度背景下的高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4.普通高中多样化与特色发展研究
25.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6.PISA项目在湖北的推广应用研究 27.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研究
28.湖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9.推进产教融合的保障措施研究 30.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功能研究 31.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高职分类教学研究 32.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研究 33.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34.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发展研究
35.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研究 36.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7.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8.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39.高等学校分类建设的标准和对策研究
40.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过程机制和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