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程形式下的小学体育课教学改进
新课程形式下的小学体育课教学改进
小北格学校武俊颖
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形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挖掘教学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目前小学体育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应创新的依据。为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我对课堂教学创新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体育教师如何尽快的了解、学习、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在教学中通过经验与学习并举的方式勤于探索、勇于发现、善于利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使课堂教学变的更加和谐、高效、生动。
一、改革课堂结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全面锻炼身体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现行体育课堂结构通常由四个阶段三项教材内容组成:
开始部分(第一阶段)→集队,问好(常规);
准备部分(第二阶段)→徒手操(准备活动);
基本部分(第三阶段)→主教材(讲解、示范、练习);
结束部分(第四阶段)→徒手操(放松活动)。
改革后的体育课堂教学结构各步骤联系紧凑,教学内容厚实,综合性强,有利于学生科学、严谨、全面地锻炼身体。例如,“快速跑”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步骤→集队、问好(常规);
第二步骤→模仿操(准备活动);
第三步骤→游戏“看谁投得准”;
第四步骤→主教材“快速跑”;
第五步骤→游戏“炸毁敌碉堡”;
第六步骤→舞蹈“娃哈哈”(放松活动)。
二、改变教学分组形式
在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分组情况要么是按高矮分组,要么按男女分组,要么是平均分若干组,总是比较死板。而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具有浓厚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就可利用这种好奇心和积极性,通过小组分组形式的重新组合,在分组上来个创 新,让学生感到新鲜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具体的方法有:
1、强弱搭配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和对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强弱搭配。在学习中通过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接力跑等比赛项目中,强弱生搭配有助于比赛的公平,还能更好的激发团队凝聚力。
2、自由组合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有自己的交际圈子,总是爱同要好的同学在一起活动。在教学中,改变旧的分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游戏教学中,这种分组方式非常受学生欢迎。
3、分层次教学分组
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对技能的接受掌握程度也不同。如果不管这些差异,对整个班学生进行“统一层次”的教育,则会出现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局面。因此,在一些项目的教学中,可按学生的差异大致分成不同层次的若干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处于较低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进步了,便可到高一层次中去。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好的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差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三、优化教学方法。
1.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方法体系,注意引导和启发。体育教学要由过去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2.在教学中给学生尝试的机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体现在课程选择和课程教学两个方面。在课程选择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尝试选
择体育项目的机会,并通过体验项目来决定自己是否喜欢和适合该项目。这符合新课标强调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3.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重视体育文化的陶冶,借助多媒体手段,放一些体育比赛的录像或与体育相关的电影,作些即兴的点评,以加强学生对体育理念的理解,也加强学生现代体育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单个项目练习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某个明星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动作进行慢放和分解,让他们从直观上去感受动作应该是怎么样的,明白哪些动作是必须要做的,哪些技术环节又是可以变通的。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改变。但我认为,总的规律是不变的,对小学体育课教学的改革创新,还可从不同角度入手。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小学体育教师,不能人云亦云,生搬硬套,而应从学校及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观察、积极地实践,探索出能体现个性的教学组织方案,以配合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上是一些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和同行一起共勉。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形式下的小学体育课教学改进
浅谈新课程形式下的小学体育课教学改进
萧山区新围小学
沈佳波
摘 要: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形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挖掘教学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目前小学体育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应创新的依据。为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我对课堂教学创新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体育教师如何尽快的了解、学习、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在教学中通过经验与学习并举的方式勤于探索、勇于发现、善于利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使课堂教学变的更加和谐、高效、生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小学体育教师 创新教学
一、改革课堂结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全面锻炼身体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现行体育课堂结构通常由四个阶段三项教材内容组成:
开始部分(第一阶段)→集队,问好(常规); 准备部分(第二阶段)→徒手操(准备活动); 基本部分(第三阶段)→主教材(讲解、示范、练习); 结束部分(第四阶段)→徒手操(放松活动)。
上述课堂结构是50年代引入的前苏联体育教学模式,这一结构机械呆板,各阶段联系松散,教学内容单一,影响学生科学、严谨、全面地锻炼身体。
为此,新课程对体育课的一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形成由多步骤多项教材内容组成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步骤→集队、问好(常规);
第二步骤→游戏、韵律活动、舞蹈、模仿操、徒手操……(准备活动,任选其一);
第三步骤→辅助教材;身体素质练习、游戏……(辅助教材必选,其余任选);
第四步骤→主教材。(1)多种练习手段:(2)完整练习(必授); 第五步骤→模仿操、韵律活动、游戏、徒手操……(放松活动,任选
其一);
第六步骤→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往后延伸。
由此可见,改革后的体育课堂教学结构各步骤联系紧凑,教学内容厚实,综合性强,有利于学生科学、严谨、全面地锻炼身体。例如,“快速跑”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步骤→集队、问好(常规); 第二步骤→模仿操(准备活动); 第三步骤→游戏“看谁投得准”; 第四步骤→主教材“快速跑”; 第五步骤→游戏“炸毁敌碉堡”; 第六步骤→舞蹈“娃哈哈”(放松活动)。
二、改变教学分组形式
在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分组情况要么是按高矮分组,要么按男女分组,要么是平均分若干组,总是比较死板。而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具有浓厚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就可利用这种好奇心和积极性,通过小组分组形式的重新组合,在分组上来个创
新,让学生感到新鲜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具体的方法有:
1、强弱搭配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和对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强弱搭配。在学习中通过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在“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由于动作掌握较难,如果光由教师进行辅导,则时间会来不及,而且仍有许多学生得不到指导,我就把篮球队员及完成好的学生跟完成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让优生对差生进行示范指导,充当小老师,让差的学生学有榜样,纠正动作,而好的同学通过对他人的指导,也使自己明白了那些地方容易出错,更加提高了动作质量。另外,在接力跑等比赛项目中,强弱生搭配也有助于比赛的公平,还能更好的激发团队凝聚力。
2、自由组合
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有自己的交际圈子,总是爱同要好的同学在一起活动。在教学中,改变旧的分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游戏教学中,这种分组方式非常受学生欢迎。
3、分层次教学分组
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对技能的接受掌握程度也不同。如果不管这些差异,对整个班学生进行“统一层次”的教育,则会出现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局面。因此,在一些项目的教学中,可按学生的差异大致分成不同层次的若干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处于较低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进步了,便可到高一层次中去。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好的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差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三、优化教学方法。
1.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方法体系,注意引导和启发。体育教学要由过去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和“强制命令”,确保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都有提高。只有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成为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人,才能使学生获得主动的发展。因此,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
应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成功的满足,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2.在教学中给学生尝试的机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体现在课程选择和课程教学两个方面。在课程选择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尝试选择体育项目的机会,并通过体验项目来决定自己是否喜欢和适合该项目。这符合新课标强调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是不是适合所选择的项目。传统的课程教学,往往是老师进行示范,然后分解教学。这种授之以“鱼”的方法,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只是一味模仿老师的动作,而不能自主地去体会运动本身。如果让学生先去尝试体会,在尝试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弱点,同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学生的动作特点,然后对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那么效果则会好得多。
3.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重视体育文化的陶冶,借助多媒体手段,放一些体育比赛的录像或与体育相关的电影,作些即兴的点评,以加强学生对体育理念的理解,也加强学生现代体育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单个项目练习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某个明星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动作进行慢放和分解,让他们从直观上去感受动作应该是怎么样的,明白哪些动作是必须要做的,哪些技术环节又是可以变通的。这样不仅可以使课程本身变得丰富多彩起
来,也可以使学生精准地去学习各技术环节。亲自参与到运动中在原有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只是采取课堂传授的方式,强调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运动本身的快乐,几乎很少有师生互动的空间。在新课标要求下的体育教学,教狮应该参与到教学中,营造体育运动的气氛,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与学生一起分享运动中的成功和失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运动精神。
四、改革考核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1.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改革教学评价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尤其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体育考核的良性反馈调节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在体育考核中一些学生尽管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于获得较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单凭身体条件的先天优势就可取得优异成绩的不合理现象。体育成绩考核应从教育评价出发,不但要看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绝对水平成绩,更要重视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都能从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与新的动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的乐趣。
2.评价能帮助、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往的评价偏重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导致评价缺乏激励作用。这对体质差而平时表现积极的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为此,体育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多角度地对每个学生进
行评价,力求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如投垒球,如果全体学生都用同样重的垒球,那么个子小、力量差的学生肯定得不到好成绩,评价的结果无疑对他们是一个打击。但如果我们将评价集中动作上来,那么学生的关注点就可集中在自己的姿势改进上来。
3.现在各学科已实行了考核等级制,我在考核时,也是采用等级制,并针对体育课特点,对等级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围绕体育常识、运动水平、技能技巧、出勤表现等,并特别增加了“课堂外锻炼” 这个项目,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将等级制中的“优秀、合格、待合格”改用“A”(优秀90-100分)、“B”(良好75-89分)、“C”(中等60-74分)和“D”(尚需努力60分以下)四个档次。实践中,各项目的评价只对学生公布等级的档次,而不直接公布具体分数。这样,减少分数的负面影响,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和自尊心,达到全面、中肯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改变。但我认为,总的规律是不变的,对小学体育课教学的改革创新,还可从不同角度入手。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小学体育教师,不能人云亦云,生搬硬套,而应从学校及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观察、积极地实践,探索出能体现个性的教学组织方案,以配合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上是一些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
和同行一起共勉。
参考文献:
1、季浏.课程与教学论[M].2、凌平.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思考[J].3、《基础教育与创新》
4、《时代呼唤创新型课堂》
5、《创新教育与教师观念更新》
6、陈琦等.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J].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1)人民教育 2000 08 教育发展研究 2000 S1
探索与求是 2000 04 体育科学,1998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刍议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刍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刍议。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类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基本理念的更新,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新理念下是什么样的?具有哪些特点?这是每一个体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新理念下的体育具有以下特征:健康第一、充满快乐、体现民主、强调开放、全面参与、课堂和谐、贵在创新。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健康第一。
1、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
体育课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身体生长发育最为密切的一个学科,因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理应成为体育教学重要的任务,这也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改变过去重视传统知识技能,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片面思想,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发展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坚持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的健康观。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而且还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学的目标已不单单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还有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新课程十分强调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体育课中,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从某种意义上比掌握一些动作技能更重要。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充满快乐。
1、充分运动的快乐。
体育课以身体练习为主,在身体练习过程中机体要承受一定运动负荷,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全身的新陈代谢加快,废物经过呼吸和汗液加速排出,各个器官和肢体都得到活动,左右脑半球的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使学生体会到运动后全身爽快、舒畅的感觉,同时达到放松心情、调整情绪的目的,使学生体会到体育的独特魅力。
2、充分学习的快乐。
人天生存在着发展需求,在认知方面,就是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是相当快乐的事情。在体育课中,我们可以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不同运动项目带来的不同体验,满足他们好奇、探究、体验的心理。在同一内容的教学中要体会出动作的难度、熟练度和质量的提高,使学生体会到运动技能提高的快乐。
3、充分交流的快乐。
学生大多喜欢与人交流,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这种交流是受一定限制的,而在体育教学中这种交流就方便得多了,接力、拔河、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都少不了学生的合作,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应通过组织方法的合理运用,使学生体验与人交流的快乐,在交流中使思想与思想交流,行为与行为的影响。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体现民主。
1、民主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没有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教师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交流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师生之间对话的畅通,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思想火花的迸发。
2、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不能追求整齐划一,体育课要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也乐于关注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新课程下,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享受体育学习的权利。上课的时候,教师要多想想,学生们在干什么,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该怎么做,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以往被忽视的学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是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成为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特点。
3、关注学生差异。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教学中我们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要把这种差异当成一种财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胜,发展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运动,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否则,学生就不会喜欢体育课,也就不会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强调开放。
1、教学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呈现开放的特点。我们要改变过去把体育课变成“达标课”、“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体育运动。通过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的多样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教学方法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选择了新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学方法也应当相应地进行改革。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教学反思《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刍议》。即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皆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探究、合作活动中学习锻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答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3、评价方式的开放。
以前我们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用努力也得到优,而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心理和行为。体育课上我们应发挥教师、小组和学生的作用,开展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的评价,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使评价确定成长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
五、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全面参与。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采用的是前苏联“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统一口令,学生统一练习的方式组织教学。用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只认准一种目标、一种结果,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学习是一种“内在学习”,让学生全面地参与教学过程。
1、思维参与。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首先是思维的参与,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潜能、个性就不能得以显现。
(1)设疑──动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育学习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外在表现的、结合思维活动参与的、带有一定心理体验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2)尝试──讨论。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讨论,讨论是要求人人参与,围绕教学中心,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2、情感参与。
体育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发展的过程,学生接受、参与体育活动不等同于思维上、主观上意识到自己的活动真意,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老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漠然视之。因此,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美丽的火花,才能掀起一个一个的教学高潮。
(1)情知交融。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主感知,对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教育性因数进行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认识,加深情绪体验,更好地领悟知识、技能所蕴涵的深层意味。
(2)清理交融。教师对学生加以理性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唤起学生的道德需要与参与欲望,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进行空洞的说教,否则,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以趣激情。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通过有趣的导入,巧妙的组织,风趣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绪和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享受体育的乐趣。
3、行为参与。
行为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直接表现,也是老师调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行为参与最主要的表现是:
(1)自主学练。传统的教学理论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的容器,重视的是老师怎么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则很少论及,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承受者,教师应在遵循“体育课程建设与实施”要求的同时给学生留以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的逻辑序列,自主选择相应的方法与手段,大胆地进行尝试、探索和实际。教师在其中只是加以点拨、引导,不横加干涉,从而使课堂达成教与学的和谐,主客观的统一。
(2)编排与表演。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都具有成就感、表现欲、上进心,老师要善于合理调节课堂教学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在体操、韵律操、武术等项目的教学中,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能力的基础上,就要让学生自己组合编排成套动作,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不断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六、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课堂和谐。
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总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作为围绕在学生周围的客观存在,它是学生主体性学习和体验的重要物质和精神空间,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使之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并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1、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件。
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美育挂图等是体育课堂的硬环境,它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作用用于学生的感官,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进而感染学生的情绪。但客观物质本身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是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如布置一个整洁、优美的教学环境,能给人以一种安全舒适感,愉悦学生的情绪;将体育器械摆放成富有情趣的艺术图案,能给学生严谨感、秩序感,优化学生的“心境”,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2、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
教师的教书育人,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育己”来实现,没有学生的自学活动,教师是难以成功地进行教育的。学生的自学活动有赖于学生“健康感情、诚实和自信”,而这种感情只有在和蔼、平等的师生交往情景中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
(1)尊重学生。传统的教育观主张“师道尊严”,教师指挥一切,控制一切,学生只能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一步。要消除师生间这条无形的鸿沟,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尊重、赏识、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
(2)沟通感情。人与人之间心理相容时,一方的行为就能引起另一方积极的反应;不相容时,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的消极反应。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表里如一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为,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感受学生的思想、情感,并把这种理解、感受恰当地传导给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知己、是朋友、是伙伴,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3)控制情绪。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境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前提基础。首先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对课堂上的偶发和突发事件作出冷静地处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的时候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七、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贵在创新。
课堂教学创新,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成份提出来的。传统的学科教学理论和方法,有的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即使用现代教育观去审视它依然有实用价值,我们就必须去利用它、去发展它。有的传统经验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一定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到今天已不适用了,就必须去改造它、完善它。有时传统经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不应该提倡的就必须扬弃。对于传统中的许多优秀成分,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认为推翻过去的一切,重新构建新的序列就是改革。这种思想是不明智的,势必造成课堂教学混乱。课堂教学结构永远是一个动态的东西,任何一项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东西,任何一项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都可以找到不同的切入点,从运动技能形成可以切入,从心理调适也可以切入,从人际交往也可以切入,从任何一点都可以切入,而且都不影响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过于强调“序”,就容易使教学方法模式化、程序化。不维“序”,则意味着课堂结果安排善于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在教师指导下独自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教师从关注知识传授向关注人的发展。创新必须充分体现在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效果上。
课程改革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始的新尝试,将前人长期总结出来的十分宝贵的资源进行反思、创造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新的突破,也会有新的困惑,关键是对优秀的传统资源能作出理性判断,明智选择,否则将造成课改实验思维混乱。
第四篇:新课程——体育课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标向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
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基本上每届每班都有肥胖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遗传因素导致缺乏运动细胞的学生较多,在协调性练习或技能要求比较高的项目练习时,常受到同学嘲笑,因而这些学生虽喜欢上体育课但又怕遭到同学的嘲笑,久而久之,便疏远了体育活动,成了体育课上受冷落的旁观者,特别是体育课改的今天,此类问题更加突出。那么如何使这些同学象其他学生一样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并获得乐趣,是我们每个体育教师的职责和追求目标,也是课改的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只要教师努力去关爱这些特殊学生,这个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现在可能所有班级中都有一位或是多位同学人特胖,有的不但胖个子又高,跑起步来挺费力的,就更别说跟随队伍跑步了。所以这样的学生在分组练习时经常受到小组同学的批评及嘲笑,甚至遭到责骂。
我所教的高三年级就有这样一位同学,不太爱和同学们一块活动,做练习时总是往后溜,考试成绩也比较差。课后我找到他,问他为什么上课不积极活动?开始他不说,在我的启发下,他才说:'其
实我很喜欢体育活动的,可我长得这么胖,做起动作来很吃力,又不好看,同学们会笑话我,所以就不想动了'。根据他的想法,我诱导说:“不管谁在学习新动作时,都不可能做得很好,再说对于你,重要的是参与、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练习的次数多了,动作也就好看了。老师相信你,你一定会战胜自我,找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在后来的活动中我仔细寻找该生的闪光点。不久在练习耐久跑时他总是坚持到底,不管和其他同学有多大的差异,始终坚持到底。久而久之,在他的自信、坚强下完成了和其他一样的练习内容。在体育课上,我及时表扬了他,并要求其他同学多向他学习。同学们也报之以热烈的掌声,纷纷向他询问起来。老师的表扬,同学的鼓励给这位同学装上了自信、坚强的翅膀。自此以来的体育课他上课很投入,与同学合作的也很愉快,体育成绩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这也为我今后解决特殊学生困难积累了经验。
第五篇: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体育课
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体育课
观音中学杨力麟学号:32
3摘要:《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体育课的教学达到“健康第一”,并且要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来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新知识的热情度,让他们学会自学、自练,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本文中,我把对新课改的认识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几点我认为对“上好体育课”有帮助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方法教师学生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要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积极性,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为贯彻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要使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达到“健康第一”的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因材施教,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只有正确理解新课标的性质和理念,才能更有效地上好体育课,以下是我对新课改的认识,并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有了教学计划才能较好地适应课程标准及其目标体系的贯彻。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基础的个人生活卫生、公共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体育理论课是由体育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二类组成。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两个重要方面;最后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应该主要选择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内容,如在球类教学的学习中,以基本动作技术和教学比赛为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提高很多。
二、教学方法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一般的体育课常采用比较传统的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模式。这种结构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于死板,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因此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让他们掌握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采用自主选项的教学方式。
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有的时侯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喜好的项目去练习,而教师在旁边指导他们,纠正他们的动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满足了学生运动、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需求,也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张扬自己个性,也使自己的特长得到较好的发展与完善,也和利于培养学生兴趣。
2.采用多鼓励学生的教学方式。
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体育课上得更加生动、活泼、有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可采用表扬鼓励的方法,表扬是每位老师的教学艺术,表扬可以肯定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再接再厉,对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也有促进作用。每做完一次练习,针对做的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说:“你做的非常好,我很喜欢”,“大家来看XXX的表演,他做得很好,大家应该多多学习!”对于做的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说:“恩,这次做得比上次好多了,加油,你可以做的更好!”这样多鼓励他们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
3.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所以提倡举行多种生动活泼的比赛来激发学生兴趣,如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或者举办秋季运动会,建立运动队等形式,针对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训练等。这样可以激发了学生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身体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有效地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三、教学评价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注重评价的多元化,注重评价所产生的激励作用,在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有利于突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教学的效率;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全面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充满激励的氛围中学会不断地进取。在日常教学中,可采取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元化评价方法。
1、师生互评
长期以来,一般都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但评价的内容受教师本身的经验、水平影响,各有不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过多,而学生的想法就被忽略,所以,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比较注重师生互评,不能由教师唱独角戏,在教师评价完学生后,学生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更应该多鼓励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这样不仅使自己了解到学生的想法,也可以为以后的课堂教学获得更多的经验,也体现出平等、自由、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也在体育活动中无形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
2、学生互评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评价方式有很多种,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就是其中的一种。让学生参与到评价学生中,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营造学习氛围。但要求学生赞赏同学们的优点的同时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不能只看到缺点或者优点,也有比较调皮的学生可能会胡乱说一些,所以在同学们进行互相评价以后,老师应该进行总结评价。这样,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学会了认真倾听同学们的评价,并且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在这种互相评价、互相欣赏、互相帮助课堂氛围下,会使课堂氛围更活跃,使学生轻松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使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更明显。
四、总结
体育教学不仅是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新知识的热情度,让他们学会自学、自练,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中,还有很多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有待大家探索发现,体育教学的改革还要根据时代的需要,继续创新,研究出更多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方法,这也需要每一位体育老师不断学习,不断的总结经验,从而达到“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