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及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作者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及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总体把握
六年级下期,是学生的第三学段最后的一个时期,所以对照课程标准,确立本期的教学重难点是相当重要的。首先,我们研读课标对这个学段学生作出的阶段目标,从一大堆“理解、推想、体会、领悟、把握、探究”的用词造语中,看到“学习型社会”对青少年的基本要求。语文课标除了对读书能力作要求外,还特别强调诸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养成观察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等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我们再来看看学生的需要,他们已对生活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具有初步的社会意识,能够运用现有的知识认知社会和回报社会。他们一直参与北师大版教材的课改试验,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是要面对即将开始的第四学段的学习,面对升学的筛选与竞争,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试卷中直接的呈现是他们中很多人对于把握文章中心,准确理解重点词句显得力不从心。有的在表达时条理不够清晰,有的在个性化阅读中品读收获甚少,有的对学过的知识缺乏横向联系,纵向梳理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锻炼提高是我们共同的职责。这也是第十二册教材编写者的初衷。如果我们把本期的文本教学和毕业前的复习应考割裂开来,必将事倍而功半,甚至耽误我们的学生。所以,深入地解读教材,制定可行的执教方案成为我们教学的重点。
本册教材共40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16篇,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如课文:《秦始皇陵兵马俑》和《当代神农氏》。体现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如课文:《大自然的秘密》,理解和尊重多样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整册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风格丰富多样,如遗迹单元,这五篇课文分别通过对联、故事、诗歌、记叙、说明等形式展开对遗迹的描述,风格多样,能容丰富多彩,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内容安排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本册教材突出的特点是:加强整合性,兼顾小学和中学课本的衔接。不再着眼于个别能力点和知识点,不再设“语文天地”中的单项练习,不再通过“金钥匙”学习某一种学习方法或策略,而是致力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实现能够自学语文,切实推进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其实,在上一册教材中对此我们已经有了了解。本册教材仍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写,以供师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安排,特别是“我的视角”“小资料”“日积月累”等提示性、引导性教学资料对提高教学实效的资源,教学时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并尽力发挥他们的最大效应。鉴于本期是第三学段与第四学段的过渡期,而且学生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所以勤练笔必不可少。习作练笔与阅读、综合性学习一定要紧密配合。练笔的提法注重的是习作练习形式的多样化、经常化,片断化,内容的真实性、充实性、实用性。比如三单元学生学习课文《可爱的中国》时,想象方志敏写作时的心理活动,体会革命志士珍爱祖国的情感;学完《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后,与同学交流自己跟好朋友分别的经历,学会珍惜友情;读了《城市的标识》后,写自己家乡的标识,启发学生用心去爱那城市中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的馈赠。学习拓展阅读古文《吾腰千钱》时,想象落水者在河中的情景以及他的想法,引导学生自悟生命的宝贵。综合活动中,让学生们设计公益广告,以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心。由此可见,教学活动的安排与练笔交叉并行,相互渗透。
二、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仍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写,共设计了以下8个专题:
出示:
1.乐趣2.遗迹3.珍惜4.生命
5.冲突6.英雄7.科学的精神8.告别童年
单元构成 :
1.主题课文2.扩展阅读3.综合活动4.单元小结
主题课文:
1.小资料
2.我的视角
3.日积月累
“小资料”中的内容主要有作者的概况、课文的背景资料、以及课文重点知识的解读,这些内容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文学常识,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检索资料的意识。
“我的视角”栏目,安排的是丁丁和东东两个人物的话,目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
力,让学生在自学时来总结自己发现的问题、独立的见解、改进的意见、以及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等等。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组织学生思考他们两个人的体会,一方面可以利用下面的留白框,启发学生大胆的提出或写出自己的见解。如果老师把“我的视角”这一栏目,能够引导到位,教学得法的话,我想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创造力。
“日积月累”栏目,贯穿教材始终,因为语言的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始终一贯的重要任
务。在这一栏目中老师不应再硬性指定学生学习的范围,应当有学生自由的去摘录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段,让学生独立的来完成。
这三个提示性、引导性的教学资料,是提高教学实效的资源,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应得到
我们的重视,尽力的去发挥它们的最大效应。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1、依据“三个维度”把握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
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一个依据。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灵活机动的把握教材,有目的性的进行教学。
2、注意落实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为了落实整体性和阶段性目标,教材首先对课文进行了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3、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本册教学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热爱生活“乐趣”专题、中华文化“遗
迹”专题,以及热爱科学“科学的精神”专题等方面的专题,还设置了以“告别母校”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告别童年”
(二)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1.专题设置方面的继续与发展
如在 “乐趣”这一单元。我们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过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我们面对的孩子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就要进入七年级的学习了,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感悟人生”的单元,虽然与我们现在所要学习的这一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此,我们在六年级下册设置“乐趣”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在兴趣、目标方面有了一定基础,到初中学习相关单元就不会有太大落差。
2.“阅读链接”呈现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用途与以往相比,有所继承和发展,有的仍然是与本课内容
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有的成为课后思考练习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如第二组遗迹这个单元,在课文《索桥的故事》后面,链接了顾工的《我站在铁索桥上》而这个阅读链接同时也是课后结合课文想一想,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体现了最后一册对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
进行综合运用的要求,通过对比阅读理念的渗透,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的十分紧密。
四、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度,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
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下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备好课,不能再出现现拿书本进课堂这样的习惯,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要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要胸有成竹,在课堂上要做到有的说,有的讲,讲的顺,学的乐。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专门安排识字这一环节,要求会写80个字,这80个字应安排在精读课文
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堂上要留一定的写字时间,让学生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好字的同时要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对于扩展阅读或课外阅读遇到的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鼓励学生勤查字典,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有利于不断提高独立识字和理解词语能力。
3.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中高年级的一个重点,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量和阅读量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并具备了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自己有的知识和方法,自己学习和探究,启发学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
如:第二组课文《索桥的故事》
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如,“然而故事是讲不完的,谁要是在都江堰走一趟,谁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他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说出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
又如,第六组课文“金色的鱼钩”课后问题
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说一说你认为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句子中会有体现?从
找句子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理解和把握,课后往往仅是举个例子,主动权应更
多地把握在老师和学生手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要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中关于题目和作文贴近生活的观点、关于激发学生
写作激情的观点、关于让课外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和作文要多样化的理解,似乎显得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
(1)、让题目和作文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惟一源泉。很早以前,毛泽东在谈到文学创作的时候就谆谆告诫我们,文
学家、艺术家,应该“深入生活”,到生活的第一线去,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观察、分析、研究一切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生活的赐予,才能进行最基本的创作活动。
那么学生的作文,也就是广义的创作活动。因此,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摄取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也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教学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巧妙地与学生需要结合,多与学生的快乐生活经验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乐此不彼”,写出真情实感。只要学生爱上了作文,我们语文教学便意味着成功。
比如“乐趣”单元,在让学生作文时,应该从帮助学生摄取生活素材上面做做文章,在诱导学生关心和热爱生活上下下工夫,一定要从生活中来,千万不能从概念、从政治说教、从想当然来。我们要设法了解学生的生活,想他们所想,爱他们所爱,这样出的命题才能够切近他们的生活,才不会把他们吓倒。
(2)、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激情,就是驱使学生进行写作的酵母。
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除了帮助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教授他们一定的写作规范和技
巧,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必须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因为感情、热情、激情,都是激发写作欲望的最基本的心理因素。
此外,我们出的作文题目也应该考虑到孩子们的情趣,如果他们拿到作文题目时,不是
“情动于中”,而是“无动于衷”的话,则作文写不出来,将是意料之中的事。
多少年来,作文教学都以文章为对象,忽略了文章生成前的感情激荡过程。事实上,写
作是一种认知活动,文章的写作过程,并非完全是文章的生成过程。文章的生成过程常常先于文章的写作过程而发生。文章生成前的情感激发,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重要指向。譬如说,在作文课上,教师看着某一个写得比较快的学生的作文本自言自语:“啊!真了不起,怎么写得这么快啊!”单这一句话,就可能使在座的其他学生的写作速度和激情都提高一个层次!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思维训练,情感诱导和语言文字创作三个组成部分,把思、听、说、读、写、动六个方面糅合在一起,组织起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3)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融入生活。
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每天基本是重复着学校、家里两点一线式的路线。作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生活,带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把学生的视线、触角引向自然、社会,开凿作文的源泉。
走向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作文素材。比如“遗迹”单元作文素材,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
考察家乡附近有哪些名胜古迹,看看家乡的石桥、寺庙等,背后有什么故事,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对那些平时不留心的事物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产生深刻的认识。这些会为作文提供实实在在的素材。
(4)、作文形式多样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
写作。”因此,我们应从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以新颖、灵活、多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找到可以动口、下笔的“契入点”,使作文训练收到实效。不妨可以试试以下几种形式:
A、演、讲、写相结合。
作文教学的课堂形式是每个教师在研究作文教学中遇到的比较尴尬的问题。想打开思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尽情发挥,又怕课堂教学太乱,生怕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如果按照传统的课堂组织教学的形式组织教学,显然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不能让学生提起兴趣。其实,只要学生尽情投入,再复杂的环境、再杂乱的场面,学生照样能够感受到。所以,我认为作文课应让学生“动起来”,可以采用“演、讲、写”相结合的形式,在活动中求写。比如在“科学的精神”一单元作文前,可先让学生,把自己从杂志上看到的有趣的科学实验,可以一边演示,一边向同学们讲解,讲好了再要求学生写,可以写观看完科学实验后的感受,也可以写实验的过程等,学生在这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下,这种将演、讲、写的结合写出来的作文有血有肉、有情有意,受到非常好的效果。我总觉得这
样的作文训练形式完全体现了“人人能体验,个个有的说”的原则,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表演、感受,容易认识事物的底蕴,激发写作的灵感,让学生动动、玩玩、看看,既避开了抽象的作文理论,又摆脱了“规矩方圆”的束缚,字里行间容易流露出真情实感。
B、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阅读教学是写作的基础。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
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文为评价,以发展思维能力为重点,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的切实有效的训练形式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加强作文积极有效的训练。比如:学习珍惜单元中《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时,让学生懂得世间可珍惜的东西很多,而友情更是永远值得珍惜的。面对与朋友的分别让学生更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六年级的学生对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及将升入初中的他们可能要面临人生的第一次离别,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生活中有趣、有意的往事,写一写和朋友之间都建立里了那些友情,面对离别时,又该如何去珍惜。进而本单元作文教学就可以以 “珍惜过去” 为题,让学生在习作中有
所感悟,有所收获,更好的体会生活的意义,理解“珍惜”的含义。
C、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
叶圣陶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基础,只有在切实进行口头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进行笔头作文,那是收不到训练效果的,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作文情绪,所以,说、写不应分家,口头作文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D、自改自评与互改互评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确
实,在作文教学中,不必死守教师指导、评改的传统形式,应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修改与评估的活动中。尤其是我们高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修改与评价文章优劣的能力,完全可以让他们自评、自改与互评互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点。教师应教给学生自评、自改的方法与互判、互评的原则。
总之,在自评自改与互评互改中,学生充当了教师的角色,无形中增强了他们作文的兴
趣和信心,同时在实践和体验中,也学会了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本学期教学的自主与创新
总的宗旨是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实践能力的角度着眼,整合教材内容,拓宽
训练的形式和范围,增强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浏览整册教材,我们会发现课文数量增多了,文体形式丰富了,篇幅加长了内容也加深
了。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非常重要,要特别重视师生情感的介入-感知、感受、感悟。来册教学的关键是阅读,阅读教学的关键是“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朗读,启发他们的想象。课堂上教师不可讲得太多,挤占学生吟咏揣摩的时间,具体教学中的自主与创新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1、自读为主
课堂上自读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学生没有阅读,教师就不能进入教学指导。学生的自读应当以摘录笔记,心得体会,预习作业等形式显示出来。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独立阅读的兴趣,培养边阅读边品味的习惯,为老师在课堂点拨,师生互动做好铺垫。
2、质疑交流
课堂交流要建立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较少,还是一味的教与学的情境较多,其至有些学生有问题在课堂上不能及时给老师交流,所以老师在以后教学中要注意引导,给学生营造宽松的班级阅读氛围,引导学生个体主动性地阅读,缩小这种交流少的差距,充份利用教材中“小资料”的信息,“我的视角”的意见激发学生主动独立阅读的信心,为他们搭建展示意见激发学生主动独立阅读的信心,为他们搭建展示平
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有质疑的交流,在他们自主阅读后有发现与欣赏的交流。
3、活跃课堂
活跃课堂就是把课上活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学生的动起来,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一盘散沙。叶圣陶先生曾说:“不见到处给他们点拨,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导出,需要参政处给他们指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所以教师应选择点拨的时机和方法,在课堂上发挥引领作用。灵活机动把握教材,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活跃起来,生动起来。
以上我给大家交流的是,有关本册教材从总体上我们应该了解、把握、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下面我们分别按照主题单元来给大家做细致、具体的交流。
第二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六年级第二学期使用。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六年级下册教材,既注意落实整体性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目标。
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对课文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一些优秀篇目,如,《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手指》《北京的春节》《藏戏》《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中选编的阅读材料,有一些是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还有儿童诗、书信、演讲稿、建议书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详写和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当然,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二)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首先是在专题设置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如第一组“人生感悟”单元。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此,我们在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组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落差。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用途与以往相比,有所继承和发展。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更加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本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四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认识和了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三)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教材在编排上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只要教师准确理解教材内容,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完整组教材,单元学习目标是不难实现的。
(四)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学习
本册导学系统的安排大致思路。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提示单元学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学生自查自测;四是“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五)“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的第六组是一个单独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难忘小学生活”。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围绕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向母校、师友告别。而后分成两大板块──“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按两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教材在这两大板块中,分别提出活动建议,提供若干阅读材料。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二)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8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对于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鼓励学生勤查字词典,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独立识字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本册的默读要求,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教学精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关于语言积累,本册教材课后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要求比较宽泛,如,“背诵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抄下来”“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有的要求比较明确,如,“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加强学习的指导性。
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四)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注意拓宽话题范围。
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的习作安排有两种形式,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5次习作,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6次小练笔。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每一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与前几册教材相同。关于本组教材,请注意以下两点: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如“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有特点,我要把他们写下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在写人的时候要突出人物的特点;“让我们也试着用演讲的方式,和母校告别吧”,提示学生注意写演讲稿的方式,并试着作一次演讲。教学中要落实要求,有计划地开展活动,用各种语文形式来回忆小学生活,与母校告别。
本单元有一些活动必须在课外完成,例如,制作成长记录袋、班级纪念册,策划毕业联欢会。教师要安排好时间,课堂上主要是布置学习内容、交流活动情况、展示活动成果,课外则要根据活动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展学习活动。最后的联欢会,先布置学生去策划、准备,汇报演出则要等到离校之前再进行。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1.数论初步:因数和倍数
九义:六年制十册“约数和倍数”
实验:进行适当精简。
例如:删去“整除”、“分解质因数”等概念,把“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分别移至“通分”“约分”前面。
2.数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基本同九义,适当调整。
例如,加入“最大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删去“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等。
3.数的运算: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基本同九义。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变换
轴对称、旋转
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统计
众数、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数学思想方法
逻辑推理
六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图形的变换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探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º。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让学生充分进行活动和探究,以利于培养空间观念。
2.注意利用已有知识基础,把握阶段性目标。
3.注意有关概念的数学性。
因数和倍数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编排特点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 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编排特点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 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
• 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2.注重对算理的分析,以算理引入算法。
统计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编排特点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显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选择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的哪个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问题,有时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只有合适与否的问题。这一点需让学生清楚。
2.注重对统计量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避免仅仅停留在计算层面。
数学广角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基本思想。
涉及到的两个问题
1.什么样的方案是比较好的方案?(优化的问题)
2.在某一方案下,怎样知道用多少次就能保证找出目
标物来?(逻辑推理的问题)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让学生体会逻辑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
区别于真实的实验操作结果。
2.重视让学生在猜测、探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可让学生从2个、3个、4个„ „进行有顺序地探究。
第四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82334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六年级第二学期使用。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六年级下册教材,既注意落实整体性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目标。
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对课文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一些优秀篇目,如,《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手指》《北京的春节》《藏戏》《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中选编的阅读材料,有一些是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还有儿童诗、书信、演讲稿、建议书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详写和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当然,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二)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首先是在专题设置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如第一组“人生感悟”单元。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此,我们在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组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落差。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用途与以往相比,有所继承和发展。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更加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
本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四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认识和了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三)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教材在编排上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只要教师准确理解教材内容,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完整组教材,单元学习目标是不难实现的。
(四)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学习
本册导学系统的安排大致思路。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提示单元学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学生自查自测;四是“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五)“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的第六组是一个单独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难忘小学生活”。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围绕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向母校、师友告别。而后分成两大板块──“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按两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教材在这两大板块中,分别提出活动建议,提供若干阅读材料。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二)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8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对于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鼓励学生勤查字词典,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独立识字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本册的默读要求,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精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关于语言积累,本册教材课后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要求比较宽泛,如,“背诵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抄下来”“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有的要求比较明确,如,“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加强学习的指导性。
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四)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注意拓宽话题范围。
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的习作安排有两种形式,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5次习作,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6次小练笔。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每一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与前几册教材相同。关于本组教材,请注意以下两点: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如“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有特点,我要把他们写下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在写人的时候要突出人物的特点;“让我们也试着用演讲的方式,和母校告别吧”,提示学生注意写演讲稿的方式,并试着作一次演讲。教学中要落实要求,有计划地开展活动,用各种语文形式来回忆小学生活,与母校告别。
本单元有一些活动必须在课外完成,例如,制作成长记录袋、班级纪念册,策划毕业联欢会。教师要安排好时间,课堂上主要是布置学习内容、交流活动情况、展示活动成果,课外则要根据活动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展学习活动。最后的联欢会,先布置学生去策划、准备,汇报演出则要等到离校之前再进行。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负数、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1)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
(2)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数学广角方面,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问题”的两种形式,使学生在理解“鸽巢问题”这种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并会运用“鸽巢问题”来解决这些问题。
(4)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本册教学重点:
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三、本册教学难点:
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四、教材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力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向学生介绍“鸽巢问题”的两种形式,使学生在理解“鸽巢问题”这种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并会运用“鸽巢问题”来解决这些问题。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教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建议
1、依据《标准》划分的学习领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归类,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
2、精简内容,突出整理和复习的重点,为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提供空间。
3、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提供具有综合性、挑战性的练习题,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六、具体教学措施
1、认真做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向课堂要质量。
2、多阅读与数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5、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6、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7、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8、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及时给学生提醒,及时纠正,逐步提高。
七、课时安排
1、负数(3课时)
2、圆柱与圆锥(9课时)
⑴、圆柱„„„„„„„„„„„„„6课时左右
⑵、圆锥„„„„„„„„„„„„„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3、比例(14课时)
⑴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
⑵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⑶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
4、百分数(二)„„„„„„„„„„„„6课时
5、数学广角(3课时)
6、整理和复习(27课时)
⑴、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⑵、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
⑶、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⑷、综合应用„„„„„„„„„„„„„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