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扎实推进县级人大工作完善发展
尊敬的党组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11月22日至25日在云南就县级人大工作进行调研,并主持召开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级人大工作座谈会。他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总原则,着力加强县级人大工作和人大自身建设,扎实推进县级人大工作完善发展。
在蒙自市新安所镇人大代表述职评议现场,张德江旁听代表向选民的述职。在弥勒市西三镇人大代表活动室,他详细询问闭会期间代表活动情况。在武定县狮山镇人大机关,他仔细听取了代表履职情况。他指出,尊重代表的主体地位,提高代表素质,发挥代表作用,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基础。要建立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与代表联系制度,建立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制度,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要积极支持、切实保障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完善扩大代表参加活动等工作机制,拓宽知情知政渠道。要做好代表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
在蒙自市、弥勒市、石林县、武定县人大机关,他来到代表联络室、信访室和工作委员会,详细了解代表联络、办理来信来访等工作的开展情况,还多次与负责同志座谈交流,并主持召开了红河州县级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张德江指出,加强县级人大常委会的自身建设,对做好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至关重要。县级人大常委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把人民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建设成为有效担负起各项法定职责的工作机关。
25日上午,张德江主持召开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级人大工作座谈会。他指出,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要扎实做好县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工作,依法召开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提高会议质量。要严格执行宪法法律的规定,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切实保证县级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各项权利,依法作出各项决议、决定。要依法加强和改进县级人大监督工作,健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依法做好人事任免工作。
调研期间,张德江还到弥勒市可邑彝族村寨了解情况并看望农户,考察了蒙自市石榴园、石林县台湾农民创业园。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二篇:浅谈如何与时俱进推进县级人大工作完善发展
浅谈如何与时俱进推进县级人大工作完善发展
换届以来,山阳县人大常委会以服务发展大局为己任,以强化监督实效为目标,以提高履职能力为重点,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扎实推进县级人大工作完善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赶超跨越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县情及人大工作开展情况
山阳县位于陕西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全县面积3535平方公里,辖23个镇、322个村(居)、13.04万户46万人。近年来,山阳县坚持以建设美丽幸福山阳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为中心,县域经济稳中向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2013年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0.78亿元,财政总收入4.5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1922元和6474元。
2011年县镇两级人大换届依法选举出县人大代表204名、镇人大代表1219名,现有省、市、县、镇人大代表1479名,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25名(其中主任1 名、副主任4名、委员20名),镇人大主席23名、镇人大副主席2名。
一是重大事项依法决定。本届以来,山阳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抓大事、议大事、决大事的思路,以县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重点,依法科学审议决定重大事项,充分体现人民意愿,推动重大决策的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先后通过颁布了《山阳县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山阳县征收土地拆迁补偿安置暂行办法》,听取审议了《第三轮城市规划修编》、“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情况等报告,审查批准了县“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县级财政决算、调整县级财政收支预算和发展计划指标等重大事项,及时作出相关决议决定。在审议决定中,坚持把党的领导、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有机结合,强化咨询论证,着力提高决议决定质量。
二是监督工作成效明显。近年来,山阳人大切实践行“民主民生”战略,综合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视察调研、执法检查、专项工作评议和专题询问等方式,不断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先后听取了县人民政府关于灾后基础设施恢复及灾民建房、扶贫开发、农村低保、“六五”普法规划、农业产业化、社会治安、保障性住房管理等专项工作报告55个,对《土地管理法》、《工会法》、《消防法》和《环境保护法》等10部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深化专项工作评议和专题询问,2012年以来,先后对经贸、水务、计生、交通、农业、住建、教体、财政、卫生等政府专项工作和法院、检察院工作开展评议,对县政府财政、计划等工作开展专题询问;统一全县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四费”发放标准以及兑现2010年“7.23”水毁河堤和镇村公路修复资金(其中各级人大代表捐资捐款达1200余万元)等一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是人事任免科学规范。换届以来,山阳人大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始终把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各项人事任免事项,共计任免“一府两院”工作人员263人。在人事任免过程中,坚持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和主任会议审议个人履历制度,任免时严格实施履职承诺和委员票决程序,并通过县电视台、人大橱窗等形式,公布任职情况和履职承诺内容,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任免后,重视监督人与监督事相结合、过程监督与效果监督相统一,为干部履职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促进了被任命人员更好地执政为民、勤政廉政、高效工作。
四是代表工作扎实有效。在代表工作中,坚持从强化基础入手,认真贯彻实施《代表法》,着力在学习培训、强化联系、搭建平台等方面狠下功夫,切实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较好地发挥了人大代表主体作用。一抓学习培训,提高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培训各级人大代表1500余人次。二抓沟通联系,丰富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各镇按照“五有”标准建立代表联络活动室,完善了代表小组活动制度;查阅县镇两级代表履职记实手册2800余本,强化了代表履职考核;连续两年对各条战线上的20名省、市、县代表履职先进事迹进行现场采辑,并通过县电视台滚动播放,评选表彰优秀人大代表60余名,彰显了代表时代风采。深入推进“三开展、三带头”活动,巩固提高“五个一”主题实践活动,代表履职载体日益丰富;创新县镇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新路子,坚持人大代表和公民列席、旁听常委会议制度,代表履职方式不断完善;利用人大网站等信息平台,及时向人大代表通报人大履职和“一府两院”工作情况,代表知情知政渠道逐渐扩大。三抓督办检查,提高代表建议办理质量。认真落实代表建议、评议审议意见交办督办、定期检查等制度,采取实地检查、民意测评、代表面商、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着力提高代表建议和评议审议意见的办结率和满意率,促进代表建议和评议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民生民利得到有效维护。
五是镇级人大保障有力。在指导镇人大工作中,坚持每年召开2次以上镇人大主席会议,对人大主席进行业务培训,并对全年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完善镇人大工作目标责任制,每年年底考核镇人大工作,开展座谈交流活动,组织观摩学习先进镇人大工作经验。同时,建立了常委会领导分片联系镇人大工作制度,明确了联系包抓责任,加强对镇人代会、人大代表联络活动室规范化建设以及代表述职评议、代表视察等活动的具体指导,进一步推动了镇人大工作开展。
六是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我们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设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大干部队伍作为自身建设的基础工程,以学习增长才干,以制度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常委会议专题学、主任会议集体学、机关干部定期学的学习制度,开展“每周五机关集体学习日”活动,深入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人大业务知识;狠抓常委会机关目标责任、办文办会管理,提高机关行政效率和保障能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党纪党规,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狠抓制度建设,修订完善了《关于代表出席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实施意见》、《人大机关内部管理制度》等36项制度,提高了常委会工作和机关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调研、包抓重大项目和县级领导“村村到”、“一联五帮”、“双包双促”、“扶贫帮困”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人大常委会机构设置不够统一规范。省、市人大中层工作机构设置与县人大设置不对应,不利于上下级人大的指导、协调和联系,县级人大机关设置“四委一办”未能涵盖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全部职能,如此以来,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作缺位、效率低下,监督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在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构成上,专业人才偏少,特别是法律、财经、审计、城建、规划方面人才缺乏,影响人大职权的行使;专职委员比例低,许多兼职委员不能正确处理本职工作与人大工作的关系,难以适应新形势人大工作需要;委员代表面窄,干部委员多,群众委员少,年老委员多,年轻委员少,不能充分反映群众意愿。
三是履职环境和干部交流机制不够完善。在实际工作中,人大各工作委员会主任不能参加县委、政府召开的相关会议,使人大审议评议相关事项时不能知情知政,使人大监督不能切实发挥作用。在干部交流方面,人大与党政部门干部互动交流不够,提拔面比较窄,影响到了人大机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工作上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人大常委会工作监督方式不够创新。在人大监督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由于受到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观念和习惯的束缚,导致程序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环节性监督多,全程性监督少;柔性监督多,刚性监督少;提意见多,跟踪问效少,致使人大履职效能不够,不能有效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
五是发挥代表主体地位和作用不够充分。代表素质不够高、思想认识不到位,履职时总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荣誉代表”、“特殊代表”思想普遍存在,仅仅满足于参加一年一次的人代会,对闭会期间的视察、调研、检查、评议不积极,不能很好执行代表职务,不敢直言不讳陈述意见,在履职发言的时候讲成绩洋洋洒洒、讲问题吞吞吐吐、提意见马马虎虎。
六是县镇人大工作人员配备尚不够科学。目前,我县县镇两级人大工作人员配备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县人大机关编制21人(现实有33名,不含转任11名),实际上除工勤岗位外,“四委一办”一般只有2人,人员年龄偏大,编制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民主政治建设需求。23个镇仅有25名工作人员(23名镇人大主席、城关镇和中村镇配1名副主席),“一块牌子一个人”、“一年只开一次会”,很少组织代表开展视察调研等活动,不能发现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能及时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是科学设置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要完善好人大机构顶层设计,对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在机构设置上力争做到省、市、县机构对口、名称相同、编制适度。建议县级人大机关在现有“四委一室”的基础上,增设农工委、环资工委、预算工委、研究室、信访室等机构,每个工委以3-5人为宜。
二是不断优化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要适当提高专职委员和专业人才比例,优化委员年龄结构,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化、知识层次多元化、年龄结构梯次化的人大常委会集体,使常委会不但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同志、有精力旺盛的青年同志,而且有懂政治、懂经济、熟悉政策、熟悉法律的专业人才,使常委会的决策层面充满活力。
三是高度重视人大机关干部队伍建设。要切实解决人大机关人员编制偏少、配备不够合理的状况,优化年龄和知识结构,充实司法、财经、审计、城建、规划等工作力量;聘请社会中介组织力量组建专家委员会,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职权提供服务;重视人大干部内外交流,加大干部教育培养提拔使用力度,积极推进人大常委会机关与党委、政府和司法机关干部的多向交流,有效改变人大干部的知识、专业结构,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人大干部整体素质。
四是保障支持人大常委会履职行权。切实加大人大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注和重视人大工作的良好氛围;健全有关议事制度,完善细化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视察调研、执法检查、工作评议、文件备案审查、质询和询问、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方式的程序,确保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代表建议、评议审议意见办理的时效性和实效性;认真履行财政全口径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人事任免等职权,不断提高监督水平。
五是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加大代表培训力度,建议在市县两级设立专门的代表培训机构,实现代表培训常态化、规范化,进一步强化对代表的政策理论、人大业务及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代表的整体素质;加强代表履职的经费保障,确定各级人大代表活动经费及农民代表执行职务费和误工补贴标准,为代表履职提供财力支持;建立人大代表述职制度,代表应在任期内向选民述职1—2次,报告履职情况,接受选民监督。
六是着力强化镇级人大作用和地位。要强化镇人大的作用和地位,完善镇人大主席在闭会期间的工作职责和履职方式,为镇人大行使职权提供制度保障;要重视镇人大干部队伍建设,逐步落实镇人大主席、副主席及工作人员的配置,建议按镇域面积和人口配备人大干部,小镇配人大主席、副主席、工作人员各1名,大镇配人大主席1名、副主席2名、工作人员1名。同时,要进一步提高人大主席的政治待遇,实现镇人大干部与党政干部的多向交流,以激发其工作活力。
第三篇:如何完善人大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当前,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进一步突出经济立法的重点,抓紧制定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安定的法律,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法律。
在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执行难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贪赃枉法、执法犯法,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制度,增强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工作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支持和督促它们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做到:
①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
②进一步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
③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使人大代表更好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并接受人民的监督。
④必须反对照搬西方的议会制和三权分立制。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一系列制度构成,如人大代表的选举,代表制度,组成人员制度和委员会制度等,要真正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功能,就必须要在制度上健全人大。目前存在的诸多弊端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大代表的选举和代表的素质问题。
(1)人大代表的选举。我国的选举法规定,实行差额选举的比例是25%——50%;推荐代表候选人的单位有政党、团体和10人以上的代表联名。在实践中,选举法的这一规定在很多地方得不到落实,事实上只有政党提名,而没有团体和代表提名,提名的代表候选人比例远远不到25%,甚至不足10%的差额。
(2)代表的素质问题,即人大代表的专职化问题。目前我国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人员较为复杂,有各级党政机关的要员,有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有为祖国添得荣誉的科学家、知识分子、体育健将,甚至还有“掏粪工人”——当然,这里没有看不起下层百姓的意思,只是人大代表如果不识字,不懂政治或对政治没有兴趣的话,就不是合格的代表。代表民意和表达利益要求是最为重要的政治范畴。因此,人大代表应该实行专职化,即人民代表至少应该是懂政治并对政治有兴趣的政治活动家。代表身份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荣誉,更重要的是一种政治责任。
(3)党与人大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好党与人大的关系,这是我国党政分开的关键所在。从政治原则和程序上说,党委的决定必须经过人大的法定程序,获得人大同意,变成国家意志,制定为法律,才能成为国家权力,才能对政府和全社会有约束力,同时,必须加强人大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使人大能够真正反映民意,代表民意,而不是标榜民主、为某些既定政策寻求合法性依据的橡皮图章。因此,必须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理顺党与人大的关系。篇二: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我国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针对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下我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立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职能。目前,我国生效的法律共231部,其中223部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的。这说明,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需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立法任务,立法速度之快为世界所罕见,堪称世界立法史上的奇迹。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成熟的标志。200多部法律的颁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人大作为立法机构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这项重大成果的来之不易,不仅在于立法的数量,更在于这些法律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是以中国国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大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法律体系在内容和作用上都不同于西方,我们不能用西方的法律体系来套中国的法律。外国法律体系中没有的法律,只要我们需要就及时制定;反之,外国法律体系中有的法律,如果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和需要,我们就不搞。中国的法律体系是由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组成的。有些事项,用法律来规范尚不具备条件,可先依法制定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法律,这是中国特色。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但并非唯一手段。在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过程中,我们还充分运用伦理道德、习惯规则、行业自律、市场机制来调整社会关系,以便集中立法资源,更好地发挥法律的作用,这也是中国特色。
提高立法质量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自觉追求,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内在要求,必须贯穿于立法工作的全过程。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草案,要向社会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对法律草案中专业性强、各方面意见分歧比较大的问题,要通过立法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深入研究论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使制定的法律更加切实可行,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适应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加以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建设日益重要。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的精神,全国人大在继续完善经济立法的同时,更加突出了立法为民的理念,着力加强社会领域、民生领域的立法,这意味着中国立法正以关注民生的视角,开始了由经济立法向社会立法、民生立法的重要转型。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目标,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走群众路线,抓紧制定在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法律,及时修改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规定,督促有关方面尽快制定和修改与法律相配套的法规,确保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加强权力的有效监督
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
监督权是我国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中最高层次、最具权威、最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人民行使国家管理的权力、实现国家机构之间相互制约、保证国家机关正常运作的重要方面。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人大监督的实质,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从制度上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确保行政权和司法权得到正确行使,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
人大监督包括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等方面,内容非常丰富,任务相当繁重,是大有可为的。人大对“一 府两院”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既有监督,又有支持;既要依法监督,又不代行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人大依法搞好监督,有利于推动“一府两院”改进工作;“一府两院”依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有利于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人大监督与“一府两院”的工作,不是相互掣肘,不是唱“对台戏”,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的集中体现。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人大监督工作不断成熟,监督制度不断完善,监督渠道不断扩展,监督效果不断增强,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方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监督法将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监督法实施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部从我国国情出发、符合人大工作实际的好法律,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监督法,不断提高人大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尤其要把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经济工作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监督,全面贯彻实施监督法,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按照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做好各项工作,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顺利完成。
权力必须在民主的监督下运行。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职权,确保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保障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才能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另外,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①正确处理党和人大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党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要明确区分党的职能和人大职能的界限,党必须尊重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决议,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监督;
②加强组织建设。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所组成的,因此,选举制度的民主化是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人民普选出的代表应当是选民值得信赖的人,应当是能充分代表人民利益、密切联系群众的人。从机构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机构,增设沟通群众、行使职权的部门,以加强立法、法律监督和对行政部门的监督。在人员组成上,要逐步实现人民代表及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年轻化、职业化,以利于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人民代表大会应当逐步增加专职委员的比例,全面考察人大代表的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不能仅从一方面考虑,使人大代表成为一种荣誉,克服片面性;
③加强制度的建设。人大行使职权进行工作的主要方式是举行会议。因此,建立和加强会议制度、代表巡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要在时间上予以充分的保障。同时,健全和完善各级人大的议事程序,使各级人大的工作有法可依。对于宪法规定的权利未具体化的,必须尽快立法予以具体化、程序化。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能,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制度,使之独立行使职权。行政机关在执行人大决议时情况发生变化需要变更的,要及时请示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批准。对于人事安排应经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批准同意,才能到职工作,也就是说应按人大的工作程序处理事务;
④加强思想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经常组织代表学习法律、政治和科学知识,明确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使代表能更好地参政、议政。同时应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领导同志的民主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必将越来越充分地展现出来。篇三: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七、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1.正确处理党和人大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党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要明确区分党的职能和人大职能的界限,党必须尊重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决议,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监督。
2.加强组织建设。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所组成的,因此,选举制度的民主化是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人民普选出的代表应当是选民值得信赖的人,应当是能充分代表人民利益、密切联系群众的人。
从机构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机构,增设沟通群众、行使职权的部门,以加强立法、法律监督和对行政部门的监督。
在人员组成上,要逐步实现人民代表及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年轻化、职业化,以利于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人民代表大会应当逐步增加专职委员的比例,全面考察人大代表的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不能仅从某一方面考虑,使人大代表成为一种荣誉,以克服片面性。
3.加强制度的建设。人大行使职权进行工作的主要方式是举行会议。因此,建立和加强会议制度、代表巡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要在时间上予以充分的保障。同时,健全和完善各级人大的议事程序,使各级人大的工作有法可依。对于宪法规定的权利未具体化的,必须尽快立法予以具体化、程序化。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能,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制度,使之独立行使职权。行政机关在执行人大决议时情况发生变化需要变更的,要及时请示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批准。对于人事安排应经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批准同意,才能到职工作,也就是说应按人大的工作程序处理事务。
4.加强思想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经常组织代表学习法律、政治和科学知识,明确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使代表能更好地参政、议政。同时应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领导同志的民主意识。
第四篇:商务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
【发布单位】商务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7-02-25 【生效日期】2007-02-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商务部
商务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以下称中央1号文件),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中央1号文件,落实商务领域重点工程
(一)深刻领会中央1号文件精神。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的历史任务,把建立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确定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全面了解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体系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深刻认识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明确农村市场工作重点。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结合商务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以解决农民买难、卖难为主要目标,以政策措施为手段,大力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东桑西移”工程、“三绿工程下乡”、农产品进出口等工作,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二、全面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又好又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三)扩大试点范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地区,重点引导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对现有传统网点进行改造,力争2007年建设10万个连锁化农家店,到2007年底累计建设农家店25万个,覆盖75%以上的县市,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不断完善资金扶持政策,鼓励各地配套部分项目资金及专项工作经费,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日用消费品农家店的扶持力度。大力探索促进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的多种形式。引导信贷资金投入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落实国家开发银行100亿元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政策性贷款。研究解决农家店税费负担问题,切实减轻农家店经营负担。
(五)大力推进“一网多用”。充分发挥连锁经营网络的商品“高速公路”功能,以农家店为载体送邮政、电信、药品、报刊、文化用品等下乡。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出台有力措施扩大农家店经营范围,全面落实农家店药品经营政策,在方便农民安全、放心消费的同时,促进农家店增加销售收入。
(六)切实加强项目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商务部制定的各项质量管理规定。完善质量管理措施,建立以质量评价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质量监督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预警监控制度,提高准入门槛,严把承办企业进门关,建立承办企业档案,组织开展质量回访,实现对项目建设质量的全程监控。制定违规处罚措施,把质量合格率与农家店建设规划数直接挂钩,直至取消整个地区的承办资格。
(七)组织开展农村产品对接会。搭建质优价廉商品进入农村的购销平台,促进产品对接、营销渠道对接和供应链对接。推动农村商品研发,鼓励生产企业开发质优价廉、符合农民需要的商品,重点开发日化、食品、家用电器三大类农村销量较大的商品。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开发自有品牌商品,与生产企业开展贴牌生产合作。
三、加快建设“双百市场工程”,建立农产品顺畅流通的新渠道
(八)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以疏通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和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为两大目标,进一步改善100家批发市场的经营环境、设施设备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推动100家流通企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九)加快农产品流通法制建设。重点加强农产品批发环节管理。探索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的有效办法,明确市场主办者、经营管理者和经销商的职责。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维护农产品流通及消费安全。
(十)加强项目验收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进行严格验收,引入科学评估机制,完善项目建设标准和验收规范,对验收合格项目进行不定期抽查,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在商务部政府网站上公布验收项目结果,长期接受社会监督。
(十一)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2007年商财政继续安排资金支持“双百市场工程”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减免农产品流通相关费用。对符合规划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争取在建设用地、用电和用水方面比照工业企业对待。
(十二)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推动“超市+基地”流通模式,引导农产品进入大型连锁超市销售,降低流通成本,力争用3年时间,使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食用农产品的销售比重提高到25%以上。对试点企业经营食用农产品所得给予税收优惠,促进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增加农民收入。
四、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
(十三)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商网建设。要充分发挥新农村商网的“信息发布”、“咨询互动”和“购销对接”功能,为促进农村流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积极为农民办实事,形成商务部与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共同办好商网的有效工作机制,为农民提供真实、可靠、有效的信息。
要充分利用新农村商网平台,开展常态对接服务和集中对接服务。各省市商务主管部门要做好对接会的组织、协调,把收集信息、核实信息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切实解决农民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而产生的“卖难”、“买难”问题。
(十四)努力办好新农村商报。着力加大农村商品市场趋势预测和供求信息的数量,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市场信息质量;根据农时和地域差别,适时推出春耕生产资料市场专题、秋季农村产品销售专题、工业品下乡专题、农产品出口专题等的报道;探索和改进发行模式和办法;进一步办好网络版,强化互动功能;不断研究读者需求,尝试市场化办报新手段,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各省市商务主管部门要重视新农村商报稿件提供、发行、推广等工作。
(十五)加快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建设。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做好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选点、实施工作,加快建设以县(市)为主,覆盖乡、村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站要充分发挥作用,重点做好培训工作,在一到两年内使试点县(市)骨干农户、经纪人和农产品协会、企业人员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基本具备应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农产品流通的能力;开展价格行情查询、购销信息发布、产品宣传、市场分析、政策咨询等服务;采集农产品流通相关信息,建立专门数据库。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服务站建设内容、标准和资金使用要求执行,把资金切实用好,真正发挥作用。要加强对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运行和管理方面的调研,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提高项目运行效益。
(十六)办好《商务天气预报》下乡。要积极参与《商务天气预报》建设,特别要为《商务天气预报》下乡频道提供相关信息,促进《商务天气预报》实现定期播报涉农市场信息,进行市场预测、预警。
五、加强农产品进出口的调控,维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
(十七)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支持农产品企业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和行业公共平台,鼓励企业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提高自检能力,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获取国际认证。鼓励行业组织制订、推广出口标识体系,提升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十八)开展海外市场研究、营销策划、产品推介活动。在国际农产品、食品专业展会上,对中国农产品进行整体宣传,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知名度。支持行业组织和企业开展市场调查、广告促销、营销策划、产品推介以及其他市场营销活动。继续组织农产品企业参加“2007科隆国际食品展”。整合信息资源,跟踪监测重点出口市场的动态,建立有效的国际农产品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向出口企业通报相关的农业、贸易政策法规、检验检疫措施、贸易摩擦、农业谈判等动态,开展出口信息服务和培训活动。
(十九)推进政策性信贷信保支农措施。鼓励各地研究制订符合我出口农产品特点的政策性信贷支持政策,创新信贷抵押和担保方式,着力解决农产品企业贷款难、门槛高的问题。继续推动完善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政策。
(二十)加强对粮食、棉花和食糖进口的调控。按照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的要求,密切配合发展改革部门,做好粮、棉、糖的进口工作。严格控制粮食国营贸易进口数量,把握进口商机;遵循从紧安排,分批下达的原则,增加发放棉花进口配额,并合理确定增加数量和发放时机;对食糖一般贸易配额从紧安排,减少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六、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推动蚕桑行业升级
(二十一)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蚕桑基地。扩大“东桑西移”工程覆盖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精深加工,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商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支持。一是抓组织链,创新“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形式,提高组织化程度。二是抓产业链,继续完善种植、养殖、初加工、深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三是抓科技链,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科技含量,使东桑西移工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
七、开展“三绿工程下乡”活动,做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
(二十二)组织“三绿工程下乡”活动。按照商务部、中宣部、科技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全国供销总社等部门的统一部署,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共同做好“三绿工程下乡”活动的组织工作。一方面通过严把市场准入关口,完善索证索票、购销台帐、散装食品管理、过期食品处理以及市场检测等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上市食品的卫生质量安全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宣传,普及食品安全和科学种植养殖等知识,引导农民进行绿色生产和安全消费。
商务部
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学用工作[推荐]
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学用工作
金宝亮
兴城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按照“有特色、见实效”的要求,牢固树立“以用为本”的工作理念,注重服务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推进学用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市基层党建的创新提升和加快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步伐。
一、拓宽宣传渠道,营造学用氛围
1、领导重视、注重营造学用氛围。兴城市委始终把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当成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市领导多次在各种会议上强调,各级党组织一定要高度重视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对各远程教育终端站点要坚持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能运行的原则,以让党员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为目标,确保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扎实开展,确保学有所用、用有所成。组织部领导多次带领相关科室人员,到各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检查学用情况,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帮助各站点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各站点的学用工作达到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标准。各乡镇街道均成立了远程教育学用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任小组成员,负责督促各站点开展学用情况。
2、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广泛进行宣传。一是注重电视宣传。2010年5月,兴城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1
工作办公室成立后,科室工作人员多次下乡走访各站点,对各站点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采访,发挥远程办的技术优势,把学用情况开展较好的站点、个人的先进事迹,制作成新闻报送到兴城电视台,一年来,我们已经在兴城电视台累计播出新闻40余条。二是注重报纸、网络宣传。充分利用人民网、《葫芦岛日报〃兴城新闻》、兴城政府网、兴城组工网等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在远程教育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学用典型、先进经验。目前,我们已经累计在各种报纸、网络上累计发表各类通讯、新闻百余篇。三是注重与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与文化局、广播电视局等合作,制作远程教育广告板、宣传栏、电教片,利用农村文化广场这一阵地,大力宣传远程教育。
3、通过典型引路,宣传学用效果。我们注重收集利用远程教育致富的先进典型,并把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拍摄制作成专题片,和请典型人物作报告等形式,以身边的典型鼓舞身边的人,在全市党员干部中营造出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三道沟乡李希林通过远程教育学习新知识,在苹果种植中推广SOD新技术,成为农民致富带头人。我们把李希林的先进事迹拍摄成专题片《大山深处果香浓》,这部专题片在参加辽宁省第六届“小花奖”党员干部电教片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葫芦岛电视台、兴城电视台都进行了播出。我们还让李希林在村书记培训班、阳光工程培训班、科技下
乡培训班中,就他的先进事迹作了专题报告。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带来了较大的触动,学用示范效果十分明显。
二、建立健全制度,保证学用情况
1、建立了“签订责任状”制度。市远程办与各乡镇街道学用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学用工作领导小组与远程教育站点,均签订了学用工作责任状,明确各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为远程教育学用工作第一责任人,村党组织书记为直接责任人,站点管理员为具体责任人。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抓好远程教育学用工作的落实情况。
2、建立了“一周一提醒”制度。市远程办每周一通过兴城组工网、远教工作手机短信平台、远程教育QQ群,给各乡镇街道组织委员、村党组织书记和各站点管理员发送收看信息,提示每周收看必学节目,督促各站点落实教学计划。在省委要求大家学习杨善洲、李林森等先进事迹和收看总书记“七〃一”讲话时,我们都第一时间通过“提醒”制度,告知各个站点,保证了各个站点的收看学习。
3、建立了“两月一通报”制度。我们将省自动监控平台的数据进行提取、整理、分析,以各乡镇街道为单位,按照两个月为一个时间段,将各乡镇街道收看远教节目的时间进行排序,并把学用情况通报到各乡镇街道领导手中,有效地督促了各乡镇街道的学用情况。我市红崖子乡在2011年的首次通报中排全市27个乡镇中的最后一名,通报后,该
乡领导十分重视,加紧督促各站点进行整改,在2011年的第四次通报中,该乡排名上升到全市第一名。
4、建立了“一季一检查”制度。市远程办要求各乡镇街道远程教育学用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对所辖各站点检查一次,对各站点组织学习收看情况、管理员维护操作记录和“四簿一册”各种记录档案等进行检查,增强操作员的工作责任感。市远程办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站点进行抽查督导,一经发现问题,马上限期进行整改。
5、建立了“一年一考核”制度。为更好地开展远教工作,结合站点实际,我们提出了“硬件建设标准化、远程教育实用化”目标,细化工作措施,制定了组织领导、场所设施配套建设、规章制度建设、操作员队伍建设、设备管理使用、教学组织管理、学习应用共七项考核内容。年末,在组织部对各乡镇街道党委进行考核时,我们也按照考核内容进行逐条、逐项检查,并将远程教育考核成绩纳入各乡镇街道党委年终考核总成绩中。
三、创新学习模式,提升学用效果
1、定时集中学。将每月的5、15、20、25日作为远程教育固定学习日,以各远程教育站点为单位,结合全市“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按时召集本支部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部分思想先进、表现突出的群众到远教站点开展课堂式集中学习。课后立即组织讨论交流,共同探讨促进本地发展的最佳策略,实现学习教育与地域发展的有机结合。对外出打工的党员,利用过年、过节,其返乡探亲之际,集中统一学习。
2、个性自主学。针对各村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知识素质等的不同,借助远教频道、兴城组工网,引导广大党员群众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通过设立公告栏、开通短信平台、建立QQ群开展论坛交流等方式主动倾听受教育者的需求,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收集资源,真正让远程教育资源成为党员群众的“百宝囊”和“智慧库”。
3、现场辅导学。与农发局、科协、人才办等单位合作,开设远程教育名师讲坛,定期联系市委党校教师、部门专家、乡土专家等通过视频宣讲和在线交流等方式,对广大远程教育用户进行学习辅导和疑难解答。同时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相结合,变理论讲解为现场操作,用视频直播的方式向党员群众演示,用最直接的方式简化说教,极大地方便了党员群众的学习。去年夏天我市遭受特大雨灾,碱厂、沙后所、大寨、红崖子等多处花生种植基地受灾,我们第一时间邀请专家,就花生灾后的病虫害防治录制了专题讲座,并制成光盘,发放到广大灾民手中,有力地帮助了广大灾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目前全市共开展集中培训10期,累计发放各类资料光盘800余张,发放学习资料360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