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分析综合教案

时间:2019-05-13 02:2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分析综合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分析综合教案》。

第一篇:文言文分析综合教案

文言文分析综合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文言文分析综合这一考点的三个具体要求,并结合相关练

习提高学生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常见的错误类型是重点;用对比方法做题是难点。教学过程:

过程:

一、了解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这一考点复习的方向。

2011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这一考点有三个具体要求:(1)筛选文中的信息。所谓“筛选”,是说文章里面包含的信息有主次之分,有类别之分,有情理之分等等,考生能根据测试的要求指向选出应选的内容。(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所谓“归纳”,是说对文章的结构层次或内容要素能用简洁的语言浓缩表达,或者对给出的表达作出判断。“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对一篇文章的测试(命题和解答)总会受到它的影响和制约。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文章中的侧重和倾向。“分析概括”是考生对此所作的认识选择,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要义。(结合近三年浙江高考题,明确考查方向)

二、展示月考题及之前刚做过的文意分析题并请学生归纳错误类型。

1、第一次月考第18题《宋史》卷三一九曾巩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推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原文: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解析:原文中说王安石得志,曾巩主动疏远王安石。错误类型: 张冠李戴

2、第二次月考第17题《后汉书〃党锢列传》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李膺颇有声望。樊陵请求当他弟子;荀爽登门拜见,为他驾车;景顾身为门徒,在李膺死后主动上表辞官归隐。(原文: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解析:景毅是父亲,景顾是儿子,慨然曰并辞官的是父亲。错误类型: 张冠李戴3、2010浙江高考《胡叟传》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原文: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

“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

解析:文中是说韦祖思怠慢胡叟,所以胡叟拂衣而出,并并没有说胡叟因此而仕途受阻。

错误类型: 无中生有教师补充考题中常见的错误类型。

1、时序颠倒:有意将事件先后顺序混淆。

2、误用因果:原文上下两件事情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3、事件杂糅:把两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

4、颠倒是非:原文有相关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相反。

5、词语误解:往往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错误。如:犯而不校

三、课堂练习

语段p215 《孟德传》与《书<孟德传>后》1~6题 解析:(1)关键细节复述错误(2)无中生有(3)弄错时态(4)曲解文意(5)颠倒顺序

(6)张冠李戴

四、课后作业

完成2011安徽卷文言文阅读。

第二篇: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讲稿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讲稿

走进高考

例1:2008年高考湖北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解析】C项中“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错,应是“章君担心后任的官员不能继续坚持执行(免税政策)”。

【命题思路】这道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根据具体语境和全文的把握,推测句子隐含的信息。

例2:2008年高考北京卷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解析】A项由第一段中“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之礼让。”可知本项论述正确。B项由“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可知此项正确。C项论述见第一段末句“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也符合文意。D项。通读全文,尤其是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谈到延寿在东郡三年,令行禁止,断狱大减,而不是诉讼大减。

例3:2008年高考上海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答案】2分 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解析】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仔细阅读体会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_。(1分)答案:1分 动

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__(2)__ 答案:3分(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层次大意的能力。先要分层,第一层到“先秋而归”,最后两句是第二层。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答案:4分 开头交待了“寻秋”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寻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例 4:2008年高考上海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l题。(16分)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则人谁肯固矣()

(2)其必济()•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4)侃率之以乘城()• 答案:4分(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文中实词意义的考查。重在平时的积累和理解,并注意联系具体句子的意思翻译。

• 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A中的“为”是介词,表被动,译作“被”,B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做”,C中的“为”是介词,可译作“向”,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门外向你母亲作答”,D中“为”是介词,译为“替”“给”。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答案:答案:⑴(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关键词:焉、……也)

(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一直住在这里)2(1分)(关键词:虽然、罢、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

• 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2分)答案:2分 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解析:本题考查文中的细节,要注意上下文意。

• 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2分)• 答案:2分 深明大议(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

考点解说

• 分析综合文章的内容,包括三个考点: • 一是“筛选文中的信息”;

• 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三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从试卷上的题目来说,通常表现为最后两题:

• 一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一组是”; • 二是“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前者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试题,后者包含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分析综合文章内容的途径

• 分析综合文章内容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说,主要有下列两点: • 1.分析文章所写之事,把握人物性格

高考所选文章通常是以叙事为主的“史传”类文章,围绕主要人物所叙之事往往不止一件,分析所写之事,就是要把每一件事都逐一搞清楚,从而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 2.分析文章主要倾向,强化整体理解

文章的主要倾向,有的是通过文末的议论直接显露的,如有一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主体部分叙述一位君主对两个独生子的不同态度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文末议论道:“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贤良聪明的固然引人赞扬宠爱,愚昧蠢笨的也应该加以同情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厚待、看重他,却反而会给他造成灾祸。)这样的议论,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例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 ①盛威临永,永不为动 ②袖举牒还之 ③永杖巫,暴日中 ④必条利病反复 ⑤或遂寝而不行 ⑥吾知行吾志而已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例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

④仍致于听事梁上。••••⑤遂上表陈状。

••••A.①③

B.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⑤

二、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例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996年19题)

A.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

B.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致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

C.郭永痛恨“警盗”为非作歹,四处制造事端,他坚决地将“警盗”押送到府,使上级部门改变了原先的做法。

D.郭永不愿与世浮沉,他坚持自己的志向而受到百姓的爱戴,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老人孩子非常热情地对待他。

例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998年22题)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奉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例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999年16题)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 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 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 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例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00年16题)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三、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

第三篇:文言文分析与综合专题教学设计(精选)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分析综合专题教学设计

主备;冯超奇

副备:王小攀

一、教学目标: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15年语文高考说明》对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综合提炼,并能加以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增强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分析综合能力。

2.基本的阅读和解题技巧。

四、教学课时:4课时

第1课时

一、考题导引

1、(2010年全国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集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B解析:②是一个比喻;④是编修《元史》,文采好;⑤劝说梁王归顺的话。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 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答案 D 解析:他先是晓谕梁王,迅速归顺,不然朝廷的征讨很快到来,又对梁王说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二、筛选文中的信息

《考试大纲》中的“筛选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学生根据需要辨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应着眼于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材料的目的。这种对信息的筛选和提取,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即挑选若干文句分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

1、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4)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5)筛选文中论证某个论点的依据;(6)筛选揭示某种现象内在本质的信息等。

2、信息筛选题的设题方式

(1)对某一问题直接提问。如:以下各句话中,构成某某怎么样的一组是。(2)对某一方面的综合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如: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某某怎么样的一组是。

3、如何筛选信息

要准确地“筛选”信息,在平时学习和应考解题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看清题干,理解题干中概括性论断的含义。这一点,关系“筛选”的方向,是做题时首先要注意的。

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 体是否与题干一致。

(2)要注意回到原文。把相关句子摆回到上下文的语境中去解读,揣摩人物的动机、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在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语,正确辨析主次内容,这样就能迅速排除次要枝节,筛选出必要的信息。每一段选文都有主要内容与次要枝节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带着题目的要求去分辨、取舍。

(3)要注意比较,排除不完全列举的干扰项。因为筛选信息的题目中,出题者故意掺杂一些错误的信息,以增加迷惑度,所以,必须把几项互相比较,才能把握住最准确的方向。要仔细分析,一般的选项都有一定的难度,光看语句肯定不容易判断,所以,必须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之中比较分析,才能判断其正误。上面说的是一般做题时要注意的事项。事实上,在历年的高考中,文言文阅读所选择的文段,又都已成定势,所选的一般都是传记文章,文中的主角,又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其实就应该同时进行着初步的筛选。我们认为,应该一边阅读,一边理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二是官职。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三是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物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解答此类题的要领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宏观考虑,整体把握。高考文言文多以传记文为主,间杂写景散文。若是传记文,就要弄清写了几个人,主记的是谁,他与其他人有何关系,所居何朝,所任何职,写了其人多少事,其人物事迹是有关孝义、勤学、清廉、爱民还是抗上等,都是在什么时期发生的;若是写景散文,就要弄清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特征如何,是按何种顺序写的,寄寓了作者何种情感等。

二、分析题干,界定概念。明确提干要求,有的要选表现人物的思想主张,有的要选突出人物的道德操守,有的要选揭示事件发生的原因等等,不一而足。如2010年重庆卷要求选择“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对老百姓‘仁厚’的一组”。解答此题,首先要界定“对亲友‘孝义’”和“对老百姓‘仁厚’”两个概念,然后认真分析各个选项的上下两句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三、微观研析,逐项突破。做题时,要对所给信息逐条辨析,对无把握的选项可先放下。一般情况下,在所给的六条信息里,总有一条是将彼人信息按在此人头上,只要认真阅读原文,此信息即可排除。然后对照剩余选项,对不同点做重点分析,答对此题,不是很难。附: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8~11题。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抽利刃行向池呼渔,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2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1.下列各组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A、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曾其肉,味倍常鱼[

常令樵险汲深

C、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D、女用其言,金及衣食随欲而具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A、后一句不能表现“虐待”;B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C、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洞人们哀怜母女,并没有表示“以示追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审礼,少丧母,为祖母元氏所养。隋末,德威从裴仁基讨击,道路不通。审礼年未弱冠,自乡里负载元氏,渡江避乱。及天下定,始西入长安。元氏若有疾,审礼必亲尝汤药。元氏顾谓孙曰:“我兒孝顺,贯彻幽微,吾一顾念,宿疾顿轻。”贞观中,历左骁卫郎将。丁父忧去职。及葬,跣足随车,流血洒地,行路称之。服阕当袭爵,累表让弟,朝议不许。永徽中,累迁将作大匠,兼检校燕然都护,袭封彭城郡公。审礼父殁虽久,犹悲慕不已,每见父时僚旧,必呜咽流涕。母郑氏早亡,事继母平寿县主,稍疾辄忧惧形于容色,终夕不寐。抚继母男延景,友爱甚笃。所得禄俸,皆送母处,以资延景之费;而审礼妻子处饥寒,晏然未尝介意。稍迁工部尚书,兼检校左卫大将军。仪凤二年,吐蕃寇凉州,命审礼为行军总管,与中书令李敬玄合势讨击。遇贼于青海,敬玄后期不至,审礼事败,为贼所执。永隆二年,卒于蕃中。赠工部尚书,谥曰僖。(选自《旧唐书》卷七十七)

1、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刘审礼性情至孝的一组是()

①自乡里负载元氏,渡江避乱②服阕当袭爵,累表让弟③元氏若有疾,审礼必亲尝汤药④抚继母男延景,友爱甚笃⑤稍疾辄忧惧形于容色,终夕不寐⑥而审礼妻子处饥寒,晏然未尝介意。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答案:A(②审礼让爵位给弟弟,不能体现其至孝;④表现对继母的孩子很好;⑥是说审礼毫不在意妻子和孩子的状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将为穹谷堪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成无得焉。选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夸于是乎在。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成会于谯门之外。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屋漏,以为二千石楷法。(选自《古文观止》)

2、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新堂“因其地,全其天”的一组是()①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

②乃作栋宇,以为观游 ③视其植,则清秀敷舒

④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 ⑤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

⑥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答案:B(①是新堂建造前的环境非常恶劣;③韦使君命人改善了环境;⑥从观赏者的角度 4 查知韦使君的志向。)

第2课时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要求考生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地判断或推理,分析某一个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确认与原文意思不符的选项。

近几年高考主要选取人物传记作品(文言记叙文)片断作为文言阅读材料,所以突出地考查了人物的言行经历及形象特点。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考题选项则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选择,并要注意句与句间关系。

2、如何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①总体阅读,整体把握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人物传记。论人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文。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整体阅读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品质定位,才能胸中有数,才能完整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事件。

从整体上把握材料,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文句的翻译、语段的理解等,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②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③借助注释,联系背景

概括中心意思最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④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高考文言文阅读在本考点的错误题型有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如果我们掌握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会帮助我们排除干扰,正确答题。⑥迁移知识,巧妙运用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文言文阅读中基础知识运用试题的最大特点。如果能把课内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到高考中,就能迅速准确地答题。⑦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二、课堂练习

(2007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酌古论》序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 5 论著之,使得失较然②,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

【注】①铅椠:指写文章②较然:明显 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B.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C.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D.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答案:B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根据文中的“天下无事则文士胜”一句即可判断其正确。A项错在“成功道路只有一条”,文中同样阐述了文人可以有处理事务的能力,武士也可以有预料敌情的智谋。C项错在对文中“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的理解,应为“后人认为的文人武士,只是从名称上说的!”D项文中说自己不擅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湖南文征》序(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请书而传请世,称吾爱恶悲份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排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非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棋于择术之道欤!(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第3、4课时

一、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

1、文中筛选法

(1)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

(2)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2、概括评价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时的思考角度主要有以下一些:看作者对民族和人民的态度,看作者对统治阶段和邪恶势力的态度;看作者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看作者观点在当时和今天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时要注意:要完整全面,不可以偏概全,评价要准确恰当。

3、关键语句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选取史传类文章。在此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通过评论性的语段表达,如《史记》的“太史公曰”。史传作者的观点往往只用极简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厉操清白”“清慎简素”等,这都是我们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着眼点。作者观点态度在文中的表现:记叙文,集中体现于议论性的语句中,有的融于细微的字里行间;议论文,就是文章的论点或论点引发的对现实的观点态度。

一般来说积极的有:抒发爱国情怀,表现忧国忧民,歌颂传统美德,赞扬美好品质,赞美真善美。消极的有: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剥削阶级意识、迷信思想、贬低劳动人民、宣扬假丑恶。

4、感悟深意法

通过感悟文章的深意来体会。在一些文章中特别是在以史传文为主的文章中,从字面上有时并不能看到作者直接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语境,驱遣我们的想象,用心去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意,通过揭示含蓄的内容或阐述抽象的内容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态度。

二、文言文的综合分析题目中常见的设误,有以下几种:

1、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阅读材料中没有所选义项的内容,或选肢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如: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 7 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答案]A[解析]韩康伯时为太常,并非吏部尚书,这是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2、张冠李戴,偷梁换柱。

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项中误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如: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进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彰年少时,善于射箭、骑马、驾车,本领高强,力量超人,能徒手击杀猛兽。B、曹彰早年曾立志做将军,主张赏必行,罚必信,在日后的战斗中实现了自己的初衷。C、在敌人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曹彰临危不惧,善于听取下属意见,制定正确策略,坚守要道,使敌军退散。

D、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

[答案]D[解析]文段主要讲述曹彰好武不好名,喜欢打仗,不喜欢读书,开始受到曹操的贬抑,后来又受到表扬的故事。D项中叙述“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而在原文中,“封他为任城王”是文帝曹丕做的。这就是张冠李戴,偷梁换柱。

3、以偏概全,言过其实。将局部的、个别的误设为全局的、普遍的,或将全局的、普遍的误设为局部的、个别的;或者故意将范围、程度误设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叙述的范围、程度。如: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李氏国除,以族北迁。献其文若干篇,得召试,为汲县尉冠氏主簿。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数上书论北边事。是时赵普为相,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瓮满辄出而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称君为能,曰:“其言与我多合。”

又二岁,拜太仆寺丞,磨勘钱帛粮草,监永城和籴,知海陵监。三岁,用监最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迁太常丞、知鼎州。州杂蛮蜑,喜以攻劫为生,少年百余人私自署为名号,常伺夜出掠居人,居人恶之,莫敢指。君至而叹曰:“夫政,民之庇也。威不先去其恶,则惠亦不能及人。”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约君去乃还。迁国子博士,奉使两浙、江南,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君行坏堰,顾其属曰:“酂侯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以溉其农。古之圣贤,有以利人无不为也。今吾岂宜惮一时之劳,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懈。堰成,岁谷大丰。

迁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荆湖南接溪洞诸蛮,岁出为州县患。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君罢来朝,真宗面称其能。会有司言荆南久不治,真宗拜君度支员外郎、知府事。荆南钤辖北路兵马,于荆湖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选以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明年,选司封员外郎,赐金紫,徙知扬州。州居南方之会,世之仕宦于南,与其死而无归者,皆寓其家于扬州。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君捕其甚者笞之,曰:“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风俗大化。

君少慷慨,卒能自立于时。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其材能称于其官,是皆可书以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为相时,独对许逖赞赏有加,因为他们的见解经常不谋而合。B、因为许逖在海陵监任上政绩考核优秀,被升迁为大理寺丞。C、真宗打破旧例,委派并非朝廷重臣的许逖担任荆南知府。

D、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答案]D[解析]文段原文“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中“或”指“有的人”,并非全部“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再者“破亡其家”指的是家道衰败,并非达到“家破人亡”的地步。这就是以偏概全,言过其实。

4、先后颠倒,因果混淆。

题肢中将直接的、根本的、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误设为间接的、枝叶的、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反之设误。如: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从击黥布军,为都尉。孝文时,嘉迁御史大夫。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馀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 9 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景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呕血而死。谥为节侯。太史公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已多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丞相。

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的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答案]B[解析]B项中,“发文叫来邓通”,太直接,原文中邓通是先“入言文帝”,文帝发话后才去申屠处,颠倒了先后顺序;“并依法斩首”不当,因为“帝使使者持节召通”,且说“此吾弄臣,君释之”,从邓通的话“丞相几杀臣”,可见没有“斩首”,因果混淆。

三、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1)对黔敖、饥者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目的是好的,是一种善举。

B、黔敖施舍食物时的言行不文明,引起饥者反感,但后又向饥者道了歉。C、饥者虽有志气,但不应该不食嗟来之食,因为黔敖没有恶意。

D、饥者不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生活的严肃态度。

[答案]C[解析]C项错在“不应该不食嗟来之食”上,黔敖在施舍食物时言行不文明,给人感觉是一种侮辱性的施舍,引起饥者反感,反映了饥者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人格尊严。由“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可看出A项是对的。由“嗟!来食!”可看出黔敖言行不文明,由饥者的表情和话语可看出其态度是很反感的,再由“从而谢焉”可看出黔敖及时道了歉,故B项正确。D项是对全文的最确切的一个评价,是这段文字的核心所在。(2)对曾子的评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种调和妥协论调,表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B、这是对饥者的批评,认为黔敖向他道歉之后,他应该吃嗟来之食。C、这是对黔敖的赞扬,认为他知错能改施舍嗟来之食是对的。

D、曾子不可能说这样的话,这是作者为表明自己的态度硬加上去的。[答案]D[解析]D项在原文中没有根据。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定,完成10~14题。上梅直讲书(苏轼)轼每读《请》至《鸱鹗》,读《书》至《君夷》,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日:“‘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日:‘‘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日:“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丛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间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日: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注】①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苏轼参加的此次礼部考试时他任详定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中进士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文中表达了自己受到前辈欧阳修、梅尧臣赏识、提拔的感激之情,以及作者内心的喜悦。

B.本文用反衬之法,悲周公而赞孔子,暗以孔子比欧阳、梅二人,以孔门弟子自况,说明富贵不足重,而师徒以道相乐才是人间至乐。

C.信中极力推崇主考官欧阳修与详定官梅尧臣“爱其文„‘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的同时,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和自己的抱负。D.文章引“不怨天,不尤人”,“优哉游哉,可以卒岁”,其目的是用来歌颂欧阳修、梅尧臣有超凡脱俗的明达之道、坦然处世的高雅情怀。答案: D/没有包括欧阳修。

第四篇:专项强化练 文言文分析综合

专项强化练 文言文分析综合(时间:40分钟 满分:40分)题组一 对点练(28分)

一、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或颠倒事实

1.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张冠李戴或颠倒事实”的错误。(4分)原文:(余姚县内)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

选项:余姚知县谢景初主持修筑防潮汐的长堤,完工后请王安石写一篇记,好让自己任期之内保全大堤不被毁坏。比对:

二、比对时间地点,看有无时序颠倒、地点暗换

2.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时序颠倒、地点暗换的错误。(8分)(1)原文:秋芙好棋,而不甚精,每夕必强余手谈,或至达旦。余戏举朱彝尊词云:“簸钱斗草已都输,问持底今宵偿我?”秋芙故饰词云:“君以我不能胜耶?请以所佩玉虎为赌。”下数十子,棋局渐输,秋芙纵膝上狗儿搅乱棋势。

选项:作者夫妻二人下棋时,秋芙常输,但她并不气馁,要与丈夫再决胜负,在输了棋之后调皮地让小狗搅乱棋局。比对:

(2)原文:(孙长卿)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选项:孙长卿临危不乱,又善于断案。担任河南府通判期间,孙长卿果断制止了一场兵变,并审理了一桩命案,最终将黑心哥哥捉拿归案,他因此而名响一方。比对:

三、比对细节,看有无词义曲解、文意曲解

3.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词义曲解或文意曲解之处。(4分)原文:刘湛初入朝,委任甚重,日夕引接,恩礼绸缪。善论治道,并谙前世故事,叙致铨理,听者忘疲。每入云龙门,御者便解驾,左右及羽仪随意分散,不夕不出,以此为常。及至晚节,驱煽义康,凌轹朝廷,上意虽内离,而接遇不改。

选项:刘湛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早晚拉着他谈论政事,恩赏礼遇十分优厚。可是到了后期,他煽动刘义康,欺凌朝廷,皇上心中早已与他决裂,但表面上的礼遇仍然不改。比对:

四、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

4.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于文无据”(无中生有)的错误。(4分)原文:禄山乱,擢太原少尹,佐李光弼,以功加刑部侍郎,迁兵部。太原将王无纵、张奉璋恃功,以缙儒者易之,不如律令,缙斩以徇,诸将股栗。

选项:在太原少尹任上,王缙整肃纪律,将恃功自居不受约束的太原将王无纵、张奉璋等以军法处斩,全军将校再不敢居功自傲或玩忽职守。比对:

五、比对因果,看是否因果不当或强加因果

5.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因果不当或强加因果”的错误。(4分)原文: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选项:余若水刚踏入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比对:

六、比对表范围或程度的词语,看是否以偏概全或缩小范围

6.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以偏概全或缩小范围”的错误。(4分)原文: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意治之,辄愈。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已而曰:“吾能移之,使病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人莫见其方。居无何,左手足挛不能用,乃喜曰:“可矣!”又使所亲登东山,视菟丝所生,秉火烛其下,火灭处,果得茯苓,其大如斗,因以法啖之,阅月而尽。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悍,如无疾者。

选项:钱乙医术高超。晚年他想出将病症转移到双脚来保全生命的奇招。他自制药液服用,使左侧手足出现挛缩症状,又派人挖来茯苓服用。此后身虽偏瘫,却气壮骨坚。比对:

题组二 综合练(1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8题。(6分)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乡举入国学。宣德时,除工科给事中。母忧归。营葬土石必躬舁数百步,曰:“吾葬吾母,而专役他人,吾不安也。”服阕,改刑科。寻以王直荐,擢广东左参议。清操绝俗,尝行田野,访利弊为更置。性刚负气,按察使郭智不法,信民劾之下狱。黄翰代智,信民复发其奸。已,又劾佥事韦广,广遂讦信民,因与翰俱被逮。军民哗然,诣阙下乞留信民。诏复信民官,而翰、广鞫实,除名。景帝监国,于谦荐之,命守备白羊口。会广东贼黄萧养围广州急,岭南人乞信民,乃以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士民闻而相庆曰:“杨公来矣。”时广州被围久,将士战辄败,禁民出入,樵采绝,而乡民避贼来者拒不纳,多为贼所害,民益愁苦归贼。信民至,开城门,发仓廪,刻木锲给民,得出入。贼见木锲曰:“此杨公所给也。”不敢伤。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信民益厉甲兵,多方招抚,降者日至。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克日请见。信民单车诣之,隔濠与语。贼党望见,欢曰:“果杨公也。”争罗拜,有泣下者。贼以大鱼献,信民受之不疑。萧养且降,而都督董兴大军至,贼忽中变。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讣闻,赐葬祭,录其子玖为国子生。广东民赴京请建祠,许之。成化中,赐谥恭惠。久之,从选人卢从愿请,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节选自《明史·杨信民传》,有删改)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杨信民深受军民拥戴的一组是(3分)()诣阙下乞留信民 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 得杨公一言,死不恨 城中皆缟素 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A.

B. C.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信民性格刚直不阿。在担任广东左参议时,他弹劾了郭智,揭发了其继任者黄翰,又弹劾了佥事韦广,使他们都受到应有的处理。

B.杨信民军事才能出色。他守备过白羊口,在贼寇围困广州的紧急时刻,临危受命,担任右佥都御史,他单车赴约,平息了贼寇之乱。

C.杨信民体恤百姓。他进入广州城,分发仓粮,让百姓能出入;他富有仁心,贼寇见他,也欢呼并争相下拜,有的甚至哭泣流泪。

D.杨信民受到朝廷的褒扬。他去世后,皇上赐予送葬的祭品,答应百姓建其祠堂并赐谥号恭惠;皇上还命主管部门每年在其忌日祭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0题。(6分)上官均传

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为北京留守推官、国子直讲。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莘等卒无罪,天下服其持平。有巫托神能祸福人,致赀甚富,均焚像杖巫,出诸境。还,监都进奏院。

哲宗即位,擢开封府推官。元,复为监察御史。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士,宰相遂欲废经义。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均言:“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

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张、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愿复舜民职。”不从。台谏约再论,均谓事小不当再论,王岩叟遂劾均反覆,岩叟移官。均迁殿中侍御史,内不自安,引义丐去,改礼部员外郎。居三年,复为殿中侍御史。

徽宗立,太学生张寅亮应诏论事,得罪屏斥,均言:“寅亮虽不识忌讳,然志非怀邪。陛下既招其来,又罪其言,恐沮多士之气。”寅亮得免。时宰相欲尽循熙、丰法度为绍述以风均,均曰:“法度惟是之从,无彼此之辨。”由是不协,徙襄州。久之,复龙图阁待制,致仕。卒,年七十八。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有删改)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直接表现上官均敢于表达观点的一组是(3分)()乞以狱事诏臣参治 天下服其持平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 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 王岩叟遂劾均反覆 太学生张寅亮应诏论事,得罪屏斥 A. C. B. 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官均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上官均因为反对蔡确两次受到贬谪,第一次是因为相州富人的孩子杀人案,第二次是因为蔡确的弟弟贪污案。

B.上官均看重科举考试的经义科目。元祐年间,宰相想废除经义科考试,上官均针锋相对地指出:经术是以理为主的,是立世的根本,选拔人才不能舍本求末。

C.上官均做事比较顾全大局。比如在监察御史张舜民议论边地事情的事件上,上官均首先请求恢复张舜民的官职,没有被允许后,就不再议论这件事情。

D.上官均看问题比较客观公正。比如在张寅亮的问题上,上官均认为张寅亮是应召论事,即便说话不懂忌讳冲撞了皇帝,但用心是好的,不能因为这处罚他。

答案

1.张冠李戴。“得卒任完之以不隳”承前省略主语“来者”,即继任知县,这句话是谢景对继任知县的期望,并非说自己在任期内。

2.(1)时间错位。原文中是“棋局渐输,秋芙纵膝上狗儿搅乱棋势”,由此看出秋芙让小狗搅乱棋局是在将要输棋之时,并非输棋之后。

(2)地点有误。审理案件是在担任和州知州时,非任“河南府通判”时。

3.曲解词义。刘湛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委以重任,早晚接见,并非拉着他。“引接”是“接见”之意。

4.无中生有。“再不敢居功自傲或玩忽职守”于文无据,文中只有“诸将股栗”的说法。5.因果失当。余若水“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的原因,不是因为“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而是因为“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6.以偏概全。“将病症转移到双脚”不正确,原文有“吾能移之,使病在末”是将疾病移到四肢,而不仅仅是“双脚”。

7.选C 写百姓好像得到新生。是贼寇头目黄萧养的话,不属于“军民”。是朝廷的命令。8.选B B项,“军事才能出色”誉之过重,“平息了贼寇之乱”属无中生有。

9.选A 上书反对宰相的做法,敢于表达观点。写天下人都信服上官均的公平。侧面描写。议论青苗法的缺陷,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批评宰相伙同他人犯法,敢于表达观点。王岩叟弹劾上官均。张寅亮被皇帝斥责。

10.选A A项,颠倒事实,因相州富人之子杀人案,上官均被贬为光泽县县令,但在蔡确弟弟的案件上上官均没有被贬谪。

第五篇:财务报表综合分析教案

财务报表综合分析 实训(践)教案

一、实训(践)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实训(践)教学活动的实施,让学生能深入理解财务报表综合分析的意义;使学生熟练掌握财务报表综合分析方法。

二、课时与地点

校内实训2课时,在实训室进行。

三、实训(践)资料

学生从网络收集资料。

四、实训(践)形式

讨论分析、模拟实训。

五、实训(践)教学要求

1.学生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要熟练掌握财务报表综合分析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能;

2.认真阅读资料,正确计算有关指标;

3.根据指标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杜邦分析体系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 4.写出分析报告。

六、实训(践)教学的内容

1.财务报表综合分析作用;

2.根据杜邦分析体系分析净资产收益率变动的原因; 3.根据杜邦分析结果,探寻提高企业收益率的途径。4.掌握营运能力分析常用的财务比率; 5.掌握成长能力分析的指标和方法

七、实训(践)教学的步骤

1.学生认真计算杜邦分析体系中所需要的财务指标; 2.根据指标之间的关系,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 3.通过分析,提出提高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途径; 4.通过分析,评价企业的资产利用能力和企业成长能力。

八、实训(践)教学考核

1.过程考核:

实训的各个步骤的执行与完成情况。2.结果考核: 实训分析报告

下载文言文分析综合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分析综合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教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一、导入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学好文言文对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在苏教版教材中共选入古诗文104篇,其中文言文(......

    文言文教案

    实用的文言文教案合集7篇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议论文阅读的方法。2.通过复习,学生的文言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难......

    文言文教案

    一对二《文言文》学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巩固重点字词(词类活用、通假、 古今异义)。 2、通译全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重点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的运笔和构思;掌握阅读......

    有关文言文教案(精选合集)

    有关文言文教案4篇在平时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教案4......

    文言文专题教案[定稿]

    文言文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课外文言文考点; 2.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 3.掌握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

    文言文教案

    精选文言文教案合集6篇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教......

    文言文专题教案

    文言文专题教案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上......

    文言文教案

    文言文教案1 【典例精析】例一(20xx湖北卷第14题)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