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文综]历史选修一知识总结 人教版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1、“解负令”:
内容:废除债务奴隶制,限制贵族兼并土地;
作用:限制了贵族势力的发展,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扩大了公民基础,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2、雅典民主中公民获得哪些权利?
梭伦:雅典公民按照财产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
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前三等级入选四百人议事会(执掌最高统治权);
组成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
克里斯提尼:以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进行选举;
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扩大为五百人议事会;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伯利克里: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几乎担任一切官职,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30岁以上男性公民中产生;
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领取工资。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3、评价雅典民主
主要特点:直接民主、有限民主 本质特征:公民权利平等
作用:作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 狭隘的城邦体制,雅典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4、苏格拉底看待雅典民主:
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首先沦丧的现象,苏格拉底提出:(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2)“美德即知识”
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
(3)教育使人认识自身的美德
主张“认识你自己”,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主张“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己有的美德
作用:(1)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崇尚真、善、美。鼓励人们追求真理和知识,对西方哲学和科学教育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5、柏拉图看待雅典民主: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反对雅典的平民政
体,主张建立理想国 “理想国”有三个阶级:
第一等级是哲学家,他们有“智慧”的天性,应该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第二等级是武士,他们有“勇敢”的天性,应该保卫国家 第三等级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有“书制”的天性,应专门供养以上两个等级;
柏拉图的实践:办阿卡德米学园,培养哲学士。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1、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1)经济:铁犁牛耕逐步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2)政治:①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候势力逐渐强大;
②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要求废除奴隶主贵州政治制度,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军事:争霸战争
——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4)文化:百家争鸣,法家的“法治思想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
需求”
——变法的理论武器
2、泰国强大的原因(1)国君权力比较集中(2)法家学说得到认同(3)民风质朴,尚武精神
(4)客观机遇,晋国分裂,力量大大削弱(5)秦孝公要求变法,重用商鞅
根本原因——生产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1)指导思想:法家思想(2)内容:
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胡,允许土地买卖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
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
政治:①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③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
文化:①焚烧诗书——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实质是文化专制。
(2)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的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得民族的融合。(3)历史作用: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变法运动”
A、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推行县制等措施,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B、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C、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能上能下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第三单元
此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1)386年,鲜卑族拓跋硅建北魏,迁都平城,采用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局面(2)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根本原因(3)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赋税制混乱 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岐视和民族压迫 人民起义不断
(4)冯太后和孝文帝注重汉化,积极推动
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前期)(1)整顿吏治
措施:实行俸禄制,惩治贪污
作用: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巩固北魏政权(2)推行均田制:
措施:国家把控制的土地(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调,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作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3)推行租调制
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纳票、帛或布 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增加了政府收入
(4)设立三长制
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作用:健全县以下基层政权,有利于国家控制人民,有利于征收赋税和徭役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理财:富国之法 青苗法——稳定社会生产;
限制高利贷剥削,缓和阶级矛盾;
增加了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方田均税法——增加政府田赋收入,使官僚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税 免役法(募役法)——限制官僚地主特权;
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促进农业
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市易法——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稳定物价,增加政府收入
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和对民众的盘剥,增加政府收
入。
(2)军事:强兵之法 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增强国家军事力量,抵御辽、西夏的进攻;
减少军费开支,减轻国家负担。
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的养马费用; 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3)教育:取士之法 ①改革科举制度; ②整顿大学; ③惟才用人
——以上措施有得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充法制造舆论,以推 进改革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中世纪天主教确立了对西欧大一统的神权统治 经济: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政治:教权高于王权,卡诺莎之辱 思想文化:垄断文化、教育 社会生活:影响无处不在
2、欧洲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我的信仰我做主(1)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2)简化宗教仪式
(3)《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4)国家权利应当高于教权(5)民族教会
4、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思想核心和特点
我奋斗,我成功(1)思想核心:“先定论”
选民或主弃民(2)建立民主教会
①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②简化教仪
③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
(3)严厉排斥异己——日内瓦被称为“新教的罗马”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农奴制激化阶级矛盾——17世纪中期农奴制正式确立
政治上“受压迫,没有人身自由”;
经济上:受剥削,生活贫困不堪
(2)农奴制造成工业发展落后,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
(3)思想上出现了“反对沙皇专制,废除农奴”奴的新思潮
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
19世纪40、50年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4)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社会矛 盾
——直接原因
2、改革的主要内容:“二一九法令”
(1)统治上:废除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2)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高价赎买(3)组织上:建立“村社”加强对农民管理
3、评价
(1)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重要转折
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促进俄国近
代化
经济现代化——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得到增长;
19世纪未完成工业革命
政治近代化——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废除等级法院,建立统一的各级法院,公开诉讼程序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改革军事管理,更新装备,培养人才
教育思想的近代化——鼓励办学,扩大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3)局限性:妥协产物
不彻底性:农民仍然受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还被束
缚土地上,这说明改革仍然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同时
改革是沙皇进行主持的,因此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掠 夺 性: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支付的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因此是对农民的一次“合法”掠夺
欺 骗 性: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比改革前还少,不得不租种地主土地,重新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1、黑船事件:1853年,美国人佩里以武力打开日本大门,签订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
——日本国门被打开,陷入半殖民地危机
2、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1)废除旧体制
①废藩置县——即加强了中央集权,又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平等——为发展资本主义构建了一种公平的社会体制(2)发展新经济 ①改革体制,日元通行
②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征收地税
——土地私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提高了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③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A、政府引进本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以供私人企业效仿
B、政府投资发展交通通信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C、政府大力扶持私人企业(3)文明开化
①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 ②生活习俗西化(4)军事
①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 ②武士道教育,效忠天皇 3、1889年日本宪法
(1)背景: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明治维新完成,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农业发动暴动
中小资产阶级掀起“自由民权运动” 伊藤博文出任内阁首相
(2)内容
实行君主立宪,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臣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一些自由权利;
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权力有限,选举权、被选举权受年龄、财产限制内阁只对感光度皇负责,枢密院实际是国家最高决策机关。(3)评价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积极:承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政体,是历史的进步
局限: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形式君主立宪,实质天皇专制
————标志着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确立,巩固了明日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1.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有识之士掀起“实业救国”高潮;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
(2)时间:甲午战争后(19世纪90年代)
(3)作用: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19世纪60,70年代
19世纪末
一战前后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2)思想:
①“托古改制”的理论
②“大同”思想
③“公羊三世说“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
“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3、特点:借用传统的儒学,来阐发维新思想,以瓦解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
4、评价: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变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另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三、百日维新的内容:1898年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废除八股文,开办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 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改习洋操
第二篇:2014年高考北京文综(历史)卷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解析】“为扭转这一局面”即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宋初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有利于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宋初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君主专制加强,故B项错误;设枢密院,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君主专制加强,故C项错误;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施行将兵法,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A
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天文学(《授时历》);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清小说(《西游记》);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宰相制度;古代中国的商业——宋代城市的繁荣(扬州)
【解析】《授时历》只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部分,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整体水平,故A项错误;《西游记》只是明代文学成就之一,不能代表整个明代文学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从全国范围看,唐代宰相大部分来自北方,这说明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故C项正确;扬州只是南宋城市之一,扬州城市繁荣不能代表南宋整个城市化水平,故D项错误。【答案】C
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考点】“师夷长技”思想——《海国图志》
【解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A项错误;“西业”、“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故C项错误;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一、选择题
12.读图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 表性著作是()
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骚》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楚辞(《离骚》)图8
【解析】依据“韩赵魏”信息可知图片所示为战国时期,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秦国,④是楚国,《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所著,故A项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鲁国孟子所著,故B项错误;《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荀子所著,故C项错误;《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著,故D项正确。【答案】D 13.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春秋繁露》、《理想国》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数学(《九章算术》);罗马法
【解析】题干限定词是“东汉”、“大秦”(当时的古罗马帝国),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升发明,万有引力定律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故A项错误;《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罗马帝国发展了罗马法,故B项正确;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但日心说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故C项错误;《春秋繁露》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代表作,《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故D项错误。【答案】B 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的集权措施(设知州)
第1页(共5页)
论基础的是康梁维新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 17.图9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
②人物的发型
③照明手段
④饮食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解析】墙上画作的风格仍然是传统中国的山水画,故①错误;风俗画中一些人物已经剪去发辫,反映出辛亥革命对民众发型的影响,故②正确;风俗画中已经开始利用电灯照明,反映出西方第图9 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中国照明手段的变革,故③正确;风俗画中人物仍然使用筷子,饮食方式仍然是中式饮食,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 18.“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将若干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与“大组变做合作社”不符合,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与“大组变做合作社”不符合,故B项错误;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故C项正确;中共八大确立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 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恢复高考制度
【解析】“文革”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这一“重大改革”意在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体现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故A项正确;1995年中国开始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方针,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A
20.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邦联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①邦联政治结构松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 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主权,稳定了统治秩序 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联邦制)【解析】独立之初的美国实行松散的邦联,国家不掌握军队,无力平息社会动荡,故①正确;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保留一定的自治权,故②错误;邦联制下没有制定统一的关税,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也常常处于不利地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故③正确;邦联制下各州都可以发行货币,各行其是,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经济大权,统一发行钱币,有利于经济的有序发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
21.图10是法国1789年的一幅漫画。画中三人分别代表贵族、平民和教士。结合所学判断,漫画所要表达的意愿是()
A.第三等级反对制定新宪法
B.三个等级联合废除君主制 C.三个等级合力制定新宪法
D.三个等级修改拿破仑法典 【考点】法国大革命
【解析】画中平民是第三等级代表之一,参
图10
第2页(共5页)
与新宪法的“打造”,说明第三等级中的平民并不反对制定新宪法,故A项错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制,故B项错误;满足中三个等级联合“打造”新宪法,合力制定新宪法,故C项正确;拿破仑法典是1804年拿破仑称帝后制定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C 22.19世纪以来,一些阿拉伯国家进行了近代化改革,其中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最具代表性。这两次改革相同之处有()
①废除哈里发制度
②进行军事改革
③建立近代工业
④实行教育改革 A.①②
B.②③
【考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凯末尔
【解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巩固了自身的封建统治,凯末尔改革废除哈里发制度,确立共和制,故①错误;阿里改革为了对外扩张,进行军事改革,凯末尔改革没有涉及,故②错误;阿里改革大力发展官办工厂,初步建立了埃及的民族工业,凯末尔改革采取苏联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将资金集中用于工业化建设,故③正确;阿里创办各类学校,聘请外国专家,还选派青年去欧洲留学,凯末尔着手文字改革,都涉及教育改革,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C.③④
D.①④
37.(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材料二
图16公元1400年前世界主要贸易路线示意图
图17公元1400~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
示意图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的兴起与发展(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解析】二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美苏冷战开始,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不符合题中美苏经济上的对抗,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美苏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为了反击“马歇尔计划”,进一步巩固东欧阵地,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B项正确;北约组织是美苏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不符合题中美苏经济上的对抗,故C项错误;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在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之后,故D项错误。【答案】B
图18 公元1900年前后世界主要航海贸易
图19 公元2013年五大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对中国商品 路线和铁路示意图
网购需求预估示意图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8分)
(2)阅读图16至图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14分)
二、非选择题
第3页(共5页)
【考点】(1)西周的分封制;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海陆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体用之争;辛亥革命;孙中山与三民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解析】(1)材料一提到西周时期的“天”,古希腊的主神宙斯,罗马的众神,反映出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周王认为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古希腊认为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古罗马认为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反映出各文明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西周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反映出各文明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2)解读方式一:分别描述四个阶段世界洲际贸易的概况,图16反映出1400年前,新航路开辟前各大洲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图17反映的是1400—1800年间,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开始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范围拓展;图18反映出19—20世纪,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图19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解读方式二:从世界贸易的范围、发展速度,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贸易中心的变化等三个方面,结合四幅图从总体上分析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
(3)“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变革政治制度,推动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推动民主政治的进程和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把马列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1)共同: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2)示例1:公元1400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
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1400~1800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将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20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了。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印度和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领先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
示例2: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逐渐向全局、密切、快速的发展过程。古代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等因素密不可分。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
从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则以工业文明成果为主,如轮船、火车。20世纪90年代后,网购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
从贸易中心的变化看,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贸易中心。1400~1800年间,中国和印度是白银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后来美国又取而代之。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3)学习: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果: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
第4页(共5页)
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40.(24分)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不断变化。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得出这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据材料 “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反映出工党的政治主张赢得社会广泛支持;第二小问工党政府宣布实行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以立法的形式干预国家经济生活。
【答案】(2)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英国经济凋敝、人们生活困苦;工党的政治主张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825吨。
(1)结合材料及所学,概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8分)【考点】(1)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内迁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分布不合理;“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归纳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过程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可得出先迁往武汉,后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
【答案】(1)原因: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
过程: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武汉;武汉失守前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
41.(18分)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任务,需要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42年,英国工党提出了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人人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1948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为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及方式。(8分)【考点】(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英国“福利国家” 【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第5页(共5页)方式:以法律形式推行社会保障;实行国家干预。
第三篇:2013年高考(历史)文综备考经验总结
2013年高考文综备考经验总结汇报
————CDXYZ: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2013年高考已尘埃落定,我校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成绩,文综学科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下面,我就文综备考的做法做简要总结。
一、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把握好复习的进度和节奏 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落实《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因它不仅是命题者的出题依据,也是考生复习的依据。力争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考纲,找出变化,明确增加和删除的知识点,尽量弄清新增知识点的原因,以明确考查知识的变化,以考纲为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把考纲中的每个考点、能力要求和考查形式落实到平时的复习中,准确有效地指导学生复习,不作无用功。
根据考纲和年级统一要求,我们采取常规的三轮复习法:第一轮(注重基本理论,夯实基础)时间安排在9-2月;第二轮(构建本学科内知识体系,强化跨教材知识与习题的综合渗透)时间安排在3-4月份;第三轮(结合热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综合模拟训练,查漏补缺)时间安排在5月份。复习计划各科分别制订,并详细规定了每人每周的工作的内容和要点,写成计划书上墙,随时对照检查,有了科学周密的计划,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航向,减少了复习的盲目性
二、打好“三轮复习”备考攻艰战。
一是搞好集体备课。坚持“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实行学案分层,为此,我们3个组每周都要进行集体备课,交流经验,答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再形成个案,提高备考效率。
二是从三轮备考工作求实效,为高考做准备。
一轮:依托专题系统复习,夯实基础。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整理考点,熟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打牢基础。在第一阶段主要搞好单科复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可以说是全面撒网,求细求全。做到点 “实”;线 “清”;面 “广”。
二轮:优化知识结构,构建应用性、专题性的知识体系。按年级的要求我们定8—10个专题,在一轮的基础上进行深挖和拓展,达到思维高度的提升;并全力解决学生易忽视和混淆的知识点,达到重点捕捉,求精求准。每个专题结束后要求学生动手总结专题的知识网络图,明确知识间、专题间的关系,让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从而提高对知识把握的层次,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要求学生做到“要点过关,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考点清晰”,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从而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三轮:综合训练,查漏补缺,讲评分析,整体提高。为巩固前期复习成果,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准确化、系统化,我们着重在知识盲点上下功夫,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复习后的升华综合归纳,培养发散思维和迁移知识;使学生会运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让每个学生找出知识的盲点,反重练心,达到熟练,使复习总体质量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是课堂见成效。我们既重视新课程改革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在备课的基础上,强调一个“动”①让学生“动起来”:思考、讨论、练习等(能力是练出来的)②让讲解“精起来”:有趣、精炼、启发等。课堂教学“8有”标准:有设计、有统计、有分析、有总结、有突破、有矫正、有互动、有补偏。学生课前准备,课上积极,课后收获感悟。老师做到课前勤、课中精、课后思。
三、精选试题、落实到位,培养学生答题能力。试题的编制和选取要联系学生实际和高考,有创新性、前瞻性和针对性,试题风格、思路和内容结合高考信息。定量限时,对不同难度区间的考题则要分配合理。编题:新意、分类、滚动,揭示考题特点、命题意图、考查方向等规律。
进入高三后,我们就每周做一次文综训练,追求总分最大化,强调集体协作,打团体战,让学生学会合理分配答题时间。还通过小篇、作业、综合练、考试等形式进行基础巩固、专题强化和限时训练等。做到全批全改、有改必评、部分同学的还面批面评等。训练学生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讲评课基本环节为:考情分析—出示答案—学生自纠—错因归类—重点讲评-方法总结—旧知深化—反思整理。通过精选试题,科学训练,精讲细评来培养学生审题、解题思路、规范表达、合理分配时间等规范答题习惯,熟练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错题本,老师有错题记录。对错题要找准症结点,一一解决,在滚动复习中有意识的加大此类问题的练习,给学生一个改错的机会,教师要快评及时反馈,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合理给分,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保证学一个点,落实一个点,会一个点。加大做题的密度,成绩是练出来的,但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切忌盲目。只有多练才能积累经验和方法,还要做好非智力因素失分的总结,在高考中才能保持清晰的思路,准确的辨析,才能更好的适应高考。
四,教师做好培优、听评课工作。
我们教师从高二开始就利用间操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优补差工作,每周根据所讲的内容结合高考的题型精选典型试题,进行有针对的演练,培养他们提升的空间,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教师间都要虚心地互相学习和帮助,认真听课评课,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反思自己的不足,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五、对文科综合备考工作的反思
1、对尖子生的辅导(培优)工作还欠精炼。
2、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强化,有的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3、对临界生的关注更多一些,研究得再透一些,指导得再科学些,使他们的提升空间更大
4、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更强一些,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再充分一些。
回顾高三,我们做了大量的备考工作,既有艰辛的耕耘,还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尽人意的遗憾。但希望我们文综的做法对大家有所启发,为我校2014年高考的再次腾飞,贡献出我们的绵薄之力。不足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二0一三年八月十五日
第四篇:2018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
2018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5.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31. 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3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3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34. 表3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
1929~1930年
类别
1930~1931年
烟煤业-12.3-19.1
金属矿业-6.6-18.3
制造业-7.2-11.3
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二)必考题:共135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上中 上下
中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圣人)(仁人)
(智人)
上(愚人)
老尧、舜 孟子
子贡
子
齐恒公
秦始皇
宋襄
李斯
公
夏桀
商纣 周文王 屈原 范蠡
商鞅
吕不韦
孔子 荀子 廉颇
韩非
荆轲
陈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 《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7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教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6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题号 24 25 26
答案 D B B D D C C A B A C A
41.(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42.略
45.(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46.(1)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
47.(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第五篇:2014年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
Ⅰ卷)
文综历史部分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A项错误,君主专制从思想上看始于战国韩非子,从制度上看始于秦朝,而当时的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更谈不上宗教权威;C项错误,祖先崇拜在原始社会就有,与皇权至上不够成因果关系;D项需联系西周的宗法制度去判断,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西周以后的整个中国长期存在,从秦朝到清朝,宗法制度突出表现在皇位的继承上仍是主要沿用嫡长子世袭,故与题干不相符,排除。通过排除法,可知正确项为B。此外,还可借助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统治者的文化行为实质是为维护其政治统治服务的,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B。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佛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A项表述太绝对,是错误的,如本题中尽管皇帝灭佛,但佛教在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消亡;B项不符合史实——汉武帝始,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并延续整个传统中国,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最大;佛教在魏南北朝时期就盛行,社会基础并不薄弱,故D项排除。通过排除法,可知正确选项为C。此外,还可联系教材知识点“三教合一”,即儒、道、佛三种思想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儒学虽然面临挑战,但最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宋明得以成熟,从面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正统地位,可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C。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解析:本题审题很关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新认识”,可明显排除A、B两项,A项是战国时的孟子的人性观,B项为战国时荀子的人性观;这说明它们都是古已有之的对人性的认识,不是“新的认识”。第二个关键信息是“宋明”,可排除C,可举出一反例,即明朝理学家(心学也是理学)王阳明就继承了孟子的人性善的观点。故正确选项为D。此外,可联系宋明理学的所学知识——宋明理学家把伦理道德上升为宇宙哲学的高度,在方法论上,程朱理学主张向外(格物致知),陆王心学主张向内(发明本心),但目标都指向伦理道德,而伦理道德的本质是善,可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D。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注意本题中的时间信息“清初”——那时的中国仍处于传统社会,不存在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故排除B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的(可联系“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知识点帮助判断),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的大意是外国货币涌入中国,并没有涉及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朝统治内容,故D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另外,外来货币涌入,这表明中国的对外贸易出超明显,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正确选项为A。此外,联系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前,在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这一知识点,可进一步肯定正确选项为A。
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读透题干本质意思很关键,该题干的本质意思是:英国商品在鸦片战争后仍然滞销,原因是什么?A项符合史实,但无法解释原因,因为印度的经济同样受到破坏,甚至破坏程度更深;B项不符合史实,是错误选项;C项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高于印度。故正确选项为D。此外,可运用唯物史观——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可帮助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D。
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C、D项表述均太绝对,不符合事实,首先排除;如C项,梁启超也是知识分子,并不是在政治上极为保守,而是主张改良;D项可举一反例——康有为的变法思想的突出特点便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至于A、B两项的取舍,可抓住本题的关键几处信息点“1898”——联系戊戌变法、“百余举人”和“近万名举人”——少数读书人赞成和多数读书人反对,A项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会有百余人赞成;经综合判断,B项更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B项。
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解析:本题适合学生的最佳解决办法是排除法。A、B、D都无法真正回答题干中波及的比例的差异。故只能选择C项。虽然C项的所表达意思可能大多数人不太
明白,但并不影响选出正确答案。这也是高考题的一个很鲜明的特色。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制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国民京津的恢复
解释:本题可明显排除C、D两项,因为C项中的“灾害”应发生于1959—1961年,不符合题干中的“一五计划”(1953--1957),D项的时间是“一五”计划之前的事情——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而这恰恰是“一五”计划实施的前提条件。A项与题目无关,如果更改为“有利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是正确选项。计划供应对于扩大积累,推动我国工业化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正确选项为B项。
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解释: A项应发生在古代罗马,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不符合题干意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恰恰不需要获得批准,故排除。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获得批准”、“未经允许”,而不是“自杀”,换句话说,自杀是可以的,只是需要获得批准;故如果公民要自杀并提出申请,那么自杀是可以的。因此C项比B项更符合题意。
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
解释:本题关键信息“自由人”和“其它人口”。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自由人”主要指白人,“其它人口”指的是黑人和印第安人等,这样的规定显示它们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显然不是州的不平等,而是种族的不平等;故排除D项,而根据题意可明显排除A项(“主权在民”与“主权在君”相对),C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故可确定正确选项为B。另外,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宣言》的内容: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符合天赋人权的原则。故正确选项为B。
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解析:A、C两项均以偏盖全,没有反映题干中的“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的这一信息,犯了反映题干信息不完整的毛病,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的苏联还没有形成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指令的形成是个渐进的过程,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因此也就谈不上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故
排除。因此正确选项为D项。此外,可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在工业方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实质是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D项。
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解析:B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贸易壁垒”只能减少,不可能真正消除,故排除。D项表述错误,欧洲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并不能因此说是领导地位,今天处于领导地位的是美国,故排除。欧元主要是欧盟内部流通的货币,欧盟与欧盟之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对外贸易)的结算主要是用美元,所以,它的作用更突出的是有利于欧盟内部国与国之间统一市场的发展,而不是欧盟对外贸易方面,故正确选项为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