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基本精神和原则的主要区别
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基本精神和原则的主要区别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有:
一、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的原则; 1.明确了公、检、法三机关在行使国家的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方面的职责分工。2.公、检、法和法律特别规定的机关或部门以外的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
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法律依据,是《宪法》第135条和《刑事诉讼法》第7条的规定,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三、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原则;该原则的法律依据是《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四、法律监督原则;《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五、未经法院判决不得确定任何人有罪原则;未经法院判决不得确定任何人有罪原则的法律依据,是《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即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六、有权获得辩护的原则;《宪法》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
七、有权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宪法》第134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刑事诉讼法》第9条规定了这项原则的具体内容。
八、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的原则;《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对于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诉讼参与人对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民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
九、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刑事诉讼法》第6条规定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十、严格遵守法律程序的原则;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的原则要求公、检、法机关,必须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和其他法律中有关刑事诉讼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及进行刑事诉讼的顺序、步骤、方式、方法等规定,进行刑事诉讼活动。
十一、不追究刑事责任不能追诉的原则;实行不追究刑事责任不能追诉的原则的意义:保障国家的追诉权能够得到统一正确的行使,防止扩大追诉范围,保障依法不应当受到刑事追究的人不被追诉和判罪。
十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实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的意义:它在各项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对于贯彻落实其他各项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保障客观公正地处理案件,以及真正树立起法制的权威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依靠群众的原则;使群众从参加刑事诉讼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锻炼,取得经验、教训,动员群众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从根本上确立和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预防和减少犯罪。
十四、审判公开的原则;对于依法应当公开审判的案件,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前,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间,采取适当方式、方法向社会公布将要审理的案件的案由、被告人的姓名及开庭的时间和地点。
十五、两审终审的原则;除最高人民法院以外的其他各级人民法院,按照第一审程序对案件审理后所作出的判决、裁定,尚不能发生法律效力;只有在法定期限内,有上诉权的人没有提出上诉,同级人民检察院也没有提出抗诉,一审的判决、裁定才发生效力;如果在法定期限内,有上诉权的人提出上诉,或者同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案件就应当由上一级的人民法院按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理,二审审理后所作出的判决、裁定就是终审的判决、裁定,除依法还必须经过核准程序的案件外,二审判决、裁定宣告后立即发生法律效力。
十六、追究外国人犯罪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原则;既能体现和维护我国的司法主权,保护我们国家和公民的利益维护我国的法律尊严,又可以妥善处理我国与外国的关系,防止因对刑事案件处理不当而影响我国同其他国家之间平等正常的交往。
十七、国际司法协助的原则。促进我国与外国的刑事司法合作,加强我国与外国共同预防、制止和惩罚犯罪的斗争。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有:
一、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1.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完全平等,诉讼地位平等,也就是诉讼权利和义务平等。诉讼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虽有原告、被告、第三人等不同的诉讼称谓,但在有关诉讼过程中的诉讼地位是平等的,不分优劣和高低。2.双方当事人有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的手段,同时,人民法院平等地保障双方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行使诉讼权利的手段,是实现诉讼权利的具体形式,没有同等地行使诉讼权利的手段,平等的诉讼权利也只是纸上谈兵,得不到一实现。行使诉讼权利的具体形式,有口头的或书面的。3.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对一切诉讼当事人,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受教育的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任何公民,都应毫无例外地遵守法律,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我国法律对在人民法院进行民事诉讼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赋予他们同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这就是同等原则。也就是说,我国民事诉讼法给予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的,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样的待遇。
三、法院调解自愿和合法的原则:1.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应当重视调解解决;调解解决的核心是要求审判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对当事人多做思想教育工作,用国家的法律、政策启发当事人,促使双方当事人互相谅解,达成协议,彻底解决纠纷。重视调解解决,就是指民事案件,凡能用调解的方式结案的,就不采用判决的方式结案。2.要求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多做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当事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解决民事案件的基础.通过说服教育,宣传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即使不能调解结案,需要判决结案的,也要做思想教育工作。3.法院调解要在自愿和合法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因为强调调解而违背自愿和合法的精神;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四、辩论原则:1.辩论权之行使贯穿于诉讼的整个过程;在通常的理解中,辩论只指法庭辩论,实际上这种理解并非全面。固然,法庭辩论是当事人行使辩论权的重要体现,法庭辩论最集中地反映了辩论原则的主要精神,但是,辩论绝不限于法庭辩论,而贯穿于从当事人起诉到诉讼终结的整个过程中。2.辩论的内容,既可以是程序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实体方面的问题;对于程序方面的问题,如当事人是否合格、当事人的某项诉讼行为是否符合法定要求以及代理人是否有代理权等,当事人双方均可依据自己的意志提出否定的或者肯定的意见。3.辩论的表现形式及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辩论既可以通过口头形式进行,也可以运用书面形式表达。口头形式便于当事人随时阐明自己的主张,随时对他方观点做辩驳,所借唇枪舌剑,因此口头形式的运用较为普遍。但是。口头形式往往容易造成口误。同时,口头形式只能在特定场合,向特定对象进行,有一定的局限性。书面形式虽然不够灵便,同时又受当事人文化水平的限制,但能够弥补口头形式的某些缺陷。
五、处分原则。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的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处分即自由支配,对于权利可行使,也可以放弃。
六、检察监督原则。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括动实行法律监督。根据检察监督原则的要求,人民检察院实行监督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1)监督审判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这方面的监督主要采取消极的方式,即它一般不主动调查和追究司法审判中的不法行为。民事经济案件中的原告和被告或者其他人对审判中的不法行为,对审判人员进行控告、检举,人民检察院应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责。
(2)对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裁定是否正确合法进行监督。根据审判监督程序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认为有错误,应当提出抗诉,并派员出席再审法庭。
七、支持起诉原则:1.支持起诉的主体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支持起诉的主体主要是对受害者负有保护责任的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如妇联支持受害妇女、共青团支持受害青年、企业事业单位支持本单位受害职工向人民法院起诉,公民个人不能作为支持起诉主体。2.支持起诉的前提,是法人或者自然人有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违法行为;3.支持起诉的场合必须是受损害的单位或个人造成了损害,而又不能、不敢或者不便诉诸法院。如果受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已向人民法院起诉,就不需支持起诉。民事诉讼的发生要有利害关系当事人的起诉,这种起诉必须出于自愿,通常无须外力的影响。
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均属于程序法的范畴,都是为了保障实体法律关系的实现而规定诉讼程序的法律,二者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某些证据规则的通用性。但由于调整对象的不同,二者存在重大区别:
(1)诉讼的目的不同。
民事诉讼所要解决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争议;刑事诉讼所要解决的是涉嫌犯罪的人是否确实犯罪和犯什么罪以及应处何种刑罚问题。
(2)提起诉讼的主体不同。
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都可以提起诉讼,原告起诉后,被告可以反诉;刑事诉讼除自诉案件由自诉人提起诉讼外,均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3)举证责任不同。
在民事诉讼中,谁主张权利谁负责举证;在刑事诉讼中,公诉人负有提供被告人有罪的证据,并加以证明的责任,被告人不负举证责任,但可以提出自己罪轻或无罪的材料为自己辩护。
(4)适用的法律不同。
民事诉讼主要适用《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主要适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某些基本原则不同。民事诉讼涉及私权,采取处分权原则、辩论原则、法院调解原则等,而刑事诉讼的特有原则是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及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
邵见李
200906220117
第二篇:民事诉讼与民事仲裁的区别
民事诉讼与民事仲裁的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届时仲裁正式成为仅次于民事诉讼的解决民事纠纷的主要法律手段。仲裁作为一种具有准司法性质的活动,它与民事诉讼既相类似,又有较大的区别。仲裁(劳动争议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除外)与民事诉讼主要有以下六大区别:
第一,仲裁的受理范围限于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等涉及人身关系的纠纷不属于仲裁的受理范围:而民事诉讼的受理范围既包括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也包括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等涉及人身关系的纠纷。第二,仲裁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不予受理;而民事诉讼则不须双方自愿,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协议,一方起诉只要符合起诉条件的。就应当予以受理。
第三,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双方当事人可以协议选定仲裁委员会;而民事诉讼则实行严格的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只有合同纠纷双方当事人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协议选择法院管辖,但也不得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第四,仲裁庭的组成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当事人可以约定由一名仲裁员仲裁或三名仲裁员仲裁,当事人还可以选定仲裁员或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仲裁员;而民事诉讼审判组织是实行独任制还是合议制,由人民法院自行决定,当事人无权决定,审判人员也由人民法院自行指定,当事人无权指定或委托人民法院选定。
第五,仲裁不公开进行,只有当事人协议公开的,才可以公开进行;而民事诉讼实行公开审判原则,只有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情况下,才不公开进行。
第六,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不予受理;而民事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度,除特别程序等以外,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裁定的,有权在上诉期内提起上诉。
由于仲裁具有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裁决具有法律效力、一裁终局、不公开审理、独立、公平、公正的特点,因而也产生了收费较低,结案较快,程序较简单,气氛较宽松,当事人意愿得到了广泛尊重的优点。国外通过仲裁解决经济纠纷已是非常普遍,国内随着仲裁法的颁布实施,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熟悉并选择仲裁方式来解决经济纠纷。
第三篇:民事诉讼法庭审理基本程序
民事诉讼法庭审理基本程序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实行公开审理。根据我国三大诉讼法规定,中级法院开庭审理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适用普通程序进行审理。基层法院除采用合议制审理案件外,还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由一名审判人员审理案件。对决定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案件,法官除进行必要的审理前准备外,将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双方当事人。
开庭审理大致分为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评议、宣判等几个阶段。在案件正式开庭审理之前,由书记员首先核对双方当事人和应到庭的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到庭及身份情况,包括您的姓名、年龄、职业等情况,并向审判长报告。能正常开庭的,由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然后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庭。随后,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宣布正式开庭,宣布案由以及独任或合议庭组成人员名单,并询问您是否申请审判人员回避。如果您提出回避申请,您需要说明理由。如果您不提出申请或者申请被驳回,庭审将继续进行。
在法庭调查阶段,审判长或审判员将组织双方当事人,针对自己的请求和主张,按下列顺序分别举证、质证:
1、先由原告出示证据,被告、第三人与原告进行质证;
2、由被告出示证据,原告、第三人与被告进行质证;
3、第三人出示证据,原告、被告与第三人进行质证。
质证时,当事人要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证据有无证明力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和辩驳。如果您申请法院依职权调查有关证据并获得准许,法院所调查收集的证据将作为您提供的证据在法庭上出示并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法庭调查结束后,庭审就进入法庭辩论阶段。
在法庭辩论阶段,审判长或审判员将组织双方当事人针对争议焦点,围绕全案事实、法律责任等发表意见。先由原告及其代理人发表辩论意见,然后是被告、第三人及其代理人。在法庭辩论中,您的发言要紧紧针对争议焦点,如果发言与案件无关,审判长或审判员有权予以制止。如果您觉得在开庭时未能充分发表您的意见,还可以在休庭后将您的意见写成书面材料提交法庭。法庭辩论结束后,庭审将进入评议、宣判阶段。
在评议、宣判阶段,合议庭或审判员将对庭审情况进行总结,对双方当事人发表的意见进行评析,表明是否予以支持,并阐明理由。然后,审判长或审判员将公开宣告判决结果,并将裁判文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宣判可以当庭进行,也可以另定日期进行。宣判时,法官将会告知您上诉的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法院。
这里要提醒您,如果您是原告,经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在开庭审理中未经许可中途退庭的,法院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如果您是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法院可以缺席判决。
作为当事人,在宣判前的任何诉讼阶段,您都可以同对方当事人进行和解,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主持调解。如果您与对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法庭将及时制作调解书,对调解协议内容的合法性予以确认,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如果不同意调解或未达成调解协议,人民法院将继续审理并作出判决。
第四篇:宗旨、使命、原景的区别
企业愿景:是目标所指状态结果。和人一样每个人都会为自己做一种规划,希望自己能变成,作成什么样的人.那么企业也是一样,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上也会有企业的愿景,也就是带领全体企业员工把企业发展成所要达到的那个目标和成绩!
使命感:是人或组织自我的生命意义的定位。也和个人一样,每个人在社会当中都会产生使命感.那么企业对员工灌输这样的思想是为了和企业的文化相连接让员工在企业内部会干劲十足.企业的使命感一般表现在为社会为员工所要付出的努力和贡献!人一旦有了使命感无论做什么都会非常的认真和努力!
宗旨: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比如一个企业对产品,对客户的服务都要灌输一种标准.简单的说企业的口号也算是企业宗旨.这对企业外围的形象很重要.让别人感觉到这个企业做事认真,规范化等等.
从以上阐述中就可以区别三者之间的不同了。不过他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一个企业的建立,企业文化是根基,非常的重要,是一个企业的魂!它们会贯穿整个企业内部所有的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形象塑造,员工素质保障等等都有很大帮助.一个企业的精髓所在!
以前公司使命为:
共同缔造卓越的房产服务组织、提供优质的房产流通服务:
成就同仁的精彩人生:
愿景:
综合实力第一、中国行业典范
引领行业,影响中国
第五篇:创业基本精神
创业基本精神 有梦想、有野心、有实干、有坚持 现在,创业大军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通过创业赚的人生的第一桶金。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创业者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
一个人要想获得创业者的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基本的创业精神。创业基本精神包括“四有”,分别是:有梦想、有野心、有实干、有坚持。
首先,创业者必须要有梦想,并且梦想越大越好,因为梦想是创业路上的动力源泉,要知道任何创造成功的过程都一定会历经不同的困难和痛苦。如果一个没有梦想的创业者,他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拆,首先放弃的往往总是梦想。
很多的创业者都是白手起家的一族,当我们选择了创业,就得把梦想变为与自己共存亡的东西,千万不可放弃。哪怕是置身于生死边缘的汪徉之中,只要还能抓住一棵浮草,只要还有梦想和你生死与共,就得努力的抓住往上爬,只要梦想永在,坚持努力梦想就总有实现的时候。
第二、创业者要有野心,创业就是意味着我们是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不断前进创造过程,这时的我们也许要面对的更大困难,往往是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压力等,“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创业者必须得有朝一日超越强敌,要做就做最好,做出行业第一的野心。
第三、创业者要有实干,一切的梦想和野心最后的成功,离开不开立即行动,实实在在的苦干实干。创业者必须明白,我们创业阶段是处在一个100%付出,收获也许不足1%的阶段,少抱怨公平与否,认准了就从小事细节做起,做细做精细节小事,少些投机取巧。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基础是创业越创月轻松的成功保障。
第四、创业者要有坚持,有个故事讲的是我们现实人生的另一个你,每个人身上都必须背负有一个十字架,做乞丐的十字架可能是草做的,很轻,背起来很轻松;做百万富翁的十字架也许是铁做的,背起来很沉很累;到了比尔。盖茨、或李嘉诚这样的成功人士这里,他们身上背负的十字架可能是就更重更沉的黄金十字架了。
这里的十字架代表的正是责任、困难、痛苦、打击等等问题,也就是说你追求的梦想越大,你就得准备好面对相应的十字架重量。随时鼓励自己,不懈努力坚持是创业通向梦想的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