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文综历史范文
盐中教科室整理
四川省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文综历史
Ⅰ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 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第一部分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
(1)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2)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商鞅变法★
2013-3-24 盐中教科室整理
秦的统一
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
郡县制
(3)从汉到元政治演变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宋的集权措施
王安石变法★
元的中央官制与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内阁制度与清朝的军机处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主要类别、形态 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3)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繁荣
(4)“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013-3-24 盐中教科室整理
第二部分近代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发展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3)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独立宣言》★
1787年宪法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4)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5)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近代俄国与日本的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 ★
(2)日本明治维新★
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 6.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经典力学(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
2013-3-24 盐中教科室整理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师夷长技”、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部分 现 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13-3-24 盐中教科室整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
说明: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IV.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2、分值:全卷满分为100分
3、试卷结构与题型:
(1)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2题,满分48分。(2)非选择题。共2题,满分52分。(注:2013年不设置选做题。)
2013-3-24 盐中教科室整理
4、组卷:试题按照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得顺序排列。
5、试题难度: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为主。
2013-3-24
第二篇:2016年高考文综考试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2013年高考文综备考经验总结汇报 ————cdxyz: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2013年高考已尘埃落定,我校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成绩,文综学科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下面,我就文综备考的做法做简要总结。
一、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把握好复习的进度和节奏 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落实《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因它不仅是命题者的出题依据,也是考生复习的依据。力争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考纲,找出变化,明确增加和删除的知识点,尽量弄清新增知识点的原因,以明确考查知识的变化,以考纲为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把考纲中的每个考点、能力要求和考查形式落实到平时的复习中,准确有效地指导学生复习,不作无用功。
根据考纲和年级统一要求,我们采取常规的三轮复习法:第一轮(注重基本理论,夯实基础)时间安排在9-2月;第二轮(构建本学科内知识体系,强化跨教材知识与习题的综合渗透)时间安排在3-4月份;第三轮(结合热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综合模拟训练,查漏补缺)时间安排在5月份。复习计划各科分别制订,并详细规定了每人每周的工作的内容和要点,写成计划书上墙,随时对照检查,有了科学周密的计划,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航向,减少了复习的盲目性
二、打好“三轮复习”备考攻艰战。
一是搞好集体备课。坚持“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实行学案分层,为此,我们3个组每周都要进行集体备课,交流经验,答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再形成个案,提高备考效率。二是从三轮备考工作求实效,为高考做准备。
一轮:依托专题系统复习,夯实基础。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整理考点,熟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打牢基础。在第一阶段主要搞好单科复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可以说是全面撒网,求细求全。做到点 “实”;线 “清”;面 “广”。
二轮:优化知识结构,构建应用性、专题性的知识体系。
按年级的要求我们定8—10个专题,在一轮的基础上进行深挖和拓展,达到思维高度的提升;并全力解决学生易忽视和混淆的知识点,达到重点捕捉,求精求准。每个专题结束后要求学生动手总结专题的知识网络图,明确知识间、专题间的关系,让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从而提高对知识把握的层次,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要求学生做到“要点过关,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考点清晰”,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从而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三轮:综合训练,查漏补缺,讲评分析,整体提高。为巩固前期复习成果,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准确化、系统化,我们着重在知识盲点上下功夫,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复习后的升华综合归纳,培养发散思维和迁移知识;使学生会运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让每个学生找出知识的盲点,反重练心,达到熟练,使复习总体质量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是课堂见成效。我们既重视新课程改革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在备课的基础上,强调一个“动”①让学生“动起来”:思考、讨论、练习等(能力是练出来的)②让讲解“精起来”:有趣、精炼、启发等。课堂教学“8有”标准:有设计、有统计、有分析、有总结、有突破、有矫正、有互动、有补偏。学生课前准备,课上积极,课后收获感悟。老师做到课前勤、课中精、课后思。
三、精选试题、落实到位,培养学生答题能力。试题的编制和选取要联系学生实际和高考,有创新性、前瞻性和针对性,试题风格、思路和内容结合高考信息。定量限时,对不同难度区间的考题则要分配合理。编题:新意、分类、滚动,揭示考题特点、命题意图、考查方向等规律。进入高三后,我们就每周做一次文综训练,追求总分最大化,强调集体协作,打团体战,让学生学会合理分配答题时间。还通过小篇、作业、综合练、考试等形式进行基础巩固、专题强化和限时训练等。做到全批全改、有改必评、部分同学的还面批面评等。训练学生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讲评课基本环节为:考情分析—出示答案—学生自纠—错因
归类—重点讲评-方法总结—旧知深化—反思整理。通过精选试题,科学训练,精讲细评来培养学生审题、解题思路、规范表达、合理分配时间等规范答题习惯,熟练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错题本,老师有错题记录。对错题要找准症结点,一一解决,在滚动复习中有意识的加大此类问题的练习,给学生一个改错的机会,教师要快评及时反馈,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合理给分,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保证学一个点,落实一个点,会一个点。加大做题的密度,成绩是练出来的,但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切忌盲目。只有多练才能积累经验和方法,还要做好非智力因素失分的总结,在高考中才能保持清晰的思路,准确的辨析,才能更好的适应高考。
四,教师做好培优、听评课工作。
我们教师从高二开始就利用间操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优补差工作,每周根据所讲的内容结合高考的题型精选典型试题,进行有针对的演练,培养他们提升的空间,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教师间都要虚心地互相学习和帮助,认真听课评课,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反思自己的不足,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五、对文科综合备考工作的反思
1、对尖子生的辅导(培优)工作还欠精炼。
2、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强化,有的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3、对临界生的关注更多一些,研究得再透一些,指导得再科学些,使他们的提升空间更大
4、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更强一些,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再充分一些。
回顾高三,我们做了大量的备考工作,既有艰辛的耕耘,还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尽人意的遗憾。但希望我们文综的做法对大家有所启发,为我校2014年高考的再次腾飞,贡献出我们的绵薄之力。不足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二0一三年八月十五日篇二: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应试全国新课标试卷的高考复习 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应试
全国新课标试卷的高考复习策略之我见
——重庆市万州区纯阳中学许安宁
2016年重庆市高考文综试卷由市自主命题改为使用全国新课标统一试卷,由“市卷”到“国卷”还是有区别的,如试题考查的内容范围、目标、呈现的形式;试题的区分度、效度、信度、难度等。我从2006年接着教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教授过“人民版”,“人教版”两种版本的教材)年年做高考试题,研究分析高考试题和高考动向。以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就全国新课标卷试题考查的范围、目标及呈现的形式浅谈几点认识。
一、全国新课标卷试题考查的内容范围 1.试题重视知识结构性分布,强调全面性
高考命题范围: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2、3或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分别为政治文明模块、经济文明模块、思想文化科技模块;还有选修四本教材,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必修3本教材有四种版本,即“人民版”、“人教版”、“江苏版”、“岳麓版”,大部分省市使用“人民版”和“人教版”。高考文综历史100分,必修占85%,选修占15%(选修四本教材每本出一道材料解析题,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试题突出主干知识,强调基础性
近几年来的全国新课标试题坚持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维素养统一的考核目标,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是教材课程主干知识,考查的知识点对必修教材来看相对均衡,整套试卷考查面广泛。如,微观角度入手,考查主干知识:【典例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卷,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3.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性、命题贴近生活
全国卷历史试题遵循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重大社会问题为素材,从而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考查,适度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热点,做到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如,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性:【典例2】【2012·新课标全国卷】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二、全国卷试题的考查目标 1.注重能力立意
全国卷历史试题通过考查主干知识,强化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学科基本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历史学科高考就是要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说明》(考纲)对高考考核目标具体有四种能力要求,即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如,依据史实描述,判定时间空间:【典例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c)a.河南 b.河北 c.陕西d.山东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如,掌握史学理论,提炼正确信息:【典例4】【2013·新课标全国卷】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b)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和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如,依据史实描述,判定历史特征:【典例5】【2014·新课标全国卷】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指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c)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如,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认识和评价:【典例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a)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巩固了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这四种能力应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有意识地对考生进行培养和引导,在强化训练中逐步提高。
三、全国卷试题呈现的形式 1.活用材料、妙设情境
全国卷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重视探究过程与方法的理念。试卷中使用的文字材料包括史籍记载、碑刻类、报纸报道、法律条文等;图片包括历史文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报刊杂志或著作封面,漫画等;数据史料包括柱状形、圆状形、数据图、表格等。大量图文和数据材料的运用不仅避免了不同版本的差异,又丰富了试题的表现形式,而且又考查了考生灵活处理材料的能力。如,依据创设新情境,判定史学知识:【典例7】【2014·新课标全国卷】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d)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2.紧扣潮流、新意迭出
全国卷重视以新史观为立意,对史证意识和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如,渗透新史观,把握新理念:【典例8】【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b)
a.洋务运动—戊戍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基于上述的必要和要求,对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仁们参考并相互学习。
一、充分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考纲)和近5年来的全国卷高考试题,摸准要求 1.对照《考试说明》(考纲)准确复习
高三第一轮复习必须坚持始终以考纲为指针,切实提高考生备考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对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展开系统地高考复习。第一轮复习必须以教材为蓝本,因为教材是高考的宗旨,千变万化的高考试题也不离其宗(教材),题虽在书外,但理在书中。
二、夯实“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夯实基础抓主干知识的梳理
加强对主干基础知识的梳理,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对考纲所涉及的知识点逐一过关,达到明了是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的举一反三的程度;将章、节、目主干知识串点连线;做好对易混点的辨析和掌握,做到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准确到位。
2、训练解题方法技巧,提高解题答题能力
(1)在平时训练中重视对审题能力的培养。做选择题或材料解析题时,学会在材料中提取与解答问题有关的有效信息,删除与解答问题无关的无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的能力;学会寻找解题的关键词(解题的已知条件),领会试题立意的能力;在平时训练和复习中注意培养考生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如找出解答问题的关键词或词语,理清材料层次,弄清答题的方向、要求和解题方式,找准试题设问和教材知识结合的历史思维。要加强对史学研究方法和原则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并掌握以史为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
(2)平时训练中要强化答题技巧的养成。加强对材料解析题解题步骤的训练;学会从材料中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有层次地归纳概括和阐述结论;要加强对历史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做到答题语言的规范性;还要加强答题速度技巧的训练,每次测验月考或模拟考试要做到限时定量,力图达到把握高考节奏的目的。
三、培养考生应试高考的良好平稳心态。把平时的测验、月考、模拟考试视为真正的高考,把真正的高考视为平时的测验。
四、细节决定成功。在平时训练中做到认真细心审题,规范严谨作答,无论是教师的教与讲还是学生的学与练都要注重细节,把细节贯穿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诚然,高考就是考查考生的全能综合素质,即考查考生的“双基”能力的发挥和发展的潜能;考查考生有限时间的有效利用;考查考生在“国考”的大考场上临危不惧的大气心理素质。篇三:2016年重庆市高考历史全国卷研讨会资料:从文综全国卷与重庆卷的对比中探寻高2016届教学策略
从文综全国卷与重庆卷的对比中探寻高2016届教学策略
一、全国卷的命题特点与价值取向
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侧重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命题设计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和综合能力考查。1.从考查内容上看
(1)注重基础性。依托主干知识,重视基础知识,但直接依据教材表述的试题少,考查切入的角度十分新颖。
(2)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点。强调用历史的角度看待现实问题,或者是现实问题如何进行历史的解读,这在一些主观性试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时代主题,强调历史学科“学以致用”“资政教化”“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
(3)关注学术动态。新的史学研究范式和史学新成果被大量引进高考命题。2.从考查目标上看
(1)强调能力
试题以知识为载体,把考查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放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从不同思维角度和思维层面去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上。
(2)价值立意,重视对考生情感、世界观、价值观的考查
试题精心选择反映时代主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现实题材,搭建问题情境,立足知识和能力考核目标设计提炼问题,突出对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要求。试题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具体任务过程中自然流露的价值取向,体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立德树人宗旨。2015年考题,突出了传承儒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如全国二卷第40题,从中西方文明早期智者对于法律的思考,要求学生对两种法制观念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充分发挥了以史为鉴的积极作用,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法律观,认识中华法制文明特殊的规律性。
(3)运用各种史观探讨历史
近现代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等不同史观,在近几年高考当中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体现,对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3.从考查形式上看
(1)灵活运用材料,创设新情景 试题不拘泥于主干教材知识的具体表述,而是突破教材,从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相关知识,灵活运用材料创建情景,搭建一个测试学生学科能力的平台。
材料阅读量适中、文字倾向易懂,考生的阅读障碍逐渐减少。注重对材料内涵的把握和利用。
材料形式丰富多彩。考古发现、馆藏文物、影视片断、报纸通讯报道、图表数据、人物言论摘录、电影戏剧、名著、图片漫画、票证、标语、口号、广告、路牌、印章、纪念章、纪念碑、餐具、服饰、谚语、儿歌、俚语、外来语、新词汇、网络语言、对联、建材、民俗、观念等鲜活素材,都成为高考命题的载体。
(2)注重考查学科综合能力
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的掌握情况,引导考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去年40题以宋应星和牛顿的科技成果入手,考查17、18世纪中西科技文化的比较,不仅是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综合,而且是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综合,考查考生对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总体把握。此外,每道材料题都不是针对某一知识点的考查,而是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及综合、比较、概括等基本能力,作出解答,并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历
史食物的基本特征。综合性不仅仅是知识之间的综合,更是对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进行综合的考查。
(3)试题开放性强,把历史学科能力作为考查重点,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品质的考查。试题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如全国二卷第41题作为开放性试题,以建国以来我国节假日的变化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分析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二、对文综历史全国卷与重庆地方卷异同的粗浅认识
基本思路,从考什么、怎么考两个方面来做对比。
1.历史试卷的基本结构与重庆卷比较,相同之中又有较大不同。
历史学科选择题有12道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共计占100分,两者一致。但非选择题全国卷包括2道必作题,4道选做题(四选一),必修与选修的比例发生变化,为85:15;考查形式发生变化,全国卷单独将选修内容命制一道15分的大题。客观上学习内容负担较以往重庆的方式有所减轻,这与重庆卷很大不同。
2.知识结构比例,均表现为不刻意追求各部分比例权重的均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大体为各1/3左右。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历来是不均衡的,今年的情况是政治史8分,经济史38分,思想文化史39分。而重庆卷思想文化史相对较少。中外考点分布、比例也会随年变化。3.在命题立意上,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现在素养立意,全国卷的步伐走得更快。“素养立意”: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
4.全国卷难度问题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纵观近年全国卷历史试题的难度,已大大超过了公认的指标。
表二近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考小题难度统计(河北省)
有人认为历史不再是贝多芬(背多分);历史已成高考中最难的学科;高考历史试题脱离了中学教学实际。认为选择题难在最佳选择题,带有主观性认识的题目多,文言文材料多、材料长度大,拿大学历史专业的内容来为难考生。
特级教师、北京十一学校魏勇以《历史高考祸国殃民》为题点评2015年历史高考题。认为,客观题不客观,主观题不主观。指出:在选择题中过多加入历史认识性的内容,导致答案似是而非,很有争议,增加了难度。而应该多考查历史事实本身,让客观题拥有毫无争议的标准答案。主观题本应考查学生辨别材料的真伪、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利用材料中的证据来论述问题的能力。重心应该放在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上,不应只停留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归纳的层面上,我们的主观题“不务正业”,刻意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认为选作题48题历史人物丘处机的相关材料,用二手材料作高考题,是一个笑话。5.关于选择题之间的比较
全国卷选择题涉及的知识面口径比重庆要宽得多,它更多是用历史现象来设置试题情景,而不像重庆试题是具体的历史事实。因此往往给人试题缺乏教材知识依托,不是教材明显的知识点,游离教材现象的试题比较多。所以师生觉得难。
重庆选择题往往是“据此可知”,试题的显著特点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判断;而全国卷选择题不仅要提取材料信息,还要具备宽于教材的知识视野和批判、创新的历史思维。如全国卷30题国民政府1933—1937年交通建设试题: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按照教材一般观点,这个时段蒋介石、国民政府还是执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国民政府抗日意愿不强,或者教材根本没有涉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战略意图的任何知识。学生是很容易选错的。
总之,全国卷考查证据意识、批判性思维、推理能力等学科素养的试题占一定比例,体现对学术研究新成果关注的试题也占一定比例。要求知识面广、能力高、史学理论新。全国卷综合性要求更高,更注重从历史的深度上进行考查。综合性不仅仅是知识之间的综合,更是对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进行综合的考查。
当然全国卷也有相对容易的选择题。如29题《申报》“时评”题、34题罗斯福新政试题、35题世界银行试题,与重庆有的试题相似,提取信息,与教材相关知识相印证或联系即可。
据不完全统计,也发现一个现象,全国卷有的选择题涉及的问题,往往岳麓版、人教版的介绍相对充分。如选择31、35题。6.关于主观试题
材料题“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是全国卷与重庆地方卷试题架构的共同思路。
但问题设计和答案来源有很大不同。在问题设计上,全国卷通常表述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要求回答的问题相对较大,答案在教材和材料中,答案来源的确定性不唯一;而重庆试题往往是根据材料回答什么,答案来自材料的指向明确。然后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什么,问题细化。两者组织答案的自由度、方向性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全国卷的难度也就大在这里。从赋分来看,全国卷一个得分点更重,也不一定每点得分对等,而重庆试题往往是2分一个得分点,很规则。全国卷选作题普遍也是3分一个点。
重庆试题也注重能力考查,但力度不及全国卷。全国卷非常突出比较能力的考查,多年持续考查对事物异同点的比较。
例1: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0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例2: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0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 分)
例3: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0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例4: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0题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例5: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0题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例
7.试题都有开放性,重庆试卷以solo评价的小题出现,而全国卷以12分大题出现,力度更大。
例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例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1)(12分)
材料 表2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例3:(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0题)李约瑟之问:其
一、为什么中国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在历史上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其
二、为什么中国科技和经济现在不再领先于世界水平?
例4:(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0题(3)韦伯之问: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没有发生在曾经孕育过资本主义胚胎的中国?
三、新形势下的历史备考策略
针对全国卷,以问题为导向,寻找在继承中创新。1.切实转变观念,老老实实推进课改。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转变知识本位,更加重视历史学科的价值引领,用正确的价值取向,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学科价值引领:如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证据意识的养成;制度和科技创新意识等等。
2.瞄准备考方向,深入研究“课标”和“考纲”,深入研究近年全国卷的典型题,重视历年高考真题的价值挖掘,从中了解命题的思路、方法、规律与趋势。在“历史学科体系、历史学科能力、历史学科素养”三个方面下足功夫。
3.加强学科能力培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4.树立“三新”,即关注新理念、新史观、新成果。立足唯物史观,了解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生态文明史观、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新观念。拓展历史学的视野,引入阅读史、心态史等国际前沿的研究领域。
5.挖掘课程资源,补充背景材料,正确处理好教材在学材的地位,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通过新材料,考查对史实的掌握情况,引导教学更多地关注时代,提高历史洞察力,鼓励学生在历史中学会思考,同时,通过新材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突破思维定势,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重视回归教材,提升教材知识的深度认知是提高复习质量的关键。在“读懂”、“读精”、“读深”教材上狠下功夫。体会教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强化历史空间概念。“读精”,要善于从教材中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线索,将教材由“厚”读“薄”。疏通纲目,宏观驾驭教材;研读引言,总体认识教材。“读深”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理论因素和隐性知识,揭示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
6.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多阅读不断积累,关注现实,以拓展知识面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即对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研究;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解读)。从社会现实中寻找题眼“以史为鉴”,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从而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篇: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与说明
2013年广东省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内容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5.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① 大抗议书
② 内战
③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① 法国大革命
②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5)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①《独立宣言》
②《人权宣言》
4.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
(2)明治维新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为课程标准中的选修内容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新民主主义革命
(6)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篇:2018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
2018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5.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31. 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3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3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34. 表3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
1929~1930年
类别
1930~1931年
烟煤业-12.3-19.1
金属矿业-6.6-18.3
制造业-7.2-11.3
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二)必考题:共135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上中 上下
中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圣人)(仁人)
(智人)
上(愚人)
老尧、舜 孟子
子贡
子
齐恒公
秦始皇
宋襄
李斯
公
夏桀
商纣 周文王 屈原 范蠡
商鞅
吕不韦
孔子 荀子 廉颇
韩非
荆轲
陈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 《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7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教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6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题号 24 25 26
答案 D B B D D C C A B A C A
41.(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42.略
45.(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46.(1)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
47.(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第五篇:2013年高考(历史)文综备考经验总结
2013年高考文综备考经验总结汇报
————CDXYZ: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2013年高考已尘埃落定,我校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成绩,文综学科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下面,我就文综备考的做法做简要总结。
一、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把握好复习的进度和节奏 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落实《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因它不仅是命题者的出题依据,也是考生复习的依据。力争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考纲,找出变化,明确增加和删除的知识点,尽量弄清新增知识点的原因,以明确考查知识的变化,以考纲为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把考纲中的每个考点、能力要求和考查形式落实到平时的复习中,准确有效地指导学生复习,不作无用功。
根据考纲和年级统一要求,我们采取常规的三轮复习法:第一轮(注重基本理论,夯实基础)时间安排在9-2月;第二轮(构建本学科内知识体系,强化跨教材知识与习题的综合渗透)时间安排在3-4月份;第三轮(结合热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综合模拟训练,查漏补缺)时间安排在5月份。复习计划各科分别制订,并详细规定了每人每周的工作的内容和要点,写成计划书上墙,随时对照检查,有了科学周密的计划,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航向,减少了复习的盲目性
二、打好“三轮复习”备考攻艰战。
一是搞好集体备课。坚持“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实行学案分层,为此,我们3个组每周都要进行集体备课,交流经验,答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再形成个案,提高备考效率。
二是从三轮备考工作求实效,为高考做准备。
一轮:依托专题系统复习,夯实基础。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整理考点,熟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打牢基础。在第一阶段主要搞好单科复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可以说是全面撒网,求细求全。做到点 “实”;线 “清”;面 “广”。
二轮:优化知识结构,构建应用性、专题性的知识体系。按年级的要求我们定8—10个专题,在一轮的基础上进行深挖和拓展,达到思维高度的提升;并全力解决学生易忽视和混淆的知识点,达到重点捕捉,求精求准。每个专题结束后要求学生动手总结专题的知识网络图,明确知识间、专题间的关系,让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从而提高对知识把握的层次,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要求学生做到“要点过关,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考点清晰”,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从而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三轮:综合训练,查漏补缺,讲评分析,整体提高。为巩固前期复习成果,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准确化、系统化,我们着重在知识盲点上下功夫,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复习后的升华综合归纳,培养发散思维和迁移知识;使学生会运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让每个学生找出知识的盲点,反重练心,达到熟练,使复习总体质量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是课堂见成效。我们既重视新课程改革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在备课的基础上,强调一个“动”①让学生“动起来”:思考、讨论、练习等(能力是练出来的)②让讲解“精起来”:有趣、精炼、启发等。课堂教学“8有”标准:有设计、有统计、有分析、有总结、有突破、有矫正、有互动、有补偏。学生课前准备,课上积极,课后收获感悟。老师做到课前勤、课中精、课后思。
三、精选试题、落实到位,培养学生答题能力。试题的编制和选取要联系学生实际和高考,有创新性、前瞻性和针对性,试题风格、思路和内容结合高考信息。定量限时,对不同难度区间的考题则要分配合理。编题:新意、分类、滚动,揭示考题特点、命题意图、考查方向等规律。
进入高三后,我们就每周做一次文综训练,追求总分最大化,强调集体协作,打团体战,让学生学会合理分配答题时间。还通过小篇、作业、综合练、考试等形式进行基础巩固、专题强化和限时训练等。做到全批全改、有改必评、部分同学的还面批面评等。训练学生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讲评课基本环节为:考情分析—出示答案—学生自纠—错因归类—重点讲评-方法总结—旧知深化—反思整理。通过精选试题,科学训练,精讲细评来培养学生审题、解题思路、规范表达、合理分配时间等规范答题习惯,熟练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错题本,老师有错题记录。对错题要找准症结点,一一解决,在滚动复习中有意识的加大此类问题的练习,给学生一个改错的机会,教师要快评及时反馈,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合理给分,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保证学一个点,落实一个点,会一个点。加大做题的密度,成绩是练出来的,但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切忌盲目。只有多练才能积累经验和方法,还要做好非智力因素失分的总结,在高考中才能保持清晰的思路,准确的辨析,才能更好的适应高考。
四,教师做好培优、听评课工作。
我们教师从高二开始就利用间操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优补差工作,每周根据所讲的内容结合高考的题型精选典型试题,进行有针对的演练,培养他们提升的空间,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教师间都要虚心地互相学习和帮助,认真听课评课,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反思自己的不足,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五、对文科综合备考工作的反思
1、对尖子生的辅导(培优)工作还欠精炼。
2、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强化,有的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3、对临界生的关注更多一些,研究得再透一些,指导得再科学些,使他们的提升空间更大
4、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更强一些,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再充分一些。
回顾高三,我们做了大量的备考工作,既有艰辛的耕耘,还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尽人意的遗憾。但希望我们文综的做法对大家有所启发,为我校2014年高考的再次腾飞,贡献出我们的绵薄之力。不足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二0一三年八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