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说明文教学
论历史说明文教学
张书林
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要服从内容的需要。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所说明对象的特点。
说明事物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可以平实,有的可以生动活泼。由于说明的对象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以上是说明文的一般知识,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来,我们可以分为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来谈谈历史课上的说明文教学。
历史说明文阅读
目前,历史课本上可以见到的历史说明文,有以下几种:
1.课本编写的说明。一般在教材的前面,说明编写的指导思想、目的、体例、作者、新旧教材变化等。教师在开学之初,就要指导学生阅读,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历史教学的目的,掌握教材的编写方式、特点、必需掌握的章节重点。
2.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介绍本章内容的国际、国内背景,本章内容的概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一般是一章教学开始的时候让学生浏览,一章教学结束的时候复习回顾。
3.插图说明。现在历史教材上的插图没有详细的说明,只有一个简单的标题,有的加一句话,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插图《广州海珠炮台,1857年12月,被英法联军占领》。教材插图的阅读,要结合教材文字叙述来进行。
4.注释。一些相对重要的历史名词,课本选择进行了注释。如太平天国运动说到洪秀全1843年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翻阅以前在广州得到的《劝世良言》,因而创立“拜上帝教”,下面对《劝世良言》作了注释,说明内容、作者、卷次等。注释只是给学生提供参考,避免增加学生的查阅量,学生知道就行了。
5.说明。一些重要的历史名词,如人名、文献等,很多在小字部分加一段话进行介绍。例如“新思想的萌发”讲到《康輶纪行》一书,在小字部分介绍了这部书的内容及其体现的思想。这类说明的阅读必需认真对待,因为它一般是十分重要的历史知识。
历史说明文,历史教材里面还没有真正选择成篇的说明文,仅仅是涉及一些历史知识的简单说明,将来有可能选择一批有价值的历史说明文,作为学生课外历史读物。
历史说明文写作
历史教学中,有很多时候必需运用到说明文的写作。
历史书籍阅读说明。市场上有很多历史小说、文化史普及读物,指导学生去购买阅读,然后向同学们介绍自己阅读的历史书籍,这是目前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历史书籍的介绍,可以概括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是最普通的方法;可以选择书里最精采的一部分来作推介,能够引起其他人的阅读兴趣;可以同相类似的书籍的比较中突出特点来说明;还可以联系作者的研究来说明。
历史插图的说明。历史插图种类繁多,可以分以下几种来训练学生进行写作:
1.历史地图说明。历史地图是历史知识在地图上的集约化、直观性反映。历史地图说明的写作,就是将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地图简约地写出来,让不懂历史的人,一看地图及其说明,就能快速地掌握地图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历史地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一个时期的政区图,联系当时的总体情况来进行说明,一般按地理方位说明,当然要突出重要城市、边疆、要地、政区变更等地方。如《中华民国形势示意图(1917年)》,东北有黑龙江、吉林、奉天,奉天就是现在的辽宁,黑龙江与吉林的分割和现在不同,三江平原现在基本上是黑龙江的范围;华北有热河、察哈尔、绥远、山西、直隶、山东、北京,热河后来主要并入辽宁、河北,察哈尔和绥远主要并入内蒙古,直隶就是现在的河北,天津当时是河北的一部分;华东有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上海当时是江苏的一部分;华南有广东、广西,广西当时没有入海口,并且海南省当时是广东的一部分;西南有贵州、四川、云南、川边特别区域,川边特别区域后来叫西康省,解放后并入四川和西藏;西部有甘肃、青海、西藏、新疆、阿尔泰区域,阿尔泰区域后来民国8年并入新疆,甘肃后来一部分分出来形成宁夏、一部分并入内蒙古;北部是外蒙古,1946年独立;中部有陕西、河南、湖北、湖南。重要城市如山东历城、山西阳曲、新疆迪化、陕西长安、安徽怀宁、江苏江宁、浙江杭县、福建闽侯、广东番禺、广西邕宁等,是与今天的地名不同的。这幅地图所反映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疆域与政区变化情况,它必需与清朝后期的政区图进行比较,才能说明这一时期的政区特点,同1908年清朝政区图相比,民国三年(1914年)4月,从四川省析出川边道及金沙江以西原昌都府等地区,设置相当于省一级的川边特别行政区(治康定),民国三年(1914年)7月,清末原拟设省的热河、察哈尔、绥远三地区,设置相当于省一级的热河特别行政区(治承德)、察哈尔特别行政区(借治万全)、绥远特别行政区(治归绥),热河辖热河道及内蒙古地区的卓索图盟和昭乌达盟;察哈尔辖兴和道(原山西省辖)及内蒙古地区的锡林郭勒盟、察哈尔部的左右翼八旗及牧厂等处;绥远辖绥远道(原山西省辖)及内蒙古地区的乌兰察布盟和伊克昭盟。民国三年(1914年)8月,阿尔泰办事大臣辖区,改设置阿尔泰(游牧)地方(治承化寺),直隶中央;至民国八年(1919年)6月,裁撤阿尔泰地方,将其划入新疆省。说明还可以同今天的政区图进行比较,然后编写说明。这种地图的说明,就是将政区按照某一个方位顺序进行说明,说明政区之所以是这样的来龙去脉。
一种是历史事件的形势示意图,联系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说明,当然要注意重大事件在地图上的反映。如《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这一幅地图的说明,首先要从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说起,这有两次东征统一广东,成立国民政府,改编广东的革命军队,李宗仁统一广西后归顺广东国民政府,然后再说奉系和直系联合进攻革命军,这样就有湖南唐生智归顺国民政府请求支持,于是有叶挺独立团进入湖南援助唐生智,然后是1926年7月9日蒋介石总司令誓师北伐,北伐战争正式开始;指向武昌的箭头就是北伐前期的主攻方向两湖战场,左边的小箭头就是李宗仁的军队和归顺国民政府的其他军队如湘西的贺龙部,这一路有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歼灭吴佩孚的主力;右边一个箭头指向南昌,这是打击孙传芳的两江战场,这一支部队和歼灭吴佩孚主力后东进的部队汇合,主要战役有两次南昌战役、南京解放;最右边的箭头指向上海,也是打击孙传芳的,但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共领导下,三次发动武装起义,最后在北伐军临近上海时起义成功,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这当中有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并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但是,武汉和南京两个国民政府都面临奉系和吴佩孚、孙传芳的残余势力组成联军的巨大威胁,因而有两个国民政府的继续北伐,南京国民政府攻下战略要地徐州,武汉国民政府与冯玉祥的国民军会师郑州。这里又要说明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受到奉系和段祺瑞政府的压迫,被迫退到绥远,为了保存实力,宣布下野,到苏联去考察了一段时间,获得苏联的帮助,还聘请了一批共产党员到国民军工作,在1926年9月五原誓师,南下解西安之围,继续东进,与武汉的北伐军会师,将奉军赶到黄河以北。这样的地图,就是按照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的经过来进行叙述,说明地图中的种种图形是什么含义。
2.历史插图的说明。历史插图主要有绘画和照片两种。
历史绘画。历史课本里面,尤其是照相术发明以前,选择了许多历史绘画,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绘画。如《步辇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的情景,要对这一幅绘画进行完整地说明,必需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逐渐巩固自己的地位,统一国家,打击东突厥,进攻西突厥,武功赫赫;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生产,经济逐渐繁荣;而吐蕃,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也逐渐统一,成为与唐朝并立的强大政权;松赞干布为了巩固自己和吐蕃政权在周围民族政权中的地位,需要与唐朝建立比较牢固的关系,而联姻又是最为可取的一种方式。于是,就有禄东赞的唐朝之行。说明了历史背景,还要说明绘画作品反映的历史事实。画面有唐太宗由宫女用步辇抬着,宫女那种吃力的样子,加上唐太宗一副巍然自得的样子,反映出唐太宗既是明君,又是奢侈腐化的贵族;而禄东赞瘦长,弯着腰,一副必恭必敬的样子,反映出吐蕃要求和唐朝和好的虔诚;体会阎立本这么画的意图,不外乎显示唐朝的强盛和威名远播,借远方的“蛮夷来朝”宣扬国威。除此之外,还要说明这一幅绘画反映的民族和好的深远影响。另外,还可以说明阎立本的历史。
历史绘画中有一种不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而是背景类似的漫画。如《五卅运动宣传画》,标题是《军阀与帝国主义压迫下之中国人民》,中国人民被捆住手脚,帝国主义揪住中国人民的头发和耳朵,军阀则用绳子勒住中国人民的脖子,中国人民痛苦地惨叫着。对这种漫画的说明,一是描述漫画的画面,二是说明漫画反映的历史状况。
历史照片。历史照片有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照片,有历史遗址、遗物的照片,历史人物的照片。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照片的说明方法与重大历史事件的绘画的说明方法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历史事件当时的照片客观性强,而绘画往往有夸张的地方。
历史遗址照片的说明,主要是说明历史遗址形成的过程、历史遗址的内容、照片本身反映的内容、历史遗址对今天的意义。我们以《北京圆明园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照片为例,首先说明圆明园的建筑过程及其特色,然后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之后的暴行,着重说明火烧圆明园,然后说明本幅照片所容纳的内容,最后说明圆明园遗址保留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历史遗物照片的说明,与历史遗物本身的说明一样,其一是遗物出现的背景,其二是遗物反映的历史内容,其三是历史遗物的历史意义。
历史人物照片的说明有所不同,主要是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最后点明本幅照片反映了该历史人物什么时期的什么事件。
历史照片的说明还可以增加作者说明及其技巧。
第二篇:说明文教学
摘要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说明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引起重视。但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比较平淡无味,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以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呢?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领悟新课标精神,使说明文教学具有趣味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说明文情趣教学兴趣探微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从传统教学中,我们感觉教学说明文时,课堂气氛是死水一潭,学生是昏昏欲睡,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一切由于说明文在表达上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缺少生动性;在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叙事性、故事性较弱;在教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又较抽象、枯燥。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确实比较平淡无味,不易引起学生兴趣,而它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又必须引起重视。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 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和情感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领悟新课标精神,多一些创意举措,激活说明文教学。本文谨以下列几种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参与说明文教学
一、导语激趣,让学生愿意走进课文
每堂课开始的几分钟至关重要,事实证明,如果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充满兴趣,那么这堂课的效果会比较好。对于说明文,教师更应该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走进课文。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课本前面赵州桥的插图,并让学生说明一下这幅图。要求用最简洁的话语把它说得清楚明白,学生试了之后才感觉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在几位学生回答之后,我说:“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看看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如何说明的吧。”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二、抓住教学内容的趣味点,让学生体会参与的乐趣
学生总有这样的心理:浅显的说明文觉得单调,不屑于阅读;深奥的说明文觉得读得吃力,懒得阅读;对感兴趣的内容阅读,不感兴趣的不读。针对学生的心理,如果能找到教学内容的趣味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教学便有了成功的开始。就新教材来看,说明文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规范的说明文,也有语言活泼的说明性小品;既有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品,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内容;既有自然基本常识的介绍,也有最前沿科学动态的揭密;既有宏观世界可感知的事物,也有微观世界需要感悟的事理。这些内容,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同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学生感知内容的兴趣点,教学便不会单调。如被传为经典的钱梦龙老师执教《中国石拱桥》的课例:教师首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让学生先不看课文,说明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学生一下子热闹起来,有说“大拱两边各有两个小拱”的,有说“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的,有说“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的,同学们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书,这时教师才让他们打开课本,体会“各有”与“肩”字使用的准确。使用这一做法,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对课文的学习也处于一种兴奋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而我在教学《生物入侵者》时,先出示了一幅“食物网”图,让学生对图进行说明,然后设计一外来生物入“网”的动画情境,让学生想象其会带来什么影响,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到了各种危害,很自然地切入到课文内容,达到了“未读课文,先知三分”的效果,巧妙的开头带 1
给学生学习的轻松。说明文知识性强,学生求知欲旺,教师若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的趣味因素,说明文教学将比其他文体更显轻松。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能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制作了一个课件“苏州园林一日游”。首先在一曲优美的江南小调中,配乐朗诵“江南园林甲水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接着动画展现四幅苏州园林风光“亭台轩榭图”“假山池沼图”“花草树木图”“门窗图”,一下子学生仿佛置身于“图画中”,立刻对苏州园林有了图画美的直观感受,领略了我国园林的建筑美。学生一边欣赏苏州园林独特的艺术美的同时,一边惊叹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别具匠心和审美情趣,并从心底产生了共鸣。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中,针对课文谈到的云的形态的八种变化来识别天气情况。传统教学中,要求学生列一表格归纳,课堂气氛沉闷。而我在教学时,根据课前的彩图制作了一组动画,并配上一曲动听的钢琴曲,要求学生根据动画展现的变化无常,姿态万千的云,口头描绘,并分别表达,各云彩暗示了什么样的天气现象,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课堂中学生积极发言,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仿佛就在广阔的大自然,欣赏美丽无比的天空。讨论中学生并且还用“云交云,雨淋淋”等谚语来归纳有关的天气情况。这样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把一篇抽象性、知识性很浓的说明文,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了。
四、寻找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说明文的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知事物的方法。说明文的实用性决定了说明文教学更要注重教材与生活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知识,但不会运用于实践中,学习便成了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到户外,书中单调的文字便成了具体的形象,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在生活中运用,可谓一劳多得。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不能只教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注意知识的拓展。课外知识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笔者教《向沙漠进军》上接第114页)这一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关于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再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学习中,我为学生补充二十四节气歌,还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农谚。在学习《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我给学生推荐了一些报纸上好的文章,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克隆的知识,在课堂上开展了“我看克隆人”的讨论,学生准备充分,发言精彩。
渴求知识学问的学生需要说明文,发展的时代和社会需要说明文。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文教学不应该忽视情趣教学,只有更好的运用好情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加和谐;只有更好的运用好情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教学的理性分析和感性的感悟才能更好的融合;只有更好的运用好情趣教学这个手段,语文教学和生活才能贴的更近。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程黎曦.教师与新课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方范智,赵志伟.走进初中语文课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三篇:说明文教学
说明文
一、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形、类别、来源、成因、功能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形式、本质和规律。
二、说明文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三、说明的结构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四、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五、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2.理清说明顺序。3.了解说明方法。
六、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十余种。下面重点介绍几种说明方法:
1、列数字: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
例: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作用: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2、举例子
通过列举事例对事物进行具体说明,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易懂,例子面前常用比如、例如等标志语。例:我国的名胜古迹很多。诸如泰山、故宫、黄河、孔府、香格里拉等。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
①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②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4.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例: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作用:将_________比作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5.下定义: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出规定性的说明。
七、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语言的准确性
②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不求雕琢粉饰。
③语言的简洁性,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
第四篇:说明文教学反思
不做搬运工
——说明文教学反思
初二语文科组
唐运芳
1、了解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3、体会本文的说明方法。
较低层次为“再现知识和复习知识”。就是把以前的旧知识在新的文本上再“过”一遍,再“应证”一遍。实际上做的基本上是搬运知识的工作。
中等层次为“应用知识”,就是灵活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让旧知识成为一种工具,让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较高等层次为“创造知识”。在这堂课上,形成了新的知识,形成了新的能力训练点。
一般而言,一堂课,三个层次的知识都应该有所体现。一般而言,如果仅仅只停留在“再现知识和复习知识”层面的语文课,给人的脑力激荡会比较少,味道会不够。一般而言,如果在“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上有所探索的语文课,学生会有比较扎实的收获。也只有这样的语文课,能够真正地帮助学生提升素质和能力。
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等可怜的知识外,能够给予老师们作为教学工具的,着实太少。老师们没有工具,只好在教学中做搬运工,每一篇说明文,都拿这些东西去套。如果处于说明文教学的起始教学阶段,这样教尚可,但是如果到了初二初三还这样教,就无什么趣味了。有些老师会说,但是中考会这样考啊?事实上,考试研究者们也意识到了这样死搬说明文知识的害处,也开始进行改革了。起码在北京的中考中,几乎不再出现死考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试题了。至于那些穿靴戴帽的答题模式,更是耗子过街,人人喊打。我看,它们很快就会被清理出考试的。
有些老师问,那怎么办?如何才能有突破呢?
我说,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说明文知识体系的不完善。意识到了就要主动去改变。主动去改变就是要去研究课文,研究文本特质,发现“这一个”说明文文本的独特之处,努力跳出“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桎梏,要有自己在这一个文本的语言上的创造性处理。
说明顺序也是如此。同样是教逻辑顺序,你可以进入到不同的层面:一是判断,这是最简单的。二是应用。在知道了是逻辑顺序的前提下,让学生灵活用。比如抽出一个段落,让学生判断它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打乱一些段落,让学生重整。三是创造。就算是逻辑顺序,事实上也有多样的排列组合,并不是完全固定的。比如《生物入侵者》一文,如果把“危害”放在开头,我看也很精彩,并不是非要从概念和定义说起。当然,这些并不是都要教给学生,而是教师自己一定要先独立思考,要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教法,更有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选择的空间很大。做语文老师,必须要做一个课程开发者,教学内容开发者,否则,会活得非常无聊。
说明文即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对这种类型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但说明文历来又是要求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因此,在教学时无疑成为了一个难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极力寻找一些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现将针对说明文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兴趣培养法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成功大门的最为有效的一把钥匙。”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的《核舟记》(这篇文章比三四单元的说明文先讲授)时,我便提前一个星期找了两位画画画得比较好的同学和平时比较爱动手制作的同学,提前让他们明确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并梳理了文章的大意,要求其在周六时画一幅《苏轼泛赤壁》的图画,并制作一个“核舟”的模型。这样,在教授课文时,这幅图画和核舟模型对整个课堂教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仅让学生快速地了解了核舟的特征,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当堂背诵课文,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以后学习说明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与说明文的要点
在阅读一篇说明文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朗读文章的标题,从标题中猜想文章的写作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等,对说明对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细读文章,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然后将自己猜想的与细读后的加以分析,这样,学生对说明文的基本要点易于进行梳理与分析了。比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我先让学生思考怎样介绍我们的教室,比如可以采用哪些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可以抓住哪些特征进行介绍等。在学生对教室的介绍有了初步感知后,再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对“故宫”有总体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学起枯燥的说明文时,也会觉得很有兴趣。
三、知识与技能结合法
学生在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知识进行理解与巩固。遇到一个知识点时,教师适当进行阐释,然后再找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析,教师便可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的掌握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学生还未充分掌握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如在讲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时,我采取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再把那些用得准确的词删掉(换掉),重新组织成文,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的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对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体会就深得多了。
此外,在教授说明文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感觉我有些过于强调教师的中心作用。由于学生是第一次系统地接触说明文,怕学生不能理解,所以,在课堂上,每当提问问题学生无动于衷时,我便代替了学生,枯燥地给学生讲解知识点。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些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对每篇文章都满堂灌。既想把说明文的知识点全部传授给学生,又想让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说明文的知识,能够自主地对一篇说明文进行分析,由于对学生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五篇:说明文教学反思
说明文知识
教学反思:
说明文阅读是三大文体阅读中考点也不少,难度最浅的现代文阅读。但总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教学设计都是由知识到技能,由浅入深。授课时先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再开始技能训练。在学习中修正学生的答题思路。
首先是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量不大,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对说明对象的特点不能精确地把握。
其次是教师评讲过程中,不能抓住关键环节,特别是涉及到答案的细节积累。如某种考点的提示语,相同的句式,以及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题后的分数的暗示作用,学生在答题技巧上积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够精确了。
另外,学生对说明文的名词术语理解不透,胡乱写答案。如问说明方法的,学生就不去辨别,不从说明方法的定义上去理解,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心中无底。
还有是说明文的练习量不够,以为简单就可以少训练,在学生记忆中没有形成“定势”,常常会与“议论文”相混淆。
基于以上情况,以后说明文阅读训练可作如下调整:
(一)多读一些典型的说明文,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
(二)一节课只讲一个考点,强化学生对该考点的训练。
(三)让学生积累一些答题技巧。这些技巧知识可在训练前听写,以加深印象。
(四)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作答,以增加趣味性。
(五)进行阶段专题测试,以便发现问题,及时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