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趣事挑逗”课堂作文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论文评选
“趣事挑逗”课堂作文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湖北省公安县倪家塔小学谢正明(中学高级教师)
(邮编:434305联系电话:***)
一、问题提出:
通过对学生的学科学习状况调查,我们得出两个事实:一是学生愿意上科学课,是因为科学课可以做实验,觉得有趣味;学生也愿意上语文阅读课,因为阅读课是情感性课程,学生在感悟语文中觉得有意味。二是学生不愿意上作文课,是觉得作文课干瘪、枯燥,而且写作文主要是编写故事,因无内容可写而觉难。于是思考着把这两者整合起来,组织一些有趣的实验或活动,然后以此为素材让学生记下趣事活动,写作成文。即把作文课上成感悟性课,上成实践性课,让作文课也出趣味,用趣事挑逗学生的写作激情。
二、建模依据
1、从兴趣着眼,让学生乐于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动好奇好说),选择了从内容入手组织课堂作文指导。而不是从作文题眼入手。
①从学生“好动”的特点出发,我们选择了“活动”这形式,让学生的感官参与其中,学生乐于去做去参与。
②从学生“好奇”的特点出发,我们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突出趣味性。特别选择一些与学生经验认知冲突的事物或现象,触发学生的兴奋中枢,引发学生的自觉想象和思维。如“转鸡蛋”——生鸡蛋与熟鸡蛋的转动规律不同;“连通气球”——是小气球里的气往大气球跑;“保护鸡蛋”——让学生体验鸡蛋随身一周不破的艰难;吹开两张叠纸——越吹越拢;“无土生豆芽”——多法实验等。这种或科学结论与学生认知的反差,或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挑战,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动:原来上作文课也这么好玩。学生想上类似课的想法突现,改变了学生不愿上作文课的心里。
③从学生“好说”的特点出发,好说是学生天性。每个人都有把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或感兴趣的问题说给别人听的愿望,这是人的共性。我们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渲染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例,让学生乐于去说。而且,整个课堂都在努力营造宽松的说话环境:由着学生自己的思路,用实实在在的话,反映实实在在的心里。学生说得兴趣盎然。大家也都愿意听。即使是写作能力很差的人,也能说得很风趣,一没顾及就能说出来,一听还蛮吸引人的。
2、从“习作”着眼,让学生易于写。
小学生的作文是“习作”,这与中学的写作、作家的创作不同。是练习性质的,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这是写作和创作的基础。就如同写字,练习素描一样,先得把字写会、写正确,把风景画真实、把人物各表情画会,这是书法、绘画创作的基础。人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小学生的作文是起点,不强调“高”于生活,只着重“源”于生活,把这个“源”写实写会。我想这个“习作”有两个要求:一是要真实真情,不捏造,不胡编。如赵海霞老师的指导课中有这样的片段:“对!我当时就是这么说的。”这就是追求真实的引导。二是说清楚明白。就是我们说的文章要通顺,就是要让别人读了明白,如果一篇文章别人读了不知道说的是什么,那文中有再丰富的词汇,再优美的语言也是枉然。
对于写作的技巧、记叙文的几要素等等都渗透于具体的作文指导之中,而不是单列的进行传授。充分体现作文是感受性的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而不是理论性的课程。
3、从“交流”着眼,让学生敏于写。
作文的价值(至少小学生的作文)在于与人交流。这也是作文的实质。我们把习作标高定格在“大家先把你要讲的内容写下来”。这样学生就有了方向、目标,也有了兴致。所以 我们的课堂抓了两个“敏”:一是敏锐的观察想象。课中特别强调观察的重要,而且是多种感官的参与。如一个学生说:“听到气流的声音”我们都知道这不是真事,但反映出了学生在注神观察,这是观察后的一种心理听觉。二是敏捷的记录。学生有了说的基础后,就能写了。如在孱陵小学上“连通气球”时,十分钟学生的习作就达到了300多字,可谓一气呵成。教学的效果很显著。
三、模式的操作程序:
“记趣事活动”作文指导课堂教学模式:“引——做——悟——说——写——导”。
“引”:就是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提醒大家要注意观察和想象。“做”:就是做实验或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经验性认知进行猜想、说理,然后实验验证,引出认知与事实的矛盾冲突,让学生重新构建认知,形成感悟性结论。
“悟”:实验、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实践活动的感悟或体会,提升活动意义和作文含金量。
“说”:让学生说活动的经过,即口头作文,这是思维训练过程,因为说是思维的外显形式,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一些加工处理,理清思绪,这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最好时机,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得有条理,有主有次,那么学生的作文就自然会强弱得当,条理清楚。这不是说教式的教学,而是训练式的感悟,而且细雨无声。
“写”:就是把说的写下来,强调一气呵成。其实作文不是想(冥思苦想)出来的,也不是写(编写)出来的,写只是一个记录过程。思维活跃了,写才快。
“导”:就是指导,关键在于把握好导与评的关系,即是指导作文课,不是评讲课,是在“点”的基础上“拨”。教师的角色不能串位,是告诉学生怎样写,这样有什么好处。而且从个体的作文入手,如让学生自己读作文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一段(句)是写他想的过程,这就是心理描写;××把事情写清楚了,就是写具体。让全班同学自己去认领、去收成、去内化。把每一个具体的写作技巧渗透于具体的学生作文中,而不是空空的说教。
四、模式的运用策略:
1、铺垫策略:学生习作,观察最重要。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这是观察作文必须的铺垫,也是一种强化观察想象的教学策略。
2、悬念制造策略:在活动之前都让学生先猜猜,有意凸现学生认知与事实的反差。有位专家说得好,他说:有时候一个知识的接受往往不是靠多次重复的正面说教,必须时需要从反面让他们产生认知冲突,这样学生才会记忆犹新。我们这样做就是想增强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趣味性、神密性和哲理性。如“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做任何事不能凭空想象,都要亲自做一做”,这些都是悬念制造后学生的顿悟结果。
3、情感的宣泄策略:让学生把亲历的事情(即看到、听到和想到的新鲜事)主动去讲给他熟悉的人听。这是遵循了人性的规律。我们把它作为释放情感的教学策略:你讲给人听,你会怎以讲。让学生把要讲的内容记下来。让习作成为交流的“稿子”。应该说是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宣泄口。这种既突出了真实真情,又训练了学生的交流能力。
4、教师的指导策略:从内涵上,教师是指导者而不是评价者;从内容上教师的指导:①关注细节;②关注词汇、语句;③关注真实、真情。
5、学科整合策略:
①有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验证——形成结论”。这就是科学研究和探索的方法,追求真实同时又是科学思想的根。
②数学思维的渗透:从观察到结论的叙说,就是思维的分析过程和梳理过程,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
③顿悟哲理,通过前面的事件后,学生悟出其活动、事件的意义和道理。④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参与。充分抓住学生的这种经验的零散性、不科学性来产生认知冲突。
也就是说,我们启动了语文、数学、科学、哲学、社会经验等学科进行整合。
五、相关问题:
1、活动的选取问题:要突出科学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可接受性。这也是活动作文选取的原则。
2、活动的大小、细节的强弱把握问题。一是活动战线不能太长,长了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二是活动场景不能太大,太大了学生把握不了主体。如让学生写校运动会,学生亲自观察了一整天后,回到教室写作文时仍不流畅,原因就是学生主体把握能力差的问题。三是细节强弱要把握好。那强那弱教师心中要有底,否则活动就显平淡,活动渲染度就不力了。
3、活动深度的把握问题。一是活动内容本身要在学生理解范围之内。二是我们组织活动是为了让学生练习写活动,在于活动本身的意义,而不在于它的实质,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搞科学研究,不必过分强调结果,也不必对活动现象作深度解释,有时留下问题比揭透实质更有意义。我们的关注点是活动的过程。
4、思维训练场地的选择。说和写应选择重点在哪里,这是我们教师要着眼的问题。我们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活动的核心位置,要人为地调控活动的重心,让学生能自觉地、主动地抓住重心。说清细节,说透感想,达到教师不言“抓重点”,而学生下意识的步入。这是一种境界。
5、要有慧眼识珠的态度和意识。学生作文中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只要与众不同,只要是准确鲜活的,都是我们关注的“评眼”,要把它挑明拨亮,让它闪烁。凡是不符语言规律、不恰的字词句等,需要变更的,都是我们关注“导眼”。要把“导眼”和“评眼”用好,要把它视为一种教学的资源放大它,让全体学生都能认知、领会、内化。
还有一点就是不要假大空的评和导,要领学生走到概念的边缘再告诉学生这叫什么?如在学生的作文中找到了具体描写的句段后,再告诉学生这就叫写“具体”了。
六、教学实践反思:
“记趣事活动”作文对小学中年级的作文启蒙有很大的裨益和帮助,基本解决了作文无内容的问题,解决了学生思路问题,也解决了后进生写不好作文的问题。在反思中引出一个思考的问题:这种作文对高年级作文价值有多大?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上,学生的反映基本相同,即四年级这么写,六年级也这么写。似乎我们摆脱了写作形式的条条框框,又陷入了写作内容的千篇一律。我们的困惑是:小学作文到底是训练在标准的作文要素下追求内容的不同?还是内容相同而写作的形式不求同?还是既不求形式又不求内容同呢?
①追求形式标准件的作文教学历经了几十年,结果造成了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这是需要改革的。
②内容相同的作文易于指导,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但文章内容易入千篇一律。
③如果是两者都求异,那作文指导脱离了具体的事例是不是又成了无源之本空说教,其作文内容会不会又滑入学生“苦思冥想盲编造”的老路上去。
(此文获2008年湖北省“课堂叙事”一等奖)
第二篇: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 要】 项目教学是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独立的项目来掌握学习内容,解决现实场景中的真实问题,实现学习目标。“计算机图文设计”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翻转课堂的组织形式开展项目教学,把课程内容重新整编为不同层次的项目,把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准备、课堂交流实践、课后总结评价三个阶段,强调教师的专业和技术素养,重视课前的资源设计,强调学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和主动学习,增加课堂研讨的时间,丰富项目评价的方式,把学习的权利归还到学生手里,优化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图文设计水平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 图文设计;项目教学;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5―0029―07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广告设计、平面设计、多媒体课件设计、印刷设计等多个行业都需要图文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使得“计算机图文设计”成为广告学、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艺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等专业的必选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职业选择的需要。在十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计算机图文设计”课程因其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对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本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成为很多研究者关注的课题。本文尝试从翻转课堂和项目教学相结合的角度探讨“计算机图文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计算机图文设计”课程的 教学现状分析
1.不同专业学生知识背景差别较大
调查发现,学生对本课程都满怀兴趣和热情,然而不同专业学生其知识背景差别较大,影响了最终的学习效果。突出表现为:教育技术学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技术水平较高,能熟练运用photoshop、illustrator等软件,但最终的设计作业主题不明确,缺少形式美感,上演“技术秀”。广告学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设计软件的学习上要耗费较多学时,较难掌握软件复杂的功能设置,最终的作业往往上演“创意秀”,技术简单,创意精彩。此外,即便是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上也存在差异,使得教学进度无法统一,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不同的专业特色增大了课程容量
由于设计类软件层出不穷,软件版本不断更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广告设计、课件设计、印刷设计等应用领域对于图文设计的要求存在差异,比如广告设计注重创意,课件设计注重认知,印刷设计注重版面输出等,即虽然设计本质相同,但各自的专业特点都会增加课程内容,扩展课程容量。
3.教学模式脱离真实的社会情境
“计算机图文设计”教学通常采用实例教学法,教师把课程内容分解为典型实例,在课堂上演示实例的设计、制作过程,强调重点、难点,总结设计规律,并给学生布置难易程度相当的任务;学生围绕任务搜集、共享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实践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学实例着重某些软件的功能使用,是单学科的问题解决,任务彼此孤立,缺少联系,与特定领域的设计实践、职业需要、社会需求相脱节,学生无法掌握完整的设计流程。与单任务、单学科的案例教学相比,基于真实情境中的综合多学科的项目教学模式更合适。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概述
1.翻转课堂的来源与发展
最初将翻转课堂应用于教学的是美国科罗拉多州林立高中的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1],他们尝试颠覆传统课堂,将课堂上的“教师讲课”和课后的“学生完成作业”这两个阶段颠倒过来。从教学资源的角度看,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通常的做法是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不需要在课堂上花费时间听教师讲授概念和操作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在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在课堂上交流互动、完成作业、协作探究。翻转课堂在2011年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3],到如今在世界各地备受关注,并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应用。伴随教学过程的翻转,各教学要素和环节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形成了一种“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4]的新型教学结构。知识传授在课前完成,延长了课堂活动的时间,教师成为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和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而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中心,怎样通过课程设计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内化成为优化学习效果的关键。多数人都把翻转课堂视作一种教学模式,也有专家把翻转课堂看作一种教学组织形式[5]。本文把翻转课堂看作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项目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共同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翻转课堂能够使学生自主掌控学习,增加师生互动,重构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引发了我国大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浪潮。在中国知网上以“翻转课堂”作为篇名关键词搜索,截至2015年7月,可以得到的文献数量有2,224篇,其中2014年1,013篇,2015年1,056篇。从文献数量上可以看出翻转课堂是最近教学研究的热点课题。翻转课堂的重要学习资源是微视频,各种录屏软件如camtasiastudio、snagit、flash cam等降低了视频编辑的技术难度。微视频制作要本着简单实用的原则,无须一味地“炫技术”,教学和学习都不能为技术所捆绑。在教学实践中,翻转的形式也在不断地被重新定义,课前不再是单纯观看教学视频,还包括阅读教材、课件、查找资料、收集问题、针对话题采访、邀请小组成员参与讨论等各种资源和活动形式。课堂的“翻转”只是一种手段,调动学生高度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才是翻转的目的。
2.项目教学模式的含义
项目教学,是以学习、研究某种或多种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模式[6]。项目教学提供真实的内容和技能应用情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精心设计教学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自主建构专业知识和技能[7]。项目教学强调实践性和体验性,将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融为一体,让学生体会到生产中运用的设备和技能,解决现实问题,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项目进行分解并示范,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从前期的规划设计,到实施,到最终得到工作成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图文设计”的项目教学,主要是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通过设计真实完整的项目,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最终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平面作品。3.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在“计算机图文设计”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
在“计算机图文设计”课程中运用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在课程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资源环境、技术支持等方面都具备可行性。本课程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大部分内容适合以项目的方式开展教学,便于组织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类型的教学活 动[8]。同时,本课程面临软件种类多、课程容量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把软件技术的学习主要放到课外,有助于学生利用网络观看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进行案例点评和制作实践,使学习更有成效。大学生都已经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环境下资源的获取、处理、传输、共享等信息技术素养,已经具备较高的信息化学习能力。从外部的支持环境来说,各类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越来越高,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都能够有效运用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当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各自的精品课程网站、视频公开课网站、微课网站等,把最优秀的资源放到了网络上,实现各类资源的共享。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为导向,把设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把对图像、文字的认知和解读蕴含在设计项目中,最终使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设计软件的用法,而且能够制作满足设计需要的图像类素材,设计制作出具备视觉传达功能和形式美感的平面作品。
三、“计算机图文设计”课程教学
目标分类和教学项目的设计
具体、细化的教学目标是项目设计的依据和前提,因此首先要在分析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计算机图文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技能、情感三个层次。详细目标如表1所示。
教学项目的设计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要本着实用、可行、趣味的原则进行。我们首先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并对广告学、新闻学、数字出版和教育技术的往届毕业生进行了访谈,组织学生到广告公司、包装印刷公司、婚纱影楼等实地调研,了解市场的需求,将项目设计、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起来。同时,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使项目设计贴近生活,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
“计算机图文设计”课程通常在大
一、大二开设,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信息技术素养以及不同专业的需要,我们设计了基础训练项目和综合训练项目两种层次。其中,把ps的用法、ai的基本用法融入基础训练项目中,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由浅入深来安排基础项目的先后顺序。基础项目主要聚焦于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并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用法和技巧。综合训练项目包括设计的完整过程,涉及摄影、图文设计、色彩调整、印刷输出等多个环节,融入文字设计、色彩设计、版式设计、广告设计、课件设计等内容,由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表2列举了“计算机图文设计”课程的8个基础训练项目和7个综合训练项目,这些项目基本能够涵盖“计算机图文设计”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模型的设计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宗旨,是连接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翻转课堂是将传统的课堂传授和课后的知识内化颠倒过来,笔者在张金磊构建的教学模式[9]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图文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设计出课前准备、课堂交流实践、课后展示评价三段式的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与资源共享
在课前准备与资源共享阶段,教师对课程的精心设计、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课件和视频并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疑难问题的整理,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明确的目标,为此教师要在课件中提供本项目的知识结构图,并提供样例和素材。而课件的设计、微视频的录制以及教学网站的建立是一个教师团队长期合作、协商和积累的过程,否则在每节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课堂交流与实践提升
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会发现一些疑难问题。总之,学生是有准备地进入课堂的。在课堂学习阶段,首先师生共同讨论疑难问题,强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接下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实践。每个基础训练项目通常包含多个内容,学生在课前初步练习和课堂讨论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其他的训练内容,更加熟练、深入地掌握本项目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训练项目的课堂交流往往围绕案例的点评来进行。首先呈现课前阶段搜集的案例,教师引导学生从设计主题、创意技法、画面组成元素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分析案例,从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内化平面设计的方法流程。然后按照课前划分的小组共享资源,合作完成设计项目。教师在实践阶段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对出现的疑问随时记录整理。课堂交流实践阶段的教学结构如图2所示。在课堂交流与实践提升阶段,教师对项目案例的点评和对课堂环节的把握以及学生小组的协作实践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的内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历届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课件设计大赛的综合实践项目引入课堂,并评析往届学生的竞赛获奖案例,或引入某著名设计师或者著名论坛的设计主题,把平面设计理论和软件使用融合到综合项目的设计中,以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扎实的设计理论和实践技能。
3.课后评价与总结反思
基础训练项目往往是由个人独立完成,内容简单,评价标准明确,采用组内互评的方式不但提升了评价的效率,而且有利于增进小组成员的相互学习和了解。综合训练项目是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的,每个小组具有不同的主题和创意,所以不同组间进行评价更合理。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教师调整教学项目、教学方案的有效途径。
五、基于翻转课堂的“数码产品
宣传单设计”项目教学案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基础项目重视软件的技术训练,综合项目重视图文设计的创意,把理论应用于设计实践中。根据前面提出的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流程,我们以综合训练项目“数码产品宣传单设计”为例(3课时),阐述项目的实施过程,如表3所示。
六、总结与反思
在“计算机图文设计”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掌握图文设计的流程,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深化与拓展的能力[10]。采用翻转课堂的组织形式顺应了高校信息化教学的需求,是“技术促进教学的典范”[11],体现了广大学生网上学习自由、灵活、合作共享的特点,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12]。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不仅适用于“计算机图文设计”课程,也适用于软件学习类的其他课程。
反思本次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有几点感触:
第一,项目的编制。这种教学模式运用的难点主要在于把课程内容整编成层次不同的项目。这需要教学团队成员集体的努力,不仅需要对课程内容的灵活把握,还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得到实际的编制依据。
第二,视频的录制。对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梳理,再录制视频,工作量非常大。而且,比较其他的学习资源形式,视频录制具有一定的难度。本课程的录制是与视听媒体的相关教师合作录制大课,用抓屏软件录制微课,前后花费了两个学期的时间。今后,这些视频随着软件版本的提升需要不断更新和修改,这对于人力、物力将是较大的挑战。
第四,教师的角色。任何教学改革都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精力。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使教师的工作量猛增,不仅需要准备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而且要从“讲授者”变为“指导者”。指导的最主要任务是推动个别化的学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像“计算机图文设计”这类设计课程学习个性化显著,如果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的设问、指点、评价非常重要,需要教师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理念、专业技能和态度。当前,网络上有很多关于翻转课堂的案例,教师可以从中获取经验,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成果,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远比模式本身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sams,aaron.the flipped classroom,242nd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chemical-society(acs).aug 28-sep 01,2011.[2]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0-66.[3][9]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4] 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18.[5] 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79-85.[6]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113.[7] 王秋实.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2:20.[8] 邬彤.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9,(6):95-98.[10] 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96-104.[11] 王长江,胡卫平,李卫东.“翻转的”课堂:技术促进的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3-78.[12] 徐旭,钟绍春,马相春.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系统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5):107.收稿日期:2015-09-14
定稿日期:2015-10-19
作者简介:朱荣,讲师,曲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76826)。
李晓飞,副教授;李顺,讲师。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76826)。
第三篇:卓越课堂实践模式
卓越课堂实践模式
—巫山“133生本课堂”
重庆巫山县教研室:邝尔安
行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路上,思考、实践、研究,探索卓越课堂实践模式——“133生本课堂”,下面就此谈谈实践感悟。
一、认识“133生本课堂”
1.“133生本课堂”内涵
“133生本课堂”是在改变 “鸠占鹊巢”,以教代学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合作探究学习,广泛参与交流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的课堂。
“133”即突出一个课堂核心:目标问题。抓住三个流程环节:预习—展示—反馈;把握三个维度交流:三个环节由内向外的互动交流。如右图所示:
2.“133生本课”堂鉴析
“133生本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营造浸润民主、平等、激励、交流环境的人文课堂,是教师转换角色,走进学生,融入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学习共同体,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心智能自由飞翔的生命课堂;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在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依靠学生的基础上,先感悟,后认知,再熟知,重过程的生成课堂;是由文本到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更加关注知识的生命活力的生活课堂;是通过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以学定教,以追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更精彩的互动课堂。
“133生本课堂”是以“生本”为前提。教学设计上以立足我的学生,创设课堂活动情景,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操作上突出启发、引导、点拨,更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高度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学”起来,思维“动”起来。突破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学操作,摒弃“师本”教学,构建“生本”、“学本”的教学体系。
“133生本课堂”不是简单形式或现象上的非此即彼,不是简单改教师下台学生上台,改同向坐为相向坐,改静听为言说,改先教为后学,或者教师靠着边,学生坐成圈,作业制成篇等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以学生为本,面对全体学生,发展学生思维,突出学生的学,做到有意义的讲,有针对性的讲,培养学生读、说、演、写、算、思(思维)、操(实践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的素质,从而有效或高效达成“三维目标”。3.“133生本课堂”评价
“133生本课堂”:从课堂理念上看,以生为本,民主开放,激发活力;从学习形式上看,自主合作,交流研讨,彰显磁力;从课堂氛围来看,探究体验,思维活跃,显现张力;从资源引用来看,典型精当,校本生本,紧扣主题;从课堂效果来看,生为主体,三维达成,真实有效。
二、实践“133生本课堂”
“133生本课堂”是以教师启发引导点拨为关键,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根本,切实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导在教师,主体在学生,形式在民主、开放,目的在追求 “三维目标”的有效或高效达成,让学生更精彩。
1.突出一个课堂核心:目标问题。目标问题的提出,教师备课时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特点设计提出,也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提出。在教学中教师精心组织引导,启发点拨,通过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以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形式开展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目标问题设计提出要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内容,把握四个“度”,一是紧扣主题,把握目标的达成“度”;二是符合学生实际,把握学习的梯“度”;三是表述清楚,把握内容指向的准“度”。四是目标全面,把握合作探究的效“度”。
2.抓住三个流程环节:预习—展示—反馈(1)三环节的目标任务
预习——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并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施同桌或小组内的学习交流,达到目标问题的初步解决,为展示交流奠定基础。
展示——围绕目标问题汇报预习成果,实施互动思维交流,注重碰撞与批判,发现学生新生成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难问题,强化启发点拨追问,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深化目标问题解决。
反馈—— 是对预习、展示的学习效果进行回归性的检测,关注“学困群体”,强化新生成问题和重难点问题的再度预习、展示,准确把握学生的“读、说、演、写、算、思(思维)、操(实践操作)等学情状况,突出目标问题解决的迁移运用,感悟提升和拓展归纳,及时矫正补救,回归目标问题的全面解决。
(2)三环节的实施操作。
三个环节教与学有不同侧重点和任务,因此,实施操作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在预习阶段,一般首先是提出学习的目标问题,然后教师巡回指导、引导,注重抓两头,带中间,有效组织学生开展独学、对学、群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问题尽量自学,形成目标问题解决的初级版。展示环节一般是由内向外的扩张,激发学习驱动力。关注学生对问题的解读理解,尤其要重视差异性、批判性思维的发现,教师采取“盯、观、跟”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盯”学习目标和任务;“观”学生学习状态和思维过程;“跟”学生对问题的表述,适时启发,跟进探究,评价鼓励,让课堂产生灵动的火花,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学习情趣,创制目标问题解决的升级版。反馈阶段特别注重捕捉展示交流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生成的新问题。突出知识的巩固、归纳、延伸、迁移,回归学习目标达成测评,进一步提炼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目标问题解决的优化版。
(3)三环节的适时链接
“133生本课堂”预习、展示、反馈三环节是互通包容的循环整体,不是完全孤立的。预习中有小展示、小反馈;展示中有小预习、小反馈;反馈中有巩固测评展示,有生成新问题的小预习、小展示。三环节的适时链接,根据课堂的变化实施,在明确把握任务指向的基础上,做到内容定位精准;机会把握精当;节点安排精巧;方法运用精选;点 拨启发精确。做到形式与内容,动态与静态、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突出“三个”维度目标的重点,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同时预习、展示、反馈既可以是课堂环节,也可以成为独立的课型,即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根据教学内容和实施的情况而确定。因此,三环节是教学流程,不是每堂课必备的环节。
3.把握三个维度交流:三个环节由内向外的交流。
“133生本课堂”三个维度的交流是预习、展示、反馈三环节中师生、生生互动的主要学习形式,也是教师把握学情的重要途径。预习交流是在同组内或同桌之间就学习目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兵教兵、兵带兵”为主的学习交流。展示交流是将同组内或同桌之间的学习感悟,向全体学生作预习成果的学习汇报交流。与预习交流有两点不同,一是面向全体同学;二是筛选问题,突出预习中重难点问题或新生成问题,不需将预习的问题面面俱到。反馈交流是根据测评过程发现的问题,开展拓展与补救性的学习,全面达成“三维”学习目标的学习交流,回归目标问题的全面深度解决。
三个维度的交流充分让学生嘴动、身动、心动、脑动,既要敢于放手,又要有效调控,把握节奏,抓住关键,提高准度,增强力度,提升效度。
三、价值“133生本课堂”
在实践新课程中,探索卓越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其不低估的作用,“133生本课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减少盲目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实践的课堂究竟是怎样的,教师感到困惑。“133生本课堂”明确了突出一个课堂核心,抓住三个流程环节,把握三个维度交流,虽然有缺陷,需要在实践中研究完善,但能让教师清楚知道了课堂突出什么,抓什么,把握什么,应遵循的基本规则,克服教师在课改实施中放任自流,漫无章法的弊端,减少了盲目性。
2.提高有效性。“133生本课堂”规范了教与学的行为,明确了教与学的抓手,使教师教学行为的目标指向更加清晰,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加具体,虽然达成教学目标方法、策略各不相同,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学习的品质,探究学习的思维,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广范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是教学的着力点。从新课改教与学的关系来看,只有学生自主的学,有效的学,才叫真正的教得好。“133生本课堂”明确了教学内容,突出问题;教学流程,抓住三环节;教学互动,把握交流;使课堂教学有了教与学的抓手,更加有利于提高“三维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3.增强发展性。
“133生本课堂”是推进课程改革的载体,实践中会发现许多新问题,产生研究的新课题,有利于引导教师作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在实施中,遴选骨干,先行先试,采取了“寻痛—问痛—诊痛—治痛”的实施方法,把“133生本课堂”实践作为引导教师发展的支撑点,研究课堂,让骨干教师进一步提升课堂操作能力,吸引广大教师参与课改,实践课改,共同追求发展,提高课改质量。推进“133生本课堂”,开展教学反思,激发教师发展追求活力,让教师产生研究的情趣,增强发展性。
第四篇:有效课堂模式的实践研究 课题工作汇报
“有效课堂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汇报 课题领导小组:
“有效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已成为迫不及待的任务,市教育局教研室以其高瞻远瞩的目光,将这一课题的研究作为重点课题的研究交给了我校。自2011年4月承担此课题以来,经过数月的精心研究,已完成了该课题的预定研究任务,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对本课题研究的认识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有效备课。需要备透教材,合理安排教学目标,合理整合教材内容。
2.有效教学。备透学生,备活教法,备对学法。3.有效反思。二次备课,课后成功与失败的总结收获。教师有效的“教”进一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
就学生而言,学生有效学习体现在时间,结果,体验三个方面。是指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取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成果,不仅体现在智能上,而且还包括学习方法的掌握及思维方法的发展。体验方面则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愉悦的,轻松的,形成内在的积极求学的学习态度。对本课题的研究,一定会使教师专业素质得到不断发展,一定会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最终实现师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工作的具体过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全力支持课题研究
2011年4月,课题组成员对学校资源进行了分析。我校历史较为悠久,连续多年均被评为市教育质量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硬件建设,加大了投资力度,使教学设施达到了市一流水平,被评为“教学示范校”。除了拥有丰厚的物力资源外,学校还拥有大量的优质人力资源。这些都为我们得以顺利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校将课题研究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安排参加过多次课题研究的老师具体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接着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选拔优秀的骨干教师担任实验教师,按教师个人特长进行具体分工,同时还建立完善的课题制度,如经费保障制度、人员奖惩制度等,从人员与管理上确保课题的研究质量。
(二)分析学校现状,进行理论准备。
2011年4月,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校现状进行了分析,我校现在课堂教学现状较为低效,学生学习兴趣较差。为此,我们课题小组认真学习崔其升等教育专家关于“高效课堂”的理论著作。并打印成资料发给全体教师,让老师们分单元、分学科进行学习、交流、反思,为下一步学习杜郎口作准备。
(三)实地考察,反思探讨,形成我校模式。
在学习理论基础上,我校组织全体老师到杜郎口、九门乡等学校实地学习。回校后,为了使学习落到实处,我校组织全体老师展开大学习大讨论活动。采用网络主题教研、发放学习材料、专题培训讲座等形式定期举行专题学习,每阶段都要进行课题研究情况分析会,并带动全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最终研究形成了适合我校实际的“自主探究,学案导学”的课堂模式。
(四)选定实验班,初步推广我校模式。
为了使研究立体化,我们在每个年级选定了2个实验班进行“有效课堂”的实验。先培训实验班老师,认真备课,作好学案,把课堂越来越多地还给学生。再培训实验班学生,分好小组,培训各个小组长。让他们带头主动起来,积极起来。
(五)开发管理平台,建立课题研究网站。
为了使课题研究实现过程管理、高效管理和科学管理,我们组织骨干教师开发了该课题的专题研究网站——“一路同行”。该网站设立了“课题概况、课题研究、在线研讨”等栏目,为课题的实效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平台有利于教师相互交流、学习,方便教师随时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案例的学习深入开展研究;这个平台有利于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科学评价,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保留研究资料,教师每做完一个步骤就可以及时上传到自己的文档里,这样课题组就随时可以监控每位实验教师研究到了哪个阶段,同时随时可以进行过程指导。到最后也能保证研究成果的真实完整。
(六)抓好典型,引领有效教学。
为了激发实验老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积极地、创造性的投入到实验教学中,学校研究按规定了《有效教学评比奖励制度》,由教导处每月组织一次有效教学实施情况统查,将检查结果纳入老师绩效考核,对检查中评出的优秀“一案三单”进行加公奖励;学期末学校将进行有效教学总结评比,分别评选出优秀实验老师、优秀实验班以及老师撰写的优秀实验反思等,分别给予奖励。
有效教学的实施如静水投石,激荡起阵阵涟漪。有效教学反课堂变为学堂、把教学变为导学,修成了渠,引来水,润泽了课堂教学之根,课堂教学改革之树已绽放出万千绿叶。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此教学模式的极力推广,老师的教学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将课堂最大限度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困惑与问题:
作为对传统教学颠覆性、革命性的改革,有效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以下困惑和问题: 导读评价落实不够好。我校学生都来自农村,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留守儿童较多,造成家庭对学生学习评价不能落实,影响了有效教学的效果。学习时间有限带来的学校训练评价也不能全部落实。有效教学实验班级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各学科的文本预习,而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很难完成,造成学生的学习评价没有落到实处。
2、小组合作学习较差,只是优秀生的表演,中等生和学习较差的学生参与力度不够。
3、在实验开展过程中,由于时间紧,实验老师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教学不能有效结合,导致课堂教学“形似而神不似”,没有真正体现高效课堂的精髓,关于理论方面发表的论文较少。
四、设想与打算:
作为对传统教学颠覆性、革命性的改革,要想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就得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我校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以下设想与打算:
一、继续加强理论学习。
有效教学的实施过程,应该是理论学习不断加强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学校将继续加强有效教学理论学习,让学习贯穿有效教学始终:
(一)是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全体老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课改理念,促使老师解放思想,全身心的投入到教改实验中,消除思想上的顾虑;
(二)是继续学习韩教授的有效教学理论,促使老师掌握正确的方法,用理论和方法去指导自己的实践,真正理解有效教学的精髓;
(三)是派人外出学习,到兄弟学校去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和有效教学实施策略,推运我校教改实验走向深入。
二、着力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重心更在课堂。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把有效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上,以课堂上是否落实学和学习主体地位、是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是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后巩固效果是否良好为标准衡量一节课的优劣,通过经常开展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等活动加强相互听课、研讨,努力失去课堂教学由讲向导转变,真正做到转变教法,优化学法,提高质量。
三、抓好导读和训练的两头延伸。
课前预习文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后训练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三部曲,没有了课前预习和课后训练,课堂教学就是下无根基,上无结果。要真正使课堂教学“有效”,则必须抓好课前预习和课后训练的落实。认识到抓两头的重要性后,本期我们将把学生走入文本、完成导读评价单、完成训练评价单作为检查抓实的重要内容,一是在学生预习和训练的方法上给予指导,二是加强检查,将定期统查和每周的抽查结合起来,督促预习和训练落到实处。
四、借鉴先进经验,努力推进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今后,我校将在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努力探索,不断锤炼,不断激励实验老师逐步提高驾驭高效课堂的能力,逐步符合我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新模式,努力推进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总之,有效教学的实施,促进了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校将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教研室的精心指导下,坚定信心不动摇,全力以赴抓实施,努力探索、积极创新、不断完善,力争形成切合学校实际的有效教学课堂模式,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听课心得
作为一名工科学生,以前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学习一直比较薄弱。原以为这样的课堂会很枯燥乏味,还好老师们课前一定有过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都很生动具体有理有据,学习这门课程让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确实更进一步了。个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这部分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这方面内容不好理解,个人不太懂,另一方面现在我国新一届的领导集体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所以听的比较认真,心得也多些。
记得课堂上老师首先就给出了西方民主这个话题让我们讨论。然后大家纷纷表达对西方民主的看法,如西方民主是富人的金钱游戏,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民主对内对外有着双重标准,过分宣扬民主的普世价值等等。事实上我首先想到的是西方的民主似乎对遏制腐败很有效。我常常在想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贪污腐败案例,十八大以来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铁腕惩治腐败,严打贪官,被打的老虎苍蝇多的真的让人咋舌,大到国家前政治局常委,军队高级将领,小到村级干部,中国的贪官似乎多的数不清,贪污屡禁不止。而西方国家给我们的印象则一直是比较清廉开明,少有贪污,我不禁反问这是因为他们实行了西方民主,三权分立等政治制度的缘故吗?西方国家实行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让他们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相互独立,相互制衡,不致出现权力集中而疏于监督的情况,而中国当前的腐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权利凌驾于法律道德之上衍生出很多腐败问题,总书记新一轮的改革中提到的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也是由此而发的。通过讨论和老师的讲解我才认识到,三权分立是西方国家历史发展的特定产物,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并不是所有国家治理和防止腐败的最佳政体。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国情,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当前的制度尽管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30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汶川大地震时国家组织的高效抢险救灾工作,成功举办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最近的APEC会议用事实说明了其高度的执行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优势。西方民主有其固有缺陷,如党派之争导致的社会动荡,金钱选举,政策方针缺乏长期性和连贯性,行政效率低下等等。西方民主远没有他们宣扬的那么光鲜亮丽,我们应该更加理性的看到中国当前所处的困境,对于当前中国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要用于发现用于改革,而不是盲目的否定。至此我才真正理解,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所说的改革开放,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毕竟只发展了短短几十年,我们不能要求中国一下子达到西方国家经过几百年发展才有的结果,中国的当前的很多问题包括腐败,权力失衡等问题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锐意改革下回逐步解决的,中国总有一天会以独特的方式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把我们的国家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国家。