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本站推荐)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2010级思政1班
1《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第二目的内容,重点是向高一年级学生介绍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在逻辑结构上,上承第一目 “公司的类型”,下启“公司的兼并和破产”,内在联系是:作为企业法人的公司必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努力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否则将面临被兼并或破产的严峻形势。
二.设计理念
1.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公司是现代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未来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进入公司等形式的企业工作。公司经营的成败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发展,关系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今后以经营者或劳动者的身份参与公司的经营提供一定的指导。
2.目前学生还没有进入生产劳动实践,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时可以由浅入深,由学生感兴趣、较熟悉的事例谈起、逐步推动教学环节的展开和学生探究活动的落实;同时要注意由点到面,分析和发现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教会学生及时、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此外,注重选用感性材料、图片、数据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经济生活》不久,对经济学的理解和有关经济学的知识储备还很有限,对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大多是从杂志、网络以及他人经验等方面获得,没有直接的亲身体验,所以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材料的选择。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案例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如何经营公司,培养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王老吉”案例,促使学生关注日常经济生活,培养其学习经济理论的兴趣; 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明确诚信经营在公司经营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观念;
③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科学管理等意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六.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运用“王老吉”这一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进而掌握知识。
2.合作探究法:安排探究活动并组织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比教学法:通过正反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点。
七.课时安排
15分钟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目标】(1分钟)
【教师活动1】通过广告语导入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学生活动1】回答教师提问,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经典广告语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出新课。
【讲授新课】(12分钟)
【教师活动2】提出公司经营成功的第一个主要因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并经营战略的具体含义。
【学生活动2】根据教师的讲解,理解什么是经营战略。
设计意图:“经营战略”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先补充讲解其含义,使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能更好地理解。
【教师活动3】分析加多宝公司成功打响“王老吉”品牌的过程,说明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3】讨论并回答问题,跟随教师的分析逐步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举例和设置提问,配上相应的图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经营战略的具体内涵及其重要性。
【教师活动4】通过“参观”加多宝公司的生产车间,分析公司经营成功的第二个主要因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学生活动4】跟随教师的展示和介绍,思考理解公司的竞争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
【教师活动5】由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引出诚信经营,分析其重要性,最后总结出公司经营成功的第三个主要因素: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学生活动5】回答提问,理解诚信经营的内涵和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正反两个案例的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课堂小结】(1分钟)
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ppt展示)
【布置作业】(1分钟)
思考探讨:王老吉未来如何发展,能否带领中国凉茶走向世界?
九.设计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时,较难解决一个问题是案例的运用和把握。选用“王老吉”凉茶这一案例,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饮料是夏天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消费品,很贴近学生生活;其次,“王老吉”凉茶是一个公司经营成功的典型案例,为大家熟知;最后,这一案例涉及到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大家普遍关注,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容易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但这个案例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它涉及到广药集团和加多宝公司的“商标争夺战”,以及现在的“正宗凉茶之争”,整个事件比较复杂,社会舆论也很多,如果在运用时把握不好,容易引起学生的理解混乱。所以在设计时尽量将这一案例简化,选取有用信息,避开争论点,使它能够较好地运用到本节课的教学中。
第二篇:公司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
公司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
企业家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获得成功,然而,企业的成功却不会心想事成。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社会系统,它的功能和活力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其组成要素的质量,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其要素的组合结构。笔者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构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对企业成功所起的作用。
一、企业成功的有形要素
企业是现代生产力的组织者,缺少有形要素就失去成立的基础。这些基本要素有:
(一)企业家
企业家是企业的法人代表,是企业的决策者、导演和指挥家,是决定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真正的企业家不同与社会官员,他们以创造财富,发展实业为己任,他们科学组织生产力,通过商品交换满足社会的需要并获得盈利的才能是行政官员不能比及的。企业家是一个特定的经营者群体,是一个需要天赋和才能的具有高度创造性、竞争性和挑战性的职业。现代的企业家应具备: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强烈的成就欲望;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和投机本领;鲜明统一个性并能自我超越;诚实正直,可靠而又令人信赖的品质;用人之道等。优秀的企业家既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又是社会的稀缺资源。没有优秀的企业家就不会有成功的企业。
(二)优秀的领导集团
企业家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企业的成功从本质上来说离不开优秀企业家为核心的领导集团。一个高效能的领导集团应该是知识互补、能力叠加,性格相容和志同道合的创业群体,对于当代企业,优秀的领导集团的作用是不容怀疑的。
(三)合理的人才结构
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不仅强调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要讲人才类型齐全,结构合理。一个成功企业必须拥有多种类型的人才。
1、决策型。有雄才大略,有组织能力;有开阔的眼界、广博的知识;远大的胸怀,政治家的胆识。对企业重大方针政策、战略措施、长远计划、经营反方等有很强的决策能力。
2、专家型。学有专长,能独当一面。他们是企业在某一方面进行决策的主要助手,在分管的范围内有较高的权威。对于企业来说,专家特指企业的经济师、会计师、工程师和销售专家。
3、参谋型。思维敏捷,有真知灼见。重视调查研究,采用科学地分析方法,为决策者提供咨询、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或对方案进行修改和进行否定性研究,他们随不对企业重大问题作出决断,但却是企业家不可缺少的参谋。
4、综合型。知识面广,综合力强。能迅速准确地分析、概括、分赴和发展研究人员和职工的新设想、新建议和新方法,发现其潜在价值,并进一步综合加工提高。他们虽不能提出大量的新设想,但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劳动,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颖的东西,为创新创造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综合就是创新”。
5、协调型。活动能力强,人际关系好。认识社会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会遇到大量的问题和矛盾,产生不协调。因此,协调是企业必不缺少的职能,是平息矛盾和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决策执行的前提条件。协调型管理者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的协调,对内是协调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是他们建立良好的配合关系;对外是协调企业与一切外部环境的关系,使之不至于发生利益冲突,促使企业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经营活动。
6、监督型。秉公办事,铁面无私。
7、执行型。能领会领导意图,办事认真可靠。如果没有得力的执行者,再好的决策也是一纸空文。成功的企业家需要一批作风踏实、雷厉风行的执行人,执行人一方面充分理解决策者的真实意图,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变化灵活执行,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才干创造性地去执行。被动的、呆板的执行只能产生递减效应。
8、竞争型。事事不甘落后,追求出人头地,具有较强的竞争精神。根据管理的80:20原理,上述各类人才只要数量占到全体员工的20%,而且结构合理,就能完成企业80%的工作。所以说这些人是企业成功的骨干保证。
优秀的人才是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是企业的宝贵资源。确定科学的人才类型和结构,增强企业活动的效能,是企业家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优秀的职工队伍
企业的职工是企业各项活动的主体,是具体*作者,他们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成败有直接影响。兵法上说:“将是兵之胆,兵是将之威”,“将三军而武奇兵,不可与人争利”,都说明了被领导者的重要性。没有一流的职工,就没有一流的效益。优秀的职工队伍的标志是:知识水准高,职工境界高,活动效能高。
(五)精良的机器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精良的设备就无法生产出高标准的产品。没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就无法保证产品的先进性,企业就会在市场中处于劣势。精良设备、先进的技术加之科学的管理,企业就会如虎添翼。
(六)充裕的资金
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没有可支配的资金就无法开展经营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的优劣,一方面来自企业法人财产的多少,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从资金市场获得资金的能力。
(七)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
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协作系统,它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组织来完成的。组织机构如何设置,状况如何,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有重大影响。既可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又可起到阻碍和延缓作用。良好的组织机构是企业成功地组织保证。
二、企业成功的无形要素
有形要素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客观物质基础,而无形要素是企业取得效率、效益的主观保证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代,企业的无形要素越来越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资源。
(一)企业战略——企业成功的方向保证
企业战略是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企业战略要具有全局性、纲领性、长远性、竞争性的特点。没有战略,就没有企业长远发展。
(二)企业形象——企业无形的竞争资本
企业形象由企业的外现特征和内在精神两方面构成。包括企业的名称、徽标、商标、商品的名称、广告、建筑式样、包装、工作服装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经营管理特色、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追求、创新和开拓精神、遵纪守法和城市正派的经营作风等。企业的实力是企业形象的骨架。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财富和宝贵资源,它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利益。对内可以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可以提高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自豪感,使职工关注企业经营,重视企业效益,珍惜企业信誉,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拼搏。对外,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可信度和影响力。从而提高本企业全方位的竞争能力。
(三)企业信誉——企业经营的坚实基础
“百金买名,千金买誉”,“经商信为本,诚招天下客”是古之明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誉越来越成为企业兴旺发达的促进要素。企业信誉是一个体系,它包括:产品信誉(商标、质量、包装信誉)、经营信誉(广告、计量、合同信誉)和服务信誉。谁具有好的信誉,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能长远发展。
(四)管理者的威望——领导效能的必要条件
领导必须具有权威,才能促使团体向既定目标前进。权威一方面关系到权力正确运用,另一方面又能起到职权所起不到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之所以不能成功,不是他们没有权力,而是缺少能正确运用权力的智能,而且多是不具有征服人心的威望。权力是有形的,它可以驱使人的肉体;威望是无形的,它可以征服 人的灵魂。没有威望的领导者,是匮乏无力的领导,在特定的条件下,它会导致权力无效。
(五)职工的觉悟——企业成功的强大动力
企业由人来组成,管理的核心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企业主体的劳动者的道德品质,思想觉悟如何,对企业的物质文明建设起着推动,促进或阻碍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企业职工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觉悟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现状和未来。
(六)企业文化——永续经营的基础
企业文化的影响力表现在导向性、渗透性和强化行者三个相关的特性方面。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是无法用数字来表明。有些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家的培育和倡导。企业家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为企业家的成功奠定基础。
(七)经营机制——企业成功的内在保证
企业作为一个系统,由人、财、物、信息等要素即产、供、销等子系统构成,而且存在于系统外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地理等环境之中。这决定了企业经营机制的作用过程。它是企业自求平衡、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保证体系。其作用体现在企业系统动态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国内外许多企业的成功和失败都可以最终从其经营机制上找到原因。所以说,良好的经营机制是企业成功的内在保证。
第三篇:并购的成功因素
并购的经济驱动因素
企业发展有内源式发展和并购式发展两种方式。而所谓并购,是合并(或兼并)与收购的合称。合并分为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吸收合并是指一家企业吸收另一家企业(目标企业),目标企业不复存在;新设合并是两家以上企业合并组成一家新企业,原企业不复存在。收购又分为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是指一家企业收购目标企业的股权或资产,目标企业仍然存在。不论是相关多元化还是混合多元化,纵向一体化还是横向一体化,并购都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项重要手段。
并购背后有其严肃的经济话题。并购的市场化目的就是产业整合,即资源的重新配置、整合和优化。并购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其内要求是满足产业升级和利益驱动的需求。通过并购,使资源向效率更高的主体集中,同时形成对低效率公司的强大外部竞争压力。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资源将从劣质行业和劣质企业退出,并流向收益水平更高的行业和企业。
具体到企业的并购行为,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品牌、市场、技术、人力和渠道等等自身需要的各种资源,为自有产品、品牌或投资的其它同类品牌减轻竞争;因此,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一方面,企业以现阶段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围绕其核心业务,增强规模、品牌、市场、技术、渠道或管理等复合性优势,获得较高现实业务利润,而且可提供未来业务所需要的现金流;另一方面,为了培育未来竞争的新核心竞争力,运用并购手段,培育未来的新业务,形成未来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的利润增长。并购不是仅仅停留在业务层面,而是在其战略的统领下,依靠并购达到诸多目的,如钢铁巨头米塔尔与宝钢争购八一钢铁,是为了获取铁矿石资源,利用自己整合经验和运营优势,降低成本,丰富产品线的长度、宽度和深度,逐步进入高端市场。
并购为何常常失败?
多数公司会在某个时机选择通过并购其它公司实现扩张。一次成功的兼并或收购,可以迅速创造价值、扩大产能和市场。然而,并购很难管理。尽管几十年来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对暴露的各种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但并购还是大多以失败告终。在欧洲、美国和亚洲进行的研究都表明,并购带来的益处很少有期望中的那么大,有时候完全是徒有虚名。究竟是什么地方出错了呢?并购需要为企业创造价值,应该给股东带来回报,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并购案却不尽如人意的,并不象人们想像那般美丽。在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埃森哲的150个并购案例当中,符合原来预期的只有约17%,企业通过并购带来微弱回报的只有33%,剩下的另一半可能是不如意的,甚至有的还损毁了股东的价值。例如,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本意是创建一家世界级的通信和娱乐公司,却在几年时间里导致美国企业史上最大的亏损。造成价值损毁的现象包括:协同效应不如预期;供应链中断,影响销售;同时,这些导致库存增加,销售费用和产品成本上升;反过来又致使产品质量下滑,管理混乱;总之是问题多多,不一而足。埃森哲的专家的分析认为,首要原因是收购方在前期对并购的规划没有做充分。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和风格不一样,甚至是格格不入,加上彼此又缺乏信赖与沟通,是导致大量并购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很多公司仅仅关注了并购对象的有形资产,如明确的发展新业务机会、合理化的网点布局以及产品研发与整合计划等。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往往忽略了隐性的文化因素和人事因素,文化和员工不能有效地整合是并购失败的最核心的原因。
有时候并购方对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预期过高,低估了并购后的整合所带来的挑战。并购公司如果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并购中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因而会在企业文化整合与变革中占有许多优势,至少不会受到太多的排斥,为运营管理过渡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如果并购公司和并购对象在知名度方面相当甚至更低,那么并够后的整合乃至变革将会遇到非常大的阻力。如果双方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格格不入,那将会严重干扰并购的整合进程。并购双方管理架构和人员调整不清晰,将导致并购后的组织权责关系模糊,员工心理情绪会存在巨大波动,对未来感到没有安全感,造成很多不确定性;并购后的人员整合是个两难问题:如果并购方派出自己的管理人员,有可能会由于缺乏跨行业、跨地域或跨文化管理经验而困难重重;如果保留原有管理层,则又会面临激励调整的问题,有可能由于薪酬太高难以在经营成本和管理效率上取得平衡。还有,缺乏有效的沟通计划,包括并购后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例如双方高层的沟通,与关联客户、关联供应商的沟通等,导致人心涣散,丢失客户和市场;有时并购方过分注重并购交易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的日常经营;很多并购企业在并购以后虽说有了产权关系,但事实上依然是两个企业在各自独立运作,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与合力,没有获得协同效应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有时反而成为并购方的累赘与包袱,例如戴勒姆与克莱斯勒的合并,最后不得不以分手告终。
从以上分析可以归结为一点,并购失败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并购前后的管控和融合失灵,正是这方面的计划和准备不足,使企业在并购后难以发挥协同效应,并购效果大打折扣。
并购成功的基本法则
其实,在并购之前我们就要考虑怎样为企业带来价值或创造新价值,带来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复合性和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并购交易不是随便想像就进行的,也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而是要对并购对象有针对性地和充分地深刻了解,比如并购对象所在行业的未来增长趋势、技术发展趋势与研发优势、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管理风格、财务状况等;并购对象如果是扶不起的阿斗,那是绝对不能进行并购的。否则,很可能将自身拖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并购交易本身并不是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庞大的规模经济或者占据头版头条的虚幻,而是要把并购作为一个生命过程周期来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并购的成功。在并购交易之前,需要制定明确的并购长远目标、阶段性目标和相应的并购条件与标准;在并购过程当中,成立双方认可的高层整合团队,进行有效沟通,以便应对交易之后的整合问题、文化冲突、人事冲突。并购双方对新企业的变革都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在整合中要善于抓住和利用这样的心理变革机遇。有很多公司比如GE、IBM等,做了大量成功的买进卖出并购交易。他们为什么能成功?关键点在于拥有专业性很强的并购管理专业团队,他们对企业在哪些领域一定要获得控股权,具体控制哪些关键要素,在哪些关键职位上安排哪些合适的人员,哪些方面可以放手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专业化的认知。
具体来说,首先是文化、角色与能力认同,并购者应该把企业文化与人事整合放在关键位置上。事实上,文化整合就是建立一个非常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包括识别并购者和被并购者所珍惜的、看重的价值观、工作风格和行为规范;指导、引导被并购者和被并购者的员工如何融入新组织、如何被新组织接受?鉴别双方企业文化对于消费者和市场的优势分别是什么?挑选出关键文化因素并制定合适的整合方式,同时考虑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影响力以及所面对的风险和机会。在充分了解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的基础上,整合出双方认可的新文化、新价值观和新的行为规范,使双方在组织中获得新的身份认同,引导新员
工逐步形成新的工作态度,积极鼓励组织所期望的行为;同时坚决反对会带来“你们和我们”、“胜利者和失败者”等种种容易造成分裂的行为与语言。通过对企业存在的行为、语言和符号进行认知、审计和诊断,提供客观的基准,从而来衡量企业文化整合的进展状况。在高层联合团队的支持下,设计详细的沟通策略和新文化的教育程序;建立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交流顺畅,将一些容易造成人心混乱的语言和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新文化和新的行为规范不认同的员工,要坚决辞退,当然这要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通过这些策略,会逐步确立并购对象对并购方经营能力的认可,使新员工快速融入新的团队、新的工作环境,适应新的管理风格。而在人力资源的整合和员工认同的基础上,需要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基于产业整合以及流程变革的人才组合与规划,确定关键职位和与此相关的关键员工,制定相关的关键指标和准则,建立人才储备库;基于经营的职业发展管理,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素质;基于多层委托——代理的人力资本管理,为防范多层级、多法人治理结构带来的投机与机会主义行为和败德风险,需要设计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和晋升机制。
其次是愿景与战略认同,选择合适的统一战略,描述你最想要的统一文化,例如愿景、文化、价值观、利益和行为规范,制订详尽的计划来说明如何实现这些战略。例如,深刻认识协同效应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并购对象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隐形资源如品牌、客户、公共关系等的资源利用度和转移性如何,并购者与并购对象之间的市场、生产、采购、技术等关联如何,起步与运营协同如何?双方要采用什么样的商业经营模式?因此,整合需要对不同性质的业务实施有效的管控:从静态的业务组合观点来看,业务组合需要区分战略性产业、准战略性产业、财务性产业、风险投资性产业和退出性产业;从动态的业务布局上来看,整合管控需要对核心产业、成长产业和未来产业进行合理搭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业务基础,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还要致力于以下方面的改善与变革:业务的标准化,流程、组织、信息的整合,资源、服务、知识的共享,以便降低成本;快速应变的能力;企业绩效管理。
在文化、角色与能力认同和愿景与战略认同的基础上,并购已经有了良好开端。
根据大部分并购成功的案例,关于新业务的取舍,著名咨询公司贝恩的专家们认为,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与核心业务的相关性——也许是最关键的——寻找和筛选进入邻近业务的机遇,包括新的地理市场、新的产品与服务、新的客户细分市场、新的渠道、新的价值链结构或者模式。理解企业自身的核心业务是关键,它来自于对业务的分析:哪些业务领先于竞争对手,哪些业务有着非常忠诚的客户群并拥有比行业平均水平更高的利润率。衡量离开核心业务的距离有三个尺度:新业务是否与核心业务有相同的成本结构?新业务是否建立在现有核心业务的客户基础上?新业务是否可以利用现有的企业核心能力?新业务在这三个方面的变化越大,离开现有核心业务的距离也就越远。核心业务与新业务相关性越大,并购成功的几率越大。第二,成功的公司将资源和精力集中在利润池较大的业务,行业的利润率越高越好。第三,准确地评估将要进入的邻近业务的市场潜力,理想的状况是进入那些暂时还没有强大行业领导者的业务。
第四篇:海尔成功的因素
海尔成功的因素
1984年,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还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为了发展,这个小厂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线,随后,从这里又传出了震撼全国的“砸冰箱”事件,海尔坚持打造自己的品牌,使企业摆脱濒临倒闭的命运而起死回生。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接着海尔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市场,并建起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海尔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尔集团已经成为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已经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2009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援建129所希望小学,制作212集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电赞助商。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道德经》中的经典,更是海尔创新文化的蕴含所在。海尔认为无形的东西始终比有形的东西更为重要,产量和利润对于企业的发展固然意义重大,但企业文化与氛围,企业的灵魂才使企业的核心主旨.海尔秉承“真诚到永远”的服务宗旨,强调先卖信誉后卖产品,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信誉是企业的根本,产品合格不是标准,用户满意才是目的,营销不是“卖”而是“买”,是通过销售产品的环节树立产品美誉度,“买”到用户忠诚的心,充分体现了“舍真诚服务、得企业信誉”的“舍得情怀”和“先解客户忧、再寻发展乐”的“忧乐情结”。海尔奉行“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人才机制,海尔认为人才始终不缺少,缺少的出人才的机制。“赛马机制”强调公平竞争,任人唯贤;职适其能,人尽其才;合理流动,动态管理。旨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在能力,让每个人每天都能感到来自企业内部和市场的竞争压力,又能够将压力转换成竞争的动力,这就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秘诀.海尔通过对统一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使集团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海尔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海尔的无形资产,是具有海尔特色的意识形态。企业理念即思路是经营企业总的指导思想,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形成了许多实用的新的理念及思路。这些理念又具体体现为具有海尔特征的企业经营策略和各种规范制度等。这些理念又具体体现为具有海尔特征的企业经营策略和各种规范制度等。
海尔的产品资源应该是一流的,因为海尔要做世界一流的品牌,因此海尔要做一流的产品资源。在海尔项目当中什么是一流的产品资源?它应该是节能的、环保的、带数字化概念的,另外是能够被用户首选,并且是引领市场的产品。具体来说,怎么做用户才能首选?质量要好。怎么引领?产品要是超前的,比如互联网。所以一流的产品资源是有价值的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非常满意的产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日本、欧洲等,你必须要在市场上向消费者提供一流的产品资源。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同时在两个或多个行业从事经营活动,以期达到战略目的的总体规划。多元化有以下几个有点,可以分散投资及就业风险;通过多元化经营可取得范围经济的效果;可实现交易内部化,从而减少交易成本。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创立了海尔的品牌形象之后,海尔已不满足于单一产品和小规模生产的局面,海尔知道:品牌加规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因此,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1997年,以数字彩电为标准,海尔又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1998年,海尔又涉足国外称之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在进行扩张是,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即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员工,进而盘活企业的闲置资产,既保证了资产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的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张瑞敏还提出了新行业选择的两大原则:意识把自己熟悉的行业做大、做好、做强、在这个前提下再进入与这个行业相关的产品领域。先是发展与相关系数接近的产品,在发展与相关系数较远的产品,再发展与相关系数更远的产品,甚至进入一个新行业的前三名。就这样,海尔一步一步占领了家电市场。
海尔的企业国际化战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更好的资源,获取更多的利润,突破国家的界限,向国外发展的业务,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实现科技开发,原材料供应,生产过程,市场营销,信息传播,人力资源,组织形态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国际化的过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世界经济日益向国际化、区域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一个有着更为广阔意义的全球市场正在形成,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在一点前所未有的态势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面临着“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局面。为了与国际接轨,同时也为了振兴民族工业,海尔提出了创国际名牌的战略,并于1998年全面开始实施。海尔认为企业国际化的标致主要有三点:一是市场国际化——企业生产的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二是营销国际化——企业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来为企业的名牌产品服务;三是产品国际化——企业由于一定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品牌的产品。在世纪运作中,海尔坚实打海尔品牌出口,创造性地提出与应用了“先难后易”、“出口创牌而不单纯创汇”、“三个三分之一”的国际化战略,取得了国际化经营的巨大进展。
海尔必须要有一流的用户资源。其实用户完全是你创造出来的,你知道用户的难题,当你把这个难题解决以后,需要解决难题的用户就是你的用户。所以海尔需要一流的用户资源。什么样是一流的用户资源?海尔认为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首先就是口碑,可能是你的产品很好,很节能,使用很方便,很漂亮,第一感觉是很好的。第二个特点,能够享受到别的家电企业不能提供的服务,非常周到,非常贴心,这样用户会被感动,被感动的用户就会有口碑。在实网的口碑,海尔可以拿到虚拟网上放大。现在都是互联网,在虚拟网上放大,并且和用户之间互动,通过互动,这个用户还会提出更好的、更高的要求,更满足你的要求。这就是虚实网融合。第三个特点,它必须能够牢牢地粘住用户。本来他买你一台产品,后来发现你还有其他产品,还要买,他搬家了还要买,他的同事、亲戚、朋友都需要买你的产品。海尔一流的用户资源是虚实网融合的用户资源。现在海尔的用户是要到中国农村的每一户,全球的用户都是。全球的用户也分豪华消费的、中档消费的、经济型消费的。所以用户资源要想做一个品牌,它应该有很多的方案在网上发布,然后消费者可以在网上一点击满足他需求的产品,所谓实网,你的营销网点、你的服务网点、你的物流网点就能够在他完全需要的时间满足它的要求。这就是虚实网融合的用户资源,这就是海尔需要的一流的用户资源。
海尔需要一流的商业模式。过去海尔的传统经济就是一种领导经济,领导下命令,一个企业里面厂长说了算,厂长说干什么,全体员工必须去干什么。领导如果前瞻性比较高,这个员工就会少忙活几年,因为一开始就是超前的。如果领导前瞻性比较差,员工老是跟在后面,人家干什么,他才想起来干什么,结果利润没有,光是白忙活,有的时候甚至说买一个产品不如买一棵大葱。所以商业模式必须是一流的。
一流的商业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在海尔心目当中,海尔现在创造的商业模式叫人单合一双赢的商业模式。人就是每个员工,单就是每个员工为用户创造的价值,每位员工和每个员工为用户创造的价值是合在一起的,然后是双赢。因为用户享受到了你给他创造的价值,因此这个企业就会获利。但是员工能够分享这里的价值,员工分享到价值,企业也有了,用户也有了,所有的合作方都是双赢的,并且是每个人都有为用户创造的目标,所以整个企业能够按照这种商业模式来运作。
良好的售后服务是下一次销售前最好的促销,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售后服务作为销售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众厂家和商家争夺消费者的重要领地,是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主要方式,是树立企业口碑和传播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海尔无疑是做的最出色的,也是做的最早的。海尔在售后服务方面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再加以科学合理的改进,其服务模式已经成熟稳定,深得消费者认可,也是众多企业争效模仿的对象之一。经过一番对海尔的售后服务观察分析研究,笔者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国内众多企业学习海尔服务模式容易,学海尔服务的精髓难,况且海尔一直在不断改进,跟在海尔后面学习只能亦步亦趋,永远落后海尔,这也是国内企业百思不得其解、百做不见其效的症结所在。所以要超过海尔服务必须另辟蹊径,找到自己的服务模式,但万变不离其宗:消费者满意的适合企业的就是最好的。本文所揭示的虽然仅是冰山一角,但察微知著,相信海尔的售后上门服务模式定会使我们有所感悟和借鉴的。
海尔的总裁杨绵绵谈到成功的因素时说:“我们过去传统经济下我们的组织架构是一个三角形,领导在上面,中层干部,一级一级下来,最后到其他员工。等你把命令传下来,一般来讲,一级一级的和领导博弈,你说十,我就想让他做到八,下一层就做到七,反正你也管不过来,管到最后用户就全部丢了。我们现在是倒三角,让员工直接面对用户,这个用户就是你的,他有什么需求你去了解,了解以后你说应该怎么样让他满意,你传回来,让你的领导拿出你的产品资源,拿出你的服务模式,这样后面腰杆就硬了。他直接面对用户,了解用户的需求,直接从家里拿很多的资源支持他,他就直接为用户服务。而且他的报酬来自于他所创造的价值,这样就有了激励机制,而企业的目标也是为了给用户创造价值。所以我们这个模式是人单合一双赢的模式。
直接面对用户的团队是一个全流程的团队,这个团队是单到单的。全流程是什么意思?从产品开发,一直到供应链,一直到销售,他们在一个团队里。以前是我卖不出去就说你开发的不好,开发的就说我的产品在国际上都得奖了,卖不出去是你的事,互相埋怨,互相扯皮。现在他们是在一个团队里,直接通过用户认可的价值才能分享,所以他们都要一起协同,必须为用户服务才行。
你要想做成世界一流的品牌,我们现在的做法就是要做到三个一流,一流的产品资源,一流的用户资源和一流的商业模式,而且这个商业模式对我们来讲尤其重要。
第五篇: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
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
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Key Successful Factors [KSF],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
[编辑]
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关键成功因素法(key success factors,KSF)是信息系统开发规划方法之一,由1970年由哈佛大学教授William Zani提出。
关键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KSF),关键成功因素是在探讨产业特性与企业战略之间关系时,常使用的观念,是在结合本身的特殊能力,对应环境中重要的要求条件,以获得良好的绩效。
关键成功因素法是以关键因素为依据来确定系统信息需求的一种MIS总体规划的方法。在现行系统中,总存在着多个变量影响系统目标的实现,其中若干个因素是关键的和主要的(即成功变量)。通过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集合,从而确定系统开发的优先次序。
关键成功因素指的是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编辑]
关键成功因素的4个主要来源
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要性置于企业其它所有目标、策略和目的之上,寻求管理决策阶层所需的信息层级,并指出管理者应特别注意的范围。若能掌握少数几项重要因素(一般关键成功因素有5~9 个),便能确保相当的竞争力,它是一组能力的组合。如果企业想要持续成长,就必须对这些少数的关键领域加以管理,否则将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使同一个产业中的个别企业会存在不同的关键成功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有4个主要的来源:
个别产业的结构:不同产业因产业本身特质及结构不同,而有不同的关键成功因素,此因素是决定于产业本身的经营特性,该产业内的每一公司都必须注意这些因素。
竞争策略、产业中的地位及地理位置:企业的产业地位是由过去的历史与现在的竞争策略所决定,在产业中每一公司因其竞争地位的不同,而关键成功因素也会有所不同,对于由一或二家大公司主导的产业而言,领导厂商的行动常为产业内小公司带来重大的问题,所以对小公司而言,大公司竞争者的策略,可能就是其生存的竞争的关键成功因素。
环境因素:企业因外在因素(总体环境)的变动,都会影响每个公司的关键成功因素。如在市场需求波动大时,存货控制可能就会被高阶主管视为关键成功因素之一。
暂时因素:大部份是由组织内特殊的理由而来,这些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对组织的成功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领域。
[编辑]
关键成功因素的8种确认方法
环境分析法(Environmental analysis):包括将要影响或正在影响产业或企业绩效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外在环境的力量,换句话说,即重视外在环境的未来变化,比公司或产业的总体变化来得重要,惟实际应用到产业或公司上会产生困难。
产业结构分析法:应用Porter所提出的产业结构五力分析架构,作为此项分析的基础。此架构由五个要素构成。每一个要素和要素间关系的评估可提供分析者客观的数据,以确认及检验产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产业结构分析的另一个优点是此架构提供一个很完整的分类,另一项优点就是以图形的方式找出产业结构要素及其间的主要关系。
产业/企业专家法:向产业专家、企业专家或具有知识与经验的专家请教,除可获得专家累积的智慧外,还可获得客观数据中无法获得的信息,惟因缺乏客观的数据导致实证或验证上的困难。
竞争分析法(Competitive Analysis):分析公司在产业中应该如何竞争,以了解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和态势,研究焦点的集中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资料,且深度的分析能够有更好的验证性,但其发展受到特定的限制。
产业领导厂商分析法:经由该产业领导厂商的行为模式,可当作产业关键成功因素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对于领导厂商进行分析,有助于确认关键成功因素,惟对于其成功的解释仍会受到限制。
企业本体分析法:此项技术乃针对特定企业,对某些构面进行分析,如优劣势评、资源组合、优势稽核及策略能力评估等。由于透过各功能的扫瞄,确实有助于关键成功因素的发展,但实在耗费时间且数据相当有限。
突发因素分析法:此项技术亦是针对特定企业,透过对企业相当熟悉的专家协助。虽然较主观,却常能揭露一些其它传统客观技术无法查觉到的关键成功因素,且不受功能别的限制,甚至可以获得一些短期的关键成功因素,惟难以验证这些短期的关键成功因素。
市场策略对获利影响的分析法(PIMS Results):针对特定企业,以PIMS(Profit Impact of Market Strategy)研究报告的结果进行分析。此技术的主要优点为其实验性基础,而缺点在于“一般性的本质”,即无法指出这些数据是否可直接应用于某一公司或某一产业,也无法得知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编辑]
关键成功因素法的步骤
关键成功因素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一个完整的KSF分析方法主要有五个步骤:
1、公司定位;
2、识别KSF;
3、收集KSF情报;
4、比较评估KSF;
5、制定行动计划。)
1.确定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
2.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主要是分析影响战略目标的各种因素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
3.确定关键成功因素。不同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行业的组织,由于各自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差异和内部条件的不同,其关键成功因素也不尽相同;
4.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
关键成功因素法的优点是能够使所开发的系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较快地取得收益。应用关键成功因素法需要注意的是,当关键成功因素解决后,又会出现新的关键成功因素,就必须再重新开发系统。
行业关键成功因素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环节。可以通过判别矩阵的方法定性识别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其具体操作过程是采取集中讨论的形式对矩阵中每一个因素打分,一般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如果A因素比B因素重要就打2分,同样重要就打1分,不重要就打0分。在对矩阵所有格子打分后,横向加总,以次进行科学的权重分配。一般权重最高的因素就成为行业关键成功因素。下表为运用判别矩阵方法设计的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表。
[编辑]
关键成功因素法案例分析
[编辑]
案例一:运用关键因素分析法分析财务战略[1]
采用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设立公司财务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关键因素分析法(KSF)是信息系统开发规划方法之一,1970年由哈佛大学教授WilliamZani提出,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绩效评价中。关键因素分析法是以关键因素为依据来确定评价系统信息需求的一种总体规划的方法。该方法认为:在绩效评价系统中,总存在着多个变量影响评价活动目标的实现,其中若干个因素是关键的和主要的。
通过对关键因素的识别,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集合,从而确定评价系统的评价体系。利用关键因素分析法,可将公司财务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为财务策略层。按照公司财务策略组成内容不同,这一层面又分为筹资策略、投资策略和股利分配策略。
第二层面为关键因素层。关键因素是指在评级体系中对评价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对于公司财务战略绩效评价来说,其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对各财务策略实施的投入产出效率的评价,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各项财务策略实施能否使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2)各项财务策略实施能否使公司保持良好的财务关系因此,本文选取资金效率资金风险资金成本和财务关系为关键因素,围绕这四个因素综合确定公司财务战略的绩效。
第三个层面为关键业绩指标层关键业绩指标(KPI)是关键因素在评价活动的实际应用,其关键两字的含义即是指能反映某一关键因素的财务本质的重点指标该指标层既包括定量的财务类指标,也包括定性的非财务类指标其中定量指标主要反映各财务策略实施的成本与效果,如资金成本总资产周转率等定性指标主要反映战略方向财务关系以及战略与环境的适应性等内容,如优势与劣势公司提供信息的及时性与有用性等指标因此,该指标体系为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有机结合体这一层面将关键因素分解为具体的财务策略评价指标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财务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图
基于关键因素分析法构建的财务战略绩效评价模型分为3层:第一层为策略层,分别描述各财务策略的绩效状况;第二层为关键因素层,这里关键因素的确定将紧紧围绕资金周转效率的评价,同时兼顾财务策略实施中财务关系的评价;第三层为关键业绩指标层,根据各关键因素的财务本质细化为具体评价指标。
[编辑]
参考文献
1.↑ 昝新明.基于关键因素分析法的财务战略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财会
通讯(综合版),2008,(10)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30
分享到: 新浪微博
人人网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
本条目相关资讯
成功绩效管理的九项关键因素 2010年12月3日2010年6月28日2009年10月8日 苹果成功秘诀:十大关键因素导致与众不同本地化、全球化以及其他有助于打造成功全球团队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