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

时间:2019-05-13 02:0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

第一篇: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

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 中学历史应该是一门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课程。历史课就是以历史材料为素材的人生课、社会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则直接影响学生历史素质的提高和思辨、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认知历史,把握问题的趣味性。

新课改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精彩纷呈的历史情境,增加问题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去思考。

如我在讲述‚一国两制‛这一课时,插入郑成功晚年日夜思念祖国大陆的情景:他身患重病期间,天天挣扎着起床,手扶拐杖登上点将台,拿着千里镜,深情地隔海了望祖国大陆的美好河山,倾注着他怀念祖国大陆同胞的真挚感情。如今,国家为了争取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采用了什么基本方针?同样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改进

提问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巧设问题,引导思维,把握问题的诱导性。

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挖掘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老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如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明朝末年,广东学子从广州出发沿内河赴京赶考,沿途经过哪些地方?会看到明末社会的哪些情况?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讲述旅途见闻。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情绪明显活跃,学生就会从所学过的内容的回顾与思考中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经过独立思考,同伴合作,还可以回去查阅资料等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

三、联系实际,感悟历史,把握问题的时代性。

新课程标准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现历史的时代性。新教材所选择的是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并有利于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知识。所以历史课堂提问也要有时代特点,能很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例如,我在上‚经济中心南移‛一课时,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你们的父母现在哪里打工?这个问题很有时代性,现实性。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将现实世界和历史知识有机

地联系在一起,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探知能力。这样很容易通过学生的回答结果,再去揭示本节课题:历史上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什么时候?

四、难易得当,面向全体,把握问题的结构层次性。

新课程下历史课堂问题的选择与设置一定要围绕教学三维目标,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在设置问题时,应难易得当,面向全体,有层次感,尽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回答,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新文化运动‛一课的教学中,诸如新文化运动的标志、阵地、口号、代表人物之类的简单基础问题,可以鼓励后进生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在幻灯片上显示以下四部分材料:第一部分:‚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陈独秀;第二部分:‚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第三部分:打倒‚孔家店‛-吴虞。/‚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吃人’‛--鲁迅《狂人日记》;第四部分: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这部分材料文史结合,对后进生有一定的困难,可以交给中上生完成,最后结合内容说说新文化运动的‚新‛主要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儒家思想当代头号敌人?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让优秀生、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来解答,当

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而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表现因地制宜。

五、设疑诘难,创新提高,把握问题的批判性。

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设问,增强课堂教学中‚刺激变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能产生质的飞跃。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要灵活多便的运用。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通过师生间相互问答,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有能力。历史问题的设置要有批判思维,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表现在对传统的结论、观点能够大胆质疑问难,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够正确地分析批判,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成果。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的大一统措施,教材对此是肯定的,是汉武帝文治武功的标志,是中国历史大一统的标志,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标志。教师在这里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当时及后世历史的影响。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性质上讲同出一辙,从此之后‚百家争鸣‛局面不在,文化与思想又被重新禁锢起来。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发难,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当今的中学生──信息广泛,视野开阔,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是会收到很好效果的。

让历史精彩,不仅是那些精彩的形式,更是历史的智慧。课堂教学中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教学效果即能得以充分释放,真正让生动的历史变成‚历史‛的生动。

第二篇:历史课改论文

第1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理念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荷花民族中学

王文军

第2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摘要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新时期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学生观,转变落实学习方式,树立新的教学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传统的教学我们应该有一定的继承,辅助新时期历史课改的发展,应该学会以史为鉴,解决好新时期的历史教育问题,更好的完成中学历史课改教学任务。

关键词: 新时期、教师、历史课改、学生、主体、社会进步

第3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所谓课改就是要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

就是要具有逆向思维的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还要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从学教与社会关系看,教师是社会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在对待自我上,强调要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会合作(与同事及家长的合作)。

教师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还是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更是教育领域的探究者。老师要做的就是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最终要通过研发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一,在新课程与学生这方面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但是与成人还是有 第4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着巨大的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

二,新课程下的课程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的经济。

4、强调爱国主义的教育。

5、均衡科目的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

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

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10、要综合历史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应该学会以史为鉴,来解决新时期的问题。

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还应该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第5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1,我认为,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我们要明白学生与成人之间也还是有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2)自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如何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

1,我们要明确教师的职责:

首先,要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其次,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最后,要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得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精神、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

第6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3,确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方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应这项工作。

传统教学的满堂灌的方式,使得我们的教学事倍功半。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创新人才,在新时期的历史教学我们必须进行观念的更新,用新课改理念指导历史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学、探究,不断的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更上一层楼。

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部分学生学历史无兴趣,跟少数教师教学时的满堂灌,有密切的联系。为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并帮助学生建立新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索、主动的学习。如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控究性问题,到网上去查找有关的资料就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具体表现。如学到初二上册册中国近现史中“百团大战”这个知识点,教师就可以借资料或让学生自己在课外查找有关的史料,提出“百团大战”当时应不应该打?进行课堂辩论。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进行课前或课中的启发,进行情境启发,渲染课堂气氛。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去感受历史、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充分发挥的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探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新课改革的精神实质,就是要让学生充 第7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分活动起来。教师要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学的过程留给学生。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探究性问题,然后自己到当地图书馆、博物馆和学习的图书馆,去查找史料、阅读史料,并结合历史教材,让他们自己思考、质疑,论证,去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讨论课,或写历史小作文。还可结合时事热点:如关于台湾入联公投的失败,国民党的重新当选执政等问题,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讨论、辩论;或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讲演会;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如秦始皇、武则天、拿破仑、毛泽东、周恩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抗日战争等进行评价与讨论;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腾冲的滇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国殇墓园等;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进行课堂表演,总之要形式需要多样化。

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可以让经验丰富、对新课改有所探究的教师,率先上课,引导其他教师进行课改。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历史科任教师间相互交流的作用,相互观摩,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断实践,探讨。如:课改初期可以先让全班同学进行预习,实际上传统的课同样要求学生加强预习,但课改中更强调这一点。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先让少数同学,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有意地安排几个同学主动配合老师上课改课,进一步促进课改的发展。

教师应该把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结合教材、教学实践进行认真总结。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为调整教学策略建立可靠的依据,使课堂教学结构不断优化、第8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成熟。

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总结反思的地方很多。它是教师对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特别是课堂实践产生的灵感、瞬间智慧、与学生产生的强烈共鸣等,课后要及时记录,思考,作为今后课改设计依据。

但是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要有继承、才能创新,这样才真正的符合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本质。

中学的教育是基础的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历史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它包括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的重大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历史规律等方面。不能因为新课改革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历史的双基教学。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似乎在这方面是得心应手。所以,必须吸取、继承传统教学法的精华,而不能对传统历史教学全盘否定。同时,新课改革还要与中考相结合。虽然今天的中考有不少的弊端,不可能被取消,因为中考指挥棒的作用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能予以替代。这也是教师们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现实!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改不可能不受到这个指挥捧的影响、制约。为此,在进行历史课改的同时,必须结合中考《考试说明》这个要求、详细的考点进行教学。如果忽视这一点,那就是从一个极端移动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上。

随着教育改革的实践、深入,历史教学课改,势在必行。为此,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适应这个形势,学习新课改革的理论,转化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实践、探讨、反思,把历史新课改革进行到底。

第9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4,在教材方面

尤其是新版的历史教材,其中增加了精美的图片、形象的地图、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入,在客观上提供了引发学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师,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应用?

我们应紧紧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气氛,创造优美的教学情境: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形象的板书,让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易于同老师之间形成互动,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历史的空间中自由翱翔,学生才真正得到美的享受和人文的关怀。

新的课程教材主要特点是联系社会生活、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又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社会上处处有历史知识,历史就在身边。我认为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还应该把握好一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新教材的特点,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翻开历史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历史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初中历史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突出方法性、体验性、综合性和发展性,并结合学科主要知识,精心策划练 第10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习和精心设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同时要介绍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学科知识,转变学习方式,有效促进学生学科学习效果的提升,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做法,逐步学会学习,努力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乡镇学校,地处偏僻,特别要注意这些山村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知识发展水平,加强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练习、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评议、调查、研究创作等学习活动,强化学科知识的应用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也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养成,努力实现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落实。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初中历史知识结合生活,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历史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而现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精神实质,注重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从而形成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效的对话。例如,我在上《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一课时,我对课文的导入作了如下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第1

1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3)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难点)

2, 过程与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3)小组讨论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4,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这样的设计使教材资源得以充分激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达到了“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不得”的悱愤状态,有利于学生产生历史问题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意识。

5,转变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1

2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牵引下的被动行为。显然,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过程,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基于此,教学的核心应是让学生参与到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之中,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到豁然开朗。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内驱力,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历史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三、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能力

进行素质教育既要研究教师的教,又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历史知识形成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布鲁纳提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所以,历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联系,怎样归纳、怎样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 第1

3页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结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获取的历史知识的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和实际并没有脱轨,揭示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这样在引导学生分析过程中,挖掘了历史知识的内在智力因素,学生能借助学法很好的消化、吸收、应用历史知识,培养了能力。

总之,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所以,根据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效的课堂教学,除了把握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加强学法指导以外,还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地结合,使出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历史知识的乐趣,增进学好历史的信心,使他们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同时使得情感意识即爱国主义思想更加强烈,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在和平与发展这个大的世界背景的发展伴随之下,历史上的改革和革命基本上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人治到法治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所以我们在新时期也要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自己,为社会的和谐与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实现新时期的中国梦而努力,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做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第14

浅议新时期的历史课改

参考文献

【1】梁仁华:《课程改革与人文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2 年第5 期

【2】中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饶晓清.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文史教育研究,2011版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教学创新谈

历史课教学创新谈

问题之一:好高骛远,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实际及中学生思维水平

人们常有这样的误解:创新教育就是必须对前人的结论进行发展、开拓、提高,甚至是否定、更正已有的结论,否则,重复过去的观点,推理出已有的成见,或者是仅仅触及前人结论的一点皮毛就不是创造性劳动。究其原因,在于把历史

课教育的对象提升为历史学科的专业研究人士。其实,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创立了多少历史新观点,更不在于他们为历史学科做出了多少新的突破性的发现,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获得历史见解的一种方式、途径和过程。由于历史学科涉及庞杂的历史史实,还包括深邃的史学理论,中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仅能形成对历史的相对的、肤浅的认识,不可能形成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成熟看法和见解。因而,要学生产生石破惊天的思维成果是不现实的。

问题之二:信口开河,创新无所规范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要让学生敢于推陈出新,敢于挑战前人学术观点与结论,但这样又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另一种倾向,使他们的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切思维、想象、推理都可以随心所欲。如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战争中锻炼成长得到发展。假如由此得出结论,我们要感谢日本对中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这一结论自然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点评,加以认真的规范,必要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因为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而允许学生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

问题之三: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思维训练不够深入

历史课教材内容庞杂,如果我们对其中的问题进行面面俱到的目标教学,对每一个小问题都进行讨论、比较、归纳、推理、演绎、创新,完全没有必要。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将有限的时间放到最需要深化、发挥、拓展或者是总揽全局的重点知识上,不求“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渗透和影响,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开始,循序渐进,不断加深,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充足时间,让他们从容不迫地拓宽自己思维的空间。

问题之四:忽视史实基本知识与技能

我们反对把历史课上成对史料的简单罗列,把学生当做简单的知识的“容器”的模式,也反对对历史知识作过多的拓展铺垫,甚至把历史课讲成故事课。但要防范另一个误

用心爱心专心 1

区,即由于课时的约束和对能力培养的偏爱,上课时蜻蜓点水,不重视对基本知识的落实、讲解。其实,创新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世上不存在无知识根底的所谓创新。历史学习是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之上的,对材料的全面了解是学习历史最起码的要求。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四篇: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议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探索与思考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探索与思考

甘肃省金昌市第三中学韩德宗

邮编:737100

电话:***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全面的推进,初中历史学科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与成效等方面有了较大改观,大部分学校的历史教学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也不断尝试一些新的方法。然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经验,谈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问题,探索与思考新的教学模式,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教学模式

学者钱乘旦曾说:“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历史是已经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流动的历史。历史是一座桥梁,架起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昨天和今天。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从事的是一门富有社会价值的学科。从社会整体看,学史以‘通古今之变’,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从个人方面看,读史有助于培养‘真善美’的思想品德和情操,而个人的进步正是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因此,无论从个人的发展还是从社会的进步看,学好历史都是非常重要的。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然而,目前学生对历史学习却普遍缺乏兴趣。有关人员对北京2107位学生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学生最不愿学的科目中,历史位列第三;在学生对15功课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位居第二;在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位居第五。[2]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如此低下,不得不让每一位历史教师反思教学现状,探索与思考新的教学模式。

一、现状分析

1.传统观念问题

在初中开设的课程中,对于历史学科的价值与功能的认识上,历史无用论思想严重,这种轻视历史教学价值的滞后思想观念严重影响着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学科的教师而言,在对历史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认识和现实历史教学态度上,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应试为导向,仅仅围绕记住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和方法,最终目标是提高本学科成绩,对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中的能力、过程、情感与价值等层面很少涉及,而这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和积极性,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历史学习的困境——教师教学缺乏热情。

2.教学主体问题

历史教师资源匮乏也成为当前历史教学现状的突出特征之一,初中历史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不是学历史专业出身,在专业素养上有些欠缺,加之对历史教师培养的轻视,使得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空间很小,提升途径很窄,这势必会严重制约着历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进取心。对于学生而言,缺乏学习历史的激情,学习历史的动机仅仅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并认为历史学习就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课堂之上记好笔记,按照老师考前辅导,死记硬背一些事件、原因、意义即可,而对于那些与自身成长紧密相关的历史学习方法掌握、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历史价值观培养等认识肤浅。

3.教学方法问题

由于主客观多重因素导致,当前初中历史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仍广泛沿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那些专业素养较差、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教师就是按照“复习(检查背诵)——讲新课——划重点”三步走的教学方式,很少真正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现有和可获性资源采用合作探究等现代教学方式的尝试,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达到历史教学目的。

二、应对策略

1.认识历史教育本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学生方面:了解学习历史意义,端正学习历史态度。

首先,历史对现代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历史不仅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式,也是当下,在现代生活中所发生的每件事在下一秒都已经成为历史,因此我们的历史也都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是与时俱进的。学习历史,可以从古人身上汲取经验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可使人明智。

其次,学习态度影响学习效果。常说态度定一切,只有对历史学科有了客观正确的认识,我们才会意识到学科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本学科的相关知识。

最后,任课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学也不例外。学习历史紧靠课前预习,课上笔记和课后复习的传统学习步骤已不适应历史学的特点,学习效果也不尽人意。学习历史,一定要抓住历史的学科特点,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正是这个道理。

教师方面: 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教学环境

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兴趣是学习一切东西的源泉,以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为切入点,使学生明确历史学科对于每个学生都有直接关系。了解中国国情和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历史知识人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学好历史的兴趣,使他们明白学习历史不但能增加自己的知识,还能壮志,为自己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历史使自己明史励志,当然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之中的困惑,改正错误,把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种具体活动中去,不断促进学生思想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热爱、信任会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自我价值感,激发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反之,一个经常遭受教师冷漠厌弃的学生,则会产生一种被遗弃、自卑、嫉妒的心理,从而导致心理的畸变。因此,教师首先要努力塑造自身的形象,举止言行要为人师表,提高自身的亲和力、感召力。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

最后,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往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特别对于那些问题学生,如果发现其成绩下降,或出现不良现象,可以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找出困扰孩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指导家长对子女要严而有方、严而有度、不能溺爱或放任自流。要善于为他们在班集体或周围环境中创造信任和欢迎他们的心理氛围,吸引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加他们和同学们友好来往的机会。并坚决制止对他们进行嘲笑、挖苦、讽刺,同时要为他们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气氛,使他们独特的才能有表现的机会,以利于提高他们在同伴中的地位和自信心。

2.突出教学主体

新课程的推进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努力, 同时, 教师也要进行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仅是教科书的执行者, 更是使用者。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摆正师生位置,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使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而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历史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求为基础,主动体验和感受历史的过程,也是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这样才能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美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轻松愉快、自觉主动地参与思维、理解等一系列活动。在课堂中,学生有充分的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尽可能采纳合理的建议。教师应对学生的各种发现和见解给予鼓励,并进行恰当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问与答”。因此,教师提问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活动,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师生之间的双边交流才能融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历史活动课强调的是“活”,突出的是“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每一次活动课都要精心设计,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设计,包括课前的组织、策划、准备、课中的主持、实施及课后的总结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起指导、组织、协调的作用,给学生较大的活动余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如中国近代史既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这段历史感情色彩浓郁,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演讲,促使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文史资料,更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人物和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成为历史学习的发动机。历史课外活动课具有开放的特征,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如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可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要不断地探索历史教学的方式、规律,使历史教学“活”起来,使历史教学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3.更新教学模式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基于以上要求,应构建以下适应于历史新课程特点的历史教学模式:

(1).自主活动教学模式

自主活动教学模式,就是强调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基本形式,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建立在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评价、自主构建等基础上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

(2).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教学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

(3).情境体验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将情境与体验结合起来,突出强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土壤和环境,置学生于丰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以情境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

至于在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及其组合,,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例如:

(1).设置凝问,创造记忆法

每节课都有提问,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问题是一个点,学生可以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判断、没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平较为低下。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判断,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内容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①、②、③……,养成条理清晰的好习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标新立异,创造一些记忆法,加强历史学科的学习。例如:简化记忆法,将某个历史知识简化为一个或几个字或者数字;关键词记忆法。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评说,可抽取几个重要的关键词,记忆可大大简化;谐音记忆法,利用谐音,将枯燥无味的数字转化为生动的词语,方便记忆;顺口溜记忆法,可将某些历史事件编为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如历史朝代歌;故事性记忆法。将严肃的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可方便记忆。鉴于篇幅所限,我们无法对所有记忆方法进行举例。历史学科对于每个人今后的发展都是有借鉴意义的,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采取合理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不仅对我们本学科学习有利,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2).立新创意,知识归纳

学完一个单元,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头绪繁多,设计表格教会学生归类整理知识的能力。

(3).亲身体验,参观教学

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 组织或指导学生学习参观历史博物馆,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4).培养兴趣,提高技能

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各班同时应成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初中生历史教育不容忽视,无论是教学法还是教学技巧。

(5).开展演讲,知识竞赛

结合所学知识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同时,适当举办历史科学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造激情,培养其创造意识,塑造其创造精神。这不失为素质教育的实际操作的方法之一。同时,值得提出的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挖掘教师的潜力,打开知识的宝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激发求知欲,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崇高品质,让历史知识在眼前飞扬。

参考文献:

[1] 茅家琦《史海闲话·序》,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第一版

[2] 《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策略》,北京市“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对策研究”课题组,转引自“史海学苑”网站(xzlin.126.com)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杜国丽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的创设问题。通过问题的设置,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的欲望,拓展生物教学的空间,调动学生内在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安排适当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励学生去分析思考,使思维得以深化。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及质量,则体现在教师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问题设置的科学性、巧妙性及针对性。本文就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目的

㈠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在传统教育教学思想里,教师的职责注重“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仅是依照课本及大纲的目标,讲解规定的知识点,使整节课处于“满堂灌”的教法之中,让学生处于被动的认知状态,思维被束缚,课堂氛围低落,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解疑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调动各种因素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因此,课堂中适当设置问题,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思维能力,不仅让他们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获得学习思考方法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㈡使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问题设置,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明确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当学生由一个质疑者、探索者、变成一个发现者、创造者时,其内心的愿望得到满足,会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使“课堂”真正变为“学堂”。学生的个性、价值在教育的作用下,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及习惯。

㈢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其主体性惯穿于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对结论的预期和成果交流的全过程,体现在主动参与概念的形成、原理的建立、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结构的构建等全过程。

㈣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许多知识点的教学,与个人的知识积淀有关,更取决于思维的敏锐性。为提高思维的敏锐性,不失时机地补充一些相关问题。例如:在做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的实验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乳化作用是物理消化还是化学消化?这种变化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肝炎患者不能吃油腻的食物?等

㈤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规律的能力。思维的概括性,即把一般的属性结合起来,推广到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通过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总结规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途径

㈠要以课堂基础知识为依据。问题的形式内容要与基础知识有紧密联系,不能脱离教材知识和学生基础状况,这样才能使学生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认真阅读、理解教材,总结出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为解决问题的原动力,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㈡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问题设置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结构,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让学生能感觉到象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一样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该过程的一个指导者。使他们不仅获得了知识,形成科学的探究技巧,而且有了良好的体验。

㈢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生命线,也是教学的最高目标。课堂教学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往往注重了基础,而忽略了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1 设置问题要能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要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向多方向扩展,并从这种发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多种设想。

㈣制造氛围,创设情境。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的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离不开课堂问题的设置。例如: 在学习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时,介绍人类早期治疗糖尿病,用猪的胰岛素为替代品,但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现在随着科学发展,人们用大肠杆菌来为人类生产胰岛素等多种药品。那么,人们是如何运用大肠肝菌生产胰岛素的? 设问导入教学,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三、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注意事项

课堂设问,虽然能扩展课堂空间。但是,问题设置也会存在某些误区,使课堂操作未能按教学设计正常进行。问题设置,需注意如下几方面:

㈠问题的设计要适当

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质量高的问题应该即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问题的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能摘桃子”。为此,设置问题应做到“四性”和“四度”。

1.设置问题的“四性”

⑴准确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切忌颠三倒四,含糊不清,不合逻辑,使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给出的学习信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例如,在讲述《传粉和受精》时,我先指导学生复习雌蕊和雄蕊的结构,然后提问:花粉的胚珠的位置在哪里?花粉中的精子在经历怎样的过程才能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⑵具体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不可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例如,“雌蕊和雄蕊的结构怎样?”这类的提问,使学生不知从何着手。应将问题具体化,可提问“雄蕊分为哪几部分?雌蕊分为哪几部分?花药和子房中各有什么结构?”等。

⑶启发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才能回答的问题。通过对雌蕊和雄蕊结构学习,可提出“雌蕊和雄蕊的哪些结构特点是和传粉、受精功能相适应的?”这样设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不仅能使学生认识教材内容组成间的联系,并且通过分析和综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⑷趣味性。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好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致;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如可提问学生“花是怎样变成果实的?是不是所有的花开过后都会结果?”这样寓意深刻、富有情趣、耐人寻味的提问,最易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

2.设置问题的“四度”

⑴难度。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即需要学生深思熟虑,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难而偏”或“浅而易”的提问都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⑵跨度。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能抓住关键,扣准重点。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使之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才能通畅如流。如在讲述“呼吸作用”一节时,我先通过提问,复习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那么这些能量是怎样释放出来而用于生命活动的呢?于是顺理成章引入“呼吸作用”这一课题。

⑶梯度。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而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真谛。

⑷密度。教师设置的问题应疏密有间,在紧张的高潮之后要继以小的停顿,让学生对输入的信息有时间去梳理,以利于大脑皮层的有效储存。如果一堂课都充满了问题,就会使学生消化不良,教师问得越多,学生学得越糊涂。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的实验时,可利用操作的间隙,根据实验技能训练要求向学生提出以下一些问题:在实验前,为什么要给植物遮光1~2天?在做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时,为什么要把摘下的叶片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热?以前曾学过用什么方法鉴定种子内贮藏有淀粉?这类提问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每项操作的目的,而且可以活跃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㈡问题的设计需结合学生的实际

每一个不同的问题,选择哪些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应事先有一个大概的意向。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个适宜度的问题。选取思维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回答太容易的问题与选取思维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回答太难的问题一样,都不能达到提问的良好效果。另外,教师还需要考虑提问时问题的辐射面和提问对象的辐射面,不能总是提问难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也不能总是提问少数的几个学生,对于那些胆小羞怯、反应不是很积极的学生,尤其需要注意引导。

㈢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持续性

有价值的问题应该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问使问题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提问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在一个提问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否则,如果问题本身不具备连续性和一定的深度,就会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影响思维向深度发展,使思维一方面陷入在紊乱无序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如浮光掠影,不能深入。例如,在《茎的输导功能》一节中,关于水分的运输途径这一部分内容,教师让学生观察了红墨水使枝条的叶脉变红的实验后提问: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促使学生要了解茎的结构,对茎的结构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持续下去。

总之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探索、实践、交流,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美。

下载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让历史课充满情趣》(大全5篇)

    让历史课充满情趣 临澧县新安镇中学 苏春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句名言。是的,教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但是时代在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巧设历史课的导入语

    如何巧设历史课的导入语 【内容摘要】历史课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给学生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它要求学生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边听讲边展开联想,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历......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合集5篇)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今天上课真没劲,提的问题都没有人举手回答。” “回家大概也没好好预习,问题提出来,都不知道到哪里去找。” “是的,上课的时候就那么几个好学生能......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镇南中学“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研究”课题小组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有道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使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产生学习......

    历史课改教学工作总结(定稿)

    小牛群初中史历学科课改教学工作总结 新课程要求历史课堂教学要打破常规,改进教学形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内容;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

    中学历史课改中的教学体会

    中学历史课改中的教学体会 ----三月教学反思 张学平走进新课程,面对新教学模式---“三四七一”教学模式,我们怎样教?这是我校每位作为农村的教师应该不断实践、探索、反思的。......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创新的关键 华东师大版

    初中历史课创新——观念的转变摘要:初中历史新课标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但如何把这种新理念,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这是一个需要......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作为现代科研教学中学习方法的重大创新,问题教学法能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